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雷德里希

有哪些低成本高回报的电影?“十字标志”和“骷颅头”旗帜在德军中有什么代表含义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9 21:55:10 浏览4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哪些低成本高回报的电影

几部国产低成本高回报的电影推荐!

1《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当初是刘德华投资拍摄的当时黄渤还是不是很出名这部电影华仔可能只是抱着捧红新人的想法投资的可是没想到的时候上映之后一片叫好票房收益十分可观,是当年的票房黑马这一部电影也算是黄渤封帝的一个重要踏板!而招牌式的甩头席娟了无数个QQ群聊!

2《疯狂的赛车》有了第一部的成功自然为续集做足了准备,虽然准备充足但是这部电影投资也并不算多而且选的也都是名气不太大的演员不过可能越是名气不太大的演员演技越是精湛吧!这部当你票房也十分可观!

3《人在囧途》这是徐峥式喜剧风格特别重要的一部作品虽然投资小但是绝对的名利双收不止取得了高票房更是开创了“人在囧途”的招牌电影后续的续集吗虽然票房可观但是内容上就有点不太理想了!

4.《分手大师》这部电影是邓超首部导演的电影内容上设计的还算精彩杨幂作为当时的流量担当也贡献了很多演技并不像现在的流量明星那样,而且跟唐大师的合作更是堪称经典以后在后续一些作品还能看到邓超跟他的再次合作,可惜啊后面的《恶棍天使》就有点太不理想了,这部电影也算是小投资高回报的典范了!

5.《夏洛特烦恼》这是算得上一部登天的电影!“爱笑会议室”“开心麻花”这些人奋斗了那么多年终究还是名气不太大!一部电影成就了一群人直接把艾伦、沈腾、马丽,推到了一线明星上这一部算是小成本高回报的巅峰之作了,至今还没有其他作品超越它!

这五部算是低成本高回报的国产电影的代表作了!

“十字标志”和“骷颅头”旗帜在德军中有什么代表含义

铁十字是德军象征,骷髅是德国骑兵的精神象征

十字标志是铁十字,来源于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三世创立的铁十字勋章,现在也是德国武装力量的象征符号。而骷髅头则来源于骷髅骠骑兵,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时期最强的骑兵部队。
德国空军的铁十字机徽

铁十字的设计元素是来源于“条顿骑士团”,这种黑底白边,十字边缘加大又称为条顿十字。历史上条顿骑士团跟德国渊源极深,一是条顿骑士团又名德意志骑士团,是中世纪三大骑士团中以德意志人为主的骑士团。二是条顿骑士团领地世俗化后成为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选帝侯国合并后,成为普鲁士王国,可以说是近代德国的龙兴之地。

1806年拿破仑取得耶拿-奥厄施塔特会战胜利,七日几乎占领普鲁士全境,逼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签订极为苛刻的《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失去一半的领土,赔偿1.3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连带其赖以为豪的军事制度和开明君主主义都临近崩溃。

倍感屈辱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残存的国土上推行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大力发展工商业。在军事上重用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进行全面军事改革,包括建立影响至今的总参谋部制度。到1813年3月,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之机,普鲁士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发布铁十字勋章,以激励将士英勇作战。

与当时其他国家的勋章不同,铁十字勋章可以授予普通士兵,只要英勇奋战都可以获得这个勋章。这种勋章委托设计师卡尔·弗雷德里希·辛克尔设计,国王的小舅子卡尔·冯·梅克伦堡·斯特里茨进行修改,最后腓特烈威廉加上银框使之更加符合审美观。一共设定3个版本,二级铁十字、一级铁十字、大铁十字,后又设置星芒铁十字勋章授予布吕歇尔元帅。

而军事改革后的普鲁士军队面貌一新,爆发出强大战斗力,在随后德累斯顿战役、莱比锡民族大会战中都表现出色,可以跟拿破仑的法军直接肛正面。在滑铁卢之战时,又是在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团及时归去来,而格鲁西带着三分之一法军绕圈子,这一加一减彻底葬送了拿破仑的帝国。铁十字勋章后来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都发行过,由此也成为普鲁士和普鲁士和德国武装力量战斗精神的象征,可以说是德意志军魂所在。

希特勒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行的1939年铁十字,只是在原有铁十字上加了纳粹卐字符号,并不能代表铁十字的真正内涵,所以现在德军最主要标志还是铁十字标志。

