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人说巴顿将军瞧不起朱可夫元帅
- 乔治巴顿越野车的来历到底是怎么回事
- 《叶问4》万会长和巴顿对打时,万会长前期优势那么大,为什么还会输
- 巴顿作为四星上将,为什么感觉比五星上将还出名
- 巴顿为何坐着快没油的吉普车去开会为什么纵容部下偷油
- 《叶问》系列中,泰森扮演的费兰奇和斯科特·阿金斯扮演的巴顿谁实力更强
- 如何评价四星上将乔治巴顿
- 巴顿和彭德怀如果在朝鲜战场过招,谁会更猛
- 以“巴顿”命名的坦克有多少型怎么区分
- 巴顿将军和朱可夫作战谁能胜
为什么有人说巴顿将军瞧不起朱可夫元帅
感谢邀请问答
巴顿瞧不起朱可夫元帅?巴顿瞧不起的元帅和将军多了去了,他能瞧得起谁?
蒙哥马利元帅、德军的隆美尔元帅、布莱德雷将军,他一个都瞧不起!
甚至他的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他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的。
他最尊重的大概只有太平洋战场的总司令麦克阿瑟,他之所以敬重麦克阿瑟,那是因为巴顿是一个很狂傲的人,而麦克阿瑟比他还要狂傲,而且巴顿在西点军校学习时,麦克阿瑟当时是西点军校的校长。
他不尊重麦克阿瑟能行么,而且有一次两人一同走上阵地,一发炮弹飞来,巴顿不由自主的后退了几步,而麦克阿瑟却是站在原地一动未动。
巴顿最大的遗憾很可能是没有与隆美尔一决雌雄的机会,阿拉曼战场是蒙哥马利的成名之战,诺曼底登陆不久隆美尔元帅被逼自杀。
而巴顿真正的风头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的阿登战役和强度莱茵河战役以及易北河战役。
而这时的德国军队早就成为了强弩之末不堪一击,换一个普通的将军也能打赢德军。
他其实不是瞧不起朱可夫元帅,而是瞧不起整个的苏联军队。
在电影《巴顿将军》里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位苏联将军要和他碰杯,他傲慢的让他的副官告诉这位苏联将军,我不和混蛋一起干杯。
出言粗鲁、毫无教养,既伤害了一起浴血奋战的同盟国友军,又制造了不和谐的两国裂痕,真是丢尽了美国人的脸。
德国战败投降之后,无仗可打的巴顿倍感无聊,在公开场合当着记者们的面毫不掩饰要与苏联开战的言论。
幸亏他的上司艾森豪威尔将军见事不好把他调离美第三集团军,为人他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
他不是仅仅瞧不起朱可夫,也对蒙哥马利也不那么友好,他认为美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而他本人自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将军。
如果不是这样狂傲,他不会被从精锐的第三集团军调离到第十五集团军担任司令。
巴顿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但是二战中的出色将军比比皆是,隆美尔、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蒙哥马利等,那一位不出色!
一个无知的自大狂!
乔治巴顿越野车的来历到底是怎么回事
乔治巴顿越野车的身世之谜……
首先说明乔治巴顿是一款面向亚洲市场类似“特供车”的专供车,可以理解为山寨车或者改装车,而其本质是台皮卡车。
生产商为美国USSV,这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位于加州的小型改装厂,全称为美国特种车公司,其产品均为以成熟量产车型改吧改吧的豪车,乔治巴顿也就是这样一台车。
2018款新款巴顿是基于福特F150平台的改型车,两车使用了同款3.5T-V6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310kw、峰值扭矩678牛米(最大扭矩转速3750转),变速箱也是同款10挡手自一体变速箱,加上同样前双A臂、后整体桥式悬架结构【三大件】完全相同。
四驱系统略有区别,F150猛禽的全时四驱前桥有托森式差速锁、中差为多片式离合器限滑差速器、后桥配备牙嵌式差速锁,这套四驱系统虽然不算越野车的极端类型但也有很强的脱困能力了。
而乔治巴顿的全时四驱似乎是取消了前托森差速锁,只保留了中差器和后桥差速锁,前轮限滑依靠ESP电子辅助制动,脱困能力和公路驾驶稳定性会打些折扣。
乔治巴顿越野车的本质就是这样,实际只是一台皮卡换壳车,车身尺寸5930*2537*2145、轴距3584mm,相比F150的改动主要是加宽和缩短轴距,其他真就没有什么了。
重点来了
福特F150猛禽性能版指导价52.38-57.28万!
乔治巴顿展车六座版指导价368万、四座版指导价378万!
专供亚洲市场!!!
