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水浒传中,孙二娘开人肉包子铺,作恶多端为什么还能成为好汉
- 《水浒传》里的母夜叉孙二娘真的用人肉包包子吗
- 《水浒传》中,孙二娘战死,武松为何痛哭流涕
- 孙二娘卖人肉包子,这样的人也能称好汉吗
- 武松疾恶如仇杀人如麻,对不住他的一律杀掉,那“人肉包子”孙二娘呢
-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 水浒传中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这就是顾老大,孙老二,为什么她们连个名字都没有
- 孙二娘与武松情投意合,十分般配,她俩该不该成为夫妻
- 《水浒传》孙二娘,是谁的二娘
水浒传中,孙二娘开人肉包子铺,作恶多端为什么还能成为好汉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它说明了看问题是站在哪个角度上。
如果单纯站在杀人的角度上看,孙二娘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与好汉的边儿都沾不上。
可是,如果站在文学作品的角度上看,尤其是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看,孙二娘先是上了二龙山,后来跟随鲁智深和武松共同归顺了梁山,上山后并没有继续从事人肉包子的行当。所以她和别的梁山弟兄没啥区别,自然也就可以称为梁山好汉了(女汉子)。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必须是紧贴当时那个历史背景而成立。
《水浒传》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它描写的是北宋年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一起农民起义的故事。这就决定了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们,必然是一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色人等。
晁盖是东溪村的保正,相当于如今的村长。
宋江是郓城县衙的押司,也就是个刀笔小吏。
吴用是个私塾先生,公孙胜是个道士,卢俊义是个富翁和员外。
晁盖吴用公孙胜,是劫取了生辰纲的不义之财后逃上了梁山。
宋江是杀了阎婆惜犯下人命案子被捉,后来又写反诗被判处了死刑被救上梁山的。
而卢俊义干脆就是被骗上山的。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各有不同,上山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至于孙二娘,她是开人肉包子铺的。这就反应出了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丰满的,符合实际的。
相反,如果梁山所有人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都是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所认为的好人,那还能叫水泊梁山么?——自然也就没有了《水浒传》这部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著。
二、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的好人坏人,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梁山好汉中也有纯粹的好人,比如鲁智深,专门见义勇为惩恶扬善。比如林冲,受人迫害也从来不滥杀无辜。比如卢俊义,他就是个富豪,还是个员外,由始至终没有任何劣迹。
相形之下,像孙二娘这样开黑店的主,像清风山的欧鹏和矮脚虎王英,天天剜人心煮了以后当醒酒汤喝。像鼓上蚤时迁,专干溜门撬锁挖坟盗墓的勾当。
而正是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所谓的好人坏人,才构成了一个啸聚山林的梁山团队,共同举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武装力量,为后人展示了一副既波澜壮阔,又色彩纷呈的历史画面。
