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沈之战

三家分晋之前,最鼎盛时的晋国有多强大?重庆简称渝,渝的本义是什么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29 06:55:28 浏览2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家分晋之前,最鼎盛时的晋国有多强大

历史有时挺“膈应”人的。

晋国最强大的时刻,是他灭亡的前一刻。

当时的晋国,是天下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

始终胜出一筹的综合国力

整个春秋之世,晋国的国力基本都在“最强之一”与“最强,没有之一”之间切换。

在春秋之初,并不是头等大国。《国语.晋语一》说晋国当时只算“偏侯”,国土狭小,秦、齐在侧,想嚣张也嚣张不起来。

不过,由于晋是姬姓诸侯,晋文侯在周室东迁、二王并立的混乱时期中有“定天子”之功,因此,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主动权。

春秋初年,晋国灭了唐、韩、耿、霍、魏、西虢、虞、邢、滑等一堆小国,又从周王室手中取得了温、原等邑,又征服了一些山戎部落,实力迅速发展。

到春秋中期时,晋国已经控制了今天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南西北部、东山西部,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尽管就面积上来说,晋或许不如同期的楚,但晋所居之处,是“王者所更居也”,经济发达、人口富庶之处。(具体数据上,有现代专家推测晋人口约占天下三成,但因推算成分过大,不敢引用)

而且,当时天下主要河山险要,皆在晋国掌握中。

晋东面的太行之险,西部越黄河依黄河、洛水为界,南面尽占崤函、虎牢。

可以说,晋当时尽占天下形势,优势明显。

因此,尽管晋处于秦、齐、楚三大国之中,但仍然能从容应对、占尽优势。

外战最为强势的诸侯

除了后期吴、越“短暂而辉煌”的霸业外,春秋之世,霸业游戏的主要玩家是晋、楚、秦、齐四个超级大国。

晋国的表现是其中最为强势的一个。

1、牢牢压制秦。

秦要染指中原,争夺霸权,晋是其东进之路上的拦路虎。

在反复交兵中,尽管秦国也取得过一些胜利,但输掉了关键性的对决。在崤之战,“匹马片轮未返”;麻隧之战中,精锐被全歼,“数世不振”,遭遇重大挫折。

终春秋之世,秦一直被晋所压制,只能独霸西戎,无法东出。

2、压制齐。

齐国是早期最为强大的诸侯,齐桓公是春秋首霸。

可是,在“短暂而辉煌”的开局后,“孝公以后,齐···累世听命于晋”(《读史方舆纪要》)。

齐晋之战有两次大规模战役。

鞍之战,齐军大败,齐顷公几乎被与臣下互换衣服、互换座位,在被追及时,假装以臣子身份下车取水才逃走,幸免于被俘。

此战后,齐顷公亲自到晋国觐见,承认晋国霸主地位,甚至“欲上尊晋景公为王”,算是被打服了。

平阴之战,齐军不敢与战,晋军连续追击,甚至攻入了临淄,一直追到潍水边!

齐国仅仅是利用晋国栾氏之乱的契机,袭晋取胜,但在晋国平定内乱,组织反击时,齐麻溜地撤了。

3、与楚争霸的微弱优势。

楚国,是晋最强的对手,两国争霸持续了百年。

尽管晋楚双方总体上势均力敌,互有胜负,但晋仍略有优势。

大规模交战中,晋三战两胜;而在盟友的争夺中,在弭兵运动之前,归附于楚的盟友越来越少,连忠实盟友郑也被迫服从于晋,陈、蔡等老牌盟友也已动摇。

而晋扶吴制楚的方略,几乎给楚带来了亡国之难。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晋国是最强势的诸侯,对秦齐楚等大国,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

只不过,由于晋处于三强之中,首尾难顾,难以集中精力持续并敌一向,持续打击一个方向的敌国,难以将优势转变为胜势。

更重要的是:晋国外表强大,内中却十分畸形。

畸形的强大

不过,不得不说,晋国的强大,是畸形的。

晋国早年发生了“曲沃代翼”,也就是被分封在曲沃的“小宗”取代了老板。

因此,晋献公全力打击,甚至消灭公族,“尽杀群公子”,结束内患。

这种举措,使困扰晋早年的内患得以平息,君主集权得以增强,是晋早年迅速强大的重要原因。

不过,由于晋制度上仍然延续一直以来的分封模式,因此,公族被削弱了,但异姓贵族崛起了···

因此,在晋文公、晋襄公之后,当晋国遇到晋灵公、成公两位相对平庸的君主时,大量的君权被新兴贵族夺取。

此后,尽管晋国国君的有为之君晋悼公等人依靠其雄才控制过局势,但一旦雄主去世,庸主继位,君权又会进一步被削弱,无法逆转。

由于新兴贵族多是靠才干、军功担任要职成长起来的,能力相对杰出,因此,晋国总体上始终处于扩张阶段。

只是···晋国国君的地位越来越尴尬了。

尴尬的鼎盛时刻

魏、韩、赵三家灭智氏后,事实上完成了对晋的瓜分。

不过,过了整整50年,三家才被承认为诸侯,因此,尴尬的时刻来临了。

晋侯直接控制的地方,只有下绛、曲沃两处,但作为一个诸侯国,晋却迎来了其鼎盛时刻。

前408年,魏大举攻秦,夺取了全部河西高原和关中东部;

