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致命弱点

德国致命弱点(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8 07:54:32 浏览19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德国当时究竟应该集中兵力打斯大林格勒还是去打高加索

在《蓝色方案》中,高加索油田才是德军的最终目标,德军的所有计划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的,所以B集团军群最初所肩负的任务只是牵制苏军,保护A集团军群(高加索集团军群)宽大的侧翼。客观地讲,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德军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基本的军事原则,然而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德军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同时列为了进攻的主要目标。战事一分为二后,无论是在斯大林格勒还是在高加索,德军都因缺少“最后一个营”而被迫陷入停滞,这最终也导致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因此对于当时的德军而言,集中兵力攻其一点才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到底是选斯大林格勒还是选高加索呢?

从整体战略上考虑,德军发起的新一轮攻势主要是为了抢占高加索油田,进而切断苏军的石油供给,以此削弱苏军的实力。从这个战略出发,与斯大林格勒相比,高加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德军攻占整个高加索地区后,除了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石油外,还可以掌控整个黑海的制海权,这样德军完全可以建立一条海上补给线,以缓解德军的补给压力。不仅如此,德军攻占高加索还可以迫使土耳其倒向轴心国,同时还可以打通通向中东的道路,这对当时的德军而言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它对德军的意义远不及高加索那么重。德军占领此地,虽然也切断了高加索向北输送原油的通道,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德军依旧无法得到紧缺的石油。除了这一点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德军考虑。高加索地区群山环绕,每到11月大雪便会封住各个山口,从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德军集中兵力先攻打斯大林格勒,一旦战事拖延,德军就会失去继续进军高加索的机会,只能等到来年开春再做打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间拖得越久对德军越不利,所以攻打斯大林格勒实乃一条下策。

总之,按照原计划,集中兵力去打高加索才是德军最佳的选择。

文/战情解码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领土越打越少,还不如不打,那么德国当时为什么还要打呢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来国土面积高达54万平方公里,稳居俄罗斯以西欧洲第1面积大国的德国,缩水为了如今的35万平方公里。德国失去了高达近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也就是说,德国损失了40%的国土面积。这个数字比例之庞大,即使我们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都觉得触目惊心,德国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如今的德国

最为残酷的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深知领土对于本民族的重要性,因此,德国失去的领土,被索回或者收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当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周边各个曾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为了弥补战争的创伤,也为了防止纳粹德国的复苏,将德国更让的领土上的德国居民近乎全部驱逐。

也就是说,德国失去领土上,如今居住的已经不再是德国人,而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居民。这也意味着,德国即使想用全民公投的方式收回领土,也完全不存在实施的可能。例如如今俄罗斯位于波罗的海的飞地,原属于德国的加里宁格勒就是这种情况。

加里宁格勒

二战胜利后,苏联将加里宁格勒地区占据,并迅速将当地的德国居民全部驱逐,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人。为了彻底将当地俄罗斯化,苏联甚至连当地的德式建筑和德国名字都全部改了个遍,从此,除了历史渊源,这块土地与俄罗斯本土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当苏联解体之后,原属于德国的加里宁格勒不但没有要求返回德国,反而仍属于俄罗斯的根本原因。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晚清屈辱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抹不去的伤痛,尤其是中国失去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更是令每一个国人痛彻心扉。但是就比例而言,中国失去的国土面积比例还要小于德国,从中也可见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领土损失之惨重。

德国的领土变迁

因此,许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损失如此惨重,为什么德国还要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呢?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马后炮式问题,是在知道结果之后倒推原因,本身就是极为不合理的。这个问题类似:“既然你明知道没中五百万,为什么还要去买彩票”一样。

对于德国当然也是如此,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损失固然极为惨重,但是,发动战争之初,显然德国不认为自己会一定失败。那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呢?

