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美国退出了哪些国际组织,是要准备“闭关锁国”了吗
- 俄罗斯目前经济成分以什么为主具体占多少
- 俄罗斯和瑞典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恩怨
- 清朝九子争嫡时,邻国皇帝做了3件事,为何成两帝国强弱分水岭
- 沙俄算不算是“捡漏”了西伯利亚
- 所谓大北方战争对俄国历史产生了多大影响
- 欧洲历史上,为什么沙俄向东扩张轻而易举、与向西扩张却无比费力
美国退出了哪些国际组织,是要准备“闭关锁国”了吗
谢谢邀请。
其实自打美国优先一说出口,美国就在高速倒退,还不断耍横逞强,退出这个,制裁那个,以为世界人民都怕它。
世界人民看在眼里,心里也都明白,硬的不行,软的总可以吧。只要看看美国还有几个听话的小弟、敢打肯上的盟友就全清楚了。
混不下去,可不就只能倒退了么!
俄罗斯目前经济成分以什么为主具体占多少
俄罗斯经济以能源为主,原油和天然气是俄罗斯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2019年,俄罗斯出口的燃料和能源产品占比为46.3%,其中俄罗斯石油出口达2.675亿吨,俄罗斯石油的平均出口价格在2019年12月同比上涨4.6%,达到每吨455.5美元,全年,全年达不到这个水平。按照450元计算,大约是1200美元。
2019年1月至11月,俄罗斯联邦天然气出口收入同比下降15.4%,至377亿美元。12月份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没有查到数据,按照40亿元计算,全年是417亿美元
也就是油气出口1617亿美元。2019年俄罗斯的名义GDP上升为109.36万亿卢布,按平均汇率折算接近1.7万亿美元。出口油气就占据俄罗斯GDP10%,如果叠加国内部分,能源占据俄罗斯GDP会更高。
2018年,俄罗斯能源体系的产值约占GDP的25%,即4117.5亿美元,贡献了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左右。可见俄罗斯对能源的依赖度是很高的,油价高低影响俄罗斯经济,正是因为这一点,沙特阿拉伯敢于叫板俄罗斯,发动原油价格大战,希望逼迫俄罗斯服软,但是俄罗斯是北极熊,对能源依赖度比沙特阿拉伯低很多,俄罗斯只能迎战,结果是双输。
俄罗斯和瑞典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恩怨
在历史上,沙皇时期的俄国与瑞典王国两个国家为了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土地,以及俄国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产生了矛盾,继而爆发战争。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的北部,被其海域被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波兰、德国以及丹麦等国家所包围。是北欧国家通往大西洋的重要航道,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俄国与瑞典王国关于波罗的海的争夺要追溯17世纪。1610至1617年,俄国与波兰爆发战争。瑞典趁机占领了俄国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虽然到最后归还了一部分,但是俄国最终失去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紧接着在1618年,原本的神圣罗马帝国内战逐渐将欧洲其他国家也卷入其中。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持续将近30年,最终以当时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战败而告终。战争结束后,参战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和约中,参战的瑞典王国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重要港口,一跃成为了北欧的强国。
17世纪末期,当时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俄国的国力增强。为了收复被瑞典王国侵占的土地,打通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700年,俄国与瑞典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此次战争长达21年,最后以俄国胜利而告终。1721年,俄国与瑞典王国签订了《尼斯塔得条约》,俄国因此得到了波罗的海的东岸、芬兰湾以及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重新获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清朝九子争嫡时,邻国皇帝做了3件事,为何成两帝国强弱分水岭
题主说的邻国是俄罗斯吧,而皇帝应该指的是彼得大帝吧,至于彼得大帝做了哪三件事则无从判断了。不过,作为俄罗斯帝国的首位皇帝,俄罗斯历史上唯二的“大帝”之一,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不仅开始全面西化,同时积极向外扩张夺取出海口,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
△彼得大帝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俄罗斯全面西化改革
俄罗斯在费多尔三世去世后,一度陷入混乱,纳雷什金家族推彼得为沙皇,而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则推伊凡为沙皇,结果由于彼得年幼、伊凡痴钝,伊凡的姐姐索菲亚得以摄政。直到1689年,彼得凭借自己建立的“少年军”平定了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将索菲亚关进修道院,这才开始逐步掌握大权,并随后在1696年在第二次远征中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亚速。
△清朝“九子夺嫡”时俄罗斯却在飞速发展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彼得大帝派出庞大师团出访西欧,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反土同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学习西欧的先进技术。而为了确保学有所成,彼得大帝本人甚至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 先后在荷兰的萨尔单、阿姆斯特丹和英国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同时聘请大量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