这种车多卖掉一台说明亚洲多了一个笨蛋,这套没有什么防弹能力的外壳加上几块防弹玻璃就值300多万哦……真想防弹不如试一试棉被浇水,98K貌似也打不穿……
《叶问4》万会长和巴顿对打时,万会长前期优势那么大,为什么还会输
《叶问4》中吴樾饰演的万会长,功夫灵活度有,但体质上,持久耐力还是比阿金斯饰演的巴顿稍微差些。
虽然万会长也经常习武锻炼,但锻炼的强度,和军人训练的强度还是要差很多。
所以吴樾和阿金斯对决的时候,如果先期,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取胜,势必造成体力消耗,而军人出身的阿金斯抗打击能力比一般人强,电影中也是军营中的精英。万会长作为男二号,于情于理,失败都很正常。
巴顿作为四星上将,为什么感觉比五星上将还出名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你得知道美国在1944年首批晋升了多少位五星上将,当时总共有四名“陆军五星上将”和四名“海军五星上将”。海军的事情不用管它,陆军的四位五星上将都是谁呢?根据排名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阿诺德,注意到了吗,真正身处欧洲战场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一人。
(四星上将巴顿)
按照美军五星上将的授予条件,最基础的门槛是至少担任过“盟军战区指挥官职务”,因为它等同于元帅军衔。其中马歇尔是陆军参谋长坐镇华盛顿,麦克阿瑟是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阿诺德是陆军航空兵司令。艾森豪威尔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同时也是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但是他肯定不会冲杀在战场一线,老实说艾克的政治水平远高于他的军事能力,而欧洲大陆上的美军地面部队主要指挥官,也就是布莱德雷了。
当1941年巴顿成为美军第一个装甲师少将师长时,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这俩师弟才是中校,当巴顿受命在火炬行动(北非)中担任第10军军长时,布莱德雷是他的副军长,当巴顿在集团军司令任上攻打西西里岛时,布莱德雷是他手下的第2军军长,那得算他的老部下。
(三星中将巴顿)
然而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成为了美军总司令,布莱德雷则升任美军抢滩部队第1集团军司令官,巴顿却被雪藏起来看热闹,要注意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他们俩比巴顿整整低了六届!
简单点说,巴顿的这俩西点师弟之所以晋升迅速,艾森豪威尔靠的是马歇尔的欣赏,而布莱德雷凭借的是艾森豪威尔的提携,美帝的人情也很厉害。但是就军界资历而言,巴顿仍然是欧洲战场最深厚的一个,这是他名声在外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在军队里不是资历老就一定职务和军衔高的,至于名声盖过布莱德雷等人,实在是美军将领在欧洲没几个能打的。
(巴顿在北非)
美军主力深入法国后的1944年8月,扩编为拥有40万兵力的第12“集团军群”,布莱德雷水涨船高成为首任总司令,下辖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巴顿就此沦为布莱德雷的下级。而从布莱德雷到霍奇斯,乃至于后来增编的三个集团军司令辛普森等人,都是巴顿的军界晚辈,很多时候新闻界也是鸣不平的,因为布莱德雷虽无明显的错误,也无明显的出色表现。
这就是原因之二的能力问题,作为美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巴顿在北非、西西里战场均有不俗的表现,深得装甲作战精髓,成为美军最富能力的机械化兵团指挥官,在北非战场已晋升三星中将。尤其是在西西里战役中,第7集团军司令巴顿抢在英军之前攻进首府巴勒莫,风头明显盖过了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早已是美国国内的明星加“网红”。
(艾森豪威尔为巴顿授勋)
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地面部队虽然在海岸线站稳了脚跟,但隆美尔指挥包括七个装甲师在内的德军拼死抵抗和反击,实际上盟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法完成纵深突破,战局处于僵持状态。
此时的巴顿,却正在加莱的对面坐着冷板凳看热闹,担任根本不存在的“第1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盟军战略欺骗计划“刚毅行动”的一部分,为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目光吸引在加莱,盟军在海峡对面组建了一个只有司令部的集团军群,作为影子部队来掩护诺曼底登陆。
可惜前线将领不长脸,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于8月1日命令巴顿新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从德军防线的侧翼完成突破,从而一举改变战场形势。客观的说,在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后勤补给能力下,一干将领打得并不咋的,阿登战役更是灰头土脸,给巴斯托涅的101空降师解围的,还是人家巴顿,完全可以说,巴顿是这批人中唯一的亮点,也是美国新闻界值得吹嘘的代表人物,是以名声在外不足为奇。
