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胤真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雍正和允禵是亲兄弟,为何关系不好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6 23:54:51 浏览29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着四爷和十四爷的面,封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谢邀!

十三爷和十四爷在殿外打了起来!

一个是太子的力量,一个是老八的同盟!彼此不服,就因为康熙废了太子胤礽,然后让众人写推荐太子人选,十四爷认为废太子不能重新入选名单,十三爷就争论!最终二人变成武斗,而一众官员在看热闹!

康熙听闻,匆匆忙忙跑了出来,刚好听到有官员对十三爷喊道:你只不过是废太子的一条狗!

康熙火冒三丈:那你又是谁的一条狗!

然后叫人拉开血气方刚的十三爷和十四爷,罚了一干人等包括老八,十四爷一听不服,就觉得八爷冤枉不应受罚,随后就直接和康熙正面顶撞!康熙气的直接拿剑就砍!太子,四爷和八爷都跪在外面,一看康熙拿剑砍也吓得不得了,太子抱住康熙,八爷跪着拖住康熙的腿,而四爷直接用手捏住剑锋,血流不止!随后,康熙被气晕抬到宫里休养!

其实表面上是十三爷和十四爷在打架,本质上是八爷和太子之间对皇位疯狂的争抢,而这种背地里激烈的竞争转化为台面上的打斗!而从中更可以看出权力权利斗争的残酷性,一个官员竟然骂皇子是条狗,就是因为太子没有权力,连一个官员都把他们当狗看!当然,谁给这些官员撑腰,无非就是八爷!

皇家太过无情,要想生存下去,就是你死我活的激烈碰撞!八爷非要去抢,注定了他的失败!

十四爷与康熙的顶撞,要求康熙给惩罚八爷一个说话,简直就是给八爷一个“神助攻”!把康熙气的晕倒,能给你们这些势力好果子吃?

而后,德妃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四爷和十四爷来养心殿给康熙请安赔罪!康熙看着年老色衰的德妃,看着她身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四爷胤禛,一个十四爷胤禵,就问了一下四爷手上的伤势!然后,沉思一下!

封德妃为皇贵妃,然后要求四爷把儿子弘历送到宫里来,他很喜欢弘历,要亲自辅导!

两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内涵!

俗话说,母凭子贵!德妃两个儿子,十四爷刚闯了祸,差点把康熙给气死,不可能是因为他而获得赏赐,那肯定就是因为四爷!

四爷用手拿住剑锋,完全是置自己安全于不顾来救人,这一点很让康熙认可,他认为四爷肯定有一颗仁慈之心,还有过硬的胆量!对待兄弟需要仁慈,治理国家需要胆量,此时的康熙,厌倦了皇子之间的争斗,对太子的失望溢于言表,对八爷的厌恶无需多言!而其它的几位都是冲动鲁莽,唯有老四,稳重务实,不争不抢!故而,康熙心中已然有了人选!

所以,他加封德妃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四爷立功,而后把弘历接到宫里培养,更给四爷吃了一个糖丸,康熙的孙子上百个,见过的没有几个,而唯独对弘历亲睐有加,这简直不能太荣幸了!

康熙的头脑是相当精明的!

通过第一次废太子让官员推荐人选,就直接实现了三个目的:

第一,他对朝堂的朋党势力大为了解!

特别是以八爷为首的势力,各皇子和朝廷官员之间的来往,直接影响到朝政的稳定!所以,他重点敲打了佟国维,因为佟国维是八爷的重要主力,擒贼先擒王,随后他把老花镜给了佟国维,就是说佟国维老眼昏花!而佟国维借势隐退,让侄子隆科多辅佐四爷,真不愧为官场老狐狸!

第二,他看到了八爷的野心!

本来他对八爷的好感无多,因为他的出生低贱,但没想到他敢于同太子叫板,虽说太子不堪大用,但也轮不到你老八来抢位!你越抢,就偏不给!就不信你能折腾过我!

第三,发现了自己相中的储君!

四爷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维护兄弟,又维护了皇威,这是极为难得!而且,他不争不抢,一心做实事,这才是康熙需要的!故而,先封他母亲为皇贵妃,又对弘历特别照顾,这就是给四爷一个准信儿,相中你老四了!

康熙的心思一般人猜不到,这帝王心术不能明言,通过这一系列的冲突,康熙不断能够看到问题的症结,还能把不利的局面转为好的结果!康熙真是高人!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雍正和允禵是亲兄弟,为何关系不好

有个词叫血浓于水,但对胤禛和胤禵这两个亲兄弟而言,貌似并不适用,从小到大没有亲情的培养过程,也没有真正的利益纠葛,真正发生大事件还是疑似夺位,这哥俩的关系能好?不能够。

由顺治二次登基到康熙年间,满八旗开枝散叶,人数也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所以他俩的母亲乌雅氏,虽然是满洲正黄旗,但是仅凭这样的身份就想提高身价,那是万万不能的,13岁入宫算是白板一块,生下胤禛后才赐嫔位,但也没有资格抚养亲子,不得不说,这对人母来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折磨,毕竟是自己第一个孩子,只能看着胤禛交由她人抚养。

无论是何原因造成胤禛的离开,从母性上来说,毕竟乌雅氏亏欠了胤禛母爱,但尤其到了胤禛即位后,德妃的表现好像对这个儿子极其不待见,德妃也没留下心路笔记什么的,我们只能猜测,正是因为失子之痛,让乌雅氏更加想要一个孩子,自己独立抚养,也是心想事成,时隔两年,她的第二个儿子胤祚出生,可惜5年后,胤祚夭折,德妃再次陷入失子之痛。

盼来盼去,年复一年,生出来女儿三个,最终才生下了胤禵,那个时候乌雅氏已经一路由白板升到了嫔,又由嫔晋升到妃,她具备独立抚养自己骨肉的权利,亲手带大的胤禵,能不把自己所有的母爱,所有的感情都毫无保留的倾注给他么,所以同是儿子,也就有了远近亲疏,这也不算奇怪,不过乌雅氏也确实有点问题,仅此而已。

铺垫过后,我们知道,胤禛并非乌雅氏带大,他是由佟佳氏抚养成人的,做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身份贵重,大名鼎鼎的“隆科多舅舅”就是佟佳氏的弟弟,以这后台来看,胤禛自小也是多占便宜少吃亏的主儿,直至成人,也就他敢抢胤礽的“走私”生意。

再看这边的胤禵,貌似得到了母亲的更多关怀,但是出身问题始终萦绕,挥之不去,这让胤禵对胤禩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出身同样不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拼出一份前程、一条坦途,但是皇位之争哪来的什么坦途,试想,如果仅仅是结党老四的话,胤禵用得着玩命么?

