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奇士

如何评价陈寅恪?三国中,龙,虎,狗,凤,马,鬼,麟都是哪些人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18 16:32:50 浏览2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陈寅恪

陈寅恪博学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奇才。近代史上陈氏三十才子之一,这三十才子是陈宝箴(陈寅恪爷爷)、陈三立(陈寅恪父亲)、陈衡恪(陈寅恪哥哥)、陈独秀、陈其美、陈叔通、陈寅恪、陈望道、陈布雷、陈伯达、陈封怀(陈寅恪亲侄)、陈延年、陈乔年、陈嘉庚、陈果夫、陈立夫、陈绍禹、陈昌浩、陈铭枢、陈公博、陈公培、陈济棠、陈绍宽、陈景润、陈诚、陈云、陈毅、陈赓、陈仪、陈光。

三国中,龙,虎,狗,凤,马,鬼,麟都是哪些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对其中的很多人物都颇为喜欢,甚至给他们安上了不同的外号。那么在三国中,龙,虎,狗,凤,马,鬼,麟等外号,具体都是指代的谁呢?

三国中的龙当然指的是卧龙诸葛亮了。诸葛亮常常被称为卧龙先生,身负大才,曾有传言说得卧龙相助,则可以平定天下!虽然这话吹得太过,但诸葛亮的才干确实是不容小觑,还未出山,他就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提出了“占荆州、夺益州,三分天下”的策略,也正是在这个策略的指导下,辗转半生的刘备,终于时来运转,成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势力了。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蜀汉精锐人才损失殆尽,国势飘摇。是诸葛亮临危受命,挽大厦于将倾,成功的稳定了蜀汉的局势,并恢复了蜀汉的国力,为蜀汉延续数十年寿命。之后诸葛亮更是五次北伐,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三国中虎指代的是冢虎司马懿。司马懿颇有才干,在诸葛亮北伐中,给诸葛亮制造了大麻烦,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大敌了。而除了军事能力外,司马懿对内的权谋手段也是非常厉害的,高平陵之变,他成功从曹爽手中夺下了大权,成为执掌曹魏中枢的第一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操作,给三家归晋打下了基础!

三国中的狗指代的是诸葛诞。诸葛诞算是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同族兄弟,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投靠两位兄长,而且在曹魏手下效力。诸葛诞能力虽比不上诸葛亮两兄弟,但其实也是混得不错的,多次立下大功得到奖赏。后来由于他看到好友被司马家处死,担心自己也落得这个下场,起兵反对司马家,最终兵败被杀。

说到卧龙,必须得提凤雏,这个凤就是指的庞统。庞统在当时也是一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大才,刘备攻打西川都是庞统帮助谋划的,在庞统的计划中,原本是刘备可以数次解决刘璋,更轻松拿下益州,可惜刘备都没能把握住机会,最终只能撕破脸皮厚强行进攻。而就在攻打西川重镇雒城时,庞统中箭身亡。

庞统的死,令刘备大为伤心,而且深深的影响了蜀汉的后续发展,原本由庞统辅助刘备进攻四川,诸葛亮辅助关羽镇守荆州的格局也被打破,为后续荆州被袭埋下了伏笔。

三国中的马指的就是是锦马超了。在大家的印象中,马超是一个超级高手,实力非常强悍。实际上,马超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他原本就是西凉军统帅,雄据一方,在被曹军击败之前,他的官位甚至比刘备还高。不过最终他中了曹操的离间计,和韩遂反目,终被击败。之后马超投降了汉中张鲁,但由于张鲁并无远大志向,他又转而投靠了刘备,并成功帮刘备逼降了成都刘璋。

投靠刘备后,马超过得其实算不上特别好,毕竟是寄人篱下,刘备集团的人也没有真心实意待他,最终抑郁而终。

三国中的鬼当然指的是鬼才郭嘉了。郭嘉是曹操手下非常有才华的谋士,甚至有些人认为他比荀彧还要厉害,更甚者还有传言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以此来抬高郭嘉的地位。官渡之战后,其实袁绍尚有实力,原本曹操想乘胜追击但是郭嘉劝住了他。郭嘉认为,如果曹操逼得太紧,很有可能促使袁军内部联合在一起,铁板一块,而如果曹操不进行攻击,袁军内部很快就会出现动乱。