所以,这里的人物是好是坏,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单纯以出身论英雄 ,以人物过去的历史来论短长,那就成了一篇政治论文,自然也就没有了《水浒传》这部文学作品。
三、《水浒传》的底线是,以上梁山之后为界限。
当然,《水浒传》对好人坏人的区分也不是没有底线,而是以上梁山之后为界限。
梁山所有的人,上山前三教九流啥事都干,上山后就统称为梁山好汉。既然是好汉,那就不能再干坏事了,而是杀富济贫,除暴安良。
所以,梁山所有的征战杀伐,都是师出有名。
三打祝家庄,是因为时迁偷吃了人家的报晓公鸡被捉去。这时候,时迁还是在上梁山的路上,也就是说,他偷鸡时还不是梁山的人。可既便这样,当晁盖听说以后,认为他有损梁山的名声,当即就要把一起来的杨雄和石秀斩首。是宋江当众说情,加上祝家庄因为一只鸡和梁山叫上了板,声称要“填平水泊擒晁盖,踏破梁山捉宋江”!这显然有些狂妄之极,是找死。所以才发生了三打祝家庄的精彩战役。
限于篇幅,无法继续展开,只是梁山所有战役,都是有一定原因,并非无缘无故。这就说明了梁山不是在干坏事,而是事出有因。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些事也是抗不住推敲。比如为了收伏秦明,宋江把秦明一家老小都送上了断头台。为了让卢俊义上山,把他骗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但也正因为此,才使故事情节更加逼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结论:
以上的表述,只是用事实来论证,孙二娘这样的人物,到底算不算好汉。
其结论是:
孙二娘在开人肉包子铺时,她就是个杀人狂,当然算不上好汉。
而在上梁山后,她跟着梁山好汉们一起除暴安良,自然也就是好汉的一员了。
《水浒传》里的母夜叉孙二娘真的用人肉包包子吗
真的是人肉包子。看看张青对武松说:来此盖间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过往客商,有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吃了便死,将就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次点的切做水牛肉……然后做成包子。
《水浒传》中,孙二娘战死,武松为何痛哭流涕
《水浒传》原著中孙二娘之死是这样描述道:“整点两处将佐时,长汉郁保四、女将孙二娘,都被杜微飞刀伤死”。当时武松并不在身旁,之前宋江攻打睦洲时,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左臂,然后心灰意冷就去六合寺出家念佛去了。武松痛哭是电视剧里的艺术再加工罢了!
孙二娘死了,武松应该哭吗?书里没写,电视剧拍的是痛哭流涕。是哭,还是不哭?电视剧里的武松要哭,那是导演的脑洞。如果要说原著里面的武松,我认为他应该是哭不出来的!
武松的三场结义!
水浒中,武松有三个结义兄弟,分别就是及时雨宋江、菜园子张青、最后就是金眼彪施恩了。这三个都和武松拜了把子,称兄道弟,虽说对武松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但后面是否都对武松真心实意,武松自己还是有判断的。
武松结义的第一个兄弟:宋江。
当初武松在家乡以为酒醉打死了人,怕担官司,所以跑去了沧州躲进了柴进的府中。而这时宋江因为在家杀了自己老婆阎婆惜也逃到了柴进府中,二人因此相识。
在柴进府上,宋江不小心将炭火掀到了武松的身上,武松当时要揍宋江,被柴进拉开然后给双方介绍,武松得知他是鼎鼎有名的及时雨后,二人一见如故,之后便结义为兄弟,宋江上梁山后成了首领,而武松不久也跟着上了山。
不过在上了梁山后,两个人却开始越走越远,宋江一心想招安,甚至为了重归体制内不惜出卖兄弟情义。同时宋江对卢俊义,对扈三娘等一些人的下作手段是让武松不耻的。而在诏安问题上,武松和鲁智深是反对招安的代表人物,虽然为了兄弟情义也一起投了朝廷,但隔阂也就有了。
在征讨方腊结束后,武松也断了一臂,宋江想让他和自己回归朝廷继续做官,武松却断然拒绝,他除了对朝廷心灰意冷之外,对宋江也早已失望了。而宋江这时候的一句“任从你心”也让武松内心在无波澜,从此两人恩断义绝,再无交集。
武松结义的第二个兄弟:张青。
武松和张青、孙二娘的结识属于不打不相识。武松为兄报仇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而被流放,途中遇到了开黑店卖“人肉叉烧包”的张青两口子。因为看到孙二娘有图谋不轨的嫌疑,就设法把孙二娘给捉了,等到张青赶到,看到这个情况,连忙低头道歉服软,最后两人结成了兄弟。