学成归来之后,彼得大帝开始全面推动俄罗斯的西化改革。
△彼得一世雕像
军事方面,彼得开始推行义务兵役制,引进西方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并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支强大的海军。
经济方面,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
政治方面,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以参政院取代杜马会议,剥夺贵族领主只能,以宗教元取代大教长,划分全国为50个省,并设立十四个文武官员登基,所有官员不论出身,必须从最低一级做起,依靠功绩晋升。
文化方面,全面引进西方书籍和生活方式,不允许臣民再穿传统长袍和留大胡子,贵族子弟到年纪必须上学,否则不允许继承爵位,同时选派留学生前往西欧学习。同时简化俄文字母,引进西方历法,建立俄国第一座图书馆、医院、剧院、博物馆、印刷所,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亲自担任主编。
△彼得一世
彼得大帝的全盘西化可以说极为彻底,而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甚至“不惜以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就连他的儿子阿列克谢也因为反对他,而被投入监狱严刑拷问,最终死于狱中。
积极向外扩张,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在积极推行改革的同时,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改变俄罗斯封闭落后的国家命运,彼得大帝先后发动了两次对外战争,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固定的出海口。
△北方战争前局势
1、北方战争。早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同时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俄罗斯则由于1617年的《斯托尔博沃条约》,丧失了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为了重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俄罗斯与瑞典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因彼得大帝在西欧考察时便已经与丹麦和萨克森结成同盟,于是三方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瑞典发动了战争,不过战争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丹麦和俄罗斯先后被瑞典击败。彼得大帝重整旗鼓之后,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列斯纳亚战役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了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迫使瑞典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签订《尼斯塔得条约》,俄国夺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
2、入侵波斯。北方战争结束后,彼得大帝由于担心土耳其军队向里海进发,同时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逐向波斯发动战争。先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雍正元年(1723年)攻占德尔本特、巴库和雷什特第三城市。而土耳其对俄罗斯的扩张举动同样极为担心,于是也向波斯发动进攻并攻占波斯西北部的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雍正二年(1724年),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双方平分波斯北部和西北地区。虽然彼得大帝夺取了里海西、南岸的土地,但由于奥斯曼帝国余威尚存,夺取黑海出海口任务一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才完成。
综上所述,在康熙中晚期发生九子夺嫡的同时,俄罗斯不仅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下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同时开始积极对外扩张,成功为俄罗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出海口。
沙俄算不算是“捡漏”了西伯利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怎么说呢,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实际上,当时西伯利亚的蒙古人实力真的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很烂。
西伯利亚汗国有100多年的历史,本来是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实力弱小。
他的领土面积非常大,占有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之间的广大地区。
然而,大家猜猜西伯利亚汗国人口有多少?
只有18~20万,而且民族复杂,包括鞑靼人及奥斯加克人、沃古尔人、巴什基尔人等。
这个汗国非常非常落后,北部甚至停留在奴隶时代甚至原始公社时代。这些人只能从事狩猎、驯鹿和养蜂业,和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区别不大。而且,汗国少量大汗和头领之间还有激烈矛盾,经常内讧。
不谈内讧,就算西伯利亚汗国联合起来,能够出动的男性最多只有一二万人。
然而,当时沙俄消灭喀山汗国就出动了15万大军。
所以,西伯利亚汗国毁灭是必然的。
果然,西伯利亚汗国和沙俄对抗了35年,还杀死了哥萨克领袖叶尔马克,仍然不能避免失败亡国的命运。
说白了,实力太弱了,难以自保。
换句话说,当时除了沙俄以外也没有国家能够征服西伯利亚。
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中国,距离西伯利亚都太远,无法占领。退一步说,就算中国能够占领西伯利亚,也无法有效统治。
对于这么广阔的地区,最少要驻扎上万士兵。那么,这些粮食和补给如何解决?
