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野泰幸

清朝有几个皇后分别是谁?还没退役就受到电影邀约,日本运动员今野美穗为何会爆红网络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28 20:52:43 浏览22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清朝有几个皇后分别是谁

(一)清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努尔哈赤

1.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受不公正待遇的嫡妻。

出生于富裕的女真贵族家庭,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嫡妻。1578年2月22日,生下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孩子:未来的端庄固伦公主东果格格。1580年生长子褚英,1583年生次子代善。佟佳氏去世很早,关于她的死因和具体时间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据多家推断应该在代善出生后的1583年至继妃嫁入的1586年之间,年纪不超过30岁。皇太极登基后,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并未追封三位嫡母。故而佟佳氏在有清一代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追封。

2、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前遭贬、死后获罪。

建州右卫酋长莽色督珠乎的小女儿。先嫁努尔哈赤的堂兄戚准,后改嫁努尔哈赤,原配佟佳氏去世后,成为大福晋。生育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两位皇子,一位女儿莽古济(哈达公主)。她作为大福晋长达三十余年,曾一度深得宠爱与信任。后金之初努尔哈赤家里的大事小情无不经由衮代之手处置料理,是努尔哈赤的贤内助。后期因某些政治利益的矛盾或因年老色衰,两人的夫妻关系逐渐疏远,被休弃(一说失宠病死,一说被处死。因皇太极删除资料,具体时间和原因有争议)。

更为不幸的是,在她死后,她的两个儿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在天聪九年(1635)先后被皇太极幽杀;女儿莽古济、与前夫所生儿子昂阿拉、忠于德格类的正蓝旗将士等1千多人也在同年被集体砍头 。原本与努尔哈赤合葬于盛京(沈阳)福陵的衮代灵柩被强令移出,规格降为庶人草草掩埋。皇太极仍不解恨,又将清宫档案中关于她及其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之间姻亲背景的几乎所有详细记录删除。衮代在有清一代未得追封。

3、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惨烈殉葬.

乌拉贝勒满泰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13岁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 。她聪明美丽,“饶丰姿”“有机变”,15岁还未生育即被立为大福晋。是努尔哈赤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正妻。生有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她一生深受宠爱。后金天命五年(1620)三月,庶妃代音察、德因泽告发她藏匿财物、与代善有私情,努尔哈赤将她休弃并赶回娘家。但仅8个月又将她接回,恢复大福晋地位且宠信更盛。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年龄虽小,但每人都掌握一个整旗。当时做为后金的根本军队只有八旗,他们就占去三个,可见努尔哈赤对她的情意所在。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因患毒疽病死在返回盛京(沈阳)的途中。在大汗死前的四天中,惟有她奉命侍候在侧。8月11日,阿巴亥护送大汗灵柩返回盛京,当晚皇太极联合众贝勒以父汗留有口谕为由逼迫她殉葬。为保护3个儿子,阿巴亥于8月12日凌晨自杀殉葬,年37岁。

她的3个儿子后来均战功赫赫。尤其是多尔衮,在顺治朝初期担任摄政王,带领清军入关、定鼎天下,可谓清朝事实上的开国皇帝。多尔衮于顺治七年(1650)追封母亲为“孝烈武皇后”。同年12月多尔衮病死,追尊为“成宗义皇帝”。次年,顺治帝追夺多尔衮所有封典、掘墓鞭尸。阿巴亥被罢谥,牌位也被赶出太庙。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但阿巴亥终清一代未得到应有的追封。

4、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母以子贵。

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14岁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四年后生下儿子皇太极。当时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孟古夹杂在丈夫和娘家两部落的争斗倾轧中,并不受宠,郁郁寡欢,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享年29岁,终生只是侧福晋。皇太极即位,为抬高生母的身份,未追封三位嫡母而只独尊生母为皇后。

(注:关于孟古极受宠爱且做过大福晋的说法,经过很多史料、包括皇太极钦定的《太祖实录》的相互应证,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的。应是皇太极的伪造。这里不详谈。)

【《太祖秘史》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剧照】

(二)清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皇太极

1.元妃--钮祜禄氏--未被尊封的嫡妻。

弘毅公额亦都之女,皇太极做皇子时的结发之妻,早逝,生卒年不详。生有一子洛博会,夭折。皇太极即位后,不知何故,未予追封。

2、继妃---乌拉那拉氏--被抛弃的妻子。

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生卒年不详。皇太极做皇子时的第二任嫡妻。生2子1女,长子豪格、次子洛格,长女。约在1614年前后被休弃。原因据说是她路过皇十二子阿济格的王府前未按规矩下轿,惹恼了努尔哈赤,因此被丈夫废掉的。此后结局不祥。

3、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尊贵平稳的一生。

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1614年被立为大福晋,年16岁。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汗”号为“皇帝”,立她为皇后。生有3个女儿,皇次女固伦温庄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公主、皇八女固伦永安公主。1643年顺治帝即位,尊哲哲为皇太后。顺治六年(1649)四月十七日病逝,享年51岁。

4、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以寿命赢得一切。

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次女,孝端文皇后的侄女。13岁嫁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封庄妃。 顺治皇帝即位(1643年),尊为皇太后。康熙皇帝即位(1661年),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崩,年75岁。生3女1子:皇四女固伦雍穆公主、皇五女固伦淑慧公主、皇五女固伦端献公主、皇九子福临(顺治皇帝)。

她没有野史和电视剧所描写的那样杰出,下嫁多尔衮更是无聊文人的附会。她相貌能力皆平平,是个软弱无能无奈的女人,但她的坚忍和高寿为她赢得了一切美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三)清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福临

1.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一说名孟古青)---遇人不淑。

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八月(1652)立为皇后,是顺治帝的结发妻子。她聪慧活泼、“容止足称佳丽”,但性格直率、生活奢侈好打扮,加之她是摄政王多尔衮所聘选,因此不为帝所喜。十年八月(1654)以“无能”的罪名被废黜,降为静妃。其后结局不详。

2.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无爱无子。

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废后的堂侄女。顺治十年(1653)八月皇后被废,次年五月她被聘为妃,六月立为皇后。皇后为人平和,但顺治帝专宠董鄂贵妃,并不喜欢她,曾于十五年(1658年)正月以侍奉太后疾病不勤为借口,欲废黜她,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方得幸免。 十八年(1661)顺治帝崩,康熙即位,尊她为“仁宪皇太后“。她曾抚养过康熙第五子胤祺、第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对她十分孝敬。五十六年(1717)十二月病死,年77岁。

后宫女子,再受宠也不过风光一时,活下去并活的好才是正理。这样看来,她虽守了54年的寡,却是顺治后妃中最幸运的一位。

3、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福薄命浅。

都统佟图赖之女。初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生皇三子玄烨。1661年玄烨即位为康熙皇帝。尊生母为“慈和皇太后”。仅4个月后,体弱多病的佟佳氏病死,年仅23岁。

