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尔茨

二战末期,希特勒为什么把元首位子给了邓尼茨?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7 23:13:50 浏览29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末期,希特勒为什么把元首位子给了邓尼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这是希特勒的无奈之举。

在希特勒自杀前,德国军队情况不好。

首先是德国空军的总司令戈林,竟然跑去同盟军私下谈判。

希特勒极为愤怒,因为戈林是纳粹党的元老人员,也是他的私人朋友。

从啤酒罐政变开始,戈林就和希特勒站在一起,希特勒授予他一枚独一无二的大铁十字勋章,没想到最后时期竟然叛变了。

所以,希特勒虽然认命了格莱姆为帝国空军新一任总司令,但交给他的任务却不是重建德国空军。因为当时空军已经基本崩溃了,不存在重建。格莱姆爵士的任务是对付叛徒希姆莱。

其次是德国陆军。

希特勒一直厌恶德国陆军,认为他们始终和自己作对。

此时陆军违背希特勒“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命令,做出多次自作主张的撤退。

希特勒认为,这是陆军将军的胆小懦弱,没有荣誉感,是一群懦夫,不能信任。

在帝国最后时期,希特勒曾命令菲利克斯·施坦因纳,率领集团军群,主动向苏军发动攻势,解救被何为的第9集团军。

如果第9集团军被解救,苏军就只能回头先对付第9集团军和史坦纳集团军群,暂时停止对柏林中心的攻势。

搞笑的是,史坦纳集团军群早就被重创,几个师残缺不全,剩余部队只有1万5000人。面对二三十万苏军,史坦纳就算全力防御,也是朝不保夕,怎么可能主动进攻呢?

这就等于找死。

所以,史坦纳根本没有进攻。

希特勒由此坚定了陆军将军都是懦夫,大发雷霆,甚至宣布拒绝领导战争了。

由于不信任陆军,希特勒当然不会让他们接手军队。甚至,希特勒将一直比较信任的凯末尔元帅支走,离开柏林。

还有,党卫军。

党卫军最高领袖希姆莱,同盟军接触,要求谈判。

希特勒对此极为恼怒,超过了仇恨戈林。因为希姆莱对于希特勒特别忠心,自称为“忠仆”,执行了希特勒的一切命令,包括屠杀犹太人。

此时希姆莱却在关键时候叛变了,希特勒下令不惜代价处死他。

由此,党卫军也不被信任。

这样一来,唯一只得信任的,只有德国海军了。

1945年4月20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

10天后,希特勒人命邓尼茨为帝国联邦大总统(并非元首)和德意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戈培尔成为政府首脑和德国总理。

但戈培尔很快自杀,邓尼茨作为第三帝国唯一的领袖,曾试图和盟军达成协议,建立一个新政府,但被盟军拒绝。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其实,希特勒自杀后的第八天,德国才正式宣布投降,欧洲战场由此最终宣告结束。中间的这段时间,不乏各色负隅顽抗的德军。此外,还有几百万德军因为丧失了制空权和交通线,被困在了欧洲各地,正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之中。

要说清楚布拉格战役,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段历史的时间线。

4月26日,希特勒刚过完生日没几天,苏军就击垮了柏林外围最后的防线——法兰克福──吉本集团军,并于次日攻入柏林市区。到了1945年4月30日上午,苏军已经攻克了德国议会大厦,开始逼近总理府地堡。

当天下午3点30分,新婚的希特勒夫妇在地堡内自杀,冒着苏军的炮火中,他们的尸体被抬到了院子里,浇上汽油进行焚烧。

随即,戈培尔一家8口也选择了给“元首”殉葬。与此同时,地堡里的随从们,除了乔装逃生的,一些希特勒的铁粉们“毅然”选择了在最后时刻自杀。比如,陆军元帅莫德尔,陆军参谋总长与布格道夫(希特勒的第一副官)等人,都在地堡内穿戴整齐后饮弹自尽。

5月1日凌晨,苏军攻入地堡,并控制了大半个柏林。同日,海军元帅邓尼茨按照希特勒的遗嘱,正式继任第三帝国元首,尽最后的努力来落实“汉尼拔行动”,用军舰和船只将处于苏军攻势下的大量德国军民转移到西方,希望能保存实力。