这里需要详细说一下的就是:张青属于上门女婿,这个在宋朝肯定地位高不到哪里去的,所以孙二娘在书中的强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们两口子干的是“人肉叉烧包”的买卖,这个“人设”就没必要去深入的讨论。书中的描述也很详尽,见武松强势,先是两口子急忙服软、道歉,然后关系缓和后纳头便拜最后结为兄弟。
这个结拜张青夫妇是主动的,应该属于高攀,武松的豪爽以及张青两口子的下跪无疑促成了结义的成功。那么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张青要主动的往上靠,说什么惺惺相惜、一见如故都是瞎扯。同为江湖儿女,拳头大的就是爷,做为底层的张青和孙二娘肯定是门清,靠上武松无非是找个能打的兄弟做靠山而已。
张青、孙二娘开黑店、卖想肉,杀人无数、心狠手辣肯定的。在梁山绝对能排进恶人榜前三,从他们两口子在梁山的排名可以看出来,并不是很招人待见。但是因为武松,他们在梁山土匪窝的生活也还是可以的,也没什么人敢去招惹。
后面武松血洗鸳鸯楼,犯下惊天大案后,张青两口子的处理方式就很让人寻味了。按说,做为结义的大哥、大嫂,兄弟有难,做哥哥的是要出头的。这个出头并不是说让张青两口子去找朝廷拼命,但是起码的担待要有。武松最开始在家因酒误伤人,武大的处理很果绝,让武松跑,对方寻上门了大哥来抗,这才是兄弟。对避难来的武松,张青、孙二娘话说的很好听,但是却让武松去投靠鲁智深。这是为什么?难道自己的店里就住不下武松了?说到底还是怕官府寻上门来连累自己罢了,还是江湖中人“明哲保身”的思想罢了。两夫妻虽然对武松也有一些关怀之举,但做为底层的江湖人士来说,也不免有讨好之嫌。
最后还要点明的就是,前面也说过,张青是上门女婿,孙二娘很强势。那么在家里张青是没什么发言权的,这些事情孙二娘会不知道?张青的这些话孙二娘会不默许?
所以有些事情没必要太过执着,武松心里肯定也是明白的。上梁山之后这两个兄弟几乎也就没有什么交情了,虽然孙二娘的豪爽性格武松很欣赏,但那也只是欣赏罢了。后来张青战死,武松也没什么伤心的表现。至于后来孙二娘的死,对于已经出家为僧,脱离梁山后无喜、无悲的武松来说,恐怕孙二娘是谁,武松也要忘了吧!
武松结义的第三个兄弟:施恩。
施恩接触武松是带有明显目的的,这个大家都明白。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施恩的目的达到了,最后他们也结义为兄弟。
不过施恩也确实是值得可交的,这个从施恩后面对武松的所作所为就可见一斑。当初武松被张都监陷害,是谁救的他?当时张都监想让武松成为他的人,但是武松不从被陷害,还是施恩花费大量的银子,上下都给武松打点好,而且当时自己的快活林都被蒋门神给再次拿走了。结拜之前施恩是有利用之心,但是自从结拜之后,兄弟之义施恩却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依然只是利用,何必管这么多呢?重新再找个更厉害的人帮他出这口恶气,夺回快活林就好。
虽然施恩也不是个好人,但是对于武松这个兄弟,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并且找到了各种能找到的关系,上下打点,才把武松解救了出来。因此,对这些武松也是都看在眼里,对于极重兄弟之义的武松来说,他知道施恩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
所以在梁山上,武松和施恩是非常亲近的,武松连自己的武艺都教给了施恩。武松在得知施恩落水而死的时候,曾经伤心到大哭,而整本书中,武松除了为自己的亲大哥哭过之外就只为施恩哭过了。
武松帮了施恩,在武松有难之后,施恩也倾尽全力帮助武松,这就是兄弟。武松结义的三个兄弟,也只有施恩让武松始终不能忘记!
最后总结:
张青、宋江两人都给过武松帮助和关怀。但是他们两个人和武松的结拜还是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在里面,并不是纯粹的兄弟之情。虽然相交,但并没有交心,就是如此了。
武松虽然有些欣赏孙二娘,那也只是欣赏罢了,并无太多的交集,做为结义兄弟的老婆,也不可能让武松去有所交集。
现在的电视剧之所以在武松和孙二娘身上煽情过多,无非是吸引眼球,制造虚头罢了。有的电视还拍出了最后武松、孙二娘情投意合,浪迹天涯的戏码,这个就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评论了。
孙二娘死了,对于自己斩断伤臂,与世俗了断之后正在伴灯念佛的武松来说,就算知道了,无非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也就死了,无非是另一场轮回罢了!
