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第5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
将在南非德班举行
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乒乓球赛事之一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共设有
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
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
混和双打七个项目
首夺这些项目冠军的
中国运动员分别是谁?
让小体一一来为你介绍
一进入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三展厅,目光便会被展柜中七座银光闪闪的奖杯吸引,这是一套经由国际乒联官方授权的奖杯复制件。奖杯皆分为底座和奖杯主体两部分,奖杯银光锃亮,底座上刻有历届冠军姓名。它们都属于同一个赛事——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创办于1926年,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办的一项最高水平的世界乒乓球大赛,与奥运会、乒乓球世界杯并称为“乒乓球运动三大赛事”。这七座奖杯分别对应着世乒赛的七个项目,奖杯本身是流动的,各项冠军都可以保留其至下一届比赛开始。男、女单打运动员如果连续获得三次冠军,国际乒联会制作一个小于原奖杯一半的复制品,赠与获奖者永久保存,以表示对其成绩的肯定。
男子单打:
容国团
1959年4月5日 德国多特蒙德
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
1929年第3届世乒赛,英国运动员弗•佩里赢得男子单打冠军,英国当即捐赠了以佩里所在的俱乐部圣•勃莱德命名的奖杯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决赛,22岁的容国团迎战36岁的匈牙利名将西多,晋级决赛前,容国团先后淘汰了联邦德国的朗格、南斯拉夫的马科维奇、瑞典的埃里克森、日本的星野展弥、匈牙利的别尔切克以及美国的迈尔斯,可谓场场硬仗。决赛面对在此前男团比赛中曾输过的匈牙利老将西多,为此,中国代表团在赛前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员大会,帮助容国团出点子、想办法。而匈牙利队则认为西多稳操胜券,甚至连庆祝的鲜花都放到了挡板后面。首局比赛,两人争夺得异常激烈,西多在尾局阶段把握战机,以21:19先声夺人。异地再战后,容国团破釜沉舟,不断加强攻势,以频繁的侧上旋拉球牵扯西多的防线,成功破坏了其擅长的逼角转攻战术,而这一变化也成为了容国团扭转战局的胜负手。最终,他连扳三局,为中国乒乓球队第一次捧起了圣·勃莱德杯。
男子团体:
容国团、徐寅生、庄则栋、
李富荣、王传耀
1961年4月9日 中国北京
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
由国际乒联第一任主席蒙塔古的母亲斯韦思林夫人捐赠的同名奖杯,在1926年第1届世乒赛上首次亮相
1961年,世乒赛首次来到中国,坐镇主场的中国男队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现场球迷的助威声中先后击败联邦德国、厄瓜多尔、民主德国、蒙古、加纳、尼泊尔、缅甸、匈牙利队,第一次闯进男团决赛。决赛,面对当时世界乒坛的头号霸主日本队,中国队的教练组经过反复斟酌,派出了由庄则栋、徐寅生、容国团组成的决赛阵容。比赛激烈精彩,打满八盘。中国队以5比3战胜日本队,首次捧起了斯韦思林杯。这场激战诞生了许多经典:连输两盘的容国团在第三次出场前喊出的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成为了中国体育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徐寅生在第四盘的赛点时刻连杀星野展弥“十二大板”,时隔多年仍然令人津津乐道。这场胜利后,中国男队逐渐取代日本男队成为新的乒坛霸主,而中式直板快攻打法也开始引领世界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新潮流。
女子单打
邱钟惠
1961年4月15日 中国北京
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奖杯——吉·盖斯特杯
由原匈牙利乒协主席吉·盖斯特先生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31年首次亮相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中国女队主将邱钟惠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迎战匈牙利名将高基安。邱钟惠使用直板快攻打法,高基安使用横板削球打法,这场女单决赛不仅是直横较量、攻削对垒,更是彼时亚欧两种不同风格的直接碰撞。在此之前,邱钟惠在国际赛场与高基安的5次交手中只赢过1次。比赛前四局双方打了个平手,战至决胜局,高基安一开始就变稳为凶,反攻次数明显增加,打到尾局曾一度以18:14领先。但邱钟惠没有畏手畏脚,继续执行强攻战术,在连续打出几板漂亮的大角度扣杀后,她不仅追平了比分,还反以20:19率先拿到赛点并最终把握住了战机,最终3-2战胜对手,为中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单世界冠军。
男子双打:
张燮林/王志良
1963年4月14日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世乒赛男子双打冠军奖杯——伊朗杯
由前伊朗国王捐赠的以伊朗国名命名的奖杯,具有典型的中东银器雕刻特点,于1947年首次亮相
1963年第27届世乒赛上,同为削球打法的张燮林和王志良赛前仅仅配对仅半年时间,但两人配合默契,第二轮便“爆冷”击败夺冠最大热门日本组合荻村伊智朗/木村兴治。在接下来对阵苏联和瑞典等国的选手中更是一局未丢,一路高奏凯歌,最终在决赛中战胜队友庄则栋/徐寅生,荣登男子双打最高领奖台,成为中国在世乒赛上第一对双打冠军,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队唯一的一组削球男子双打世界冠军。
女子团体:
林慧卿、郑敏之、
梁丽珍、李赫男
1965年4月19日 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
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奖杯——考比伦杯
由原法国乒协主席马赛尔·考比伦先生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34年首次亮相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以年轻阵容出战的中国女队再度向考比伦杯发起冲击。在对阵日本队的决赛前,梁丽珍、李赫男这两位直板快攻手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决赛前的准备会上,女队主教练容国团在秩序册上画了一条龙,梁丽珍和李赫男的名字写在龙身上,而龙的眼睛上,分别点着“林、郑”两个字——中国队派出削球打法的林慧卿、郑敏之出战女团决赛。容国团画龙点睛,点出两名削球奇兵,更点出了中国女团第一座世乒赛冠军奖杯。3-0,中国队以绝对优势击败了雄踞乒坛冠军宝座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队,为中国乒乓球书写下了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女子双打:
林慧卿/郑敏之
1965年4月25日 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
世乒赛女子双打冠军奖杯——波普杯
由原国际乒联名誉秘书伟·杰·波普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48年首次亮相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女队首夺考比伦杯后的第六天,林慧卿/郑敏之这对削球奇兵再接再厉,技压群芳,决赛中3-2战胜日本组合关正子/山中教子,首次为中国队捧回波普杯。
混合双打:
张燮林/林慧卿
1971年4月5日 日本名古屋
世乒赛混合双打冠军奖杯——兹·赫杜塞克杯
由前捷克斯洛伐克乒乓协会秘书兹·赫杜塞克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48年首次亮相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混合双打比赛,张燮林与林慧卿通力合作,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面对由斯蒂潘契奇(南斯拉夫)和亚历山德鲁(罗马尼亚)组成的跨国组合,双方势均力敌,最终张燮林和林慧卿3-1战胜了对手,为中国队首次获得混双冠军。夺冠时的张燮林已经31岁了,林慧卿30岁,为历届世乒赛混双冠军组合中年龄最长。他俩的夺冠,使世乒赛七座奖杯都镌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世乒赛的每座奖杯上
都刻有获奖者的姓名、国名及获奖时间
随着时间的增长,奖杯的底座也会越来越高
久远的故事伴随着历史的回响
就这样穿越时光,走到了后辈面前
下期,小体将接着为你讲述
上海体育博物馆里的世乒记忆
来源:上海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