此时的柏林还有不少纳粹死忠坚持跟苏军打零星的巷战,甚至以自杀式袭击的形式争当第三帝国最后的炮灰。直到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赫·魏德林下令全城军民一律停止抵抗,柏林战役才算结束。


但是,柏林被攻破,并不意味着战争就此终止。

同期,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还有西欧的荷兰、丹麦,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北欧的挪威,仍驻扎着大量的德国占领军。兵力加起来有数百万之众。

(1945年6月10日,被困在海峡一边的25万挪威德军才最终“有机会”投降,他们装备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下图是驻挪威德军交出的反坦克炮)

只是,这些所谓的“百万大军”,既不能机动反应、也无法形成合力。都被打散在各处,在丧失制空权和后续补给的情形下,很难成功突围并重新聚集。

对他们而言,长途奔袭去汇合进行进一步反抗,就是在自取灭亡,不如默默的在驻地观战,然后争取投降盟军。

这些海外军团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东欧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拥有近100万兵力,包括主要由苏军中的“叛国者”组成的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10万俄罗斯解放军(下图),还有大量名声很差的东欧籍武装党卫军等等。

显然,对于这些苏联阴影下的外籍军团官兵而言,如果直接投降了东线的苏军,这辈子基本就over了,而对于普通的德军而言,一旦落入苏军手中,也几乎跟下地狱差不太多。

因此,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极力争取时间,以拖延苏军进入捷克的脚步,尽量拖到西线的盟军赶来。

毕竟,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东欧大国,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非常发达,显然会被当成东西两线争夺的对象。况且,从地理上看,捷克也算是离西线盟军最近的东欧国家。

此时,驻德军总指挥费迪南德·舍尔纳(下图)跟军中高层们开会合计了多次,决定尽一切可能投降盟军。于是,他试图拿城中数十万捷克老百姓作为要挟,跟来“接收”的苏军讨价还价,以拖延时间,等待西线盟军的到来。

显然,正处在胜利巅峰的苏军才没那么好的耐心跟舍尔纳在谈判桌上折腾。1945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打响。

靠着90多万人的兵力和较为精良的装备,舍尔纳麾下的德军跟苏军和捷克游击队一直打到了5月11日,尽管5月9号当天,舍尔纳就已经收到了继任元首邓尼茨下达的“停止一切抵抗”的命令。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几乎全被合围,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5月11日,彻底失掉突围西逃希望后,驻捷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还是向苏军投降了。

整个战役中,只有舍尔纳带领着“奥地利”集团军群的几个师成功逃到了美占区。


只是,没成想,基于《雅尔塔协定》的相关条文,包括捷克在内的东欧地区属于苏军的受降范围。因而,这些“幸运”的投降了盟军的德军官兵,还没缓过神来,又被美国打包“还给”了苏军,最终难逃扔到西伯利亚挖矿、种土豆的命运,甚至连他们的大boss舍尔纳也不例外。

在多方运作下,靠着找熟人和托关系,1955年,舍尔纳被遣送回了德国,在西德又继续蹲了4年监狱。因为舍尔纳有着“宝贵”的对苏作战经验,所以,后来的日子里,西德政府也没怎么再为难过他,得以平安终老。

而参加了此次战役的另一帮外籍人士,尤其是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俄罗斯解放军”,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中高级军官全部以“叛国罪”执行了死刑,基层官兵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受尽折磨,大多劳动至死。

毕竟,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被德军硬生生的拖入了一场恶战,好端端的城市炸的千疮百孔,而且,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更有超过了14万的苏军和捷克游击队员阵亡。

战后,为了表示对苏军阵亡将士的永久怀念,捷克斯洛伐克各地建立了大量纪念碑。

尴尬的是,进入21世纪后,已经和斯洛伐克“破裂”,并正式加入北约后的捷克,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有些“敌对”。近些年来,捷克官方开始陆续“修改”或是拆除这些纪念碑和遗址,硕果仅存的几个,也经常遭到激进民众的蓄意损毁和涂鸦。