孙二娘卖人肉包子,这样的人也能称好汉吗
孙二娘当然能称梁山好汉,无论她做过什么,包括卖人肉馒头。但是,施耐庵却并不一定说孙二娘就是一条“梁山好汉”。这是为什么呢?
谁是“梁山好汉”?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这回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写的是朱贵带着林冲上了梁山,来到了聚义厅。林冲抬眼看时,只见:
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
王伦是梁山寨主,当然是“梁山好汉”了。在此之前,柴大官人写信推荐林冲上梁山时,也简要介绍了梁山的情况:“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第二个唤做摸着天杜迁,第三个唤做云里金刚宋万。”
施耐庵、柴大官人都说王伦是条好汉,不仅王伦是,杜千、宋万两个也都是名副其实的“梁山好汉”。由此可见,但凡是上了梁山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干没干好事,都是“好汉”。
在“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故事中,阮小二口中的“梁山好汉”讲得更有意思:
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
“好汉”与“贼男女”原来是可以划等号的,孙二娘卖人肉馒头,是不是货真价实的“贼男女”呢?所以说,孙二娘乃标准的“好汉”,即便以性别区分,那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女汉子”。同时,阮小二还说,林冲没上梁山之前,王伦等人都是“强人”。也就是说,但凡上山落草者,都符合“好汉”的标准。
关于“好汉”的来历,明代陈沂是这样解释的:“汉自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馀年,马畜孕重堕殒,罢极,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人又曰好汉,自后为男子称矣。”
陈沂比施耐庵生得晚,《水浒传》中的“好汉”肯定不是出自陈沂的《询刍录》。但是,陈沂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如此定义“好汉”,此前一定也是有说法的。施耐庵借用了这个名词,在《水浒传》中把上山落草、造反的“强人”、“贼男女”都归于“好汉”之列。
问题是,孙二娘是女流之辈,即便是以今天的概念来理解,也是个“女汉子”而已。假若题主问“孙二娘是个女的,为何称为好汉”,答题的难度就更大了,幸亏题主没这么问。
施耐庵的“好汉”是不是包括三员女将
题主没问,不等于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同样涉及到孙二娘能不能称“好汉”。而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原著中去找答案。
梁山好汉劫法场,宋江上了梁山,途经黄门山时,遇到了欧鹏、马麟、邓飞、陶宗旺四人。书中说,这“四筹好汉”是专门来投奔宋江的。大家上了梁山后,晁天王主持重新排座次,书中中写的是:“共是四十位头领坐下”。
这是一处“体例”式的文本,此后的文本大致是按照这样的体例来表述的。也就是说,单独讲到男子汉的时候,就写作“好汉”,排座次涉及到女汉子的时候,就都是“头领”了。不信,且看晁盖做寨主时,山寨排定座次,书中却是这样写的:“梁山泊自此是十一位好汉坐定”。由此可见,施耐庵还不一定认为孙二娘是“梁山好汉”呢。否则,施公岂不是男女不分了?
孙二娘是《水浒传》头一个出场的女将,武松在十字坡遇到她时,施耐庵写的是“那妇人”,并没有称她为“那好汉”。孙二娘被武松制服,张青恰好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立即叫道:“好汉息怒!且饶恕了,小人自有话说。”陌生妇女是“那妇人”,陌生男子是“好汉”,施耐庵分得十分清楚。
扈三娘出场时,施耐庵的写法与林冲见到王伦时完全不同:“山坡下来军约有二三十骑马军,当中簇拥着一员女将。”扈三娘追赶宋江,林冲却杀到了,施耐庵说:“只见树林边转出十数骑马军来,当先簇拥着一个壮士”。
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施耐庵心中有数得很。
扈三娘上了梁山,从此,梁山上便有了女将的加盟。从此,但凡梁山排座次,都按照“体例”,大家都是“头领”。
宋江兵打北京城这回书写得很有意思,最能体现施耐庵“男女有别”的写法。书中交代了梁山的布阵情况,专门让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单独领军作战:
东阵上只见一员好汉,当前出马,乃是“黑旋风”李逵,手掿双斧,睁圆怪眼,咬碎钢牙。
当先一骑马上却是一员女将,结束得十分标致。……且说这扈三娘引军,红旗上金书大字“女将一丈青”,左有顾大嫂,右有孙二娘,引一千余军马……三员女将,拨转马头,随后杀来,赶的李成军马四分五落。
写李逵是“好汉”,写扈三娘她们就是“女将”,孙二娘到底是不是“梁山好汉”呢?
