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锦赛 亚运会 大运会听么导讲游泳历史的交汇点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3-09-13 16:12:51 浏览46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泳神泳神 “泳”往直前

“虽然中国代表团来到了这里,但中国游泳队做好了不参加比赛的准备!”

这句话可能是中国游泳历史上最有名的话或最有名的话之一,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最令人费解。这句话是参加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亲口说的,那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自然意义非凡,但确如团长所说,随团抵达德黑兰的中国游泳队、以及跳水队和水球队,都做好了不参加比赛的思想准备。

对于九州大师游泳世锦赛,泳神俱乐部的总教练么正杰当然很关心,因为一点点小意外,这次他无法亲临赛场率队参赛,但身为总教练,仍然对队员们进行了赛前指导、特别是对那几位他在国家队时教过的队员。

只是口吻和当年大不一样了:在国家队时,么导对他们要求很严,让他们大苦大累拼命练;如今,么导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严,让他们小打小闹悠着练——么导在总教练就职仪式上对所有队员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必须记着你们现在已经人到中年了,无论在训练时还是比赛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过去你们为国争光的方式,是多拿金牌多上领奖台,现在你们为国争光的方式,是在全民健身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快乐游泳、健康游泳。”

然后,当谈到今年中国游泳队要连续参加世锦赛、大运会、亚运会三项大赛时,么导讲起了整整五十年前开始的一段历史。

对于中国游泳来说,197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年九月,国际泳联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也是那年九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亚奥理事会的成员。

然而,当时新中国并未恢复在国际泳联中的合法席位,而国际泳联有一条规定:禁止其成员国家的运动员与非成员国家的运动员进行比赛,谁要是违反了这条规定,将被禁止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所有国际泳联主办的游泳比赛。

国际泳联对这条规定执行得很严格:例如1973年美国游泳队首次访华(根据中美两国在发表《上海公报》时签署的文化交流协议,这是对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的回访)时,随队的多位游泳和跳水的奥运会冠军,就都遭到了国际泳联的禁赛处罚。

所有才会有代表团团长在抵达德黑兰时的那句话:“虽然中国代表团来到了这里,但中国游泳队做好了不参加比赛的准备!”——为了避免给赛事主办国伊朗、以及其他参赛国的朋友增添麻烦。

幸好经过紧急磋商,国际泳联“特事特办”,中国游泳、跳水、水球运动员这才获得了参加那届亚运会的资格,但第一届世锦赛的大门,却还对中国运动员紧紧关闭着。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79年“名古屋决议”通过时,国际泳联才正式接纳中国。

么正杰是1974年亚运会中国游泳队的一员,但当时中国游泳与日本的差距非常大:25个比赛项目里,日本获得了22块金牌;中国最好的名次是几块银牌,但成绩与日本差距很大,像么正杰参加的男子混合泳接力,中国队的银牌成绩比日本队慢七秒多;么正杰100米自由泳获得第四名的成绩是56秒47,相当于今天60岁年龄组的大师赛世界纪录。

国际泳联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立场,严重妨碍了中国游泳运动的发展,严格地讲,虽然中国游泳运动员参加了1974年和1978年两届亚运会,但中国运动员第一次以“会员身份”参加国际性比赛却是在1979年——

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这也就是说,么正杰的运动员时代恰好处在中国游泳艰难走向世界的历史交汇点上,那种“走向世界”不是竞赛成绩意义上的,而就是纯粹参与意义、参与正式国际比赛意义上的。

今天很多不了解历史的泳迷和游泳爱好者,有时会诟病么正杰时代中国游泳的运动成绩,只有在了解过这些往事后才能知道:不但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而且在某个特殊的年代,参与其实比取胜更难。

在那个年代里,第一届世锦赛、中国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亚运会、中国运动员以“正式身份”参加的第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是以这样一种关系交汇在一起的。

五十年后的2023年是中国游泳的大年,世锦赛、大运会、亚运会三大赛事以一种原本完全不可能的方式交汇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这种情况过去从未出现过,今后也根本不可能再出现——好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中国游泳的“大年”。

在这个“大年”的前两项赛事中,中国运动员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这让经历过历史并缔造过历史的么正杰等老一代游泳人感到兴奋,也让参加九州大师世锦赛的泳神俱乐部队员们感到兴奋。

大家已经与么导相约下个月杭州再见:那将不但是中国游泳三项大赛的交汇,也是历史和现实、前辈和晚辈、竞技游泳和大师游泳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