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族舞蹈

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吗?日常生活中汉族舞蹈都不怎么常见了,是宣传不够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7 13:15:16 浏览10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吗

这个题目有意思。

最近正在陪孩子看《56个民族》的网课,发现除了汉族以外,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的民族舞,有专属名称,很多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现在根据自己的印象,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蒙古族的鹰舞、藏族的锅庄、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象帽舞、瑶族的长鼓舞、佤族的甩发舞、拉祜族的芦笙舞、傈僳族的刮克舞、土家族的摆手舞、黎族的竹竿舞、高山族的拉手舞、壮族的扁担舞、彝族的铃铛舞……

歌曲和乐器也有: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的冬不拉、京族的独弦琴、羌族的羌笛、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拉祜族的芦笙、蒙古族的长调、回族的花儿、侗族大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壮族的刘三姐民谣……

(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随手拍)

很自然地,每看一节网课,我跟孩子都要相对慨叹:人家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啊,就汉族没有!好沮丧!

当然有夸张和逗笑的成分。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悠悠几千年历史,怎么可能一点歌舞都不会呢?别的不知道,光是汉族特有的乐器,现在我们称为“民乐”的部分,我再怎么门外汉也能随口说出二胡、扬琴、古筝、古琴、琵琶、月琴、萧……埙这种古老的乐器,既然现在还在中原地区黄土高原流传,想必也应该是汉族的传统乐器吧?

想来古人使用乐器的时候,不可能光演奏不唱歌也不跳舞吧,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载歌载舞。所以我严重怀疑,古代的汉族人也是能歌善舞的,只不过到了今天,这个传统式微了。

我对这方面没有专门研究,以下的内容可以说都是我自己的猜测。符不符合事实不知道,不过我自己觉得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孙恩扬国画:高山流水遇知音)

1.古代汉族人应该在音乐方面造诣颇高,歌舞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说汉族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有人反对。而音乐无疑是文化的只要组成部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讲究中,不难发现很多是和音乐有关的。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贵族子弟必学的“六艺”,其中“乐”应该就是音乐没错吧?那时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底层人士,应该都比较习惯生活中带有音乐的元素。像我们熟知的滥竽充数、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些成语,哪个不是音乐故事?

前几天我发过一条微头条,说到《沧海一声笑》这首歌的特点。整首歌的曲子都是用我们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调子来写的。宫商角徵羽,这可是汉族独有的音乐体系吧?

《沧海一声笑》是为《笑傲江湖》写的,《笑傲江湖》作为金庸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里面可是有不少感人的音乐故事。曲洋和刘正风共谱的《笑傲江湖》曲是小说杜撰,但据说失传的《广陵散》可是一直有传闻的。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社会名流的活动一直少不了音乐吧。我曾经参观过湖南博物馆,见识了汉代轪侯利苍的奢华生活。除了著名的马王堆利苍夫人外,出土文物中的乐器以及乐伎陶像也让我印象深刻。想想那个时候的侯爷居然在家里养着一整支乐队,音乐在当时贵族中的地位应该是不言而喻吧。

(我当年在博物馆拍的部分文物:轪侯家中的乐器和乐伎。最上面就是竽,南郭先生吹的那种。)

又比如最为繁盛的唐朝,玄宗皇帝能够写出《霓裳羽衣曲》,大诗人李白能够给写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样的诗句,应该都可以证明当时的达官贵人在音乐方面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且歌且舞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吧。

更不用说到了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主流已经成了词和曲……

诚然,音乐和歌舞不是同义词,但古代有这么多音乐活动的记载,如果说那些都是不唱歌不跳舞的纯音乐,恐怕难以服人。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古代的汉族人其实也是能歌善舞的。

2.音乐组成的各部分相比较,对于汉族人而言可能是舞蹈的部分相对弱一些。

前面有答主说古代汉族人可能能歌但并不善舞,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虽然总体来说古人音乐素养不错,歌舞应该也连带重视,但重视和擅长是两回事。在我印象中,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绝对称得上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好像还真找不出多少。

我们今天熟悉的那些少数民族舞蹈,很多都有容易辨认的标志性动作,比如维吾尔族的扭脖子、蒙古族的抖肩、藏族的甩腿和水袖、傣族的手臂各关节摆动等,至少对我来说,有一些真的很难学,比如扭脖子和孔雀舞的那种关节摆动传递,我想我这辈子都学不会的。而维吾尔族和傣族的朋友似乎就是比较容易做这些动作,这会不会是少数民族的基因决定,他们确实比汉族人更擅长肢体舞动的证明呢?

