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罗娅

无限流量卡,电信移动联通三家,你选哪一家的,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康有为逃亡日本后“越活越无耻”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7 08:20:06 浏览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无限流量卡,电信移动联通三家,你选哪一家的,为什么

我与中国移动有过两次较量,都是隔空伸手打架。我本来想算了,无法跟地痞流氓生气,跟垃圾人,垃圾企业生气,但如鲠在喉,一直不痛快。

第一次较量,我有一个移动号,用了十年,大约在二零零四年五月,我开通了一个月的五毛流量,只有一个月啊。大约在二零零八年,我忽然查了一下10086,四年的时间,这五元流量费一直在扣钱。

我问10086,我用过流量吗?答,没有。

那为什么一直扣钱。答你同意开通。

我只开通一个月,四年,一直没用流量,若我同意一直开通,能不用吗?证据在哪,我同意一直开通?签字,录音?答,查一下。

为此事,和10086,属地移动公司电话交流了无数次。皆没效果,后来我打工信部投诉电话,答,只负责协调。真是朗朗乾坤,出了怪事,窦蛾碰上这样的事,冤!

后属地移动公司一客服小姑娘联系,同意退四年流量费,共计二百元,但只能充话费。娘的,这有些强盗了,若我当初提两捆葱去交费,你同意吗?我坚决要求退钱。至晚上六点半,小姑娘说别难为她,她只是干活的,这么晚,没下班,处理我这事,让我答应。我生气了,你下班晚,处理这事,是你们移动公司造成的,好像我的罪过。

她去请示了数次领导,终于同意退二百现金。

此事过去不久,我家人的移动号挨个查,女儿的移动话费有问题。当初为了学英语,办了个号,每月八元,不知何时,变成三十八元套餐。这上哪说理去?

10086答复,你同意办的。

电话录音,签字,有任何证据证明我同意办的,我认可,你们提供证据。

当然没有证据,因为我及家人就没同意过。

又是无教次反复。又投诉工信部,无用。冤死了。

后来,属地移动公司有一个小伙处理此事,很强硬,同意退一百五十元,其中五十元是退费,公司出,那一百元他个人掏,补偿。

我说不用你个人出,要公司出,又不是你的错。

又无数次沟通,最后小伙火了,不要拉倒,爱怎么地都不怕。

直到今天,这事也没处理好,近一年时间了。

移动是副部级央企,很牛,宠然大物。但我想说的,移动的做法真的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作所为绝不是央企应为。无数套餐,也是无数套路,想尽办法坑用户。有多少人莫名为移动扣过钱?又投诉无门?

作为国企,应为国,为民,奉献。反思一下,中国移动,头顶国企,干下三滥事,应该吗?

为什么有人说康有为逃亡日本后“越活越无耻”

康有为原本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早年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

到光绪五年,康有为出外求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认为唯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挽救危亡中的中国。这时候他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康有为旧照)

甲午战争后,清廷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为之愤怒。康有为联名众多学子公车上书,请求“拒和、练兵、变法”等一系列救国纲领。

经过数次上书,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想法,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得到实施。

在变法的过程中,康有为一再提议“中日合邦”,并建议聘用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出任改革顾问。

由于伊藤博文是发起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光绪迟迟没有答应。但这件事却成为慈禧发动政变的导火索,在满朝文武极力的反对声中,慈禧以雷霆手腕把光绪囚禁后,成功地夺回政权。

同时,慈禧下令立刻拘捕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党人。

康有为消息灵通,在政变当日,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逃往日本了。

康有为抵达日本后,声称是奉光绪帝的“衣带诏”到日本求救。

日本政府听说后,认为康有为虽然变法失败,但在国内还有极大的影响力,万一哪天老迈的慈禧去世了,光绪又重掌政权,康有为必然会受到重用,而他鼓吹的“中日合邦”也会再次被提上议程,这好处自然是大大的有。所以对他热烈欢迎。

(戊戌政变)

康有为在性命无虞后,一再拿“衣带诏”说事,数次以营救光绪帝,对抗慈禧为由,乞求日本政府派兵帮助他,

日本政府认为时机未到,没有同意康有为的乞求。

康有为又退而求其次,只求能借500雇佣军,攻下广州(广州是康有为老家),但依然没有得到同意。

当时孙文在日本建立了同盟会,四处招兵买马,计划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日本政府有心促成孙文和康有为合作,共同推翻清政府。在日本政府的安排下,孙文也数次向康有为抛出橄榄枝。但康有为却又以光绪于他有知遇之恩,拒绝了合作。