可惜巴顿有着跋扈的性格以及一张啥话都敢说的“大嘴巴”,多次被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惩戒,最严重的一次“殴打伤兵”事件,几乎终止了他的军旅生涯。所以这也是巴顿名声在外的第三个原因,爱惹事和瞎说话,通常来讲这样的八卦将军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好奇心,诚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比如在公开场合信口评论战后政治格局,以及盟军和苏军会师后的口无遮拦。
(沃克就是巴顿的部下)
某种意义上,巴顿强烈的反苏情绪也是美国人刻意包装他的理由,算是第三个半原因吧,因为这符合战后美国的政治立场和全球利益。捋一下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晋升四星上将的时间,便知道巴顿是有多么“生的伟大,死的憋屈”:艾森豪威尔1942年连续晋升中将和四星上将,1944年12月升五星上将,布莱德雷1945年3月晋四星上将(1950年获授五星上将)。
而可怜的巴顿比曾经的部下布莱德雷还晚了一个月,直到1945年4月才晋升四星上将,此时距离欧战结束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当年12月便因车祸离世。事实上就算巴顿没有过早死去,将来也没有可能佩上五颗将星,他只是一员善战的骁将,却是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夫,难以成为陆军参谋长或者参联会主席这样的军政大员。
巴顿为何坐着快没油的吉普车去开会为什么纵容部下偷油
时任陆军三星中将、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我只需那可恶的40万加仑汽油,就能赢得这场该死的战争,现在阻止我的不是德国人,而是他们”!巴顿嘴里的“他们”指的是谁们呢?一多半是英国人蒙哥马利,一小半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因为他们把第3集团军的任务从主攻变成了助攻。
(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中将)
在1944年9月1日之前,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并没有正式出现在欧洲大陆,而是坐镇英国协调三军行动,蒙哥马利则以第12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身份,对所有美英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有监督和协调之权,这也是美英两国军方互相妥协的产物。当报纸上每天铺天盖地都是“蒙蒂的部队”等新闻时,美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马歇尔致电艾森豪威尔:“陆军部长和我以及所有的美国人都强烈的认为,现在是由最高统帅直接指挥美军的时候了”!
于是艾森豪威尔过海到达法国,宣布自9月1日起接管所有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而蒙哥马利当然不想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这厮灵机一动,提出来一个让美国人很难拒绝的计划:取消原定沿阿登山脉南北两侧“两路突击”的计划,代之以把盟军四个集团军、40个师全部投入东北方向,实施“一路突击”的方案。这样,北线战役总指挥还是他蒙蒂,从而可以变相地继续掌握绝大部分部队指挥权。
(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布莱德雷)
蒙哥马利的理由是,这个方案可以迅速歼灭加莱地区的德军残部,夺取重要的安特卫普港和荷兰南部,极大加快盟军自英国向欧陆运输物资的速度。同时还可以摧毁那些讨厌的德军导弹基地,顺便建立盟军自己的空军基地,然后再挥师向东渡过莱茵河占领鲁尔工业区,进而深入德国腹地。这其实就是蒙哥马利后面“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役蓝本,反正貌似很有道理,艾森豪威尔一时也拿不出反驳的理由。
但是这将意味着南线的美军主力放弃继续前出齐格菲防线的计划,要么主力被调到北线接受蒙哥马利的统一指挥(北线以英军和加拿大军为主),要么就得削减物资供应优先满足北线的作战需要,因为在英伦三岛的物资虽然堆积如山,可是诺曼底诸港口破坏严重,吞吐能力非常有限。以布莱德雷为首的美军将领对此方案强烈反对,艾森豪威尔最后进行了折中处理,只把霍奇斯的美国第1集团军拨给蒙哥马利指挥,但同时也削减了其他美军的物资供应。
(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
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对此愤怒不已,因为他的部队将不得不因此停下来,他甚至要拉着布莱德雷(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起辞职,以要挟艾森豪威尔改变决定,理智的布莱德利没有答应。尽管艾森豪威尔没有全部采纳蒙哥马利的意见,但后者仍然取得了大部分胜利:争得了主攻地位,争得了美军第1集团军的指挥权、争得了地面部队作战协调权,唯一让美军将领稍感安慰的是:巴顿集团军在被剥夺了大部分汽油的情况下,仍然被允许继续东进,以策应北线的行动。