31岁库尔茨将任奥地利总理,这位欧洲“最年轻”领导人会对奥地利和欧洲政坛带来哪些影响

奥地利鲜肉当家,虽夺取头魁,但库尔茨领导的人民党的逆袭之路亦是右转之路。人民党与社民党在上届组成大联合政府,但两党过于注重各自党派利益,在众多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政府效率低下,行动力迟缓,深受民众诟病,导致大批选票流向极右政党奥地利自由党(曾在今年2月跃升奥地利第一大党,支持率33%)。为扭转颓势、夺回选票,库尔茨大步朝右,在竞选中大批复制奥地利自由党的主张,大打移民牌,主张在北非建立难民营、严控边境,誓言不让2015年难民危机重演,并呼吁“奥地利优先”,削减移民、难民福利。通过贩卖经过包装和美化的极右主张,分流极右选票,库尔茨虽领导人民党实现19%至31.5%的飞跃,成为奥地利第一大党、大选最大赢家,但无论库尔茨与谁组阁,奥地利政治生态右转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欧盟层面而言,奥地利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必将导致新政府在欧盟事务上采取更激进立场,掣肘欧盟发展。

一是难民危机更为复杂难解。目前,波兰、匈牙利等国围绕难民摊派问题与欧盟争执不休,库尔茨亦放言收紧难民入境,反对欧盟难民政策,成为又一“坏孩子”。此外,库尔茨对土耳其态度亦较为强硬,反对其入盟。德土关系呈恶化趋势,土耳其若撕毁难民协议,将对欧盟造成较大冲击。

二是欧盟改革阻力增大。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盟改革,其统一欧元区预算、设立欧盟财长等主张亟待各成员国支持。在德国,德各界本就对马克龙关于欧元区改革不甚感冒,加之默克尔地位下滑,对马克龙改革的支持力度将更为削减。在奥地利,反欧盟、反欧元等系列主张不断被放大更掣肘新政府协调欧盟政策,未来一体化将面临更多挑战。

三是“历史问题”恐重现。在奥地利,与纳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奥地利自由党虽然不时被爆出贪腐等丑闻,但却挡不住其上涨势头。欧洲对战争罪责的反思出现松动,或将诱导右翼民粹势力再度发展,在欧洲议会中扩大反欧、疑欧声音,搅乱欧洲政治生态。

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在不信任投票后被罢免,是否与欧洲右倾化有关

应该说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并非必然联系。

之所以说有一定联系,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领导的联合政府内部出现了选举贿赂问题,行贿主角恰恰是他的副手和奥地利副总理;而这个副总理所代表的政党,恰恰是奥地利的极右翼政党。

因此,十天前这个选举丑闻出现后,欧洲内部就有舆论认为,这个可以对欧洲内部的右翼势力以沉重打击。当时我就认为这个观点过于乐观。欧洲议会选举日前的结果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32岁的奥地利总理库尔茨被奥地利国民议会罢免,只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程序而已。虽然这个程序本身来得似乎有一些严苛,但对于32岁的库尔斯来说,似乎影响不大,因为他毕竟年轻,而且雄心勃勃,自己本人也并非属于极右翼阵营。因此,他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

前苏联二战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施季里茨历史上有原型人物吗

俄罗斯总统普京据说就是因为看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受到感染才报名参加克格勃的,并且最终如愿以偿,可见这部连续剧当年在前苏联的影响之大。它也是我们很多人年少时喜欢的影视之一,只不过那会能完全看懂历史大背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苏联作家谢苗诺夫作品中的这个党卫军旗队长“施季利茨”,作为二战时期苏联功勋情报员和传奇谍王,其人物原型一一直众说纷纭。

施季利茨的俄国名字叫伊萨耶夫,他成功打入了纳粹德国党卫队的核心部门,即“帝国中央保安总局”第六处,军衔是党卫军旗队长(上校)。这个保安总局是由海德里希创建,从最初纳粹党的私立情报部门,逐渐成为掌控德国及占领区情报与警察事务的恐怖组织,其核心是刑事警察和秘密警察(盖世太保),1944年又兼并了国防军的军事情报局,直接对希姆莱负责。

