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雍正皇帝和他一母同胞的十四弟关系不好
- 历史上的小皇帝不少,小王爷有吗
- 刚刚看完《庆余年》,有一点没懂司理理跟小皇帝是什么关系
- 中国家中很多都围着“小皇帝”转,如何教育是不是让父母无措
- 中国历朝历代有多少“儿皇帝”
- 《庆余年》中,北齐小皇帝为什么是女的
- 我儿子10岁了,写作业不积极还和他妈妈顶嘴,而我又不在家,请教各位该咋办
- “人生大舞台,戏剧小舞台”,清朝皇帝和他的家人们过着怎样的的“戏迷”生活
为什么雍正皇帝和他一母同胞的十四弟关系不好
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皆是康熙德妃所生。但在后来的皇位之争和雍正登基后,他们兄弟关系一直不好,甚至十四王还被雍正圈禁。他们为什么会兄弟阋墙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一,母亲的偏心,造成兄弟之间的隔阂。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清初时,位分低的后妃不允许抚育自己的孩子,其生母乌雅氏当时尚为德嫔,身份低微,没有资格抚养孩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
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经晋位德妃,有资格抚养孩子了,所以胤禵是在生母跟前长大的。
谁养的孩子和谁亲。胤禵为乌雅氏亲手抚养的第一个儿子,又是最小的孩子,故而乌雅氏对他极其疼爱,感情深厚。而胤禛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且佟佳氏自己没有孩子,对胤禛像亲生的孩子一样疼爱,所以他们的关系极为亲近。乌雅氏这个生母对这个不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非常冷淡,胤禛并未从亲生母亲那里感受到多少母爱。
本来因为胤禛和胤禵的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兄弟感情就很一般,母亲对弟弟的偏向更加重了兄弟之间的隔阂。电视剧《步步惊心》有一个情节,胤禛和胤禵各自送给母亲一个玉镯。同样的玉镯,乌雅氏对胤禵送的就爱不释手,对胤禛送的就表示不喜欢。虽然这仅仅是一个虚构故事,小说家言,但却反应了史实,乌雅氏确实极其偏心于小儿子。
本来胤禛和胤禵无论谁当了皇帝,乌雅氏都是皇太后,但她就是不这样想。她一心一意盼着十四阿哥能登上皇位,对另一个孩子登上皇位却极其反对。雍正登基后,乌雅氏不接受雍正的叩拜,不遵惯例住进慈宁宫,还拒绝“皇太后”的封号。这个母亲也真偏心到极点了。
二,道不同不相为谋,兄弟之间政见不同,导致他们歧路而行。
康熙大帝天纵英才,皇子也众多,有二十四个儿子,而且这些皇子遗传的也好,个个才智非凡。太子的两立两废,给其他皇子带来了登上皇位的机会。这些皇子拉帮结派,蠢蠢欲动,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八阿哥胤禩集团和四阿哥胤禛集团,即所谓的“八爷党”和“四爷党”。
胤禛自小跟着养母,寄人篱下,肯定小心翼翼,懂得察言观色,养成了城府深、阴晴不定的性格。胤禵在生母身边长大,深得母亲疼爱,也受康熙的宠爱,所以他性格开朗、聪明机灵、个性直爽、重情重义。
性格的不同导致了政见的不同。胤禩才干出众,性格温和,有“八贤王”之称。胤禵的政见和八阿哥相同,所以他拥护八阿哥,反而和自己一母的哥哥四阿哥胤禛站在了对立面。
后来康熙厌弃八阿哥,八阿哥失去了“夺嫡”的资格,“八爷党”的势力转而开始拥护胤禵,形成了后来实力更加雄厚的“十四爷党”。这样,老四和老十四兄弟两个就正面交锋了。权力的争夺,使这两位本就没有多少兄弟情的亲兄弟,更加敌视。
雍正继位后,为了稳定皇位,巩固政权,他便开始清算以“十四爷党”为首的“阿哥集团”。他先是解除了允禵的兵权,然后派其守皇陵幽禁起来,后来又改为圈禁。
结语
封建帝王专制制度下,天家无父子,也无兄弟,只有权力的争斗,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服从。从小处说,是成长环境和母亲的偏心造成了兄弟之间的隔阂,从大处讲,则是皇权的争斗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雍正帝和嫡亲弟弟关系并不好。
历史上的小皇帝不少,小王爷有吗
中国历史上的小皇帝们屈指可数!小王爷嘛!有点多!多如牛毛!