“话说宋公明一打东平,两打东昌,回归山寨,计点大小头领,共有一百八员,心中大喜”。因而,《水浒传》中从来就没有“一百零八条好汉”这一说,孙二娘恐怕不在“梁山好汉”之列。但是,梁山三员女将确实是山寨头领,总不能将她们排斥在另册吧。
施耐庵没有把她们打入另册,单列一个女将名单出来。因而,宋江在梁山大聚义时,统称一百单八将为“兄弟”。这也是避免把“女汉子”称为“好汉”。所以,从《水浒传》的文本表述看,孙二娘是梁山女将,不是“梁山好汉”。
孙二娘能不能称作“好汉”
上面讲的,是《水浒传》的文本细节处理,梁山之上也是男女有别的,无论是孙二娘,还是顾大嫂、扈三娘,都不是“好汉”而是“头领”或者“女将”。因而,这三员女将有一个独特的行序,孙新的老婆最大所以叫顾大嫂,张青的浑家第二,就是“二娘”,矮脚虎的婆娘年纪最小,自然就是“三娘”,她们没有因家中的行序得名。
从施耐庵给三员女将的特殊行序来看,她们当然就是梁山上的姐妹了,宋江笼而统之的说梁山有一百零八个兄弟,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说梁山有一百单八条好汉,是读者讲的,施耐庵却分得很清楚,没有把女将混入“好汉”之列。
续书作者男女都分不清楚,一上来就是“泊子里的好汉”如何如何。绿野老道不认同七十回后的续书,除了内容上完全反转了《水浒传》外,文本的粗制滥造,甚至胡言乱语,也是原因之一。这是题外的话。
不过,读者把一百单八将都称作“梁山好汉”也并没有错,从大概念来说,孙二娘她们既然是梁山中的一员,也应当属于“好汉”之列。或者说,她们与一百零五条好汉一样,属于同一类人,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以,说孙二娘是“好汉”也未尝不可。既然如此,那么,卖人肉馒头的孙二娘够得上“好汉”的标准码?
按照本回答上文的标准来看,“强人”、“贼男女”等都是“好汉”,那么,孙二娘毫无疑问的绝对配得上“好汉”二字。
按照另外一种侠义的理解,“好汉”又有行侠仗义的意思,经常与“英雄”这个词组合成“英雄好汉”。大概,题主所说的好汉指的是这个意思。即便如此,孙二娘也绝对可以称为“好汉”。
《水浒传》原本就是一部写妖魔还道,然后替天行道的故事,每个梁山好汉都有一个曲折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七十回书中,起自江湖的好汉们,更是“魔性”十足。张青、孙二娘夫妇乃典型的江湖人士,所以,他们在十字坡的所作所为,肯定属于标准的“贼男女”的勾当。若以题主的“好汉”来衡量,孙二娘便是货真价实的母夜叉,根本就不配“好汉”这个称号。
但是,自此孙二娘遇到武松之后,便规矩了许多,书中再也没有提到她继续卖人肉馒头了。不久,张青、孙二娘都上了二龙山。
书中交代,“因鲁智深、武松连连寄书招他,亦来投奔入伙。”二龙山有三个大头领,为何“招他”入伙的书信中没有杨志的签名呢?除了杨志与张青夫妇不熟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这条原因便与孙二娘是否能称作“好汉”有关。
当初,鲁智深单打二龙山没搞定,后来联手杨志“双夺宝珠寺”。施耐庵这样写,为的是给鲁智深、武松找一个合适的去处,和尚到宝珠寺落脚,岂不是正好么。智真长老预言鲁智深的正果是自智真自己以下的五台山和尚都不及他,也就是说,鲁智深要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宝珠寺正好是这样的去处,花和尚在此“实习”了一把,做了个草台方丈。