事实也正如郭嘉所料,曹操做出姿态不进攻北方,袁军内部立刻出现内乱,各自争夺权力,最终曹操轻易击败。遗憾的是,郭嘉英年早逝,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帮助曹操一统天下。

三国中麟指的是幼麟姜维。姜维原本是魏将,因为出色的才华被诸葛亮看重,收为己用。而在跟随诸葛亮的过程中,姜维也学到了非常多的本领,经过奋斗,他最终成长为蜀汉大将军。三国后期,姜维带领蜀军多次北伐,打出了蜀汉的威风。不过由于蜀汉国力实在太弱,始终没能在战场上取得实质性的战果。

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姜维退守剑阁,将钟会大军死死的给挡住了。没想到邓艾从阴平小道突袭蜀汉腹地,刘禅抵抗不足,最终投降。在刘禅的命令下,姜维只能无奈投降钟会,最终复国无望,死于乱军之中。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拿得出手的帅才了,可惜蜀汉国力不行,姜维没能力挽狂澜。

结语

三国时期,龙,虎,狗,凤,马,鬼,麟分别指代诸葛亮、司马懿、诸葛诞、庞统、马超、郭嘉、姜维,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实力非凡,对于他们,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假如三国西蜀庞士元未失,北魏郭奉孝健存,东吴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什么变化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内,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炎兴元年(263),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对蜀国的“收官之战”——灭蜀之战,导致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子承父业废魏元帝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天纪四年(280),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那么假如在早期,三国西蜀庞士元未失,北魏郭奉孝健存,东吴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什么变化?

笔者认为,三国局势可能会更加地精彩,更加激烈,但终究还是走向司马家族夺得曹魏政权,一统天下,建立晋朝。

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阳翟人。他本来在袁绍麾下,但是鸟择良木而栖,后来他便转投到曹操帐下为其效力。他官至军师祭酒,相当于级别很高的军事参谋,受封洧阳亭侯。然而天妒英才,就在曹操征伐乌丸的时候病逝,那一年他才仅三十八岁。史书上称他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周瑜,字公瑾,出身于官宦世家。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交好,21岁起便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周瑜便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管理军政大事。建安十三年 (208),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然而,建安十五年(210)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庞统,字士元,外号凤雏先生。他是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与人称“卧龙”的诸葛亮一同拜为军师中郎将。然而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

就这样三位颇具智谋的英才,倘若能辅佐主公到最后,可能也很难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

曹操依旧会刚愎自用,自信满满地南下。历史上依旧会有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因为就算那时候,郭奉孝料到此行不划算,但曹操不会采纳郭奉孝的建议而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实力。于是周瑜联合蜀军大败曹操水师,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于是接下来周瑜将会打益州的算盘,跟刘备角力。而庞统会继续在周瑜麾下效力,而不是投靠刘备。目前的形势是北方的曹操虽已大败,但实力仍在,吴国周边依然有不少其他势力对其统治造成困扰,摆在孙权面前只有一条路——继续跟蜀国合作。于是就和后来的剧情发展一模一样了。孙刘二人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攻取益州,二人一面对抗北方的曹操,一面彼此暗中角力。

后来法正会建议刘备先下手占据荆州,孙权败退,求助曹操,后来三方混战,继续大意失荆州,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

其实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曹魏吸取了汉朝的分封子弟导致七国之乱的教训后,严防宗室诸王,例如曹丕对曹植的严防死守。宗室子弟一旦没有被分封,那样很容易导致世家大族的崛起,所以司马家就篡夺了曹魏政权成立了晋朝。

历史是具有必然性的,倘若郭嘉、周瑜、庞统能多辅佐几年,三国历史定会精彩万分,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国时期的经济中心仍在北方,因此最后还是司马家统一天下。

三国时期真实的郭嘉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时期真实的郭嘉是一个怎样的人?

郭嘉是一位洞悉人性,料事如神的谋略家!

举三个战例说明这一点:

其一,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孙策准备带着军队袭击许都。

曹操的部下听了很惊慌,曹操也有些紧张!

要是孙策带着军队袭击许都,曹操面临两面作战,结果是不但官渡之战会失败,而且许都也要丢失!

如此情况下,曹操能不紧张吗?曹操的部下能不惊慌吗?

