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号,印第安维尔斯站的一场半决赛中,萨巴伦卡直落两盘击败萨卡里,率先闯入决赛。不过,这场比赛的开场时间比预定时间略晚,原因是因为一些技术原因导致现场的麦克风和电子鹰眼暂不可用。好在及时调整后,现场一切恢复如初。不过这也引发另一个疑问,假如没有电子鹰眼,传统的人工线审能否作为电子线审的备份选择?或者说,电子鹰眼和人工线审,到底哪种更出色?
电子鹰眼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判定网球比赛中争议性球的技术。该技术最早由美国高科技公司Hawk-Eye Innovations Ltd.在2001年研发出来,最初用于板球比赛。随着鹰眼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鹰眼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网球比赛中的标配之一。2004年,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开始在一些职业比赛中使用电子鹰眼技术,但是这项技术还没有成为比赛规则的一部分。2004年美网四分之一决赛中,小威对阵卡普里亚蒂的比赛遭遇裁判的离奇误判,多个界内好球被裁判认为出界,尽管线审和电视转播都认为是明显的好球。结果,小威大受打击下被击败出局。这不仅引起广大观众和媒体对美网的纷纷指责,也直接促使了电子鹰眼的实质性推广和应用。2006年,美网引进鹰眼系统。第二年,澳网和温网也引进鹰眼系统。在2008年,电子鹰眼技术被纳入到了职业网球比赛的规则中,这标志着电子鹰眼技术正式成为职业网球比赛的一部分。2012年,电子鹰眼技术在奥运会网球比赛中首次被使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赛事都引入了鹰眼挑战,例如很多红土赛事。电子鹰眼技术在红土球场上的使用有一些限制,主要是由于红土球场的特殊性质。红土球场通常比硬地球场或草地球场慢,球的弹跳和滚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电子鹰眼技术需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和校准,才能够准确地判断球的落点和轨迹。由于红土球场上的球会留下明显的弹痕,因此通常会由裁判员来判断球的落点。然而,在一些大型赛事中,也会使用一种称为“自动红土鹰眼”的技术,该技术使用高速摄像机和计算机算法来对球的轨迹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帮助裁判员做出更准确的判决。例如法网就有类似的系统,但仅作为帮助裁判做出决定使用,并不会对球员开放。
除了技术原因,红土一直难以引入电子鹰眼,似乎还有保持传统和增加“吸引力”的原因。红土赛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区发展悠久,许多观众及赛事组织者都是浸泡在传统的红土文化中,他们似乎更加恪守传统的挑战球印的方式来判断是否出界。此外,每当球员挑战球印时,现场难免出现争论、骚乱等情况,这客观上也增加了赛事的趣味性,对于提高话题度也是有所助益。因此,红土赛季一直难以大规模引入电子鹰眼技术。
不过,电子鹰眼的全面推广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17年米兰新生力量总决赛(Next Gen ATP Finals)中,电子鹰眼就全面取代线审。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了避免场内过多人员,美网、澳网等硬地赛事也全面取消人工线审,用电子鹰眼负责全部落点判罚。不过,也有说法是如今人工线审的成本也来越贵,各大赛事只是顺势裁掉人工线审。
当然,任何一项事物都有两面性。尽管电子鹰眼已经发展到足够高精度,但难免也有出错的时候,甚至也有因为停电、线路故障等导致鹰眼不可用的情况。奥斯塔彭科就多次质疑鹰眼的判罚,她在采访中也坦诚自己并不相信鹰眼的准确性。但另一方面,人工线审似乎更易出错,毕竟我们人类的眼睛远远比不上机器那么精准。同时,人工线审多多少少也会增加更多争议,如小威与日本女线审、小德误击美网线审等事件,都凸显了人工线审的隐在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电子和人工线审都有利弊,假如你是赛事主办方,综合考虑判罚准确度、使用成本、赛事精彩程度等因素,你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