前406年,魏灭中山国;

前405、前404年,三晋联军两次大败齐,攻入齐国长城之内,夺取货财无数。

前404年,三晋联军大败楚军。

晋国“名义”上的实力达到鼎盛。

在分别蹂躏了秦齐楚之后,实际上只剩下两个邑的晋君,再次成为名义上的霸主。

前404年,晋烈公再次上演“霸业”。

这一年,他以天下霸主的身份,“会诸侯于任”,大败齐,率齐康公、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一起朝拜周天子。

在上演了最后的“辉煌”,仅一年后,魏、韩、赵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

晋国,瞬间由名义上的天下霸主,秒变成不值一提的蕞尔小国···

前376年,这个不值一提的蕞尔小国,被魏韩赵轻易的从地图上抹掉了···

顺便说一句,晋国灭亡后,天下霸主是从中分裂出来的魏国。

也就是说,“鼎盛”的晋,“一支手”出来打架,就能“谁都打不过”了!

虽然,当时的晋君,实际上已经“谁都打不过”了。

晋,天下莫强焉。

晋国的“外强”坚持到了灭亡的前一刻。

在灭亡前,晋国的“外强”达到了鼎盛。

晋打遍秦齐楚,天下无敌手,并再次成为霸主。

可是,晋却早已“中干”了。

晋国要限制本家公族,加强君主集权,却很难从制度上找到比分封更好的管理方式,因此,君主权力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削弱。

只不过,这一次,削弱君主权力的,不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而是异性贵族们了。

最终,表面上的“霸主国”,瞬间就变成了蕞尔小国,并迅速覆灭。

重庆简称渝,渝的本义是什么

俞(浴或育、术或疏)是由合的省形“亼”、月和刀的变形“刂”会意而成的字。合“亼”表示缝合在一起;月表示肉,这里表示疮伤的腐烂的坏肉;俞的字形会意为有手术刀割去腐烂的坏肉,将伤口缝合在一起到慢慢长合(愈合)。借“浴”声表示缝合前要用药水清洗伤口;借“育”声表示伤口处慢慢长出新肉。借“术”声表示俞为清除疮伤的手术过程;借“疏”声表示先将疮中的脓疏通流出。俞的本义为割疮到愈合(伤口新肉生长合在一起)的手术过程。

渝(俞)是由水的变形“氵”和俞会意而成的字。水“氵”表示与水有关的水系;俞即标音又会意,表示割疮和伤口愈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伤口处从流脓、流血到流水有个变化过程,以此为参照,表示水系有变浑浊的现象。渝的本义表示水系变浑浊的现象。引申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变化:始终不渝、坚贞不渝。

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因嘉陵江、乌江汇入长江,加之长江上大小峡谷的变化,影响水系流速变化,江水的清晰度也不断变化,所以称“渝水”。渝水也就是嘉陵江重庆段的古称,重庆以前渝水绕城,所以也称过渝州。现在重庆简称渝。

明朝天启时期浑河血战发生在哪里后世如何评价浑河血战

浑河血战,是明朝末年,中原军队打得最有血性,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一战,名震天下的戚家军全军覆灭,死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这一战,让女真人知道,一个叫秦良玉的汉人女将军,她手底下的四川兵,是多么的勇猛刚烈。

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围攻沈阳,沈阳请求援兵,辽东经略袁应泰调拨川军7000人、浙兵3000人和奉集堡、虎皮驿两地三万辽东明军增援。

事实证明,外地增援而来的是猛虎。

本地辽东军队是蠢猪。

四川浙江军队到达沈阳的时候,沈阳已经失手。这个时候所谓救援已经没有意义,主帅童仲揆、陈策原计划与沈阳城内的明军内外夹击后金,这个时候马上停止前进。

四川土司兵将领周敦吉、秦邦屏纷纷请战,这些人是秦良玉派来的白杆兵,非常彪悍。

主帅童仲揆、陈策随后决定向后金军发起进攻。当时的安排,是四川土司军首先发起进攻,因为浙江的戚家军(戚继光已死,指挥官是戚继光侄子戚金)需要布置车阵和防御阵地。

四川兵的任务就是进攻,并且为浙江军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

女真人刚刚打赢沈阳一战,士气非常旺盛。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遇到的这只奇装异服的四川军队如此难缠。