正在康熙帝斥责胤禩的不良居心的时候,胤禵竟然在康熙气头上力挺胤禩,如果不是老五,胤禵怕是会被康熙真的一剑捅死,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必定夹杂着一些个人感情因素,而并非全是政治企图,回过头来看出身,再看后期胤䄉等人对老十四的支持,不难发现,虽然各怀鬼胎,这里面多多少少也有抱团取暖的悲怆调调,同是表面亲近,实际不受待见的人,一到事儿上,立马看出皇帝老爹对这些儿子的亲疏了。这是夺嫡上半场的背景。

总结来说,胤禛和胤禵关系真不咋地,其中原因之一,胤禛和胤祥的脾气对路,胤祥的感恩心忒强,搞得胤禛都被感动了,他俩无与伦比的好,年龄相差也并不很大,算是一起长起来的,胤禛对胤祥的人品、秉性都是非常看重的。

胤禵这方面,见不到面是不可能,但是成长环境会有不小的差别,说白了,也玩不到一块去,胤禛的脸也是硬了些,没办法,天生就这脾气秉性,不明就里的人看到,只能是觉得他不好相处,甚至有点装,能和老四玩到一块儿的,也就胤祥。

以胤禛的隐忍性子,他不会把本心露给别人,落人口实,他就一直默默的看着,气着,当亲王那阵子,潜邸不是没人,很多人都劝胤禛筹谋一下,但无一例外的都被痛斥一番,包括年羹尧,对他的口气同样很不客气,可见胤禛的翻脸速度。

而此时,因为上次的充斥胤禩事件,康熙帝消气后,一是觉得太过冲动,影响了本来不错的父子关系,胤禵恐怕会真以为他这个当爹的会剁了他,二是觉得胤禵护亲情,懂感情,仁义厚道。比如胤褆这位嫡长子,看到胤礽倒大霉恨不得抄家伙就上,剁了胤礽,有点当初莽古尔泰弑母的风格,这种人谁都无法容忍的,反观胤禵呢,还不错,懂的兄弟亲情,知道回护兄长。

康熙帝是否不合时宜的错发了误导信号呢?玄烨到死也没说,我们只能看他的做为,他的做为是让人充满美妙遐想的,尤其是胤禵,包括四爷党也频频示好,好像九子夺嫡的迷雾即将散去,一切终将露出端倪。

西北边陲大乱,策妄阿拉布坦的胸膛藏着一颗并不怎么安分的心,声东击西之下,竟然想染指西藏,谁的身体谁知道,康熙帝当然明白自己不再年轻了,亲征这类事可能会真的要了自己的命,尤其是让胤礽这个逆子气出了心悸的毛病以后,自感身体大不如前,所以决定让胤禵“代父”出征,一是康熙帝有心无力去不了,二是虽然去不了但这事太过重大,所以无论是在出征造势上,还是仪式规格上,都有超出,然而这就更令胤禵浮想联翩,想象空间巨大!

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理解错了么?我只知道,胤禵班师回朝已经有人跪迎于他了,一时间成为角逐场上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帝不知道?仅以当时的态势考虑,只有两个可能:

①利用胤禵施障眼法,让胤禵吸引火力和注意力,变相保护胤禛。

②真的有心,但也真的没有想好是否传位十四。

美女作伴之下,在军中饮酒,可能也是让康熙帝看清了胤禵的不堪重用吧,至于为什么打了胜仗,那是康熙帝运筹帷幄,他才是真正的遥控掌军人,现在看来,无论是送行的隆重,还是所谓的大将军王头衔,也不过是把胤禵当做支起军心的幌子罢了。

就在胤禵头顶着大将军王的耀眼光环而意气风发的时候,雍正已经继位成功,回到京师的胤禵一时适应不了这角色的变换,在拜祭康熙的时候,不肯向雍正帝下跪,有侍卫来拉,他还将了雍正一军,要么侍卫死,要么处分我,而已经接受现实的胤禩则让胤禵下跪,胤禵虽然听劝,但是下跪后,心内犹自愤愤不平,一声不吭,丝毫不具臣子之礼,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单要接受雍正帝继位的结果,还要接受自己被改名字的现实,允禵心中的憋闷可想而知,几经沉浮之后,最终允禵被革去爵位,囚于景山寿皇殿,直到乾隆帝登基,允禵才被释放,封奉恩辅国公,十年后封贝勒,转年晋升为君王,授正黄旗都统,又七年过完跌宕起伏的一生,谥号“勤”。

雍正帝和允禵的一生,早期并无什么交集,维系兄弟关系的也仅仅就是血脉而已,相互之间,谁都看不惯谁,胤禛爱胤祥,胤禵爱胤禩,只不过后来自己有了“基本面”,允禵才开始活动心思筹谋得继大统,正处于人生巅峰洋洋得意,不料一朝跌入谷底,要向关系最不好的,最不起眼也最不可能得继的兄长叩首称臣,继而怠慢获罪。

雍正好歹还念着同母的这份香火情,没有直接下死手,一应待遇虽然想都不要想,但是能活到乾隆二十年肯定不会仅仅是因为允禵体格好,雍正没有真正苛待他才是真的,没办法,没有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即便是同母所出又如何呢,他俩属于互相“伤害”,相互不亲,不及一起长大的兄弟。

而即便他们这对亲兄弟没有分开,并且在同样环境一同长大,兄弟情深,关系好到无以复加,又如何呢?遇到皇位之争,哪里会有什么亲情,最终还不是你死我活的结局。

为雍正帝登基立下大功的隆科多,为什么在后期背叛了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在此之前表现极为低调的雍正,“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而雍正之所以能够在最后时刻力压其他皇子,实现“弯道超车”,有一个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雍正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首功之臣”,这个人便是隆科多。

登基之后的雍正,也给了隆科多极尽的封赏与极高的殊荣,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面对雍正皇帝的厚爱和仰仗,隆科多也就此开始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以至于言语间还带有着对于雍正本人的不屑与轻视,而这也最终导致了他被雍正定下“四十一条大罪”,以圈禁至死的结局凄惨收场。

康熙去世,隆科多成为扶保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

隆科多,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子,他的亲姑姑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而他的两位姐姐,也先后嫁给了康熙皇帝,即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在康熙朝晚年的时候非常受康熙宠爱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所以,隆科多既是康熙皇帝的表兄弟,又是他的小舅子。

凭借着与康熙皇帝极为紧密的亲缘关系,以及父亲佟国维、伯父佟国纲乃至整个佟佳氏家族在朝堂上的影响力,隆科多本应在官场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然而,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时候,因为属下违法,隆科多受到了严重的牵连,进而被免除了包括銮仪使、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在内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一等侍卫的头衔。

而也是这样的一次挫折和打击,仿佛打通了隆科多的“任督二脉”,使其迅速成长为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揣测康熙皇帝内心想法的人,于是很快,隆科多便在“一废皇太子”期间,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可随之而来的便是皇子之间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并且朝堂上也已然形成了依附于皇子的政治集团势力。而也正是因为皇子与朝臣之间的结党与联合,引发了康熙的巨大不满。