海德里希1942年被刺身亡后,其职务由卡尔登布隆纳接任,保安总局其中的第三处负责国内情报业务,第四处是盖世太保,施季里茨任职的第六处主要负责国外军事情报,处长党卫军地区总队长舒伦堡(剧中好像是旅队长)。

(施季利茨)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剧情主线,是施季利茨利用纳粹高层(诸如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希特勒的党务秘书鲍曼、总局局长卡尔登布隆纳)等人之间的矛盾,在纳粹德国即将崩溃的前夕,揭露并阻止了希姆莱试图私下与西方媾和的阴谋,这已经属于战略级的情报工作。

这部剧之所以在当年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是因为它很少如其他谍战片一样打打杀杀,而完全是凭借精密的推理和斗智,让人感觉到惊险和刺激。同时对纳粹分子的刻画没有妖魔化,令人耳目一新,尤为难得到是,情节中几乎没有出现逻辑上的错误,确实是谍战剧的巅峰之作。

(希姆莱和缪勒)

故事围绕在1945年3月这个春天的一段时间里展开,施季利茨剥丝抽茧,掌握了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受希姆莱委派,与美国代表杜勒斯在瑞士伯尔尼秘密谈和的情报,最终苏联政府及时揭露了“盟国”的阴谋。其实这事本身就不太成立,在德国马上就面临战败的情况下,美英不可能接受希姆莱的单方面谈和,他也不具备这个资格。

关于主人公施季利茨(伊萨耶夫)的原型人物,传说中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苏联功勋侦察员“千面人”阿贝尔上校,这位没有德国血统的KGB上校的确曾打入国防军系统,但他出生于高加索,并且1939年以后是从立陶宛被吸收进德军情报系统的,这就夸张了。

(盖世太保头子缪勒)

理论上讲,如此来历不明和后加入人员是很难混入党卫队核心部门的,希姆莱手下的骨干人员必然经过多年考察和层层甄别,确实不大会出现苏联间谍在保安总局“成精”的情况。

另外一种说法干脆直指盖世太保头子缪勒,就是在剧中跟施季利茨较量的主要对手。其主要理由是二战结束后,缪勒没有伏法而是不知所踪,并且传闻他与苏联情报机关始终保有联系,所以后来被苏联秘密保护了起来。这种笔者也不认同,缪勒1934年就已经加入党卫队,曾经担任“犹太人事务部”主任,在迫害犹太人的过程中极为狂热。

作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中将)和警察中将,缪勒是法西斯政权的坚定支持者,并始终相信德国必胜。身为希姆莱和卡尔登布隆纳身边的主要鹰犬,盖世太保这个机构杀人如麻且罪恶累累,其头子成为苏联间谍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极其荒谬的,无非是因为战后未能将缪勒缉拿归案,而产生出来的种种猜测而已。

事实上,《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作者谢苗诺夫谈到施季利茨时曾经说过:“我喜欢历史,然而不幸的是,我要借助小说里主人公的力量,来跨越这些阴暗面”,等于承认施季李茨是他笔下虚构的人物,代表着苏德战争期间,一大批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苏军功勋情报人员。

(党卫军旗队长施季利茨)

里克·施密茨算是90年代NBA第几中锋技术特点如何

里克施密茨作为步行者90年代的主力中锋,曾经是步行者的二当家,他在1988年进入步行者,此后的12个赛季都在步行者效力,然后在2000年选择退役。虽然里克施密茨的表现非常稳定,但是在90年代四大中锋争锋的情况下,里克施密茨的表现确实有些不愠不火。
里克施密茨的表现非常稳定,12年的职业生涯,每个赛季的场均得分都超过两位数,投篮命中率也非常稳定,最低的1999-2000赛季的投篮命中率都达到48.4%,可见里克施密茨在赛场上的表现就是以稳定诸城。

