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和南斯拉夫,这几个国家在地理上是什么关系他们的历史渊源又是什么
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是仅次于一战后王国制的第二个南斯拉夫,此后有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小南斯拉夫”。
铁托建立的南斯拉夫如今已分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北马其顿、黑山和科索沃7个国家。
塞、黑、波黑三国中塞尔维亚历史最悠久,中世纪就有独立国家。15世纪后,奥斯曼帝国染指巴尔干,统治半岛各族各地区四个世纪。
地理环境看,巴尔干半岛属多山、富水、少良田的地区。从南斯拉夫看,只有伏伊伏丁那(原南自治省,现为塞尔维亚一部)土地整装、肥沃,盛产粮食蔬菜和畜牧,其他地区以河谷地与沿海零散小平原为主。
如今,只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和波黑有海岸线(出海口),其他都是内陆国。塞尔维亚最不堪,周边几乎全是北约国家,若有战事,俄罗斯的武器输入都是个问题。
塞尔维亚和波黑,谁才是正统的前南斯拉夫继承者为何
要论谁继承了正统,一方面需要看地盘和人口比例;另一方面则更要充分考虑到国家意识、政治外交领域的传承。
如果看人口比例的话,在南斯拉夫解体前,塞尔维亚人大约占了45%左右,聚集地区的面积也相对大些,能勉强算是“主体民族”。
而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塞尔维亚人口的占比,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这是因为,那些个穆族(波黑的穆斯林)、阿族(科索沃的穆斯林)的,其实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南斯拉夫政府参照信仰和地域的划分,从塞维亚人中分离出来的“新兴民族”。
在当年的南斯拉夫境内,并行着三种官方语言,公民们主要信仰四种不同宗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宗教能双双占到绝大多数,从而形成全民都能接受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
咱们喜闻乐见的南斯拉夫,全称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类似于苏联的结构形式(当然,规模上小的多),由几个全为“南——斯拉夫人”的民族作为“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统一联邦,用一个主权国家“南斯拉夫”,来领导和代表所有的加盟共和国。
像咱们经常提及的什么穆族(波黑的穆斯林)、阿族(科索沃的穆斯林)、克族(克罗地亚)、塞族(塞尔维亚),论种族的话,他们都毫无争议的属于“南——斯拉夫人”。
尤其是在波黑分布最广的族穆,其实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
这一族群源于当年南斯拉夫“官方”的划定——1971年,按铁托他老人家的意思,把改信了伊斯兰教的部分塞尔维亚人分离出来,正式建立了一个带有现代民族概念的新民族---穆斯林民族。
只是,没成想,所谓的“民族平等、信仰自由”的一番好意,反而给20多年后的惨烈战乱、血腥的屠杀,埋下了伏笔。
早年奥斯曼帝国时代,土耳其统治者曾经使用各种手法离间、分化当地南斯拉夫人。比如,对皈依伊斯兰教的当地人进行税收减免、公务员考试政策倾斜等等。
结果,一通利诱和忽悠下,部分塞尔维亚人就真改信了伊斯兰教。但长期以来,这些成了伊斯兰教信徒的南斯拉夫人和基督教邻居一样,但自我认知上,主要还是以地域为基础的,比如,自称“波黑人”或“波斯尼亚人”,而非什么穆族、克族、塞族,这就有点像于咱们会用河北人、河南人、广东人来归类自己的出处一样。
也是在铁托创造“穆族”的同时,还很有“创意”的从塞尔维亚人中又分出了另一个新民族------马其顿民族。
马其顿和塞尔维亚都主信东正教,同用基里尔字母。原本,马其顿人和波黑人一样,在民族上,仅仅自认是“南斯拉夫人”,最多只有地域意识,即认为自己居住在马其顿地区的南斯拉夫人,而不是什么“马其顿民族”。
还有科索沃地区,也属于这个激情时代被刻意创造出来的民族。当年,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直接从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领土上“抠”下来这一块穆斯林聚集区,特意规划成的“民族自治省”,甚至南斯拉夫官方还强行废止了当地的塞尔维亚语地名,统统以阿尔巴尼亚语取而代之。
据后人分析,认为这可能部分是出于铁托的“私心”,毕竟他老人家是克罗地亚人,因而致力于打压人口和地盘相对多些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
相比之下,曾经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来自格鲁吉亚,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血统,但这二位却都属于“大俄罗斯主义”的狂热实践者,对自己的老家反倒没什么“私念”。