日本政府见康有为没有和孙文合作之心,而清廷又数次向日本交涉,要他们遣返康有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觉得康有为留在日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于是给了他一笔钱,打发他上路了。

康有为先后流亡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所到之处,他必假借光绪帝的“衣带诏”大发演讲,以“救圣主(光绪帝)而救中国”为口号,向华人募捐。同时他又在报刊上发表救国论等,希望争取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可惜他的阴谋未能得逞。

(流亡国外的康有为)

康有为在流亡途中,靠着募捐来的大量资金,过得相当快活,他利用这些钱办实业、开公司、到处买房置地。

另外,由于在国外华人中,康有为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又打着救国的旗号创建了保皇会。他每到一个国家便建立总会和支会若干,收取会员会费,每年光会费就是一笔可观的进项,还不要说会员募捐等的资金。

待光绪和慈禧去世后,久居国外的康有为,只得以母亲去世为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中国。一心想要复辟的袁世凯,数次邀他入京为官,以表示得到民众支持。但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

袁世凯称帝失败去世后,康有为觉得趁时局混乱,正可以光复清政府。于是联合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再次登上了帝位。

有意思的是,自以为拥立有功的康有为在觐见溥仪时,本以为溥仪会把他封为重臣,没想到溥仪看到他没有留辫子,心生不满,对他态度极为冷淡,根本不提给他加官进爵的事。

(末代皇帝溥仪)

当然,康有为的复辟行动,很快就在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失败。没能挣得重臣之职的康有为,再次成为北洋政府通缉的对象。

纵观康有为出逃日本后的一系列行径,可以说,由于受“保皇”思想的影响,他开上了历史的倒车,和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参考史料:《康有为传》)

如何评价爱尔兰人的文化

学英语的朋友都喜欢一首叫做《友谊地久天长》的英文歌曲,这其实就是一首由爱尔兰诗歌改编而成的歌曲,经久传唱而魅力不减。

爱尔兰文化包含了各种古代民族文化、后来的移民文化(主要是盖尔文化、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元素。从广义上讲,爱尔兰是欧洲的凯尔特民族之一,与苏格兰、威尔士、康沃尔、马恩岛和布列塔尼并列。

这种文化影响的结合可以在中世纪宗教和世俗作品的装饰中可见一斑。这种风格在今天的爱尔兰珠宝和平面艺术中仍然很流行;而作为爱尔兰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独特风格,已经成为现代“凯尔特”文化的普遍象征。

自古以来,宗教就在爱尔兰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17世纪种植园以来,宗教一直是岛上政治认同和分裂的焦点)。

公元5世纪圣帕特里克传教后,爱尔兰的前基督教传统与凯尔特教会融合在一起。爱尔兰-苏格兰传教活动由爱尔兰僧侣圣哥伦布发起,将爱尔兰人对基督教的看法传播到异教徒英格兰和法兰克帝国。

在罗马帝国覆灭后的黑暗时代,这些传教活动给欧洲的文盲人口带来了书面语言,使爱尔兰获得了“圣人与学者之岛”的绰号。

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爱尔兰酒吧,尤其是那些提供各种文化和美食的酒吧,已经成为爱尔兰文化的象征。

爱尔兰共和国的国家剧院是建于1904年的修道院剧院,国家爱尔兰语剧院是于1928年在戈尔韦建立了泰弗雅克剧院。肖恩·奥凯西、布莱恩·弗里尔、塞巴斯蒂安·巴里、康纳·麦克弗森和比利·罗奇等剧作家享誉国际。

以爱尔兰文学为例,爱尔兰对世界文学的各个分支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爱尔兰文学和英语文学。

爱尔兰诗歌是欧洲最古老的白话诗歌之一,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6世纪。直到19世纪,爱尔兰语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语言。

中世纪及以后的著名人物包括Gofraidh Fionn O Dalaigh(14世纪)、Daibhi O Bruadair(17世纪)和Aogan O rathai(18世纪)。艾布林·奈奈奈(1743年- 1800年)是口头传唱的杰出诗人。

