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vs罗马尼亚

德国vs罗马尼亚(二战罗马尼亚甘当仆从军,为何先打苏联后打德国)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1 16:04:10 浏览1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罗马尼亚甘当仆从军,为何先打苏联后打德国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如果深入的研究历史,总能从一个个偶然的历史事件中找寻到必然的答案。要搞明白罗马尼亚为什么先打苏联、后打德国,如果详细阅读罗马尼亚的历史过往,就能知道答案。

罗马尼亚:原住民祖先为达契亚人,后与罗马人共居融合,形成罗马尼亚人。14世纪先后组成三个公国,1859年,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多瓦公国合并成为罗马尼亚,1881年改称罗马尼亚王国,1918年12月24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与罗马尼亚王国合并,罗马尼亚正式统一。1947年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改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与德国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最开始其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属国,后来又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因此,俄罗斯取消了对罗马尼亚的保护,代之以欧洲七强(法、英、奥、俄、土、普、撒丁)的共同保护,注意这种保护其实和半殖民也差不了多少!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了协约国,战后获得来自俄罗斯,奥匈帝国等大片领土。到1918年正式形成了现在的罗马尼亚统一的民族国家。

为啥先打苏联后打德国:二战开始的时候,罗马尼亚的安东尼斯库政权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既然参加了德意日,同盟,那么打苏联就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打才不正常。所谓防水轮流转,到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同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既然共产党取得了政权,还是在苏联的直接支持占领下取得了,那么打德国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有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放大了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二战时期,德意志为什么敢单挑全世界

注意一点,德国可没有胆子挑战全世界,相反,德国还特别忌惮自己在跟英国法国或者苏联单挑的时候蹦出另一个强敌来插手。

比如说波兰战役的时候。

如果自己一个国家就敢单挑全世界,那么希特勒又何必去跟苏联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原因还不是担心自己在跟英法打的时候苏联会从背后来捅自己一刀。

德国和世界开战更多的原因是由于身不由己。

由于海军实力薄弱,注定了德国坦克只能冲到法国边境,没办法横跨整个大西洋沿岸冲到伦敦去,所以也就没办法迫使英国退出战斗。

在这个时候,德国想要赢得战争就只能用拿破仑使用过的老办法:用击败苏联来迫使英国求和。

只不过苏联太强了,使得德国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只不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东线的局势对德国来说还是十分有利的。

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一直到1942年下半年德军达到斯大林格勒附近,东线战场上德军几乎无往不利,光俘虏就抓了一整个法国陆军

除了在莫斯科等少数地区吃过亏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麻烦

在当时很多人眼里,德军在战场上打的这么顺利,相信苏联用不了多久就会来主动求和,这个时候在希特勒眼中:

苏联投降=英国投降=德国在欧洲建立起绝对的优势

所以当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觉得反正自己马上要赢了,苏联广大的土地、资源和人口马上就将变成德意志帝国所有,还用担心千里迢迢从北美跑过来的美国佬吗?

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跟着日本一起对美国宣战。

日本要是打赢了,自己就趁机捞点好处,日本要是打输了对德国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堪称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德国成功击败了苏联。

但是由于德国未能在英美登陆之前击败苏联,这样希特勒对美国宣战的举动就大大加速了德国的覆灭。

二战时德国纵横欧洲,为何瑞典可以安然无恙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战争作为一种军事武装暴力手段,其目的在于实现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某种目标,究其本质而言,只是一种途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瑞典可以保持中立了。

(自然人文景观秀丽的北欧国家瑞典)

首先从经济层面分析,自二战爆发伊始,纳粹德国的国防工业原料供给就一直困扰着德国高层,尤其是铁矿石资源。在开战前的1938年,德国本土能开采1000万吨铁矿石,国外进口300万吨,而同期的小国瑞典,却开采出了900万吨铁矿石。进入战时,瑞典便是德国铁矿石进口的主要来源,对其战争机器的运行极为重要!

