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争电影

甲午战争电影(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生的)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28 02:44:50 浏览108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生的

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满清最高权力交接的背景下发生的。

光绪真正拿到最高权力的象征是什么?慈禧搬出紫禁城。

大致花费了3000万—4000万两白银建造的颐和园就是慈禧的养老别墅。

当时满清中央财政一年收入大致是8000万两白银,每年财政盈余不超过300万两(还是没有大灾难的前提下)。

在1888年动工,在1894年(慈禧60大寿)前需完工的颐和园必然要挤压其他地方的开支。

之一就包括:1891年翁同龢上书,请停南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被光绪帝批准。

你想想,北洋水师可是李鸿章的心尖肉,翁同龢一个折子就砍掉了北洋水师大部分军费(北洋水师年度军费大约是400万两,购置军火大约260万两)!李鸿章反而一声不吭?想当年左宗棠出兵新疆,因为军费耗资巨大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建设,李鸿章都能公然提出新疆可以不要了!

同样,奕缳拿到为海军募捐的260万两白银转身就送去修颐和园,李鸿章也只能保持沉默。

因为谁影响最高权力交接,谁就是整个满清统治集团的公敌!

国运背的时候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谁也不知道在这个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日本偏偏会挑起甲午战争!

如何评价老电影《甲午风云》

从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电影技术水平来看,1962年出品的《甲午风云》绝对称得上大片巨制。时至今日再看这部震动无数国人的老电影,仍有震撼人心之感。

当然时代使然的关系,《甲午风云》电影中有大量的细节刻画是严重失实的。所以《甲午风云》改叫《邓世昌演义》或许更加精准些,因为影片着力刻画了邓世昌这位不负生前身后名的民族英雄,又难免夸大了他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相比之下,职位远高于邓世昌、在战争中分量更重的北洋大臣和管带们都成了跑龙套的背景板。与此同时,人物脸谱化程度、京戏的配乐也很符那个时代刚刚把故事从戏曲舞台搬上银幕的特质。

《甲午风云》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戏曲风十足的配乐,尤其是刻画邓世昌降职后独自在房间里忧国忧民、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时候,激昂紧张的音乐将晚清社会重大变革、国家积贫积弱、北洋将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对朝廷前景黯淡的苦闷进阶表达了出来。

该场戏邓世昌并无一句台词,但是在超强的琵琶弹奏配乐的衬托下,其伟岸的民族英雄形象立即深入人心,堪称绝妙!

最后一根琴弦掣断,一切戛然而止。这极富中国风的乐曲突然终结,让观众耳内反而一阵嗡嗡,心中充满了对深爱的祖国面临存亡危机的忧愁与苦闷。

激昂的琵琶曲在片头以及片尾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时候都有出现,前后呼应,升华了整部电影的主题,达到了最后的高潮。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有什么有关二战、一战和甲午战争的电影

美国(23部):☆《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辛德勒名单》、☆《卡萨布兰卡》、《父辈的旗帜》、☆《中途岛》、《沙漠之狐》、《英国病人》、☆《音乐之声》、☆《虎!虎!虎!》、《坦克大决战》、《大独裁者》、《生死大逃亡》、《丧钟为谁而鸣》、《德国好人》、《兵临城下》、《风语者》、《U-571》

德国(20部):☆《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大迁徙》、《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中国(8部):☆《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俄国(6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南斯拉夫(4部):☆《没有天空的都市》、《逃离索比堡》、《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波兰(3部):☆《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英国(3部):☆《遥远的桥》、☆《桂河大桥》、《空军大战略》

法国(3部):☆《虎口脱险》、《光荣岁月》、《广岛之恋》 意大利(3部):☆《美丽人生》、《血战阿拉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

日本(2部):☆《望乡》、《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妈妈》、《命运无常》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

问题一:甲午战争是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答:甲午战争确实是一个人的战争。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甲午战争时期清朝的南洋水师向日本政府索要被俘虏的两艘军舰。理由是甲午战争为日本与李鸿章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当时的人心目中甲午战争是一个人的事情。

问题二:为什么甲午战争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情?答: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李鸿章当时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当时是最大地方封疆大吏,也是汉臣之受饿。而这一切全部得自于李鸿章的战功,李鸿章自攻太平天国起家,灭捻军,建水军。军事就是李鸿章的荣誉墙。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就已经证明的清朝的八旗与绿营兵的无用。以及对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的蔑视。李鸿章也不会允许其他的任何参与到对日本的战斗中。这是李鸿章的私心。