张青原本是一个屠杀和尚的大坏蛋,后来却变成了为头最惜和尚之人,连续为梁山两大和尚渡劫,所以,才是“宝珠寺”将他招去的。杨志是俗家人,二龙山才是青面兽的落脚点,张青、孙二娘却与二龙山无缘。
《水浒传》中隐含着佛道合一的思想,施耐庵尤其偏向于佛家。所以,孙二娘跟在张青后面,与佛结缘,再也没有干坏事了,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宝珠寺的两大僧人后来上了梁山,也是佛道合一主题下的梁山大聚义。孙二娘跟随鲁智深、武松在梁山入伙,便与所有“好汉”一起“替天行道”,最终,还有可能在施耐庵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中,成为“英雄好汉”。
按照题主的要求,本回答细分了“好汉”的含义。虽然孙二娘是女流之辈,施耐庵没有称她为好汉,但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母夜叉都能够被称为“好汉”,而且,还有可能是“英雄好汉”。
武松疾恶如仇杀人如麻,对不住他的一律杀掉,那“人肉包子”孙二娘呢
凡是招惹武松之人,武松定会痛下杀手,决不留情。
孙二娘此人眉带杀气,目露凶光,决不是良善之辈!
母夜叉孙二娘要把武松做人肉包子下肚,此应该是孙二娘招惹武松之过吧!
此后二人竟成为比亲兄妹还亲的异性朋友,好象令人费解。
首先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武松之所以有仇必报,杀人如麻,是由于自己足够强大,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但其也讲究江湖义气,有恩必报,为朋友甘愿两肋插刀。
从书中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在孟州萍水相逢,孙二娘死死盯着武松的包裹,才使武松心生此女人不是良家之辈。进而撩拨在先,后加剧了孙二娘的忌恨心理,下蒙汗药,欲杀之。
当菜园子张清出面问清原由,武松是张青、孙二娘心中的偶像,张青对武松并没有责怪,一味地谦和,好汉不打倒汉。武松当然怒气顿消。
张孙夫妻又设酒筵款待,对武松的人格佩服的五体投地,武松对张青、孙二娘此等仗义之举倍受感动。他们之间本来就没有旧仇大恨,武松当然就不会再记前嫌,不会去虐杀自己的铁杆粉丝。
人性都是两方面的,可恨之处,必有可爱之处;可爱之处,必有可恨之处。六亲不认,不讲情义,不分好歹,一味地胡乱杀之,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孙二娘一出场,形象就是这个样子:
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见那妇人如何?这副轻佻的衣着很容易让人觉得孙二娘是个不守妇道的女子,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孙二娘不仅对自己的丈夫十分忠诚,还颇有江湖义气,为兄弟肯两肋插刀,算得上梁山泊第一女英雄。
很多人觉得孙二娘对武松好,是因为崇拜他,喜欢他,我承认的确有这么一点原因,自古美人爱英雄,武松身高八尺,相貌堂堂,这谁顶得住啊?