(曾经的瑞典矿石采地)

再而从军事角度分析,德国在占领瑞典的丹麦,挪威两邻国,并与芬兰取得实质性盟友关系后,瑞典实际上已被包围,在其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等高层看来,除了向德国妥协外别无他法,采取了对轴极为暧昧的政策,甚至应许德军武装借道国土。这样的情况下,军事占领已无必要。

况且此时的瑞典军队仍然拥有50万现代化军队,必然会让德军付出不低的伤亡。而且,一旦开战,极为珍贵的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开采业极有可能被摧毁,产能恢复困难,而这对德国,是无法想象的。

(边境上严阵以待的瑞典军队)

再而文化,乃至意识形态上。瑞典作为一个北欧国家,人口构成中以日耳曼等北欧民族居多,与德国文化相近。且即使根据希特勒的法西斯人种理论,瑞典人也是属于雅利安人的近亲,在高等民族之列,不能像对付犹太人,斯拉夫人那样进行“肉体消灭”。

(尽管实行对德亲近政策,但因收留难民,帮助大陆抵抗组织,瑞典免于受同盟国战后清算)

事实上,瑞典的中立保存,与瑞士的独立保存都是极为相似的。它们依靠对大国而言,无可比拟的经济或资源优势,加之一定的强大军事力量震慑,实现了自身的中立。

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使用了什么“怪招”耗死了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1940年秋到1941年春,希特勒德相继侵入罗马民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五国,控制了巴尔千半岛。到了1941年夏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德国控制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好了侵略苏联的准备,为了给侵略苏联战争打掩护,希特勤放出了渡海进攻英国的烟幕。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里互不侵犯条约,用190个师、5000架飞机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军奋起自卫反击,苏德战争开始爆发,苏联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人民以最顽强的毅力,顶住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使德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次“闪电战争”宣告破产。

随后,德军不甘心失败,又重新集中主力进攻莫斯科,妄想在冬季到来前打败苏联,这次又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异常激烈和十分艰苦来形容。德冠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一千多门大炮狂轰滥炸。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提出苏联使用了什么“怪招”耗死了德军?

首先,苏联红军遵照大林的英明战略部署,具有保卫察里津光荣传统的斯大林格勒军民。斯大林提出了“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不敌人”的号召下,浴血奋战。在每条街道都成了消灭法西斯的战场,每座楼房都成了德军难以攻克的堡垒,每天打退敌人几十次冲锋。这样大量消耗了德军主要力量后,苏联红军展开了决定性的反攻,迅速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左右迂回,使德军20个精锐师陷入红军“钳形攻势”的包围之中。经过激烈战斗,到1943年2月,被围德军33万人全部歼灭,德军元师鲍利斯被俘。历时16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苏联军民的完全胜利宣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从此,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进入了高潮;它致命地打击了德冠的嚣张气焰,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卸,加速了德军法西斯的灭亡。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的:“因为象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这就是耗死德军的“怪招。”

二战后期德国进攻乏力,真的是因为石油短缺吗他们不是有罗马尼亚的油田吗

二战后期德国进攻乏力缺乏的不仅仅是石油,其他像橡胶、钨、镍、锰、铬、铜、锡等等也不够,甚至人力资源也比较紧张,石油紧张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这些物资德国大多需要进口,比如钨本来是从中国和西班牙进口,锰、铜是从苏联进口,镍是从芬兰和苏联进口,石油是从罗马尼亚、苏联、美国等国进口……战争爆发以后,有些渠道断了,比如美国、苏联的物资。有些倒是还能买到一些,像西班牙的钨,但是美国采取高价收购的方式,让德国难以购买。