努尔哈赤连续排除八旗兵里骁勇的正白旗和正黄旗,都被四川军队打败。

要知道,正黄旗,可是努尔哈赤亲自指挥的部队。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女真人士气低迷严重受挫。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可耻的汉人叛徒。

李成芳。

这个投降女真的军人,找到了俘虏过来的明朝军队的炮手,亲自松绑,许诺重金,让神炮手屠杀自己的同胞。

勇猛的中国军人,没有死在女真人的铁蹄之下,却被自己的炮手消灭。

神炮手很快就把前方的四川土司兵击溃。

周敦吉、秦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力战而死。周世禄带领残军退回浑河南岸,和浙江军队继续坚持作战。

此时戚家军已经排兵布阵结束。

后金军队原指望一鼓作气吃掉戚家军,没有想到这支戚家军的顽强程度丝毫不亚于四川军。后金兵集中兵力向戚家军阵地发起进攻,戚家军利用自己熟悉的车阵和火铳三叠阵迎敌,火炮远战,火铳中距离射杀,等到穿越枪林弹雨杀到跟前的敌人,就用戚家军最擅长的鸳鸯阵法招呼。

杀得后金人仰马翻,伤亡3000人。

这个时候,如果明朝辽东主力助攻戚家军,这场战役胜负难料。

可是,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明朝的主力军,就是猪队友。

看着支援他们都川军和浙军浴血奋战,这批辽东猪队友选择了冷眼旁观。

李秉诚、朱万良率领的三万辽东军离浑河战场仅有不到二十里,童总兵急派人求援。

可这些本地的辽东军阀,却开始磨洋工。也许他们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也许更愿意拿别人当炮灰。

这就给了后金喘息的机会。皇太极分兵狙击辽东主力,主力一触即溃,被八旗兵一路宰杀。

一看辽东主力如此弱鸡,皇太极从容整合军队,全力绞杀戚家军!

因为辽东那群猪,什么时候都可以宰杀。

戚家军在后金的全力进攻下,因为敌我实力悬殊被攻破防御阵型。

最后戚家军以步兵鸳鸯战法,在平原地带对抗满清的骑兵,居然杀得难解难分。

平原地带,步兵对抗骑兵不落下风。

即便没有军事知识,用常识推测都可以知道是如何的了不起。

最后在后金的包围圈里,戚家军被敌人万箭齐发,几乎完全消灭。

外围辽东明军冷眼旁观,坐视千里赴援的明军最精锐的部队覆灭。

浑河血战,是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军人最伟大的一场野战。

明朝军人在实际军力悬殊几倍的情况下,打出了血性,打出了精神,给予八旗兵重创。

此战,努尔哈赤只能称得上惨胜。

浑河血战之后,人间再也没有了戚家军!

历史经不起假设的。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可耻的叛徒出毒计,浑河血战,会不会结局完全不同。

如果明朝军队在

正常战役中获得胜利,我们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清朝人对此战的评价,他叫魏源,是汉人,也是清朝人,历经几百年的奴役,最有才华的汉人,也称满清为“我”,称中华王朝明朝为“明”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多惨烈

据史记所载,周武王即位后,封候封伯的有一千多人,等到周幽王后,诸侯以武力互相功伐吞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标志周朝正式进入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

周道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桓王继位后,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强国郑国,后来双方的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自此,礼崩乐坏,诸侯们不再顾忌周王室,纷纷蚕食周边的小国。

从上面两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许多小国在为其300多年的春秋时期,被春秋五霸分而食之。春秋初期,邻国间的战争还局限于我抢你一季粮食,你砍我几颗树,矛盾可控。

但到了齐桓公这一局势改变了,其在管仲的辅助下国力渐强,想起当年逃亡时的委屈,出兵灭掉了谭国,还有不听话的遂国。同时也不忘了经常去敲打南面的鲁国,想当初齐桓公回国的时候,鲁国可是挺公子纠的,还差点杀了他。

晋献公一看东面的齐国胃口不小啊,如果再往西打,下一个可不就是自己了,于是赶紧前往齐国朝拜,结果半路中遇到了周大夫,才得知齐桓公的目标是它东面的几个小国。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兼并邻国,开拓疆域。先假道虞国伐虢,回师时又灭虞,著名的唇亡齿寒这一典故就出于此。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消灭了北边的霍、杨,南边的芮、魏、郇、耿、冀、骊戎、赤狄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其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秦穆公因娶了晋献公女儿,开始倒也没想东进,还时不时地帮助晋国,直到晋惠公背信弃义、晋襄公的崤之役才让他认识到原来东边养了只狼,但羽翼已成,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将目标改为西方的戎人,灭掉西戎国家12个,后出兵攻打蜀国和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