隆科多非常敏锐的察觉到了康熙的想法,于是在众位皇子之间保持了中立,一门心思的倒向康熙,表现出了对于康熙皇帝的绝对忠诚。

反观此时的整个佟佳氏家族,包括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以及其伯父佟国纲之子、也就是隆科多的堂兄、时任内大臣的鄂伦岱等人,全部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佟国维甚至还通过“以死相逼”的方式力保胤禩,但也遭到了康熙的严厉训斥。

因此,隆科多的举动也让其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充分信任。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被勘破,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而这次案件的主犯托合齐也被康熙皇帝拿下问罪。

于是,隆科多就此被康熙任命为九门提督,负责整个京城以及皇宫的卫戍工作。而九门提督这个职务,尽管不是隆科多一生之中所担任职务之中级别最高的,但这绝对是最为至关重要并且是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一个职务,因为这与后来雍正的登基密切相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去世。

根据《清圣祖实录》中的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趋召皇四子于南郊斋所。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是日戌刻,上崩。”

由此可见,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并不在康熙身边,他是奉了康熙皇帝的旨意,正在天坛代其祭天,是康熙去世后的第二天上午,才来到的畅春园。而所有陪伴在其身边的人中,只有隆科多一人是朝臣,其余的皆为康熙皇子。

在康熙去世后,隆科多随即下令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登基,这也随即引发了人们对于“雍正继位之谜”的猜想。

雍正在康熙去世当晚接到消息,到第二天上午出现在畅春园,中间这十多个小时雍正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隆科多在京城实施戒严后,所有皇子全部被困在了畅春园,只有他能够自由出入与皇城,这期间他又做了什么;而在整个过程中,隆科多有没有与雍正会面,两个人到底商量了什么。这些都已经变得不得而知了。

只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隆科多在这其中绝对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一方面,他是所有除了康熙皇子外,唯一知道康熙对于皇位安排的人,另一方面,他身为九门提督,掌握着京城内数量最多、战力最强的武装力量。当然,雍正在登基后对于隆科多极尽的封赏,也充分说明了其在整个过程中的贡献与价值。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诏夺位”,隆科多不仅能提供“法理”上的支持,更是提供了武力上的保护,这就使得雍正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而隆科多也就此成为了扶保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

不过,在我看来,从康熙临终前的一系列安排,特别是他命雍正前往天坛代其祭天这一举动来看,康熙确实是准备把皇位传给雍正的,而隆科多则是通过自己掌握的军事力量,有效的防备了其他皇子的反扑,最终帮助雍正顺利登基。

雍正登基后,隆科多也开始他的“作死”之路。

其实,在此之前一直保持中立的隆科多,选择在最后时刻支持雍正,绝非偶然的。

一方面,在所有康熙皇子中,他与雍正的关系无疑是最“亲”的。

雍正出生的时候,由于其生母德妃乌雅氏级别太低,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于是康熙皇帝是安排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而她正是隆科多的亲姐姐。不仅如此,康熙晚年的时候,将雍正之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带进宫中的时候,安排的是隆科多另外的一个姐姐,即后来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抚养。这样一来,佟佳氏家族就对雍正、乾隆这对父子两代帝王有着深厚的养育之恩,而从这层关系上来,雍正与隆科多之间的亲缘关系,较之其他康熙皇子,确实是最近的。

而另一方面,支持雍正对于隆科多来说,无疑能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

“九子夺嫡”中,雍正一直奉行的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并没有培植自己的党羽,因而政治支持势力非常的薄弱。反观以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人为首的“八爷党”,那可谓是兵强马壮、势力庞大,除了一众康熙皇子外,包括胤禩嫡福晋的娘家安亲王岳乐家族、以阿灵阿为首的钮祜禄氏家族、以纳兰揆叙为首的叶赫那拉氏家族,都予以了重要支持,甚至是整个佟佳氏家族,除了隆科多以外,也几乎全部站在了胤禩、胤禵一边。隆科多在这些家族政治势力面前,必然会显得微不足道,其功劳也会被逐渐边缘化。所以只有选择势单力薄的雍正,才能使得自己攫取的政治利益最大化。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隆科多选择了支持雍正,而雍正也在登基之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隆科多的感激与感谢之情,在公开场合完全不顾及帝王的威严,称其为“舅舅隆科多”,甚至在与自己的另外一位宠臣年羹尧的书信中,也对隆科多不断的加以称赞。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与此同时,隆科多就此袭承了自己父亲佟国维的一等公爵位,并且被雍正委以总理事务大臣的重任,之后又先后兼任了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以及《圣祖实录》和《大清会典》总裁官的职务,并被雍正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毫不夸张的说,隆科多在朝堂上是仅次于雍正皇帝以及怡亲王胤祥般的存在,长期担任国家的“三把手”,他的权势和地位也就此达到了巅峰。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隆科多却也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首先,是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隆科多充分利用雍正皇帝对于他的信任与器重,控制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而形成了朝中六部官员的“佟选”,并以此广结党羽,大肆夸张自己的政治势力,弄得朝堂之上是乌烟瘴气。

其次,就是贪污腐败,网罗财富。

隆科多在这个时候是极为贪婪,不仅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并且生活奢靡,铺张浪费,不仅是雍正皇帝本人,就连朝中其他朝臣也对此是颇为不满。

再次,隆科多居功自傲,目无君主,而这也直接触碰到了雍正皇帝的底线。

隆科多不止一次的炫耀自己在雍正登基之时发挥的作用,甚至直接强调正是因为自己带兵进行武装拥立,雍正才得以继承皇位。更让雍正不满的是,隆科多非常频繁的将自己比作是“白帝城托孤”的诸葛亮,无异于是在暗示雍正是就是刘阿斗。并且隆科多还多次当众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表示担忧,“暗示”雍正会“卸磨杀驴”:

“白帝城受命之日,即为死期已至之时。”

隆科多如此行径引发了雍正皇帝的极大愤怒,于是雍正在以“九十二条大罪”赐以年羹尧自尽后,便开始着手处理隆科多的问题,隆科多也即将迎来自己的末日。

雍正定下“四十一条大罪”,将隆科多圈禁至死。

从雍正二年(1724年)起,雍正开始有计划的削弱隆科多的职权和势力,包括雍正要求隆科多主动辞去九门提督的职务,与此同时雍正在开始在公开场合向朝臣表达了自己对于隆科多的不满情绪。

随后,雍正借由与策妄阿拉布坦以及沙皇俄国的边境谈判,两度将隆科多调离北京,对隆科多进行彻查,并发动百官对隆科多进行弹劾。这其中,最先上疏弹劾隆科多的便是河南巡抚田文镜,而为田文镜提出弹劾意见,并且代田文镜写下密折奏章的便是历史上“真正的”邬思道。