4、孝献皇后---董鄂氏----表面风光。

内大臣鄂硕女。她入宫的缘由正史记载含糊,目前普遍认为她本是皇太极幼子襄亲王博慕博果尔的大福晋(其实是一位将军的妻子),皇帝看上了她,于顺治十三年,年18岁。同年8月25日册为贤妃,1月后晋封皇贵妃,宠冠后宫。顺治帝还欲废黜第二任皇后而改立董鄂氏,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未能成功。十四年十月初七(1657年11月12日),难产生下皇四子,顺治称为“朕之第一子”,(在当时称为第一子是正确的,当时庶妃生的孩子不记齿序)欲立为皇太子,然仅活3月夭折,追封荣亲王。董鄂氏悲悼不已,于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死,年22岁。 顺治悲伤的近乎疯狂,写下数千字的《董鄂妃行状》(可以看出董鄂妃就是顺治一家的高级保姆),又破例追封她为“孝献端敬皇后”,半年后亦死,年23岁。其妹亦被选入宫,顺治死后殉葬,追封悼妃。

董鄂氏的牌位不祔庙、无祭享、谥号不累加,她的皇后名份实际上等于未被顺治以后的历朝皇帝所承认。

(注:据记载,董鄂氏产后不到一月便自请伺候孝庄太后。太后赐坐,皇后及群妃都不坐,她亦不敢坐,从早站到晚不敢有丝毫松懈。平日也没有丝毫骄横之色,对稍微年长自己一点的宫女都称为姐姐。她在宫廷如何战战兢兢生活,群妃如何有默契的孤立她,可见一斑。正所谓“集宠于一身亦集怨于一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她天性忠孝谦恭。这里不多谈)

【《康熙秘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剧照】

(四)清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玄烨

1、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

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于康熙四年(1665)九月初八日13岁时与12岁的康熙帝大婚,是康熙的结发妻。两人是标准的政治婚姻,但婚后两人感情相当好。四年后生下儿子承祜,4岁夭折。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生皇二子胤礽(废太子),当天因血崩而亡,年仅22岁。康熙十分悲伤,亲自做了很多善后之事。其妹亦被选入康熙后宫,封平妃。

2、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出色的短命皇后。

一等公、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努尔哈赤第4女和硕公主穆库什的孙女、权臣鳌拜的义女。由于这个原因,选皇后时第一 个被从名单中剔除,屈居妃位。八年(1669),康熙清除鳌拜集团,其父遏必隆被削去太师衔及爵位、下狱,两年后病死。但钮祜禄氏不仅未受牵连,还于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1677)被立为皇后。她当上皇后第一件事即提出为已故父亲建立家庙以表纪念,得到康熙同意并实现。

钮祜禄氏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封后,除了康熙需要借此拉拢镶黄旗贵族势力之外,她自身的条件是不能小觑的。康熙曾赞她 “览史披图”,“夜寐夙兴,克佐旰宵之治”,这是包括赫舍里氏皇后在内的其他女人都没有得到过的评价。可见除了出身高贵、容颜娇美、性情贤淑之外,她还拥有其他妃子所不具有的优势:较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审时度势。因此她能够与皇帝志趣相投,增进彼此的感情。

但是自身条件如此出色的钮祜禄氏,仅当了半年皇后便于十七年(1678)二月二十六日病逝了,年仅25岁。康熙伤悼不已,一度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她的丧葬仪式没有因为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大决战而受丝毫减损,孝惠太后亲临举哀等等举措,甚至是赫舍里氏皇后都没有得到过的待遇,足见康熙对她感情之深。其妹亦于二十年被选入康熙后宫,封贵妃,两年后生皇十子,一女夭折。谥曰温僖贵妃。

3、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的亲表妹。入宫即封贵妃,四年后晋为皇贵妃。孝昭仁皇后崩逝后,康熙十多年间未立皇后,佟佳氏代行皇后之责掌管六宫。 她生有1女即皇八女,未满月夭折;抚养过皇次子胤礽(废太子)、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二十八年病危。康熙念她“孝敬性成、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下诏立她为皇后,第二天(1689年8月24日)崩逝,年35岁上下。实际上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虽在位时间短,但能得到丈夫的肯定和养子雍正帝的怀念,佟佳氏亦应含笑九泉。

4、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算得上幸运。

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出身不高。但她性情温和、气度雍容又明事理,甚得宠爱,共生育3子3女: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祯(允禵)、皇七女、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皇十二女。她是康熙77位后妃中生育子嗣最多的两位妃子之一,累进封为德妃。六十一年(1723)雍正即位,尊生母为皇太后,但不知何故,她拒绝雍正为她上尊号,八个月后的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1724)去世,年64岁。乌雅氏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一生也算幸运了。

【《甄嬛传》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剧照】

(五)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

1、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一生平稳。

内大臣费扬古之女,雍正为皇子时的嫡福晋、结发妻,生嫡长子弘晖,8岁夭折,后追封为端亲王。雍正元年(1723)立为皇后。她性格温和孝顺,十四多年来始终如一,极得雍正敬重。雍正九年九月病死,年40多岁。她经历了康熙、雍正年间的宫廷争斗,却不弄权而得以善终,实属不易。

2、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后妃。

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雍正为皇子时的格格,康熙五十年生此生唯一的孩子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封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弘历即位,尊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去世,年84岁,葬泰东陵。

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她一生顺利,又生逢盛世,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高寿而终,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后妃。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六)清高宗纯皇帝弘历(乾隆)

1.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皇帝的嫡妻

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雍正五年嫁皇子弘历为嫡福晋。乾隆元年(1735年)册为皇后。皇后出身名门、端庄高贵、温婉谦逊,尊老爱幼,十分贤惠。尤为难得的是生活简朴,平时以通草绒花为饰物,不戴珠翠。

皇后生有2子2女,即皇次子永琏(端慧太子)、皇七子永琮(悼敏皇子)、皇长女、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但除皇三女外余皆夭折。尤其是两位儿子的早夭,给皇后以致命的打击。十三年(1748)皇后随驾出巡,于三月十一日患肺炎逝于山东德州,年36岁。

乾隆为她举行了清朝规格最高丧仪的葬礼(参考的明朝的孝洁皇后,是明朝丧仪规格最低的皇后)。

2、继皇后---乌拉那拉氏---晚景凄凉

佐领那尔布之女。乾隆做皇子时的侧福晋,即位后封娴妃,婚后十余年未生育,可见并不受宠。但她温柔婉顺,讨得了皇太后欢心,晋为贵妃、皇贵妃。富察氏皇后死后,因皇太后提议而于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正式册为新皇后。此后颇风光了几年,十七年以后(1752)陆续生下皇五女、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对继皇后虽有宠却并不重视,使得好强的她感到伤心和失败,终在三十年陪皇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生冲突,当面遭到唾骂。性烈的皇后绝望中剪掉头发抗议,犯了国俗大忌,彻底激怒乾隆,于二月十八日提前被遣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回她的所有册宝,并裁减她的待遇(宫中只剩两名宫女),实际等于被废黜,因为前朝大臣的反对,最终没有废后。次年(1766)七月十四日,皇后在凄冷中死去,年49岁。乾隆毫无哀悼之意,仅下令以皇贵妃礼葬、灵柩置于纯惠皇贵妃地宫之东侧,无牌位、无谥号、无祭享。她的3个子女只有永璂活了24岁被嘉庆封为贝勒,其余皆早夭,无追封。

3.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荣死哀

汉人,原姓魏氏。出身卑微,属包衣正黄旗。其父是内管领魏清泰。初为宫女。但她容颜娇美、谦和明理,很快脱颖而出,于乾隆十年(1745)18岁时封魏贵人,累晋令贵妃。先后生育四子二女,即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颙琰(永琰)、皇十六子、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一朝生育子女最多者。魏氏家族也被乾隆帝下令抬入满洲镶黄旗,改姓“魏佳氏”,足见她宠幸之隆。