楚国更是野心勃勃,自己封王,不停地蚕食周边的小国,还对中原的诸侯垂涎欲滴,被齐桓公、晋文公教训了几次,气焰有所收敛。可到了楚庄王,那是霸气侧漏啊,好一句“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举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后来灭掉了萧国,收了郑、许、陈为小弟,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至此楚庄王终于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春秋中后期,吴国在楚国叛臣申公巫臣、伍子胥的帮助下,国力大振,鼎盛时灭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后被越国所灭,真是辛辛苦苦几百年,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

再后来,晋国公室衰弱,智伯一灭,赵、魏、韩三分晋室,周朝进入战国七雄混战时期。此时,小诸侯国基本上被七雄抢食一空。

韩魏夹在中间,地理位置本就不利,还各怀心眼,合纵终毁,上党一亡韩几败,还把赵兄拉下水。然后韩国控制着崤函通道,秦攻六国必须占据这里,因此韩首当其冲被灭。

让秦国最头疼的就是赵国了,两国同宗,都是马背上的战斗民族,你有白起、王翦,我有廉颇、李牧,谁怕谁啊?范睢一看强攻不行啊,出钱贿赂使离间计,一赂走廉颇,二赂杀李牧。赵国一亡,其他几国可谓是所向披靡。

齐国靠着孙膑也风光了一段时光,还曾想与秦称东邪西毒两帝,冲昏头脑灭了宋,被其它几国群殴,差点灭国,幸好田单横空出世,救了齐国,然后凭借着地理位置,置身战事之外,直到西毒秦大哥上门,就直接缴枪不杀了。

楚国经吴起变法后,重振雄风。本来一手好牌,毁就毁在贪婪无知的楚怀王,被张仪的六百里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听不进陈轸之言,还逼走了合纵大使屈原,以至于客死他乡。从此楚国一败涂地,被秦国不断蚕食,最后嬴政求得老将王翦出马,终结大楚。

总的来说,春秋大国吞小国,诸侯国数量断崖式下降;战国大国吃大国,七国合一。其实秦国胜在用人啊。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秦国为何成为最大的赢家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时,曾许诺秦王,岐山以西的领土,只要能从戎狄手中抢回来,便是属于秦国的封地。

秦国的路不好走,东有强晋,西有戎人,北有胡人,南有巴蜀。秦国的经济、文化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落后的,而农耕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人口,征伐戎人便成了秦国争霸的第一步。

征服戎人也破费了一番功夫,幸而结果可喜,历经几代人数百年的时间,终于巩固了关中的领土。

崤之战

“秦晋之好”形容秦晋两国关系密切,互通婚姻。政治联姻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秦穆公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雄心勃勃,想要问鼎中原的君王。

为了打开东边的门户,秦穆公玩了一手很精彩地牌:扶持晋惠公、 晋文公登基,企图利用扶持的方式控制晋国。

只是,他低估了重耳的城府,重耳反利用秦国的势力登上王位,稳固了统治。

扶持的谋划走不通,穆公便打算使用武力的方式来入主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文公、郑文公去世,郑、晋国新王交替之际,果断出兵攻打郑国,想借此打开东边逐鹿中原的门户。

晋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在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导致进攻的秦军全军覆没,这一战也彻底打破了秦军东进的战略布局。

此后,秦晋关系恶化,秦国采取联楚抗晋的外交策略。也造就了: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

《剑桥中国秦汉史 》: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三家分晋

如果说,三家分晋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明显的应该是三条了。

1、晋国的解体,意味着“一超”成了多强,极大平衡了当时的政治实力对比,也为秦国一一击破提供了条件;

2、晋国的解体,使得周王室的声望一落千丈,更加刺激了秦国逐鹿中原的野心;

3、晋国的解体,为秦国带来了大批三晋流民,这些三晋逃难过来的流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理念、技术,为促进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三家分晋这件事上,秦王做出了一件非常具有远见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政策昭示了秦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繁荣地。

秦王许诺:三晋民众来秦,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境内的山林水泽十年不受赋税。

所以说,成功这件事情,并不是揭开瓶盖时,上面的“再来一瓶”,而是:

1、有长远的战略思想;

2、有坚持不懈的决心;

3、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话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 ̄)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为什么春秋五霸的晋国最终灭亡了

公元前475年,是周元王元年,这一年是春秋战国分界线。也是中国奴隶制时代结束,进入封建制时代的标志。

中国社会诸侯春秋争霸的战争已近尾声,各国内部之间倾轧的斗争上升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日益的式微,形成了卿大夫之间为瓜分、兼并,展开了激烈厮杀。

特别是晋国,犹为明显。十多家卿大夫混战中,最后留下了韩、魏、赵、智、范、中行六家强宗,号为"六卿"。

到前458年,范、中行2卿翻船,仅剩4卿。

智伯胁迫韩、魏攻打赵襄子。赵襄子谋士张孟谈献策:"韩、魏与智伯有矛盾,可以取离间计分化韩、魏,三家联合共击智伯,平分智氏土地"。

张孟谈出使韩,魏,告二卿,韩魏赵三家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将来会被智伯一一分而杀之。今三家盟,将来韩魏被智伯所夺取土地,尽返韩魏;而智伯土地三家平分。

