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马其顿 马其顿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是否能战胜同一时期的华夏文明?公元前323年的马其顿帝国入侵战国时代的中国结果会怎样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28 09:27:27 浏览2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是否能战胜同一时期的华夏文明

先说结论,如果当年亚历山大能够跨过西域,穿越沙漠,击败挡路的匈奴人进入华夏文明圈,那么等待他们肯定有来无回的彻底失败。

亚历山大是欧洲人的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者,他被西方人尊为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崛起与马其顿,横扫希腊,攻灭波斯,建立包括东南欧、北非埃及以及西亚、中亚一直到阿富汗地区的大帝国。

而在亚历山大大帝风头正劲的时代,从他的帝国东部领土跨越西域之后就是我们华夏文明,当时华夏文明正处在战国中期。与亚历山大大帝同时战国人物有:

1.秦国的秦惠文王,他是《芈月传》中芈月的老公,他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第二代君主,他虽然亲自处死了商鞅,却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他也是第一代秦王。他在位期间秦国将商鞅变法的成果转化为战斗力,他攻占巴蜀之地,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真正奠定了秦国成为最强国家的基础。

秦惠文王嬴驷

2.赵国的赵武灵王,他是赵国的第一代王,是胡服骑射的倡导者,他建立了战国时期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部队,他攻灭了中山国,将赵国国力推向高峰。

3.魏国是魏惠王在位期间,此时的魏国国力也处在顶峰,是有名的战国小霸王,此时的魏国曾屡破强秦,破邯郸,几乎统一三晋。

4.齐国是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国国力强大,齐国军队以田忌为将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先后两次彻底击败强大的魏国,终结了魏国的强国地位。

齐魏之间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

试想此时的华夏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他们共主的周天子还在,一旦遭遇到强大希腊人亚历山大帝国的野蛮入侵,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起来对抗外敌,而有着如此强悍人物的战国时代,势必让亚历山大有来无回。

公元前323年的马其顿帝国入侵战国时代的中国结果会怎样

如果马其顿入侵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会怎样?

看到这个问题,这也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对于我这个对世界史不是很熟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问题。

对于马其顿,对于亚历山大我们的认识也仅仅是来自初高中的历史课本。记得当时的课本上有一个问题,也就是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当时,我没有回答出来。老师也讲过这个问题。我也只记得结果。就是不会赢。

关于为什么不会赢,当时老师也讲的比较简单。当时,我记得没有做这题还挨批了。

后来,自学历史多了过后,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人口:在战国时期的冷兵器时代,人口决定了战争的能力。而西方地广人稀。马其顿和中国同为大国,但是比较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2.战斗力,战斗力分为单兵,兵团。单兵作战能力,一个是浴血搏杀六国的老秦,一个是征服多国的霸主。单兵作战不相上下。兵团作战,秦国阵法多变,而马其顿只会长蛇阵。所以,马其顿,必败。

3.地域问题,马其顿劳师远征,地域不熟。而秦国以逸待劳。胜负非可逆转。

4.外族滋扰,在大秦在的周边,有很多外族,这些外族为了保护土地,和财富会对马其顿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师老兵疲,大秦焉有不胜?

5.内乱割据,在西方现在很多政权是联邦议会制,我们说所有的政体产生都有历史的影响,西方依然如此,所以,与其说是马其顿帝国,不如说是联邦帝国。

在联邦制帝国下,即使是有军队的情况下都很容易发生叛乱割据。况其,君主长期驻扎在外,军队不在国中。如此以往,久必生变。

在以上五个作用的综合因素下,马其顿会败,中国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下,国力会更强,文化会更灿烂。

历史上,如果亚历山大走错路杀进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

客观说,挡不住,根本不可能挡住!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带着马其顿方阵,杀进中国,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刚发生“五国相王”,不可能挡住马其顿方阵,原因有三:

其一.从战略上,中国四分五裂,无法形成合力。中国刚刚发生“五国相王”,四分五裂,第一次大统一还没实现,无从战略上,无法阻挡如日中天、训练有素的亚历山大大军。退一步说,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在马其顿大军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何况正在分裂中的中国?