虽然今天也有“民族舞”,但说实话,那些带有明显少数民族风格的舞蹈确实更显得赏心悦目,而特征模糊的那些姑且可以认为是汉族风格的“民族舞”,一般都是专业性很强,普通人很难模仿的动作。我不大相信那样的舞蹈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所以有可能古代汉族人确实在舞蹈方面相对弱一些。

3.历史及现实各方面原因影响,使得今天汉族人的歌舞文化显得并不突出。

为什么音乐造诣挺高的汉族人今天并不以歌舞闻名呢?我个人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

原因一:汉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歌舞并不是无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不间断地流传了几千年,当中主要的功劳当然要归于主体民族——前身为华夏族的汉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肯定是很深厚的,内容和内涵都很丰富,如果汉族人本身的基因决定了不擅长载歌载舞,那么歌舞就不会作为主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来发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歌舞的作用也不过是表达思想和情感,对于文化层次丰富的汉族人来收,完全可以用其他文艺形式代替。

原因二:汉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讲究端庄稳重,而歌舞容易显得外露肤浅,所以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边缘化。

孔子以前的年代应该是比较开放的,而孔子就比较讲究秩序,他又成功地让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成为中华文化主流,可以相见孔子之后的年代就比较中规中矩,没那么自由奔放了。再经过宋代理学约束、清代压抑创新等等不利于自由奔放的历史阶段,中国人的性情应该是越来越严肃沉稳,一言不合就放声高歌以及手舞足蹈的事物多半是不会做了,这大概就是今天的汉族人在“能歌善舞”这一项赛事缺席的缘故——因为这项传统技能基本失传了。

原因三:今天的民族政策在客观上会向少数民族倾斜,对一些文化底蕴不如汉族的少数民族而言,简单的歌舞就有可能作为民族文化特色,得到广泛的宣传和保护。

说实话,虽然今天各个少数民族看起来都很“能歌善舞”,但我觉得有一些歌舞其实挺简单的,无论是技术还是内涵方面都不是太有水准。我估计是现在民族团结政策的需要,导致我们很多利益都向少数民族倾斜,包括一些精神上的利益。

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需要雨露均沾、分配名额,每个民族多少都有一些。有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水准不是很高的就没什么机会拿上台面说事了,比如汉族的歌舞。但也可能有一些民族,历史不是太长,人口不是太多,文化积累也不是太丰富,比较显性可见的也就是歌舞了,哪怕原始一些、简单一些,也是有机会作为民族特色文化而得到重点宣传和保护的。

这样平衡的结果,自然就会让人产生“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汉族却没什么歌舞文化”的印象。这印象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错觉,还真不一定呢。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日常生活中汉族舞蹈都不怎么常见了,是宣传不够吗

首先对问题的本身要质疑。汉族没有专门定义的舞蹈,也就是说除了少数民族的舞蹈外就应该是汉族舞蹈,平时大家常看见的民族舞蹈,是广义上的舞蹈,涵盖了少数民族的舞蹈。你比如,各类舞蹈大赛、演艺活动、文艺晚会上,一般对少数民族的舞蹈都会有专门介绍是什么民族的舞蹈,没有专门介绍的就应该是汉族的舞蹈了。特别是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会有少数民族的歌舞特辑,这应该是汉族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在区别。所以,问题中不常见汉族舞蹈这一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如果对汉族舞蹈一定要有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现代舞。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和演绎手法不一致,广大观众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做为传统的中国人,喜欢民族舞蹈的应该占大多数。以上仅代表愚见,不足地方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