曹操咨询郭嘉,郭嘉淡定地说:“孙策是军事战略家,趁我们与袁绍开战之机,肯定要偷袭许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谁愿意放弃这一天赐良机呢?”

曹操听了郭嘉的话更加紧张!

两眼盯着郭嘉,十分绝望!

郭嘉接着说:“孙策这个人胆子特别大,喜欢冒险刺激,当听到主公与袁绍对峙官渡时,一定做好了偷袭许都的充分准备,说不定已经带着军队在偷袭许都的路上了!”

曹操听了郭嘉的分析,立即问:“我们是不是撤出官渡,回防许都?”

郭嘉说:“不过,孙策这人,由于好冒险,平时对于自己的安全,疏于防备。对于这样一个人,往往只要一个人就会搞定他。这个人就是刺客,如果孙策被刺客盯上了,就会丧命。而且孙策这个人仇家不少,就是已经带着军队在偷袭许都的路上,也说不准会被暗杀。所以主公不用担心孙策偷袭许都!”结果,孙策真的做好了偷袭许都的准备,可惜,在他出发之前,真的被刺客杀害了!

其二,还是以官渡之战为例。

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曹操想趁机消灭对他日后有威胁的刘备。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也想不通。

理由是一旦带着军队远征刘备,袁绍趁机袭击我们怎么办?

曹操虽有大胆构想,心里还是不踏实,又去咨询郭嘉。

郭嘉说:“袁绍这个人疑心重,行动迟缓。即使带兵袭击我们,也不会反应很快!刘备的力量却是刚刚汇集起来,没有战斗力。迅速出击刘备,会很快打败刘备。”

结果,如郭嘉预料的那样,曹操赶走了刘备,袁绍还是呆在原处。

其三,曹操带着军队远征乌丸。

对于曹操远征乌丸,曹操的很多部下也有担心。他们担心荆州的刘表会派遣刘备袭击许都。

郭嘉对曹操说:“刘表徒有虚名,就是一个空谈家。刘备虽然有点能耐,但是刘表不敢重用他。刘表如果重用刘备,担心刘备趁机鸠占鹊巢。刘表不重用刘备,刘备又不会替刘表卖力。结果是我们远征回来,刘表还在犹豫之中。”

其结局就是这样。当曹操凯旋时,刘表还在叹息,他对刘备说:“这次曹操出征乌丸,国内空虚,我们应该趁机偷袭许都,可是坐失机会!”

刘备安慰刘表说:“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这样的机会,以后多的是!”

这就是郭嘉,一个洞悉人性,料事如神的军事战略家!

山野老人讲三国,不管您满意与否,都盼望您写两句星说的话!

历史上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司马迁,号称“史界太祖”,所著《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书开山之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却因替李陵败降辩解,惨遭汉武帝宫刑,给他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和无尽的屈辱。

汉武帝为何对一介史官下如此惨重的毒手呢?李陵败降之事为何会激发汉武帝的雷霆之怒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陵败降一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统三万骑兵,攻击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安排李陵为远征大军的粮草官。李陵心有不甘,请命单独成军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由于当时缺少马匹,只派了5000步兵供他调遣。

李陵率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了三十天,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匈奴三万多骑兵将李陵所部层层包围。第一轮交战中,李陵所部击杀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失色,又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一边抵抗一边突围,每次交战,都要斩杀匈奴几千人,但匈奴的人马实在太多,李陵始终无法突围,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就这样相持10多天后,李陵弹尽粮绝,士兵的长戟折断了,盾牌也被砍破了,剩下的士兵人数也不足1000人了。李陵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被匈奴俘获。

李陵原本只是诈降,汉武帝却听说李陵在匈奴帮助单于练兵对付汉军,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诛灭了李陵三族。李陵从此滞留匈奴,终身未归。

李陵败降跟司马迁没有半点关系,为何司马迁被卷入还惨遭宫刑呢?

在李陵兵败时,汉武帝最初以为李陵已经战死,还抚恤厚赏了李陵家人。后来又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震怒。朝堂上,文武百官都责骂李陵,认为李陵丢尽了大汉的脸面,也辱没了李家的名声。汉武帝想重重处罚李陵家人,以泄心头之恨。

针对这件事,汉武帝问司马迁怎么看。这件事情本与司马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司马迁身为史官,确实是一个实话实说的“直男”,他的一番大实话为自己招来了祸端。

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李陵侍母至孝,对士卒讲信义,且主动请缨作战。他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敌人腹地,面对几万敌军,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还杀了那么多敌人,足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按理说,这番话合情合理没毛病。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便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负责处理司马迁案子的人是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杜周严刑拷打司马迁,但司马迁始终不肯屈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申辩:“我作为臣子,作为史官,就不能发表意见,就不能说实话吗?这难道就是我的罪过?