其二.从战术上,马其顿方阵战斗力惊人,中国军队根本阻挡不住。马其顿方阵,源自古希腊的步兵方阵,久经考验,步、骑、标枪、盾牌等配合默契,攻守兼备,相当灵活,对付骑兵尤其有效,即使步兵对砍,相互之间的默契程度,远远不如对方,所以只能是炮灰。

其三.从士气上说,“公民兵”战斗力,远远高于努力。从文明程度上说,马其顿方阵,主要由具备深厚希腊传统的“公民兵”,也就是自由公民组成,这些人是希腊公民传统培养出来的,自我认同感高、战斗意志强,关键是知道为谁而战,为公民尊严和国家价值而战;相形之下,中国此时的部队,主要是服兵役的平民和奴隶为主,多数人系被“拉壮丁”而来,战斗意志不强,只有秦国略有“公民兵”的影子,但尚未经过商鞅变法的刺激,秦国“耕战立国”战略也没确立,战斗力和关东六国差距不大,互有胜负而已(比如和晋国交战,胜负各半而已)。“公民兵”和“奴隶兵”,战斗力的差别,可参照解放战争中国军和共军的差别,共军知道为谁而战,为何拼命,靠拉壮丁组成国军,咋可能有机会胜利?

其四.从气候上说,中国气候四季分明,马其顿大军更能适应。马其顿大军从欧洲出发,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唯一受挫,就是在气候炎热的印度,让马其顿、希腊人极不适应,所以才停下脚步。如果亚历山大大军真的翻过喜马拉雅山,到了中国,四季分明、温暖可人的气候,欧洲人会比较适应,不会出现在印度的战斗力瓦解。

相对远道而来的马其顿大军,中国军队唯一的优势,就是“主场优势”,粮食、后勤补给,中国的确方便多了。

不过退一步想,马其顿大军有一个天纵英才的伟大统帅——亚历山大大帝,他的战略眼光、战术能力和临场指挥,都是几百年不遇的名将,他能一路从欧洲打到非洲,从非洲打到亚洲,遇到各种情况都能从容应对,从不会落入敌人圈套,应对后勤补给问题经验丰富,应该能够应对。

综合各方面因素,马其顿大军,有战略、战术和士气三大优势,具备必胜的条件。而中国军队唯一的主场优势,会被几百年一遇的名将亚历山大大帝的指挥才能所抵消。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希望中国军队能够取得全胜。但如果放下地域私心和情感包袱,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个人认为,当时中国军队无论是文明程度、战略、战术、士气上,马其顿大军的确拥有质量上的优势,具备以少胜多的条件。

最后说一句,中国人是客观、理性的民族,我们敢于承认落后,所以才有后来居上的本钱。从秦汉之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就慢慢追了上来,到隋唐,就和西方军队并驾齐驱了。

秦军箭阵与马其顿方阵,哪个更厉害

马其顿方阵对阵秦箭阵,结果马其顿完败。

【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后来逐渐崛起而建立马其顿帝国。马其顿的崛起,是和军事制度革命分不开的,就是在古希腊城邦军队基础上,组建完善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高效的步兵、重步兵、骑兵的多兵种方阵。马其顿方阵的核心是3000名长矛手,手持六米多长的长矛,部署在方阵的前面和两侧。后面是3000名手持大盾、短剑的重步兵,而后是3000名弓箭手,10000名手持圆盾、标枪、短剑的轻步兵,部署在方阵中间和后面,两翼是2000名骑兵。

一个完整的马其顿方阵,大约需要两万人,这几乎是马其顿常备军的一半。部署马其顿方阵,不能少于3000人。马其顿方阵,可以在平原、草原、沙漠等开阔地带布置,也可以在行军途中布置。可以布置成方形,也可以变化为扇形。

马其顿方阵的威力,首先来自方阵里的弓箭手,在150米内有效射程,可以给予敌人大量射杀。其次,在80米以内有效射程内,轻步兵的投出的短标枪,也可以造成敌人大量伤亡。敌人冲击方阵时,成排的长矛是很难越过的。一旦敌人阵脚大乱,阵中的轻步兵就会冲出来,给对手致命打击。左右两翼的骑兵会配合步兵冲锋。