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江湖中混,出名要趁早
武松不会吹灰之力,便制住了孙二娘,令她动弹不得,这时候张青回来了,看到武松的手段,心里想肯定是碰到硬茬了。
武松自报姓名后,张青和孙二娘都很吃惊,武松打虎和替兄长报仇的事早就传的人尽皆知,这二人自然也知道。
张青夫妇做这个人肉包子,有三种人不下手,和尚道士、女子,还有就是受刑之人,也算自诩英雄好汉。
早就对武松十分钦佩,如今见到真人,自然十分高兴,武松丧了兄长,孙二娘死了父亲,这俩人算是同病相怜,更是拉近彼此的关系。
孙二娘本身对武松起了恻隐之心,看他受刑,想让他落草为寇,免去刑罚,结果武松感念公差一路的照顾,竟然不同意。
这份义气更是让张青和孙二娘佩服,只能拿了10多两银子,又给武松换了新衣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结拜成了兄弟,二人都引以为傲,这算是古代最早的名人效应了。
水浒传中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这就是顾老大,孙老二,为什么她们连个名字都没有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女性,偏偏是梁山上的三员女将没有大名,只有一个貌似表明其家庭地位的“小名”。而那些有劣迹的女性反倒有名有姓的,比如潘金莲、金翠莲、潘巧云、阎婆惜等等。施耐庵为什么这么写呢?梁山的三员女将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古人怎样取名
古人取名,一般都是到了学龄启蒙的时候取大名,也有叫取“学名”。取名时,一般包括姓氏、名、字,比如东坡居士姓“苏”,名“轼”,字“子瞻”。名,是其在社会上的特称。字,是解释或者补充名的。苏轼的“轼”,出自《左传·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句,“瞻”与“望”的意思相近,是“轼”的解释或者补充。现在我们都把表示个人称号的信息叫做“名字”,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字”的概念。
《水浒传》中,几乎所有的梁山好汉都只有名而无字,历史人物同样也极少提及他们的字。这大概是因为书中人物众多,梁山好汉的星号、绰号一长串,每个人再加上个“字”就麻烦了。
古代女子也有取大名的,比如班昭,字惠班。宋代女子也有大名,比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不过,这两个女词人都只有姓名而无字。大多数女子是不起大名的,一般就以家中排行名之,比如孙二娘、扈三娘之类。这样姓名大概可以归之为“乳名”或者“小名”。小名或者乳名不仅女子有,男性同样也在其启蒙入学时有一个小名或者乳名。比如,李十二就是李白的小名,这是因为李白在他的家族字辈中排第十二位。一般到了启蒙年龄,有钱读书的孩子就得取名字了。没钱入学的,干脆就以小名加个姓氏,就是其大名了。
孙二娘、扈三娘行几?
孙二娘、扈三娘这两个姓名很像是家中的小名或者是乳名,小时候就这么叫,长大了也不再取大名。不过,从书中看,这两员女将的姓名又不是因排行得名的。
孙二娘应当是家中的独生女,因没有兄弟姐妹,孙老头就把张青招赘为婿,成为孙家的掌门。扈三娘倒是有一个哥哥扈成,即便是兄妹一起排行,也只能是扈二娘。那么,这二人是否也与李白一样,是按照家族同字辈姊妹的行序得名的呢?书中没有交代,或许她们叔伯家中也有女儿,然后分别得了孙二娘、扈三娘之名吧。
遗憾的是,从后来的情节来看,施耐庵没有这个意思,孙二娘、扈三娘的名并非是按照家族同辈女性的行序而得的。
顾大嫂为何是“大嫂”?
母大虫顾大嫂是小尉迟孙新的老婆,孙新还有一个哥哥孙立,孙立的老婆是乐和的姐姐乐大娘子。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二嫂,偏叫做“大嫂”。大概顾大嫂并非是孙家人所称,而是孙新的朋友们叫出来的。孙新只有兄弟二人,家人不可能称其为“嫂”,更不可能称其为“顾大嫂”。
书中介绍,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入了死囚牢。兄弟二人在狱中认识了孙立的大舅哥乐和,便请乐和告知顾大嫂来相救,解珍说:“我有个姐姐,是我爷面上的,却与孙提辖兄弟为妻,现在东门外十里牌住。他是我姑娘的女儿,叫做母大虫顾大嫂。”
原来,“顾大嫂”在娘家就叫开了。大嫂,原本是已婚女性才有的称谓,尚未嫁人,怎么就叫人叫做“大嫂”了呢?看来,顾大嫂这个称呼还真的很奇怪,很有些讲究了。那么,施耐庵这样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以数字为大名确实有轻蔑的意思
前文所述,李白叫李十二,这是家族中的名字。好在李十二是望族,启蒙后有了大名,文人好友之间再呼其小名,是很雅致的。但是,很多底层百姓长大以后便不再取大名,一直就以小名名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至少可以说明,没有大名的人,恐怕没有读过书,或者没有进入过私塾学堂。