开场白:
泱泱华夏,自从有了“皇帝”的称号,“王”就低“皇帝”一等,“王”成为“皇帝”之下一个尊贵的封爵 。“王”的权力和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更新。“王”,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秦帝国没有实行分封制,故无王爵。汉帝国重新启用分封制,将诸如韩信、彭越之类的异姓王剪除殆尽后,王爵归于汉皇室宗亲。自汉帝国至清王朝,历朝历代,王爵均没绝迹,横行天下。只不过“王”,又被划分为“亲王”和“郡王”两个主要等级。汉帝国后,“王”的封爵主要授予皇室子弟及有功之臣以及凌驾皇帝之上的个别权臣们。
俺尽量将历朝历代年龄最小的“王”,呈现给可敬的看官们,皇子因早殇,后追封的不在其中;承继父辈袭封为王,不在其列;先封王后“晋升”为皇帝的“王”,不在之列。
前后汉帝国时期(不含王莽的新朝及更始政权)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淮南王刘长——两岁封王
刘长有点可怜,是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的“无心之作”。那年那月那日,刘邦到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处视察工作,张敖为讨岳父大人的欢心,遂乘着夜色偷送一个被称为赵姬的美女给刘邦,刘邦笑纳,第二天就似乎忘了这事。刘邦走后不久,赵姬因受赵相贯高等人谋反案的牵连,被关进大牢。此时赵姬已怀孕,后在监狱生下一娃,这娃就是刘长。赵姬生下儿子刘长后,不见刘邦任何信息,悲愤自杀。消息传到刘邦的耳朵,刘邦感觉特别的不好意思,心有内疚,于是就封不到两岁的刘长为淮南王。
三国时期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蜀汉安平王刘理——5岁多封王
刘理虽说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玄德的庶子,但很受刘备的“宠爱”。刘理不满六岁时,他的父亲刘备一“听说”汉皇帝刘协被曹丕“害死”,就着急慌忙地自立为皇帝。两个月后,刘理就被刘备封为“梁王”。乳臭未干的六岁孩童就这样远离父母,前往藩国(荆州)亲近教化百姓,安抚黎民去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理侥幸逃回成都。刘备伐吴大败,羞愤而死。皇太子刘禅继位八年后的一天,才考虑“梁王”刘理的封地已尽归吴地,实在有点名不副实,刘禅于是改封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为“安平王”。刘理又当了大约十四年的“安平王”,不幸病死,死时不到三十岁。
两晋南北朝时期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晋帝国琅琊王司马焕——1岁半封王
司马焕命薄如纸,最有可能继承父亲的皇帝之位。生母郑阿春备受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宠爱。爱屋及乌,司马焕一出生,就让司马睿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含在嘴里怕化了。才一岁多一点点,司马焕就得了重病。为挽救娃的命,司马睿立马就封他为“琅琊王”。奈何不到两岁的琅琊王还是斗不过阎王爷,最终司马焕还是化作一丝青烟走了,留给司马睿的是无尽的伤悲。司马焕死后,他的同母弟司马昱继为琅邪王,后登基为帝。
隋帝国时期(不含所谓的“反王”)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河南郡王、晋王、元德太子杨昭——几个月封王
杨昭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的嫡长子。聪慧可爱,心有灵犀。身有武力,能拉强弓;生性谦和谨重,有君人之量。一出生就让爷爷杨坚和奶奶独孤伽罗喜爱无比,开国皇帝杨坚“横刀夺爱”,养在身边。嗷嗷待哺之时就被爷爷封为“河南郡王”,六岁时即晋升为亲王。杨昭仁爱之心,宫人皆知。勤俭朴素,温和仁慈。可惜地是,杨昭英年早逝。杨昭育有三子,杨昭死后,杨广一日之间封其三子为亲王,可见杨广对杨昭的疼爱。长子燕王杨倓和爷爷杨广一起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二子越王杨侗先被王世充立为皇帝,后被王世充杀害。三子代王杨侑先被李渊立为皇帝,后被李渊弑杀。
唐帝国时期(不含伪燕)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道王李元庆——不到1岁封王
