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牢女孩真实历史事件

地牢女孩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有哪些搞笑却真实存在的事情)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7 06:55:04 浏览10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却真实存在的事情

悲剧第六师

1950年10月25日,韩国第三野战军第六师在德川异军突起,一头扎进了志愿军的伏击圈。然后这群倒霉孩子和第七师一起见识了巅峰轻步兵战术,被反复穿插、分割、包围后损失惨重。

要说那年月鹰酱虽然偶尔坑队友,但总体上还是靠谱的,他们组织了大量飞机给这支被打残的部队空投补给。获得补给后第七师决定向南撤退,没出20英里就再次扎进了志愿军的口袋,整整一个营被全歼了。

第六师和第七师的残部决定换个方向跑路,他们很幸运的跳出了志愿军的口袋,准备通过瓦院退到后方修整。然而这帮伙计刚到瓦院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敌人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进毫无防备的部队,随即掏出大刀就是一通乱砍。

指挥官李亨昆中校已经完全懵逼,瓦院明明是我方占领才对啊?敌人的战术似乎不太像志愿军啊?另外他们的大刀什么时候变弯了?残酷的现实没有给李中校一点思考的时间,片刻功夫他们就被砍死好几百人,上千人受伤,125人被俘。

第六师就这么被彻底打崩了,更悲惨的是敌人完全不讲国际法,被俘的125人又被砍死了83个。欲哭无泪的李中校只能带着再次失去物资的部队继续南撤,经过一周的艰苦跋涉终于回到后方。

到了后方营地他们发现所有人都喜气洋洋的传阅着报纸,奔走相告曰土耳其盟友在瓦院取得大胜,毙敌数百,俘虏无数,大振我联合国军声威云云?拿过报纸的李中校这回真哭了:“那帮混蛋打的我们!大胜个毛线!老子躺着中枪了好吗?”

其实李中校也用不着太难过,他们的仇第二天就有人给报了,伏击他们的土耳其旅被志愿军给伏击了,死伤1700多人,还给志愿军提供了稀缺的车辆和大炮......

无辜的意大利潜艇

我是真的不想再黑意大利人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难怪这帮哥们坑队友,事实上他们的队友也一直在坑他们。尤其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潜艇部队的遭遇,简直闻者伤心,几乎是被队友给折腾的团灭。

话说一战的时候,意大利人不是先投同盟国在进协约国嘛,这段跳槽搞的太突然,很多人一时半会儿还没适应。1917年3月的时候意大利潜艇“阿尔贝托·古列尔莫蒂”号没招谁没惹谁的在自己家门口晃荡,结果晃荡到科西嘉岛的时候出事儿了。

英国军舰“仙客来“号正好也在那边晃荡,轻易就发现了这艘潜艇,意大利人正准备上浮跟盟友打个招呼,结果被英国佬一通狂轰滥炸击沉,14个潜艇兵没有一个生还。事后意大利海军给英国海军发电报:还能正经点不?

到了二战,意大利海军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他们起手就干掉了自己家空军元帅巴尔博,沦为整个世界的笑柄。立志打出水平的海军受限于可悲的燃油储备,经常被英国佬糊的满脸花。

然而有些事情总会发生的,1940年9月30日,意大利潜艇“杰玛”号接到命令去希腊克里特岛以东巡视,原本的作战命令是让他们待到10月8日。然而不靠谱的海军官僚系统很快就更改了战术,让“杰玛”号10月3日返航回总部待命。

更逗逼的是传令系统压根就没把第二个命令传达给“杰玛”号,这条倒霉的潜艇就在那边晃荡到了10月8号。这天凌晨的1点左右,另一艘被英军重创的意大利潜艇“特里切克”号一肚子火的通过了“杰玛”号防区。

“特里切克”号很快就发现了正在闲逛的“杰玛”号,而理论上这个时间的这片海域应该是没有友军的。既然不是友军就是敌军!“特里切克”号一点没犹豫的扔出去两颗鱼雷,一发入魂!无辜的”杰玛“号继承了巴尔博元帅的优良传统,被友军直接弄死,更可悲的是弄死他们的还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潜艇部队......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 Blood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 Kill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 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

孟姜女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相传,在秦朝时期,有一户孟氏人家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了隔壁姜家,等瓜成熟后,两家人打开瓜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两家人一商量,就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孟姜女”。

等孟姜女长大后,方圆十里八里的乡亲都知道这是一个温柔贤惠,聪明能干,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这一年,秦始皇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书生,为了躲避这样一场灾难,就从家里跑了出来,岂料在半路上遇到秦军,因为来不及逃跑,就跳进了旁边的一堵垣墙,而垣墙内,便是孟姜女家的后花园。

恰巧这时孟姜女跟着丫鬟一起逛花园,便发现了范喜良,范喜良看到孟姜女后,就急忙向她求救。

孟姜女身边的丫鬟就赶忙向老员外禀报,老员外一看,此生长得很是俊秀,与自己的女儿很是般配。便问范喜良家在何处,姓谁名甚,范喜良便一五一十回答了老员外的问题。

老两口一看,此人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想招他为婿,跟两人一商量,孟姜女同意,范喜良也很乐意。

不久后,两人就挑了一个吉日,摆了两桌酒席,请些亲戚,两人就拜堂成亲了。

两人成亲不到三天,就来了一伙衙役,不容分说,就将范喜良给抓走了。

这一去自然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等了一年,也没有一点关于范喜良的信息。

于是,孟姜女不顾二老阻拦,执意要去找范喜良。

辞别二老后,听说当时始皇正在抓人修长城,孟姜女就历经千辛万苦,北上到了长城。

到了长城周围,孟姜女逢人就打听范喜良的下落,问一个,人家说不知道;打听一个,人家摇摇头。不知道打听了多少人,才有几个好心的农夫跟她一起找到修长城的人。

一到了那里,孟姜女就问:“你们是跟范喜良一起修长城的吗?”

