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王

南王孟获为什么住在山洞里?绵延七百余年的西南家族,为何能历经四个王朝更迭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30 15:24:23 浏览2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南王孟获为什么住在山洞里

孟获居住地大致在四川西南、云南北部的彝族。住山洞是当地的习惯,冬暖夏凉,舒适安全。可防猛兽侵袭、狂风暴雨、洪水灾害等。如今尚有少部分当地山民居住山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绵延七百余年的西南家族,为何能历经四个王朝更迭

公元915年,播州杨氏基业奠基人杨端病逝,临死前嘱咐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来自中原。杨端之后,其后人继续与周边势力激战,稳定了播州内部统治,统治面积约七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势力。

匡扶大宋,国灭降元

公元965年,杨端之孙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废播州称号,但杨氏在当地仍然享有很大权力。公元1235年,蒙古与南宋在四川展开激烈交战,杨价(十四代)率领播州军援助青野原击败蒙古军,后又在守卫汉中阳平关中击退蒙古,受到宋理宗的大力嘉奖,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此后播州军成为了抗元主力之一,还协助建设钓鱼城,直到南宋灭亡,蒙古都未能攻克此城,大汗蒙哥也战死在这里。南宋苟延残喘了40年终究敌不过蒙古铁骑,蒙古绕过钓鱼城攻克襄阳直下杭州。公元1277年,南宋朝廷实际上已灭亡,流亡政权也逃至广东,杨邦宪(十六代)见大势已去,忽必烈也有意招降自己,于是降元,元朝仍设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公元1301年,杨汉英(十七代)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

归顺明朝,叛乱而灭

元末天下大乱,明玉,在四川自立为帝称为大夏国,播州杨氏也于1363年归附其下。1371年,明太祖四年,灭大夏国,次年杨铿(二十二代)降明,朱元璋封其地播州宣慰司,杨氏仍为最高统治者,总管当地军政。一直到嘉靖时期,播州与明政府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但到了万历时期杨氏二十九代杨应龙与明王朝的矛盾日渐激化。播州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经济逐渐发达,杨氏家族也拥有大量的庄园和纺织作坊,势力坐大后,他理所当然成了明王朝统治西南的潜在威胁。加之杨应龙平时骄横无度,欺压百姓,也确实授人以柄。朝廷大臣和地方巡抚不断弹劾讨伐他,最终杨应龙被朝廷革职,儿子杨可栋被押至重庆追赎,并且不明不白死在那里。恼羞成怒的杨应龙最终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公然起兵反明。此时明朝尚在朝鲜与日本作战,腾不开手。公元1600年,朝鲜战事结束,万历决心平叛,征调八路大军围剿杨应龙,不到四个月,杨应龙兵败自杀身,史称“播州之役”,也是万历三大征之一。自此播州杨氏灭亡,明朝也未再任命新土司,而是任用流官管理。

播州宣慰司宣慰使876--1600,共计724年。播州杨氏土司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现今杨氏已经是贵州第一大姓。杨端做了播州的土皇帝后,为了子孙能够长治久安,就跟后代子孙制定了一条祖训,那就是绝对不能与朝廷为敌。不知道杨应龙在失败前的那一刻会不会后悔没有遵循祖宗的遗训,这个祖训是绵延七百余年的家族家族的奥秘。

外国人画的隋朝唐朝地图,西南那一块为什么缺了一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南北朝末期,云南地区趁着中原南北混战,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成立了南诏国。

这是因为唐代曾经针对南诏国进行过三次战争。

最终南诏国也只是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并不是唐朝直辖控制的地盘。

在隋唐时代,云南还是荒蛮之地,天高皇帝远,在中原王朝看来没什么意义。

隋唐统治者只是对南诏部落进行一定的外交和援助,也会出兵讨伐,只是让他们形式上归属而已,被封为云南王。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德宗时期,南诏国趁着安史之乱,联络吐蕃,脱离唐朝。

在安史之乱前几年,750年南诏国就已经反叛。

当时杨国忠派出心腹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6万征讨,大败南诏军队。

南诏国王阁罗凤一直退到云南腹地,借助地形优势打退了唐军进攻。

4年,唐军再次出兵7万攻打。

南诏故技重施,坚守腹地城市,直到唐军粮草供应困难而崩溃。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弱。