为了抬高蒙哥马利的地位,同一天经过丘吉尔提名和英国女王批准,宣布晋升蒙哥马利为陆军元帅,把一众美军将领气得半死,布莱德雷大叫:“蒙哥马利不过是个三流的将军,别人打不赢的战争,他也打不赢,更不必说打得比别人更好了”!巴顿直言自己感到“恶心”,因为他相信当面德军已经非常虚弱,只要让他放手大干,完全可以在10天内突破齐格菲防线杀进德国本土。
(巴顿在战场上)
巴顿对着自己的集团军群总司令大吼:“MD,布莱德,只要你给我40万加仑石油,我就能在两天内把你送到德国去”!而后者无奈地告诉他,从今以后分配给第3集团军的汽油会很少,最后可能连一滴都没有。果然,第二天巴顿只得到了32000加仑的汽油补给,这还不够一个装甲师一天的用量!向默兹河渡口推进的美军第12军只好停止前进:否则一旦德国人反扑,美国坦克就动弹不得了。
急性子的巴顿在日记里破口大骂,同时写道:“为了迎合蒙哥马利的需要,大部分汽油都拨给了第1集团军,结果我们手中一滴汽油都没有了,要是我能偷一些汽油就好了”!脑袋一转,说干就干,巴顿第二天就怂恿他的后勤处长马勒上校去动员士兵们偷油,于是第3集团军上下八仙过海开始了“偷油大战”。有的部队把送油给巴黎的车队劫走,有的部队去油料仓库直接弄管子偷吸,更有甚者,还有部队打着第1集团军的旗号冒领汽油,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巴顿则非常开心地纵容这样的偷油行为,并且对偷油数量最多的官兵还给与“放假三天”的奖励,他本人也是个戏精,为了亲自弄一点汽油回来,他会驾驶仅有一点油的吉普车前往集团军群司令部公干,然后当着布莱德雷的面,要求司令部人员给他的座车加满汽油。但是无论怎么弄,跟整整一个机械化集团军的消耗比起来,巴顿和手下偷来的油仅仅是沧海一粟,几天后,第3集团军只能就地转入防御。
对于二战进程而言,这是一次致命的停顿,否则美军可以在希特勒加固莱茵河防御体系之前,一鼓作气在南方突破齐格菲防线深入德国,德国人甚至都不会再有力量组织“阿登反击战”,战争局面在1944年底可能会大不相同。而随着后来蒙哥马利在北方的惨败,美英盟军不得不在冬天放弃进攻转入休整,其结果是让希特勒多活了好几个月,根本原因在于美英两军的矛盾和蒙哥马利的无能。
(巴顿晋升四星上将)
《叶问》系列中,泰森扮演的费兰奇和斯科特·阿金斯扮演的巴顿谁实力更强
《叶问4》是叶问系列的终章,一代宗师叶问也走向了人生的尽头。在电影里,叶问从唐人街,打到了美国军营,再次对战空手道高手,只是这次使用空手道的是美国军人。
为什么说是再次对战呢?因为在叶问系列的第一部《叶问》里,叶问对战的日本军人使用的也是空手道,美军所使用的空手道就是从日本引进的。
我们都知道要说美国的本土格斗技,最牛的应该是拳击,全世界最牛的重量级拳王都在美国,但是为什么在军队里推行的却是日本人的空手道呢?
一个假想,如果阿金斯扮演的巴顿和泰森扮演的费兰奇打一场,谁更厉害呢?
一般问到这个问题,绝大部分都会想都不想,就说出拳王泰森的名字。
一个普通男性的拳力在100-150公斤左右,据说泰森的右拳一拳可以打出800公斤,左拳可以打出500公斤,最强重击超过1000公斤,如果被泰森击中确实是一个噩梦。
但是巴顿如果真的和费兰奇打,胜负难料,因为拳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泰森扮演的费兰奇用的是拳击
拳击是一种非常单一和极致的拳法,相当于将全身的打击力量都汇聚在双拳之上,因此攻击力非常恐怖。虽然腿法的攻击力也可以达到超强的攻击效果,但是腿相对于手的灵活度还是低太多。所以拳击是攻击力最强的拳术,基本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拳击的弱点也非常明显,拳击是没有腿法的,也没有摔跤的技法,如果在拳击的规则下比赛,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是综合格斗的规则之下,劣势就很明显,灵活性不足。
在《叶问3》里泰森和甄子丹基本能打平手,其实是给了泰森面子,叶问能赢巴顿,应该就能赢费兰奇。但是都有一个前提,击倒费兰奇之前要躲开他的重击。只要被击中一次,估计就输了一大半。
2、阿金斯扮演的巴顿用的是空手道
空手道源于日本,手脚并用,讲究的是攻其要害一招制敌。其实空手道里面也有很大部分中国功夫的技巧,空手道最初就是融合了“唐手”形成的。
空手道除了手脚并用以外,还有摔跤和柔道的招数融合在里面,甚至还有使用兵器的流派。很多人都说李小龙的截拳道融入了咏春,其实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你去了解一下李小龙的学武历程,截拳道可以说是融合了多种格斗技,再看一下截拳道的架势和攻击方式,其实里面还有大量的空手道。
所以如果巴顿和费兰奇打一场,还真的不好说。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巴顿能不能躲开费兰奇的重拳。
无论巴顿和费兰奇谁更厉害,都说明空手道的影响力非常广泛
空手道的影响力大,在于这种格斗技具有较好的普及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1、较好的普及性
空手道的宗旨是将对手一击制服,逻辑简单,比较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其次它相对于中国功夫和泰拳等等,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中国功夫需要很强的基本功,很难速成,像叶问的咏春要打成他那样,不知道要练多久的木桩。泰拳,出了名的杀人技,其中泰拳的小腿骨练得像钢铁一样,破坏力恐怖,但是训练需要时间和受尽苦头。
