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军

历史上最怂、最丢脸的一次事件是什么?董卓放弃了百年的洛阳迁都长安, 他到底害怕什么 迁都是对的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01:22:22 浏览1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最怂、最丢脸的一次事件是什么

外蒙古1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43个湖南省的面积,近代以前一直是中国的领土。


至清朝晚期,在沙皇俄国的指使下,外蒙开始闹独立。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国内军阀混战到日本侵华战争,历届政府均未能对外蒙实施有效管辖,但也从未承认它的独立,国际社会也没认可。


1945年2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背着蒋介石政府,出卖了中国,承认外蒙的独立,并与斯大林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蒋政府根据该协定与苏联政府谈判,签订中苏条约,当然不愿放弃外蒙。除了谈对日作战、战后安排等内容外,外蒙的地位问题自然绕不过。


当时是行政院长宋子文带队,还有蒋大公子蒋经国等一干人赴莫斯科与苏谈判。


当宋谈到外蒙问题时,斯大林打断他:你谈这个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


说着,将几张纸向宋面前一掷,态度十分傲慢强横。


显然这个问题一时谈不出结果。


因蒋经国早年留学苏联,又是一国元首的大公子,自然与斯大林有过接触,算是老熟人。于是蒋介石指示儿子以私人资格面见斯大林,谈外蒙问题。


见到斯大林后,蒋经国说:外蒙问题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万不能割让出去,否则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坚持抗战........


蒋经国说了一大通,嘴干舌燥。


斯大林慢慢悠悠、绵里藏针:你这段话有道理,我也知道。不过,你要明白,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们有力量自己打败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等于废话!.........


最终经过一系列艰苦谈判,蒋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就有承认外蒙独立的条款。


从此外蒙彻底从中国分离出去了,而从沙俄到苏俄近百年的企图也被他们实现了。


弱国不仅无外交,有时连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保不住,这就是残酷的历史和现实。



董卓放弃了百年的洛阳迁都长安, 他到底害怕什么 迁都是对的

董卓换掉汉少帝立汉献帝,惹怒了天下群雄,关东讨罚联军在虎守关战胜董卓,立刻要兵临洛阳城下,董卓不走,就是等死。关中是董卓的老剿,只有迁都长安才安全,所以他是被迫迁都的。

其实董卓是下了一步臭棋,他不应该挟汉献帝迁都,而是应放弃汉献帝,率军回到关中据守,当一个割据西北的军阀,留下皇帝在洛阳让关东群雄争,说不定还能象孙权的东吴一样在西北称帝建国。

大将军何进愚蠢,听信袁绍馋言,引狼入室,打破了东汉的政治平衡

东汉有一个特点,自汉明帝刘庄的马皇后开始,皇后都没有亲生儿子,所以皇后在皇帝死后,为了掌权,便总是立一个小皇帝。所以自汉章帝以后,便进入了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的怪圈,小皇帝频出,太后临朝称制,任用外戚为大将军,执掌朝政。等小皇帝长大后便想夺回权力,这时候小皇帝身边只有宦官可以利用,于是宦官帮助小皇帝夺回权力,受到重用。接着下一个小皇帝即位登基,太后又掌权,外戚又成为大将军,小皇帝长大后又利用宦官夺权。

东汉的后一百年就是在外戚、宦官的轮番上台掌权中渡过,你方唱罢我登场,倒也达到了某种政治平衡,相安无事。可是汉灵帝死后,政局出了变数,继位的汉少帝刘辫,太后是何太后,大将军为何进。由于汉灵帝在位时,给予帮助他夺权宦官权势太大,将宦官封为十常侍,他死后十常侍仍然把持着权力不还。

这个大将何进也是个草包,优柔寡断,不能从宦官手中夺回权力,于他的手下袁绍却出了个搜主义,建议何进召外蕃入朝杀掉宦官。结果被宦官们知晓,宦官们于是先动手杀掉了大将军何进。袁绍见何进被杀后,便召军队进宫诛杀宦官,不分老幼杀了二千多人,凡没长胡须者都被杀死。

这里说一下袁绍有个小阴谋,袁绍实际是属于士人集团,他家是四世三公,标准的世族豪强。东汉的政权实际上三大支柱,外戚、宦官、士人集团。外戚、宦官在宫内斗,士人集团是在朝堂上为官。袁绍其实是想借何进与宦官相斗,一举将这两股势都铲除,然后士人集团掌权。