李元庆是唐帝国开国皇帝李渊的第十六子,李世民的异母弟,亲生母亲是刘婕妤。唐帝国时,后宫设皇后一人;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惠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由此可见,李元庆的母亲在后宫中的地位并不高。李渊大约在五十三岁时,李元庆这个宝贝儿子出生。李渊喜出望外,于是封尚在襁褓中的李元庆为汉王。两年后,李渊改封李元庆为陈王。“太上皇帝”李渊驾崩后不久,李世民即封这个13岁的小弟弟为道王,尊刘婕妤为道国太妃。刘太妃出宫在儿子的封国居住,母子相依为命。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庆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顺,早晚侍奉跟前。四十二岁时,李元庆薨逝,李治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追封这个比他还小五岁的“小爸爸”为司徒、益州都督。
五代时期(不含十国)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梁帝国康王朱友孜——约14岁左右封王
朱友孜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最小的儿子,天生的“一目两眸”。“重瞳”放在今天,本是一种眼疾。但在古代,“一个瞳孔中间有两个瞳”仁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别笑,这是史书记载的实事。荀况的《荀子》及司马迁的《史记》均有记载,著名的代表人物为虞舜和项羽。朱友孜懂事后,就常常私下认为自己有异象,自认为自己有“天子”命。久而久之,就野心勃勃。时过境迁,奈何就是没当上皇帝。朱友孜铤而走险,准备刺杀已是皇帝的三哥朱友贞,可付诸行动就被朱友贞“梦”到,朱友孜被其哥无情诛杀。“天子异象”?实乃南柯一梦!
两宋时期(不含辽、西夏、金)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宋帝国鄂王赵曦——1岁半封王
赵曦是宋仁宗赵祯的三儿子,也是老疙瘩(最小的儿子),更是赵祯的心尖尖。王安石说:“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毫不夸张地说,赵祯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口碑最好的皇帝之一。据说其驾崩后,敌国都为之举哀,开封城百姓为之烧纸钱,烟火竟遮天蔽日。赵祯共生三子,可惜都过早夭折。特别是老儿子赵曦夭亡,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赵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和晋帝国琅琊王司马焕命运一样,赵祯在赵曦病重弥留之际,立即降旨封赵曦为卾王,无奈还不到两岁的卾王也是斗不过阎王爷,飘然离开人间。赵祯亲自为老儿子服丧,此情此景让当时许多人潸然泪下。
元帝国时期(不含北元)年龄最小的“王”,当属孛儿只斤·真金?
元帝国是靠拳头说话的大一统王朝,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从相关电视剧看,元朝也出现了一些小王爷。其实除了军功和继承世袭王位,元朝很少有孩童因为宗室关系被封王。且元帝国疆土辽阔,王爷众多,故浏览明宋濂、王袆主编的《元史》,很难发现“小王爷”的相关史料。
孛儿只斤·真金,忽必烈嫡长子,18岁封燕王,后被立为皇太子。真金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当政后亦作为汉法派之领袖与阿合马等理财派对立。1285年因禅让事件而忧郁成疾,同年十二月病逝,元世祖赐谥号明孝太子。后忽必烈崩逝,真金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登基为帝。自此,以后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后裔。
明帝国时期(不含南明)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鲁王朱檀——不到2个月大封王
朱檀是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宁妃郭宁莲所生之子。其舅,一为明朝陕国公郭兴,一为营国公郭英,俱为明帝国开国功臣。
《明史》记载朱檀的外祖父郭山甫精通相术。朱元璋尚未发迹的时候,一次路过其家,郭山甫相之,惊道:“公相贵不可言。”并对儿子郭兴和郭英说:“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于是郭山甫急忙跟随朱元璋,并将女儿遣往侍奉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即位,封郭氏为宁妃。郭家满门尊贵,郭山甫封营国公,俩子郭兴、郭英都以功封侯,后均追封为公爵。
朱檀是明开国元勋汤和的女婿,发妻和继妻都是汤和的女儿。可笑朱檀,出生50天不到就被封王。但荒诞不经,不务正业,不求上进。年纪轻轻就想长生不老,结果服金石药过度而薨,年仅二十岁。
清帝国时期(不含太平天国)年龄最小的“王”,应该当属孚敬郡王爱新觉罗·奕譓——4岁零三个月封王