《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的底层百姓,他们是没有大名的。比如,东京大相国寺附近的那帮泼皮,为头的两个就叫张三、李四,他们的绰号也很低俗,分别叫做过街鼠、青草蛇,与其大名很匹配。林冲在沧州牢城遇到了昔日救助的李小二,也是没有大名的下层人。
梁山上阮氏兄弟也是以数字做大名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兄弟生活状况不太好,也没有读过书。而且,石碣村不像东溪村,好歹有个学究,可以给其个学名。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之前还存在,农村小孩起名,大都是寨子里有点墨水的人,按照家族字辈免费提供取名服务。阮氏兄弟既没有文化,也不出去混江湖,一直用小名也就不奇怪了。女性以家中排序而得的小名,也是其终身大名,同样有蔑视女性的意思。宋代对女性比较尊重和宽容,所以,很多女性是有大名的,尤其是自小受到文化教育的人。而没有大名的女性,却不一定享受这种待遇。
不过,《水浒传》中的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却没有轻蔑的意思,而是作者另有所指。
梁山泊三员女将很另类
水泊梁山总共108将,一概被称为“好汉”,显然,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不属于“好汉”之列,她们是梁山中的另类。
于是,施耐庵别出心裁,按照三员女将的年龄顺序,给她们各自取了个大名。这就如一个私塾先生给女学童取名字一样,施耐庵给了她们应有的地位,她们也是上应星辰的“好汉”。
所以,顾大嫂为长,是大姐,孙二娘是二姐,扈三娘便是三妹了。宋江称扈三娘为“贤妹”,也是表明扈三娘在梁山女将中年龄最小,恰好符合“三娘”的大名。
这几员女将因施耐庵的特别取名法,反倒显得提高了地位,在梁山泊与男人们享受同样的“好汉”待遇。而《水浒传》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女子,反倒是遭到了施耐庵的批判甚至于贬低。
潘金莲、潘巧云据说是为了鞭笞张士诚手下两个姓潘的判将,金翠莲则是潘金莲的前身写照。阎婆惜、白秀英这两个女子则是风月场上之人,为标名挂牌,自然得有姓名了。
孙二娘与武松情投意合,十分般配,她俩该不该成为夫妻
武松并两个解差来到大树+字坡,入得客栈,叫酒叫肉,武松凭行走江湖经验,见孙二娘乱烘烘的头发插着一株野花,厚粉也难以遮去满脸的横肉,两只狡黠的眼睛更是透露着杀气,暴露胸部代表着一身顽肉藏着一颗恶毒的心,棒槌似的手臂上套着玉镯倒有女人的强悍劲,武松提高防范,终于使孙二娘上了圈套,两个人通过打斗后,各自对对方产生了那种么微妙的感觉,结下了不可言喻的友情,有种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日同时死的味道,武松虽然钟爱孙二娘,但凭武松的为人和性格,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决对不做第三者插足的败类,况且孙二娘和张青也算同甘共苦的夫妻,所以武松和孙二娘成为夫妻,那是牵强付合的问题!
《水浒传》孙二娘,是谁的二娘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孙二娘是她父母的“二娘”,就是指父母的第二个姑娘。“二娘”,就是“二姑娘”的意思。《中华大字典》共收入“娘”字六个方面的意义,其中第一个义项就是“少女之号”,即指姑娘。第二个义项才是指母亲。由此可以知道,“孙二娘”就是指孙姓的二姑娘。
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个比孙二娘更有名的人,就是一丈青扈三娘。这里的“三娘”,就是“三姑娘”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男孩子称“郎”,女孩子称“娘”,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兄弟,就称为“武大郎、武二郎”。
为了更好地说明“娘”是指姑娘的,我们再引用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取名来予以印证:
“(李甲)因在京坐监,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与一个名姬相遇。那名姬姓杜,名媺,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杜媺就是因为“排行第十”,所以才被称为杜十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