三十年(1765)继皇后乌拉那拉氏因失宠被打入冷宫,魏佳氏晋封令皇贵妃,摄六宫之事。她颇会处理人际关系,执掌后宫达十年而未遭乾隆责难。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1776)病逝,享年49岁,诏称“令懿皇贵妃”。六十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乾隆将皇位内禅给她的儿子永琰(嘉庆皇帝),追封她为孝仪皇后,可以说乾隆二十年到乾隆四十年,孝仪皇后是乾隆心中最爱后最有影响力的人。 “虚九御之崇班,情深逝水”乾隆六十年追封令妃为孝仪皇后的册文里有这么感人的一句:

“万年之岁月方长。佑我后人。廿载之音容如昨。”

大概翻译下就是:“岁月还很长,保佑我们的后人。20年过去了(乾隆40年到60年)你的音容相貌还跟昨天一样。”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朝服像】

(七)清仁宗睿皇帝(年号嘉庆)颙琰(原名永琰)

1、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未享受过皇后威仪的皇后

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由乾隆皇帝亲赐给皇子永琰为嫡福晋,年15岁。生2女1子,即皇二女、皇四女固伦庄静公主、皇二子绵宁(道光皇帝)。

六十年(1796年2月9日),乾隆皇帝将皇位内禅给儿子嘉庆皇帝,册她为皇后。但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皇帝依然掌管国家政事,嘉庆和她都只是傀儡。嘉庆二年二月初七(1797年3月5日)喜塔腊氏病逝,年37岁。皇后之丧本属国丧,但太上皇乾隆下旨皇后丧仪一切从减,只许嘉庆皇帝素服祭酒七日即可。

她是清朝唯一生育皇帝的嫡皇后,却没能等到亲子登基那一天。她母仪天下,却由于公公乾隆的自私专横,成为清朝皇后丧仪规格最低的一位。

2.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精明守礼的皇后

礼部尚书恭阿拉女,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嘉庆元年册封贵妃。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乾隆下旨晋封她为皇贵妃,并内定为皇后,年22岁。嘉庆六年(1801)正式册为皇后。她稳重精明又严守宫规,虽未得丈夫专宠却一直地位稳固。育有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皇七女。

二十五年七月(1820),嘉庆帝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继承人选未及明示,放在行李中的秘密立储小金盒最初也没找到,她的亲弟弟、内务府大臣和士泰连夜赶回北京请示皇后。钮祜禄氏当即以皇后名义降旨指定由皇子绵宁继位。她的旨意刚到承德,大臣们也正好找到嘉庆的立储秘诏,内容与钮祜禄氏的旨意一致。她这一明智无私之举深为绵宁(道光皇帝)所钦佩,尊她为皇太后,封她的2个儿子为亲王,此后母子关系十分融洽。钮祜禄氏在道光帝的孝顺中舒心度过三十年太后生涯,于道光二十九年(1850)逝世,年74岁。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八)清宣宗成皇帝(年号道光)绵宁

1、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夫唱妇随、短命早夭

户部尚书、一等子爵布颜达赉之女,嘉庆元年(1796年)11月册为嫡福晋,是道光帝的结发妻子。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戊午二十一日病死,年仅27岁,那时的道光连亲王还没当上。

道光曾深情追忆与她的生活点滴,说自己在做皇子时极少吃肉,经常与妻钮祜禄氏就

着茶水啃几个烧饼就算是一餐。可见道光生活简朴,钮祜禄氏也夫唱妇随,二人感情甚好。

2、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地位显贵、生活拮据

世袭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康熙的外祖父佟图赖之后。嘉庆八年(1803年)13岁嫁皇子为侧福晋,十三年(1808年)嫡福晋钮祜禄氏死后,佟佳氏成为大福晋。道光二年(1812年)立为皇后。生有一女12岁夭折,即长女端悯固伦公主。

道光一生节俭,吝啬得超出常理。为了省钱,下谕旨夏天除皇太后可以吃西瓜消暑之外,后宫自皇后以下都只能喝凉水;后宫女子位份在嫔以下的,必须日日吃素,不遇庆典不得吃肉……佟佳氏为了管理好后宫,日日盘算周济、全力裁减皇宫开销,还以身作则主动克扣自己的生活待遇,她宫中的座垫破了不舍得换,补了又补。道光对妻子的贤惠深为称赞。十年(公元1830)五月,他破例下谕杀了两头猪,大摆宴席,宴请上千名王公大臣及其内眷、后宫所有妃嫔皇子公主为皇后庆祝四十岁大寿。十三年(1833年)四月二十九日逝世,年43岁。

3.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争强好斗、一朝暴亡

三等承恩公颐龄之女,孝和睿皇后的侄女。她纤巧秀美、兰心蕙质、风情万种,道光元年(公元1821)入宫封全贵人,得盛宠,累进为全皇贵妃。佟佳氏皇后逝世后,于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34)立她为皇后。生2女1子,即皇三女、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皇四子奕詝(咸丰皇帝)。

她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姑姑兼婆母、当朝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太后亦施展老辣手腕相抗。十九年六月(1839),道光帝下令从此以后由皇太后掌管后宫,皇后不得再插手后宫事务。婆媳斗法以皇后失败结束。 皇后羞愤卧病,于次年正月十一(1840年2月13日)猝死,年仅32岁。道光帝悲痛之余为爱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注:关于皇后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因婆媳不和被太后赐酒毒死,一说谋害皇六子奕䜣阴谋败露被太后逼迫自杀,一说为父求官被太后责备,羞愧自杀。但均无证据也不太和情理。)

4.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育嗣帝、临终遂愿

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秀美慧敏、性情温和善处人事,是道光帝宠妃之一。初入宫为静贵人,累晋为静贵妃。有三子一女,分别为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皇六子奕欣、皇六女固伦寿恩公主。二十年(1840)孝全皇后猝死,晋她为皇贵妃掌管六宫。她受命抚养孝全皇后的儿子奕詝,慈爱倍至、视如亲子。她的亲儿子聪明过人、文武双全,是道光皇帝所有儿子中天赋最高的一个,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继承帝位,封恭亲王。

1851年奕詝即位(咸丰帝),感激她的养育之恩,尊为“康慈皇贵太妃”。但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要求封太后,不许。五年六月(1856年),太妃病重,恭亲王再三请求,咸丰帝勉强封为“康慈皇太后”。7天后,心满意足的博尔济吉特氏病逝,年42岁。咸丰帝很不满,为表示养母与生母有嫡庶之别,不仅减杀丧葬礼仪,且在谥号上不加道光皇帝的“成”字,谥为“孝静圣皇后”,不祔庙。 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为拉拢恭亲王奕欣,加谥其母“成”字,祔庙。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九)清文宗显皇帝(年号咸丰)奕詝

1.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红颜早逝

太仆寺少卿、赠三等承恩公富泰之女。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册为皇子奕詝嫡福晋。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十二日病卒,年19岁。三十年正月(1850)咸丰帝登极,追封发妻为皇后。

2.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德高望重

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咸丰二年二月(1852)16岁入宫封贞嫔、五月封贞妃、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

