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象图

浙江俞源太极星象村是不是真的?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为什么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07:09:15 浏览10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浙江俞源太极星象村是不是真的

浙江俞源——有一说法(俞姓氏之源)历史隋唐时期俞姓在湖北一带繁衍生息,并且有俞姓人士越过长江到江东【俞林】。

那是“唐朝贞观”武则天时代手下一大臣俞姓:俞文俊荆州江陵人秉性直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把他流放到蛮荒之地岭南,俞姓后裔由此在南方江浙一带发扬光大了。

明初时期俞姓作为山西洪洞外迁移民也同样迁移到了浙江俞林以及俞源一带,为寻租求源当地俞姓后人与迁来俞姓人争位同祖同宗,为正本清源将地名立为俞源。

明朝军师刘伯温自命不凡,称己为太白星转世,在俞源建了太极星象图,保存至今。

俞源村太极星象村由此得名。独特梯形格局的村落建筑群是以明朝刘伯温天体星象图设计建造。

保存了宋元明清四代古民居建筑风格,建筑群建造匠心独运,木雕砖刻石雕精美别致巧夺天工,村口一大大的太极图如神功开物,村中的七星塘与七星井,天地融合。到过俞源村的人无不感慨:一个遗存千年天人和一的古生态村落!

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为什么

笔者虽然是数学老师,但也是天文爱好者,对回答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谈一下自己看法,不当之处,留言点评探索。

什么是黄道

我们古代常说的“黄道吉日”就是指的黄道!所谓“黄道吉日”,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日子时间节点。亦称“光道”

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大约公元前八十年左右,我国有了明确的黄道概念,而且进行了以黄道为基本大圆的天体位置量度。

《后汉书.律历志中》引汉石申《星经》:“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应为一百十五度)。”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新五代史·司天考一》:“黄道者,日轨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极二十四度。”

在地上测太阳日影,则得日照杆影二十四节气太极图。

图 日照杆影二十四节气太极图

图 天空“8”的日行迹+地上日影“太极图”

所以,我们最终会得到这样一副图:天上的“8”字日行迹图和地上日影“太极图”,当然了,实际上太阳一年的运动周期,导致出现的同步天象远不止这些,但是这两者是最明显的天文迹象了!

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为例,看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图 黄道和赤道

十二星次,因为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十二次对应十二宫。)

图 西方黄道十二宫天象轨道、二十四节气图

(黄线为黄道,红线为赤道)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黄道十二宫分布在“黄线”的环形轨道上,黄道十二星座位于中国“二十四节气”周围,图中的红线为天赤道(即地球赤道投影),春分点的测定需要黄道和天赤道的升交点才能观察到。

图 黄道十二宫,黄道赤道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的“黄道坐标系”上空没有天赤道,也就没有天赤道的星座,自然无法测得“春分点”,而黄道十二宫的“黄经0度”是以春分点开始的。

图 十二宫在天球上运动动态图

从这个动态图中可以看到黄道十二宫沿着黄道转动,在没有天球-赤道坐标系统的时候,西方是怎么绘制出全天空星象图的?!

古代如何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呢?

中国古代是知道“黄道”概念的,虽然,中国是“赤道坐标系”,但因为观测“二分二至”就必然会知道“黄道”,“冬至点”的测定对于历法起始相当重要,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国西周时期已经有“二至”、“二分”,这四个节气已经对四季作了初步的划分!

但,奇怪的是,西方使用的“黄道坐标系”,为什么却没有在历法当中使用“二十四节气”,尤其是“二分二至”,不知道这个概念,怎么知道四季?怎么定历法?怎么会有“黄道”,甚至是“黄道坐标系”?不由得想问“黄道坐标系”真的是西方发明的吗?!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可是,这个交角现实中很难测得,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需要“天球赤道坐标系”,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再说一遍。

简单的说,把天空想象成一个假想的大球,我们看到的天体都是这个大球上的投影,这个大球叫天球。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黄道,在地球上看去,就是太阳在天空中要经过的圆;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就是月球在天空中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

图 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因此,将地球赤道投影在天球上,通过观察太阳与天赤道的相对位置来推算太阳与地赤道的相对关系。这样就能观测到冬至、春秋分、夏至。

图 朔望月、春秋分、夏冬至、黄赤白道图

所以,这个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不过,遗憾的是只有中纬度地区才能观察到地球有“倾角”这一现象呢!