南诏国王阁罗凤更是嚣张,开始联络吐蕃,准备一同攻打唐朝。

南诏和吐蕃一同出兵,结果在779年被唐朝李晟等将领击溃,吐蕃和南诏军队损失惨重。

此次南诏军队死亡高达八九万,大大丧失了元气,无力再战。

加上吐蕃对南诏不断索要各种财物,南诏再次向唐朝称臣。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

双方和平了50年,此时唐朝已经逐步进入末年。

南诏认为唐军实力衰败,开始试图攻打四川。

南诏王劝丰祐派弄栋节度王嵯巅攻下成都外城,四川危在旦夕。

但南诏大军深入四川作战,很快也是粮草不济,加上伤亡很大,溃败回云南。

随后,南诏上表请罪,与唐朝和好。

这是第二次战争。

还有第三次战争,唐懿宗南诏王世隆再次进攻邕州、交趾。

此时南诏国也已经衰败下去,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唐军连续击溃南诏军队,斩首6万。

南诏国此次作战军队损失大半,国家军费开销巨大,而且连带一同作战的土司伤亡巨大,内部怨声载道,国家出现严重问题,只能再次求和。

这次求和以后,南诏国没有坚持多久。

不到10年后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趁着国家混乱,杀死南诏王室亲族800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不过,唐朝也在5年后灭亡。

有些重庆人说古时候巴国一直管辖西南地区,这是真的吗

这句话不知道谁说是?但是就我看来还是有一些道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古籍的记载,左传是这样记载的《左传·昭公九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其实这就是在周代我们这个国家的大致疆域。

在南方巴国,百濮地区,楚国,邓国属于华夏。百濮后来被巴国征服成为巴人联盟的一支。事实上西南地区就只有巴国属于华夏国家。

巴国,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在今重庆)而且巴国是西南唯一被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请问“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做何解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古诗词作品《投宋于庭翔凤》第一二句。

其注释为:你的气魄壮阔豪迈,喜欢游山访水,仿佛是三山五岳的主人;你的学养渊博深厚,藏书如此丰富,就像是拥有版图的诸侯一样。

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拥书百城: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出处:《魏书·逸士传·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南面王: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人君皆南面坐,故称。《魏书·李谥传》云:“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言拥万卷书而学,胜于南面为王。此用其意。

此首二句第一句突出宋翔凤之洒脱,第二句突出宋翔凤之博雅,为后文之千古名句铺设前提。

宋于庭翔凤:宋翔凤(1776-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1800年(嘉庆五年)举人,官至宝庆府同知。其学师承其舅庄绍祖,又拜于张惠言门下,皆常州今文学巨子。翔凤为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家,具经世致用心志,于时势感慨甚深,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交往颇洽。

《投宋于庭翔凤》全文如下: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后两句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其注释为:因为对你仰慕已久,一次短暂的会面,虽然只是匆匆交握双手,我的衣袖却已沾染了你的香气,这香气长留岁月中,不消不散,如同思念。

宋翔凤与龚自珍业师刘逢禄同为常州经学大家庄绍祖之外甥,又尝出入段玉裁之门,较龚自珍行辈为长。但自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相识之后,二人始终平辈相交,情谊笃厚。这首诗作于1822年(道光二年),是龚自珍全部赠翔凤作品中最情见乎辞、令人感动的一篇。

蒋介石的头号门生,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最后结局是怎样

1962年2月14日,66岁的西北王胡宗南,在台北人民医院病逝。在他临死之前,说了8个字,“我不应该到这里来。”

胡宗南是黄埔骄子,蒋介石的心腹,天子门生,西北王,国民党上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而彭老总对他评价却是,一个顽固的政客,愚蠢的军人,志大才疏。

胡宗南出生在浙江宁波,从小就天资聪慧,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年少时崇拜枭雄,语言比较乖张,被同学们称为“狂生”。

20岁中学毕业,由于家道中国,胡宗南在县城里谋得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

枯燥的生活,让胡宗南迷恋上了麻将,也因此欠下了不少赌债。胡宗南经常被债主堵在家门口,不敢出门。但胡宗南也因此痛心醒悟,发誓不再沾赌。

1921年,胡宗南北上游历,目睹了日本在华北地区的行为后,预言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胡宗南通过上海分考场初试。但是,由于身材较矮,在广州参加复试时被淘汰。