而骷髅标志则是德国骑兵和装甲兵的精神象征,其来源于普鲁士骷髅骠骑兵。最初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使用,作为藐视死亡之意。后他的儿子,著名的腓特烈大帝以此图案组建一支全黑制服的轻骑兵部队—骷髅骠骑兵团。这支部队在随后战争中表现卓越,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王室的近卫骑兵团。

佩戴欧洲精锐兵种通用熊皮帽的,普鲁士
骷髅骑兵团,滑铁卢之战也是骷髅膘骑兵最先赶到战场,发动反击。骷髅骠骑兵之于普鲁士和德国,相当于老近卫军之于拿破仑,冷溪近卫团之于英国。
德皇威廉二世女儿维多利亚公主身穿骷髅骑兵制服照片。作为骷髅骠骑兵标识,交叉骨骷髅也成为勇气和无畏的象征。
同样在二战时,党卫军第三骷髅师等也借用这个图案符号,试图借以传承骷髅骠骑兵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希特勒太喜欢冒险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希特勒作为一个政治家,对于发动战争应当要通盘考虑,未算胜,先算败,才是不败之理。可是希特勒却更喜欢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因此,希特勒也被称为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冒险主义者。

比如,法国战役时,时任德国A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坦因提出:以阿登森林地带为突破口,出奇制胜,一举打败英法。这个方案受到德国陆军高层的一致反对,因为阿登森林的地形很不利于,装甲部队的展开,而奇袭行动一旦失败,德军进攻受阻,很可能会将战争变成一战那样的消耗战,这对德国极为致命。不过,希特勒在知道这个计划后,大喜过望,力排众议,批准了曼施坦因的通过阿登森林奇袭的作战计划。结果希特勒这次豪赌赢了个盆满钵满,38天就将法国打趴下了。

希特勒与容克贵族矛盾重重

希特勒出身低微,这导致很多容克贵族都歧视希特勒。在军队的容克贵族中就有很多人蔑称希特勒为“波西米亚下士”。

虽然希特勒代表的纳粹党与容克贵族,为了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枷锁,使德国重新崛起的愿景走到了一起。但是双方矛盾只是被一致的利益,所暂时掩盖。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

德国自沙恩霍斯特创立总参谋部以来,德军总参谋部一直都是德国军队重要的职能部门。到了老毛奇任德国总参谋长时,德国总参谋部更是获得了军队的指挥大权,哪怕是德皇也无法逾越过总参谋部,直接对军队进行指挥。希特勒上台后并不信任容克贵族掌管的德国国防军,为了削弱容克贵族的影响力,增加个人威信,希特勒建立了党卫队和最高统帅部,实质上架空了总参谋部。

作战中,希特勒总是喜欢外行指导内行

希特勒士兵出身,没接受过系统军事理论学习,又不是不出世的军事天才,可是却偏偏喜欢到处指手画脚。最终导致德国的军事战略被希特勒弄成了一团乱麻。甚至盟军都认为留着希特勒,对于盟军的作战更加有利,从而放弃了暗杀希特勒。

1941年8月上旬苏德战场,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从而给了斯大林喘息的机会。

而在施陶芬贝格的刺杀行动之后,希特勒再也不信任德国军官团,更是完全剥夺了军官团的指挥权,前线任何部队的调动都必须经过希特勒的同意才可以。德国至此在没有翻盘的可能。

希特勒的民族政策太偏激,把很多人都推到了德国的对立面

希特勒的民族政策的民族政策很偏激,他认为只有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在内的很多民族都受到了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的迫害。

比如德国境内的华人华侨在从1933年到1945年的纳粹德国时期,还是遭到了纳粹党政府对其大规模的、系统性的迫害。二战结束时,整个德国只剩30个华人。

希特勒偏激的民族政策把很多人都推到了德国的对立面,甚至德国内部不少人也对希特勒残酷的民族政策不满。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二战期间德军头盔上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战德国的普鲁士尖顶盔,并不是二战头盔