里克施密茨是一个技巧型中锋,他的对抗能力不足,所以他的单打能力和单防能力都不是非常好。他的特点是身高臂长,可以在协防时送出封盖,也可以在中距离投篮,同时能够为队友送出精彩妙传,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内线球员。
虽然里克施密茨的表现不是非常突出,但是他依然是步行者队史上非常出色的球员,甚至是步行者队史上最受欢迎的球员之一。正是里克施密茨在步行者的出色发挥,步行者才会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强队,而里克施密茨在当时是球队中仅次于雷吉米勒的球员。

虽然步行者是一个强队,但是里克施密茨在面对奥拉朱旺或者大卫罗宾逊时,里克施密茨的个人表现总是不如对手,而且当时的赛场上有非常多的出色中锋,所以里克施密茨的表现虽然稳定,但是并不能排在前四位,至少在奥拉朱旺、尤因、大卫罗宾逊和奥尼尔的后面。
在四大中锋之外,莫宁和穆托姆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中锋,虽然两人都不是四大中锋,但是两人也是联盟中非常有名的内线球员。穆托姆博获得多次最佳防守球员就表明了他的防守能力,莫宁更是联盟硬汉的代表,所以里克施密茨作为步行者的先发中锋,如果在个人能力的排行中,里克施密茨最多只能排在第七位。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取得过怎样的战绩

1940年 10月 19 日早, 47号潜艇遭遇正在驶向英国的HX-79船队,立即将此情况通报在附近海域活动的其他德国潜艇。德军第38号、46号、48号以及100号潜艇蝉拥而至,一齐扑向这支船队。这一天,5艘德国潜艇共击沉了14艘以上的盟军舰船。半夜,这支潜艇群又捕捉到另一支盟国船队,击沉了7艘货船。由其它6艘潜艇组成的“狼群”,也在此夜击沉了17艘舰船。这样,两天之内,这两个“狼群”共击沉38艘舰船,总吨位达325000,创下了空前的战果。

1941年上半年,德军潜艇每月平均击沉盟国五六十艘舰船,达30万吨以上,但7、8两月都不足10万吨。邓尼茨分析,7、8两个月之所以战果不佳,并不是留在大西洋的潜艇不争气,而是盟国商船队突然改变了航线。盟国商船队为了得到冰岛基地警戒机的掩护,经过纽芬兰岛(位于加拿大东边的圣罗伦斯湾)之后,拐向北方航行了。

邓尼茨命令“狼群”向北航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9月8日,德军在格陵兰近海发现了SC-42号船队,这支由64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大约装载了50万吨以上的物资。邓尼茨命令潜艇群立即围上去。9月9日清晨,一艘商船船长看到了一个露出海面的潜望镜的顶端。夜晚9点30分,月亮刚升起不久,前面的几艘商船就被击沉了。到了午夜,有4艘潜艇在船队周題活动。一艘潜艇潜进商船队列之中,一口气击沉了8艘商船。此后又有4艘潜艇赶来助战,使商船队的3艘英国高速护卫舰和1艘加拿大驱逐舰究全陷入了被动。零点刚过,又有两艘商船被击沉。高速护卫舰终于发现了1艘潜艇,立即咬住准备攻击。但是,商船队在不停地运动,其它潜艇又钻出来“叮胶”商船。这艘护卫舰为了解除商船队的后顾之忧,只好追上船队,放弃了对那艘潜艇的攻击,致使该艇虎口逃生。此战,盟国有36艘船只被击沉。

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的大西洋之战,被称为德国潜艇“击沉运输船队的黄金时期“。特别是1940年5月到10月底,潜艇共击沉商船287艘计1450878t, 10月战果最丰,击沉63艘计352407t,除商船外,还击沉了辅助巡举舰6艘共492341,以及驱逐舰1艘。这得益于联合作战,得益于“狼群战术”,还得益于邓尼茨提出的夜间水上攻击战术

德国舒尔茨漆和德国都芳漆相比怎么样

回答;乳胶漆最环保的那肯定是进口漆最环保,目前市面上比较知名的的进口乳胶漆有德国舒尔茨漆、美国大师漆、芬兰芬琳、德国都芳漆,而芬琳、大师、都芳都进行了合资生产,只有德国舒尔茨是完全进口的。舒尔茨这个品牌是非常好的德国品牌的油漆,如果经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购买这个品牌的油漆

