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和谁生了扶苏

秦始皇和谁生了扶苏(《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1 11:40:58 浏览1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生母是谁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闻名,《史记》中却未记录中国第一位始皇后,要想寻找始皇后的踪迹,要从现有的史料中进行推测。

先来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直到病死都没有册立继承人,只留下召回长子扶苏回咸阳主理自己的丧事?

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并且很早就已经确立。在位的秦王,正式册立王太子,王太子的继承人,也预先确立。秦王去世,太子继位,太子继承人成为王太子,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在制度上保证了秦国政权的长期稳定。

以我们熟悉的这段历史为例,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时,便册立安国君为王太子,这时候的嬴异人在吕不韦的辅佐下被确立为王太子继承人。秦昭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成秦王,嬴异人变成王太子。安国君在位没几年便去世了,嬴异人继位成秦王,嬴政被确立为王太子。嬴异人去世,嬴政顺其自然成了秦王。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一事,不但在政治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也是一件不合秦国制度的事情,不能不说是异常。

那就要追溯到秦始皇的继承人上,扶苏是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第一次出现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记载了曾经提到过的“坑儒”事件,前面文章曾经提到过,扶苏因为长生不老药的事情与秦始皇意见相左,被派到秦国北部的上郡守边。

按照当时扶苏皇长子的地位和才干,是最大可能成为继承人的,最后秦始皇没有立扶苏为太子,真的只是因为扶苏反对自己长生不老吗?

皇室中的皇子的命运,很大一部分是会受母亲的影响。比如皇上宠幸了宫女意外生下皇子,便会给皇子另外找一个德才兼备的额娘,纵然生母身份低微,但皇子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养母的身份。像《甄嬛传》中弘历一样,认了熹妃做了额娘,皇宫中的妃子背后是代表着一定政治势力的,这些势力都会成为皇子的助力。

扶苏作为皇长子,母亲极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扶苏的身份同样如此,秦始皇对他的态度一定会受扶苏母亲的影响,扶苏母亲背后又代表着怎样的政治势力呢?

由此可以猜测,秦始皇始终未立扶苏作为秦国继承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母亲身份的影响,而扶苏母亲是始皇后最有可能的人选。

既然到此找不到更多的证据,我们先跳过这段历史,从后往前看来推测下始皇后的身份。

纵观当时的历史背景,扶苏死后不到一年,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爆发,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之外,还有一个标志性举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和楚国大将又复活了。

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的楚国大将,陈胜吴广是推秦扶楚,打着楚国大将的口号很好理解。可扶苏是秦始皇的儿子,差点就成了秦国的继承人,为什么会成为反秦的代表人物呢?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扶苏的母亲。

扶苏身上有着秦国和楚国的皇室血脉,扶苏被无辜杀死,楚国人民义愤填膺打着正义的旗号讨伐秦国。所以扶苏的母亲极有可能是楚国王室的女儿,嫁给了嬴政生下扶苏。

如果扶苏母亲真的是楚国公主,秦始皇为什么这么怕继承人和楚国产生关系,这里就要结合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始皇晚期对于外戚的态度。

秦楚联姻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从秦惠文王时娶了楚国的宣太后,到后来安国君娶了华阳太后,两国联姻代表的是两国之间共同的利益,秦楚一直在政治上相互依靠,互为连理。

当时嬴异人有嬴政和成蟜两位继承人人选,嬴政背后依靠的是华阳太后,这位养祖母背后代表的是楚国的政治势力,成蟜是韩夫人的儿子,背后代表的是韩国的政治势力。很明显,楚国势力是完全强过韩国的,嬴政在华阳太后的庇护下,顺利登上了王位。

嬴政13岁登基,此时后宫掌权的依旧是华阳太后,前朝势力正盛的是昌平君,有历史学家推测,昌平君便是楚国质子留在秦国的儿子,论辈分应该是嬴政的舅舅。对于此时尚未亲政的嬴政来说,前朝后宫都要受到楚国外戚的钳制,可想而知是相当痛苦的。

