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0月2日电 题:走,去村里看比赛
新华社记者黄浩然
赣南山区的绿茵场驰骋着大湾区青年球员的身影,罗霄山脉深处的农村建起了标准化的泳池,长江沿岸的乡镇连续24年举办篮球赛……
国庆节前后,江西的群众体育活动如火如荼,而与以往赛事大多在城市举行不同,如今农村的体育赛事也日益成为人们庆祝节日、陶冶身心的重要方式,赛场上的汗水与欢笑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标题)山里娃踢上专业球
盘带、过人、传球、射门……
国庆节前,在赣州市定南县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来自香港龙岗青年总会的11位青年,与定南U11梯队的足球小将们开展了一场迎国庆友谊赛。
“定南足球氛围浓厚,别看孩子们小,踢起球有模有样。”香港龙岗青年总会主席郭晓星说,定南靠近大湾区,期待今后能在足球青训上开展更多合作。
3年前,在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青少年足球联赛女足赛区U10组比赛中,定南五小五年级学生陈燕萍5场比赛踢进了13粒进球,随后被当时的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青训营选中。3年后,陈燕萍已是广州市足协U13女子足球队队员。
“踢球后,女儿更加乐观、坚强。如果不是当年定南的教练发现了她的足球天赋,可能山里娃走出大山的路会更长。”陈燕萍的妈妈魏莲娣说,一定会支持女儿踢下去。
5年多来,定南推进县域足球改革,建球场——全县平均每万人足球场达1.91块;请教练——41名专业教练在各中小学校开展训练,近一半中小学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办比赛——承办各级各类青少年足球赛20余次……
“我们深知推广足球运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定南县委书记龙小东说。
(小标题)山沟里建起标准泳池
国庆首日,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海潭村的一处露天泳池内,欢笑声与水花齐飞。
当日午后,村里10余名孩子在这一长25米、宽12米的泳池里,进行了一场游泳比赛,为的是检验过去的这个暑假孩子们学习游泳的成果。
8岁的梁家恒在蛙泳比赛中拿了第一。比完赛,摘掉泳镜,梁家恒说,自从家门口有了泳池,小伙伴们就多了个好去处。暑假期间,当地教育、体育部门邀请专业教练,集中教孩子们游泳。
六市乡背靠罗霄山脉,河流穿乡而过。过去,孩子们常到野外戏水,是六市乡防溺水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派人盯在岸边,也防不了孩子们偷偷下水。”六市乡副乡长谢双双说,“总不能给山塘水库‘盖上盖子’。”
两年前,海潭村村民杨林瞄准村里的自然风光,回乡投资开办民宿,为了吸引游客,他将一口池塘改造修建成露天标准化泳池,暑期免费向孩子们、村民们开放。“给孩子们提供游泳场所,人气旺了,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一举多得。”他说。
泳池建起来,“野游”停下来,防溺水问题也有了新的解决思路。今年,萍乡市与游泳场所、个体游泳馆合作,城乡同步开展中小学生游泳培训。
南昌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赵广高说,引导村民们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小泳池折射出乡村体育发展理念的大变化。
(小标题)驱车百公里回村看球赛
国庆节前,在外地经营早餐店的冯忠林,提前一天就把店门关了,为的就是赶回家乡瑞昌市码头镇,看今年镇里的篮球联赛总决赛。
“比赛办了24年,每年决赛我都一场不落。”冯忠林说,就算开车上百公里,也要回村看比赛。
今年的决赛在团结村和东街村之间展开,当晚场边有5000多名观众,有的村民怕占不到位子,端着饭碗就早早前来,来晚的只能在附近居民楼的阳台上观赛。比赛过程中,场上球员们全力奔跑、传球、投篮,场边村民们加油、呐喊、欢呼……双方比分一直僵持不下,团结村队最终凭借压哨三分球惊险取胜。
比赛场地过去是水泥地,近年来铺上了塑胶、换了篮架篮板。比赛球员都是当地村民,尽管球技说不上专业,但一上场都不遗余力。能代表村里参赛,是每个篮球爱好者的荣耀。
团结村村民田焜在广东深圳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今年为了回乡参赛,他连续上班4周,才凑出了10余天的假期。在他和队友的努力下,球队不负众望,时隔7年再夺冠军。田焜说:“克服困难也要回乡参赛,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内心对篮球和家乡的感情。”
“24年来码头镇篮球联赛从未间断,从最初村民们结束农忙自发组织比赛庆祝丰收,到如今已成为全镇的盛会。”码头镇党委副书记吴晗说,这不仅推动了农村体育设施、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可喜的是,不少村民因赛返乡后,看到家乡的变化,主动选择留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