马其顿方阵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进兵迟缓,方阵的后面和中间很薄弱,最容易遭到攻击。

【秦军箭雨阵】,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秦始皇兵马俑方阵,就是真实的秦军箭阵再现。秦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乘”,共75人,战车一辆,驭手一名,长戟手一名,射手一名,步兵72人,秦军队长叫屯长。步兵中,有长戟兵10人,长盾兵10人,弓弩手20人,30名轻步兵。

秦军百人以上有百夫长,也就是两乘150人。六乘450人,就是一个营,中军50人,总500人。2500人,为一个旅;12500人为一个师。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团,加上2500骑兵,刚好是一个重装整编师,共15000人。

秦重装军团15000人,拥有战车150辆,骑兵2500人,长戟兵1500人,长盾兵1500人,弓弩手3000名,轻步兵4500名,其他兵种1200人。

【马其顿方阵和秦箭阵对比】20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和15000人的秦军箭阵,谁更厉害谁的优势更大呢?

(1)马其顿弓箭射程150米,秦弓弩射程200米以上,秦弓弩完胜。假如两军对阵间隔150米,马其顿弓箭射不到秦军,秦军弓弩箭雨可以大量射杀马其顿人。

(2)马其顿长矛只能刺,秦长戟既可以刺,也可以砍,还可以割,马其顿长矛不如秦长戟。

(4)双方冲锋时,秦150辆战车占据绝对优势,双方骑兵打成平手。

(5)双方步兵对砍时,马其顿短剑(80公分)劣势,秦长铁剑(1米1)明显优势。

20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对阵15000人的秦箭阵,没有任何优势而言。唯一的优势,标枪手在混战中,基本不能发挥。在正常情况下,马其顿方阵败给秦箭阵。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相当于秦惠文王时期,亚历山大步兵45000人,骑兵7000人,开始东征。用七个月时间,打下了推罗城(黎巴嫩),后来又摆平埃及。

前332年,亚历山大进攻阿贝拉,大流士三世,集合10万人对抗。希腊史吹嘘波斯出兵百万,当时的整个中亚的总人口只有300万,难道要婴儿也上阵吗?阿贝拉会战,以波斯失败而告终,大流士三世逃跑了。亚历山大进占巴比伦和波斯城。

前330年,大流士手下的军官刺杀了他,后来,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三世继承人柏萨斯,并且将他斩首。亚历山大经过三年的奋战,攻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推进。

波斯的正规军失败以后,伊朗以东地区就只有游牧部落了,这些半民半牧的民兵,当然不是亚历山大的对手。亚历山大进攻到兴都库什山和阿富汗一带,由于大山阻挡就转头南下印度。

前324年,亚历山大遇到了印度大象,亚历山大就卷刃了。希腊史说,亚历山大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击溃了印度波拉斯的军队。但是很奇怪,亚历山大退兵了,以亚历山大敬重波拉斯,马其顿人不想打仗为借口。冷清觉得,亚历山大,在印度遭受了重创,并且受了重伤。

马其顿军队分两路退兵,前323年,亚历山大走到巴比伦时死了。仅仅存在了12年的亚历山大帝国解体了。从中可以看出,马其顿方阵适合在沙漠草原作战,进入印度丛林地带,马其顿方阵就失效了。

假如,亚历山大以六万马其顿方阵,以及10万仆从国军队,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拥有千乘战车、2万骑兵、20万常备军的秦军对阵的话,亚历山大会死的更快。










在古代世界的步兵,马其顿有长枪方阵,罗马有乌龟阵,中国的步兵采用什么样的阵法

作为古典时代的三大军事帝国之一,中国的古代步兵方阵也同样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而且经过了数代人的磨砺和改进,其实战性之高,比希腊和罗马有之过而无不及。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到宋代之前,华夏文明都未曾中断过,所以我国的方阵战术一直在发展和延续,并在宋代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