二、淮军自身的性质。淮军创立初衷是为了抵抗太平天国。最早他的性质属于地方团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地方义勇军。所以在当时人看来淮军和北洋水师更像是李鸿章的私军,他也一直霸道的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淮军事务。于是造成八旗兵与绿营兵认为淮军是泥腿子,淮军认为他们是软脚虾。所以,安排其他军队参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三、清廷对于李鸿章势力的打压。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没有掌握在清廷手中,反而在位汉臣手中。我就不相信以慈禧的性格能睡个安稳觉。(而淮军也正是李鸿章手中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对日作战未尝没有借机削弱李鸿章的意思。即使没有办法消灭淮军,也给淮军这些骄兵悍将一些事情做,最好能将之长期安置在朝鲜。只是大家都未尝想到局势会发展的那么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立刻丢了自己首席封疆大吏的地位,被发配到了南方。甲午战争的孤掌难鸣是朝中权力斗争的延续。

四、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但是中国仅仅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而日本是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整个国家缺乏一种民族危机意识,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少一颗救亡图存的心。日本却欣欣向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快速向近代过渡。当时的清朝整个国家自下而上已经烂到骨子里,人人都只能顾上自己眼前的利益,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抗敌。

这就是我认为甲午战争最后演变为李鸿章一家战争的各种原因。

甲午战争如果由明朝打会有什么结果

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










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谢谢邀请!

《甲午风云》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爱国官兵的形象,使得北洋海军、甲午海战这些历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这种效果是学术论著所难以企及的。

也因此,很多国人对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印象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影响。由于创作拍摄的时间较早等问题,事实上《甲午风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充斥着与史实不符的地方。虽然挑一部电影里的史实问题,尤其是挑一部半个多世纪老电影里的史实问题,多少有点抬杠的意思,但考虑到这个电影是很多国人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挑一挑影片中的错误也有了超出影片之外的以正视听的价值。

《甲午风云》中的史实错误遍地,归纳起来,主要的地方有下面一些:

一、大历史叙事的混乱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争,但是在叙述顺序上为了服从剧情艺术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明显的颠倒混乱。最主要的就是,在甲午丰岛海战之后,突然插进了一段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的内容。

而真实的历史上,1894年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发生于当年的5月份,丰岛海战则是7月25日的事情。

二、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1·刘步蟾

《甲午风云》电影中,受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影响,将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塑造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奸猾小人。而这实际上是源自于北洋海军洋员泰莱在回忆录中的故意扭曲描写。

三、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2·方伯谦

北洋海军“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丰岛、黄海二战逃跑,最后被清政府处死。而在影片中为了加强戏剧性,是在黄海海战中逃跑时被水兵李仕茂当场杀死。这个桥断,实际上是出自对《甲午风云》剧本创作影响很大的话剧《甲午风云》,只不过话剧《甲午风云》在进行艺术夸张创作时,将历史人物的真名都改去,显得更为谨慎。

四、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3·丁汝昌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于威海保卫战时自杀殉国。《甲午风云》电影里,丁汝昌却被提前到黄海海战中中炮阵亡。

五、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4·邓世昌

《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因为擅闯二堂,以及在李鸿章检阅时为民请命,被李鸿章下令革职、摘去顶戴花翎,以及邓世昌愤懑不已弹琵琶明志等。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的戏剧化编造。

六、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5·王国成

《甲午风云》中,水兵王国成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但是围绕王国成的故事基本全是艺术创造,大部分和历史不符。

七、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1·炮弹装沙子

《甲午风云》拍摄时,使用的军舰道具主要是人民海军装备的清朝军舰“永绩”号(人民海军更名为“延安”),舰上所装备的主炮为苏联制B-34型100毫米舰炮。受此影响,影片中出现的火炮细节、操作过程,以及弹药,体现的实际都是B-34型100毫米炮的内容。

也由此,历史上北洋海军弹头内装沙子的克虏伯实心弹,被演绎成发射药筒里的发射药被人换成了沙子。事实上,参战北洋海军军舰的中大口径舰炮都是弹头和发射药分离式,根本没有发射药筒,也根本不存在发射药被换成沙子的事情。

