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这其中的木、讷又怎样正确理解
此句见于孔子《论语》单就木,讷而言,木乃植物之名,体坚而有木质。讷,其意是说一个人言语艰难迟钝,引申之意,应为一个人质的朴实,不善言语。
为什么这么说,可从孔夫子《论语》里仁中,找到依据。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一个人生存与世,言语艰难迟钝,不会花言巧言,见风使舵,然而,作事有始有终,不偏不倚,质朴守正,这种品行,正好近乎了仁字的意义。
如何理解,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出《论语·里仁》,言约意丰,含义警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君子的言要讷,君子的行要敏。讷言并不是内心的迟钝木讷,而在于由思想深沉形成的一种浑厚含蓄。聪敏也不是先天的生而知之,而是在于后天勤敏的思索寻求。
讷言以寡失。《鬼谷子·本经符》说到“言多必有数短之处。”以及《朱子家训》中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都表明言多必失,动辄得咎。《诗·大雅·抑》中亦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讷言慎言,极其重要。讷言之人,必定拥有极其强大的定力,心中对事对人亦是清明如镜,遇事必在心中思量再三,分析利害,出口之语也会考虑前因后果,因此得而减少患失。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做到“大辩若讷”,守静慎言,自然寡失。
讷言可守拙。讷言敏行之人,即便有时不如他人光芒刺眼,但却会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难以磨灭。李靖是唐朝名将,并非能言善辩之人,史书称李靖“性沉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但他精通兵法,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经常向他讨教兵法。再看梁武帝时的名将冯道根,为人谨厚木讷,在战场上能攻能守,屡立奇功。每场战斗结束后,“诸将争功,道根独默。”但梁武帝并没有因冯道根沉默寡言而忘记他的功劳,提拔他为豫州刺史,对冯道根的为人作风和办事能力,梁武帝非常欣赏,他曾经感叹道:“道根所在,令朝廷不复忆有一州。”多言者,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虽风光一时,但却难以持久。往往会遭人嫉妒陷害,难得善终。而讷言守拙者,虽一时蒙尘,但却可守中,避开芒刺,笑傲江湖。
讷言而敏行。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行难言易,所以孔子向来主张言从迟而行求疾。世人多是先言后行,且能真正行者少之又少,多是只言不行。赵括纸上谈兵的例子早已熟悉,叶公好龙也熟记于心。只唱高调而不务实于行动之人,终究只是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实干胜于雄辩”,空想空说而不付诸行动,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只能是误时误事。实干兴邦,而多言不行就只会限于长袖善舞,此非有志之人。真正有志之人,讷言而敏行。
孔子主张“讷言”,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敛所合,他着重于行动,鄙于多言,着重于深思,鄙于张扬。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敏于行。讷言之必要性,敏行之重要性,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言,必会如世间之浮华般,虚幻不实。
讷言,则会如久磨之宝剑般,锋锐难抵。
讷言敏行,多思戒躁,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古书上曾记载: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言辞必须谨慎。
不过,孔子对这种人特别欣赏,称“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为君子、仁者。孔子的观点是:事情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听其言而观其行,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