一点感慨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星占、命理、医学等中都有相应描述,常有人说中医是玄学,其理论不可捉摸,这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无知。

而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在今天太少人知道了,明末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才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

如果懂得中国古代基本的天文学知识,也就对很多中国文化能够有所理解了。方能知晓古人并不愚蠢,懂得古人的时空观念,也正是长期对天象的观测,才能发出“天人合一”这样的声音!

星空和日月是古人认识宇宙的唯一手段,这一点上东方西方是有非常多相通点的,比如国外有黄道十二宫,中国有十二地支,中国有日晷,国外有Sundial,这种相似点不胜枚举,都是源于对相同的客观现象的观察。但不得不提的是,当西方能够将发展机械而获得的精确计时系统与其发展玻璃而获得的望远镜结合的时候(机械与玻璃都是源于教会修建主教堂的需求,钟楼与彩色窗户),在天体的认识上就将东方甩在了身后。

参考文献:1.舞天玄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日行迹(黄道);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洛阳真有河图洛书吗

河图洛书传说久远,但什么图什么书,宋之前从无人见过。现在所见像数图是宋代陈抟所画,后来学者解读很多,传说也十分神秘。究竟蕴含什么是大义,无人知晓。

至于龙马负图,神龟驮书,那就是神话了。

最贵的手表牌子都有哪些,最贵的表是什么牌子

最贵的手表牌子多为顶级奢华品牌,比如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朗格、宝珀、积家、伯爵、雅克德罗、格拉苏蒂原创、芝柏、法穆兰、罗杰杜彼、理查德米勒等。

除了品牌定位以外,如果带有一些顶级复杂功能(比如三问、万年历、陀飞轮等)或是镶钻、贵金属材质比较多等,也都会让腕表更加价值不菲。

这是一枚爱彼JULES AUDEMARS系列25984PT.OO.1138PT.01腕表,这枚腕表搭载自动机械机芯,表壳和表链等均为950铂金材质,具有月相、计时、和三问等复杂功能,表径42毫米,当初的参考价格高达10775200元。

这是一枚百达翡丽超级复杂功能计时系列5002P铂金腕表,这枚腕表搭载手动机械机芯,表壳为950铂金材质,具有日期显示、星期显示、月份显示、年历显示、万年历、月相、飞返/逆跳陀飞轮、和三问等复杂功能,表径42.8毫米,前几年的参考价格就已经高达17600000元。

“星图”为何常常出现在古墓中,它有什么意义

1972年3月,在奈良明日香村发掘了高松冢壁画古坟。这在当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所引起的极大震动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古坟的东西墓壁上绘有漂亮的男女人物彩色画,这些墓壁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墓室南北长二百六十五厘米,南面有出口,东西狭窄,只有一百零三厘米,高也只有一百一十三厘米。墓的规模虽说很小,却被认为是皇太子等地位很高的人的墓室。至于皇太子是谁,人们进行了种种猜测,认为可能性较大的是天武天皇(在位673—686年)的某个皇太子,但无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

一、高松冢壁画受中国唐代的影响而产生

不管怎么说,这是座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初建造的古坟,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古坟南入口处曾被盗掘,里面灌满了雨水。墓室内南面壁画已经模糊不清。在东西墓壁的画有彩色男女人物的画面上,东绘有青龙,西有白虎,北面墓壁上画有玄武。

中国称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为四神,认为它们是分別守卫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神。由此可以推测,南面墓壁上画的可能是朱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高句丽时代的朝鲜,都有把这四神和人物像画进墓室的习惯。高松冢的墓壁画很可能是受了高句丽的影响。

日本的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推测。为了便于比较研究,曾经将朝鲜的考占学家请到日本。现在看来,此墓壁画是直接受中国唐代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別是里面的入物像,和1960—1962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中的极为相似。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被武则天杀害。武则天死后,中宗复位,第二年,即神龙二年(706年)中宗在长安修筑坟墓,为公主进行了改葬。

二、中国在墓室中绘星象图的习俗

高松冢的人物像在考古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然而更加引起学者们关注的是墓室天棚上别致的星象图。在中国古墓中,有的墓室壁上也绘有星象图,有关部门对此也曾发表过报道。

《史记・始皇本记》中记载:营造始皇帝墓时,“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虽然“具”这个词的含义尚不甚清楚,但人们认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句话可能是在墓室的天棚上绘有星象图,在地板上画有地图。