八·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2·万金油威海

历史上,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出没频繁的基地是旅顺、大连湾以及威海。而在《甲午风云》电影中,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几处地点简化成一个符号化的威海,抓日本间谍在威海,李鸿章阅兵在威海,王国成谈恋爱在威海,邓世昌弹琵琶在威海,连北洋海军护航大东沟,也变成了从威海出发。

九·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3·黄海海战前的军事会议

影片中,当北洋海军完成护航返航时发现日舰,此后丁汝昌召集各舰舰长一起到旗舰开会讨论。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这种临战前还有功夫开大会的事情。

十·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4·美帝国主义帮助日本

影片中多次出现美帝国主义暗中支持日本的桥段,诸如在外交活动中拉偏手,以及日本军舰打着美国国旗作掩护等等。这些艺术创造,都是20世纪50、60年代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十一·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5·日本海军只有4条军舰

《甲午风云》电影中,出场或者出现名号的日本军舰,只有“吉野”“浪速”“秋津洲”“西京丸”4艘,其中“吉野”被塑造为日本司令官所在的旗舰,“秋津洲”被塑造为一艘鱼雷艇,“浪速”“西京丸”则成了打酱油的军舰。这显然和真实的历史不符。

(活跃度仅次于“吉野”的鱼雷艇“秋津洲”)

因为这种设定,于是影片中将“撞沉吉野”赋予了撞沉日本司令舰的重要意味。

而影片中,无论是击沉“高升”,还是击沉“致远”,都成了鱼雷艇“秋津洲”的活。

十二·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6·中日双方服装全错

影片中,北洋海军军官穿着的是一种历史上根本没有的白色军服。而北洋海军水兵穿着的也是历史上根本没有的胸口带着圆形补子的军服。

(影片中北洋海军的军事会议。近景里的军官们穿着的全是莫名其妙的白色军服,但诡异的是,背景里的几名群众演员所穿的似乎却是清代海军军官服原品)

(影片剧照。可以注意日本舰长军帽上那个抠掉了青天白日的民国海军帽徽)

至于日本海军的情况则更可怕,实际上穿的主要是中华民国军服。日军司令官身着的是一身民国海军大礼服(混搭了陆军大礼服肩章、日本勋章、民国嘉禾勋章等等),鬼头鬼脑的日方舰长则是直接穿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的美式军服,其军帽似乎还是原品,帽徽也是直接用的国民党海军帽徽,只是把帽徽上的青天白日给抠掉了。

除此之外,诸如抓日本间谍,“致远”舰炮弹打光等等,也都是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就不再一一赘述。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如改成《甲午风云》中有哪些和史实相符的地方更具有难度。毕竟,从这部电影中挑错太容易了。

最后补充一句,从电影中挑史实不符之处主要的目的不是批评这部电影,而是提醒电影不等于历史。按理说这原本是个常识,但是我们周围还是有太多人的历史知识源自影视作品。

老电影《甲午风云》与历史真相差距多大

老电影《甲午风云》拍摄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时候中国史学界对甲午海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充斥着最多扑朔迷离谣言的一段历史,很多真相长时间不为人所知。

一、丁汝昌受伤轻重

在黄海大战开战五分钟的时候,一发炮弹就把主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和舰桥打坏,偏巧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舰桥上。这个镜头在《甲午风云》也有所展现,但是电影里根本看不出丁汝昌受伤的严重性,像是仅仅被撞伤后背而已,而且他还被水兵扶走。

但是实际上,丁汝昌从很高的舰桥上被炸得摔了下来。他的脸被烧伤,腿脚也受了重伤,完全不能走路。早在黄海海战之前,朝廷中就有人指责丁汝昌怯战,他原本非常想借助黄海海战证明自己并不怯战。因此在如此重伤的情况下,丁汝昌拒绝回舱内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以身作则,激励全舰将士奋勇还击。

二、刘步蟾形象大翻个

《甲午风云》拍摄于1962年,那个时期历史学界主流意见,就是认为刘步蟾是贪生怕死,评价是负面的。以前的人对北洋舰队的印象就是军纪败坏训练水平极差,除了邓世昌邓公极少数人,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就是中国国耻等等。