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正在与沙俄进行边境问题的谈判,宗人府上疏弹劾隆科多私藏玉牒,于是雍正马上对隆科多采取了行动,直接在谈判地将隆科多锁拿回京,并给其定下“四十一条大罪”,圈禁在畅春园内。

其实,雍正为其定下“四十一条大罪”中,有不少纯粹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比如,雍正强调隆科多与年羹尧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原因就在于年羹尧将自己长子年熙过继给了隆科多,进而使得两人形成了亲缘关系。然而,事实的真相的,这是雍正希望缓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两位自己非常器重与抬爱的重臣能够和睦相处,才在其亲自主持下完成的过继。可如今却也成为了将隆科多治罪的理由,或许连隆科多自己都会觉得冤。

再比如,朝中出现“佟选”,前提是雍正对于隆科多极度的信任,因而对于其提报的官员任免统统予以照准,而雍正本人甚至在进行人事安排的时候,也要主动争取隆科多以及年羹尧的意见。而如今,却因为此将隆科多看成是把持朝政的乱臣贼子。
或许隆科多有着诸多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但毕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隆科多也不例外,而他也就此彻底倒台。

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经过一年的圈禁,隆科多死于畅春园,结束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上的雍正,给人的传统印象一直都是冷酷、绝情、杀伐果断,但实际上,雍正是一个“知恩图报”,同时也“施恩望报”的人。

除了那些当年参与过“九子夺嫡”的政敌兄弟,其他的康熙皇子只要老实、安稳,都能够以善终收场,而愿意支持、帮助雍正的,也都被委以了重任,例如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以及十七阿哥胤礼,皆是如此。

而至于隆科多,这位帮助自己登上皇位的“首功之臣”,雍正也在登基之初,对其乃至整个家族都进行了极尽的封赏,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真的不是隆科多自己居功自傲,主动选择了一条“作死”之路的话,结局必然不止于此。

所以说,并不能只一味的强调雍正是在“兔死狗烹”、“卸磨杀驴”,隆科多自己的狂妄和自负,才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结局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雍正登基除掉所有竞争对手,为何独没有杀十二弟

第一,十二阿哥胤祹算不上雍正的主要竞争对手;第二,就是竞争对手,雍正也没杀几个;第三,雍正即位后,虽未被杀,胤祹也一度被“修理”得很惨。

(九子夺嫡)

第一点,所谓雍正的竞争对手,不过是九子夺嫡那几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其他几个年长的阿哥或没有强大的实力,或没有夺嫡的野心。比如五阿哥胤祺,虽然和九阿哥胤禟同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又排行靠前,但生性宽厚不争,即使雍正即位后,处置了胤禟,降低了其母宜妃的待遇,胤祺仍然收到雍正尊重,多有赞誉。再有七阿哥胤祐,克勤克俭,原因方面素有传闻胤祐身患残疾,无力争夺大位。十五阿哥胤禑之下年纪小,基本没有太多势力,其中更有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其实和雍正关系也不错,甚至在雍正临终时被立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最后剩下的就是十二阿哥胤祹了。

(胤祹从小被苏麻喇姑抚养)

十二阿哥胤祹,母亲为定嫔万琉哈氏,位分不高。养母倒是厉害,著名的苏麻喇姑。康熙年间并没有太多耀眼的事迹。只是担任了一些内务府、旗务事宜。从寥寥几笔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很难看出胤祹和雍正关系如何,但是参照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的情况,没有参与夺嫡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即使雍正的竞争对手也没有多少被杀的。夺嫡的九子中,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的铁杆拥护者,雍正即位后备受荣宠,最后成为世袭罔替亲王,死后特旨不用避雍正名讳,将改为“允”字的原名“胤”字恢复。胤禔、胤礽都是康熙在位时就圈禁,雍正不过是没放出来罢了。胤禔被圈禁二十六年,还活了六十三岁,胤礽在雍正即位后虽未释放,也受到礼遇,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三阿哥胤祉因为胤祥死后不恭敬被圈禁,两年后死。胤禩、胤禟二人最惨,被改名阿其那、塞思黑,圈禁不久后死。胤䄉、胤禵二人也是被圈禁,但都活到了乾隆继位后被释放。所以,严格说起来没有一个是被“杀”的,勉强算起来,最多说胤祉、胤禩、胤禟三人的死是雍正圈禁直接导致。最多说雍正“杀”了三个人,哪里就轮得到没什么存在感的胤祹了?

(清朝爵位等级表)

第三,胤祹也被“修理”得很惨。胤祹在雍正即位后马上晋升多罗履郡王。但仅一年多就被宗人府弹劾,降为固山贝子。不久又因为写错妃子姓氏被降为奉恩镇国公。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上图有清朝宗室爵位表,共十二个等级。一般情况下,皇子第一次收爵至少是第四等固山贝子,低于贝子的爵位都是给予皇室远亲或是宗室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的。胤祹在康熙四十八年二十五岁时即获封固山贝子,但到了雍正二年,不仅打回原形,更是降到了一般皇子不会降到的镇国公爵位,这其实算是一种羞辱了。而这个羞辱,胤祹顶了足足六年!直到雍正八年才恢复了他的郡王爵位,一直到雍正驾崩也没有再升迁,虽说比圈禁的几位哥哥好很多,但毕竟还要在外当差伴君如伴虎。而看看十六弟胤禄、十七弟胤礼,在雍正晚年都已贵为亲王,胤禄还过继到庄亲王一支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雍正死后二人成为顾命大臣。相比之下,这个十二哥心里也应该是很苦的。

其实,胤祹的罪责,写错金册,说大挺大,说小也小。如果雍正有意保全,轻罚一下,两三个月恢复原职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雍正降了他六年爵位,足以想见,其实雍正即位前与胤祹关系也不怎么样,即位后的加封不过类似于封胤禩廉亲王一样,早就安排好了惩罚的后招。当然了,降爵的六年间,胤祹也必然是体现了自己的顺服,终于获得雍正的宽恕。不过话又说回来,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胤祹活到了七十九岁,是康熙众皇子中最长寿的,晚年也备受乾隆尊重,富贵终身,也算老来得福了。

雍正和十三阿哥,同父异母却打的火热,十四皇子和雍正是亲兄弟,为啥关系却不好

帝王家的所谓兄弟,本质上就是“友商”,即使台面上一团和气,没准背后就是刀枪剑棍。皇室的情义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怨恨才是常态,原因无他:皇子不止一人,但金銮殿的位置只能坐一人。因此才会有“玄武门之变”、“九龙夺嫡”等事件。

雍正与胤禵的关系,是雍正兄弟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对。特殊之一,雍正与其他兄弟都是同父异母,只有胤禵是他同父同母的手足;特殊之二,胤禵在康熙晚年的突然崛起,让他与雍正变得水火难容。