十一年(1861)七月同治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12月2日)与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一同垂帘训政,时年25岁,世人称为慈安太后、东太后。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病逝(另一说被慈禧太后毒死),年45岁。

钮祜禄氏品貌端庄,不喜弄权,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但从诛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选立同治皇后等事来看,她有一定才干,在朝廷、在同治皇帝心中亦有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并不是一味的忠厚老实。

3.孝钦显皇后--叶赫纳喇氏--无冕女皇

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征之女,娇小婉丽、智谋过人,于咸丰二年(1852)选入宫为懿贵人,六年三月(1856)生咸丰帝独子载淳,累进封懿贵妃。

1861年载淳即位为同治皇帝,尊生母为皇太后。世人称慈禧太后、西太后。咸丰帝在热河去世前遗命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八大臣与欲擅权的慈禧太后发生权力冲突。当年10月,她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妹夫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发动“辛酉政变”, 将肃顺等八大臣斩首、赐死或罢黜。11月,两宫太后正式垂帘听政,至此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先后在同治帝(1861—1875年在位)、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期间两次垂帘听政、训政,以皇太后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是晚清的最高决策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5日)病逝,年73岁。

她一生毁誉参半。有人因她镇压义和团起义、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致使“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与列强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绞杀“百日维新”等行为,认为她丧权辱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是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也有人认为在面临内忧外患、西方列强侵袭、沙俄日本环伺的情况下,她稳定清朝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有一定贡献;且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她能以一女子身份号令天下近半世纪,是中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总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极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慈禧太后足称女中枭雄。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十)清穆宗毅皇帝(年号同治)载淳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以死抗争

状元、户部尚书崇绮女,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11日)册为皇后,年19岁,比同治帝大两岁。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时大婚。这场婚礼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奢华的婚礼,共耗银1130万两(约人民币900多亿元)。但是如此隆重的婚礼并没能换来幸福。

皇后秀美端庄、谨慎知礼,与同治感情甚好。但在当初选立皇后时,慈禧看中的是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同治帝本人和慈安却都看中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慈禧喜欢的富察氏只被封为慧妃;皇后的外祖父郑亲王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八大辅臣中的主要人物,是慈禧的死对头,“辛酉政变”后被赐死。加之皇后性格耿直,不善逢迎,慈禧因而很不喜欢阿鲁特氏,经常找茬凌辱她,还干预帝后的私生活。

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同治皇帝染天花而亡,年19岁。慈禧将自己的亲外甥载湉立为光绪皇帝,承继咸丰皇帝为子,而故意不给同治皇帝立嗣,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以寡嫂居中宫”,这是清朝从未有过的事情。处境尴尬、性情刚烈的阿鲁特氏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又对婆母慈禧太后的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遂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吞金自杀(一说绝食、一说服毒、一说吞鸦片),年仅22岁。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十一)清德宗景皇帝(年号光绪)载湉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孤独一生

副都统加辅国公桂祥之女,慈禧的亲侄女,光绪皇帝的表姐。光绪十三年(1887)立为皇后,年19岁。

光绪在位34年,国家大权却一直掌握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只是个傀儡。静芬夹杂在太后姑母和皇帝丈夫之间,处境尴尬;加之她相貌平平、性情庸懦,因此光绪很不喜欢她,而宠爱漂亮活泼的珍妃。1900年25岁的珍妃被慈禧投井杀害之后,愤怒却无奈的光绪更是迁怒于皇后,冷落了她一辈子。

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病死,3岁的宣统皇帝登基,尊她为隆裕太后。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命运把她推上了历史前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1912年袁世凯逼宫,静芬束手无策,终在2月12日以太后之尊签发了大清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就此结束。

民国2年(1913年2月22日)病逝,年46岁。民国政府仍按皇后礼仪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十二)清宣统皇帝、伪满洲国康德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

末代皇后--郭布罗氏婉容--王朝最后的祭品

字慕鸿,号植莲。达斡尔族人,内务府大臣荣源之女。婉容相貌娇美、谈吐文雅、仪态不凡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1922年17岁时被选入宫,成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由于身处时代剧烈大变迁之际,使得她的经历成为中国皇后中最为特殊的一位。

婚后住在紫禁城的2年,夫妻相处较为融洽,日子较为惬意。1924年底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帝后的尊号同时成为历史。她跟随溥仪东奔西走,先后赴天津、旅顺、沈阳。此间淑妃文绣与溥仪离婚,溥仪将这场奇耻大辱的一切过错归咎于婉容的嫉妒;后来婉容与侍卫私通生一孩子,被溥仪下令扔进锅炉烧化了。

1932年溥仪逃至长春,在日本人扶持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婉容不堪傀儡生活,几次欲逃走,未遂。从此受到日本人和溥仪的双重冷落与监视,被囚禁在“皇宫”缉熙楼中整整10年。生不如死的婉容陷入深层的内心痛苦中无法自拔,嗜毒成瘾、忆子成狂,精神彻底崩溃,从闻名遐迩的美人变成了形如槁木的疯子。

1946年日本投降,溥仪出逃,无家可归的婉容以“高级战犯家属”的身份随解放军部队转移。6月20日,“伪皇后”在孤苦伶仃中病死于吉林省延吉监狱,埋葬在延吉南山,年仅40岁。

【末代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清朝一共二十七位皇后,不算顺治废后和努尔哈赤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乾隆继后虽说没有按皇后礼下葬,但没有昭告天下废后,所以依然算皇后。

还没退役就受到电影邀约,日本运动员今野美穗为何会爆红网络

宠儿,任何时代都有时代的宠儿,对于这些宠儿,他们或许拥有极高的领域天赋,又或者拥有一张让人过目难忘的高颜值面孔,当然也有些人更加的过分,他们不仅拥有高颜值,还拥有不错的领域天赋,比如说日本撑杆跳运动员今野美穗。SO,问题来了,还没退役就收到电影邀约,日本运动员今野美穗为何会爆红网络呢?那啥,还请诸君听我往下细细道来。

今野美穗的运动天赋

今野美穗,出生于1991年,身高172公分。按照道理来说,看起来一辆清纯萌妹子的今野美穗不应该属于田径场,毕竟在娱乐业发达的日本,今野美穗想要出道娱乐圈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是,8岁的时候,今野美穗迷上了撑杆跳,并且展现出不错的天赋。在今野美穗12岁的时候,她已经被视为日本女子撑杆跳的未来之星,日本青少年田径比赛的撑杆跳冠军几乎都被她包揽了。1999年,18岁的今野美穗也开始代表日本参加国际大赛,也因为站到了更大的舞台上,今野美穗才会被很多网友熟知。

今野美穗为何会爆红网络呢?