普鲁士尖顶盔(Pickelhaube)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六世在1842发明的头盔样式,这样头盔最初是配发军官,尖顶的主要作用就是美观。之后配发相应款式的硬化皮革尖顶盔,作为普鲁士军队和德国军队的标志性军盔。
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尖顶盔军官的金属样式。
俾斯麦首相和威廉二世的军盔,威廉二世头盔上弄了个夸张的帝国之鹰像
一战时期普鲁士士兵普遍装备
这种样式的皮革制头盔
一战德军军官照片,这种头盔样式是德意志帝国的标志普鲁士尖顶盔
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1892-1904年的头盔
即使到现在南美国家智利和哥伦比亚等,依旧装备这种尖顶盔造型的头盔
德军装备的尖顶盔其实有三种样式,炮兵顶部是一个球(炮弹)
骑兵盔是
顶了个板,这是来源于乌兰枪骑兵帽的造型
一战后期开始广泛给士兵配发钢盔,德军也
也给士兵配发宽沿钢盔,代替传统的普鲁士尖顶盔。这种
造型钢盔最终发展成为著名的M1935型钢盔,这才是二战德军士兵的制式钢盔
这种头盔当时引进口装备于国军德械师,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自己杰出贡献

作为对手,更怕对方是C罗还是梅西

作为一个小小的“达人”,客观还是得有的,总不能张口就说怕梅西吧?但作为梅西球迷,我又怎么可能选择C罗?为了“避嫌”,我特地去问了一个职业球员基耶利尼,他回答说“怎么防住C罗?你需要切断他和队友的联系,限制他的右脚射门。怎么防住梅西?你只需要在胸前划一个十字”。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亦或是将自己代入问题中去,我都会选择梅西。正如穆里尼奥所说:这世上只有两种球队,有梅西的球队和没有梅西的球队。梅西真的很可怕——还记得几天前巴萨5-0大胜莱万特的比赛吗?梅西独造5球,一场比赛内完成了帽子戏法+“喂饼”梅开二度,莱万特真不是输给了巴萨,他们输给的是梅西。

好吧,梅西确实强,但莱万特确实很弱,那么时间回到8年前,巴萨主场对阵皇马,在哈维和佩德罗先进两球的情况下,梅西送上两粒助攻,最后由赫弗仑锁定胜局。那场比赛,穆里尼奥选择了和巴萨打对攻,颗粒无收的同时,后场被打得一塌糊涂。在这
一年之后的欧冠1/8决赛巴萨VS勒沃库森,梅西完成“五子登科”,成为欧冠历史上第一位单场比赛打进五球的球员。这两场比赛,无疑体现了梅西强大的“造饼”能力和进攻能力。梅西在前场是非常全面的存在,他能组织、能助攻、能盘带、能过人、能突破、能射门,除了数据耀眼之外,梅西的场上作用更能让人惊叹。“梅吹式”总结:梅西在场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做成集锦。

我觉得,当一支不那么强大的球队遇到梅西或C罗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选择战术犯规,不得已也会让给对方禁区前沿的任意球。但如果你选择了在禁区前沿拉倒梅西,那不就等于送给了梅西一个点球吗?(客观上,我认为梅西的任意球能力要强于C罗)既然作为梅西对手,你连战术犯规都得小心——你要是不犯规,梅西可能就进球了,你要是犯规了,不仅有可能吃牌,还极有可能被任意球破门。

梅西的盘带能力让他在进攻端极具威胁,因此在防守的时候,1对1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C罗的无球跑动能力、射门能力、速度以及身体等方面往往能让他在后卫堆中拿到球并射门完成进球。这样一来,也就和(上文第一段)基耶利尼所说相匹配了——C罗无球跑动固然强于梅西,也绝对强于梅西,但这意味着,C罗需要队友传球才能将“无球跑动”的威胁发挥到极致,因此有了防住C罗需要割裂他和队友联系这一说法。C罗当然很强,十年巅峰难道还会是假的吗?但C罗队友未必很强,如果你能防住他的队友,或许你就会有希望防住C罗。相较于此,防守球员需要面对的是最近10年来盘带能力最强的球员,梅西。而且很多时候,一条防线都未必能做好防住梅西的重任。

当然,也不是说C罗的不好,因为球场上的事情永远不会是我们这寥寥几笔就可以描述的,以上的一切也仅仅是个人观点罢了。你不可能指望我一个梅西球迷去顶力支持C罗,但你也不可能指望我去贬低C罗,因为我清楚自己的份量……

希特勒帝国为什么会失败

希特勒帝国的失败,主要败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德军在西线战役时没有歼灭敦克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使之成为日后盟军反扑的中坚力量。