直至华阳太后去世,昌平君被贬黜后反秦复楚,楚国外戚政权才走向没落,可以说嬴政在30岁之前基本是没有政权自由的,在这五年后,嬴政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基本重要工作。

嬴政本身对于外戚干政就是持强硬态度的,加之统一六国的关键时期,楚国又是最大的疟疾,如果选择有楚国血统的扶苏作为秦国继承人,是会产生很多政治隐患的。

嬴政继位后大婚选妻,当时在位的正是权势最大的华阳太后,华阳太后一定会给秦国选择一个母国楚国的王后。

我们姑且猜测始皇后是楚国公主,嫁给嬴政后生下长子扶苏。那胡亥的母亲又是谁呢?

胡亥对于赵高的感情,更像是幼子对父亲的依赖。胡亥绝对信赖赵高,他收到以李斯为首的老臣请求清除赵高的上书后,曾经回信请求老臣们不要怀疑和加害老师赵高。

胡亥在回信中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这封信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

“少失先人”意思极有可能是说胡亥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所以秦始皇为胡亥找了赵高这位老师,赵高是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也是车技高墙的武士、干练的能吏,虽然最后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犯上作乱,但不能否认秦始皇是为胡亥选择了一位好老师。

战国时代,各国语言并未统一,两国之间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秦始皇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极有可能是因为胡亥从小熟悉赵国的语言文化,比如始皇帝的母亲是赵国人,吕不韦为她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赵国人。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

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嬴政是个错误的叫法

我们老说秦王嬴政,其实这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叫法。为什么呢?“嬴”是秦始皇的姓,“政”是他的名,放在今天,姓+名当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先秦不是这样叫的,先秦没有一个人的称谓是姓+名,一般情况下是氏+名。

今天姓与氏已经不分了,合称姓氏,但是先秦分得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相当于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分别,比如嬴姓,不仅秦国是嬴姓,赵国也是嬴性,两国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就没看到哪个赵国国王被称为“嬴某某”,因为姓是不用来称呼的。

第二,不叫“嬴政”叫什么呢?

秦始皇不叫嬴政,那么要叫什么呢?

《史记》里面说,秦始皇出生后,以赵为氏,称为赵政。那么赵政的叫法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先秦的姓氏学非常复杂。我说个大概。

有几种情况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第一种情况,国君不称氏而称国。你一旦当上国君,以前的“氏”就不用了,改用国名。比如秦始皇最早叫赵政,当上秦王后,就不能叫赵政了,而是叫“秦王政“或“秦政”。

第二种情况,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子就是国君之子,也不加姓氏,而是加国名。

第三种情况,公孙不称氏而称国。公孙就是公子的儿子,同样不加姓氏,而是用国名。

好了,下面我说说,秦始皇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叫“赵政”。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国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也就是“公孙”。秦王、公子、公孙都不在名字前加“氏”,秦始皇刚出生时,是第四代,不属于“国君”、“公子”、“公孙”之列,所以可以有一个“氏”,他以“赵”为氏,称为赵政。

但是,随着他身份的变化。成为“公孙”、“公子”之后,就不能再用“赵”氏了,而应称为“公孙政”、“公子政”,或者加个‘秦’字,即“秦公子政”、“秦公孙政”。成为国君后,则称为“秦王政”。

第三,扶苏与胡亥都是名,没有氏

扶苏与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不是姓“扶”名“苏”,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扶苏与胡亥都是名字,不涉及姓氏。

有人把扶苏称为“嬴扶苏”,胡亥称为“嬴胡亥”,大错。扶苏与胡亥都是皇子,但是依传统一般仍是称为“公子”。因此,扶苏的正确称呼是“公子扶苏”或“秦公子扶苏”,胡亥的正确称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

秦始皇死前真的打算传位给扶苏吗

当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走到一个叫“伯人”的地方,突然生病了,而且没想到病得越来越重。秦始皇就哭了,而且不停地叹气,于是跟身边的人说:“真是天命不可违呀,看样子我命不久矣。真让人伤心”。