首先是今野美穗太亮眼了。如今的撑杆跳赛场大多是欧美的黑人选手包揽奖项,而在一众泥石流中,今野美穗的存在无疑是泥石流中最美的风景,特别是其他运动员给力的衬托下,今野美穗想不引起注意都很难。

其次是今野美穗的高颜值,这也是她会爆红网络的主要原因。今野美穗有一张酷似日本女星新垣结衣的美颜,同样清纯可人的气质,特别是今野美穗不施粉黛的运动之美更是让很多网友痴迷,也是因为如此,还没有退役的今野美穗就收到了日本多家公司的电影邀约,可见其人气之旺。

最后是今野美穗的成绩。美貌只能够让人们记住一时,也只能引发一时的轰动,这一点,今野美穗非常清楚。虽然今野美穗在国际赛场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可是她已经是日本全村的希望,所以人气保持爆红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还原三国真实赵云,人称常胜将军,真是万人敌吗

引言

赵云,这是三国中一个近乎完美的武将。

这是一个集骁勇、智慧、忠义、低调、胆识、胸怀、长寿于一身的武将。起码,在《三国演义》里面的赵云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正史上的赵云也是这个样子的么?准确地说《三国演义》的确把赵云过分地夸张、完美化了。但真正历史上的赵云,和小说中的赵云相比,其实也相差不多。否则,罗贯中为什么不去美化别人,而偏要美化赵云呢?

分析

如果说,仅从一个维度去看赵云的话,单维度范畴内的赵云在中国历史上算不得优秀的将领。

可如果把众多的维度都集合在一起,赵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级将领,但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先锋级将领。毫不夸张地说,赵云是一个适合任意时代,任意君主的将领。

他可以上马杀敌冲锋陷阵,可以谏言君主尽职尽责,可以恪尽职守却有紧守为臣之道,有大功却绝不自傲,有小过便自省自谦。

  • 一身是胆的赵子龙

一身是胆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赵云的。可如果你以为这个成语是从《三国演义》中来的那你就错了,这个成语是从正史中来的。

他从追随刘备开始,就被委以重任: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赵云的工作职责是给刘备管理骑兵。那个时候的刘备才有多少兵马,骑兵对刘备而言那就是命根子,能把命根子交给赵云去管理,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

当然,赵云也从来没有辜负过刘备的信任,无论刘备是低谷还是得势,赵云对刘备也从来也没有过背叛。他就像一个保命符一样,始终护卫在刘备身边。

长坂坡的凶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刘备自己造成的。刘备自己失去了最佳战机,最终导致曹魏的追兵在后面紧追不舍,结果就是老婆孩子与战斗中失散。如果没有赵云,那可能真的没有后来的刘禅: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有没有长坂坡激战这点我们还真没法给出准确答案。但救护幼主和主母这是的确发生过的,而在当时的危机之下,能够完成这件事情,其实也足以说明赵云的勇武和忠义了。

至于“一身是胆”这个成语,是出自于汉中之战: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大家有没有感觉比较眼熟,赵云的这一计策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空城计。“虚而视之实”,赵云给曹操摆了这么一道,还真把多疑的曹操哄住了,此种胆魄的确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至于后人对赵云的评价有多高,只拿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无敌之将于古能得数人焉,汉则霍去病,三国则赵云马超。

或许这个比喻有些夸张,横扫匈奴的霍去病怎么是赵云可以比的呢?但以赵云一生的战绩来看,局限他的是他的平台,而并非是他的能力。

  • 德才兼备的顺平侯

“顺平侯”是赵云死后的谥号,而赵云为什么能得到这一谥号呢:

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从这个谥号中我们就可以基本了解赵云的一生。低调、平和、贤德、仁爱,做事有法度,行事有依据,更为关键的是,他有“克定祸乱”之功。

有人说,赵云其实就是刘备的一个保镖,所以刘备对赵云并没有委以重任。不给他像关羽、张飞那样的军权。可事实真是如此么?刘备封赵云的是翊军将军。

翊是什么意思,那是辅佐的意思。说白了,刘备之所以不让赵云统领一方,不是忽略了赵云的能力,更多的是让赵云给他查漏补缺。

因为赵云这个人胆大心细,从赵云对刘备早期的谏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赵云的话既中肯且准确: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赵云不居功自傲的性格让他不会迷失于眼前的得失。这样的人势必比旁人看得更远,更准,所以,刘备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时时提醒自己。而赵云也做到了: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虽然刘备最后并没听赵云的建议,但这并不影响赵云给刘备谏言的事实。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也幸亏是有赵云的存在,才给挡住了东吴的追兵。

结语

从赵云的经历和战绩上来看,他的确是胜多败少。虽然没有被人称之为“万人敌”,但其骁勇也是事实。

至于说“常胜将军”,在历史上也确实没有人这么称呼过。不过确实有着子龙身经百战未尝败的评价。

当然了,赵云也并非没有失败过。“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道理大家都懂。蜀汉军事集团本身综合实力就不济,赵云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呢。

更何况,一生都活跃在战场上的将领,在战场上打了四十多年仗,若真是一次败仗都没有,那才是稀奇呢。

泰国将收300泰铢入境旅游税,这次狼真的要来了吗

泰国政府办,

四月一号现,

税收旅游费,

肯定不乐观,

人员减少去,

到时看情况,

实施方案出,

经济要搞活,

善举行动者,

更好玩友多。

都说的是印度的缺点,有没有人科普一下印度的优点及优势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有悠久的历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十亿级人口的国家。虽然印度的问题很多,但印度最近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之中,目前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和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并称金砖五国。

我们是时候审视一下印度的优势了!

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人口统计是13.24亿(2019年)仅次为中国,为第二大人口大国。人口密度450.4人/平方公里(2017年),密度非常高。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一,地缘优势

印度是南亚地区毫无争议的强国,无论在人口、地域、经济、军事上,在南亚是无敌的,周边国家的体量根本无法对印度造成挑战。

虽然北面的邻国是中国,但中国本身专注经济,崇尚和平崛起,也不愿意与印度起冲突。印度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很稳固。

二,地理位置极佳

印度半岛南部深入印度洋,印度又是印度洋地区唯一拥有航母的国家,所以印度几乎独霸印度洋,印度人把印度洋当成了“印度之洋”,当成了自家势力范围。

印度家门口是繁忙的印度洋航道,是东亚各国进口石油和出口商品的必经之路。良好的海上交通条件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优势。也是印度制衡其他国家的重要筹码。

而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带来了左右逢源的外交优势。印度对于美国牵制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印度又紧邻中东,中东又是美国俄罗斯争夺控制权的重要区域,印度的地理位置,是美国和俄罗斯都要争取的“友好邻邦”。

更何况印度还是英联邦成员国,在政治制度上沿袭英国的那一套,与西方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三,印度的人口红利

印度人口数量很多,仅次于中国,几年内就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总体而言,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印度的底层人虽然大多很贫穷,但他们却乐天安命,等待来世,很少闹事。印度人从历史上就缺少反抗精神。这也与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呼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的人口红利逐步显示出来,由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人工成本已经逐步提高,很多国家的工厂已经迁移到印度,带动了印度的整体发展。

另外,与中国类同,人口基数大,本国的消费市场就足够大。印度已成为很多消费品牌的必争之地。比如中国国产的手机,华为、小米、OV等,都把印度视为海外消费市场的重中之重。

四、印度的教育与语言优势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人可以说英语也是一大优势。比如美国有很多的公司,就将呼叫基地设在印度。印度的IT业也非常发达,印度已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和后端服务外包大国,在IT科技领域具有培养高端人才的优势。

另外,很多的硅谷管理阶层中,印度裔比华裔表现亮眼,不少全球知名科技大公司现在都由印度裔出任CEO,Google的皮猜(Sundar Pichai)、微软(Microsoft)的纳德拉(Satya Nadella),就是两个显著的例子。这里面也多多少少能够体现出两个民族之间的一些差异:

1、华人不团结,习惯于各自作战,不像印度人喜欢集体行动;

2、华人喜欢埋头工作,当老黄牛,印度人则喜欢表现,抢功劳意识强烈,容易在职场冒出来;

3、中国学生不喜欢团队配合的体育项目,印度学生则喜欢打板球(印度的国球),团队运动需要队员密切配合才能取胜,这等于锻炼了印度人的团队协作意识;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术的同时,有点想法的都会去读MBA,而MBA的目标就是培养管理者,硅谷的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创始人会退居幕后,转而雇佣受过MBA教育的人担任CEO,印度人既会工程技术,又手握MBA的敲门砖,自然容易爬上CEO这个实权位置。

总之,印度是一个优点与缺点都同样突出的国家。印度与中国有很多方面很类似,因此,印度也将中国作为了自己赶超的目标,比如,印度就非常想突破区域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强国,因此入常(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成为他们的一大诉求!中国应该正视印度的发展,充分参与其中,为国内的经济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印度的一些好的地方,比如注重英语,注重IT,在外国比较团结等等,这些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在他国打拼的华人们学习的地方!

