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鹦哥戏

在江浙一带最流行的地方戏曲是什么?除了越剧,绍兴还有哪些戏曲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7 11:50:52 浏览1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江浙一带最流行的地方戏曲是什么

其实详细说来,江浙一带不同地区的流行地方戏曲是不同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有越剧、婺剧、昆曲等。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红楼梦》是越剧的一出经典曲目,观众量还是很大的!

以金华地区为中心辐射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部分地区都是以婺剧为主,这些地区社区活动也有很多民间婺剧兴趣组织。

2008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剧,拥有六大声腔,分别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音乐丰富,旋律优美,涌现出过许多具有相当造诣的艺术家与名艺人,分别在生、旦、净、末、丑等诸行当上,根据各自的嗓音条件,摸索出其优势所在,去发展、去争取自己的观众群。

平日里人们也能自娱自乐的哼上几句经典曲目中的片段,像我的母亲就爱唱《三请梨花》、《 辕门斩子》的片段,每每听来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江苏的流行戏曲我可能了解不多,唯一知道的便是昆曲了。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原是江苏地区的戏曲,自然唱念语音一般为苏州吴语或者有入声的中州韵,一些丑角的念白亦使用有翘舌音的苏白。

昆曲最有名的曲目应属《牡丹亭》了,这个曲目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

除了越剧,绍兴还有哪些戏曲

#了不起的城市绍兴#

绍兴戏曲是传统戏曲艺术的重镇。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唐时,越州即有参军戏。皆当时文士所作,其词为五、六、七言。今尚存《罗口贡曲》6首。南宋,主要演出诸宫调及杂剧,曲艺则数鼓词。洪迈《夷坚志》载有越地演唱诸宫调的内容。杂剧流行于越州民间,或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等语。鼓词为宋时越中主要曲艺形式。陆游有诗《小舟游近村· 舍舟步归》,叙“拊鼓盲翁“说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状。其时,绍兴城乡演出活动频繁,陆游晚年回绍兴里居所写诗中,多有咏及。当时,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还组班演出。这种演出,为不误耕作,多在夜间,极受农民欢迎。陆游诗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习管弦。““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戏文入元,与北曲元杂剧对称而名为南戏。由余姚籍为主的“戏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声腔演唱的南戏称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苏的常州、润洲(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昆腔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大见流行,越中士大夫纷纷组成家班、女戏,声势颇盛。以后家班几经更迭,有的演员在脱离家班后,加入民间班社。其时,演出重视伴奏及服饰、化妆,且部分使用灯彩布景。明末,兴调腔,其时,目连戏自成一系。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歌班出;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源于乱弹的绍剧及出自绍兴文戏的越剧均得到长足发展。

著名戏名 听语音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鼠无大小皆称老,鹦有雌雄都叫哥”的对联传说

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

下联:鹦有雌雄都叫哥

这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且极富趣味性,巧妙地利用民间称呼老鼠不分大小,都叫老鼠;鹦哥不分公母,都叫鹦哥,形成对句。属于谐趣联。

传说是乾隆用此上联要难为纪晓岚一下,没想到纪晓岚腹有千机,略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此句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还有个下联是:龟有雌雄总姓乌。也有传说。说的是一位姓乌的巡抚到翰林院探班,看到翰林院的学子不分长龄大小,都称呼为先生,便出了上联,有嘲笑之意。当时身在翰林院的纪晓岚便应了下联:龟有雌雄总姓乌,回怼了这位乌姓大员。

其实传说有很大成分,是被拉来给对联助力垫台的,从而形成更趣味的故事传播性,其真实性并不大。但对联的工整、妙趣,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这一独特语言的艺术形式,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文字智慧,对联高手不分庙堂、民间的特点。

古时候不少谐趣联,都有相映的故事传说背景,通过故事搭载,从而让对联更宜于流传散播。比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这一联,传说出自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苏东坡与佛印乘舟游玩,看到河边有只狗,便出了上联:狗啃和尚骨。好友佛印是出家人,此上联便有嘻笑佛印之意。佛印也不示弱,立刻以“水流东坡诗”应对,“诗”和“尸”同音,算是回怼了苏东坡。此联词性相应,平仄到位,令人忍俊不禁。

传说中的故事背景不足为信,但对联的谐趣却是实实在在。条友们,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带传说的趣联呢?

如果把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变通下改为:师无长幼皆称老,您有什么好下联吗?

上联:师无长幼皆称老

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