司马迁就这样关了一年。厄运终于来临,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为匈奴练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不仅诛灭了李陵三族,还把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没钱赎命,为了保命被迫接受宫刑。

司马迁罪不至死,汉武帝如此对待司马迁其实另有隐情。

在天汉二年出征匈奴时,卫青霍去病两位战神早已去世。但汉武帝滥用刀兵、杀伐成性似乎还是停不下来,朝廷上下也多有微词,老百姓生计日苦,反战之声也是声浪渐起。汉武帝拿李陵投降这件事情大肆操弄,就是要平息反战之声,拿司马迁当靶子,就是要警示反战之人。

汉武帝无什么会选中司马迁当靶子呢?这跟司马迁一贯反对战争有关系,还跟司马迁鄙视外戚有关系。我们通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卫青霍去病的功绩,也用一定的笔墨叙述了年年征战给天下百姓带来的疾苦。令人奇怪的是,司马迁还把功高盖世的卫青、霍去病列入了《佞幸列传》中,与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等人奸佞小人为伍。值得注意的是,把卫青霍去病和皇帝“男宠”们并列在《佞幸列传》中,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可以看出,司马迁极度地鄙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

这次讨伐匈奴,汉武帝也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为之,挂帅出征的恰恰又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当时,李夫人深得圣眷,汉武帝对她宠爱有加。同时,汉武帝也把李广利当成第二个卫青在培养。所以,汉武帝根本不允许任何人对李广利有微词或毁谤。然而,这次劳师远征却战果不佳,还出了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汉武帝心里是十分窝火的。他需要找到发泄的渠道来平息心中的愤怒,他也需要找到替罪的羔羊来威慑反战的大臣。

于是,汉武帝把目光锁定了司马迁。司马迁符合汉武帝杀鸡骇猴的标准:司马迁官不大,不至于引起朝廷动荡;司马迁人老实,容易钻入自己的圈套;司马迁是反战派,早就是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就是汉武帝单单拿司马迁开刀的原因。

总结:司马迁被判死刑后,作为宦官人家,他本可以交罚金50万钱赎罪免死,可是他拿不出那么多钱。为了未竟的事业和心中的宏愿,他只有被迫接受宫刑而苟活下来。宫刑虽然摧残了他的身体,却也点燃了他的精神和思想的火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领悟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他摆脱了寻死殉节的狭隘,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他把毕生所学所历所感,整理和书写成了文字。于是一部鸿篇巨作《史记》,横空出世,光耀万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苗阜发文祝于谦生日快乐是给郭德纲上眼药吗

碰瓷党,顺便蹭德云社和谦哥的热度,现列举秒删删蹭热度的过往,死人篇,他爹离世,他姑离世,他师大爷离世,他大爷离世。活人篇,晒万莫其的来历,晒蠢萌戴着红领巾说相声,晒高大上的汉语言博视文凭,晒鸡犬升天去曲协开了场猪狗声哗的会议,晒了听不会说相声却是相声大师的拍马屁大会。

三国六大奇才:龙、凤、马、鬼、虎、麒麟是指哪些人

龙:即诸葛亮,号卧龙,主东方苍龙;

凤:即庞统,号凤雏,主南方朱雀;

马:当指水镜先生司马徵,主北方玄武;

虎:司马懿,宋元说书人以之与诸葛亮庞统并提,赠号冢虎,主西方白虎;

麟:姜维或周瑜,都有幼骐麟之称,主中玉麟。

以上五人,号三国五瑞。

鬼:即郭嘉,有鬼才鬼谋之称。

毒:即贾翊,有毒士毒舌之称。

另外,三国雅号与虎相关的还有:九原虓虎吕布、抗飏虓虎马超、江东猛虎孙策、古之召虎张辽、嗜战虎痴许褚。

另外,与龙有关的还有荀氏八龙,与马有关的还有马氏五良。

害死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奸臣江充的结局如何

因为杀人太多,渴望长生,晚年的汉武帝身陷尔虞我诈的宫廷,对巫蛊充满了恐惧,经常神经质地怀疑有人在诅咒他,害他不能长寿。

汉武帝有这样的心魔,是有历史原因的,巫蛊在他一生中就是一道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