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为何后来被废掉了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端午节前的一天,雍正帝在圆明园的居所中得到了一个让他极度悲伤的消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重臣、唯一具有手足感情的爱弟、议政王大臣会议领班、怡亲王允祥,因多年操劳国事,长期在高负荷状态下工作,导身体不堪重负、油尽灯枯,尽管自去年冬天开始修养调理,“医祷备至”,到底也没能挽回康健身体,病势愈发沉疴,于当日病故于京师王府中,年仅四十四岁。

允祥的去世,让一向有着刻薄寡恩、御下严苛、冷酷刚毅面目的雍正帝展现出了异乎寻常地哀痛之心,他为允祥举办了盛大肃穆的葬礼,同时自己亲自穿素服前来祭拜,向允祥的灵位奠酒、致哀,甚至不顾身份在葬礼上嚎啕大哭,并当着诸臣的面,悲切地追忆自己年幼之时和允祥相处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之乐,宛如昨日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的内心对允祥这个弟弟的深厚感情和近乎失态的缅怀。

允祥去世后,雍正帝著令将其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允祥原名胤祥,雍正帝登基后为避帝讳,改名为允祥),加赐谥号“贤”,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敬语于谥号之前,以示对胤祥的恩宠怀念之情。雍正帝的这些超出常规的举动,显示了他对胤祥的思念和追忆溢于言表。

胤祥在世时,一直谢绝雍正帝给予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世袭罔替”的爵禄待遇,多次把雍正帝想要将怡亲王爵位升为世袭封爵的旨意善意推辞掉,这使得雍正帝既感动又钦佩,愈发信任允祥,称呼他为“柱石贤弟”,并深有感触地赞誉允祥说: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而雍正帝对于胤祥的倚重,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比。

允胤祥去世后,雍正帝除了追崇他本人之外,还特别下旨,将怡亲王世子弘晓册立为亲王,并明确了“世袭罔替”资格: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此外,雍正帝额外再给胤祥一系加恩,册立其第四子弘皎为郡王,一并赐封“世袭罔替”:“著令怡贤亲王子第四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弘皎因此得封宁郡王,世袭罔替。

从此后,怡亲王胤祥(允祥死后,经雍正帝特许,可以改回胤祥的原名)的后代,就得到了亲王、郡王各一位的世袭资格,这在整个清朝二百多年间都是罕见的(只有清初的礼亲王代善及其后裔中因军功封爵,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而胤祥的后裔都是恩封世袭爵位,这就可以看出他被雍正帝宠信和加恩之深。)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第四子宝亲王弘历奉遗诏即位,即乾隆帝。乾隆帝继位后,按照雍正帝去世前的旨意,在怡亲王一系已经有了怡亲王、宁郡王两个世袭王爵之外,再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亲王庶子只封二等镇国将军,弘昌以胤祥庶子身份得到贝子封爵,是莫大的恩典。)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因为怨恨父亲在世时对自己的压制,以及想要进一步获取更大利益,心怀不满的弘昌暗中勾结同样对父亲乃至雍正帝、乾隆帝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本来是胤祥嫡长子,应该承袭怡亲王爵位,但胤祥不想让成年儿子继承爵位、从而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嫡幼子弘晓继承爵位,雍正帝也同意胤祥改嗣,弘皎因此失去了继承权),参与了康熙帝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所牵头发起的宗室谋夺皇权之逆事,想要推翻乾隆帝,扶立弘皙继位。

但是诸人谋事不密(或者说根本就是以卵击石、痴心妄想),事情刚刚起了个头,就被洞悉一切的乾隆帝迎头击碎,弘皙、弘昌、弘皎等人还来不及有任何实际动作,乾隆帝就把他们一网打尽,软禁关押在宗人府,并严查其罪证。

在事情水落石出后,乾隆帝下令将弘皙革除王爵,永远圈禁在景山。弘昌革除贝子爵位,降为闲散宗室,收回御赐府邸,任其自生自灭。弘皎则因为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怡贤亲王胤祥嫡子(比弘昌这个庶子重要多了)、又是雍正帝生前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过分处置,所以乾隆帝没有加罪于他,吩咐将其释放回府,但宁郡王爵位从此由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弘皎的郡王俸禄也终身停止发放,等于不废而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弘皎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身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同时,宁郡王爵位在弘皎去世后三世降封,一路从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直降到奉恩辅国公,然后才以辅国公世袭。这一支怡亲王小宗后裔,因为始祖弘皎的不谨慎,永远失去了世袭郡王资格。(当然,百年后的机缘巧合之下,弘皎后裔又奇迹般获得了大宗宗子地位,承袭了世袭怡亲王爵位。)

在两个兄长不自量力挑战皇权的愚蠢行动中,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谨小慎微,所以没有被牵扯进“弘皙谋逆案”内,算是为怡亲王一系保住了根本。但乾隆帝还是对其没有主动出面举报弘昌、弘皎二人的作乱之事而心有猜忌,虽然表面上不予加罪,但私下多少有些恼怒。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乾隆帝借口弘晓年幼不谙政事,将其所兼任“管理理藩院事”、“正白旗满洲都统”两职免去,让他回府“安心读书”。此后,弘晓再也没有担任过朝廷的重要差事,只是以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按例列班朝觐、名义上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仅此而已。

弘晓也乐得清闲,为了不让皇帝猜忌自己,于是尽量减少对朝政的参与,一心专注于收藏古文典籍,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数座精美的藏书楼,分别取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费尽心思搜集而来的古典文献、善本孤本、传世典籍都藏于其中、时时观摩,并根据诸多藏书写出了《明善堂集》,作为自己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如此低调、内敛的处世哲学,和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自乐的态度,使得弘晓躲过了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稳守住,给父亲怡贤亲王胤祥保住了家族的荣耀,从这一点上来说,弘晓也算是怡亲王一系传承不断的功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低调谨慎了大半辈子后平静去世,一共当了四十八年亲王,时年五十七岁。乾隆帝对于这个识相知趣的小堂弟还不错,赐其谥号为“僖”,称怡僖亲王,命礼部和宗人府、内务府按制度操办其葬礼,并额外加赠治丧金一万两,让弘晓的次子永琅世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没有子嗣。),永琅是第三代怡亲王。