可是这个时董卓接到何进的诏令后带兵从关中进京了,正好碰上洛阳大乱,宦官带着汉少帝刘辫、陈留王刘协逃到城外邙山脚下,于是便拥着皇帝带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城,于是东汉灭亡的潘多拉匣便打开了。

董卓虽然是强蕃入朝,但他属于外来势力,朝中无根基,于是他决定行废立之事,以达到树立权威的目的

董卓虽然依仗着军队入朝,但他一直属于在外带兵的强蕃,朝中无任何根基,朝中官员没有人听他的。董卓为了建立个人权威,便决定行废立之,更换皇帝。这时候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心里有些害怕,只对董卓说了一句:“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公你么!”,便向董卓拱了拱手,逃出洛阳,跑向冀州。

董卓最终于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废掉汉少帝刘辫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他自己自任相国,又自称“贵无上”,性格极其残忍,不久便毒杀了何太后、弘农王刘辫。董卓的兵马在洛阳城里横行八道,将皇亲贵族和达官富户家的金银财宝都抢走,又纵兵到老百姓家中抢劫。

董卓虽然提拔了大量的名士担任地方官,但是仍然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拥护,想刺杀他的人很多,曹操就是其中一个。后来刺杀没成功,便逃出了洛阳。

关东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进行讨伐董卓,大战虎牢关,董卓见关军联军势大,便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董卓的倒行逆师和种种暴行,激起天下人的反对,关东各州郡便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在荥阳虎牢关,关东联军打败了董卓的大军,董卓见关东联军势大,便想逃回关中老巢,躲避风头。

董卓挟持汉献帝及百官,还有洛阳周边的百姓,迁都长安。然后一把火烧掉了具有一千二百年历史洛阳城(从周公建城到董卓迁都),便洛阳周边三百里都化为一片废墟。

董卓西迁长安时,关东联军却各怀鬼胎,为保存实力,不肯出兵追击董卓,反而在酸枣(河南延津县)驻地大摆宴席,最后粮草吃完,便作鸟兽解散。然后开始了群雄混战,争夺地盘。

西迁长安三年后,即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运用美人计,成功离奸吕布与董卓的关系,使吕布杀掉董卓。董卓死后关中陷入大乱,李傕、郭汜率领董卓旧部攻陷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挟持皇帝和大臣。

董卓迁都是一步臭棋,若是放弃皇帝退守关中,定能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

东汉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乱了,关东群雄尽起,开始混战。董卓和皇帝在洛阳,他就成为关东群雄攻击的目标。但是他若是放弃皇帝退守关中,别人就不攻击他了。实质上他退到关中后,关东联军也没人派兵攻击他,但由于皇帝在手,结果还是死在自己人手中。

假若董卓将皇帝和百官留在洛阳,保证没人会管皇帝,各州郡乱成一锅粥,关东群雄谁也不会听皇帝的,即使有人带兵入驻洛阳,也会立刻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董卓完全可以割据关中,进一步坐大,趁着关东大乱积蓄力量,最终会象孙权一样登基称帝,建立一国。

苏军为什么只用十几天的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打的落花流水

苏军用兵神速且隐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关东军击溃。

日俄战争之后,取胜的日军强占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在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的司令部。关东军原本是为了入侵苏联所设立,在张鼓峰战役和诺门坎战役后,日军领略到了苏军已经不是当年沙俄时期的手下败将,不敢再轻举妄动。

1942年夏天,当德军在包围斯大林格勒之际,希特勒建议日本从东面进攻苏联,形成包夹之势。而早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交大臣松岗洋右访问莫斯科,建议苏联与日本缔结中立条约。双方一拍即合,日本以不进攻苏联为代价,与苏联交换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中立立场。苏联解除了腹背受敌的威胁,而日本也因此放虎归山。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谈,并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苏联由于与日本有中立条约,不便成为《波茨坦宣言》的签字国。但在此前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秘密签署《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场结束后的三个月内,苏联对日本宣战。而苏联与日本作战的条件是,让中国在外蒙古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维持外蒙古所谓的现状,让苏联继续租借旅顺口等。