汉武帝遭遇的第一起“巫蛊事件”对他的冲击就很大,因为导演这起巫蛊事件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金屋藏娇”的陈皇后。

陈皇后因为无子失宠,嫉妒、怨恨卫子夫等得宠的嫔妃,又找不到重新得宠的良方,于是就找来巫师楚服,用桐木刻成木人,写上要诅咒之人的姓名,天天在那里诅咒。

此事败露后,楚服被杀,陈皇后阿娇被废。

对于这一起巫蛊事件,汉武帝虽然内心极为忌惮,但那时的武帝年少气盛、雄才大略,此事并没有引发他精神世界的崩溃。

但进入多病的晚年,再遭遇巫蛊事件,汉武帝在精神上就基本扛不住了,甚至可以说,他在精神上几近崩溃了。

太始元年(前103年)正月,战功卓著的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被腰斩,灭族。

征和元年(前92年),丞相公孙贺的儿子,担任太仆的公孙敬声擅自挪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事情败露被捕。

公孙贺爱子心切,因那时武帝正在追捕京师大侠朱安世,老丞相向武帝提出,以抓到朱安世为条件赎他儿子的死罪。

汉武帝答应了。

由此可见,在很多方面,汉武帝是可以通融商量的。

后来,朱安世果然被公孙贺抓到了,然而让老丞相没想到的是,抓到朱安世竟然拉打开他家族悲剧的大幕。

朱安世得知公孙贺抓他是为了替儿子赎罪,仰天大笑说:“丞相,你和你的家族就要大祸临头了!”

说完,朱安世便在狱中上书,揭发公孙敬声与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让人用巫术诅咒皇上,还在皇上去甘泉宫必经的路上埋了带有诅咒恶语的木偶人。

汉武帝大怒,下令彻查。

征和二年(前91年)春天,公孙贺和他的儿子均死在狱中,其家族被满门抄斩。

四月,卫子夫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大将军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都因巫蛊事件被牵连处死。

由此可见,巫蛊是汉武帝的绝对软肋,无论谁,一旦牵扯到这东西,必死无疑。

汉武帝身边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江充看准这一点后,决定用巫蛊之事陷害太子刘据。

江充要害太子,皆因他在汉武帝面前邀宠时,曾因小事得罪过太子刘据和卫氏家族的人,他担心汉武帝百年后,刘据不会放过他。

江充到汉武帝跟前说,陛下的病根,都是因为有人暗埋小木人诅咒。要想病愈,只有挖尽小木人,杀光诅咒者 。

精神上始终疑神疑鬼的老皇帝信了江充的话,血雨腥风随之而起。

江充陷害太子刘据,有一个过程,他先是在长安城内大肆扑杀所谓搞巫蛊的诅咒者,杀了上万人造出风声鹤唳的气氛后,他又唆使胡巫进宫上奏:宫中有巫蛊气,如果不除灭,陛下的病终究难以痊愈。

老皇帝又信了,于是命令江充入宫搜查,并且派宦官苏文与宠臣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做江充的助手。

江充先从失宠的嫔妃处挖起,渐渐地延伸到了皇后、太子的宫殿。

江充声称:在太子宫中挖出的桐木人特别多,并且附有写着谋逆的帛书。

江充要“告发”太子刘据的时候,汉武帝正在甘泉宫避暑,太子刘据很害怕,只好找师傅石德商量对策。

石德的意见是:去年丞相和两个公主都是因巫蛊一事被杀的,如今这些木人,谁也无法证明是有人栽赃,还是宫中原有的。只有先假托皇上的命令,捉住江充等人严加审讯,揭穿他们的奸谋。再者说,皇上在甘泉宫,存亡未卜,奸臣如此凶恶狡猾,秦公子扶苏的教训,不能不吸取。

太子刘据很直率,他说:我做儿子的怎能独断专行去杀皇上的臣子。我还是拼命上甘泉宫去找皇上分辨,希望能够无罪。

但因为江充逼迫甚急,太子刘据根本无法脱身。

被逼无奈,太子刘据最终下定决心,斩杀江充。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太子派人扮成武帝使者,前去捉拿江充一干人。安道侯韩说起了疑心,他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被太子派来的兵士斩杀。

经过一轮扑杀,江充被活捉,但御史章赣和黄门苏文趁乱逃走,这一点对太子而言,很致命。

兵士将江充带到太子面前,太子刘据愤怒痛骂:赵贼,你以前离间赵国的父子还不够吗?现在竟敢离间我们父子?