我国的古代战阵,根据兵书上的说法,分为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几大类。其中水火战阵是战术,不是方阵,而在剩下的几个战阵中,又要数方形阵最为常见。

应该说方形阵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战术,战国、秦汉时期的方阵规模宏大,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中央五个板块。人数分布为四方多,中央少,这种阵法非常适合进攻,可以做到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配合支援。当然,分为五个板块还和中国古典时期的五兵一说有关,及矛、戟、戈、殳、楯(那个戟、戈、殳、酋矛、夷矛属于春秋之前的五兵),前排者为长矛手,矛手之间为持戈兵,橹楯在矛前作防御,戟兵和铍兵作为近战辅助或者捡漏。在井陉之战中,韩信采用的就是方形阵,配上三面环水,阻止了士兵的溃逃与敌军的包抄,用三万老弱,击溃的赵国二十万大军。大家所熟知的魏武卒,便是采用这种办法来组阵作战,以长戈击溃敌人,利用方型阵进行个人自我保护。除了魏军,大秦帝国的军队也是采用这种阵法作战,只不过更多比例的增加了弓弩的数量,在电影《英雄》中便可以知道秦军加以强弩的方阵威力有多大了。

即使在南北朝隋唐时期,骑兵战术兴起之后,步兵方形阵战术也没有被淘汰。在中唐时期,被称为骑兵克星的陌刀还被运用到方阵战术中,当弩兵三轮箭矢射完之后,全军换上陌刀,退在长枪手后面,带敌军骑兵靠近时,突击劈砍马腿,完成兵种之间的完美搭佩。

在宋代,因为骑兵的缺失,步兵方形阵的运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宋军以拒马为外围,大方阵分为九个板块,四象为摆成锥形阵的骑兵,四方为至少四排组成的小方阵,中央是正方大阵。方阵前排是长枪兵,第二排是大斧兵或者长柄刀,第三排是弓兵,第四排弩兵,第五排神臂弩兵。运用时远程先发,长枪格挡,大斧攻击,四象骑兵掩护,士兵披重甲,理论上坚不可摧,因而也有了夏、辽对大宋方阵的评价:结阵则不战。

方型阵也不是只有这一种样式,它还有很多其他的演化阵,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鱼鳞阵。所谓鱼鳞阵,就是中央大阵人数居多,四周分散着多个人数较少的小阵,方阵之间间隔一定,互相密切配合,这就与罗马共和国末期的龟甲方阵非常相似(不过罗马的龟甲阵全都是小集团方阵)。集团小方阵除了可以由步兵组成,还可以以骑兵列阵。另外令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是是,我们国家采用这种阵型作战的历史要比罗马早了600多年,据《左传》记载,“鲁桓公五年(西元前707年)原繁、高梁弥以中军奉(郑庄)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後伍,伍承弥缝”。

除了方形阵战术,在战场上还有其他好多种以防守和进攻为目的的战阵,比如圆形阵,这是一种防守阵,通常用在被敌军包围时,橹楯在前,长矛在后,长戈长戟左右伺机,弓箭手在圈里放箭,以求最小程度的减少伤亡。专门进攻用的锥形阵和雁形阵,其中锥形阵用于撕开敌军的方阵,不过这个风险也是很大的;雁形阵是一个轻重步骑配合阵,他讲究以重装步兵立一个方型阵在中心,两翼以轻步兵或者骑兵这样的机动性高的军队组成,当战斗打响时,中央步兵抗兵线,两翼的“翅膀”快速冲向敌人两翼,就好像一个V字,又如同一只大雁扇翅。

当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就要属玄襄阵了,这是一种结合了中国五行八卦之说的方阵战术,对于运用之人要求极高的军事水平和文化素养。在诸多玄襄阵中,以八卦阵最为出名,也称八石阵,最先为孙膑所用,在桂陵大败庞涓。后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又对阵法稍以改造,使其可以方便的在山地作战。八阵有八个小阵分布在中央的中阵四周的八个方向上,每个方向的阵编组为六小阵,中阵编组为十六小阵,整个大方阵共有六十四小阵,八阵的中央是大将,金鼓旗帜,以及直属的兵马,编组为十六小阵,。每个小阵都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代号。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构成的二十四小阵,一共是八十八小阵。其中电影《赤壁》的该战法的刻画还是非常传神到位的。