韩、魏听从张孟谈建议,三家联军夹击智伯,是为"晋阳之战"。最后斩杀智伯于山西凿台。然后乘胜追击,将智氏家族尽相杀戳。为三家分晋打下结实基础。

韩、魏、赵分晋后,与秦、燕、楚、齐等一起开始了天下大兼并时代,华夏就进入了第一个大动荡、大兼并的战国时代,并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直到秦始皇扫六合、大一统止。

“兰渝高铁”马上来了,南充有机会吗

核心观点:兰渝高铁四川段的绵阳、南充走向之争,实际上是重庆同成都的城市格局之争,以及川渝两地的零和博弈。

几千字长文深度解读。

一、川渝零和博弈的历史

1

2019年7月10日,重庆党政代表团前往四川成都,共同召开“推进川渝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座谈会”,同四川省党政代表达成合作,共同推动“陆海新通道项目”、“渝西高铁项目”的建设。

至此,在重庆的妥协下,四川放弃单干的“四川南向通道”和“川港通道”,融入由重庆主推,且已经得到西部大部分省份响应的陆海新通道,重庆做出让步,让成都也成为陆海新通道的两个核心城市之一。

同时,长达两三年的“渝西高铁万州、达州走向之争”落下帷幕,最终重庆妥协,渝西高铁过境达州,并计划在2020年开工建设。

2

我们回顾前些年风靡全国的中欧班列无序竞争,自从2011年重庆创造性开通,沟通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中亚和欧洲的渝新欧铁路,重庆进出口总额长期位于中西部省份第一。

四川成都不甘现状,很快推出蓉新欧铁路,通过政府空前补贴,去回两程几乎拉空车,但还是要快速达到规模效应。很快在2017年,蓉新欧铁路班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是货运价值只有重庆渝新欧铁路的零头。

在成都蓉新欧铁路以及成都媒体的带动下,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卷入这场空前的补贴战中,中欧班列几乎陷入混乱。但是直到2018年,重庆渝新欧铁路的货运价值仍然占全国所有中欧班列的半数以上。

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出面整顿,规定所有中欧铁路全部命名为“中欧班列”,无序竞争结束。但是作为开创者的重庆渝新欧铁路先发优势不再,重庆作为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而四川成都成为最大赢家,通过蓉新欧铁路,进出口总额很快跃升内陆第一,分别成为内陆最大的外贸省、市。

二、川渝高铁建设的节奏差异

1

大部分重庆主要投入参与的重大项目,包括重庆到西安的渝西高铁、重庆到兰州的兰渝高铁,总是不顺利。

要么是渝西高铁中万州和达州之争,要么是兰渝高铁中绵阳和南充之争,一再拖慢高铁项目开工建设的进度。要知道兰渝高铁和渝西高铁早在十二五时期,就已经纳入《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十三五”现代综合联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

我们反观成都主要投入参与修建的高铁,无论是成贵、西成、成渝等等,无论是四川省内地市州还是周边省份的地市州,几乎从来没有什么较大争议,从规划、施工、竣工、运营,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2

这些就导致,重庆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高铁项目的建设总是慢一拍,不仅相对于成都慢一拍,而且相比西安、贵阳、昆明等西南高铁枢纽城市仍然较慢。

比如西安已经建成郑西高铁、西宝高铁、大西客专、西成高铁等;贵阳已经建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成贵高铁、贵南高铁等;昆明已经建成沪昆高铁、南昆高铁等;能够直达全国大部分重要中心城市。

在川渝经济区,成都不仅率先开工建设沟通西北、西南的交通大动脉,而且一路畅通无阻,赢得高铁枢纽城市建设的先机;而重庆不仅严重滞后建设,而且总是遇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拖慢进度,严重影响重庆对外的联系。

三、节奏差异的缘由

地理区位因素

重庆是汇通南北、融贯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而且是四川盆地向东的重要门户,八个方向都是重要的省会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重庆到周边大城市的高铁路线确实存在多种方案可选,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市州出于战略利益的诉求,很容易使高铁路线和过站引发争议。

而成都向西180度是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向南是昆明、贵阳,向北是西安、兰州,向东是重庆,再加上作为古代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成都,传统的对外通道已经延续上千年,所以成都对外通道的选择很有限。

政治因素

成都是成都铁路公司(原成都铁路局)、中铁某局、中建某局、规划某局等大区机构的驻地,从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再到管理都享有极大的话语权。

不排除四川成都利用大区机构的优势,在西南铁路建设方面总是抢占先机,而且拖慢重庆建设铁路的节奏。通过打铁路建设的时间差这张牌,弥补成都相较于重庆的地理区位劣势,维护和巩固四川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