好了,再回到话题上。这么看,原本,在南斯拉夫的区域内,塞尔维亚族能占到半数以上,结果被官方按照宗教信仰又重新进行了“分类打包”,从自己的族群中分批次“剜掉”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口。几轮操作下,到了80年代,塞尔维亚人所占的比例,仅剩了45%左右。
这么看,早前,信仰各异的南斯拉夫人本来只有地域概念,“自治”的形式就能充分满足他们。谁知,被按照宗教划分成独立的民族后,时间长了,一旦环境出现什么“异动”,谋求分裂,建立本民族国家的欲望自然会疯狂燃烧。
好在,冷战的大环境中,南斯拉夫全境人民都被一个强人统一在了共建社会主义的红旗下,宗教意识被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淡化,民族矛盾也被伟大的共同理想暂时弥合了,竟然维持了小半个世纪的稳定、发展与繁荣。
然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维系全体公民的共同信仰和理念的瞬间崩塌,加上西方鼓动,原本都属于“南——斯拉夫人”的公民们,开始狂热的拿宗教去区分民族,进而放大和扭曲“民族主义”理念,在外部势力的煽风点火下,就这样自行摧毁了好端端的国家。
现在看,这真是没有确切的民族,制造民族也要分裂,自己给自己搞事情,下绊子的“悲剧”。也不知道当今分崩离析、互相反目的情形,让铁托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情何以堪。
此外,在简单说说第二点,国家意识和政治理念上的继承。
就看地盘和人口也不少的波黑,为了进入北约,已经死磕了6年多,各种的努力,托关系,这显然跟当年对美国和苏联都没低过头,拒绝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认老大”的南斯拉夫的理念,背道而驰。
相比牢牢的抱住了西方大腿,争先恐后加入北约的其他前南斯拉夫加盟国家们,跟北约“有亡国之恨”的塞尔维亚算的上南斯拉夫政治外交的最忠实的继承者。
更有,南斯拉夫首都就是当今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而塞尔维亚对科索沃问题上的执着和在外部势力的联合打压下,仍然敢做敢说的不屈精神,也颇有些当年“巴尔干猛虎”的遗风。
有哪些事情是去过波黑才知道的
来到波黑才发现波黑美女个个颜值高,大长腿,当地的物价很亲民,4元牛奶随便喝,30元足够吃到饱。当地人喜欢喝咖啡,也爱跳广场舞。
波黑初体验
提到波黑很多人不太熟悉,说起萨拉热窝会勾起几代人的回忆,带着电影里的记忆,听说波黑免签就迫不及待去追寻经典的画面。
国内没有直达波黑的航班,要去波黑的方法只有转机或者先去塞尔维亚再去波黑,因为塞尔维亚和波黑都对我们免签,所以我选择先到塞尔维亚再去波黑。
从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到波黑萨拉热窝可以坐飞机,1个小时700多元,不过我选择坐当地人的小车,是贝尔格莱德的酒店老板推荐的,200元不到1个人,包车的价格和坐飞机差不多,车程4.5到5个小时就到了,过边境只要在护照上盖个章就行。
以前有个段子说萨拉热窝因为是“热窝”会很热,其实到了这里发现并不炎热,夏天当地温度才26度,冬天这里曾经还举办过冬季奥运会,在当年的赛道上还留着彩色的涂鸦。
走在波黑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很多女性是混血美女,兼具了白种人和黄种人的优点,乌黑的长发,迷人的双眼,挺拔的鼻梁,性感的嘴唇,皮肤洁白细腻,身材玲珑有致,都是天生的美人胚子。
波黑美女的打扮时尚精致,个性开朗,热情奔放,在夏日炎炎的水边还能经常见到身穿比基尼的美女在戏水。
到达萨拉热窝的时候天色已晚,市区可以兑换货币的银行都下班了,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25元波黑马克,当地银行平时6点关门,碰到周末下午1点就关门了。还好预定的酒店可以刷卡,赶紧安顿下来准备第二天的萨拉热窝之旅。
萨拉热窝的见闻
住宿的酒店就在拉丁桥附近,拉丁桥本身就是一座很普通的石板桥,但桥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引发一战的导火索,让这座桥成为人们来到萨拉热窝的打卡点。
萨拉热窝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城区中心的马路上有一条文化的分界线,在分界线的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城东看到的是东方特征的清真寺和巴扎,城西看到的是西方风格的教堂以及哥特式建筑。
拉丁桥不远处的贝格清真寺始建于1531年,电影里瓦尔特曾经爬到标志性的绿色圆顶上与对手周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出现的黄堡是欣赏萨拉热窝日落的最佳位置,当时也是城市的制高点。
萨拉热窝的铜匠街能够买到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而且电影中瓦尔特经过铜匠街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
萨拉热窝的不少房屋外墙还布满当年留下了弹坑,街道上用红色树脂填满了战争遗留下的痕迹,当地人称为萨拉热窝玫瑰,时刻提醒大家不要忘却历史。
在萨拉热窝可以坐有轨电车去到城市各个主要景点,这里拥有欧洲地区第一条有轨电车,历史悠久,上车买票后记得要把票放到机器里刷一下,每张票7.2元人民币。