骂完,太子亲自监斩,杀了江充,并将胡巫烧死在了上林苑中。

杀了江充后,太子派人拿着节杖到未央宫,向卫皇后说明情况,卫皇后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支持儿子,调用宫中车马,打开武库,调动长乐宫卫士,但卫皇后和刘据做这一切不是为了谋反,而是为了自保。

章赣和苏文逃回甘泉宫后,污蔑太子谋反。

武帝起初不信,说,一定是因为太子害怕,又痛恨江充才出了事,我打发人叫他过来问一问,事情就清楚了。

然而,汉武帝派去的内侍害怕太子杀他,根本没去召唤,而是在外晃了一圈就回来禀告汉武帝说,太子真的反了!

汉武帝大怒,于是命丞相发兵平叛。

太子征召的平民军和丞相的正规军,在长乐宫西门阙下,混战了五天,死了好几万人。

最终太子兵败,带着两个儿子逃亡,之后在追兵的围困下,在落脚小屋中自缢而亡,两个儿子同时遇害。

卫皇后也一样,被汉武帝收缴印绶后,自杀而亡。

在这场惨剧中,唯一令历史欣慰的是,汉武帝后来还是豁然醒悟了过来——江充全族被诛灭,到甘泉宫谎称太子谋反的宦官苏文被烧死,先前因逼杀太子后被封赏的一切人等全部被诛杀。

做完这一切,汉武帝在太子兵败的长安,修了“思子宫”,在太子逃亡自尽的湖县,建了“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

明朝李贽被认为是一位狂人和奇士,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

泉州从宋代以来即为对外贸易港口。李贽的祖先曾从事航海经商。他的父亲以教书为生。嘉靖三十一年李贽在福建乡试中举,以后做过二十多年地方官。万历九年李贽弃官到湖北黄安定居,从事讲学和著述。

一、以异端自居的李贽

李贽曾师事泰州学派的王襞,对王畿和罗汝芳很尊敬。李贽的言行被当时的封建卫道士们攻击为“异端之尤”,而李贽也以异端自居,并公开向封建卫道士们宣战:“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虚名加我。”

李贽的“异端”言论非常尖锐泼辣。《焚书》和《续焚书》是他与当时的道学先生们针锋相对的论战集。他自己在解释为什么叫“焚书”时说,因其中多半是“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恐览者或生怪憾,故名曰《焚书》,言其当焚而弃之也”。

《焚书》的写作目的是“将《论语》、《孟子》逐节发明”。就是将《论语》和《孟子》的疵谬逐一揭发。这对奉孔孟为圣人的封建卫道士们来说,自然是异端叛逆者的行为。

《藏书》是他对战国至元亡八百多个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历史著作。《续藏书》则是他对明代历史人物的评论集,也是他的明史专著。他认为历史上被封建卫道士们所推崇的圣贤只是“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

李贽在这两部著作中作了不少翻案文章,他自己说这是为了“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他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历史的批判,同时也表示他的“精神心术所系”,即批判历史是为了批判现实。

李贽对程朱学派的“理”进行了批判,认为世界最初只是阴阳二气,并没有在阴阳二气之上的理。他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而又谓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极能生两仪,何欤?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以今观之,所谓者果何物,所谓理者果何在,所谓太极者果何所指也?”