也不排除作为四川绝对中心的成都,鼓励四川省内其他地市州,有意在重庆有关高铁项目上提出广泛的利益诉求,同时四川成都还会提供政策和舆论支持。不仅能够影响重庆高铁建设的节奏,营造相对优势,同时促进这些地市州的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渝交通区位的差异

1

根据《国家中长期高铁规划》,重庆将建成八个方向都是省会中心城市的“米”字型高铁枢纽,东武汉、东北郑州、北西安、西北兰州、西成都、西南昆明、南贵阳、东南长沙。

作为融贯东西、汇通南北的枢纽城市重庆,能够很好的通过西安联通西北地区、中亚地区、欧洲诸国;通过郑州联通华中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通过武汉联通华东地区;通过昆明联通东南亚诸国;通过长沙联通东南地区。

而且重庆还拥有长江黄金水道,而且重庆还是内陆吞吐量第一大港口,还拥有向南联通东南亚的陆海新通道、向西北联通中亚欧洲的渝新欧铁路、向西南联通南亚、中东的油气管道。

重庆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本该是西部独一无二,在高铁时代本该摒弃普铁时代过于行政干预的问题,更侧重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而且重视重庆的对外交通建设,对川渝经济区内部的协同配合,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但是事与愿违。

成都向西180度是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这种先天的地理区位劣势很难改变。在高铁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重庆大有取代成都铁路枢纽地位的可能,重庆交通的崛起,对川渝经济区和整个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都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四川成都不甘心,继续重复着普铁时代的“成都优先”策略。四川成都从普铁时代就开始优先开建铁路,新中国成立不久成都就已开建向北的宝成铁路、向南的成昆铁路、向东的成渝铁路,而截止到1965年整整十二年重庆有且只有一条成渝铁路。

四川成都尽管有着地理区位的巨大劣势,但总是优先开建联通其他地区的大动脉铁路。原本经济社会远比成都发达的重庆,在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成都联通西北、西南等地区,重庆在对外互联互通上总是需要辗转成都,在铁路交通上成为四川成都的附庸。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重庆成为直辖市,成都在四川盆地完全优先的这种现象稍有改观。重庆逐渐的能够有机会争取到重大项目,比如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两江新区、重庆自贸区等,这些都是在重庆直辖前万万不能想的。但是四川成都仍然能够通过大区机构以及社会舆论施加部分影响力。

五、总结。

根本上来说,兰渝高铁的绵阳、南充走向之争,渝西高铁的达州、万州走向之争,有相关地市州的现实利益之争,更多的是成渝城市格局之争,以及川渝两地的零和博弈。

川渝两地的未来趋势必然是合作共赢,但是在当下的同质化竞争仍然会是主流。川渝两地发展水平相当、社会文化相近,都在积极承接国家有关重大项目以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些就决定了川渝两地必然是竞争大于合作。

重庆尽管成为直辖市已经二十年有余,但是由于撤销直辖市到恢复直辖市的四十余年,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优势几乎被掏空。重庆直辖后不再具备类似于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绝对优势。再加上直辖后经济腹地十分有限,所以重庆有且只有积极主动的去拥抱四川,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

而作为拥抱四川的代价或者交换,重庆在普铁、高铁、民航等领域都会受制于人,受到四川成都施加的影响力,而且重庆的政治、交通、地理、区位等优势很难有效的施展。

四川成都通过先发优势正在努力弥补地理区位带来的劣势,随着西部地区深入的开发开发,四川成都的劣势或将转化为相对的优势。而重庆目前推出主城都市区策略,从主城9区扩容为21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渝西地区。重庆积极西进既是川渝经济区合作共赢的契机,也是四川成都东进设立东部新区的回应。

未来希望有关部门让重庆能够有机会,充分施展自身的政治、地理、区位、交通等优势,发挥重庆这一西部唯一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作用,使得重庆能够引领西部地区更好的开发开放,促进川渝地区的协作共赢。

宁锦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宁远大捷之前,明朝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打败过努尔哈赤的后金,不光如此,这一战过后不久努尔哈赤就郁闷死了。关键是他死得还很仓促,连个身后事都没准备好。

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一合计,要不咱们自己民主选举好了!于是乎皇太极就这么莫名其妙成了后金大汗的继承人。

皇太极上台以后,地位很尴尬,为啥?因为他是四大贝勒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即使他做了大汗,依旧还是四个人一起商量着办事,哪怕是上朝,也是四个人坐一排,号称四尊佛。

这哪成啊?为了凸显出自己的特殊性,皇太极必须要用战功为自己提升影响力。这就是宁锦之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一、宁锦之战不光要为皇太极立威,还要给努尔哈赤报仇。

努尔哈赤是什么人?后金创始人,是把女真各部落联合起来的后金大汗。他这辈子没怎么打过败仗,尤其是宁远之战这种大败仗更是从来没打过。

明朝此前面对后金,那是节节败退,从来没打赢过一场胜仗,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大捷,可谓是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