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

黄海海战的失败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导致的,而是其背后的朝廷从上而下的执行力的全面失败。但是在黄海战中,绝大部分北洋官兵都以身殉国,船舰倾覆仍不断射击敌舰。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表现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勇敢和训练水平在亚洲也是一等一的水平。

时至现代,晚清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历史评价和定义都是——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炮弹打完后炸毁自己亲自在德国监造并驾驶的“定远”号,最后服毒自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在2012版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的形象也非常正面,风头仅次于邓世昌。

而在此之前,他被描绘成一个贪生怕死、阴险狡诈、陷害邓世昌的无耻鼠辈……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刘步蟾(左)

刘步蟾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这是晚清海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船政学堂的教学要求极高,以至于一半的学生都难以适应毕不了业。而刘步蟾在船政学堂的成绩非常好,后来他在欧洲留学。刘步蟾留英三年,学业猛进、出类拔萃,每试“成绩冠诸生”。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对其有两句评语:“涉猎西学,功深伏案。”《清史稿》亦有评论称:“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

但是刘步蟾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性格的人(邓世昌如是)。他因为反对洋教习英国人泰莱推销战舰等事被泰莱怀恨在心。甲午海战之后,泰莱出版回忆录将刘步蟾描绘成贪生怕死、故意挂错旗号之辈。由于泰莱是甲午战争见证者,他的回忆录一度被认为是正史。所以刘步蟾就成了《甲午风云》中的猥琐形象。

改革开放后,历史学界思想空前解放。甲午战争史料不断丰富,刘步蟾的形象也开始得到纠正。可他至今的历史评价仍在邓世昌之下。

三、北洋水师没有足够的炮弹,炮弹多被偷工减料填沙土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舰炮弹不足且有填充沙土现象,这成了关于北洋舰队的谣言中最著名的一个。

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炮弹不足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这些被海军官兵望眼欲穿的炮弹全都堆在威海卫和旅顺的军港仓库里。大战在即,北洋水师出港前却连现有的炮弹都没带够。

而且根据史料显示,慈禧挪用海军买炮弹的经费导致炮弹不足根本不属实!慈禧虽是历史负面角色,但这个帽子扣得确实有些大。因为慈禧挪用的是海军衙门办公经费,后来也还了。她不曾染指军队武器的经费。

对于中日爆发海战,丁汝昌早有心理准备,并不存在仓促应战准备不足的情况。所以问题出在丁汝昌的顶头上司李鸿章身上。李鸿章觉得北洋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但是只要船在,日本人就会有所忌惮,不会在海上肆意妄为,更不敢到天津大沽口去打北京。能不打尽量不打是李鸿章的指导思想,因此他指示丁汝昌舰船少带弹药以免日本人误会。

四、邓世昌的致远舰中鱼雷沉没

这也是甲午战争最著名谣言之一,其实海战当时,无论是中方的档案还是日方的档案,致远舰都没有接近过敌舰,并不在鱼雷有效的射程范围,所以致远舰根本不可能被日本的鱼雷击中。

后来在历史档案中证实邓世昌确实驾驶致远舰冲击日寇吉野号。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致远舰被一枚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击中舷侧鱼雷舱,使存放在里面的“黑头”鱼雷(德国磷铜鱼雷)殉爆,导致致远舰沉没。第二种观点认为致远舰水线处被日军大口径炮弹击穿,锅炉被击中,导致锅炉爆炸使致远沉没。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甲午海战中国有没有赢的机会你如何看待这场战役

甲午败在陆军,以及北洋水师的龟缩不出。

如果完全正面交锋,日军海军真不一定是北洋水师的对手。

此战过后,巨舰大炮成了世界主流,因为各国都看出来,日本人的速射炮在铁甲巨舰面前无能为力。

这场战如果清军的炮弹管够,能够主动出击,不一定会输。

李中堂的私心毁了整个战局,说他是汉奸也不为过。

为什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

甲午海战,邓世昌率全舰壮烈殉国的事迹可谓深深刻印在国人的心中。而后世的影视剧与文学作品,无不渲染当时清廷的腐败与无能。以至于在交战的时候,北洋舰队的炮弹要么打不出去,要么根本就没有弹药。那么事实如何,且看下文分析。