对这些条件,斯大林非常坦率:“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他就无法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苏联要同一个签订有中立条约,并且没有重大纠纷的国家作战。”苏联之前与日本签署的中立条约规定,在条约届满12个月前,双方必须告诉对方是否继续续约。到了1945年4月5日,苏联通知日本,自己不希望继续延长条约,并且让日本相信该条约仍然有12个月的有效期。日本当时对苏联无宝不落的性格,也是深有体会。日本以其二战占领的领土为见面礼,让苏联在日本与同盟国之间进行调和。此时的斯大林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但是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日本以为苏联仍在考虑中,而这时日本还以为自己在苏德战争时,没有在苏联后面捅刀,有恩于它,不疑有他。

苏军在战前的兵员集合做得相当隐蔽。苏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将士兵和物资运往远东。出发前,苏联严令士兵不许向家人透露其动向,更不允许亲人来车站送行。为模糊战役的规模和意图,苏军为参战的各方面军司令员和士兵签发假名,并颁发了军衔较低的身份证。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化名为卡西涅夫将军负责苏联三个方面军和海军的协调工作。

苏军决定在相距1500公里的两个出发阵地,即从外蒙古东部和苏联滨海地区实施向心突击,迫使关东军两面作战,并把关东军分割成几个孤立部分,最后在沈阳和长春之间全歼关东军,防止它们从山海关进入关内。

(华西列夫斯基)

根据《雅尔塔协定》,如果苏联在8月9日之前没有对日本宣战,就等于自动放弃对日作战。而美国在这个日子迫近时,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这等于请苏联出局。于是苏联为了抢人头,决定进攻发起时间在1945年8月9月。

苏军的150万士兵已经厉兵秣马,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宣战。由于苏方递交宣战书给日本驻苏联使馆后,立即切断使馆的通讯,实质上等于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战。日本大使没能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关东军此时正处于懵圈状态。

苏军的远东第一方面军,从苏联的滨海地区,向哈尔滨,吉林方向发动进攻。从虎头到绥芬河的行军异常艰巨,凡关东军不设防地区,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远东第一方面军长途跋涉过泥泞的道路,强渡穆棱河,进入关东军驻垒地域。

关东军一直以为苏军主力远在欧洲,根本想不到苏军会来得这么快。关东军的防御部署还没有调整就绪,只好在驻垒地区仓促抵抗。战役的主动权一开始就掌握在苏军手里,日本士兵在被动的情况下,只能以武士道的精神进行战斗,使苏军遭受了意想不到的伤亡。苏军在地面火力上有压倒性优势,它的炮兵组成强大的集中突击兵团,日军第一次尝到了喀秋莎犁地式的洗礼。

关东军的航空兵在战役爆发之日,就匆匆撤到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苏军掌握了制空权,其地面部队在没有日空军的威胁,到8月14日便突破关东军驻垒防地,向其腹地推进150公里,来到林口到牡丹江日军设防地区。苏军继续推进,以包围关东军防御体系的支撑点牡丹江市。

远东第二方面军的任务则是向哈尔滨,保兴方向实施进攻,协助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一方面军,分割围歼关东军。这个方面军的前面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江对岸是掩护通往腹地道路的驻垒地域。8月9日凌晨,远东第二方面军强渡黑龙江,但关东军主力已经撤往腹地,沿江只有少量以驻垒为依托的守备部队。关东军守备部队无心恋战,他们撤退时炸毁了黑龙江为数不多的桥梁。

远东第二方面军的强渡本来还算顺利,但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之后,泥泞的黑土地迟滞了其推进的速度。但苏军还是克服困难,于当日占领了饶河,并于8月14日消灭附近的抵抗枢纽,随即向佳木斯发动进攻。苏军以每天平均5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苏军的阿穆尔河(苏联对黑龙江的称呼)区舰队用船只运载步兵和武器装备的同时,与陆军部队保持着联系,随时为地面战斗提供火力支援。

后贝加尔方面军任务是从外蒙古东部向沈阳,长春方向实施突击。而要打到沈阳和长春,先要穿越大兴安岭,内蒙古草原和荒无人烟的大戈壁。在进军的路上,最大的险阻是几乎无法攀登的大兴安岭,而只要克服了这座大山的屏障,前面即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关东军将无法阻挡这天降神兵。在进攻发起的第三天,苏军终于翻过大兴安岭,关东军猛烈抵抗,在山谷里进行了山地战斗。