第二:德国的资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第三:德国没有在战争初期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导致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败,海狮计划的泡汤,致使德国在今后处于和一战时期同样的两线作战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一直处于孤立主义中的美国觉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唤醒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第五:德国没有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将苏联击败,使德军与苏联陷于长期的拉锯战,苏联国土辽阔有着极大的战略纵身,人口众多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军只有在战争的第一年战胜苏联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第六:如果就算没有在第一年击溃苏联,但是可以迅速攻占莫斯科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就会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产生极大动摇。但是由于希特勒对战局的错误指挥,没有听取古德里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见,而是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大军攻打基辅再打莫斯科,使德军浪费的两个月的宝贵时间,等到德军在回师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士气以大打折扣,装甲部队也有大量损失,在加上冬季的来到,朱可夫已经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纵身100多公里的防线。使得德军丧失了在战争初期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以是强弩之磨。

第七:德国最高统帅部对盟军到底是在诺曼底还是加莱登陆的判断失误 ,将盟军的登陆地点判断成加莱导致对诺曼底地区防守的空虚,所谓的大西洋壁垒更是与戈培尔所吹嘘的相差甚远,使盟军轻易上岸。

第八:盟军登陆后,由于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致使德军的4个装甲师没有及时赶到诺曼底海滩。

第九: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德军反击的4个装甲师的部署存在严重失误,希特勒将部队部署在距诺曼底海滩数十公里以外的内陆地区,而且这4个师的调动必须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丧失了最佳的反击机会。

第十:德军阿登反击的失败使德军丧失了其所有的装甲部队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第三帝国的灭亡,与希特勒的错误指挥有着极大的关系:

1、希特勒不懂的军事,仅仅在一战中当过一段下士,对战略战术没有任何研究,二战中做出的决定全部来自建议,军事计划的选择也全部来自他的将领们。他并不明白每种战术的物质支援需要与应用方法,也不明白其战略决定的意义所在——比如说,攻法战役后没有设法攻占英国,不给北非的隆美尔足够的补给却要求其死守……这导致了他对战将们的态度,并注定了他的失败。

2、希特勒过分自信,疯狂独裁如果希特勒知道自己是个军盲,我想他会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的统帅们的。然而他却以为自己是天才,以致到后来攻苏时所有(包括前线的)行动计划及变更都由他一人作出,搞得他天才的战将们无所适从,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为此他还专门养了一群最高统帅部人员,这些人都是思想保守的高级军官,对希特勒唯命是从。在前线的和陆军参谋部的将军们向希特勒提出建议和反对时,这些人都会一致的支持希特勒的计划,让这些战将无功而返。这些人的奉承更助长了希特勒高傲自大的心理,以致于战争最后希特勒盲目而天真地制定了那么多必败的军事计划。

3、对陆军总参谋部及前线战将战术计划的疯狂干涉这点是由以上两点共同导致的。希特勒不明白:一个不去前线的统帅,能做的只有控制整个战局即制定战略,前线战将是最能把握战场每个部分的人了。他们能够灵活的改变战术,争取最大程度的胜利。而希特勒的战将们又是二战时战略思想最先进的一群人,他们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然而希特勒经疯狂到干涉前线战将的行动!首先,这个后方人员不会清楚的了解前线的兵员、补给和敌人等各种情况,其次,他得到的消息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都已经是过时的了,做出决定再下达到前线,就完全过时了,让人无法执行——而元首的命令又是必须执行的,这就是德国的战争机器反应迟缓,注定了其失败。

4、临时变更作战计划,不合理分配兵员,违背闪击战原则这点主要体现在攻苏战役中。首先,希特勒把大军分成三路,想三路并进,这犯了用兵之大忌也就是兵员分散。在北方仅分配了20多个师就想去进攻要塞列宁格勒,之后成为消耗战,不断投入兵员,这就违背了闪击战集中兵力突袭的原则。而中路攻势正猛时却拖延对莫斯科的进攻,这无疑又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而德国是打不起消耗战的。变更制定好的计划弊端是很多的:第一,把中路优势兵力拆到南北两路,造成部队转移大量浪费资源和时间,而且转移途中情况复杂,不容易组织和指挥军队。而在42年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又犯了不合理分配兵员的大忌——先投入不足的兵员,之后成为消耗战——只不过这次没继续投入兵员,而是任第6集团军毁灭却不允许顿河集团军群搭救。就这样浪费了又一支宝贵的战斗力。

就这样,希特勒自己毁灭了自己建立起来帝国。

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驻扎在德国国外的德军重兵无力回援柏林城本部

二战后期,其实德国是可以把各条战线上的兵力调回柏林的。但是这样一来,德军就等于放弃了除东德之外的所有占领区,这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显然太不划算了。所以当古德里安对希特勒提出调兵回援柏林,在东线与苏联做最后一搏的建议时,被希特勒断然拒绝了。而等到柏林战役开打前,德军已经没有能力回援柏林了。