缺少这些物资对德国影响很大,石油就不去说了,缺少橡胶影响汽车产量,缺少钨穿甲弹威力不足,缺少有色金属坦克的装甲质量受影响,所以不仅仅是石油的问题。

另外既然说到石油,那么就顺便提一下,德国确实可以从罗马尼亚进口一些,但是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仅仅是在欧洲比较高,在世界范围里就一般了。德国一年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石油,不过1、200百万吨,而美国1941年的时候产量是19235万吨,1945年更是达到23475万吨,差不多100倍的差距。所以遇到美国这种对手德国也很无奈啊……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二战德军比苏军强,或者说苏联单挑德国就会被德国灭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苏德单挑,德国是可以取胜至少是大战上风的。

第一,我们首先看看工业实力。

在二战中,德国的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13.2%。

德国工业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可以说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顶尖的科技技术,开战前苏联也要向德国大量学习;二是战争发展潜力大,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侧重于民用,而不是苏联那样全国造武器,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德国工业最大问题是资源匮乏,德国本土缺少足够的战争资源,比如铁矿石和石油。

但随着战争初期德国夺取了罗马尼亚、挪威等国的资源产地,工业水平也突飞猛进,一度达到世界份额近30%,仅次于美国的38.7%

相反,苏联就差远了。

苏联的起点较低,本来沙俄是个农业国,工业水平在欧洲列强中只能算说得过去。

1939年,苏联工业产值约占世界总份额的10%,1941年之前又提高了一些,仅此而已。

以钢铁产量为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产钢3200万吨,苏联则是1700万吨,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关键是,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工业受到重创,到1943年钢产量仅剩800多万吨,减少了一半。而德国仍

然保持3500万吨的产量,比苏联强了太多。

第二,其次我们看看双方军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的兵力已经上升到了850万人。

相反,当时苏军仅有500万规模,战争爆发以后才疯狂扩军。

至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为1280万。

就武器装备上,两军也是差不多的。

苏德战争爆发前,双方陆军武器装备清单如下:

1941年6月德国武器装备:

5965辆各型坦克,20.325万挺各型机枪,1.4459万门37mm反坦克炮,1047门50mm反坦克炮,1.1767万门80mm迫击炮,4176门75mm步兵炮,867门150mm步兵炮,7076门105mm榴弹炮,2867门150mm榴弹炮,760门105mm加农炮,388门210mm重炮。

1941年6月苏联武器装备:

2.26万辆各型坦克,24.89万挺各型机枪,3.045万门45mm反坦克炮,1700门57mm反坦克炮,1.45万门82mm迫击炮,1.53万门76mm炮,1.03万门100mm-122mm炮,6600余门152mm榴弹炮及加农炮。

这里最大不同是苏军坦克较多,但其实都是老旧的轻型坦克,性能低劣,在战场上不堪一击。所以,即便坦克数量占优,苏军在最初几个月还是被德军坦克部队打的落花流水。

第三,我们看看实战。

可以这么说,苏德战争中,德军一直是压着苏军打的。

莫斯科会战胜利,只是暂时击退了德军的攻势。

斯大林格勒会战,双方持久战,最终德军反攻歼灭了第9兵团。

虽然消灭了大军大量有生力量,但斯大林格勒会战没有改变苏德战争局势,德军仍然展购物战场主动权。

真正扭转战局的,应该是库尔斯克会战。这次德军进攻失败以后,就只能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再也没有大规模反攻了。

但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的事情,也就是说,苏联被德国压着打了整整2年多。

然而此次会战苏军是190万在防御中对抗德军80万,结果阵亡25余万,受伤60余万,被击毁坦克和自行火炮6799辆,被击落飞机2200余架,损失了85万。

而德军损失36万,显然比苏军少的多,客观表现了双方战斗力的差距。

其实苏德战争基本都是这样,苏军即便胜利,损失也大的惊人。

莫斯科会战中,苏军伤亡被俘高达160多万人,德军损失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第四,苏军胜利同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有关系。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德军明明还占据一定优势,突然就撤军了。