苏军当中有不少哥萨克骑兵,在欧洲战场上,哥萨克骑兵曾经突袭德军后方。现在,它被赋予特殊使命,与蒙古元帅乔巴山一起指挥苏蒙混合机械化军群,利用骑兵和机械化部队快速灵活的特点,从荒无人烟的戈壁突入东北腹地。

(乔巴山)

当时日本主政的铃木贯太郎内阁主张与盟军和谈,而此时他已经压制日本激进的军国主义势力。苏军在戈壁行军途中,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尽管铃木贯太郎是出于避免日本民族陷入一亿玉碎的后果,但其努力在客观上帮助苏军击溃关东军的心理防线,关东军的厌战情绪与日俱增。

然而苏军却没有因为天皇的投降诏书而停止进军,他们认为在日本没有下达日军停止武装抵抗的命令之前,苏军将继续进攻。苏军的进攻速度超乎预定目标,各方面均越来越靠拢,到苏军进攻的第7天,关东军已经被分割包围。关东军万万没想到,苏军的坦克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前进几百公里,直逼其老巢。

(铃木贯太郎内阁)

关东军想收缩外围兵力,在东北腹地形成聚合力量,顽强抵抗。但由于苏军推进速度太快,关东军的部队即使收缩回来防御,但是一直没有组织起立体的防御体系。关东军不甘失败,还组织了敢死队出动。他们是陆地上的神风特攻队,每个人身上系满炸药和反坦克手雷,突入苏军进攻行列中,只求同归于尽。在牡丹江反冲击中,200名关东军敢死队一齐扑入苏军坦克方阵,炸毁苏军坦克几十辆。

但是这扔阻止不了苏军的进攻。苏军在陆地进攻的同时,还对南哈萨林岛和千岛群岛进行突击。苏军登陆部队在夜间出其不意发起登陆作战,在岛屿的争夺战中异常艰巨,关东军把为数不多的坦克投入到了岛屿战斗。苏军的海军陆战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持续了三个星期才结束。苏军舰队还封锁了朝鲜各港口,至此彻底切断了关东军从海上逃窜到日本本土的退路。

8月16日,苏军占领了牡丹江市,两天后又夺取了哈尔滨市,随后攻占长春市。为了占领关东军的后方机场,经验丰富的苏军飞行员,和东线战场的空降兵组成了空降部队,把机降和伞降运用在东北战场。苏军的歼击机压制着关东军的飞机不让其起飞,而后苏军满载士兵的运输机在关东军机场降落,苏军机降部队冲出舱门,关东军的机场警卫部队连警报信号都没来得及发出,就被解除了武装。多数关东军飞机来不及升空作战就成为苏军的俘虏。但也有少数信奉武士道的日军不愿束手就擒,在苏军面前自杀了。

苏军出兵东北之时,得到中国军民的支援和配合,解放区的军民也进行总反攻,使得关内日军彼此不能策应。也只有善良淳朴的东北人民,对苏军少数人员在东北的违纪行为,以大局为重,勒紧裤腰带,为苏军提供给养。苏军能够在东北能够一举击溃关东军,也有中国军民的功劳。

在海陆空三路都被苏军封堵后,尽管关东军此时只损失了83737人到2.1万人之间,但是已经无计可施,无路可逃,没有作战意义下,在8月18日在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的带领下宣布投降。60余万关东军被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营,据日本官方披露数据后来只有约47万人回到日本,至少有10万人死在苏联。别看以前闹得欢,明天让你拉清单,关东军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你印象中看过的最辛酸的比赛是哪场

2011年4月30日。马刺被黑八。邓肯最后在罚球线上落寞的等待比赛的结束,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我为这个老男人动容。。。。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既不是大意,也不是战略方向的问题,关羽此时已经没有了战略方向,他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的诉求就是在进攻中了结一生,以证明自己坚定地匡扶汉室的信念。

首先,说一下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机的选择。

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的时期,关羽在干嘛?其实,关羽并没有在喝大茶。

据《武帝纪》记载: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冬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抓住了南阳太守,劫持了官吏和百姓,据守宛城以对抗曹操。