今天的德国地图

首先,无论是发动第1次世界大战的威廉二世,还是掀起第2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他们都不认为德国会因此失败。相反,两个人都野心勃勃的认为:军事实力强大,科技先进的德国势必挑战老牌列强成功,取得世界霸权,从此德国走上世界超级大国的位置。

这一点不仅仅是当时德国的领导人,哪怕是德国的统治阶层,乃至于每一个德国普通民众,对于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在刚开始时都是信心十足且狂热支持的。而这样近乎全民的支持,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从上到下,很少人有人认为德国会失败。他们野心勃勃且盲目憧憬着德国取得大战胜利后的风光场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其次,虽然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取得了失败,但是德国并非毫无胜算。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德国早已超越了老牌列强英国和法国等国,成为当时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同时,德国中西欧第1面积大国也给予了德国仅次于沙俄的庞大人口。

因此,无论是战争潜力、经济总量还是于科技发展,德国都具备了超越英法两国的实力。希特勒时代也是如此,希特勒上台之后,带领经济危机中的德国迅速复苏,德国再次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同时,德国军队从普鲁士时代开始,就一直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强军,德军强大的战斗力,更是举世公认,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面对占据巨大优势兵力的对手,一直以多胜少。德国在军事方面的巨大优势,也是德国敢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底气。

普鲁士完成的德国统一

最后,则是因为,无论是一战前夕的德国,还是二战前夕的德国,发展都进入瓶颈时期,为了发展,德国不得不战。像如今的中国一样,德国是典型的后起之秀,虽然德国后发制人,在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超越了原本的世界第一英国。

但是,限于德国有限的国土面积和贫瘠的资源,德国的潜力已经消耗殆尽,德国无法像中国和美国一样拥有巨大的领土和人口。想要进一步发展,想要获得更强大的话语权,德国除了挑战老牌列强,别无选择。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尤其是竞争近乎赤裸的是20世纪初,作为世界性的大国,想要和平崛起,可能性本就是0,除了战争,德国别无选择。

二战后的德国

因此,德国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遭遇惨重的损失,并不是因为德国人喜欢作死,更不是因为德国人爱好战争,而是德国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德国的运气太过糟糕,德国的对手又过于强大,两次挑战都功败垂成。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优点还是缺点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普遍超重是设计上的缺点,不过也有些无奈。

首先,德国坦克没有采用倾斜装甲,因此要达到同样的防护作用,装甲厚度需要更大。而德国不使用倾斜装甲,是因为倾斜装甲会影响坦克内部空间,不利于弹药携带、设备安装和人员的舒适性。二战时,德国由于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有限,因此在坦克设计上,更注重单车的性能、人员的防护,而在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保持较大的内部空间可以多带弹药,也让乘员感觉更舒适,利于长期作战、

其次,德国使用了变速箱前置的布局,这一布局有利于平衡车身、缩短整车长度、驾驶员操作舒适等优点,但是缺点一样明显,变速箱前置容易出故障、穿车底的传动轴贯也抬高了车身,造成防护面积增加,这也会导致坦克重量上升。

第三,德国缺乏有色金属,为了保证坦克的火力和防护力,也会付出一些重量上的代价。

总体来说,德国的坦克超重,也是综合考虑平衡需求的结果,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简单解决的,有其历史必然性。

二战时德军如果成功攻陷莫斯科,那世界将会怎样呢

并不会这么样。地球还在转动,希特勒和斯大林还在死磕!

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德国法西斯和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周边进行了残酷的拉锯战,此战苏联以伤亡近200万军队的代价,消灭德军50多万人,迫使德军后退数百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英等昔日的对手对苏联刮目相看,随后美国的军援源源不断地运进苏联,苏联获得了艰难重生的宝贵时机,为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而苏联也通过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战争信心。最重要的是,此战让苏联避免了更大的国土沦陷,为苏联工业在敌后的重建以及保持战略纵深意义重大!

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意义非同凡响。那么,如果莫斯科保卫战没有取得胜利,德军如愿攻陷了莫斯科,世界将会是什么走向呢?静夜史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谓法西斯消灭苏联一统天下的构想,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战争性质早已翻天覆地

德国的前身,是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普鲁士三战定乾坤,俾斯麦只用三次战役,就完成了驱逐奥地利、压制丹麦、暴打法国的目的。

对于德国而言,因为国家面积小,人口较少,因此对于战争的理解就变成了用几次关键战役取得整个战争胜利的“速战”思维,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希特勒的闪击战。

希特勒闪击战的精髓,就是以优势兵力对敌人发动排山倒海的攻势,使其迅速被击溃进而投降。

德国的盟友日本也是这样,在1905年对马海战中击败沙俄迫使沙俄投降后,日本就迷信一战定乾坤,所以后来发动了对珍珠港的偷袭,企图迫使伤亡惨重的美国和自己谈判。

由此可见,这种思维的产生和小国寡民的客观事实分不开。

但是,从一战开始,战争的性质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战术战变成了战略战!