这是因为,英美联军突然在意大利登陆,墨索里尼政权随即垮台,意大利政府宣布向盟国投降。

而意大利同德国接壤,如果希特勒坐视不管,不到1个月盟军就会杀到德国边境。

由于后院起火,希特勒只能放弃库尔斯克会战,调动部队去意大利。

在盟军从意大利登陆开始,第二战场已经开辟。仅仅意大利战场也打的很激烈,盟军伤亡30多万人。

不过,此时苏德战争的苏军仍然没有占据什么上风,苏军进行了一系列局部反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面积有限。

德军全面在苏联境内撤退、溃败,都是诺曼底登陆以后的事情。

由于诺曼底登陆很快就有300万以上盟军出现在法国,德军也就必败无疑,英美法苏总实力是德国3倍以上。

无论希特勒怎么想的,他只能将苏联境内德军向西线转移,由此德军基本崩溃。

从诺曼底登陆开始,苏军才开始获得辉煌的反攻胜利,德军节节败退,无力招架,最终彻底退回德国本土。

第五,苏军胜利同援助物资也有很大联系。

这点萨沙说过很多次,不多说了。

租借法案援助了苏军各种军事物资,包括大量坦克飞机军舰。

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苏联提供了几十万辆汽车,载重车辆包括吉普车47728辆,3/4吨卡车24564辆,1.5吨卡车148664辆,2.5吨卡车182938辆,少量2.5吨两栖卡车、5吨卡车和特种卡车,摩托车32200辆。

1945年胜利时,苏军的军用卡车有一半是盟国援助的。

而谁都知道后勤运输的重要性,可以看到租借法案对苏联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德国和苏联单挑,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大家打个平手,但德军仍然占据上风控制着苏联不少领土,比如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以苏军的实力,想要收回这些领土非常困难,德国一旦扶持这些国家“独立”,怕是苏联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了。

但换句话说,德国想要彻底打垮苏联军队和政府,在当时看来也是很难甚至基本不可能的。

最后还要说一点,即便苏军获胜了,也付出战死1000多万男性军人的代价,伤亡军人总数2700万。

要知道,苏联是个人口只有1亿多的国家,男性青壮年也只有几千万人,想再就伤亡了2700万,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苏联没有打赢二战,恐怕就要亡国灭种了。

请问二战时期罗马尼亚军队为什么能得到德国信任

二战曾经和德军一起并肩作战的盟军有芬兰军队、意大利军队、罗马尼亚军队、匈牙利军队等,其中罗马尼亚军队确实是德军最信任的盟友,但是并非是因其战斗力强,而是因为罗马尼亚军队是最“听话”的,他们甘愿将作战指挥权交给德军。其他如芬兰军队、意大利军队虽然战斗力比罗马尼亚军队高,但都是自己掌握有作战指挥权,即便德军派遣一些独立的支援单位到这些军队中也必须听从对方的指挥机关命令。

另外,罗马尼亚军队在苏德战争爆发的一开始就全力投入了这场战争,罗马尼亚编成了2个野战集团军,总计不少于14个师以及一定数量的空军,约36万人。同期匈牙利军队只投入2个步兵师4万人,芬兰军队虽然投入了47万人的兵力,但是只是执行了有限的进攻行动,虽然即转入了防御,只有罗马尼亚军队跟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一起向苏联的腹地推进,在敖德萨、克里木半岛的争夺战中,罗马尼亚军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他们无力执行重要的进攻任务,但是对于低强度的侧翼掩护作战还是没有问题,这使得德军能够集中兵力用于进攻,另外罗马尼亚军队还是直接参与了许多进攻作战。

德军陆军元帅曼施坦因就非常认可罗马尼亚军队,因为在由他指挥的克里木战线以及后来的斯大林格勒后期战役中,都有罗马尼亚军队的身影,他们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42年5月的克里木战役中,所有的罗马尼亚军队都归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指挥,通过将一些德军单位混编入罗马尼亚军队等方式来加强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使其能够和其他德军一样执行各种作战任务。