相对来说学习空手道,更是一种技击的技巧,并不需要那么艰难的训练过程。
2、较强的实用性
中国功夫现在都还没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跆拳道也是,但是空手道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适合在军队这样的组织中推广。
从空手道的发展反观中国功夫的发展
有人说,《叶问4》之后再无功夫片,甄子丹之后再无武打巨星。
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的,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反应了国人心目中的功利性:
1、功夫的超凡只能出现在电影电视里,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支撑,这也让很多的观众反应会觉得“很假”,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厉害的中国功夫。
2、功夫再厉害,就算真的跟电影里一样厉害,它还是赢不了热兵器,再快也快不过子弹。也就是你苦练个半死也没用,还是敌不过一颗子弹。国人都太聪明了,很容易就做出了选择,所以很少再有人去学武了。
近年就出现很多所谓的“打假”现象,都是什么mma选手KO中国武术宗师之类的报道,说实在的这些报道都让人心理非常不舒服,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没有人真的去打回来,非常的悲哀。
要解决中国功夫的发展,也许还是需要有人去开创具有实战性的拳法
当然这个只是本人的一个幻想,有没有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事真的不好说。我始终不觉得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功夫就是这样的无用,那些招式真的只是为了好看吗?那么在冷兵器时代,生死之间难道也是花拳绣腿?中国人应该没有那么傻。
咏春其实就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它的格斗理论其实和现代思想是比较接近的,但是依然缺乏一些实用性。咏春是短打,局限依然明显,在《叶问4》里甄子丹的出拳和出腿的距离都很短,但是产生的力量却非常巨大。我们都知道寸劲,但是寸劲的破坏力到底能多大,是有疑问的。如何让这些美轮美奂的招式真实化,其实是未来发展之路。
当然,如果功夫也就到此为止了,老老实实就作为一种套路比赛也未尝不可,只是那样可能未来就更加没有人会相信中国功夫了,真的有点不甘的感觉。
结语
回到电影,《叶问4》还是非常精彩的,作为功夫迷,真的看得相当过瘾。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咏春,还可以看到太极、形意拳等等,空手道的表现其实也不错。其中形意拳对空手道的一场也是非常精彩,形意拳其实打得相当富于变化,灵动出奇,多次击中对手,可惜一个是满身横肉的壮汉,一个是女拳师,攻击力和防御力都相差悬殊,结果不用想都知道。
叶问系列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因为有了这部电影,中国功夫又再次成为了鼓舞人心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感谢叶问,也感谢甄子丹。叶问系列走向了终章,下一个功夫英雄在哪里呢,我相信一定还会有的,期待“功夫宇宙”里新英雄的诞生。
如何评价四星上将乔治巴顿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1943年7月,美英盟军发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行动代号“爱斯基摩人”。参加登陆的地面部队是蒙哥马利中将的英军第8集团军和巴顿中将的美军第7集团军。这是美军著名的虎将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精彩的表现。
7月9日下午,地中海风暴骤起,风力达到七级,盟军登陆舰队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前进,狂风吹乱了舰艇的队形,运输船上的士兵们因晕船而挤在狭窄的舱底呕吐不止。海军司令坎宁安上将对地中海反复无常的天气非常了解,经验丰富的他相信风暴在日落后一定会平息。艾森豪威尔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舰队继续前进。晚上10点,风暴果然平息下来。
(盟军登陆西西里)
午夜时分,登陆的时间到了,巴顿走上他的旗舰“蒙罗维亚”号甲板。他略微向西西里岛方向着了一眼,然后转过身来,走到美军士兵们的面前,大声说道:“诸位,现在的时间是7月10日零时1分。我荣幸地奉命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午夜投入战斗、天亮时接受战斗洗礼的集团军。”巴顿显得非常激动:“你们要为被挑选参加这次行动而感到骄做,因为你们被授予了进攻和摧毁敌人的权力,你们的手中掌握着美国陆军的光荣和世界的未来。注意,你们值得获取这种伟大的信任。”巴顿简短的战前动员在美军士兵们心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私下嘀咕:有巴顿,我们还怕什么?