同父同母不同路,兄弟之间竞争激烈

兄弟两虽都是乌雅氏所生,但两人却不是同一个人抚养。胤禛出生时,乌雅氏品级过低,还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于是,康熙将胤禛交给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抚养。

1688年,乌雅氏生下胤禵时,品级上已经是德妃,也具备抚养皇子的资格。因此,胤禵是由乌雅氏亲自带大。兄弟两从小就不在一起成长,长大后兄弟感情自然更淡薄,何况还是帝王家。

当父母的,一碗水端不平,很容易引发兄弟矛盾。胤禵是乌雅氏的幺儿,又是亲自带大,感情自然更深,胤禛心里恐怕总会有点不满。

康熙对胤禵,可谓圣眷优隆。在清朝,皇帝未成年的子女,可以住在紫禁城西北边的漱芳斋,结婚后就搬出去。但是,胤禵结婚后,康熙依旧留他在宫中居住,可见宠爱程度非同一般。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下令革去大阿哥的王爵,将其在上三旗所分的六名佐领全部分给胤禵。清制,皇子府上的佐领,不仅有数量限制,人员结构也等级分明:

亲王、郡王可得满洲佐领六名,蒙古、汉军佐领各三名;

贝勒、贝子可得满洲佐领三名,蒙古佐领一名,汉军佐领两名。

胤禵尚未分封,康熙就将大阿哥门下上三旗六名佐领划给他。太子刚刚被废,这种破格待遇让人浮想联翩。正是因为胤禵在康熙心目中地位很高,他的才干也很强,所以,胤禩集团对其极力笼络。

当然,胤禵也不是单方面被拉拢,自己也会有所求,他能将胤禩集团的力量为我所用,以此增加夺嫡筹码。从这个角度来看,胤禵与胤禛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兄弟不在一条船上。尤其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似乎透露出康熙要传位胤禵的迹象,直接加剧了兄弟之间的竞争。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胤禵出征时,不仅完全是代天子出征的气象,其礼仪也是超高规格。康熙亲临太和殿,授大将军印;胤禵骑马出天安门正门,诸王以及正二品文武官员在胤祉、胤禛的带领下齐集午门广场,继而又前往德胜门送行。面对如此高规格的场面,胤禟都忍不住感慨:“皇上对这次出征看得很重,早成大功,得立皇太子”。

胤禵出征后,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等人进京朝见,康熙接待他们时,特别强调: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康熙给予胤禵如此高的身份地位与权力,令胤禛一时都难以望其项背。以至大清许多人都认为,皇位属于胤禵。

两虎相争,雍正胜出,对胤禵严防死守

经过一番角逐,胤禛成了最终胜利者。胤禵失落的心态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满心欢喜地以为娶的是林黛玉,没想到揭开红盖头一看竟然成了薛宝钗。雍正继位后,迅速展开对胤禵的狙击,先安排年羹尧和延信接管军权,并命胤禵迅速回京。

胤禵有个短板,喜怒形于色,有什么不满都写在脸上。千里奔丧一到京,他就对雍正表达不满,先是在礼仪上做文章,接着又是大闹康熙灵堂,并与雍正对质,弄得雍正很难堪。

雍正已经成了皇帝,肯定容不下胤禵这位闹事的竞争对手。过了年,雍正就将胤禵软禁于景陵,并对他责斥一番。胤禵不服气,为这事又与雍正起纷争,后经胤禩劝说才作罢。但雍正的打击并未收手,没过多久,他就将软禁改为圈禁,派人对胤禵严加看管,并将胤禵故旧门人下狱发配。

胤禵失去兵权,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到了京城就如同进了雍正的虎穴。康熙去世才几个月,他的处境仿佛从天上跌落地狱。雍正元年五月,雍正再度升级对胤禵的打击,下令本该发放给他的禄米“永远停止”。这种节奏,分明就是康熙对待索额图了,想把胤禵饿死。

雍正对胤禵的打击,其他人不敢说,乌雅氏不会坐视不理。乌雅氏虽已经位居太后之尊,但想救胤禵也拿不出多少可行性办法。雍正断了胤禵的禄米没几天,乌雅氏也归天。太后归天,也标志着兄弟情义完全断绝。如果之前雍正顾及太后感受,那之后打击胤禵就能随心所欲。

胤禵的影响力,让雍正有所顾虑

胤禵当了几十年皇子,台前幕后的门人很多;胤禵府上的包衣奴才,数量也不会少。满清主仆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能够超越君臣关系,这些人足已对雍正形成威胁。

胤禵当大将军王的几年,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声望,不管朝野还是蒙古,对其有很高的认可度。云贵总督何倬上奏折时,将允禵与雍正一起顶格抬写;蒙古亲王进京,时不时也对胤禵请安问好……胤禵这么大的影响力,是雍正绝不愿意看见的。雍正要除旧布新,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到时万一这帮人都倒向胤禵,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同时,雍正打击胤禵,也是对八爷集团分而治之的一环,避免他们抱团取暖。

秋媚说:对雍正而言,支持他可算作一时之恩,与他竞争是一生之怨,反对他就是一世之仇。雍正与胤禵的恩怨,说到底是一场夺嫡之争,失败者面对胜利者清算很符合历史惯性。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个儿子,但是抛去夭折的15人,长大成人的共有20个儿子,而在康熙朝参与争夺皇储之位的便有9个儿子,也就是“九子夺嫡”。

参与“九子夺嫡”的9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也就是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以及十四子胤祯(又名胤禵)。

康熙的这九个儿子又分为大阿哥一党,太子和老三一党,老四和老十三一党,老八、老九、老十外加老十四一党。

最初是大阿哥和太子互相明争暗斗,结果一废太子时,老大和老二斗的是两败俱伤,两人都被康熙圈禁起来。

这时候本来归属于老二太子一党的老四胤禛便想着远离太子,准备独立山头了,于是这期间就是老四一党和老八一党在争皇位,二废太子之后老八彻底失去康熙喜爱,于是推出老四的亲弟弟胤禵来和老四打对台戏,最终还是以老四雍正即位而结束。

所以说这场“九子夺嫡”争皇位事件牵扯进了康熙将近一半的儿子,而后来雍正即位后对这些当初参与争皇位的兄弟也是手段极为严酷,那么雍正对那些没参与争夺皇储之位的兄弟们又如何呢?下面就来说说康熙剩下那十一位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还已经成年的儿子们结局。

皇五子胤祺:秉性平和,乐善好施的善人王爷

胤祺是老九胤禟的同母哥哥,他们的母亲都是康熙最宠爱的贵妃宜贵妃,也就是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贵妃。

但是胤祺与亲弟弟胤禟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亲近,因为胤祺自幼是被皇祖母也就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所抚养长大,所以胤祺与亲弟弟胤禟关系并不亲近。