于是让人把丞相李斯喊到了身边,跟他说:“我自视天命,应该只有50岁的寿命。我13岁的时候当秦王,如今已经当政37年了,算起来今年大限将至,但是不知道具体死亡的日子。所以才开始巡游天下,希望能逆天改命,但看样子是不行啊。现在自己的病越来越沉重,估计就在这几天了。所以现在开始,马不停蹄到甘泉宫,希望能赶到那再死,然后在那里处理后事。记得要保密,不能让群臣知道。”

后来秦始皇的病就更加沉重了,基本上都不能露面了。于是把丞相李斯又叫到身边说:“我活到50岁,够本了。不过我的儿子都还孤弱,在我身后,恐怕镇不住局面,怕有权臣得知我死了,祸乱朝纲,我的儿子都要受到连累。我听说,牛马死了会压死蚊虫,大臣们之间如果有了纷争,受苦的是老百姓。我比较可怜我的儿子孤弱,以及我的百姓受苦,那样我就死不瞑目了。所以一定要立一个有担当的后世君主。”

丞相李斯吓得磕头如捣蒜,说:“陛下你且活着呢,还有一万岁的寿命呢,别老把死挂在嘴上。而且我李斯也不是秦国人 ,以前我去了投靠秦国,主要是靠您提拔,我才当上了丞相,我是处处领会陛下的圣意,照本宣科,谨奉法令,重农先军,管理秦国,才使得秦国代替周王室,拥有了天下。这都是陛下您自己的功劳。我李斯敢有二心,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秦始皇哭着说:“我不是怀疑你,你是我的忠臣啊。我是问你什么样的人适合继承我的皇位?”丞相李斯、御史臣去疾冒死叩头,说:“现在路途遥远,把所有大臣全部召集起来,再商议这个事情,怕大臣们会有共谋,到时候争起来怕是要天下大乱。如今的情况只有胡亥跟在你的身边,所以请立胡亥,这样房子有什么不测产生。”秦始皇说:“那也只能这样了。”

秦始皇死后,胡亥即位。看到手握重兵的服输,担心他不服会有不测。立刻下令杀死扶苏以及蒙恬。然后宣布大赦天下,也赦免了赵高,让他成为郎中令。没想到赵高上台之后,秦朝的天下就毁在了他的手上。

以上大部分记录和《史记》基本类似,但唯独在秦始皇究竟立谁的问题上,与《史记》背道而驰。这就是和《史记》差不多时期的《赵正书》(赵正就是秦始皇)里的记载的内容。炒米受累,帮你们翻译一下。

炒米以为《赵正书》看起来更符合逻辑。当时杀扶苏也是为了防止秦国分裂,而小儿子胡亥命好,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就他跟在秦始皇身边出巡,为了朝局稳定不立他立谁?唯一遗憾的,就是胡亥上位之后,不应该重用赵高。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秦二世胡亥不杀子婴,其实与子婴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秦始皇死时,留有二十余子。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也就是小儿子。由于秦始皇突然离世,又在巡幸途中,加上身边随从官员和皇子,只有赵高和李斯以及胡亥,这就使得胡亥矫诏继位创造了条件。

见惯后世子孙争立的秦始皇,特意留下遗诏进行规避,但因遗诏内容只是召回在外驻军的长子公子扶苏办理丧事,暗含让扶苏主政的意思,致使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认为扶苏的回归将使三人的权力和利益将要受损,赵高力促胡亥李斯合谋矫诏。前后一共签发了两封诏书,一封的主要内容是任命胡亥为太子接掌皇位,另一封以秦始皇口吻逼迫扶苏自杀。