(巴顿将军,美军的象征)
盟军登陆舰队已经渐渐接近了西西里岛,意大利人此时却在睡觉。天气恶劣,大雨倾盆,意大利人感觉盟军不可能在这种天气登陆。意大利本土海岸的德军雷达操作员发现雷达屏幕上白茫茫的大片光点,却不相信那是军舰,以为是雷达出了故障。接近深夜,西西里岛海滩空无一人。
7月10日凌晨3点,登陆行动开始。盟军登陆部队在距离海岸12公里处进行换乘,即部队从运输船沿着绳梯爬进登陆艇和两栖输送车。在扫雷舰和猎潜舰的护卫下,登陆编队向西西里岛海岸快速驶去。防御滩头的两个意大利海防师基本没有抵抗的打算。这两个师由西西里当地人组成,历史上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人素来不服北方的罗马政府管束,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更令西西里人厌恶。再加上意大利人对纳粹德国天生的反感,盟军的登陆给了他们放弃战争的绝佳理由。事后有英国军官回忆:“意大利的海防师向我们设在海滩的战俘营蜂拥而来,以求安全。他们造成了如此可怕的混乱,以至我们的部队被战俘踩死的危险比被子弹打死的危险还大。”
(巴顿在西西里指挥作战)
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终于判明了盟军的意图,他命令德军“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全力向杰拉的美军发动反击,并命令第15摩托化步兵师从巴勒莫南下,协同“戈林”师,务必将美军赶下大海去。然后再沿环岛的公路,一举消灭英军。
德军的进攻于7月12日下午2点全面展开。坚守杰拉的是美军第1步兵师、第45步兵师和人员不齐的第82空降师。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轰鸣着碾过美军阵地,冲向登陆滩头。美军的重武器还未全部上岸,伞兵则根本没有重武器。德军“戈林”师的坦克很快冲垮了美军第45步兵师的防御,俘虏了部分美军士兵。美军只有区区几门反坦克炮,配属的坦克更是只有2辆。面对德军坦克的冲击,美军步兵用“巴祖卡”火箭筒和反坦克手雷全力阻击,但“虎”式重型坦克装甲极其厚重,普通反坦克火力对其不起作用。幸运的是,西西里岛遍地橄榄树和葡萄藤,这样的地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坦克的移动速度,还给坦克造成了一系列机械故障。凭借有利地貌和手头现有的反坦克武器,美军总算击毁了几辆德军坦克。但是,德军坦克数量太多,中午时分杰拉地区右前方又出现一支由40多辆德军坦克组成的装甲纵队。两路德军装甲洪流,接连冲过美军两道防线,一直爬上了环岛公路。
(电影《巴顿将军》中的滩头之战)
美军用尽一切方法阻止德军坦克的前进。第82空降师的伞兵从背后攻击德军,第505空降团团长加文上校用“巴祖卡”火箭筒在不到3米的近距离射击“虎”式坦克。但坦克装甲太厚,毫无损伤的继续前进。第1步兵师的步兵们拖出前一天缴获的意大利火炮,向“虎”式坦克射击,同样不起作用。美军紧急呼叫空中支援,但是飞机从最近的班泰雷利亚岛机场起飞,飞抵指定区域也来不及了。美军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德军坦克冲到离滩头不足1.6公里的地方,却束手无策。
这时巴顿正在杰拉的一座楼顶上指挥战斗。看到德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他恼怒不已,将身边全部力量都投入前方,去阻挡坦克前进。突然,巴顿发现身边还有几个年轻军官似乎正无所事事,顿时发了火,拖过其中一个大叫道:“孩子,想办法做点什么!”
被吓坏了的年轻军官马上表示:长官,我们不是陆军,我们是海军的陆上舰炮联络组。
(巴顿将军,美军的象征)
巴顿一听,大喜过望。他果断命令海军舰炮联络组与海面上的军舰联系,请求舰炮支援。停泊在杰拉湾的美军“博希斯”号和“萨凡纳”号巡洋舰立即用203毫米舰炮轰击德军坦克,其他驱逐舰也随之开火。重达100公斤的炮弹落在装甲纵队中,德军坦克瞬间被火光和弹片淹没。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滩头,一辆辆“虎”式坦克被炸成碎片。海滩守住了,几辆美军M-4“谢尔曼”中型坦克终于开过松软的沙滩,参加战斗。德军抛下一片燃烧的坦克残骸,慢慢向北撤去。巴顿就这样赢得了胜利,完成了自己一次精彩的表演。参考文献:《巴顿将军》 罗纳德·卢因