中国在墓室中绘星象图的习俗,即使不能追溯到秦始皇时代,也毕竟是中国古老的习俗。高句丽也有这种习俗。在古代,人们出于希望被埋葬者像生前一样生活的愿望,在墓室里放置了各种随葬品。绘制星象图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即希望被埋葬者也能像生前一样眺望天空。不过,高松冢的星象图没有能全部描绘出在日本所能观察到的星体,而只是在天棚上的方框内画了一些象征性的二十八宿,方框中央处又画了简单的北极星座。

在这个星图中,星辰是用贴在壁上的直径为一厘米左右的圆形金箔来表示的,并用红线把同一个星座的星星连在一起,用以表示星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把天空中的星辰划分为若干星座。在古希腊,人们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来给星座命名的。公元二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将一千零二十八个星体划分为四十八个星座。后来又进行增补,现在达到了八十八个星座。

三、星座的名称

可以说,希腊传来的星座名称是诗的、大众的。而中国的星座名称是散文的、官僚的。

在中国,周代或周代以前,就为星座起了名称。当时星座的数目不多,星座的名称是根据星座的形状而命立的。例如,现在的大熊座当时被称作北斗,就是由于它和古代的斗形状相似而得名的。后来,这类星座数目不断增加,尤属汉代增加的最多。而且,出现了以官廷名称或官职名称来给许多星座命名的作法,这反映了汉代完备的官僚制度。

《史记・天官书》中所载的星座名称数目超过了一百多个。后来,这个数目又有很大的增加。中国星座学说的形成是在晋武帝(公元265—290年在位)时期,当时的太史令陈卓在肉眼见的范围内数出的星达283官1464颗。

这里的“官”即星座,中国古代往往称星座为官。关于这些星辰,《晋书・天文志》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后来又进一步把这些星辰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所谓三垣,即以北极为中心,把赤道以北的星辰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三垣。沿赤道一带的星辰则分成二十八宿和附属于它的星座。下面着重叙述一下二十八宿。

四、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沿着赤道的二十八个星座。其中许多是人们所熟悉的。例如,猎户星座的三颗星被称作参宿,牡牛座的昴宿星团称作昴宿。“二十八”这个数的确定很可能是与恒星月的长度有关,二十八宿把它作为基准,用来表示日、月、行星,以及包括恒星在内的天体在赤道上的位置(相当于赤径)。

在托勒玫星表中,黄道十二官是表示所有恒星黄经的基准黄,道和赤道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的作用却是大致一样的。二十八宿在中国的天文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出现于战国时代,是人们把早就发现的星辰进行选取、组合而成的,而且其中没有一个宿的名称是根据官僚来命名的。

五、五行学说在星座配组中的应用

另外,在中国的天文学中,五行学说的分类方法也被应用在星座的配组中。将五行对应于方位,则有中央和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以北极为中心的部分被认为是天的中央,而沿着赤道绕天一周的二十八宿,每七宿为一区被分为四个区域,并分别配置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这就是说,从角宿开始,在赤道上自西向东按顺序排列的二十八宿,被分为如下的东、北、西、南四方宿。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由于二十八宿是绕赤道一周的,因此可以说,它本来是没有一定的方向的。把二十八宿区划为四方,完全是按照五行说进行简单配组的结果。这种配组也表现在高松冢顶棚的星象图上。即,顶棚中央画有北极(五星)和守卫它的四辅星,在它的四周,每个方向上都有七宿排列成一条直线。即,靠近东壁的顶棚部分画有东方七宿,靠近北壁的部分画有北方七宿,靠近南壁的部分画有南方七宿,靠近西壁的部分画有西方七宿。前面曾多次提到,二十八宿是绕天一周的星座,本来应该画成圆形,但根据五行说的区划方法,画成了四方形。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整个星象图在某种程度上都被图案化了。

每个星座是用连接星体的线明确表示出来的。其形状和南宋淳祐天文图所描绘的星座形状极为相似。淳祐天文图提在南宋淳祐丁末年(公元1247年),刻在石碑上的,实物保存至今。在原本地保存下来的星象图中,这张淳祐天文图可以说是最早的了。因此可以说,高松冢的星象图,虽然只是一部分星座的星象图,但它却极准确地保留了星座的形象。

