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读书笔记,我介绍了防守阶段的战术安排。史密斯建议采用挑高球、上旋球和切削的击球方式,把球回到中路深区,或是把球切到对方脚下。
如果说防守阶段意味着双方对抗局势明显失衡的话,相持阶段则大致处于平衡的状态——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包括球速的优势、线路落点的优势、站位的优势等等,此时双方就像训练时的底线对拉。
相持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双方击球的落点大多在中部底线深区,这种击球方式对双方都比较安全,一般不会出现主动失误。
史密斯认为,相持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击球频率和球速,你不能因为这个时候接近于平时训练而心生懈怠,延缓出手时间或是降低球速,要时刻警醒自己这是在比赛而不是训练!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训练和比赛的区别。有的球员在训练时敢抢点击球,敢发力,底线对拉的质量很高,看起来很勇猛,而到了比赛就不敢抢点不敢发力,变得非常犹疑,击球的节奏和力度都明显逊色于平时的训练。
平时练得很好,却无法用到比赛之中,导致训练和比赛之间有很大反差。史密斯认为,这种情况有悖于训练的目的,我们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保持精神的专注和心理的稳定,将训练视作为比赛。
当然,每个人的技术能力各不相同,有经验的教练会根据每位学员的实际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确定自己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球速呢?
史密斯告诉他的学生说,相持阶段的击球速度由球员能够自信地连续击球10次的平均速度决定的。这个平均速度很难量化,实际上每个人大致都有点数。
史密斯还强调说,坚持不懈、坚持不失误才能获得胜利。有些人对自己的球速和能力有清醒的认知,他们在比赛中能进入自己最熟悉的击球模式。也许这些人不一定能打出制胜分,但他们更多时候会比对手多打一拍,能赢下更多的分数,他们才是真正用脑子打球的人。
真正用脑子打球的人,往往还具备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能适时地利用旋转、速度或高度的变化去扰乱对手节奏,导致对手回出较弱的浅球。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表明场上的局势就失去了平衡,占据优势的一方便由相持转入了进攻。
以上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在相持阶段,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击球频率(指击球不能过迟)和球速,在相持中保持专注和心理稳定,适时利用旋转、速度或高度的变化扰乱对手节奏,争取由相持转入进攻。
史密斯把比赛分为“防守-相持-蓄势-进攻”四个阶段,我在阅读这本书时觉得相持和蓄势相差并不大,二者并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我把相持和蓄势放在一起介绍。
相持是双方在场上处于均势,实际上我们在相持阶段无时不刻在寻找机会打破这种均势,也就是为进入进攻阶段而“蓄势”。
前面我们说到可以用旋转、速度或高度的变化去扰乱对手的节奏,这便是在为进攻而蓄势,史密斯将其描述为“可控的侵略性”(controlled aggression)。
当谈到“可控的侵略性”时,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制造更强烈的上旋、打出更快的球速。比如像纳达尔那样打出沉重的上旋,迫使对手在底线附近左右跑动,最终耗尽他的体能或是让其意志崩溃。
史密斯认为,“可控的侵略性”并不仅仅止于上面的大力出奇迹,还包括精妙小巧的举措。比如,改用带有下旋的切削、放出贴网的小球、稳定地变换击球线路等等。
下一篇读书笔记,我将介绍进攻的要诀,欢迎持续关注。
本文的配图来自国外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