由于胤祺自幼由皇祖母养大,因此他的脾气秉性非常温和宽厚,且谦恭谨慎,所以他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他也是康熙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中最大的儿子。

由于母亲宜妃很受康熙宠爱,再加上胤祺自幼由皇太后抚养长大,所以康熙很早就册封了胤祺为恒亲王。

历史上的老九为人比较豪爽仗义,不吝钱财,也能救济贫苦百姓,而他的亲哥哥老五胤祺虽没有他的豪爽之气,却比他更加宽厚仁善,老五胤祺是历史上出名的乐善好施的贵族王爷。

胤祺经常做善事,接济贫苦百姓,乐善好施,对待下人比如宫女和太监也没有太大的架子,所以他老爹康熙都称他为“心性善良,为人敦厚”。

但是胤祺的母亲宜贵妃和弟弟胤禟就不一样了,在雍正继位后,宜贵妃十分不满雍正继位,所以对雍正很是不礼敬。

在雍正继位之初,宜贵妃就表现出了对雍正继位的不满,她无视雍正的生母德妃,在祭奠康熙时,宜妃故意走在了已经被雍正封为皇太后的德妃前面,这是对雍正母子极大的藐视和不满,但是雍正不敢对母妃发火,只是记恨在心,开始逐渐清理宜妃身边的人。

比如宜妃最贴心的侍女和太监,可能是电视剧中的小桃红和三德子啊,都被雍正借故找茬发配到宁古塔为奴,而宜妃也被雍正赶出了皇宫,就住到了她所生的大儿子胤祺的府上。

此后宜妃再未去皇宫给见过雍正,尤其是当老九被雍正圈禁折磨致死后,宜妃彻底对雍正只有恨意,而雍正对这位母妃也十分不满,雍正和其子乾隆在册封先皇太妃时,唯独将康熙最宠爱的宜妃排除在外,宜妃在死后也没能与康熙合葬。

而胤祺的亲弟弟老九也是因为八爷党的原因,在雍正继位后不肯向雍正服软,表示出臣服的态度,最终老九被雍正圈禁折磨致死。

对于母亲和弟弟对雍正的不满,胤祺并没有往深了掺和,所以雍正也对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非常满意和欣赏,也并没有因为宜妃和老九而故意针对胤祺。

虽然雍正没有针对胤祺,但是由于他母亲宜妃和亲弟弟老九的关系,雍正将老九圈禁折磨致死后,也是余怒未消,他故意让作为老九亲哥哥的胤祺去给老九改名为“塞思黑”。

雍正此举就是故意恶心宜妃和老九,让他们母子看看,宜妃的大儿子去给弟弟改恶名,而弟弟也得眼睁睁看着亲哥哥给自己改恶名。

温和宽厚的胤祺也没推辞,他也深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得罪雍正,也不敢为弟弟老九求情,只能按照雍正交代的去给弟弟老九改名。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雍正以亲王礼将胤祺厚葬,并为他上了谥号为“温”,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又亲自为这位五弟撰写了碑文,称其为“秉性温和,持躬谦谨,有乐善好施之风”。可以说胤祺在雍正朝结局还是十分不错的,毕竟现实中这么一个性格温和谦恭的人,谁也不会去刁难他。

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的淳亲王

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成妃出身一般,胤祐且出生就有残疾,但是史书没有记载胤祐身体究竟有什么残疾,又是残疾到什么程度,不过从史书的一些记载来看,胤祐的身体残疾应该并不严重,因为胤祐曾经跟随父亲康熙亲征过葛尔丹,也是皇子之中能带兵打仗的人,所以即便身体有残疾应该也不是很严重。

生母出身不高,成妃最开始只是康熙众多后宫之中的一个嫔,直到五十多岁,熬了很多年,胤祐都已经长大成人,康熙才想起来封其为妃,可见她在康熙后宫之中非常平凡。

胤祐因为自有身体有残疾,也就可能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毕竟康熙优秀的儿子实在是太多了,胤祐虽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身体残疾,外加能力并不出众,所以他也没机会去竞争皇位。

而且胤祐也是因为自幼身体有残疾,所以为人非常谦恭谨慎,而且平易近人,也和胤祺差不多,没有皇子的架子。

胤祐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史书记载他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且还立过战功,后来也一直从事军事管理职务,说明胤祐的军事统率能力还是非常不错。

胤祐也因为征葛尔丹立下战功,在众兄弟之中最早被封为贝勒,后来更是晋封为多罗淳郡王,晋封郡王爵位之后,康熙特地任命胤祐为正蓝旗统领,胤祐负责管理正蓝旗满蒙汉三旗军务。

在康熙晚期,吏治腐败,贪腐成风,而胤祐接手正蓝旗军务之后,开始整顿军务,恪尽其职,诸务毕举,颓风靡习得到了很大改变,可见胤祐是一把军事管理能力的好手。

雍正继位后,为了安稳人心,特意将在“九子夺嫡”中保持中立,平时还很平易近人的胤祐晋封为淳亲王。

胤祐由于身体健康不行,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就去世了,正好活了50岁,胤祐去世后,雍正表现的还很悲伤,评价胤祐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雍正还给胤祐上了谥号为“度”。

也可以说胤祐的结局也算比较不错,除了去世的有些早之外,同样也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没有竞争皇位的资格,再有就是为人谦恭随和,平易近人,所以这样人对于皇位没有威胁,可以得到善终。

十二子胤祹:康熙儿子中最为长寿,自幼由苏麻喇姑抚养长大的皇子

胤祹是康熙第十二子,生母是康熙的定嫔万琉哈氏,定嫔虽然是正黄旗出身,但是家族出身并不高贵,所以在康熙后宫之中地位并不高,胤祹也是生性低调内敛,因此胤祹母子并不是很受康熙重视。

尽管胤祹母子不受康熙重视和喜爱,但是不耽误他们母子是康熙儿子和后宫嫔妃之中结局最好的一对母子。

胤祹是康熙所有儿子中寿命最长的儿子,他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才去世,享年78岁,而胤祹的母亲定嫔则更能活,定嫔活了将近100岁,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97岁高龄去世,定嫔也是清代历史上最长寿的妃嫔。

胤祹生性低调内敛主要是跟他自幼就被康熙交由孝庄太后的丫头苏麻喇姑抚养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40多岁,和孝庄太后差不多大,活了93岁才去世,在康熙时代是一位特殊的皇宫服务人员,她身份虽然只是孝庄太后的陪嫁丫鬟,但是由于她忠于孝庄太后,而且对幼年的康熙有呵护、抚养和教育之恩,所以自幼父母双亡的康熙视其为母亲一般。

胤祹出生不久正好孝庄太后去世,已经年过70多岁的苏麻喇姑因此深受打击,成天郁郁不乐,康熙为了转移苏麻喇姑的注意力,所以把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希望借着胤祹能转移苏麻喇姑对孝庄太后的悲伤之情。