公元前210年,胡亥继位。在安葬秦始皇之后,赵高站在胡亥的立场上,再次建议胡亥将秦始皇留下的二十多个儿子斩杀。胡亥点头同意。

公子高,将闾等22人先后被杀。除此之外,还有10位公主也未能幸免于难。

也就在如此血雨腥风的时候,子婴没有故意去避嫌避祸,反而是主动跑到了胡亥面前,劝谏胡亥不要击杀蒙恬兄弟二人。请求胡亥吸取春秋战国时各诸侯的教训,不要诛杀忠臣,以免重蹈各诸侯覆辙,引来亡国灭种之祸。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迷案也就因子婴的这一次露面而引发。

此时子婴是以二世兄子的身份劝谏的。

但在三年后子婴的身份却又变了样子。

秦二世三年,赵高借口皇宫内有贼,命女婿闫乐堂而皇之的领兵进入皇宫,再次强逼胡亥自杀,而后召集大臣和王侯于朝堂,告知胡亥身亡并选取新君,一番商议之后,还是赵高拿出决议,推选始皇弟子婴为新君。鉴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贵族先后聚兵割据,关东不在大秦控制之下,并为了减弱六国对大秦的敌视而自降身份,新君称王不称皇帝,是为秦王。

也就是说,子婴因为身份远近的问题,一个兄子,一个始皇弟,与胡亥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关系,这个不同的身份,也就造成了连兄弟姐妹都不放过的秦二世,没有将子婴诛杀的主要原因。

而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子婴究竟是兄子,还是始皇弟?这与胡亥出不出手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胡亥出手的主要原因是惧怕秦始皇留下的二十余子与自己争夺皇位,上文已经说过胡亥共杀了22位秦国公子和10位公主,基本上是将秦始皇的后代铲除干净,那么秦始皇的第三代就被自动赋予了皇位的继承权,同样对胡亥有威胁。

可是,在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同样是上文提过了,子婴竟然主动出击,面谏胡亥。

子婴所说的话,与其说建议,更像是批评教育。作为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这么做无疑是自投罗网。

可奇怪的是,于情于理都应该出手将子婴处死的胡亥,竟然轻轻松松让子婴逃过了此劫?

那么,只有一种答案能够给与解释,子婴很可能不是兄子,而是始皇弟。

我们来计算一下。秦始皇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死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按照15岁生子来计算的话,扶苏死的时候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35岁。扶苏15岁生子,扶苏死的时候子婴的年纪是20岁,子婴在20岁时,他的长子最多是5岁,次子最多是4岁。

但是在子婴命人刺杀赵高前即秦始皇死后三年,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也就是子婴在与他两个6,7岁的儿子商议事关全家性命交关的大事,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

另外,子婴作为扶苏的直系亲属,去面谏秦二世不要击杀亲族。作为有罪的家属,甚至有可能连宫门都进不去,怎么可能去面谏秦二世,更何况此时此刻子婴自保都来不及。

如果子婴是始皇弟,那么这些都顺理成章了。

子婴作为旁支远族,对秦二世威胁不大,以宗室长者的身份出面劝谏秦二世也就合情合理了,秦二世没有出手杀子婴也说的过去了。

另外,几乎掌控了大秦帝国的赵高,先后两次向大臣们夸赞和推选子婴。

第一次,赵高与女婿阎乐和兄弟赵成商议谋杀胡亥之时,“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第二次,赵高逼杀胡亥后,身挎印玺召集众臣时。

赵高曰: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秦始皇本纪》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李斯列传》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秦始皇本纪》

乃立子婴为秦王。——《资治通鉴·第八卷》

要知道,子婴如果是秦二世兄子的话,那么赵高不会先后两次夸赞和推选子婴,因为赵高之前受命于胡亥,对秦始皇二十余子施行虐杀。

子婴一旦上位,势必会报复,事实也是如此。凶狠狡诈,老谋深算的赵高怎么会干这种不需要耗费多少脑细胞就可以想清楚的蠢事!?