在进入近代以后,一些方阵被淘汰了,还有一些得到了改进被传承下来,不过说到底,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军事文化瑰宝。

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杀进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亚历山大如果能够杀到中国,那么秦惠文王嬴驷就会教他如何做人,至于马其顿方阵,在大秦面前就是一个笑话。

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王国的第三位国王,他是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其他三位是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欧洲君主。

统一希腊,横扫中东,消灭波斯帝国,并占领埃及全境,四大文明古国被其灭掉三个,此等丰功伟绩,都是在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部队下完成的。

能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他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这种以长矛步兵为主的方阵,在当时的战场上,成为一个恐怖的杀人机器,无论再强大的对手,都会被马其顿方阵碾压成粉末。

亚历山大的征战足迹,最远处达到了印度河流域,这里距离古老的中国,仅仅隔着一个帕米尔高原,如果亚历山大继续东进,杀进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的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吗?

答案是古老的中国会让亚历山大的不败神话破灭,并且当时的秦国会让他知道,马其顿方阵,在秦国的多兵种部队面前就是一个笑话,而当时正值图谋霸业的秦孝惠文王会好好的给亚历山大上一堂军事教育课,顺便教他如何做人。

按照亚历山大在印度河击败印度国王波拉斯的时间推算,如果他一切顺利,就会在大约公元前325年前后,进入秦国的西部边境,遇到正在猛捶魏国的秦惠文王嬴驷。

嬴驷是秦孝公之子,此时的嬴驷,刚刚车裂了商鞅不久,之后,为继承秦孝公遗志,嬴驷发兵攻打魏国,在秦国的猛烈攻势下,魏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了黄河以西的地盘。

亚历山大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秦国。

当然,亚历山大可能并不畏惧嬴驷,毕竟他也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士兵也是勇猛至极,并且,他还有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

在统一希腊、消灭波斯以及踏平印度的过程中,亚历山大正是靠着马其顿方阵,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失败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陌生遥远的事情,因此,在来到古老的东方后,他还是很有信心再次上演不败的神话。

那么,这个让亚历山大信心满满的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马其顿方阵,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步兵和骑兵配合的战法,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由手持6米长矛的16人纵队构成,大量的纵队组成了一个大型方阵。

战斗时,方阵的第一排士兵采用半蹲姿势,将长矛对准正前方,而第二排的士兵则将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膀上,以此类推,越往后,长矛举的越高。

一旦在对敌时,第一排士兵倒下,那么第二排士兵就会马上补上空缺,这种方阵的精髓,就在于所有人都要齐头并进,同心协力,才能顶住敌军的冲击。

并且,在步兵前进的同时,还有少量的骑兵以及轻步兵,就会在侧面进行配合和掩护,从而让主力步兵不受干扰地投入战斗。

靠着这种方阵,亚历山大横扫了中东、波斯以及印度,毕竟这种整齐划一的方阵作战,在对上普遍采用一窝蜂的打法时,是具有碾压性优势的,拥有严格并且行动一致的方阵,非常轻易的,就能够击败数量上占优势但却杂乱无章的敌人。

因此,在正面攻击时,马其顿方阵威力相当巨大,并且,当时的马其顿人纪律性很强,一旦发动攻击,就没有退后的道理,因此才会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但马其顿方阵也不是没有弱点。

首先,它的机动性很差,手持长矛的重装步兵,让整个方阵移动非常缓慢;

其次,它的侧翼是很大的缺陷,长矛制约了步兵不可能兼顾侧翼,因此全依仗骑兵的保护;

最后,就是它受地形限制,只能在开阔的平原上,才会完美地发挥方阵的作用,如果换成崎岖的山路,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致命的一点,马其顿方阵在防御密集的远程打击上相当弱,除了硬抗之外,别无他法。

不过,这些在亚历山大看来,应该都不成问题,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了,还没碰到过能扛得住马其顿方阵的部队,任你再勇猛,还是会被碾成灰。

而当时的秦国,在面对马其顿方阵时,会用什么兵种来应对呢?

