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是否逃脱
个人认为,作为皇帝的朱允炆的确“死了”,他的政治生命已然结束了。但作为少有的“亡国之君”他依然活着,并一直陷入到对他四叔的愤恨和深深的自责之中,之后他长期以晋之重耳的事迹鞭策自己,他肯定也曾想过静待时机东山再起,也曾想过联络旧部恢复河山。但他眼看着朱棣继承太祖遗愿,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大明在他的带领下君权鼎盛,万国来朝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畏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锐气的消亡,他慢慢的打消了复国的念头,转而寄情于山水,诗词与佛法,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和对现实的无奈。
“皇帝”朱允炆必须死,建文帝“不死”,才是对朱棣靖难“清君侧”的最大讽刺。朱棣耗时三年,从北平打到南京的最终意义何在?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在带领兵马回到燕藩?在建文帝的朝堂上成为加九锡成为监国摄政的曹操,还是像多尔衮一样也来一个“皇叔父摄政王”?最终只会“一个不小心”让这位开国太祖洪武皇帝指定的继承人翻盘,永以谋反之名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子孙后代成为“燕庶人”。所以从朱棣的角度来说,南京城开门迎降的那一刻起,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了”,但是那具烧焦的尸体是朱允炆最好的“死法”,死了而又死的不可辨认,对朱棣来说在找不到朱允炆的情况下,这具让人看不清,说不明的“建文遗体”那真是“极好的”和近乎完美的继位宣言。
朱棣抹杀了建文帝存在的一切合理性,永乐朝官方历史甚至连年号和在位时间都不给朱允炆留下,而是让他的太祖爷爷又“多活了”四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朱棣的年号跳过建文直接成为永乐。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更可笑的是直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弘光帝朱由菘)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谥号为传说)。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今天我们对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代帝王的认可基础和历史定位来自于大明的死敌清朝,清朝乾隆帝(1736年—1796年在位)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在乾隆之前的《明史》中,他的名字仅仅就是朱允炆而已。
在南京陷落之时,一个太监老王把朱元璋留给这位长子长孙的“终极遗物”交给了朱允炆,盒子中仅有剃刀一把,度牒一张和散银十两。虽然这是个传说,但是我很相信,这绝对是一个和尚出身的爷爷能给孙子想到的第一个和最好的一个结局。尤其是那十两散银,朱元璋还想到了作为平时花不到银子的皇帝朱允炆,在兵荒马乱之时那里去找“钱”?而留给他纹银就是找死,留给他太多就会露富。所以这是一种解读:“朱允炆,你平静的告别红尘,平静的活下去,平静的化为尘土”吧。”
朱允炆从南京“水门”出城,他去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去了湖南永州新田县,还是去了钱塘东明寺,江苏吴县穹窿山或者是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藏君洞,甚至下南洋还是去欧洲。也无论他是做了铁峯,悟真大和尚还是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当了道士。更无论他是活了九十岁看尽大明风云变幻,还是四十六岁就死在吴县穹窿山。总之在“靖难之役”成功的那一刻,他只能在没人之时称呼自己为朱允炆,而世上再无大明建文帝。
最后附上建文帝朱允炆的两首楹联(传说)作为介绍,以体会他的悲怆的心情。
“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云南终老,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跑到云南来
建文帝朱允炆终老于云南,当是他众多结局的说法中较可信的一种。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因病早亡,朱元璋便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但其在位仅三年半,其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攻破南京篡位。
相关建文帝结局的说法,较可信的有两种,一说是他在城破之日自焚,据说朱棣进宫后,派人四处搜捕建文帝,最后在灰烬中找到几具面目焦烂、残缺不全的尸体,有人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朱棣于是对外宣布,帝后已死于火中,八天后安葬。《明史》《明史稿》《明实录》等书都有此类记载。《明史记事本末》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因为除了史料记载,还有实物佐证,应是朱允炆结局中第二种较可信的结局:
城破后,宫中火起,皇后马氏自焚,危急之时有谋臣忽想到朱元璋曾留有遗箧,说日后有急变时可打开一观。急忙取来打开,见内装度牒、袈裟、剃刀等物和宫中暗道地图。于是建文帝削发僧装,自称“应文”,与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二十余臣从宫中地道逃走,至城郊神乐观,然后昼伏夜行,经两湖、巴蜀,到达云南。在朱元璋义子沐英后人的帮助下安顿下来。
建文帝主要住在今楚雄州武定县城西狮山,并在狮山坐化。狮山正续禅寺,如今仍保留着一些建文帝为僧后的遗迹,其藏经楼下有“帝王宫”,神龛内有三尊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仿,正中为建文帝,披袈裟而坐,两边龛柱上各雕一金灿灿的天龙,相向而立。楼两侧的配殿中还供着随建文帝出亡护驾诸臣的牌位。
建文帝在云南的日子,除了住狮山,也到过浪穹(今洱源)、鹤庆、通海等地。而洱源眠龙洞(建文帝具体所住的地方),还刻有据说是建文帝的遗作:
“我行至东,山高水穷,虎迹蛟踪;
我行至南,地炎河干,貐猰巢环;
我行至北,黑雾白雪,独龙沉色;
我行至西,阴雨霏霏,弓矢野施;
我凄我惶,何地为行。”
“我凄我惶,何地为行”当是建文帝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
距眠龙洞不远,也就数十里内,尚有建文帝从亡大臣杨应能、叶希贤的墓,墓旁“二忠祠”内供有建文帝白发僧服铜像,祠内有题联二副,其中一副: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难追皇觉寺;
君不死竟归,臣不归竟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认景阳宫。”
看来,建文帝逃出宫后居云南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朱允炆有没有后裔贵州一老人拿出印玺,九个字揭示皇帝失踪之谜,你怎么看
众所周知,建文帝朱允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允奎和二儿子朱文圭。传言中永乐皇帝朱棣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明史》中记载,建文帝自靖难之役“起火”后“不知所踪”。而两岁的朱文圭被朱棣幽禁起来五十多年,被称“建庶人”,等恢复自由,朱文圭已经五十七岁了。
因为明朝历史对于这一事件证据确凿的阐述,因此它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更有传言,朱允炆早就被朱棣密杀了,而朱棣故意让大家以为朱允炆下落不明,只是为了掩人耳目,遮掩自己谋权夺位、杀害皇帝的罪名,好让自己登上皇位。群龙不能无首,因此朱棣登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
盖橞萌异志久矣,以椿同母兄,独尝一再遣人诣蜀言之。椿不听,然犹未忍发,但严书戒止之。会椿子崇宁王悦燇获罪於父,逃避橞所。橞诡众曰:“建文君初实不死,今已在此。”椿闻之,遂具奏於上。(《明太宗实录》卷178永乐十四年七月辛亥条)然而,正如上述引用材料,跟永乐朝的谷王朱橞一样,更多的人认为朱允炆没死,甚至是自己逃出了朱棣的五指山,过起了隐姓埋名、粗茶淡饭的普通人生活。谣言四起,关于朱允炆“出家”当和尚的传闻是最多了。听闻朱允炆当初带着七岁的太子朱文奎,经过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终选择了湖南宁远的大观堡梅木塘建院隐居。两个人都成为隐居不问世事的僧人了。
然而,在2006年,历史专家称朱文奎并没有为僧人,他随着父亲来到了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两人隐居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朱文奎后来此处跟一个苗族姑娘结婚了,两人婚姻生活美满,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实属妙哉。
为什么历史专家会做出如此结论呢?因为在当年有一位苗族老者,他拿出古代大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自称为建文帝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人,而古代大印上刻有九字:“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这个古代大印用的字体正是“九叠文篆字”。“九叠文篆字”有什么讲究呢?经历史专家研究,“九叠文篆字”正是元末明初的皇族比较喜欢用的字体。因此,他们认为这一枚印章极有可能就是皇帝的印章。
瀚海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还是挺高的。因为瀚海知道了另外一种更加离谱的说法。法国的著名足球明星里贝里曾经自称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后代。在他的家族的历史记载中,记述着祖先是一位被亲人篡权夺位后而逃亡到波斯的中国皇帝。而当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很多人就认为他已经逃亡到了国外去娶妻生子了。这个说法在瀚海看来是极其渺茫呀,哪有这么厉害逃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