所以,子婴定然与秦始皇诸子并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对胡亥和赵高产生不了直接的威胁,才会成为秦二世元年的漏网之鱼。

秦始皇的继承人究竟是扶苏还是胡亥

基于胡亥上位的事实,以及诸多证据的发现——比如北大汉简《赵正书》,秦始皇当时选的接班人应该是胡亥而不是扶苏。本人也倾向这种说法——至于此举明智不明智、胡亥废物不废物是另外一回事。

能体现胡亥思想的资料很少,但他跟赵高学过法律,继位后又严刑峻法,基本可以断定偏法家,与秦始皇理念趋同。这应该也是秦始皇喜欢并带他巡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带胡亥巡行本身就释放了一种信号,即这可能出于培养和历练的考量。胡亥上位后效仿出游,正是此举的效果显现。

扶苏则跟秦始皇理念相悖,他也因多次反对父皇而被派到苦寒之地戍边,其实就是劳动改造,或者说另一种形式的禁锢,没命令是不能擅自归来的。思想这东西最不好改变,以秦始皇一贯强硬的作风来看,不大可能选一个跟他唱反调的人接班。至于临死前让他回来参加丧礼,是让他尽儿臣之孝,不代表原谅和传位。

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篡改了诏书,秦始皇是把皇位传给扶苏吗

秦始皇之死其实就是一个谜。秦始皇的死因有病死之说,也有被害之嫌,加上郭沫若曾经考证秦始皇死后脑后有三根约三寸长的铁钉,怀疑被人谋害让其死因添加了非常神秘的色彩。

于是,人们猜测,赵高内外勾结拥胡亥为帝是害君之人。如果没有赵高乱政勾结李斯等重臣拥胡亥为帝,写下假诏除去扶苏,那扶苏是顺位第一继承者,不管秦始皇病不病,死不死,以扶苏之才能与仁德均在胡亥之上,按常理,扶苏继承皇位是一种必然。

你可以猜想戏说但历史永远不会按照你的角本演义。

第一,秦始皇公元前210年出巡途中不管重病与否,他出巡之前身体无恙又正值壮年,站在他的角度,立嗣无易于给自己树立政敌,加上自己与扶苏政见不合,他好不容易统一六国,正雄心万丈之时,求长生之术还来不及,怎能放权给别人?

第二,秦始皇做为一统天下第一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有治世之困。六国虽定,但是民心未必所向,他可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但未必使四海诚服。所以,他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手段——焚书坑儒,他虽登上皇帝宝座,却高处不胜寒。天下民心未定时根基未固之时,他不可能立扶苏为太子。

第三,人生充满着各种变数,宫延权位之争是非常残酷,秦始皇曾为人质异邦生活,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在他身体无恙之时,他想的是如何集权于身,可以说内心对立太子会产生一定排斥心理。

所以,历史不会按照任何人的假想发展,一个人也决定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没有赵高,没有李斯,没有胡亥,也许扶苏是秦二世。但是,历史绝对是一面明镜,从历史的悲剧中,你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为了即得利益和权力,迷失心性的人可以做惨无人道的事,弑父弑兄弑弟,不管弑亲弑友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是一种悲哀。

如果你读读历史,你会发现,历史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着,如果我们不以德修身,施爱予人,谁也改变不了这种现状。

大秦赋:芈启背叛秦国,为什么说芈启改变了秦国的历史,扶苏又和他有什么关系

在大秦赋这一电视剧中,芈启和秦国的关系非常复杂,首先他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楚国的宗室成员,同时他也在秦国当官,受封昌平君,位列丞相之职,他的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秦始皇还得叫他一身表叔,他的女儿又嫁给了秦始皇,他又成为秦始皇的岳丈,他女儿生下的儿子就是扶苏,所以扶苏和芈启又是外公和外孙的关系。当他背叛秦国后,他又成为秦国的敌人。

芈启能够成为秦国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又为何背叛秦国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一位既传奇又复杂的人物。去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隐情。