1945年1 月,当时德国还没有全面崩盘。德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及奥地利、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还都掌握在德军的手里。西线的盟军,多尔斯顿的辛普森的先头部队离柏林中心的直线距离还有五百公里的路程,并且中间还隔着雄伟的哈尔茨山脉和滔滔的易北河。因此,西线的盟军当时距离柏林还很远,如果这个时候把西线德军大举东调,等于就是西线的领土白白的送给了盟军。

德国元首希特勒,当时他宣称:德国是欧洲的反布尔什维克堡垒。但实际上,他不愿意跟西方盟国进行任何接触。一直到柏林战役前,希特勒还在命令西线的德军向盟军发动大规模反攻。最后实在是因为柏林没救了,希特勒才让德军放弃了西线阵地,东进救援,但为时已晚了。

所以当苏军进攻柏林,其它战线的德军没有回援到位,主要是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东西两线盟军的进展不一致。

1945年2月1日时,东线的苏军都已经在奥得河西岸建立了桥头堡,这里距离柏林只有六十公里了!而此时西线的盟军呢?主力部队距离柏林还有六百公里以上。并且,苏军的准备非常充分,而西线盟军的准备并不充分,西线盟军短时间内攻不破德军的西部和南部防线。如果当时就让希特勒把外线的部队调到东德,这就跟让日军放弃中国和东南亚,全力防守日本本岛是一样的。这个想法太超前了……

当时古德里安大将就因为这些事整天与希特勒吵架,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接近崩溃边缘的希特勒直接罢免了古德里安的职务,把他贬到了预备役。不过这也好,算是救了古德里安一条命。

(古德里安大将)

第二、不符合希特勒对战争结果的期望。

东线的苏军是希特勒的死敌,而西线的盟军也是希特勒的死敌。当时他的打算是:顶住西线的进攻,然后在东线尽量的消耗苏军有生的力量,让盟军怕他!跟他谈判。最好的结果是拖延时间,等待英、美和苏联起内讧,他再伺机翻身;最差的结果是东线顶住苏联,在西线跟英美做有条件的投降。所以如果把外线主力东调,等于就是放弃了跟盟国的谈判资本,这就不符合希特勒的意愿了。只不过元首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比他设想的更惨——德军在东西两线都崩盘了。

第三、大厦将倾,德军已经无力回援了。

德军在多条战线上跟盟军死磕,其结果就是德军的每一条战线都捉襟见肘。战争进入到四月后,西线盟军虽然仍然是磨磨蹭蹭,但是东线的苏军却进展神速。最要命的是,德国的工业体系当时已经崩盘了,而且制空权也丢了。截止到柏林战役前夕,当时德国虽然在外线还有一些兵力,但是一没有制空权,二没有后勤保障。别说外线德军调不回柏林参战,就算赶回去了,柏林附近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德军赶回去,除了喝西北风还能干啥?最后还是会被苏军包饺子全歼。

并且战争打的这个地步,外线的将领们也看穿了。回去就是死,还不如向西跑,还能有条生路。比如当时被希特勒奉为大救星的温克上将就是这样的典型。

早先时候,希特勒不让温克的十二集团军回援柏林,反而让他在西线跟美军死扛。等到柏林危在旦夕了,希特勒又让温克回援,这个时候回援就是送死,但温克还是去了,结果差点被苏军包了饺子。临危之际,温克决定率部向西突围,冲出了易北河向英、美军队投降。最后温克活了八十二岁。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当时在捷克还有一支中央集团军群的余部,规模超过五十万,其中有不少武装党卫队、盖世太保机关、死亡集中营看守等等,战斗力很强,不是什么残兵败将。这些人当时也想过回援柏林,并且冒死向北实施了数次反击,给苏军侧翼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是由于德军没有制空权,部队也没有补给。盟军的飞机在头上天天丢炸弹,这些人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只得眼睁睁的看着柏林陷落了。

最后驻捷的德军听说柏林陷落,第三帝国大势已去之后,这些人便打定了主意:绝不放下武器,拼死打到底。

但是打是打不赢了,就算是死战到底,也不过苟延残喘耳,所以驻捷德军最好的选择是:死守布拉格,让苏军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军队从西面过来,再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数十万捷克居民为筹码,和苏军与英美谈判,争取较好的停火条件。这个设想其实就是希特勒之前对战争期望的最好的结果。