也就是说,德国和日本虽然前期很强,能够取得前期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总体战略上,德国和日本并没有取胜。此时的战争,早已经不是几场关键战役就能搞定大局的时候了。

所以即使莫斯科被攻陷,只要斯大林不投降,苏联就会一直抵抗。而德国要想取得消灭苏联的最后胜利,就需要不断取得胜利,最后彻底占领苏联国土,消灭斯大林集团。

而这,希特勒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已经显出强弩之末的意思了。而莫斯科的身后,还有至少6000公里的直线距离要走!

希特勒:“你在逗我?”

希特勒发动莫斯科保卫战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他认为只要占领了莫斯科,就会摧毁苏联的士气,从而迫使苏联投降。然而,在苏联强大的宣传下,斯大林才是士气的核心,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斯大林还想过最坏的情况就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所以即使希特勒占领了莫斯科,也无济于事。所以,最后惨败的结局,希特勒无法改变,只不过是时间久一点而已。

2、苏德战争本质是两大阵营的较量

苏德战争,是整个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是二战的组成部分,那么苏德战争就不简简单单是苏德两国较量这么简单。

在德国阵营,有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以及超过100万的苏奸军队。

而在苏联一方,除了苏联,还有美英的军事援助,莫斯科保卫战前主要是英国的援助。

另外,在莫斯科战役的同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泥潭,从此美国和法西斯,包括德国正式成为敌对国。

德国闪击苏联前,德国空军还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和英国空军交战,所以苏联对德军的牵制对于英国而言至关重要,丘吉尔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了对苏联的军事援助。

美国虽然没有在莫斯科之战前大规模军事援助苏联,但是作为和英国同穿一条裤子的国家,美国迟早会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援助。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威胁和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这对于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压力左右巨大,所以对苏联大规模援助是迟早的事情!

在莫斯科战役前,美国基本处于观望的状态,因为美国不想做赔本买卖,如果大规模援助苏联而苏联还是丢掉了莫斯科甚至亡国,那美国就亏大了。

所以美国直到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看到了苏联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巨大作用,所以才开始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军援!

因为是两个阵营的较量,以全球为战场,所以一个莫斯科的得失对于整个全球的战争而言虽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

因此,即使德国拿下莫斯科,拿下列宁格勒,拿下斯大林格勒,最后德军还是会输,而且因为深入苏联距离太长,德军后勤补给不力,会输得更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二战德军蓝色方案,为何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埋下伏笔