就算是今天有了铁路,物资运输在西伯利亚仍然是困难的。
更别说,在古代的人看来,西伯利亚根本没有任何价值,第一不能耕种,第二气候过于恶劣难以生存。
其实,沙俄对于占领西伯利亚也不积极,不然不会花费了接近40年时间。还让叶尔马克这种土匪来打头阵。
只是沙俄一直有打通到东方陆地线路的意图,这才占领了西伯利亚。
所谓大北方战争对俄国历史产生了多大影响
大北方战争(又称第二次北方战争)是指瑞典和以俄国为主的北方同盟于1700到1721年进行的一场战争,由于交战双方是新兴强国俄国和老牌列强瑞典,因此这场战争注定会对两国乃至欧洲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俄国,则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战争全面爆发,瑞典最终不敌俄国
17世纪的瑞典虽然谈不上欧洲霸主,但也是数一数二的一流强国。1617年,瑞典强迫俄国签订《斯托尔博沃条约》,从而占领了俄国的所有波罗的海出海口;接下来又夺取了德意志、丹麦、挪威大片领土,雄踞欧洲北部。但这也让瑞典与周边邻国尤其是极具野心的俄国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为其陷入多线作战埋下了伏笔。
1698——1699年,俄国、丹麦与萨克森结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1700年2月,丹麦进攻瑞典,首先挑起大北方战争。战争过程大概经历了“瑞典重创北方同盟——北方同盟瓦解——瑞典入侵俄国——俄国大败瑞典——新北方同盟成立——瑞典最终战败”几个阶段。 战后瑞典与北方同盟多国分别签订和约,与俄国所订和约名为《尼斯塔特和约》。
(《尼斯塔特和约》)
该和约将格曼兰(今属俄圣彼得堡州)、爱斯特兰(今属爱沙尼亚)、里加的沿海地区、厄塞尔岛(今萨列马岛)和达格岛(今希乌马岛)割让予俄国,俄国则归还芬兰,并支付给瑞典150万卢布作为补偿。
北欧权力真空造就俄国称霸
从大北方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交战双方真正有潜力称霸北欧的只有俄国和瑞典:丹麦等国发展潜力有限且早已衰落,普鲁士、萨克森等国毕竟不在北欧,不可能在战后取代瑞典或俄国的位置,因此大北方战争从俄国角度说,就是挑战北欧霸主之位的战争。
(大北方战争期间的俄国统治者彼得一世)
瑞典战败后,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大片领土,俄国势力由此海陆并进,深入到中欧、西欧,为俄国进一步遏制瑞典的反弹和日后充当欧洲宪兵的行为提供了基础。
俄国通过战胜瑞典、迅速扩张北欧领土并加强军事存在的方式很快就填补了瑞典失败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从而消化占领地区,使它为俄国进一步扩张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占领的领土让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得以继续发挥作用
波罗的海舰队在大北方战争爆发前就已经成立,但由于战前瑞典占领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舰队的发展也受到严重打击。大北方战争期间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不少战斗(如1702年10月进攻瑞典诺特堡要塞),并且得到战后借助俄国占领的长长的波罗的海海岸线作为自己发展的基地。事实证明这对俄国对外战争产生了相当大的正面影响。
(今天的波罗的海舰队)
例如,七年战争中,波罗的海舰队封锁了厄勒海峡,阻止英军进入波罗的海;数次俄土战争中又远赴地中海对付土耳其海军;1788年——1790年俄瑞战争中又予以瑞典重创,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波罗的海舰队,就没有俄国最近数百年 对外扩张的顺利;而没有大北方战争的胜利,就没有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从这个角度说,大北方战争成就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
最后,俄国不但继承了瑞典在北欧的霸主地位,还继承了大量敌人
瑞典在大北方战争爆发前已经是四处树敌,这也导致瑞典最终在这场以一己之力对欧洲数强国的战争中败下阵来。俄国击败了阻碍其称霸北欧的瑞典后,又开始将势力伸向中欧、西欧,其对波兰的侵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这也直接导致中西欧国家“恐俄症”的产生和蔓延,俄国将面对中西欧至少是一部分国家长期的敌视、提防和怨恨,这也是俄国必须承受的代价。