在之后的四十七年内,怡亲王经历了五代传承,传到了始封亲王胤祥的五世孙手中,其世系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晓次子、第三代怡亲王永琅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恭亲王。

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之孙、第四代怡亲王奕勋袭爵(奕勋为永琅次子绵标之子,嘉庆四年(1799年)绵标先于其父永琅去世),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奕勋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恪亲王。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奕勋长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仅五岁的载坊薨逝,没有子嗣、朝廷没有赐谥号。

自五岁的载坊去世后,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一直空位,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才下旨以怡恪亲王奕勋次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延续这“世袭罔替”的王爵。载垣也是第六代怡亲王。

承袭怡亲王之后,载垣被道光帝、咸丰帝两代皇帝所倚重,年纪轻轻就先后出任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而在皇室宗族之内,载垣还担任过管理镶蓝旗觉罗学、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等地位尊崇的职位,太庙祭祀大典、皇族近支婚嫁这些重要的差事大都由其主持。此外,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等皇帝亲卫军队也由载垣负责统管。

在道光和咸丰两朝,载垣是道光帝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恩宠是包括道光帝和咸丰帝亲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室宗族子弟都不能比拟的,载垣的权势地位和被皇帝倚重的程度几乎可以同他的祖先、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驾崩,在临终前,道光帝亲授顾命,让族孙载垣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即将继位的皇四子奕詝(咸丰帝)。而咸丰帝即位后,也一直信任和倚重载垣,让他出任要职,参与朝政,掌握中枢大权。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载垣于危急时刻被咸丰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展开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在击败清军的抵抗,攻入了京师。咸丰帝被迫以“木兰秋狝”的名义匆匆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载垣等重臣奉命随扈一同前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于避暑山庄,临终前他再授予载垣顾命之责,让他以“赞襄政务大臣”的名义、与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七人共同辅佐皇长子载淳登基,并主持中枢政务,并明确“顾命大臣”中以载垣为首(实际是以肃顺为首)。载垣“两受顾命”、“两辅新君”,权势和地位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这个待遇在名义上甚至比胤祥当年的议政王大臣地位还要高)。

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拥立其独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拟定的年号是祺祥)。不过同治帝登基后顾命大臣们和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间因为最高权力的控制和分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乃至于不可调和。争吵最激烈的时候,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皇太后因此深恨辅政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欲除之后快。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在奉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途中,两宫皇太后秘密和早就暗中联络多时、制定了抓捕顾命大臣计划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合谋,设计将顾命大臣中的实际首脑肃顺和其他七人分开,然后突然在京师和密云两处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全部拿获,一举夺回了朝政控制大权。咸丰十一年是辛酉年,所以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发动的政变被叫做“辛酉政变”。又因为小皇帝载淳初定的年号是“祺祥”,因此后世史书上也称为“祺祥政变”。而两宫皇太后在政变成功后即改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

在夺回权力控制权后,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肃顺斩首弃市,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则免除显戮、“开恩赐死”,在宗人府内赐白绫自尽。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被杀对怡亲王一系是一次最为严重的打击,世袭的怡亲王王爵因此几乎被废除。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之后,两宫皇太后已经开始了“垂帘听政”,为了收伏人心、也为了团结宗室,两宫皇太后以怡贤亲王胤祥功勋卓著、恩泽后人,其世爵不应因宗子有罪而彻底废封,于是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怡亲王大宗封爵返还,但暂时没有直接归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彰显载垣之罪不可轻易免除。

载垣的罪行十分严重,所以以他为代表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直系后裔)在朝廷返回封爵之后还是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的玄孙载泰为新的怡亲王宗子,承袭朝廷返还的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并代替原本的大宗—怡僖亲王弘晓一系,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不包括载垣)。从此,原本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们在同治二年(1862年)之后再也没有了大宗资格,只被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退出了怡亲王世序传承,实际上已经被废黜世袭亲王爵位。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收复了江宁,因此对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加恩授爵,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罔替资格的怡亲王封爵,也因此得以复封。

这一年七月,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册封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子宁良郡王弘皎的玄孙奉恩镇国公载敦为怡亲王,并恢复了怡亲王封爵的世袭罔替资格,载敦也是第七代怡亲王。而原怡亲王府宗子、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泰则改袭因载敦入继怡亲王而遗留下来的弘皎后裔封爵——奉恩辅国公(宁良郡王弘皎在乾隆时期被取消世袭罔替资格、改为降等承袭,三降后以奉恩辅国公世袭传承)。

载敦在承袭了世袭的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改为怡亲王大宗世系。

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七代怡亲王载敦去世,朝廷赐谥号“端”,称怡端亲王,其长子溥静袭爵,为第八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怡亲王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宗室王公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之后溥静在王府中莫名其妙死去,传闻是被侵略军故意报复鞭答致死。

之后,慈禧太后为向八国联军求和,惩办了部分主战宗室大臣,庄亲王载勋被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革爵流放。而已经去世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参与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之意。怡亲王爵位第二次被除封废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局势逐渐平息后,慈禧太后返回了京师,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了空悬三年之久的怡亲王封爵。不过,因为原怡亲王溥静的“参与启衅”之罪,他的儿子们都被剥夺了大宗承袭资格,怡亲王爵改由怡端亲王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时年仅仅两岁的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在武昌城外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十二岁的怡亲王毓麒也因此失去了世袭亲王的身份,成为普通平民。

毓麒年少无知、不能持家,因此家道迅速中落,为了维持生计,他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先后伐倒变卖一空,又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怡亲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换取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默默无闻中于北平(北京)去世,而毓麒的去世,也标志着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从此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人,不可炫耀的是:财富的多寡、婚姻的幸福、子女的成就怎么看

沒错的,反者道之动,一说就泄!

你炫富?比你富的人大把,你这才是哪跟哪儿啊?再说,一露富,就遭人嫉,遭贼惦记,遭强人掠夺,遭人质疑合法性,遭暗中算计,你不烦心?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呀!

你秀恩爱?人家就给你挖一点陈年往事出来,你以为自家幸福,没想到话音刚落,后院就起火,啥事也不是铁板一块嘛!

你吹子女成就?天下有成就的子女多了,一山更比一山高啊,你名牌人家更名牌,你当官人家官更大,你有公司人家更实力,人比人气死人嘛!

所以呀,有钱就闷声发大财,恩爱就悄悄的享受,子女有成就就珍惜感恩,永远都夹起尾巴做人,财运、官运、人运才会立于不败。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蓝玉活着大概会是这样一副光景:

朱允炆:蓝玉!朕命你即刻出兵,迎击燕王朱棣的部队,但不准伤了他的性命。

蓝玉:谨遵陛下旨意!

几天后,蓝玉:陛下,微臣替您将逆贼朱棣的人头砍下来了,作为交换,你把皇位禅让给朱允熥吧!

朱允炆:我********你********!