为什么欧美国家的领导人越来越年轻化奥巴马、马克龙、特鲁多、库尔茨,深层原因是什么

(原创)谢邀。一种以大自然视角看西方的观点。多年前我从《动物世界栏目》中看到了一则老猴王与新猴王争斗争夺首领位置画面,老猴王用尽全力无论如何也争不过新猴王,最后新猴王获胜。这虽说是自然届的一种现象,但也可说明一种深刻的道理。这便是,旧的势力,老的思维模式,大多战胜不了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呢。从制度方面来讲,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制度,己经处于没落阶段,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多,一些老的政客早己看透,且无力改变,于是便把权力和机会推给了新生代。期望新生代“初生牛犊不怕虎”,带来希望。而美国呢,则是西方国家中的代表,潜在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社会治安等问题更多更大,成为一个烂摊子。面对一个烂摊子,新生代弃而远之。才出现了“老人争夺“现象。新生代的彭佩奥之类则摇旗纳喊,把目光盯在烂摊子之后。想得很好。

这种情况实则是,西方制度没落的表现。(个人观点,有误批评)

以色列蓝白党的胜选后,甘茨基本中东政策是什么呢

如果甘茨担任以色列总理将采取中右翼政策,也就是说在维护以色列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缓和对外关系,而不是像内塔尼亚胡的“利库德集团”,采取极右翼手段对外强硬导致外部安全局势复杂化。

9月22日,以色列本年度第二次议会选举结果揭晓,甘茨领导的“蓝白党”获得33个席位,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31个席位,而阿拉伯政党“联合名单”则获得了13个席位。由于前三个政党都未能获得过半的61个席位,所以以色列总统里弗林任命内塔尼亚胡组建联合政府,如果28天内不成功则任命甘茨来组建。

众所周知“利库德集团”是以色列的一个极右翼政党联盟,主张犹太复国主义和民粹主义,不承认并长期蚕食巴勒斯坦地区,声称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为了以色列的利益甚至不惜违反国际法越境打击境外敌对目标,而内塔尼亚胡掌控该联盟长达近15年时间。

相较于内塔尼亚胡,甘茨的中东政策相对温和一些,但仍然没有脱离右翼的本质。

甘茨与内塔尼亚胡的中东政策相同之处在于,同样支持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支持以色列领土覆盖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支持占据戈兰高地,支持推进犹太人定居点建设等等。之所以甘茨也持右翼态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以色列民众由于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所以在该问题上本身就支持政府的强硬态度。而另一方面,甘茨本身在以色列军方浸染多年,对巴以冲突造成的后果也深有体会。

不过甘茨在支持对巴方强硬的同时,也主张与巴勒斯坦存在对话渠道,在一些能够合作的问题上达成和平协议,至少不加剧冲突。比如在谈及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控制区域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的问题上,甘茨更倾向于采取对话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达成目的。而在今年一月份的演讲当中,甘茨也提出了不排除向巴方提出新的两国解决方案的建议。

在对外政策上,甘茨除了坚持在戈兰高地与反对伊朗上的立场,但对其他中东国家却主张以合作促发展。根据3月6日“蓝白党”公布的部分竞选主张来看,甘茨支持以色列同部分具有和平意识的阿拉伯邻国与其他中东国家展开更深层次的接触与合作,而且在对外越境军事打击的问题上才采取了保守态度,不再一味地主张越境打击来刺激与邻国的关系。

所以甘茨的中东关系用大白话简明扼要的讲就是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解决巴以问题,而用近交远攻的方式打破以色列与邻国不和的尴尬局面,借着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来遏制伊朗。这一点比内塔尼亚胡的政策更温和也更为老道,属于温水煮青蛙。

不过“蓝白党”能否抛开“利库德集团”单独组建政府还犹未可知,如果是与内塔尼亚胡联合执政,甘茨的政策与计划可能不太会容易得到实施,这意味着以色列的中东政策会出现波动,无法完全按照“蓝白党”的政策去贯彻最终还是免不了极右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