此时的胡宗南,空有报国之愿,但是也难敌现实的遭遇。感到委屈的胡宗南,在操场一角大哭起来,甚至发出,“救国是青年的责任”,这样的吼叫。

没想到,胡宗南这一句发泄之语,竟然被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听到。廖仲恺当即表态,如果你文化成绩优秀,可以破格录取。

结果,胡宗南各科成绩均为上佳,成为黄埔一期的学生。

黄埔一期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贺衷寒、陈庚。还有徐向前,左权,杜聿明,宋希濂,黄维,俞济时等,都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这些人都是胡宗南的同学。

由于黄埔一期优秀的学生实在太多,胡宗南在里面不算很出彩。甚至都没有跟蒋介石单独谈过话,可见当时蒋介石对他也不是很看重。

毕业以后,胡宗南被分配到教导团第1团机枪连,任少尉排长。

真正让胡宗南大放异彩的,是在征讨陈炯明的战争中。

1925年3月,陈炯明的王牌军林虎,率领2万余人,与黄埔军校教导团在棉湖地区相遇。林虎以擅长打硬仗著称,而教导团仅有1000余人,之前一直在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

战争从天明打到午后,阵地反复易手,教导团伤亡惨重。就在这时,一支敌军突然突破教导团阵地,冲到团指挥所前面不到百米的距离。

就在这时,胡宗南用两挺机枪顶住敌军的冲击,压住了阵脚。

但很快,阵地又被突破。此时,指挥所所有的文员及警卫人员,全部投入战斗。就连蒋介石都抽出了战刀,做好最后一搏的准备。

这时,又是胡宗南手持机枪,疯狂的照射,这让站在胡宗南身后的蒋介石大为感动。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教导第2团第2营副营长。

之后,胡宗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都很突出,蒋介石也越来越看重他。

到了1926年北伐之时,胡宗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2团上校团长。而第一军当时只有9个团,胡宗南算是成了蒋介石的真正的嫡系。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权以后,国民党与地方军阀矛盾重重。胡宗南率部又参加了新旧军阀混战,第二次北伐,蒋桂战争,讨伐冯玉祥,讨伐唐生智,以及中原大战。

胡宗南为蒋介石扫除政敌,巩固南京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0年9月,胡东南被授为第1师中将师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突袭上海。胡宗南率领第1师开赴淞沪战场,主要任务是守护沪宁公路,并赶筑苏南国防公路和防御工程。

胡宗南日夜施工,1月之内修通了无锡到江阴的公路,常州到溧水的公路,以及江阴要塞,为保障淞沪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蒋介石以调停杨虎城和邵力子的矛盾为由,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师入驻甘肃天水,成功插手西北事务。

1936年,胡宗南的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胡宗南也升任中将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宗南率领第一军参加淞沪会战,并将其扩编为第17军团。胡宗南在抗日期间作战英勇,损失惨重。

1938年,胡宗南先后参加豫东兰封会战,以及豫南信阳防御站,获得“作战英勇争先者”表彰。

之后,胡宗南又回到西北。

在武汉、广州先后失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西南,西北就成为坚持抗战的大后方。

西南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由蒋介石亲自坐镇。而西北地区,就交到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身上。

此时,胡宗南的十七军团,也被扩编为第34集团军,胡宗南任总司令。胡宗南的驻军遍布陕西,甘肃,陕西,河南,实力庞大。

胡宗南的军事实力也开始迅速扩张,成为蒋介石最依赖的军事力量之一。

在抗战结束,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衔也由中将晋升为准上将。

胡宗南比较重视人才,他的手下也凝聚了一大批比较有能力的人才。

同为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就被胡宗南拉到第三十四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

胡宗南麾下还有李铁军,李文,李延年,盛文,张灵甫等年轻军官,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将领。

在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为了向蒋介石邀功,向蒋介石秘密呈报了一份攻略——《陕北作战计划》,意图向延安发起突袭。但蒋介石认为占领陕北意义不大,就没有执行。

到了1947年,国共内战已经进行了快一年时间。

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接连失败,于是,蒋介石决定对陕北以及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攻击。