爱新觉罗·奕譓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第九子,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奕譓四岁多一点,“皇阿玛”旻宁驾崩。刚登上皇位的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对这个小弟弟十分疼爱,封其为孚敬郡王。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垂帘听政后,对这个小叔子又打又压,恩威并施。弄得奕譓又惊又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西太后看奕譓被治的服服帖帖,又晋封其为亲王。
后记
至于袁世凯复辟时所封的“王”,根本就不值俺一提。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封建王朝的小王爷们必竟是沧海一粟,难免被遗忘。倘若有遗漏,敬请看官们查漏补缺。
刚刚看完《庆余年》,有一点没懂司理理跟小皇帝是什么关系
司理理跟小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拉拉”。两个人都是双性恋。
你没看懂,是因为你只是看完了电视剧的第一部而已。
北齐的小皇帝其实是个女的,还怀上了范闲的孩子,起名“红豆饭”
在原著中,北齐的小皇帝战豆豆,其实是个女生。
也就是说,小皇帝跟司理理是名义上的皇帝跟王妃,而实际上则是“拉拉”。
而且北齐皇帝跟司理理都喜欢范闲,北齐皇帝甚至还跟范闲春风几度,给范闲生下了个孩子名字叫做“红豆饭”。
而对于北齐皇帝战豆豆的女生身份,其实除了太后、司理理、海棠朵朵和范闲外,其余人均不知情。
原著中北齐皇帝与司理理的亲热描写
在原著中第七卷朝天子的第三十五章,北齐小皇帝亲自参加四顾剑的最后一次开庐仪式中,范闲躲在司理理的房间里,这个时候北齐小皇帝带着狼桃也进来了,这个时候,
北齐小皇帝忽然笑了起来,看着司理理……心头一动,俯下身去,啄在了她地红唇之上……范闲收了笑意,平静地望着她(司理理),一字一句说道:“我一直很好奇。两个女人……究竟怎么做那事儿?”……
司理理……脸色……变得惨白……这是北齐皇族……的天大秘密,在苦荷大师死后,整个天下便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知晓,此时却忽然从范闲的嘴里说了出来。让她不禁骇然欲绝。
这么解释,你明白了吗?
中国家中很多都围着“小皇帝”转,如何教育是不是让父母无措
现在小孩子不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至少也是爷爷奶奶的“掌中宝”,姥爷姥姥的“心尖尖”,还是各路叔叔阿姨、七大姑八大姨的“宠爱宝”,爸爸妈妈?当然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特别是初为人父母的新手爹妈们,那个激动,那个兴奋,那个无措
觉得世界真奇妙,怎么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从肚子爬出来!
我们要怎么弄他才是合适?
于是,各种的网上搜
生怕落了哪个科学环节误了“天才宝贝”的成长之路
用单位一位新外公的话来说:“你以为小朋友难搞定?错!搞定小朋友的爹妈才是难!”
新生代父母的教育焦虑可见一斑。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且不说求学寒窗苦读一路打怪升级,单是为谋个好的前程,也是考了证书一堆,可就是没有“育人证”(不是“准生证”哈)!
育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没证!
新生父母不仅紧张,而且有超强的自信:
我家宝宝就是要成为一堆孩子里最靓的那一个!
不过,朋友圈里谁家那个娃已经会英文对话了耶,我家宝宝说苹果还“阿布”!
灯神灯神教教我,怎样才能让那傻小子成天追狗撵猫,上点正路啊!
那个焦虑啊,生生把“老母亲”“老父亲”弄成两只没头苍蝇。
养育孩子仅凭热情还真的远远不够。
从你知道要当父母开始,就要开始各类知识的积累储备。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专业网站上的专业知识随时等你摘取。
别嫌苦叫累,为了宝宝的未来,您就当再“高考”一次吧。
至少,在今后生活琐碎的路上,你会发现自己慢慢也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甚至能体会到“所向披靡、无所不能”的豪迈!
知识就是力量!果然不是骗人的。
好在现在新生父母在学历、见识比上一代人都有优势。
要感谢我们生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好时代,知识,只要你想要,就可以有。
焦虑是有的,无措也是有的
让我们一起深呼吸,让慌乱的心舒展开
看着可爱的小宝贝,牵着他(她)的小手说
让我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前进,一起走向那个美好的未来!
中国历朝历代有多少“儿皇帝”
谢大圣邀!