19世纪后半叶爱尔兰语被英语迅速取代。然而,到了1900年,文化民族主义者开始了盖尔语的复兴,见证了爱尔兰现代文学的开始。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年11月30日- 1745年10月19日)常被称为英语中最重要的讽刺作家,因《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和《一个温和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等作品而闻名于世。

18世纪其他著名的爱尔兰裔作家包括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和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19世纪,盎格鲁-爱尔兰小说崭露头角,由查尔斯·基卡姆、威廉·卡尔顿、伊迪丝·萨默维尔和紫罗兰·弗洛伦斯·马丁等作家共同创作。以警句著称的剧作家、诗人奥斯卡·王尔德也出生于爱尔兰。

20世纪,爱尔兰产生了四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贝克特(Samuel Beckett)和希尼(Seamus Heaney)。

詹姆斯·乔伊斯虽然不是诺贝尔奖得主,但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乔伊斯1922年的小说《尤利西斯》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爱尔兰作家麦尔廷·奥·卡德海因(Mairtin O Cadhain)是一位颇有可比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凯尔经》(Cre na Cille)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杰作,并被译成了好几种语言。

现代爱尔兰文学通常通过约翰·麦加亨(John McGahern)和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英语作家,以及梅尔丁·奥·迪雷恩(Mairtin O Direain)等爱尔兰语作家和盖尔塔克人的其他作品,与爱尔兰的乡村传统联系在一起。

什么叫帝国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把中国的历朝历代都称之为帝国

近来很多影视剧把中国历朝历代叫“帝国”,比如《大明帝国》、《大清帝国》等等,这其实是错误的,土的掉渣的叫法!

为什么西方叫“帝国”,中国却叫“王朝”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帝国一词是从欧洲而来,欧洲在古代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地区,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也就是说保存有分封制的习惯。而中国在西汉之后,分封制基本已经绝迹。

在西方,根据国家大小,爵位高低,一国之君主称呼是不同的。主要有以下称呼:

1、皇帝:皇帝其实是中国专有名词,在西方一般叫奥古斯都、沙皇等,是一种尊号,皇帝统治的国家就叫帝国,比如罗马帝国,一般指国力强盛,领土占据欧洲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国,皇帝的地位受到教皇和周边国家的承认。帝国可以有许多附庸国,还可以分封大公爵以下所有爵位。

2、国王:一般中等国家的君主,国王统治的国家叫王国,比如法兰西王国,王国领土面积一般在5万平方公里以上,200万平方公里以下,可以分封公爵以下爵位。国王统称King,没有尊号。国王可以分封公爵以下爵位。

3、大公:也有一些比较小的国家,君主的爵位是公爵,比如卢森堡大公国,大公国领土面积一般不大,普遍在5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较少,国力较弱,一般是帝国的附庸国。大公国可以分封侯爵以下爵位。

在西汉之前,中国也有分封制,比如西汉分封了很多刘姓王,但这种王国并不是国家,只是一种封号,不具有国家的独立性!西汉的王,好在还有比较完整的一套行政班子,西汉以后分封的王,一般只是挂个名而已。所以我们历史书上所谓的封建时代,对中国历史来说是不恰当的,是僵化的套用西方史学观的错误叫法。

中国是不存在所谓的帝国、王国、大公国的!中国只有两种情况:

1、历朝历代的正统朝代,一般自称是“朝”!比如大汉王朝、大唐王朝、大明王朝!也有一些时期,南北两朝并立,也可以自称王朝。王朝的君主是皇帝。

2、那些没有统一全国的分裂政权,一般只有国号,并不敢自称“朝”。有些分裂政权的君主会称帝,有一些不称帝,但不管称不称帝,一般并不被认为是中国正朔朝廷。

在中国,被称为“王朝”的朝代就代表着天下承认你是历史正朔、天下正宗。而国,不论你是公国、王国还是帝国,都只是非主流的地方政权而已,就像西夏李元昊称帝了,西夏就可以自称西夏帝国了,但它永远不会成为西夏王朝!

别再叫什么大明帝国、大唐帝国、大汉帝国了,咱丢不起这个人!

为什么航母在二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因为它可以运飞机吗

当然不是“运”飞机啦,而是“运”机场!