巴顿和彭德怀如果在朝鲜战场过招,谁会更猛
谢邀。巴顿是二战名将、是个职业军人,是个天生的激情注意者,但他不是盲目的战争狂。
朝鲜战争事实是:中美两国都损失惨重。美国人的科技,中国人的意志。
朝鲜半岛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一直持续。
我们从巴顿第一次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
又从1930年6月,彭德怀任第3军团总指挥,率部在平江击败国民党军的进攻,乘胜攻入长沙,占领十日,也是当时红军唯一成功攻打的一座省城。再以彭德怀的百团大战的军事指挥能力看,都不逊于巴顿。
如果彭德怀与巴顿在朝鲜战场面对面的较量,出了美军的装备优势外,其它没有任何优势,彭德怀的攻坚战加上在苏区积累的山地战可能要略胜巴顿,在勇猛上敢于打硬仗他们是一致的。
以“巴顿”命名的坦克有多少型怎么区分
“巴顿”坦克大体上分4种,分别是自M26“潘兴”升级的M46“巴顿”,以及后来的M47“巴顿”、M48“巴顿”和M60“巴顿”,具体的型号那可就多了。
巴顿将军死得早,这位美军二战时的坦克战大师创立了不世功勋,但二战刚刚结束他就因车祸离开了人世,所以美军在新型坦克上使用了“巴顿”的名称,用以缅怀这位陆军中举足轻重的偶像级大神。
二战时,美军因为缺少能与德军重型装甲对决的车型,导致M4谢尔曼等中型坦克损失惨重,为了应对危机,他们于1942年开始研发新型车型,由此诞生了T-26坦克。T-26坦克分为T26E1、T26E2、T26E3三种基本试验型,紧赶慢赶在二战尾声才赶上战场。
T-26“潘兴”坦克在艾尔斯多夫打掉了一辆虎式,在科隆教堂打掉了一辆豹式,同时也在艾尔斯多夫被虎式干掉了一辆。“潘兴”在二战结束后进行了E3型的量产,生产了2400多辆,主要活跃在朝鲜战场。
美军在使用“潘兴”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对其进行着不断的现代化改造,比如发动机、火炮、操控传动都有大幅度的调整,还诞生了名为“T40”的改进试验车型。
美军按照改造标准生产了10辆T40试验车型,其中9辆被送往工厂,这些T40坦克成为最早的“巴顿”,它们被称为“M46”。按照这个方案,美国国会在1949年批准了陆军改进800辆M26坦克的订单,不久因为朝鲜战争又批准了1215辆的改造订单,其实这就是M26升级M46的合同。
实际上美国陆军很不喜欢M46坦克,他们认为它只是一种从M26坦克翻新过来的廉价货色,但那会儿美军哪里去找更好的坦克呢?无奈的美军只得将M46再提高点技术标准,更换仪表、发动机、变速箱和一些小内部设计,这些凑合用的M46被称为M46A1,于1951年开始了生产和改进。
美国的研发部门也不是啥都没做,当时他们拥有“轻、中、重”三个坦克研发项目,分别是T41、T42、T43。T41其实就是M24“霞飞”发展为M41“斗牛犬”的项目,T43项目后来在1953年定型为M103重型坦克,而T42则流产了,美国陆军觉得这辆中坦横竖都不对劲,给丑拒了。
但军械局的人却觉得T42是好车,这种思想秉承自二战时期的“谢尔曼理论”,他们总觉得便宜、经济、便于生产的坦克就一定是好坦克。说不上有错,苏联就是靠这打赢德国的,美国将军们也称“谢尔曼是最好的坦克”,可士兵们却不这么想,否则何必当年要制造潘兴?
美军的新型坦克生产计划便这样在陆军的坚决抵制和军械局的坚决推荐中搅黄了,但不愿意荒废生产线的底特律工厂方面给军械局出了个点子——陆军不是嫌M46落后吗?我们给它“移植”个先进的大脑不就行了?
于是换上T42炮塔,改名为M47“巴顿”的坦克出现了,它符合陆军“可靠、先进”的要求和军械局“便宜、产速快”的要求。至1952年时,美军正式赋予M47坦克“巴顿2”的称号,后来不知为什么很快又把“2”给取消了。
需要注意的是,M47的研制同样采用的是T40车体改造,最早的一台车被命名为M46E1,它确实也是“巴顿”的一个型号。
正因为M47是个临时凑合来的渣渣,在卖出去骗了不少欧洲人的钱后,美军又开始了M48坦克的研发,这同样是款“巴顿”。
1951年,陆军军械局对克莱斯勒公司下达了T48坦克研发订单,生产9万磅(约40吨)标准的新型坦克。新坦克不再使用老巴顿的M36坦克炮,改为采用更轻的T139坦克炮,同时还设置了遥控机枪。
实际研发中,克莱斯勒由于技术原因,造出的坦克远远不止40吨,50吨都不止。但被苏军逼得没办法的美国陆军没有计较这些,很快T48就进行了量产,甚至图纸还送到了福特等工厂进行辅助转产。美军曾经生产了一批训练型的“无防弹能力型”M48,它们被称为“M48C”,区分方式是首上刻了相应的说明文字。