从军事角度来看,最好的战略就是在每一场战役中都能保持尽可能的投入最大的兵力以增加取胜的几率,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大部分的会战中胜利一方都采用的“向心”攻击的路线,也就是说虽然一开始会兵分数路突击,但是最终会在最后的决战地点会合实施决定性的作战。兵力集中是取得军事胜利的基本原则之一,而蓝色方案就犯了兵力分散这一致命的错误,蓝色方案中德军本质上是一种“离心”进攻路线,两个野战集团军最终不是在同一个地点取得会合,而是背道而驰,几乎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各自前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其中一个集团军群遭遇失败或者危机,另一个集团军群无法迅速向其提供支援,即便能够迅速回援代价也是必须放弃之前取得的战果,使得这个集团军群一个夏季的努力和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二战德军拥有许多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理论家,这些军事专家不可能不会发现“蓝色方案”的致命缺点,但是他们无法左右战略问题,决定性在希特勒的手中,即便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只能是将希特勒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可行的军事计划,他无法劝阻希特勒放弃进军高加索的决定,哈尔德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过战术上的巧妙来弥补战略上的不足,所以德军的蓝色行动总共分为4个阶段,通过分阶段的梯次进攻来保证德军可以集中最大进攻兵力用于每一个目标,以削弱“离心”进攻所带来的兵力分散问题。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三个目标沃罗涅日、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都是先后发起进攻的,只有全部占领完这些目标后,德军主力才会向高加索发起远征。在希特勒所限定的战略框架内,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制定的蓝色方案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方案了,只可惜在实际作战中这个计划并没能得到贯彻。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兵力不足,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战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实力不足以在有效掩护顿河侧翼防线的同时维持斯大林格勒的攻势作战,强行执行超过能力范围的代价就是上述两个作战目标都没能完成,进攻兵力的不足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争夺中陷入了一场消耗战,第6集团军不得不数次战役停顿以重组进攻兵力,这让困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得到了宝贵了补充损失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军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此外由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持续的苦战,不得不通过削弱侧翼掩护力量来维持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作战,兵力不足的德军只能将战斗力低下的联军集团军投入前线,这些联军部队不可能阻止苏军的进攻,而德军又无力在其后方部署强大的战役预备队,一旦苏军达成宽大正面上的突破,将给德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德军无力进行封闭,其结果就是要么德军放弃斯大林格勒实施全面的后撤,要么就是放弃高加索地区将A集团军群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方向恢复那里的态势,无论如何必须放弃一个战略目标,这也证明德军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离心”进攻所带来的兵力不足而战略目标又太多的问题。

如果德军严格执行蓝色方案的话,那么德军一开始就有2个装甲集团军和2个步兵集团军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而不是仅仅由第6集团军单独发起进攻,即便后来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回也难以弥补一开始所犯的错误,因为苏军已经利用这一时机重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制止了此前的溃败状态。德军两个野战集团军群的联合进攻将毫无疑问将斯大林格勒拿下,虽然最后的结局难以确定,但是拿下斯大林格勒还是没有问题的。从本质上来看,1942年的德军并没有恢复到重新发起深远进攻的实力,所以当希特勒决定向高加索发起进军时也就注定了德军的失败,即便这个失败不在斯大林格勒,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

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哪个战斗力更强

无论是初期还是末期,国防军的战斗力都比国防军强,战争初期耀眼的战果也是国防军取得的。因为国防军强调专业化,而党卫军打仗时只是一群没有头脑的狂热疯子。后期因为国防军的专业化告诉希特勒什么是不可为,完全失去希特勒的信任,希特勒才不得不把新装备优先列装党卫军

二战时期德国犯了哪些战略性错误

错误主要是两个:

1、过高估计了德军战斗能力,没有彻底击败英国。

2、未能有效整合欧洲资源与工业生产能力。

而打苏联是既定方针,也是整个欧洲的期望,还是德国政权的特性所决定。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有何致命缺陷

德国的闪击战最大的缺陷有两个,一个是装甲部队的数量始终不曾达到闪击战所理想的地步;另一个是装甲部队的辅助性单位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发挥。

德军装甲部队的不足在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坦克产量的不足,在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中竟有三分之二是训练用的1号和2号坦克,原因是主力的3号和4号坦克产量过低。即使到了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时,其仍有四分之三的轻型坦克在装甲部队服役,坦克的总数量也仅从2200辆增加到了2400辆,尽管德军的装甲师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有余。这一缺点在东线作战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前线残酷的战斗让坦克的损失很大,而工厂却无法及时的补充这一损失。到了1942年,德军装甲部队实力也仅恢复到了1941年的一半,这严重影响了德军在1942年的东线战局。这一问题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才得到了高层的重视,他们开始全力的增加坦克的产量,但是德军战略形势已经非常恶劣,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另一个关于装甲部队的辅助性单位的落后问题同样重要,德军在伴随坦克作战的半履带装甲车以及自行火炮上落后太多,绝大多数配属给装甲师的仍旧是汽车载的步兵和牵引式火炮,这让坦克的快速性无法充分的施展,装甲师的进攻速度不再是由坦克决定,而是那些摩托化步兵和火炮来决定。这一问题在德军减少了每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后得到放大,坦克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对于步兵和火炮的依赖性更加严重。尤其在东线这种道路落后、地域广阔的战场而言,一支全履带化的装甲部队的作用远远超过那些传统的装甲师,后期的以坦克、半履带运输车、自行火炮组成的战斗群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就是最好的证明。假使一开始德军就已经建立一直真正意义的履带化的装甲部队的话,那么二战的结局真的有可能会改变。