中国古代从秦朝开始至清朝灭亡的二千多年间,共出现了二百四十三位大小(统一、割据意)皇帝,其中十岁以下的小皇帝有二十九个。如: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八岁的汉质帝刘缵,三岁的北魏帝元钊,七岁的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磷质班(只做了五十三天皇帝就驾崩,死因不明)等。最小的是汉殇帝刘隆,生下来一百多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驾崩。
以上是字面直接意思上的儿皇帝,还有联想引申意义上的儿皇帝,最有名是五代后晋帝石敬瑭,他厚颜无耻的向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以借其力建立后晋帝国,并与其他割据政权抗衡。其他有名无实的“儿皇帝”也有许多,如王莽、梁冀、董卓、曹操、宇文护、高澄、燕帖木尔等权臣控制下的傀儡。望诸友补充。
《庆余年》中,北齐小皇帝为什么是女的
北齐皇宫密事:
北齐皇后(战豆豆娘)抚摸着肚子里的孩子说道:孩儿啊,你是为娘第五个孩子,你前面的都是姐姐,这次你一定要是个男孩,别再是女孩了。战豆豆娘望着蓝蓝的天空,心里默默的祈祷着。
时间过的很快,战豆豆娘到了生孩子的时候。她躺在床上,大汗淋漓,贴身侍女一直在旁服侍着,很快孩子生了出来。战豆豆娘急切地问道:这次是男孩吧?侍女满脸愁容回答着:皇后娘娘,这次又是女孩,该怎么办啊?
战豆豆娘听完后,无奈着道:还能怎么办,都是天意,看来我是没有做皇后的命,还是让皇上把我撤了,让给二妃子(当今太后)吧!侍女焦急回答道:皇后娘娘你可千万不要这么想,你们之间有那么大的恩怨,皇后之位不能这么便宜的送给她,我们要想办法,看看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件事。
战豆豆娘生气的说:这种事情还想什么办法啊!我不可能把她变成男的吧!侍女回答说:要不我们去找个男孩子来跟她换一下。战豆豆娘听完后说道:你糊涂啊,这会去哪里找个刚出生的男孩子来换。侍女低下头陷入了沉思,突然抬起头对失落的战豆豆娘说道:不如这样,我们对外宣称您这次生的是男孩。战豆豆娘看着侍女,平静的说道:那皇上出征回来时抱一下孩子不就穿帮了吗?侍女听完后不再说话了。过了一会,战豆豆娘若有所思的说:只能先这么办了,皇上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回来,这段时间我们赶紧找个男孩来,等皇上回来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也许是天意,战豆豆娘命不该绝,前方传来丧报,皇上死于战乱中,北齐大军大败而归。战豆豆娘没有再去找男孩来换自己的女儿,料理完皇帝大丧之后,战豆豆娘带着还是婴儿的战豆豆登上了皇位,朝廷大事由多位大臣协商解决。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战豆豆长大成人,在这期间她都是以男儿身见人,除了她母亲,没人知道她是女儿身,侍女在多年以前都被战豆豆娘处理了。此时战豆豆娘疾病缠身,估计不久于人世,于是她帮战豆豆找了一个南庆国逃命过来的郡主司理理当媳妇,并把心腹手下海棠朵朵派给了战豆豆,并告诉她们战豆豆是女儿身,一定要好好协助她。之后不久战豆豆娘也离开了人世。
另一边二妃子一直在拉拢各位势力,建立自己的党羽,战豆豆娘死后,她自然成为了北齐的太后。登上太后之位,她想控制战豆豆,成为北齐真正的王。可战豆豆不是吃素的,她文韬武略,工于心计,善于隐藏,一直跟太后周旋着,太后的野心一直难以实现。
我儿子10岁了,写作业不积极还和他妈妈顶嘴,而我又不在家,请教各位该咋办
爸爸常年在外,妈妈一个人带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比较任性,且比较脆弱,不够坚强。
特别是孩子到10岁左右,又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不听话,执拗,顶嘴对抗,使性子,发脾气,开始不认真对待学习,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大人不能多说,一多说就发脾气。
针对您家的实际情况,给您提几点建议。
一,工作再忙,都尽量抽时间回来一趟,多陪孩子住些时日,男孩子还是要爸爸带的。
重点和孩子聊两个方面的话题。
第一,关于责任担当。告诉孩子,爸爸常年奔波在外工作也挺辛苦,也很不容易,作为家中的小男子汉,一定要有责任担当,一定要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代替爸爸尽到做儿子的责任,要代替爸爸去照顾好妈妈,要替妈妈多分担一些忧愁,要学会听话懂事,不要常惹妈妈生气。
第二,关于学习方面。要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自觉自主,不能让妈妈操太多的心,要自觉的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打理好,做一个独立自主,能管理好自己学习生活的好孩子。