(德国投降的新闻报道)

但是由于之前救援柏林,导致驻捷克德军的主力被调到了东线。如果要死守捷克,那就必须要把部队再调回来。结果前线跟苏军死扛的德军接到司令部向西撤退调命后,立马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从将军到士兵,各个都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拼命的往西南逃命。司令部的长官们看到部队已经军心涣散,完全失去了统一指挥后,也不含糊,立即下令解散了司令部,大家各谋生路。

苏军见这么一大群德军要溜,立即部署兵力展开围歼,从南北两面包围上来,切断了德军西逃退路。因此,驻捷克的德军除了一少部分人逃命之外,绝大多数都被围歼。而拼命向西逃跑的德军,也被美军强令停止前进,并把他们赶回了临时营地,随后把这些投降于美军的德军全部交给了苏军。就连这伙德军的总司令舍尔纳,他也被美军交还给了苏军,后来在苏联蹲了十年大狱。

这场苏军围歼驻捷德军的战役,被称为布拉格战役,这次战役也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

(舍尔纳元帅)

因此,从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战役这两次战役可以看出,德国高层一直都很纠结。首先他们不想投降,就算投降也不愿意无条件投降;其次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还以为凭借残兵败将能够抵挡一阵,为自己争取翻转的时间。然而残兵败将就是残兵败将,守柏林的部队名义上有一百万人,但真正从前线撤下来的老兵仅有十万人左右。希特勒指望新兵和仆从国征集的墙头草部队保卫柏林,根本就不现实。

而外线的德军也早就是军心涣散,将无必死之心,士有贪生之念,一个调令就能让几十万人瞬间争相逃命。这样的部队就算能调回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生命体的来源为什么就有了生命

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虽然许许多多的生物学家付出一生进行研究,但始终没有一个让所有人完全认同的统一答案,所以,我们也只能就目前生物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来探讨一下。

2016年4月,科学家刚刚推出了最新的“生命之树”(Laura A. Hug, 《nature microbiology》),先放上图:

好漂亮的图(让生物狗先yy一下)。我在图上面标了对应的中文,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分枝都被细菌所占据,而我们人类所属的真核生物仅仅占了右下角很小的一个区域。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菌所进化来的。不论植物,还是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细菌的后代。

但是这只解释了一部分,那么细菌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好麻烦)生物学界认为,细胞是构成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而细胞之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就是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属于有机物,而我们最常见的物质(金属、砂石、空气)都属于无机物。早期,科学家一直认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是不能人为转化,只有活体生物才能制造出这些有机物。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力”,它控制和规定着生物的全部生命活动和特性,而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就是唯心主义的“活力论”。直到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希·维勒从普通化学物质氰酸铵中提炼出尿素,证明了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可以由简单的化学物质提炼出来。这一实验终结了“活力论”的假说,并使得原来在人们眼中的生命物质变得平凡普通。

我们知道,地球形成的早期环境是极其恶劣的,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充斥着闪电和熔岩,也没有复杂的化学物质。1952年,米勒进行了最著名的生命起源实验。实验很简单,用一个瓶子连通了4个玻璃瓶,分别储存了沸水、氢气、氨气和甲烷。然后对这些气体进行反复电击,模拟闪电袭击。一周后,瓶子里的液体变成了深红色,分析后发现,混合物里产生了甘氨酸和丙氨酸(很神奇是不是)。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也是生命的基石,米勒的实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创造生命诞生所需的重要成分。

好了,我们更近了一步,也就是说地球早期环境的作用,使得简单化学物质合成了生命所需的蛋白质和核酸,并最终产生了细菌和各种生命。那核酸和蛋白质又是哪个先产生的?(科学家都是一根筋啊)这两种物质中,核酸(DNA和RNA)负责存储信息,蛋白质则负责生物体的各种代谢反应。听起来好像缺一不可,但总不能两种物质同时产生吧?有没有一种物质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呢?有,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切赫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酶。即这种RNA既可以行使蛋白质的功能,又可以行使核酸的功能。于是,RNA世界假说获得了大批的支持者。不过生命要想延续的话必须能够自我复制,而虽然自从RNA酶发现之后科学家一直努力,但始终没有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于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先产生核酸(基因第一)还是先产生蛋白质(代谢第一)两种理论上争执。