1944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存在哪些致命弱点

1944年夏季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岌岌可危,苏军即将投入4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发起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意图全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发现苏军的战略企图,错误的判断苏军的进攻将会在南方发起,不仅没有大大加强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反而抽调了该集团军群许多部队派往了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被大大削弱了,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灾难。中央集团军群大体存在以下几个严重问题:

兵力不足:中央集团军群在5月份拥有42个步兵师(包括5个匈牙利师)、3.5个装甲师、2.5个装甲掷弹兵师和5个配备轻武器、执行反游击任务的保安师。不久便抽调出了2个装甲师在内的6个师转隶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却并没有选择收缩防线(希特勒不允许)以加强防御,实质上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能力大大削弱了。在长达1100公里的防线上,德军的步兵力量过于稀疏,射程有限的师属炮兵也无法通过集中火力以弥补步兵的不足,反坦克防御也非常薄弱。如第4集团军的防区,每千米正面只有119名作战士兵、2.1门野战和重型火炮、不到1辆突击炮。

防御纵深太浅: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非常浅,主防御阵地的深度一般只有5-6千米,几乎没有战术纵深,在战役层级也根本没有纵深可言,因为没有可供部署的预备队,每个集团军只有一个步兵师担任预备队,这意味着在苏军的突破还没扩大之前就必须迅速投入战场封闭缺口,只能部署在仅靠前线的附近,充当战术预备队。一旦苏军达成宽大又深远的突破,这些预备队可能连自己也会处于包围之中,更不用说去封闭缺口了。不止如此,希特勒严令不得进行后撤,这意味着德军无法执行擅长的机动防御,往往是恶化到极点的时候才会被准许撤退,但已经晚了,大量部队已经被包围歼灭。

预备队太少:二战后期随着装甲战术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大编制的重装突击集团,这种拥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以及火炮的单位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每次战役都基本可以达成突破,为了阻止这种突破,防御阵地的纵深越来越大以期在持续的消耗中削弱敌军突击集团的战斗力,但是仅靠步兵和火炮单位不可能彻底挡住这种进攻,最终还是要己方的装甲预备队通过反击来击退甚至歼灭敌军的突击集团。正如库尔斯克会战那样,即便苏军构建惊人的纵深防御阵地,但还是无法彻底挡住德军的进攻,最终依靠后方的几个坦克集团军不断的反突击才阻止成功。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远不能和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防御可比,而且德军也没有苏军那样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整个集团军群包括陆军总司令部只有1.5个装甲师的预备队,聊胜于无。

正是上述的原因导致在苏军的强大突击下,一开始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就迅速的被突破了,有限的预备队无力封闭所有缺口,而希特勒又拒绝实施弹性的防御,很快苏军的坦克部队就突进到了德军的大后方,尽管德军从其他防线抽调了大量部队驰援,但是太晚了,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基石,那些步兵师都被苏军合围歼灭或者重创了,如果在苏军突破的一开始就能有这些强大的预备队,或许可以挽救中央集团军群,可惜德军在东线没有这么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也从侧面看出德军的防御已经过度扩张,如果希特勒拥有战略远见,他就应该前提撤退到长度大大缩短的防线上,以节省出兵力组建战略预备队,没有预备队德军不可能取得防御的胜利!

难道德军真的没办法灭亡苏联吗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没有错,从当时的综合国力来看,德国比苏联强大。

但是,单凭一个德国,要战胜苏联,那是吃不掉的。不说德国占领的波兰,法国抵抗者不断起义,扰乱德军的后勤供应,也不说英美后来开避第二条战线,单就德军进攻苏联的后勤供应,战线拉得那样长,天气又非常恶劣,几百万大军的供应真是个大问题。

德军至所以失败,就败在它的“闪电战“没能得到延续,除了日本没有从西伯利亚夹击苏联外,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被挡住锋芒,就决定了它开始走下坡路的状态显现。

当然,希特勒决策失误导致失败,也是一个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