第一个大杀器,就是战车兵。

这是一种采用一乘战车和附属的士兵,来作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的作战方式,战车的历史十分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最早在夏朝,就有小型的战车对战的出现。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车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作战方式,并且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战车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各个诸侯国拥有的战车数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比如楚国,就拥有战车高达五千多辆。

不过,由于战车数量太多,加上战车过于依赖地势,也让其在作战中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到了秦惠文王嬴驷时期,战争正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

虽说战争在灵活性上有一定的不足,但如果对上更不灵活的马其顿方阵,还是绰绰有余的,并且好巧不巧的是,秦国也有的部队,也配备有大量的长矛兵,只不过与马其顿方阵不同额是,秦国的长矛兵,是站在战车上的。

在开阔地带,战车开始冲锋,高速撞击下,加上战车上的长矛兵左刺右突,马其顿方阵根本就来不及反应,就会被冲散。

第二个大杀器,就是弓弩。

弓弩就不用细说了,这是一种远程攻击的方式,作为古代战争的重要武装力量,秦国自然也配备了大量的弓弩兵,同时,还配备有数量不等的骑弩兵。

根据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弩部件,经过专家复原和测算,秦国的弓弩可以达到45公斤,也就是接近100磅的拉力,这个拉力,足足可以射出120到150米之远。

秦国的弓弩手,分为轻装弩手和重装弩手,两者均在上阵前,携带百余支箭镞,一声令下,一排排的弩手就会不断的分批拉弦、上箭、射击,组成了漫天箭雨。

这种全覆盖、无偏差的密集打击方式,正是马其顿方阵最害怕的地方,如果正面硬刚,它还有可能会靠着长矛挺近,但如果有弓弩加入,就是马其顿方阵的噩梦,每前进一步,都会迎接漫天的箭雨,从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秦军的铁骑。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之所以有秦国,是因为秦国的秦非子,因为给周天子养马有功,才会被封为附属国,养马养得好,自然骑马就更好。

秦国的铁骑,素来闻名于天下,在无数场的兼并战中,也是秦国的铁骑立下了赫赫战功,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可以说是终极兵种,任你再厉害的步兵,也架不住骑兵来回的冲锋。

根据史料记载,秦国在选择骑兵上,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包括年龄、身高以及胆色等,均有具体的要求,在秦始皇陵二号俑坑出土的骑兵俑,体态匀称,平均身高都在一米八以上。

“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六韬·武骑士》

这种标准选出来的骑兵,配合秦国优良的战马,就组成了所向无敌的秦国铁骑,同时,秦国的骑兵,随身不仅佩戴有近战武器,还配备有弓箭这样的中远程武器,以方便对敌军形成袭扰。

行动缓慢的马其顿方阵,在高速机动的骑兵冲击下,就是一个活靶子,长矛再长,也够不着打一下就走的骑兵,一旦从侧翼打开一个缺口,那么骑兵来回几个冲锋,方阵很快就会乱掉。

当然,再强的军事力量,如果没有一定的战术和谋略,有可能就会出现另一种结果,但华夏文明几千年,打仗从来不是单纯的依靠蛮力,谋略是最为擅长的。

亚历山大不是擅长正面作战吗?那就先用强弩兵组成的方阵进行第一轮齐射,待到对方出现伤亡后,战车兵开始冲锋,骑兵配合侧翼攻击,将方阵冲乱后,那就是一面倒的屠杀了。

甚至,可以利用地形,让马其顿方阵施展不开,单用弓弩兵轮射就能让亚历山大头大。至于谋略,像什么声东击西、暗度陈仓、调虎离山等等,随便拿出来几个,都不是亚历山大能理解的。

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亚历山大的兵力和秦国的兵力对等的情况下,实际上,兵力对等也不可能存在,根据亚历山大东征的作战记录来看,他能够动用的兵力,保持在4-5万之间,这其中,骑兵大约有五千,剩余的均是步兵。

