×

林萧萧

请教各位,类似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哪些古诗词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词汇来营造传神的意境?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要姓“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5 20:36:45 浏览10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请教各位,类似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哪些古诗词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词汇来营造传神的意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其实是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蝉噪”突出“林逾静”,以“鸟鸣”突出“山更幽”,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把诗的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

如果你想问的是这样的移动称静的写法,那么王维可谓是个中高手。那许多诗歌里面都是这样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往往诗中有画,美不胜收。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联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美景的喜爱,并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但是又是有声有色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这首诗里面最有名的两句,看似静态的画像,但是里面“照”“流”又有动态的美。再加上后面的几因女子归来的声音和渔船摇动的声音,空山其实显得没有那么空而充满灵动。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同时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就不再重复它的含义。把前两句写整个夜里的春山是那样的那样的寂静,仿佛一座空荡荡的山。这样的寂静让人连桂花飘落的声音都听得见。更大胆的在后面两句月亮出来,并不是突然跳出来的,而且也是无声无息的。但是王维却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把鸟儿都惊动了,然后在流淌着春水的山谷里面鸣叫,让整座空寂的山都变得鲜活灵动。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那还可以再看一首杜甫的诗。

绝句二首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根据提问的要求,我们直接来看第二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这里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与你提问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法上就是一致的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疑惑,我们可以留言互相交流。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要姓“林”

巜红楼梦》这部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不仅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书中向人们展示了封建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百态,简直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了大量精彩的诗词歌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财富,书中巧妙使用了隐语、谐音等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尤其在给人物的取名字上都有着一定的含义,比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1假语存)、甄英莲(真应怜)……其中,作者曹雪芹让黛玉姓"林"而不姓"赵"或姓"张"、"李"等,应该也有一定的用意。

1、暗示着林黛玉的前世与今生。林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贾宝玉前世)日以甘露灌溉,仙草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得甘露之滋养,便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草本质上属于草木之类。后神瑛侍者下凡转世成了贾宝玉,绛珠仙子为报答当年的灌溉之恩,便跟着下凡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仙境一世,凡间一世,这样,草木之类的绛珠历经两世,而两木为林。故用林暗示绛珠仙草的前世与今生的两世经历。

2、林黛玉出生于四代为侯的林家,父亲林如海是当朝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女儿随父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姓林。

3、《红楼梦》中涉及的人物衣着打扮、风俗习惯等更接近于明朝,林黛玉六岁起就寄居贾府,贾府属于皇亲贵族,所以,本人怀疑《红楼梦》里的故事内容也许在暗示着与明朝皇室有些关联,因明朝皇室二代人物名字中很多带有木字,比如:朱标、朱棣等,根据木多成林的道理,故安排女主人公姓林加以暗示。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的理解和推测,究竟作者为什么让林黛玉姓林?欢迎好友们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哪一瞬间觉得生活是温柔的

⊙2019.03.18

其实美好的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会感受到温柔的,并不只是一瞬间。

心中温暖时时暖,心中冰冷时时寒。一个人树立了自信,心中充满正能量,心中就会有阳光,就会感到温暖,就会迎来生机,心里就如同春天来临,风和日丽,阳光是温柔的,风儿也是温柔,看到的,感受的都将是温柔的,这就是所谓的美好人生。

一个人产生自卑,其情绪就会被负能量所控制,就会产生烦闷、抑郁、愁苦、懊丧、迷茫、恐惧等状态,是非常痛苦的,痛苦为主。由于痛苦,就会转移痛苦,发泄痛苦,就会以粗暴的行为对人对事,如路怒,吵骂,打架,甚至行凶。

心中有景处处景,心中有乐时时乐。心中感到温暖的人,心中一定充满正能量,生机无限。心中寒冷的人,心中一定充满负能量,死气沉沉。所以,美好人生只和心中有景,心中有乐,心中感受到温柔的人有关。

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我愿提笔画尽天下,许你一世繁华”怎么理解这句话

谢邀

“我愿提笔画尽天下”如伟人画了一个⭕。“许你一世繁华”如古代坐拥天下的帝王对某女子的承诺。

我认为就是现代文人用这阙文字表达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情感的表达。

文字也代表着自己的心性,在文字中还是领略她的美吧。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路过。我必须强忍悲痛含泪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其实参阅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观点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偷一下懒,就不必劳神去写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遗憾的是,通观前面所有的回答,竟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为诗圣杜甫感到无比悲痛,也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季,万物萧条,诗人恰又老迈多病,此时登高望远,意在排遣心中的烦忧,却不料所望远景反倒是勾起了诗人更多的愁苦。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长江上的景色。众所周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大件运输,特别是西南地区盛产的木材,都是走长江水道,抵两湖境内后,再由陆路运输北上中原等地。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的是长江上放江排的壮观景象。江排就是指长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壮观中暗藏着凶险,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会遭遇不测,也给沿江过往船只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上图为证,看看放排时的盛况:

像图中这样的木排体量,在古代的长江上只是小儿科。曾有史书记载,长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绵延数十里而不见其尽头。我本人小的时候,也曾亲眼目睹过砍伐自秦岭的木材顺嘉陵江而下的壮观景象。而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经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会不会是从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后,紧接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的凶险呼应了落木的凶险,长江汹涌奔腾的气势造就了无边落木的磅礴气势。造成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是由诗人所处的观景位置、长江在夔州境内的巨大落差共同实现的。一个“来”字表明诗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个“落”字写出了长江奔涌出盆地时形成的巨大落差。这两句明面上写景,实则是暗喻诗人自身命运的凶险:多病、潦倒、年迈、客居他乡。即使是在社会保障比较完善的今天,一个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关键词,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称作诗圣,除了他为民请命,讴歌社会底层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见长。所以,落木就是落木,不关落叶任何鸟事。况且,在秋季的长江两岸,其实仍然是山林葱茏墨绿,鸟鸣猿啸,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两码事。对了,昨天有网友在质疑某“著名诗人”怎么可能在冬天种蔬菜,我无言以对,只好站在自家楼上随手拍了一张照片给他看,告诉他那个“著名诗人”确实没有说谎。咱这里都入冬了,还照样山青水秀。目测我家所处的位置,跟那个“著名诗人”家所处的位置,在同一个纬度上,并且是在长江以北约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叶跟长江边的大多数野生树种没有多大联系。

所以,读古诗不要想当然,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意的都来点个赞吧。(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最后一张为川江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