芈启能够当上丞相其实是秦始皇的制衡之术

首先芈启是楚国的公子,对于秦国来说就是外臣,而秦国本土也有许多宗室想登上权利的舞台,这样外臣和宗室之间的矛盾就显而易见了,但通常外臣的才干要优于宗室,为了平衡这两方的势力,秦始皇必然做出改变,既要用好外臣,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努力,也要稳住宗室,安抚人心。

图 芈启(剧照)

恰逢此时秦始皇冠礼的日子到了,前往秦国的故都雍城举行冠礼,咸阳城中的长信侯却发动了叛乱了。长信侯嫪毐并没有什么才能,得益于太后的宠幸才有了如今的地位,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嫪毐选择铤而走险发动叛乱,试图推翻秦始皇的统治,秦始皇任命芈启为昌平君,组织民众剿灭嫪毐一党,叛乱被平定后,芈启被封为丞相。

由此楚系集团再次登上了秦国的权力中心(秦始皇的奶奶华阳太后就是楚国人),秦国宗室也被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而事实上朝政大权已经掌握在了加冠礼亲政后的秦始皇手中了。

通过这样的制衡,秦始皇将大权在手,秦国东出统一天下的夙愿逐渐开始实现。

芈启叛秦的始末

秦始皇灭亡韩、赵等国后,派出大将李信攻打楚国,同时派出芈启前去郢陈安抚楚民(芈启楚国工子的身份有利于安抚楚民的逆反情绪)。

李信率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的平舆和寝丘等地,取得了胜利,兵锋已经只指楚国的都成寿春,但李信却调转方向攻打郢陈,楚军紧随其后,大败秦军。

李信做出如此怪异的军事决策,只有一个解释,郢陈的芈启背叛了秦国,煽动周边地区共同反抗秦国,由此郢陈已经不是李信的后方,李信只能选择攻向郢陈,并最终被楚军击败。

自立楚王

秦始皇知道了这一消息,迅速派出作战经验更加丰富的名将王翦统兵60万,再次攻打楚国,

楚国兵败,楚王负刍被俘虏,芈启被楚国将军项燕立为楚王,继续反秦。但最终楚国被秦军彻底击败,芈启、项燕皆死。

图 公元前223年的时局

芈启叛秦对秦国的影响

延缓秦统一的步伐,芈启反叛之初,楚军节节胜利,收复了郢陈周边及曾经韩国的诸多土地,

秦国的统一步伐被耽误。

芈启的女儿被冷落,这不仅仅是一位后宫女人的失宠,连带的他为秦始皇生的公子扶苏也多多少少受到牵连。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位为人宽厚,有政治远见的,有能力在秦始皇百年之后接替父亲的位置,继续弘扬秦国的辉煌,但他的犯言直谏遭到了秦始皇的不满,把扶苏派到上郡,协助蒙恬修建长城、抵御匈奴。这就给了此后赵高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的机会,扶苏被迫自尽,不学无术、昏庸不堪的胡亥即位,秦国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图 扶苏

总结

我们已经无法知晓秦始皇派出扶苏是否还有芈启反叛的因素,但从他原本的遗诏中让长子扶苏回到咸阳治丧并继承皇位时,他肯定是知道的,扶苏才是帝位最好的继承人,但历史就和秦国开了这样的玩笑,奋六世建立起来的秦帝国,却由于赵高、李斯的一己私利,而交到了胡亥的手中,实在是可悲。

扶苏究竟是被秦始皇因为楚国原因赐死,还是被赵高谋害了

谢邀,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是因为历史不同记载所产疑的惑,举例其它的史书记载可能对回答你的问题帮助不大,因为你已经知道了。

只能反向从结果来推理秦始皇当时可能的决定,首先胡亥继承皇位后的所做一系列荒唐举动短短几年就将秦帝国断送显然不是合适的帝国继承人,执政能力远不能和因“亡秦者胡也”而到边疆有效戍边,能够掌握一方军队的扶苏相比。且古人相信占卜,扶苏戍边更能体现秦始皇的信任和培养。