在两派正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意大利科学家皮埃尔·路易吉·路易斯却提出了“区隔第一”的假设。理由很简单,不管你要盛放任何物质,总得要先有个容器吧。这个容器就是一种脂类所组成的名为“团聚体”的气泡,这一理论被称为“脂类世界”。2009年,约翰·苏瑟兰德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生命的所有关键成分都是同时形成的,即“一切第一”(真够乱的)。他认为在地球早期,数十种乃至数百种化学物质漂浮在一起,而突然之间,这个生命的池塘里就诞生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细胞。这个听起来就有点像上帝造人一样了,但却获得了许多实验的支持,同时也解决了科学家所有的争端。但这种理论的挑战在于,同时制造多种成分这件事实在太过复杂了。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努力,探究生命的起源。我们可以得出的是,在地球形成之初,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物质,经过熔岩、闪电、高温,它们最终形成了或许是第一个核酸,第一个蛋白质,亦或是直接形成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细胞,而这个细胞不断的分裂和进化,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人类DNA会随时间而改变吗

一般来说,人类的DNA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

DNA为什么会改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染色体,基因,DNA的区别。

在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核中,储存着染色体,我们把其中一条染色体放大,会看到一条双链条的结构,而这条双链就是DNA,也被称为脱氧核糖核酸。

在DNA上有一个个的片段,这些片段有些是基因,而有些是无用的排序。

一般情况下,在体内DNA很少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DNA是双链条结构,在这条双链结构上,存在着4种碱基,分别是:A、T、C、G,又被称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

由于DNA是双链结构,链条两端的碱基要相互配对,比如:A只能与T配对,C只能与G配对,比如DNA双链的一侧的碱基排列顺序是:TTTTTTT,根据一一对应原则,另一端的碱基排列顺序是:CCCCCCCC。

当DNA在进行自我复制时,会有解旋酶蛋白质把DNA双链结构解开,变成两条单链条结构,此时会有DNA聚合酶根据对应的碱基,进行配对。

由于DNA是双螺旋结构,再加上碱基一一对应,这造成了DNA在进行自我复制时,两侧的碱基会相互纠错,因此DNA出现复制错误的概率非常低,每复制一次,大概会有几十个碱基复制错误。

而且,大多数碱基并没有组成基因,还有一些虽然组成了基因,但该基因对人体影响有限,比如:多长了一颗痣。所以,虽然DNA会出现复制错误的情况,但大多不影响人类生活。

DNA与癌症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DNA出现错误的概率不高,而且对人体影响也有限。但是,当DNA积累的错误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人类影响比较深,癌症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知道,DNA每复制一次会出现几十个碱基复制错误,而细胞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就这样,经过一代代的积累之后,DNA出现错误的碱基就越多,此时,可能会造成一些关键位点的基因出现突变,镰刀型贫血症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知道,基因能够指导蛋白质生产,如果基因出现错误时,可能会下达错误的“命令”,比如:原本该基因应该指导蛋白质往肺部运输能量,但由于出现错误,该基因便指导蛋白质为自己运输能量。

这样一来,就会引发“癌症”,所以,癌症不是外来入侵,而是自身细胞发生了变异。

实际上,由于人体基因足够多,所以每天都有癌细胞产生,但人体的免疫功能能识别出癌细胞,并将其消灭。但等到人体出现错误的DNA足够多时,人体的免疫功不能及时杀死癌细胞时,此时的癌细胞便会大量自我复制,影响人体健康,威胁人类寿命。

之所以癌症在老年群体出现的概率高,是因为老年人的细胞分裂的次数足够多,累积错误的基因也足够多。

这里强调一点,DNA在复制时,出现复制错误的地方是随机的,一些基因突变是有利的,或者是中性的,所以,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因DNA复制错误而患上癌症。

加快DNA变异的方法

咱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多会导致DNA变异速度加快,我们以几个较为常见的,以及危害性比较大的来列举一下。

  • 超高辐射的电离辐射

核辐射是最为典型的电离辐射,由于电离辐射能量大,可以摧毁人体的遗传物质,所以一旦接受超高剂量的核辐射,人体DNA变异速度将会加快,可以直接造成人类死亡。

在日本广岛长崎地区,由于被投下原子弹,所以当地的人患癌率比普通人要高出许多。

除了核辐射之外,X光,核磁共振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电离辐射,剂量其实都很小,在安全范围内,但是健康人如无必要,还是应该尽量减少以上检查。

  • 各类致癌物

研究表明,一些化学物质也会加快DNA变异速度加快,比如:尼古丁、黄曲霉素。

  • 紫外线

其实紫外线也是电离辐射,只是宇宙中的紫外线在到达地球时,由于臭氧层的反射和吸收,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紫外线能够到达地球表面。