最激动人心的是,努尔哈赤在半年后居然病死了。目前证据可以表明,宁远大捷对努尔哈赤的病逝影响很大。甚至有观点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炸伤了,病逝也是因为炮伤发作。

不管怎么说,老头子的脸面算是丢尽了。他已经无力挽回这一切,事情只能交给儿子们去办了。皇太极接过后金大汗的位置以后,第一件事,自然是要给努尔哈赤报仇雪恨。

导致努尔哈赤去世的直接凶手就是袁崇焕,你说皇太极要干嘛?当然是要找袁崇焕算账了!因此攻打锦州和宁远,就成了皇太极登上汗位的第一战。

给努尔哈赤报仇的同时,皇太极还可以提升一下自己在后金的影响力。那个时候四大贝勒里的确只有皇太极最有资格继位。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有绯闻,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是儿子,莽古尔泰亲手杀死过自己的母亲,身上有污点。

只有皇太极是比较干净的一个,所以他上台是没什么毛病的。可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这事儿总归要有个头,否则凸显不出他这个大汗的威望。因此通过战争给自己立威,就是最好的办法。

既能给努尔哈赤报仇,又能给自己立威。这么好的事情,皇太极咋可能不干呢?不过实在不好意思,皇太极高兴得太早了。

二、前后碰壁,皇太极差点哐哐撞大墙。

宁远大捷过后,袁崇焕成了明朝新贵,可谓是大家手里的香饽饽,被提拔为了辽东巡抚,继续镇守宁远。

他坚决执行老师孙承宗的政策,加固锦州、宁远城防,让心腹大将赵率教负责镇守锦州,自己镇守宁远,形成了一道宁锦防线。

第一战,赵率教坚壁清野,固守锦州。

皇太极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带了几万人马前来围攻锦州。他们轻而易举拿下了大凌河城,所以不可一世地以为,锦州也和大凌河城一样容易攻破。

结果没想到人家赵率教是个硬骨头,他选择坚壁清野,不跟你硬扛,躲在城里你也进不来。这种气死人的战法,是后金最害怕的。为啥?因为后金的骑兵英勇,攻城的步兵却没什么优势。

除了坚守外,赵率教还想了个损招,他居然派使者到后金军中议和。这是什么毛病?大战一触即发,你议和个毛线啊?原来赵率教是在拖延时间,目的是为了有充足的准备为固守城池做相应工作。

皇太极反应过来的时候,赵率教已经做好准备工作了。所以这次攻城后金的损失有点惨重,打不下来只好往后撤,总不能留在城下让人家提供夜宵吧?

第二战,油盐不进,皇太极只好到沈阳请援兵。

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赵率教始终油盐不进。这事儿让皇太极挺反感,所以他就让人射了不少劝降信到锦州城内,结果一丢丢反响都没有。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用激将法逼迫赵率教出城野战,到了城外,可就是八旗骑兵们的天下了。结果人家赵率教摇摇头,依旧不理皇太极。

把皇太极给气得牙痒,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让人从沈阳再派遣援军过来攻城,似乎非要打下锦州城不可。

第三战,打不下锦州,只好病急乱投医,跑去打宁远。

援军来了以后不管用,皇太极的大军围了锦州城足足15天,都没能把锦州的一块砖头给掰下来。明军耗得起,可他们耗不起啊!

几万人整天在荒郊野外度日,又缺少粮草,搞得后金士兵一个个士气低落。这么熬下去不是办法啊,于是皇太极想了一个昏招,那就是分兵去攻打宁远。

你打不下来锦州,还指望能打下宁远吗?努尔哈赤被炸的事情才发生了几天?忘啦?不过这个时候袁崇焕也派了满桂前去支援荆州,结果跟后金军相遇,双方打了个遭遇战,压根没什么伤亡。

后金到了宁远城下,结果袁崇焕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双方展开激战以后,轰隆隆几声炮响,立刻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不光皇太极本人的大帐被红衣大炮给炸毁了,济尔哈朗也身受重伤。后金军队损失惨重,不得已之下,皇太极只好选择撤军。

总结:无功而返,皇太极的老脸算是丢大发了。

打不下锦州,就跑去打更加坚固的宁远,皇太极这脑路的确很清奇。要是闪电战还行,可是你都围攻锦州半个月了,人家宁远会没有防备吗?