谁更能实现秦始皇万代传袭愿望,作为一个雄主秦始皇对自己儿子的认识肯定比我们从史书记载来判断更加直观。因此我认为史记中为谋私利的赵高、李斯矫诏杀扶苏的观点更符合实际。希望我的看法对你有帮助。

秦三世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秦始皇的儿子还是扶苏的儿子

第一种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高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赵高立二世(胡亥)的兄长的儿子 婴 为秦王。而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那么这个 婴 可能是他十七个哥哥中任何一个人的儿子, 婴 设计杀赵高时是和他儿子商量过的,这说明婴的儿子也已经懂事了,那 婴 最有可能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毕竟这样才能把年龄放到最大。但即使如此,也不太现实,秦始皇和扶苏死于同年,当时秦始皇49岁,秦始皇13岁登基,后宫庞大,假设秦始皇18岁生扶苏,那扶苏死的时候应该是30岁,相信实际情况也不会差太多。如果婴是扶苏的儿子的话,他最多也只能是15岁,而二世(胡亥)是在三年后被杀,当时婴应该只有18岁怎么能有懂事的儿子呢,所以这种理解不靠谱。

第二种记载:《史记·李斯列传》中说:“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这里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而秦始皇的弟弟只有一个嬴成蟜,他为秦庄襄王嬴子楚之子,被封为长安君,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命嬴成蟜率军攻打赵国,嬴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嬴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嬴成蟜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赵偃封于饶。由此可见,子婴是秦始皇弟弟这种说法说不通。

第三种记载《史记·六国年表》中:“高立二世兄子婴为秦王”。这句话就可以有两种理解了。第一种:赵高立二世(胡亥)兄长的儿子 婴 为秦王;第二种:赵高立二世(胡亥)的兄长 子婴 为秦王。如果按第一种理解的话那就和第一种记载一样了。我们按照第二种理解来,如果 子婴 是二世(胡亥)的兄长,那也只能是堂兄,因为胡亥继位后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了大残害,不可能放过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兄长。还记得之前说过的赢成蟜吗? 子婴 很可能就是他叛逃赵国时没带走的小儿子,因为子婴不具备皇帝的继承权,所以在秦始皇驾崩时胡亥和赵高放过了他,最终 子婴 和他儿子设计杀死杀死赵高,年龄也能说的过去。

古代秦朝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到底是怎么死的是冤死的吗

我的回答:秦始皇的儿子扶苏是因为接到赵高、李斯和胡亥的矫诏自尽而死,肯定是冤死的,否则秦二世就是公子扶苏。

我的分析:秦始皇本来喜欢自己的长子扶苏,并且让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去修筑长城,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入侵。

可是秦始皇在巡游途中路过河北省邢台市沙丘行宫的时候病重而薨。秦始皇病重而薨前让赵高、李斯写遗诏,要求公子扶苏立刻回咸阳处理秦始皇后事并且继承皇位。可是赵高和李斯商量,改变了圣旨,立了赵高的学生公子胡亥继承了皇位,并且假借秦始皇的命令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状,交给扶苏。要求公子扶苏自尽。

因为丞相李斯是公子扶苏的岳父,可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为了长久保住丞相的位置,写旨意给公子扶苏,最终扶苏自尽。大将蒙恬和蒙毅兄弟都受到了赵高的迫害。

秦始皇的小儿子公子胡亥继承皇位之后,赵高指鹿为马,确认了赵高在朝臣中的地位。最终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影响了秦王朝的统治。

秦末项梁、项羽叔侄为了给项燕复仇,刘邦为了反抗秦朝的暴政和剥削自称沛公反抗暴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朝子婴投降刘邦,经过楚汉鸿门宴和楚汉争雄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称帝,称为西汉。

所以秦王朝公子扶苏是接受矫诏而死,是冤死的,否则公子扶苏就是秦始皇的正统接班人!

鼓励话语:困难挑战和麻烦是你人生中最好的营养品!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困难、每一次机会、每一次挑战!要像刘邦一样去战斗,完成人生的蜕变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