本来,曹操派遣曹仁屯兵樊城以防御关羽的进攻。此时,曹操派遣曹仁围困宛城,讨伐侯音。

宛城守将侯音此时反叛,也并非没有原因,很可能受到了汉中之战的影响,甚至是得到了关羽或者刘备的诱惑。

据《曹瞒传》记载,南阳功曹宗子卿对侯音说:

“吾与子共暞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

宗子卿明确的说道,不等曹操派遣军队到来,关羽的军队就来了。这说明,很可能侯音是得到了关羽的策反才反叛的。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的时候,梁、郏、陆浑三县的反叛势力都远远地接受了关羽所授予的官印和官号,成为关羽的支持者。

这就足以说明,宛城守将侯音及三县的反叛势力,都受到了关羽的策反。

关羽威震华夏,并不仅仅因为活捉了于禁、斩杀了庞德,襄樊地区纷纷倒戈投靠了关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此看出,刘备在汉中与曹操酣战,关羽在襄樊方向也在积极的筹划军事行动。因为这些策反工作都需要时间,也可以看出关羽并非有勇无谋,而且是很有套路。

关羽在襄樊策划军事行动驰援汉中,这很好理解。由于准备不足,在汉中对峙最胶着的时刻,关羽没有发起战役,也好理解。

奇怪的是,汉中之战结束了,曹操已经撤军回到了长安。此时,发起战役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关羽应该停止行动,配合刘备休养生息,等待下一次战略机遇的到来。但关羽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冒然发起了襄樊之战。

这就不得不对关羽发起这场战役的动机,产生质疑。

这里有几个问题,就需要提示一下:

第一,关羽是否请求与孙权联合,共同出兵征讨曹操?

第二,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之前,有没有跟关羽接触过?

第三,关羽是请求刘封、孟达一起出兵攻打樊城,还是樊城失利以后,请求他们援救?

第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否经过刘备的同意?

对于这些问题,无法一一详细分析,有兴趣的友友,就去看《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吧。

在这里只强调一点,关羽是主动请求孙权、刘封、孟达出兵,联合进攻樊城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把握,能够战胜曹操。

关羽进攻樊城并没有史料记载,刘备、诸葛亮是何态度,演义所说绝对不足信。

其次,大意失荆州的问题。

关羽进攻樊城前后,都在与孙权沟通,孙权表面也答应出兵援助关羽。但由于关羽出兵后,江陵出现了机遇,而且曹操又派遣使者诱使孙权。孙权鉴于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在联合关羽还是联合曹操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但由于关羽初战大捷,擒获于禁、斩杀庞德,有些得意忘形,对于孙权延迟回复关羽的请求大为不满,于是大骂孙权是土狗,发誓要灭了江东。

正如司马懿、蒋济所言,关羽得志,孙权心里就不舒服了。于是决定与曹操联合,抄袭关羽的后路。

孙权占据了江陵,徐晃击败了关羽。

在豹眼看来,关羽在汉中之战对峙时不出兵,汉中之战结束了才出兵,是有明显的情绪在内。那就是关羽对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极为不满。刘备已经由匡扶汉室的旗帜,变成了谋逆篡汉的汉贼,这令关羽感到了绝望。

关羽尽管清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觊觎南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已经无所谓了,绝望的关羽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成功便成仁。

因此,关羽失荆州并非是大意,如果他不与刘备分道扬镳,仍然保持战略一致的话,他就不可能去攻打樊城,也就不会失荆州。

事实上,关羽出兵樊城之前就已经放弃了荆州。

第三,战略方向的问题。

匡扶汉室是关羽一向的理想和信念,在刘备还高举这个大旗的时候,刘备是关羽的大哥,也是他的主公。但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备事实上背叛了初衷,走上了称王称帝的道路,在大忠大义面前,关羽选择了忠于汉室。

此时,北面的曹操,一直被称作汉贼;东面的孙权,割据一方,与汉贼无二;现在刘备也自立为王,成了名副其实的汉贼。

在曹操、孙权、刘备夹击之下的区区荆州,能有多少作为?匡扶汉室已经成了一句空话。

关羽孤注一掷,做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关羽为了自己的信仰,死得其所。

因此,关羽失荆州既不是大意,也不是战略方向的问题,而是因为刘备自立为王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进而不顾一切去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去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终因天命所在,无力回天,致使杀身成仁,结束了悲壮的一生。