在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罗马尼亚军队也是唯一一个和德军一起坚持到最后的联军部队,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苏军的反攻中被打垮,但是该集团军没有退出前线,而是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干预下进行的重整工作,德军给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司令部委派了一名德军将领来担任该集团军参谋长,即著名的温克将军。而意大利集团军和匈牙利集团军在遭到重创后则很快退出了战场,此外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还协同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发起了对第6集团军的解围进攻行动,担负德军的侧翼掩护任务。这些罗马尼亚军队在苏德战争中遭受了惊人的损失,损失超过62万人,意大利军队损失12万人,芬兰军队损失22万人,单就从损失来看也能看出罗马尼亚军队的付出有多大,得到德军的信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有人说如果二战没了罗马尼亚帮忙德国人甚至连仗都打不了

罗马尼亚是二战德国主要的石油来源地,这里每年生产大约1000万吨石油,基本喂饱了德国的战争机器,而德国沿海省份的石油产量只有每年50万吨,该国煤制油的最高产能也就是每年500万吨的样子,而它消耗石油最多的1943年需要大约1200万吨石油供应,很明显没有罗马尼亚是绝对不行的。

看过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的军迷肯定对影片里库尔斯克会战的部分印象最深,奋战在别尔哥罗德废墟里得威尔汉姆中尉被自己的营长告知,因缺乏航空燃料空军将不能支援地面做战……,可见,在1943年最关键的时刻,由于德军没能夺取高加索油田而陷入油荒,这一年也是驻扎在非洲的盟军轰炸机,开始大规模空袭罗马尼亚的一年,正是罗马尼亚的石油减产让德军陷入绝境。

1942年轴心国奋战整个下半年,不但没能夺取高加索,还损失了150多万军队和大量技术兵器,这都注定了它要失败,而且损失的部队以罗马尼亚人为主。根据统计显示:到1943年奋战在苏德战场的罗马尼亚兵力突破了70万人大关,这几乎相当于曼师坦因指挥哈尔科夫反击战时手里的兵力总和,因此说:罗马尼亚不仅为机械化战争提供了必备的石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轴心国的兵力不足问题,它的作用绝对在意大利之上,当真无愧的轴心国脊梁啊!
(罗马尼亚和德军的士兵,注意头盔差别)

但是,二战时期的罗马尼亚工业基础有限,这就导致它的部队装备不是太好,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时,全部部署在苏罗边境的19个罗马尼亚师只装备捷克生产的ZB-24步枪,轻机枪五花八门包括捷克的ZB-26\30\53和奥地利生产的施瓦茨罗德轻机枪,基本没有攻坚武器。由于装备不足,罗马尼亚部队还使用缴获的莫辛-纳甘步枪、PPD-40\41冲锋枪和托卡列夫手枪,尤其是苏联火炮最受欢迎,不仅罗马尼亚军队就连德军也很喜欢苏联火炮,只可惜一直受到弹药奇缺的困扰。罗马尼亚军队的装备总体尚属可观,至少它有装备可用,但缺乏反坦克炮和交通工具是个致命伤!

1942年11月底,朱可夫领着110万红军展开天王星反击计划时,首要打击的目标就是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南北两翼,这里分别为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的防区,两个集团军拥有27个师38.2万人,相比之下匈牙利第2集团军20.9万人、意大利第8集团军只有20万人,这些仆从国军队是轴心国在1942年下半年发起蓝色行动挺进高加索的主力军,而人数占大多数的罗马尼亚军队伴随第6集团军主攻斯大林格勒,是主力中主力,意大利和匈牙利的军队只能留守顿河上游防线,由此可见罗马尼亚的重要性!
(罗马尼亚领导者安东内斯库和里宾特洛甫)