阿瓦茲塔位于市中心,是城区最高的建筑,高达176米,在周围都是低矮楼房的建筑群里显得格外醒目,只需要花4元钱就能登顶俯瞰整个城市的全貌,每年塔内还会举办爬楼梯登高比赛。
波黑的物价感人
波黑的物价让人感觉不到在欧洲消费,在拉丁桥附近住宿的酒店只要300多元一晚,餐厅里吃一份波黑煎肉卷16元,两个人花60元可以点一大桌子肉,而且他们的饭菜分量十足。
超市里瓶装水500毫升1.5元,可乐500毫升4.8元,苹果汁一升6元,当地奶制品真的便宜,一升牛奶4元,一升酸奶也只要7元。
包菜2元一公斤,土豆4元一公斤,辣椒6元一公斤,番茄8元一公斤,香蕉5.2元一公斤,橘子6元一公斤,苹果8元一公斤,石榴12元一公斤。
鸡蛋10元12个,鸡胸肉14元一斤,牛肉20元一斤,三文鱼72元一斤。
波黑人均每个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最低工资标准是2000元左右。
餐饮服务业的收入比较低,每个月平均只有2400元,普通行政文员2700元,建筑工人2800元,IT行业人均收入6000元,能源行业人均收入6200元,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
萨拉热窝的城区房价在12000到16000元每平米,相当于3到4个月的收入才能买一平米的房子,在市郊自己买块地盖三层的洋房要80万左右,所以很多人选择出国打工,到德国等地工作每个月收入是本国的2到3倍。
波黑人的慢生活
走在路上发现波黑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很少有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波黑的街边最多的就是咖啡馆,很多人每天早上起床就有喝咖啡的习惯,到了下午,满大街的咖啡馆都坐满了人,当地人喝咖啡的时候很少低头玩手机,基本在聊天。我也点了一杯传统波斯尼亚咖啡,只要8元钱,不过喝完我就后悔了,味道太浓郁了导致一晚上睡不着觉。
波黑的咖啡传统喝法是先把冷水倒入长颈咖啡壶里煮,等水烧开后再把磨好的咖啡粉倒入壶里一起煮,当地的咖啡不经过过滤,喝之前把糖放进壶里搅拌,然后静置10分钟,等咖啡渣沉淀后再把咖啡倒出来。
波黑男子向女子求婚的时候,女方会为男子端上一杯咖啡,如果端来的咖啡里面放糖,男子喝了是甜咖啡就能准备婚礼了,如果男子喝上一口是苦涩的味道,就说明女方委婉地拒绝了。
波黑人爱跳广场舞,在广场上经常遇见音乐爱好者一奏起音乐,一大群人就围在旁边开始跳热情的舞蹈,路过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她们的脚步。
波黑人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在周末就会和家人一起野餐,路过湖边或者河边随处可见当地人聚在一块烧烤。
波黑的美食
波黑的国菜叫做切巴契契,把碎牛肉做成肉卷,一盘有5到10条肉卷,放在薄的面饼里,或者直接放盘子里,传统吃法就是配上生洋葱和甜椒酱吃。
波黑人也吃饺子,他们饺子是三角形的,饺子馅主要是牛羊肉,配料是大蒜酱和酸奶,波黑的酸奶是加盐的,吃起来又酸又咸。
波黑的贝伊汤是家家户户爱吃的美食,把当地的鸡和秋葵放在一起焖煮,烧出来的汤汁很浓稠,喝上一口唤醒每个波黑人小时候的记忆。
波黑人爱吃甜食,糖浆核桃蓉苹果是当地特色甜点,选用优良的苹果,把核桃塞进苹果里面,浇上糖浆,吃起来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波黑值得旅游
除了萨拉热窝外,波黑还有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乘坐火车去萨拉热窝以南100多公里的莫斯塔尔是绝佳的体验,一路上火车在山间穿梭,云雾飘渺风景优美,仿佛置身于仙境。
古城莫斯塔尔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坐落于内雷特瓦河上的古桥,当地男性在年满16岁的时候要从20米高的古桥上跳下河才算成人。
现在古桥成为打卡的标志景点,游客花200元可以让当地人表演古桥跳水,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勇气,也可以花280元接受跳水训练后亲身尝试一下。
北部的巴尼亚卢卡是波黑第二大城市,群山环抱之中,河流从城中穿过,风光旖旎。这里比起萨拉热窝和莫斯塔尔更加古老,古堡,教堂,清真寺各种文化的建筑交织,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安静的城区外表下也有着富有活力的另一面,在巴尼亚卢卡有很多刺激的户外活动,既可以参与滑翔伞在天空翱翔,也可以漂流与河水亲密接触,还可以攀岩挑战极限。
来到波黑才知道的事情
到波黑人家里做客最好买束鲜花或带份礼物,送花一定要注意是单数,但不能是13。
波黑的河流名字都是以字母a结尾的,全是取女性的名字来命名。
在波黑坐公交车是无人售票的,要自己买票并刷票,但是会有人上车查票,发现没有买票的会被赶下车。
波黑人习惯土耳其浴,在莫斯塔尔古城保留着传统的土耳其浴室,是当地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萨拉热窝城市规模不大,有专门的自行车道,骑着自行车绕城一周只要2个小时。
萨拉热窝的泉水很有名,口感甘甜,市区建有很多喷泉亭,可以供路人饮用泉水。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波黑的海岸线只有25公里,不用半天可以走遍波黑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