所以说在宁远城下,皇太极又损兵折将。这个时候皇太极清奇的脑路再次浮现了出来,打不下宁远,要不我们再回去试一下锦州?所以皇太极又跑回去打锦州,依旧是徒劳无功,反而导致了军队严重减员。

无奈之下,在24天的战争之后,皇太极选择了撤军回沈阳。这场宁锦之战就这么灰溜溜地结束了,袁崇焕和赵率教取得了大胜。这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二次大胜,皇太极本想要找点存在感,结果把老脸给丢尽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明实录》

晋楚争霸的那些年是怎么样的楚国令尹制度与晋国六卿制度的异同是什么

不好说,如果说单纯比两种制度的话,各有千秋,但是本人更加喜欢的是楚国的令尹制度。

楚国的令尹制度是什么?实际上这个令尹就相当于一个宰相,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就是说楚王下来权利最大的只有一个人!晋国的六卿制度是什么的,晋王下来权力最大的是六个人。

为很多人都会说你看晋国的六卿制度,有六个人共同做决断,那大家互相之间商量着来,而且哪个人都不会专权,这不就是传说之中的民主共和制度吗?这样的制度就代表着先进,这样的制度就应该值得提倡,所以肯定比你楚国那个所谓的一家独大要强多了。

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和这晋国的制度有什么不同,咱不是说人民老百姓有没有参与其中,这是本质上的问题,咱先不提,最主要的问题便在于,民主共和制度上面是没有人进行管理的,也就是说头顶上不会顶着一个王,六卿制度头上会顶着一个王。

那你说如果六卿的力量比晋王要厉害,都是手底下的人说了算,君弱臣强,这个国家还不乱了套,手底下的人因为争夺权利,争个你死我活,谁把君王放在眼里面,那这样的国家长期发展下去,会将大量的精力放于内耗之中,这样的国家即便不是被其他国家给灭掉的,也会因为自己国家内部出现过大的矛盾,然后分裂了晋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说君王的实力太强大,手底下这六卿有跟没有有什么区别?说白了,六卿如果不抱团,根本对付不了君王,可一旦抱团儿了,这个一个团体,君王根本就对付不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种制度本身上想的很好,说六个大臣互相商量事情,然后决定一件事情揪着近怎么处理,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臭死一个诸葛亮,但是上面毕竟顶着一个君王,这个君王说什么呐,手底下的大臣也得去考虑君王的意思,总之由于君王的权力的介入,使得这个所谓的三个臭皮匠,臭死一个诸葛亮也不那么现实,顶多就是双方之间争权,争个你死我活。

楚国呢?事实上,楚国相比较于晋国来讲,更加有得好处,便是分割了君王的权力,也就是说,国军拥有一个可以制衡自己的一个人,而这个人并没有太多的条件限制,不是一个团体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矛盾而选择放弃权利,或者是直接干掉君王,相比较于多人一起限制君王,这个单人限制君王某些条件就可以忽略掉,也就是国家内部形成国君和令尹这两个人权利上面的制衡。

所以在民主共和意志还没有发扬起来之前,我更加喜欢的是楚国的这个令尹制度,我想这也是后来宰相制度伴随帝王走了大概1000多年的真正原因,要真的把宰相给废了,那天底下就皇帝一家说了算,皇帝想把权利给谁,那就给谁,失去监控的皇帝,做事情更加肆无忌惮。

春秋五霸,哪个国家维持的霸业最长,哪个国家最短

回答: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我国历史的春秋时期,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称霸五个诸侯,也称“五伯”。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不过,当今史学界主要认可两种说法:《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我这里仅将这五霸创立者(七人)简要介绍一下。以供读者参考:

1、齐桓公(?-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齐襄公之弟。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公子小白争位成功继国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称霸时间不确,若按继位时间算,称霸时间大约有38年。

2、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子姓,名兹父。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公元前643年宋襄公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历史上认为宋襄公是个虚幻的霸主,称霸时间大约有6年。

3、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名副其实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晋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与楚军决战。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晋文公曾以“尊王”号召,平定东周王室之乱,迎周襄王复位。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约在公元前632年称霸4年。

4、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又称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继位后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用五张羊皮换来的)、蹇叔、公孙枝等为大夫。曾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晋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后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这就是著名的“秦晋崤之战”。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按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算起,称霸时间大约有3年多。

5、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史称“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楚庄王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楚庄王称霸时间约为7年。

6、吴王阖闾(公元前537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剑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吴国阖闾称霸大约有10年时间。

7、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勾践即位。同年,在檇(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大败吴师。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前528年―前473年,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夫差为了洗雪父耻,励精图治,国力增强。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向吴国表示臣服,越王勾践在吴国扣押三年后,夫差将其释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吴国后方兵力空虚。越王勾践抓住这个机会率兵北伐,大败吴师。夫差仓卒间与晋国定盟后率兵而返,与勾践连战数场,悉数惨败,迫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后被擒拿,吴国灭亡。夫差被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流放中,夫差悔恨自己当时没有采纳伍子胥之言而羞愧自杀身亡。勾践灭吴后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称霸大约有17年时间。

要说称霸时间最长国家的是晋国,称霸时间最短的是宋国,个人称霸时间最长的是齐桓公,最短的是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