飞机相对于大炮的优势,大家应该都明白,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射程42公里,而SBD5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航程达到2480公里,即便其原始型号SBD1,航程也接近1600公里,打击半径在战列舰主炮的十倍以上,TBF复仇者鱼雷攻击机航程也在1600公里。所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飞机比舰炮强是毋庸置疑的。但飞机毕竟要依赖机场,射程42公里的舰炮可以随着战列舰游弋上万海里,远超飞机的航程,而且就算真有大型轰炸机能飞这么远,从陆地飞来时间上他也不赶趟呀。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机场搬到船上带着走,这就是航空母舰存在的重要意义。

当然,航母刚诞生时大家还没意识到它会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王者。刚开始舰载机只是作为战列舰的千里眼去侦察敌踪、提供校射。用现代眼光看,作用类似于预警机(预警舰?),也是一种“制信息权”战力倍增器。随着舰载机的能力的完善,可以挂载较大的炸弹和鱼雷,又赋予它们攻击任务,但也并不指望能独立克敌制胜,而是像鱼雷艇、驱逐舰那样通过前哨战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为战列舰决战建立优势。但这个时候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航空母舰的巨大潜力,一系列演习和兵棋推演揭示了这种潜力,奇袭塔兰托、珍珠港证明了这种实力,于是航母的王者地位得到确立。

当然,航母也并不是简单的浮动机场,他也是情报和指挥的关键节点。


怎样才能成为科学家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从小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对自然世界产生浓厚而广泛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发现事物的真实信息用文字准确的描述记录,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不断地广泛积累各事物的真实信息和知识、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必须具备为人类贡献一切的思想品格,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坚持真理,最终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方面或全能科学家!

二战期间丘吉尔为什么要对维希政府海军痛下杀手

海军的水面舰队是德国人的短板,即然法国战败,投降了德国,法国的舰队必定会为德国人用来作为进攻英国所用,所以在德国人还沒有控制法国舰队之前,邱吉尔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这一威胁。

战败投降后的法军有没有和美英军队发生过大战

美国和英国主动开战多次,维希法国和自由法国都谴责!

虽然法国是在欧洲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在二战中法国就抵抗了1个半月,在1940年就宣布投降了,随后投降派以法国前元帅贝当为主,对德国进行媾和,成立了维系法国。而以抵抗派只有法国司令戴高乐为主,双方基本上并没有太多的交涉,但是双方都严厉谴责美国、英国在二战期间消灭法国军队的做法。

这期间,维希法国虽然投降了,但是德国还是允许维希法国在欧洲南部保留了一大片自留地,那里并没有德军,并且允许维希法国保持海外大片的殖民地,包括在中东、亚洲、非洲地区的,而这些地区内维希法国还大量保留了战机,和排名世界第四的舰队。就是这支舰队,令美国和英国天天睡不着觉:因为英美领导人认为,如果法国将这些舰艇交付了德国,那么德国海军实力瞬间就会提升到世界第四!这一点就是英国方面无法接受,特别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所以丘吉尔在抛开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后,直接对维希法国进行了几次作战,这几次作战有的是英国单独作战,有的是英国和美国联合作战。

包括了:

第一场,黎巴嫩-叙利亚战役,在1941年维希法国还占领着黎巴嫩-叙利亚,那里法国军队拥有10万人,大约200辆战车,450架各型号战机。英国担心这些武装力量随时会被德军收编,并且帮助德军在中东打击英国,随后英国开启了“十字军”作战行动,一举消灭了当地的维希法国部队。

第二场,英国人为了消灭法国海军,在北非海岸的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军港发动了偷袭。英国皇家海军“H舰队”在萨默维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将法国舰队围堵在军港内,并且提出条件:要么加入英国开展对德作战,要么六小时内自行凿沉。

但是维希法国并不像听从英国的号令,明确拒绝了英国的说法,于是英国人开始空袭和炮击,而维希法国将领让·苏尔海军上将开始还击。英军有备而来,凭借着航空空中优势,法国海军损失惨重,包括3艘战列舰在内的一大批舰艇被毁,1297名法国水兵被杀死,341人受伤。

对此,只有法国领导人戴高乐愤怒不已,整个行动没有告知自由法国。

第三场,1943年,登陆阿尔及利亚,英国和美国在1943年突然对非洲大陆进行登陆作战,抢占了非洲多个地方,但基本上都是非洲大陆前来法国的殖民地:包括阿尔及利亚、西南非洲等地,这场行动也没有通知自由法国,而是由美国、英国发起的。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的一些简单看法,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讨论和交流互动。如有转载,烦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