胡宗南提出了“先占延安,后占陕北全境”的作战计划,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但是,这份计划被胡宗南的副官兼机要秘书,也是红色秘密特工熊向晖看到,并迅速将情报传递出去。

结果,胡宗南进攻陕北的计划,还没实施,我党就已得知。

1947年3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胡宗南占领了这座空城。

但胡宗南依旧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进入延安。

但他很快发现,由于人民群众在撤退前,实行了坚壁清野。胡宗南进攻陕北的10万大军没有任何补给。

胡宗南这场所谓的胜利,其实已经大打折扣。

这就是我党经常反复提到的,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接下来,胡宗南还要面临更头疼的问题,中外的记者要来采访胡宗南。

为了面子,胡宗南命令部下连夜造假。

胡宗南先在沿河两岸建造假的坟墓,已显示双方激战惨烈。

然后将担任防务工作的整编27师,伪装成“俘虏”,并教会他们一套事前编好的话术,用来应付记者提问。

最后,胡宗南还将自己的武器装备,拿来冒充战利品。

没想到,胡宗南这一套惊喜的造假,反而得到了记者团的信任。

蒋介石给攻占延安有功的将领,颁发了勋章。胡宗南也获得二等大授云麾勋章,军衔也正式晋升为上将。

胡宗南虽然遭受到蒋介石的嘉奖,但陕北人民却对他特别反感。

胡宗南不但到处遭受民兵、游击队的袭击,甚至还得不到一点补给。西北人民解放军经过一系列战役,将胡宗南逼退到陕南地区。

到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也积极做胡宗南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一点。

但胡宗南坚持跟随蒋介石的脚步,最终胡宗南的20万大军,在西南全军覆没。

胡宗南也在1950年4月逃往台湾。

在胡宗南在台湾之前,蒋介石就已经撤销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的职位,并调任胡宗南为总统府战略顾问。

其实,这就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元老,而虚设的职务。

在胡宗南抵达台北的时候,蒋介石都没有接见他。胡宗南例行公事之后,匆匆带着家人,跑到花莲海滨休养。

到了1951年,台湾开始展开“整肃失职高级军政官员”的运动,除了在民间大肆抓捕嫌疑人外,还将“整肃”的矛头,指向了一些军政大员,一时间,人人自危。

由于,胡宗南20万大军全军覆没,以及被红色特工熊向辉渗透,导致严重的后果。蒋介石也一度让胡宗南,与西昌共存亡。

后来,有人站出来为胡宗南说情,蒋介石才默许,派飞机接胡宗南逃往台湾。

但是,在这一次“整肃”浪潮中,已经彻底失宠了,成为“光杆司令”的胡宗南,也难逃一劫。

1950年5月,监察院50多名检察委员,联名对胡宗南提出弹劾,将他批得体无完肤。

监察院认为,胡宗南是丧失西北、西南的罪魁祸首,应当追究他的责任。

检察院甚至将弹劾文书,复制了数十份,邮寄到台湾和香港的报纸上发表。

一时间,胡宗南人人喊打。

虽然,弹劾胡宗南的浪潮很高,但真正能决定胡宗南生死的,还是蒋介石。

蒋介石虽然对胡宗南很失望,但又感到,胡宗南跟随了他20多年,忠诚无比。再者,西南西北的势头,胡宗南也不是主要责任。

蒋介石拿着弹劾胡宗南的文书看了半天,最后决定让国防部处理。

国防部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活,就采用了“拖字诀”。

于是,胡宗南的一些狐朋狗友,联合了108位立法委员,为胡宗南写下了陈情书。

在几个月之后,弹劾胡宗南的议案,最终的结果是“应免议处”,胡宗南最终得以保全。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怂恿之下,开始蠢蠢欲动。胡宗南又被蒋介石召回训练水军,但几次进攻,都被我军击退。

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胡宗南在澎湖担任了几年防卫司令。

接着,又出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以及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等闲职。

从此,胡宗南深居简出,读书写字,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的几年。

1965年,也就是胡宗南病逝三年后,周总理在一次谈话中,谈及了胡宗南。

周总理说,胡宗南跟着蒋介石跑,这当然不好,但他也抗击过日本侵略者,我们要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