不仅是在1942年下半年,从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之时,罗马尼亚军队就是轴心国的主力。很多人都认为罗马尼亚军队在围攻敖德萨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就此断定它的实力一般!殊不知曼师坦因的第11集团军在围攻要塞塞瓦斯托波尔时同样伤亡数万人,该集团军甚至不得不解散了事,因此说敖德萨之战绝对不是罗马尼亚无能。

罗马尼亚军队在敖德萨战役中的表现确实不太让人满意,此战罗军伤亡8.1万人,约1.8万人战死、1.1万人失踪。而防御一方的苏军伤亡4.1万人,约1.6万人战死。如果不是在这个港口浪费的时间和生命太多,大大迟滞了南方集团军的推进速度,也许曼师坦因就不用南下来帮助消灭基辅周围的苏联红军了。

(希特勒和安东内斯库接见罗军伤残军官)

在克里米亚战役期间罗马尼亚军队是曼师坦因的得力手下,有两个罗军摩托化团与德军的几个摩步连混编成了格罗戴克战斗群,以微弱兵力深入克里米亚腹地,最终配合曼师坦因主力围歼苏军16.2万人;当蓝色行动展开后罗马尼亚部队扫荡亚述海周边的苏军残余,为高加索A集团军的深入作战免除后顾之忧。(安东内斯库和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

同时作为保卢斯的两翼配合在斯大林格勒的作战。由于斯大林格勒两翼没有大河作为天险,在冰雪茫茫的草原上,缺乏反坦克火力的罗马尼亚军队被朱可夫击败并不丢人,罗军的施耐德47毫米火炮对T-34无可奈何,但它们打的足够顽强,指挥官的表现让带兵投降的保卢斯都黯然失色。(施耐德47

以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为例,这支部队只有德国的第22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的第1装甲师两个坦克师,还有大约19万作战部队!但他们要防守长达138公里的草原防线!而且对面的苏军仅仅是第一梯队就拥有34万人,尤其是强大的苏联第5坦克军配备几百辆T-34坦克,让德国和罗马尼亚的两个装甲师瞬间被淹没了,因此保卢斯的北翼最早崩溃。(德军第22装甲师装备落后,抵挡不住T-34)

但溃败的罗军在罗马尼亚第6步兵师师长米哈依尔-莱斯特少将带领下组成一个4万多人的战斗群,顽强抵抗苏军的包围并在11月23日全军覆没,被包围的时刻米哈依尔-莱斯特少将始终拒绝投降。消灭他的苏军第5突击集团军确实厉害,正是由于它对奇尔河防线的不断进攻,才导致原定一起参与解围计划的德军第48装甲军转入防御,由名将巴尔克将军指挥的德军第11装甲师,不得不面对奇尔河对岸几十万苏军不断的进攻,往往是白天作战、晚上行军转移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可见斯大林格勒北翼的苏军战斗力之强,因此罗马尼亚军队的战败不丢人,恰恰是他们给了德国持续作战的可能。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有自己的参谋部,为何希特勒还下令为其配属一个德军参谋部

希特勒之所以下令为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配属一个德军参谋部,显然是因为该集团军自己的参谋部已经无法胜任当前的作战任务,德军对罗马尼亚军队的高级指挥层已经失去了信心,不再只是为罗马尼亚军队提供一些德军部队做战术上的支持,而是在战役指挥上进行全面的干预,甚至完全替代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指挥部。

为罗马尼亚配属一个德军参谋部的命令是在1942年11月底下达的,此时苏军刚刚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发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动”,苏军突破了德军第6集团军左右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并彻底击垮了该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彻底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控,各级指挥机关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到处都是撤退中的罗马尼亚单位,补给仓库也被一一炸毁,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总司令和其参谋部已经无法再继续担负指挥防御任务。