明朝时期最可惜的事情我想某过于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算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长期拥有监国的实权,还被允许肆意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妥妥接任朱元璋的位置。

只是可惜他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替皇孙朱允炆铺路,大肆屠杀明朝开国功臣,这为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靖难之役

被逼上绝路的朱棣

笔者认为,朱棣仍然会造反,因为蓝玉是否活着他都已经被逼上绝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此前朱元璋一直分封藩王,希望朱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能繁荣下去,所以那时候各地藩王的势力已经很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

而朱允炆能力不够,野心倒是挺大。他皇位还没有坐热,就急急忙忙找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如何削藩,收回地方权力,最后决定从势力最为弱小的藩王入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元璋才去世几个月,朱允炆就开始对周王朱橚动手。在其指使下,朱橚次子朱有爋诬告自己的父亲谋反,而后朱允炆派曹国公李景隆来到开封,将周王一家老小押回南京,随后把他贬为庶民,发配云南蒙化。

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先后对齐王、湘王、代王三位藩王动手,两月后又将矛头指向岷王朱楩,将他们全部贬为庶民,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不得不说,朱允炆的削藩的手段极为狠辣,完全不留情面,将这些藩王全部往死路上逼,哪怕是第一个实施削政策的汉景帝刘启,见到朱允炆的举措也得惊掉下巴。

在扫除其他障碍后,只剩下实力作为强大的朱棣。而自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后,朱棣已经基本掌控了北疆的兵权。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就经常外出打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想让他交出手中的权力,就相当于动他的命根子,朱棣万万不可能答应。

可是朱允炆削藩的态度又非常坚决,于是摆着朱棣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起兵造反!

因此,朱棣造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上绝路,如果这项政策不改变,哪怕蓝玉再世他仍然会选择造反。

朱允炆剧照

稳操胜券的蓝玉

那么如果蓝玉率军与朱棣对垒,谁取胜的概率更大一些呢?笔者认为毫无疑问是蓝玉,甚至可以说蓝玉稳操胜券。

我们知道,正史当中,虽然朱棣成功夺得皇位,但他获胜的过程并不轻松,好几次都是惊险取胜,而且取胜的主要原因还是明朝官方部队作战不利。

当初明朝官兵围攻北平城,都督瞿率领千余骑精兵就能杀入彰义门内,可惜后来援军没有跟上,他只好停止进攻。

后来主将李景隆又担心瞿能功劳超过自己,命他原地等待大部队攻城,结果错失最佳进攻时机,使得围攻北平的计划泡汤。

如果将主将换成蓝玉,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不说轻而易举攻破城池,但至少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更不要谈失败了。

不仅如此,朱允炆曾发布过“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诏令,这才使得朱棣能够安全打进南京。

东昌之战中,朱棣身先士卒率军冲锋,而盛庸事先在阵中埋伏了大量的火枪与毒弩,然后引诱朱棣杀进来,最后将其重重包围。

在火器的强力攻击下,燕军损失惨重,朱棣仅仅带着朱能等数十人逃出升天。

其实这还是盛庸放水的结果,因为朱允炆的奇葩指令,盛庸部队既不敢射杀朱棣,又无法做到将其生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跑路。

后来朱棣发现这张“免死金牌”,更加肆无忌惮,夹河之战中他直接跑到盛庸的军队阵前侦察,后者依旧不敢开枪。

当晚朱棣又带人在官军营寨附近扎营,早上起来发现被围,他一马当先从官军中穿梭过去,只留下些许飞扬的尘土,而这些官兵如同友军一般任由朱棣扬长而去。

因此,朱允炆最后会输,和自己喜欢作死脱不了干系。人家朱棣都起兵造反了,你居然还想着让手下保住他的性命?这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夹河之战

但如果,当时负责阻拦朱棣的不是盛庸而是蓝玉,恐怕朱棣早已成为他的刀下亡魂了。

蓝玉啥人啊?那可是连朱元璋的命令都敢违背的叛逆小伙!

当初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本是大功一件,结果蓝玉兽性大发,未经允许强行占有了北元王妃,使后者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不仅如此,他在班师回朝抵达喜峰关时,因为天黑守城将领看不清蓝玉的脸面,要求对其进行身份确认。结果蓝玉非常不耐烦,直接命人攻破城门,强行入关。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将他的封号由“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希望蓝玉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可蓝玉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跋扈,甚至质问朱元璋为何只封他为太子太傅而不是太师!看出蓝玉有多么狂妄。

所以,要是将盛庸换成蓝玉,他根本不会遵守朱允炆妇人之仁的诏令,而会自作主张,将朱棣的人头砍下来向其邀功。至于朱棣,只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根本不足以抗衡身经百战并且处于优势地位的蓝玉。

蓝玉剧照

被迫退位的朱允炆

然而处理完朱棣造反一事,还得考虑蓝玉本身的忠诚度。

蓝玉什么身份?他是开国大臣常遇春妻子的弟弟,后者生下的女儿又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因为这一层关系,蓝玉与朱标一直很亲近,而朱元璋也是喜闻乐见,打算把蓝玉慢慢变成朱标自个的班底。

可谁都没想到后来朱标会暴毙,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之下只能另选皇太孙朱允炆做继承人,而当时朱允炆年纪太小,根本不足以服众,为了替他保驾护航,朱元璋对原先的太子党痛下杀手,其中就包括蓝玉。

蓝玉嚣张跋扈难以管教不说,更重要是他压根就不会支持朱允炆。朱允炆并非太子妃常氏所出,而是朱标妾室的孩子,常氏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虽早早夭折,可次子朱允熥仍然活得好好的。

所以,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家族利益,蓝玉一定会站在朱允炆的对立面,帮助朱允熥上位,这也是朱元璋对其大打出手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是蓝玉还活着,或许他能轻而易举地镇压朱棣,但朱允炆的皇位可能要不保了。

朱允炆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哪怕蓝玉活着,朱棣依旧会被迫走上造反的道路,只不要有蓝玉的守护,朱棣的造反注定会失败。

然而最悲催的还是朱允炆。无论蓝玉是否活着,他都保不住自己的皇位,唯一能够争取的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朱允熥上位后愿意网开一面的话。所以或许朱允炆更希望蓝玉能够活着,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然而,有两位英雄尽管功勋卓越,结局却让人唏嘘。他们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却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杀人者遗臭万年,殉国者留芳百世。

这两人就是南宋的岳飞和今天要说的于谦。

于谦为何被杀,还要先从土木之变说起。

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辣,兵败被俘。蒙军势如破竹,挟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紧急关头,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与众臣共同恳请太后速立新君,以绝蒙军拿人质要挟之念。代宗即位后,以兵部尚书身份召集众臣督战,陈兵九门之外,与蒙军血战。

蒙军被击退后,曾以英宗为条件勒索大明,于谦以“民为众,君为轻”未许。不得已英宗被无条件释放。

八年之后,在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复辟,几日后代宗病死,史称夺门之变。由于英宗被俘后,于谦等拥立新君,且拒绝了蒙军拿英宗交易的条件,英宗重登皇位后,对于谦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复位后,亲信拥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远于谦等忠良。于谦为人耿直,不去攀附权贵,遂遭石亨等污陷,不久下狱。英宗偏听偏信,加上对于谦心存怨恨,不顾及于谦保卫京师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时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英宗死后,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于谦平反竖碑,追谥“肃愍”。神宗朝再次对于谦追赠,谥“忠肃”,人称忠肃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边上,有处著名的景点,就是于谦墓。于谦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每年春夏秋冬,游人都会络绎不绝,凭吊这位忠贞爱国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时,驻足于谦墓,敬佩之余,提笔题下“”丹心抗节”四字,至今悬于祠堂。

八阿哥胤禩是因太优秀而触怒了康熙吗真实的“八贤王”到底如何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

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

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

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

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

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

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

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

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