欧洲历史上,为什么沙俄向东扩张轻而易举、与向西扩张却无比费力
我们一直认为是1840年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来到东亚,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屈辱历史。
实际上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明代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方了,我们可以从明代来自于西方的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以及一些工业产品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西方科技发展大大的先进于华夏。在明代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就把世界地图和时钟等带到了中国。可惜根本没有引起国人的警觉和重视,还是以天朝自居浑浑噩噩狂妄自大。到了1644年清兵入关,除了对汉人特别的加以防范之外,几乎全盘接受同化了汉文化。
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从世界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新东西乏善可陈。后来的康熙大帝在现代也好像被吹捧评价得有点过头,实际上只能说康熙作为一个帝王还算勤勉,不算昏庸而已。满人在1644年入关之后也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王朝一样,重新循环重复封建王朝,根本没有世界眼光和新的建树。而与康熙几乎完全同时代的沙俄国王彼得一世,在1689年推动了俄罗斯历史上的,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通过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彻底改革,学习一切西方的科技文化使俄罗斯完全西方化,使这个地处欧洲的农业国家迅速崛起。而当时西方的科技和军事已经大大的先进于华夏,在老牌列强还没有来到中国之际,俄罗斯利用欧亚大陆相连之便,在十七世纪末年开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进行侵略掠夺。俄罗斯崛起后先也是在欧洲与邻国大打出手,在彼得一世时代就与瑞典、波兰和奥斯曼等进行侵略战争。通过侵略扩张沙俄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和利益,从瑞典夺取了彼得堡等大片领土,使得今天的瑞典变成了一个小国。同时也侵略占领了波兰和土耳其奥斯曼的大片领土。
但是沙俄在欧洲的侵略战争遭到的抵抗是非常的激烈,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而从乌拉尔山往东则是显得没有激烈的战争,抵抗也不多规模也不大。因为西伯利亚地处北极,在自然环境下是苦寒之地。人烟稀少,所以沙俄在东侵扩张的过程中,很少没有遇到欧洲国家一样的强敌厮杀。这样沙俄就很容易的侵入亚洲部分,很快的遇上了大清王朝。其时的大清已经完全是外强中干,并且坐井观天对世界的认识都比较模糊。还以天朝自称视外来的侵略者为蛮夷,沙俄开逐渐侵入大清的侵略者人数并不多。清王朝开始还能抵抗,后来就渐渐的力有不支了。
主要的原因是别看沙俄在欧洲还不是最先进发达的国家,但是沙俄的科技和军事是欧洲化了,大大的先进于清王朝。沙俄已经通过改革学会了西方工业文明,而清王朝还是清一色的小农经济社会。沙俄所使用的军事装备武器也是完全领先于清王朝,欧洲人已经把当年蒙古人西征带到西方的火药,制造出步枪和大炮。而华夏还是在固步自封没有进步,清王朝还是满足于大刀长矛式的冷兵器。欧洲经过不断改进的热兵器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所有兵器,这是亚洲人及清王朝没有办法对抗的。
是西方的工业文明打败了东方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这就是沙俄向东侵略扩张时,没有遇到强劲的对手。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全面西化后崛起强大,沙俄遭遇到日本人才有了现代意义的俄日惨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