尽管如此,如果一个人长期接受紫外线,并无任何防护措施,也会加快DNA变异。

  • 病毒、细菌感染

一些病毒、细菌感染人体后,也会造成人体DNA变异速度加快。

总结

人体的DNA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年龄越大,人体DNA出现错误的概率就越高,如果一些关键位点的基因出现变异,将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除此之外,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也会加快人体DNA变异,导致人类患病。

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什么样的建筑

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一种集火力与防护于一身,变态到极致的超级钢筋混凝土防空工事,在整个二战中,只要被这种庞大防空塔保护的区域,盟军的飞机就不敢来袭,即使到了二战末期,苏联百万大军围攻柏林,也从来没有成功占领并摧毁过一座德军防空塔!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BUG级存在呢?跟随吐槽君一起了解一下。

在二战中后期,随着战争的推进和盟军火力的不断加强,特别是1943年起,随着美英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极其占领区发动高强度的空袭,希特勒意识到需要建造一种坚固而又火力凶猛的防空建筑来对付盟军空袭,于是他就授意手下的御用设计师德国军工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以及大型防空塔设计师设计并修建了闻名于世的德国大型防空塔。1940年到战争结束,总共修建了8座大型防空塔,3座在柏林,2座在汉堡,还有3座在希特勒的故乡维也纳。

这种防空塔一个战斗单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L塔(指挥塔),一个是G塔(炮塔),G塔为39米高,75米宽的正方形结构,L塔则更细长一些,为55米长,宽高43米。不管是L塔还是G塔,整座建筑均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外墙厚度达到3.5米厚,可以抵御250公斤航弹的直接轰炸和当时250毫米口径以下大炮的正面轰击。

在L塔上通常布置有一部大型防空雷达以及测距仪和无线电等侦查指挥设施,防空火力则不是太强,一般装备16门20毫米四联装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近距离防空保护雷达。而在G塔上那火力就变态了,前期每座塔塔顶四角各布置一门105毫米Flak38防空炮,这门炮射程达到了12公里,105毫米口径的炮弹,别说是英国兰开斯特,就是美国人的B29,挨上一发那也是有去无回。而到了1944年,德国人更是换上了战斗力爆表的双联装128毫米Flak40高射炮,射程直接增加到14公里,射速也提升到可怕的12发/秒!除了这几门主炮外,在G塔上还布置有为数不少的88毫米防空炮以及四联装的20毫米小口径防空炮,基本上组成了一个涵盖远中近各个距离的完整防空体系,布置在柏林的三座防空塔成三角形相互支援基本上将柏林核心区全部覆盖!在战争期间,L塔与G塔分工合作,可以在五秒钟以内打出一个长宽240米的立方体弹幕,进入弹幕的轰炸机就相当于进入了地狱!

而除了防空外,防空塔还是一个大型的战时避难所,其内部储存有海量的弹药食物药品,还有医院、餐厅、生活区,以及独立的供电供水设施和两座电梯,保守估计可以容纳八千人同时生活,战时每座防空塔平均涌入超过两万人!

也正是因为德国防空塔的防护水平太高,火力过于凶猛,盟军飞机在轰炸机时经常选择避开,即使到了战争后期,依旧不敢对其进行正面轰炸。而到了二战末期,苏联围攻柏林期间,防空塔更是成为了顽抗红军的关键火力支撑点,其128毫米防空炮平射,一发就可以直接打爆T34坦克,而苏军20毫米的重炮却不能动摇其分毫,无奈之下,苏军只能选择精确炮击防守薄弱的装甲窗户,但是仍旧无法攻克任何一座防空塔,最后只好跳开这些巨无霸进行“跳塔进攻”。在1945年4月30日苏军对国会大厦的进攻中,侧翼的“动物园”防空塔进行递近火力压制,打的苏军直接抬不了头。

而到了战争结束,德国投降,英国人在爆破这些防空塔时也发生一个小插曲,证明了德国制造确实过硬。1947年8月,英军工兵部队使用25吨TNT从内部进行爆破作业,结果防空塔只是垮塌了一角,大部分结构根本没有损伤,这也让当时的德国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而灰头土脸的英国人最后无奈,只能在塔身钻了几百个炮眼,最后填充了35吨炸药,才将防空塔炸塌。也正是因为爆破防空塔吃力不讨好,至今在德国境内依旧留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防空塔,不过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