和孩子之间做几个约定:
- 搞好自己的学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让妈妈再过多的操劳和操心。
- 妈妈辅导你的作业,管理你的学习,那也是为了你好,你必须要诚恳的接受批评和指导,不能和妈妈在顶嘴,发脾气和使性子。
- 每周至少保证一次和爸爸之间的视频通话。
二,可以选择让孩子去托管中心的作业辅导班里写作业。
父亲常年在外,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有很多弊端。孩子到10岁左右,往往就显得不是很听话,比较叛逆。
有时候,母亲比较唠叨,操的心太多,让孩子感觉到比较烦。所以,母子之间往往就会形成对峙。母亲说的话,儿子一般都听不进去,也不好好儿的去做。
但由母亲一手带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窝里横。一旦离开母亲,由别人去管教则显得比较顺从和听话。
所以,将孩子送到托管中心作业辅导班,由老师进行管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可以和老师之间达成约定,让老师帮助孩子建立写作业的基本规则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逐渐会养成了写作业的良好习惯。这时候,再把他接回家里进行延续巩固。
孩子回家后,妈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管教方式,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指导和引导,不要太多的唠叨和干预,不要太多的指责和训斥。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埋怨。
总结:10岁的小孩儿,使点小性子,发点小脾气,学习不认真,作业也不积极,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把问题看得那么严重。只要方法得当,教导及时,引导到位,相信孩子很快就会转变过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生大舞台,戏剧小舞台”,清朝皇帝和他的家人们过着怎样的的“戏迷”生活
清代的宫廷戏曲演出,是皇帝嫔妃的主要娱乐形式,不可或缺,他们设立专门机构、搭建各种戏台、专人为其撰写剧本,其中以乾隆、光绪两朝最盛。
我对清宫廷戏曲发展只知皮毛,现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足之处望诸君谅解:
一、清宫廷的戏曲机构
皇帝要看戏听曲以自娱,皇宫里当然就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
满人入关前不太懂这个,所以清初,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教坊司制度,康熙时设了南府;雍正朝废除乐籍,不再用女乐;乾隆最会享受,不但设立乐部,从江南挑选伶人充当教习,还设立“内学”、“外学”;到了光绪时期,宫廷演戏十分频繁,直接招收民间戏班子进宫演出,每次赏银数以千计,非常败家。
二、戏曲内容和剧本
最受皇帝娘娘们欢迎的剧多以历史演义为主,主要有这几出:唐僧取经的《升请宝筏》、目连救母的《劝善金科》、三国时期的《鼎峙春秋》、杨家将的《昭代萧韶》以及平南唐的《铁旗阵》,这些都是大戏,多为10本、240出,就和电视剧一样,很能打发时间。
当然,除了这些最热门的戏目,还有一些固定的节目,比如春节期间演出的《喜朝五位》,喜庆节日宴会上表演的《太平王会》,每次作为开场首秀的《万载同春》、《万民感仰》,以及持灯表演的《万年如意灯》灯戏等等。
内容以祥瑞为主,角色多,排场大,总归是体现歌舞升平、千秋万代的样子。
三、表演时间
与现代的“八点档”不同,如果是节庆日戏曲演出,据升平署档案,一般早上7点开始,到下午3、4点结束,有时会延长到6、7点。
四、戏台的种类
紫禁城那么大,大大小小的戏台当然有很多。
保留至今的有乾隆年建的宁寿宫畅音阁戏台,漱芳斋(没错,就是《还珠格格》里的那个)室内室外两个戏台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拆除的,如储秀宫的、寿安宫等等,非常之多。
为了营造最佳的观赏和视听效果,除了一些室内小戏台以外,室外的大台子,无论水池上还是陆地上的,都非常注重聚音效果,结构装潢更是美轮美奂,极其讲究。
还有几座是占地极广的三层大戏台(比如畅音阁那座),其大小有普通戏台9倍,猪如九九大庆这种重要庆典就使用三层台演出。
总之,清代皇帝贵族们入关之后受汉文化的熏陶,也是十足的戏迷,为了满足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观赏需要,清宫廷三百年,没少在这上面费工夫、花时间,所耗人力财力更是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