大伙点头称是。

“范喜良呢?”

修长城的人你瞅着我,我瞅着你,但谁也不吱声。

孟姜女见这一情形,忍着泪水,追问道:“我丈夫范喜良呢?”

“范喜良上个月就累、累饿死了。”有一个农夫吞吞吐吐说道。

“尸首呢?”

“尸体太多,监工都让填到长城里。”

话音未落,孟姜女就拍着长城大哭,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突然一声“哗啦啦”的巨响,长城想天崩地裂似地坍塌了一大片。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吴应熊是清初平西王吴三桂的大儿子,娶的是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这位公主的生母是奇垒氏,察哈尔部人,只生了这一个女儿,在皇太极的女儿当中排行十四。

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封这个姐妹为建宁长公主,顺治十年七月,把她嫁给了吴应熊。到了顺治十一年的二月,授给和硕额驸吴应熊一个三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以后,和硕额驸吴应熊再进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赏马三十匹。

康熙皇帝对这位姑父也不错,康熙七年一月,加封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康熙九年,康熙皇帝曾经派和硕额驸吴应熊前往云南,去看望父亲吴三桂。到了八月二十六日,吴三桂让吴应熊返回北京。

吴应熊的大儿子吴世璠出生在北京,后来被秘密送到云南,由吴三桂抚养。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准备起兵时,吴应熊还在北京,他的生母张氏为北京的儿子和孙子们的性命担忧,极力反对吴三桂反叛,但无济于事。

张氏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之后,朝廷的许多官员们担心,身在北京的吴应熊可能与吴三桂串通,应该将其拿问。康熙皇帝说:“朕意本欲宽宥,尔等既以为不便从宽,著暂行拘禁。”

为了防止引起更大的混乱,康熙皇帝又下令,各地官员当中,曾经在吴三桂手下做过事的,只要没有参与反叛的,一概不问。

但大臣们一致认为,吴三桂的子孙都应该处死,以彰国法。最初,康熙皇帝还对吴三桂抱有一线希望,希望他及时悔悟,改过自新,不忍诛杀吴应熊。但吴三桂心意已决,所以大臣们再三奏请。

康熙十三年四月,康熙皇帝在一份谕旨中这样说:“朕思乱臣贼子,孽由自作,刑章具在,众论佥同,朕亦不得而曲贷之也。本当照廷议,将吴应熊、吴世霖并其余子,俱行凌迟处死。但以吴应熊久在近侍,朕心不忍。故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

随即,吴应熊和儿子吴世霖被处死,几个小儿子成为官奴。

吴三桂死后,孙子吴世璠继位,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康熙二十年底,清军攻破云南城,吴世璠自刎而死。

由此可见,吴应熊生过儿子,数量还不少,留下名姓的就有老大吴世璠和老二吴世霖,所以他不可能被建宁公主阉割。不知道这种惊悚的说法来自何处。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源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并立、民族相互融合的时期。

那时,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建立政权。从《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之句,可以判断花木兰生活的地方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

由于征战不断,可汗(君主)就要大量征兵。青壮男丁不足,年长一些的男子也会被强征编入军队。这种情况,一些性格彪悍的少数民族女孩为了父亲的安危,定会有冒名代父从军。

这个女孩是不是叫花木兰已无从考证,也或许是几个女孩的故事集合在一个女孩身上了。后人更多的是赞颂这类女子,至亲至孝、英勇无畏的精神!

如何评价历史上真实的圣女贞德

在各国历史上,年纪只有十几岁而且可以称得上军事家的人物并不多,法国少女圣女贞德就算的上这样的佼佼者。圣女贞德虽然年纪轻轻,但为法国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而且她在军事领域也有着很大成就,那么人们对于圣女贞德都有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来了解一下对圣女贞德的评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于圣女贞德的评价都是正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圣女贞德是法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圣女贞德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她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是非常优秀的,圣女贞德不但善于指挥,能带领几千人解了奥尔良之围,而且圣女贞德懂得如何激励士兵斗志,每次战争都身先士卒,只要她旗帜在的地方,法国士兵无比群情振奋,斗志昂扬。

第二,圣女贞德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

年仅十几岁就毅然决然参军,将国家和民族的为难视为自己的责任。她是一个疯狂而且影响深远的女人,她是那一时期的另类,他也是成为了后世之人的政治象征。我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 疯狂。和我国历史文佳皇帝陈硕真有的一比。不过她是女人的骄傲,我与有荣焉……!

第三,圣女贞德意志坚定,胆识过人

圣女贞德在别的女孩依靠父母的年纪,参军战斗,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面对强大的英军,也坚信自己可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甚至实在被俘之后,面对敌人的火刑也没有屈服,而是毅然决然的面对死亡。这些事情发生在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身上是难以想象的,但圣女贞德的确做到了。

当然,人们对圣女贞德评价时也有其他观点,认为圣女贞德也是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的,她帮助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正式加冕。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以上就是人们对圣女贞德的评价。总之,人们对于圣女贞德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她是法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法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也被视为法国民族英雄和法国人们心目中的自由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