在《三国演义》中,徐晃凭武力打败了关羽,吕蒙和陆逊凭计谋打败了关羽,为什么关羽名震华夏

徐晃凭武力打败关羽,《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确有相关记载:

(徐晃)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忽闻四下里喊声大震。原来是樊城曹仁闻曹操救兵至,引军杀出城来,与徐晃会合,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关公上马,引众将急奔襄江上流头。背后魏兵追至。关公急渡过襄江,望襄阳而奔。

关羽与徐晃大战八十余合,虽未说胜负,但“关平恐公有失”已经说明问题了,必然是关羽落了下风。

这说明徐晃的武力高于关羽吗?显然不是的。

先看一下二人的年龄:关羽死于公元220年,时年58岁;徐晃死于公元227年,时年59岁。

可见二人交手时的年龄是关羽58岁,徐晃52岁。6岁的年龄差,倒也不算太大。

但二人交战之前,关羽说了一段话。

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

关羽说自己深知徐晃有多大本事,如果他不退兵的话就先斩了他,给魏军一个下马威。

关羽是很傲,但是他有傲的本钱。以他的能力,斩了徐晃也不是不可能的。只可惜他现在的武力是打了折扣的——“右臂少力”。

关徐之战发生于“刮骨疗毒”之后不久,手术刀口还没痊愈,这种情况下能与小自己六岁的一流高手徐晃大战八十余合,已经难能可贵了。可以说虽败犹荣!

而吕蒙与陆逊合谋,表面上麻痹关羽,暗地里白衣渡江,夺了荆州,赢得并不光彩。

反倒是关羽,兵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全都是正面作战,凭实力说话。

却说关公擒了于禁,斩了庞德,威名大震,华夏皆惊。探马报到许都,曹操大惊,聚文武商议曰:“某素知云长智勇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于禁被擒,庞德被斩,魏兵挫锐;倘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

当时天下震动,曹操吓得要迁都以避其锋芒,可见关羽给他带来多大的威胁。

吕蒙、陆逊、徐晃等人作为胜利者,自然享受到了胜利者的荣耀,但这荣耀却并不持久,因为他们胜之不武;反而关羽虽败犹荣,彪炳千古,为万代敬仰。

所以,胜败只是一时结果,有时候过程才是人们更加看重的。

张作霖的最终下场是什么惨不惨

回答: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张大帅”!是中国历史上执掌东北多年的北洋奉系军阀首领,也是“北洋政府”的掌权者。在历史书上,我们看到张作霖留着大胡子,一身的匪气、霸气!在军阀混战时期带着手下部队南征北战,可谓是戎马一生打下了一片江山,从一个穷光蛋成为一个土匪,再成为东北王,直到手握军权统治整个东三省!做到东三省的土皇帝!“东北王张作霖”绝对是20世纪上半叶的传奇人物!在日军侵略中国领土之际一腔爱国热情激发,坚决不与日军同流合污!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也有苏联一说)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




李自成攻破潼关,崇祯帝连下三道手谕召吴三桂进京勤王,为何直到死,吴三桂也没出现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

吴三桂的十万人马,不敢奉诏到京。

朝庭已经钱粮用尽。

大军一到,缺钱少粮。

非但不能解京城之危难。

反而会变成乱军。

更給朝庭添乱。

故,吴三桂不敢奉诏,领军解京城之围。

#凌远长著#

一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对战二组吕布、许褚、太史慈、张辽、颜良,谁能赢

关羽对颜良必胜,张飞对许褚必胜,赵云对太史慈必胜,黄忠对张辽可胜,马超对吕布先战一百合撑着,待关、张、赵取胜后援手,吕布必败。一组蜀汉五虎将完胜二组联军。

明末满清攻打明朝的时候,在后方造反的李自成可以算是卖国贼吗

中国历史上,不是一直这样的吗。可能闯王觉得自己的时代已经来了。在明朝统治者眼里,说他们是叛国者。老朱当初建立明朝的时候,不也是叛国者了吗?没有对错,只有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