果然苏麻喇姑由此开始尽心尽力抚养胤祹,由于苏麻喇姑在孝庄太后影响下,非常信奉佛教,所以苏麻喇姑从小就教育胤祹一切随缘,不争不抢,低调内敛。

正是在苏麻喇姑的尽心教育下,胤祹谨遵苏麻喇姑的教诲,不过问政治,也不参与皇位之争,可以说胤祹的人生是带有佛系的人生。

胤祹在康熙时期无欲无求,没有太多的表现,所以康熙想封他爵位都没有由头,因此胤祹在康熙时代只被封为固山贝子的爵位。

不过康熙倒是对胤祹很欣赏,苏麻喇姑在93岁高龄去世时,胤祹以皇子身份坚持要为一生只是孝庄太后陪嫁丫头的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得到了康熙许可,康熙由此认为胤祹是至诚至孝之人,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

不过至诚至孝的人未必要重用,而且这样人也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实人,因此这样的人在政治场上是吃不开的,也幸亏胤祹是皇子,如果是普通人,也混不进政治圈了。

老实人在政治场上是混不开的,胤祹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履郡王爵位,但是很快因为胤祹老实,雍正就褫夺了他的郡王爵位,又将他降为贝子。

即便如此,胤祹还因为小错,将乾隆生母姓氏写错了,被雍正连贝子爵位都剥夺了,降为了护国公。直到雍正后期,胤祹才再度被雍正恢复了履郡王爵位。

胤祹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甚至在乾隆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管宗人府的事情和一些礼仪事情,比如王公贵族婚丧嫁娶,不过胤祹倒是主持葬礼比较多,胤祹主持葬礼生涯中最辉煌一幕的就是主持哥哥雍正的葬礼。

雍正去世后就是由胤祹主持的葬礼,由于胤祹主持葬礼非常让乾隆满意,所以乾隆因为胤祹主持雍正葬礼有功,即位后就册封胤祹为履亲王,命胤祹专职掌管宗人府和礼部事宜。

乾隆对胤祹母子还是非常不错,后来由于胤祹是乾隆在世的叔叔中最年长的叔叔,所以乾隆下旨胤祹享有御前免跪待遇,还批准他可以乘轿子进入皇宫。

而且因为胤祹的母亲定嫔太能活,所以乾隆尊其位祖母皇太妃,逢年过节或定嫔过寿,乾隆必定亲自到胤祹府上去问候定嫔。

乾隆这一生写的几千首诗中还有很多诗是写给胤祹和他的母亲定嫔的诗,可见乾隆对胤祹这位叔叔和皇祖母定嫔还是非常不错。

胤祹在康熙朝不冷不热,在哥哥雍正朝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到了乾隆朝才得到了尊重,还算是侄子乾隆对他比较不错了,而且胤祹寿命还很长,所以在康熙的所有儿子中就属胤祹的佛系人生结局最好。

十五子胤禑:由雍正生母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

胤禑是康熙的十五子,他和十六子胤禄是同母兄弟,都是康熙的密妃所生,出生之后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

按理说胤禑算是由雍正生母德妃抚养长大的皇子,应该和雍正关系比较亲密,但是其实历史上雍正自幼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到11岁,之后一直是由哥哥胤礽抚养长大,所以雍正与生母德妃关系并不是很亲近。

而胤禑在康熙在世时年纪还小没有得到封爵,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并没有因为胤禑是由母亲德妃抚养长大而跟他特别亲近,只封了胤禑一个贝勒爵位,然后就把胤禑派去给康熙守陵。

在胤禑临死前一年,雍正才封他为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享年39岁。

可以说胤禑一生很碌碌无为,父亲康熙没来得及喜欢他时就去世了,而哥哥雍正也不怎么喜欢他,史书对他记载非常少,他本是雍正生母德妃抚养长大,按理说雍正应该与他比较亲近,但是雍正对他却是十分冷淡,从这其中可以看出雍正与生母德妃关系也不是很好,所以雍正对胤禑也不是太好。

十六子胤禄:雍正最为喜爱和倚重的三个弟弟之一

胤禄与胤禑是同母兄弟,但是在雍正朝的待遇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胤禄是雍正最为倚重的三个弟弟之一,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三个弟弟分别是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和老十六胤禄。

胤禄在雍正朝时期,雍正这些兄弟中待遇和喜爱仅次于老十三和老十七。

胤禄备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主要因为胤禄早在康熙时期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为子嗣,虽然博果铎比康熙晚死一年,但是康熙在世时就曾经看博果铎没有子嗣让胤禄去伺候博果铎终老,这也就算是将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

所以胤禄本身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对雍正的皇位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且胤禄本身为人谦恭,还善于团结兄弟姐妹,胤禄继承博果铎的庄亲王爵位后,对博果铎家族这头的堂兄弟姐妹也是十分关照,而且胤禄在康熙诸子之中也是一个比较能团结兄弟姐妹的人,有好人缘。

在雍正继位后胤禄的待遇在雍正的众兄弟之中仅次于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雍正临死前诏命胤禄和胤礼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

在乾隆即位后,胤禄和胤礼都被封为总理王大臣,还获得了御前免跪的待遇,但是在胤礼去世后,乾隆担心胤禄一人没有人能制衡,所以故意炮制了废太子胤礽长子的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进来,剥夺了胤禄的权力。

但是整体来说乾隆对胤禄还是比较不错,只是将他的权力收了回来,所以说胤禄也是康熙诸子之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十七子胤礼:雍正众位兄弟之中受信任程度仅次于老十三

胤礼生母为汉人勤妃,胤礼自幼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为人斯文谦恭,他深有乃师沈德潜的豁达气度。

胤礼在“九子夺嫡”时还尚年幼,而且少年时期的胤礼就非常老成持重,他在少年时从不参与政治,也不参与皇权争夺,只是纵情山水,工于书法,还擅长诗词歌赋。

外加胤礼的母亲勤妃家族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知进退,明得失,善于明哲保身,且性格还温和谦恭的胤礼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果亲王,深得雍正喜爱和信任。

雍正继位后他最信任喜爱和重用的兄弟就是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其次则是老十六胤禄。

当老十三胤祥因病早逝之后,雍正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弟弟就属老十七胤礼了,可以说老十七接替了当初老十三的位置。

甚至后来雍正在最后临终时还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果亲王老十七,对十七叔好一点。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清史稿》

看看这话,雍正不光让乾隆善待老十七,还担心老十七操劳国事把身体整垮了,步上老十三的后尘,还一再叮嘱老十七切勿操劳,保重身体。

这都说明了雍正对老十七的信任和关爱,所以历史上雍正和老十七兄弟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