李贽在这一段话中,说得十分清楚,宇宙间最初只是阴阳二气产生万物,根本没有什么产生阴阳二气的理,更没有什么在天地之上的太极。

二、对于儒学的广泛批判

李贽虽然对程朱学派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作了批判,但他自己在解释宇宙时,却陷入了佛家唯心主义的窠臼。他不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为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的“人伦物理”都是“真空”的表现。

因此“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这就是说,人伦物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应从“真空”去辨识它的存在,因它只是“真空”的显现。李贽所说的“真空”,即是佛教在论述宇宙时所虚构的最高的精神性本体。

宋明理学家都把孔子的言论奉为神圣的教条,四书五经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行赏罚”的定本。李贽大胆地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他指出,是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展而改变的,不应该把孔子所说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说: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反对封建正统派“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表现了他反传统反教条的无畏精神。他在强调是非随时代变化时,提出了“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他说: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谓为千万世大贤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谓予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复非是予之所非是焉,亦可也;则予之是非信乎其可矣。

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否定了是非的客观标准,取消了客观真理,陷入了相对主义。这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所使然。

李贽竭力宣扬“童心”说。他把“童心”称做“真心”。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泰州学派罗汝芳“赤子之心”说发展而来的。这种“童心”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一种未受官方御用思想侵蚀过的原始的天真纯朴的精神状态。

它与王守仁的“良知”说不同,王守仁认为良知即是义理,是否合乎天理,要以良知为准则。李贽却相反,认为义理蒙蔽童心,义理懂得越多,童心丧失得越多。因此,李贽反复强调的“童心”是“绝假纯真”。

没有受到闻见道理熏染的赤子之心。如果受到了义理的熏染,那就不是真心,就失却童心了。他说:

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假人、假言、假事、假文,这是李贽所深恶痛绝的。针对当时社会上的这些弊病,他要求“真心”、“真人”。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种表现。

封建礼教特别强调夫权,男子可以娶妾,而寡妇不准再嫁。李贽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主张寡妇应再嫁,赞美卓文君自己作主和司马相如结婚是“善择佳偶”。

这种婚姻自主的主张,在当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社会中,是非常大胆的新思想。李贽还明确地主张女子也可以学道,认为男女在才智上是平等的。他说:

“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人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特别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与理学家们喋喋不休“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相反,他明确指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穿衣吃饭,解决温饱问题,是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大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他认为提出解决衣饭等日常生活问题的建议,是“迩言”、“善言”,作为好的统治者就应该很好察听。

李贽在揭露批判理学家们“道心”、“天理”等的说教时,公开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无私”则无心”。他说: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李贽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他把封建社会地主、官僚的贪欲、权势欲和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私有心理,都等同地看成为人类的本性。这种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显然是错误的。

李贽主张“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对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人物加以表彰,认为他们“各各有一定之学术,各各有必至之事功”,李悝变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吴起变法“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

李贽对孔孟传统思想和程朱理学的批评非常广泛,也很尖锐深刻,言论十分大胆。这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少有的。

如果你是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郭嘉和周瑜你会选谁来辅佐你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小孩子才分A、B选项,成年人表示:两位我!全!都!要!

既然已经穿越回三国当了主公,为何还要纠结于选郭嘉还是周瑜呢?

郭嘉虽然出身寒门,但是眼光长远早早就开始筹备乱世之中何去何从的安排。对于普通读书人,郭嘉表现的极为低调,隐藏自己志向,只有对于和自己一样才华横溢之人才会稍微透露。这也是前期除了荀彧等人,郭嘉不为人知的重要原因。

而且郭嘉是个行动派,自己会提前暗中观察看对方是否值得自己效力。比如袁绍就让郭嘉极为失望。

值得遇上了雄才大略的曹操,面试之后才觉得真是能做我我主公的人。

周瑜则是官宦世家,不但家世好,长得帅,还多才多艺。可以说是完美的梦中情人。

但是这样一位官二代竟然不顾身份,乐于和草根出身的孙策交好,这可能真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在孙家危难之际,周瑜不但提供钱粮和军队,而且自己也全心投入到孙家的事业之中。而且赤壁一战展露出极为出色的军事才华,赤壁之战也成为历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以少胜多战役。

如果真的能虎躯一震,令周瑜、郭嘉倒头就拜,从此奉你为主公。然后郭嘉运筹帷幄,周瑜独挡一方,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请注意但是!

目前在头条上看这条回答的各位,请问有几位可以做到像曹操和孙策一样,胸怀大志,一席话就可以让人倒头就拜?

如果胸无大志,只想凭后世的眼界和嘴炮收集名人过过瘾,那以郭嘉和周瑜的脾气和才华,能看上我等死肥宅的穿越众?

所以说,想要有如此优秀的部下,先想想我们真的能优秀到当他们的主公吗?

还是要多学习一下啊???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