1953年,尽管该型坦克粗制滥造且低级BUG层出不穷,T48仍然获得了M48“巴顿”的名称。M48坦克采用了方向盘操作,而以前的老巴顿都是杆式操作。此外它们脑袋上还顶着个大大的“车长机枪指挥塔”,分为克莱斯勒原款和“M1型”,安装后者的坦克被称为“M48A1”。
(注:M48坦克的“鼓包”在越战中令车组极为讨厌,许多坦克干脆拆掉了这挺机枪,把它换了个位置焊在舱口)
再之后克莱斯勒改进了坦克油箱容积,为此坦克的传动部件也进行了改造,这批1954年的试验车型随后被放弃,它们被称为T48E1。同期还有个降低发动机红外特征、更新悬挂装置的实验型,称为T48E2,该型得到了投产,被命名为M48A2,除了发动机和悬挂改进外,还替换了新型的测距仪,同时将车内公差单位由英制换为公制。
克莱斯勒在M48A2上还进行了许多改型测试,比较著名的是名为M48A2-C的试验,最大的改进是安装了一门105mm的M68坦克炮,并为新型炮弹换装了弹药架和车上装置布局。(M48A2后来发展了M60坦克)
此后美军开始了M48坦克的火炮升级计划,不仅为现有M48坦克更换105火炮,还为它们更换了新型柴油机组。这项计划在中间吸收了部分M60坦克的技术,军械局在1959年将新型M48坦克命名为M48A1E1。
由于M48A1E1出色的表现,军械局在1961年进行了对M48坦克的第二批次改造计划,这批次坦克被称为M48A1E2,与E1型最大的区别是E2被“降级”了,军械局舍不得大批90mm炮被浪费,所以它们没有105炮。
再后来美军在M48A1E1基础上又改造出了M48A3型,它拥有了更多的M60风格,比如改造了炮塔格栅,空气过滤器也变成了滤清器,换装了M2A2三防装置,辅助发电机也被拆掉了,它们是越战中美军常见的一型坦克。
因为M48A3在越南表现的不错,军械局后来又希望重新将它们安上E1型的105mm炮,但战场上搞升级是天方夜谭,于是有一批封存的A1型被提出来,改成了M48A3-
Model.B。有人戏称Model.B是个“防泥坦克”,因为它浑身上下都是为了应对越南泥泞而设计的挡泥板,连屁股后面的电话都带了防泥遮盖。此外有些Model.B的观察口也巨大的多,这全是为了解决讨嫌的机枪塔问题。
再之后,改得停不下来的美军展开了XM735项目,将M60坦克的炮塔直接安到了M48车体上,从而制造出了“M48A4”坦克,不过M60的炮塔并不算很多,这让改造受到了限制,项目很快就终止了。
紧跟在XM735后面的736项目,又把换头的把戏玩了一遍,制造出了M48A3E1坦克,之后被定名为M48A5坦克,它其实就是M48A3-Model.B的M60技术升级版。
M48A5PI因为吸取了以色列技术,重机枪被换成了M60通用机枪(许多外军仍将M60换回了M2),令人诟病的M1机枪塔也被换成了以色列货,座舱盖也被进行了优化设计,它不再拥有头顶的大包包弱点。
在发展M48A2的同时,1959年美军也发展起了大名鼎鼎的M60主战坦克,一开始M60坦克就拥有M68 105mm炮,采用了柴油机和新型火控,拥有火炮双稳和渡河能力。
1962年M60E1坦克研制成功,最显著的特征是圆乎乎的炮塔被换成了棱面炮塔,也正是这些炮塔的升级更换,为M48A4、A5的升级提供了材料。
M60A2诞生于1965年,曾经被命名为M60E1\E2,主要改进了火控系统,但因为制造的过于复杂,该型坦克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到1971年才得以实用化的升级。M60A2采用了与“谢里登”类似的152mm炮,可以发射“橡树棍”导弹,是M60中口径最大的一款。
1978年美国推出了M60A3坦克,它在车顶安装了热像仪,可进行夜间作战。该型坦克在火控和计算机上进行了大幅升级,防护上也采用了更新的烟幕系统和自动灭火器。本来美军希望给M60A3装配反应装甲,但因为过于昂贵而作罢。
不算以色列“马加奇”系列的话,M60最大的魔改是换装了M1坦克炮塔的“M60-120S”,它拥有120mm坦克炮,据称可为用户的M60提供升级为接近M1A1坦克战力的服务,费用却能省掉很多。该型坦克就是个换头的怪物,只不过通用方面也没明说它应该叫“巴顿”还是叫啥,大家说应该叫什么呢?
巴顿将军和朱可夫作战谁能胜
朱可夫巅峰时期指挥了接近300万人的柏林战役,巴顿最多指挥了不到30万人,朱可夫元帅如果是一颗闪亮的将星,那么巴顿顶多是一颗火柴头,还是在月球上的火柴头,你不用天文望远镜你都看不到它在发光的火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