雍正临终前,将老十七任命为顾命大臣,希望他在自己死后继续辅佐儿子乾隆。

而乾隆也确实遵照雍正遗嘱,继位后对胤礼是礼遇有加,并且特赐胤禄和胤礼免去入朝跪拜之礼。

可惜老十七最后还是步了老十三的后尘,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因操劳过度去世,享年41岁,他一生无子,乾隆让幼弟六阿哥弘瞻入嗣胤礼,继承了果亲王的爵位。

胤礼的结局在康熙诸子之中算是非常好的一位了,可惜就是寿命太短。

二十子胤祎:除了守陵还是守陵的皇子

胤祎是康熙的二十子,生母是襄嫔,也是康熙的老来子,“九子夺嫡”时期胤祎还很小也不可能跟着掺乎,所以雍正即位后,胤祎到也没受到政治打击。

雍正对这个弟弟算是不好不坏,按规矩给他晋升了贝勒,后来雍正命他去给康熙守陵,胤祎不肯去,被雍正盛怒之下降级成了辅国公。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后恢复了胤祎的贝勒爵位,但是大侄子乾隆还让这位叔叔去给老爹雍正守陵,胤祎可是见识到了哥哥雍正发怒,所以他也不想惹得侄子在对自己发怒,于是乖乖的就去守护哥哥雍正的清泰陵了。

可以说胤祎这一生基本就是碌碌无为,专门和守陵挂钩的皇子,雍正派他给老爹康熙守陵,乾隆还派他给雍正守陵,可以说胤祎这一生就是皇家御用守陵人。

二十一子胤禧:乾隆的画家小叔叔

胤禧和侄子乾隆同岁,仅比乾隆大7个月,他也是康熙老来子,生母是庶妃陈氏,没有封号的一位妃嫔,地位也不高。

胤禧因为年纪小,所以也没资格去争夺皇位,因此他一生之中也是不问政治,寄情于山水之间,擅长书画,尤其善画山水,而且还能写诗文,乾隆曾经称赞这位小叔叔诗赋为清代第一。

胤禧生性淳朴,虽然贵为皇子,却生活勤俭朴素,很是难得,所以雍正和乾隆父子对他也是十分不错,胤禧在雍正朝被封为贝勒爵位,到了乾隆朝因为乾隆也好诗词书画,叔侄算是趣味相投,所以乾隆因此将胤禧晋封为慎郡王爵位。

胤禧曾一度为乾隆朝议政大臣,但还是由于胤禧一生无欲无求,不想太过于插手政治,所以胤禧最终还是寄情于山水书画诗词歌赋之中。

胤禧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48岁,乾隆听闻这位小叔叔去世,也是非常悲痛,由于胤禧一生无子,乾隆将儿子永瑢过继给胤禧为孙子,承袭了胤禧的爵位。

可以说胤禧结局也算是康熙儿子中比较好的一位。

二十二子胤祜:史书记录最少的皇子

胤祜生母为谨嫔,胤祜比侄子乾隆还小了一岁,他的一生事迹史书几乎没什么记载,可以说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儿子,只知道他有几个媳妇儿,生了几个儿子,感觉他这一生除了娶媳妇儿生孩子就没做过别的值得记载的事情。

雍正对他也是不冷不热,按部就班晋爵贝勒就完事,乾隆九年(1744)比乾隆还小一岁的胤祜就去世了,年仅34岁。

胤祜这一生只能说是还算凑乎,在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皇室中没被迫害就算不错,当然也破害不到他,都属于康熙老来子,对雍正皇位没有任何威胁。也可能是在皇家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34岁就早早去世了。

二十三子胤祁:最不受乾隆尊重的小叔叔

胤祁生母是静嫔,康熙老来子,比侄子乾隆还小3岁,胤祁为人轻佻浮躁,雍正时期年纪比较小还无所谓,被雍正晋爵为贝勒,到了乾隆时期因为办事不力各种被大侄子乾隆斥责,可以说他是最不受乾隆尊重的叔叔。

临死前才被乾隆授予了郡王的虚职,即不拿郡王俸禄,只挂郡王之名。

二十四子胤祕:康熙最小的儿子连侄子乾隆都跟着宠爱

胤祕是康熙最小的儿子,所以受宠爱比较多,雍正对他就很疼爱,外加胤祕生性宽和忠厚,侄子乾隆也是对这位比自己小5岁的叔叔比较厚爱,在乾隆时期胤祕被晋封为诚亲王爵位,也算是康熙最小的这几个儿子之中待遇最好的了。

所以说还是老幺得宠,老幺只要会来事,性格宽厚一些,不管老爹还是哥哥甚至是大侄子都会宠爱着他。

胤祕在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去世,享年56岁,结局也算是康熙诸子之中比较好的一位了。

写在最后

康熙的这些没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中要说结局最好,寿命最长最有福气的还得是老十二胤祹,佛系人生给他带来了好的结局,最受雍正重用的是老十七胤礼。

康熙后面的几位比乾隆还小的儿子,除了最小的胤祕比较享福之外,其他的人都不是很受侄子乾隆尊重。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王朝》中,高福为什么必须死邬思道为什么又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如果要是按照《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说法:高福是这位背叛了雍正,收了八爷的钱,是个叛奴,所以必须死。

而邬思道本想救高福,就让高福向八爷传递了假消息,以求戴罪立功,但是最后还是被雍正杀了。所以邬思道有;“杀高福者,邬思道也”的说话。

但是如果按照原著中的说话,却不是这样(众所周知的原因,拍电视的时候总是会改剧本)

原著中,高福是雍正的贴身奴才,还多次救了雍正的命。最后因为背叛,被雍正四爷活活给蒸熟了。

而电视中的那个高福的原型是原著中的另外一个人叫周用诚,是个李卫一起被雍正买得两个奴才,并赐名。他和李卫这两个人都是雍正的铁杆,李卫被放出去做官,周用诚被给雍正做贴身秘书,负责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最后的结果是:在雍正登基的那一天晚上,被雍正给秘密处决了。

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电视剧要把周用诚改成是个叛奴?原著中明明不是叛徒,还是忠臣。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1.为了维护雍正登基的正大光明

每一个皇帝的登基,多多少少都有些见不得人的地方。而与雍正皇帝相关的,一是粘杆处,二是血滴子。在原著中:雍正登基那一夜,秘密杀掉的就是这些人。

这就像原著中雍正之死是因为乱伦而自杀,而电视剧中改编为雍正是累死的,这是一个道理。

2.电视剧不想让雍正众叛亲离。

在原著中,雍正的几个铁杆下属隆科多,年羹尧,李卫中,周用诚,除了李卫之外,剩下三个人都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处死。

而在电视上,周用诚却是因为叛变而被处死。这就稍微减轻了雍正的人品的一些压力。

3.原著中雍正处死高福的手段极其残忍(蒸熟了),而在电视剧中,高福却是被一杯毒酒给毒死了,还是因为他叛变。这就把刑法中的鸩杀与其他杀法给区别开。毕竟鸩杀是刑法的一种,而蒸死却是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