而他将面对的秦国,兵力可能远远高于他以往的战争,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兵力大约在30-40万之间,这种数量上的悬殊,根本不值得让秦军花太多心思,就能击败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

还有一点,亚历山大如果想和秦国作战,那么他必须是在解决了长城以西的游牧民族之后,才会和秦国碰面,这里面,有出产汗血宝马的大宛,还有骑兵十分强悍的大月氏,还有神秘的楼兰等等西域国家,每一个都不是吃素的。

这一路,可是相当不太平啊。

综上所述,如果亚历山大当年没有走错路,并且成功的击败了沿途的西域各国,并进入中国,在面对秦惠文王嬴驷以及大秦部队时,他想要继续上演不败神话的梦想就会破灭,马其顿方阵在秦军多兵种的作战方式之下,基本上是不堪一击,至于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

假如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到中国会怎么样

会被击退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马其顿时代,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如果亚历山大东征的中国,按照地理来说,首先遇到的国家,应该是秦国。

先来看一下双方的战力对比,马其顿王国拥有约三万步兵,五千骑兵,集中最厉害的战术要属马其顿方阵,这种独特的作战方阵以重装步兵和重装骑兵为主,短兵相接,交战能力非常之强。而我们的秦国(当时还未统一),商鞅变法之后奖励军功,鼓励全民皆兵,预估兵力在30万到80万不等,步兵骑兵配置完善。

单从人数上而言,秦国完胜,孙子兵法有言:十则围之,倍则战。即使马其顿方阵有独到的战力提升,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巨大优势还是很难通过战术来弥补。其次,秦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弓弩兵,而马其顿军队,却缺少这种远程杀伤能力的武器(就算可以投标枪,伤害范围也远没有弓箭来的大),真正交手起来万箭齐发,相信马其顿军队很容易溃不成军。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补给,马其顿的大本营在今天的希腊等地,横跨亚欧大陆的补给线,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战国时期,到中国西部几乎已是极限。而秦国依托关中之地,以逸待劳粮草很容易补给。而秦国军队本土作战,更为熟悉地形战场,占尽天时地利。

最后的一点就是军心了,虽然马其顿军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领导下,战斗的意志不成问题,但是从欧洲一路打到中国,艰难万分,旅途劳顿,军心难免有所动摇。而秦国军队与他作战,却是保家卫国,不死不归,一个是被迫打工,一个是你死我活,差距立显。

当然了,即使马其顿军队被击退,大家也不用幻想什么秦国出兵欧洲,统一亚欧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要知道当时秦国最大的敌人还是东方六国,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西方。

(喜欢就点个赞加关注呗!QWQ)

为什么会中国古代很少出现那种类似马其顿的方阵

我国上古时期,也采用步兵方阵作战。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我国的车马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及强弩的出现,导致步兵方阵作战,遇到了克星。

自此,步兵方阵作战,退居次席了。

步兵方阵,无力单独面对各类战车与强弩的联合攻击。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步兵方阵就沦为了众多战术手段之一。

由于步兵方阵在很早的时期,就在我国古代战争中,退出了主要战术模式的行列。因而华夏很早就诞生了各种步兵战法丶步兵阵法,进而诞生了令世界为之侧目的各种兵法。

华夏的进步,导致了一种人类族裔迁徙现象。那就是,华夏将一个又一个的族裔赶出了东方世界,而那些被赶走的族裔,一路向西碾压过去。之所以如此,就是他们从华夏文明中,汲取了先进的战争经验。呆傻而单一的步兵方阵,只有被碾压的份。

步兵方阵在华夏军事史上,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在特定情况下,步兵方阵战术,还是能起到良好效果的。

华夏完全舍弃兵步方阵,发生在蒙古汗国崛起之后。当步兵方阵,遇上善于骑射的草原轻骑兵后,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明朝有了火器,步兵方阵对上火器,那就犹如遭遇到了屠杀。自明朝始,步兵方阵战法,就彻底在华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