晚清与日本在科技与工业上确实有一定差距,但要说弹药也不足,而且是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指挥官心存侥幸,所以带到舰上的弹药不足。但与此同时,日军却是抱着决一死战的心理同清军交战的。多以,他们几乎倾其所能。第二种情况就是清政府的官僚贪污腐败,各级工厂虚有其表,效率低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弹药合格率不高。因此,当时带去舰上的弹药看似够用,却可能混杂了部分不合格的炮弹。

▲定远号旧照

首先,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说家里没有米了,当家的不可能不知道,但厨房掌勺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说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了,这是难以信服的说法。而且,根据战后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清查统计,当时北洋水师仅开花爆破弹一项的存量就有3431枚。且符合“定远”、“镇远”二舰的305毫米主炮规格的炮弹,就有403枚。而根据战后统计,“定远”、“镇远”二舰主炮共发射217发炮弹。也就是说,当时的北洋水师并不缺少弹药,而只是没有将弹药拨给各舰只。这或许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进而消极避战的想法脱不开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清政府的管理问题。清政府的腐败俨然不是什么新奇事情,就连工厂中也有庞大的官僚组织。这样一来,人浮于事,工人出产的弹药也可能质量不高。如1891年3月,因为定、镇两舰所领的305毫米炮弹太大不能合用,丁汝昌亲自致函刘含芳,要求他“代为刮削”。当年5月,“超勇”、“扬威”所领的1000发炮弹均没有装填火药。次月,“致远”所领用的“六寸径炮用铜管轧火二百支,当经该船试放两支,据称口径太小,且放时窜火”。上述这些有问题的弹药,只能全部退回工厂。

▲被鱼雷舰击中,后自爆弹药舱的定远舰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可信度较高。在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的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而且,当时的日军海军用的是新型“苦味酸”火药,能腐蚀钢铁。而北洋水师则是实心弹和开花弹一起,实心弹占大部分,而实心弹是有沙子混合而成,战斗力可想而知。在于日军对战中,实心弹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开花弹的数量又抵不过日军。所以在交战中,造成的实际伤害量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北洋舰队在开战后才发现没弹药的说法不可信。最可能的是开战后开花弹很快就用完了,只能用穿甲弹。因为是实心穿甲弹,不会爆炸,而且几发还不合格。所以便渐渐在影视剧上,被描绘成了没有弹药。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五册

甲午战争中,假若邓世昌来指挥北洋水师,那战争将是什么结果

首先来说的是,战争没有如果,其次就是,北洋水师的战败到底是不是能力的问题。

在当时的亚洲来说,北洋水师是首屈一指的,在全世界也能排名靠前几位的军事力量,其装备的定远级铁甲舰打破了国人心中牢固的我们都是装备落后,敌人都是坚甲利炮,我们被动落后的形象,北洋水师的装备绝对是世界顶尖一流的。

而此时的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也是一个有相当资历的人,当过太平军,跟着陈玉成打过仗,又投降了满清,在和太平军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又剿灭捻军,后来到英德考察,对海军有相当的了解,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物,是当舰队提督用的。

而邓世昌此时的资历尚浅,他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算是科班出身,但以他当时的资历,做致远舰的管代还可以,作为一个广州人,在福建人掌控的海军里,当海军提督,既不现实,资历也不足,而且一个好的战舰舰长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舰队司令,能不能取胜,谁也说不准的。

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北洋舰队的失败,最大的直接责任人,是满清政府,换句话说,就算是邓世昌资历足够,当上了舰队提督,有满清政府这样的上级,照样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北洋舰队的建成,和李鸿章的努力关系很大,可以说,这是北洋出了很多力和钱财才建成了北洋舰队,而清政府只是拨款配合,他们的眼里对这不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倒没有觉得重要,反而是防范汉人的军事力量在他们看来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北洋舰队的购舰款被挪去修园子也就能理解了,舰队哪里有园子重要?

再看看东方的邻居,日本天皇带头捐款捐物购置舰船,组建舰队,日本全国人民都在响应捐款捐物,最终后来居上,建立的日本联合舰队全面胜过了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时,其炮术高于日方,说明指挥官的战术指挥能力和战斗能力还是很高的,但满清统治者没有身为国家主人,保卫国家海疆的觉悟,挪用舰队购舰款,甚至北洋海军数年没添一舰一炮,这样的领导者领导,能胜利么?

现在看当时的战争,我们有好的舰队,好的指挥官,好的战术,却没有一个好的政府,真是一种悲哀。

邓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