但是德军并没有额外的新锐集团军来代替这支罗马尼亚军队,陆军总司令部已经决心发起对第6集团军的解围行动,为此顿河集团军群已经组建,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至少也要掩护解围部队第4装甲集团军的左翼安全,坚守奇尔河防线。此前B集团军群司令部已经向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左翼派遣了德军第17军,并在该军级司令部的基础上组建了霍利特战役集群,将尚有战斗力的罗马尼亚第1、2军也纳入其指挥下。但是仅仅巩固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左翼是不够的,必须要立刻重整整个集团军,阻止混乱的扩散,重新组织其有效的防御。

于是德军开始紧急为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配属德军参谋军官,以期重建其指挥体系,首先为第3集团军司令配属了一名德军上校作为其专职军事顾问,随后又将一个德军参谋部送到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57装甲军参谋长温克上校原本要出任第1装甲集团军参谋长,现在也紧急派往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担任德方参谋长,为罗马尼亚军队提供参谋指挥支持。德军参谋部的任务非常明确,那就是重建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军队秩序,并建立一条完整的新防线,阻止苏军进一步的推进,最终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奇尔河一线站稳了跟脚,保证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左翼安全,为解围行动的发起提供了基础,德军参谋部功不可没。

二战罗马尼亚充当德军仆从,为何战场倒戈对德宣战

这个应该说是小国的悲哀,其实这种见风使舵的也不光罗马尼亚一个,意大利可是典型的高手,一战二战全见风使舵,最后还都不是战败国。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在二战之前呢,和德国交集其实也不算多大,其实战前罗马尼亚的大靠山是英法,和德国不怎么对付,卡罗尔二世也对德国不怎么感兴趣。而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1940年,德国拿下了法国,英国虚晃一枪,跑了。这会儿,德国人眼看就要打赢了,你罗马尼亚咋办?现在调头是不晚了?

德国打赢了呢,还不算晚,德国主导之下,匈牙利从罗马尼亚割走了大片领土。这还没完,紧接着,保加利亚又从罗马尼亚割走大片领土,这一切,都是德国人主导的。这会儿的罗马尼亚,陷入混乱,老百姓开始不满,开始反对罗马尼亚政府。

这会儿安东内斯库出现,在德国人的支持下,推翻了卡罗尔二世。而在德国进攻苏联之时,罗马尼亚表示,愿随元首出征,击败斯拉夫人,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土地。其实罗马尼亚国内对于进攻苏联还是挺有热情的,毕竟被苏联拿了地盘,其实他们那几十个师的兵力,也不怎么够看,完全就是依附于德国作战的。

而1941年年底,德国人没能拿下莫斯科,这就意味着德国人可能会打不赢了,而美国这个时候又参战,对轴心国宣战了,罗马尼亚突然发现对手阵容庞大,里面有英国、苏联、还有美国,而本方阵容里就一个德国作为主力,其他全是打酱油的,这要是打输了,不得被这三个国家制裁死了?

到了1944年,苏军在东线大举反攻的时候,德国人已经是兵败如山倒了,罗马尼亚人再一看,不行,再不反水来不及了。国王迈克尔一世干掉了安东内斯库,夺取了政权,然后立马对德国宣战,将罗马尼亚军队送到了盟军阵营,开始和德国打。

罗马尼亚这类国家呢,属于是大国夹缝里生存的,他们东边是苏联,西边是德国,远处还有英国虎视眈眈,按道理呢,这类国家就是应该谁强跟谁混,不可能是旁边一个比自己体量大的壮汉,然后自己和他动手,保证立马被消灭。不依附大国,这类国家无法生存,就是现在,这种情况依旧是存在,小国要么找美国当合伙人,要么找俄罗斯当合伙人,毕竟背靠大国好办事啊。

不是说这小国就没骨气了,而是你生存就是没有空间,没人保护,死路一条。德国和苏联打,这两个国家都远远比罗马尼亚要强大的多,都惹不起,那么罗马尼亚只能就是谁要赢了支持谁,还得看准时机去更换阵营,晚了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