在这里我们还应当看到,东有青龙、北有玄武、西有白虎、南有朱雀这个配组方法和五行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青龙、白虎、玄武、朱雀这四种,是将四方宿神化了的产物。在希腊,星辰一直被认为是神的化身。例如,金星是美神维纳斯(根据罗马的称呼)的化身。中国古代也有与此相同的思想,四方宿被看作四神,并分别用不同动物的形象来标记。

六、阿斯塔那墓群中发现的星象图,竟与高松冢的星象图极为相似

近年来,中国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墓绘星象图的详细研究报告。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洛阳附近发掘的北魏贵族元乂墓。还有1971年在陕西省干县附近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李贤)及懿德太子墓(李重润)。此外,1978年,在杭州附近发掘了吴越国皇帝墓。1974年在河北省宣化发掘的辽代张世卿墓。这些墓穴中的星象图均收录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中。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风格稍异的辽代星象图。

这幅星象图上面,除了二十八宿之外,还有十二官图像。这些图像与高松冢的图像迥然不同,几平都是以“天河”为中心来描绘周围星座的。但是,《文物》1963年第十期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在远离中国内地的新疆吐鲁番附近的阿斯塔那墓群中发现的星象图,竟与高松冢的星象图极为相似。也就是说,阿斯塔那星象图中的二十八宿也是每七个一组以图案的形式配置在四个方向上。

它的中央部分模糊,然而却可以看出上面绘有类似“天河”的图案,这一点与高松冢的星象图不同。此外,阿斯塔那星象图是用白色涂料简单地画在素地上的,而不是像高松冢星象图那样,贴着光亮的金箔。但是,并不能否认两者极为相似这一事实。人们推定,阿斯塔那星象图是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即七世纪半至八世纪半的产物,和高松冢星象图的绘制年代相同。我想,这种图案化的星象图模本可能产生于中国内地,尔后才传到东,西边境的,如果进一步在中国内地进行发掘的话,很有可能还会从墓穴中发现同样的星象图。

中国人何时开始信星座的

(汉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

“中国人何时开始信星座的?”

讨论这个话题之前,需要厘清一些概念。

现在有些人,其中可能青年人居多,相信“星座”之说。与此相关的解释,大多来自国外,时间也没很长,多说也就二三十年?

关于“星座”之说,主流的叫法是“占星术”,或者“星占术”,国外也有专用的名词,比如英语,是“astrology”。对“占星术”,一般的定义是——“通过观测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

(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天文气象杂占》)

一,“占星术”,曾在国外很流行,但“起步”并不早。

国外的“占星术”,被认为大约公元前3世纪,起源于美素不达米亚一带。

随后,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十分盛行。

中世纪传入中亚和印度,后流行于整个西方。

17世纪以后衰落,但至今依然存在,且有一定“市场”。

国外这种“占星术”,曾在中世纪欧洲,被不少国王所迷恋。他们把“占星术家”奉为高参,请他们根据星象占ト作为重大决策的根据。

后来,国外的“占星术”,推及到对广泛的个人命运进行占卜。

(敦煌卷子紫微垣)

大约南北朝时期,国外的“占星术”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以“星命术”为特点的“占星术”产生了融合,但仍以中国原有的“占星术”为主干。

融合之后的特点,是主张人之命运与降生时的星宿位置及运行情况有关,因此,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为八字,推测人的命运。

唐宋时期“四柱命学”的命运占ト术,是这种融合后的“占星术”的典型表现。

(陶寺遗址观象台)

二,中国古代的“占星术”与天文学共生,产生的很早。

学者们认为,中国的天文学与“占星术”密不可分。当观象授时与王权基础相联系的时候,朴素的“占星术”就诞生了。

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至少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陶寺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朴素的“占星术”。

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甲骨卜辞证明,商王关心的不仅是星象变化对气候和作物的影响,更关心的似乎是所预示的凶吉。

西周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征商以岁星当位作为吉兆。这是把“星占术”与军事战略决策相联系的确证。

(西周利簋及铭文)

《汉书.天文志》曰——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陿(xia),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鬭(dou)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祆(xian),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这是说,天象的变化,无不与地上的事情相关联。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将地上的皇宫与天上的紫微宫联系在一起。还详细讲解了作为天神的天帝,旁边有三公、王子、正妃、后官、藩臣等等,与人世间皇帝及其宰辅、大臣、正妃、后宫等等一一对应。

(唐代星占图)

中国早期的天文家,应该同时即为“占星术家”。

《史记.天官书》曰——

“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竈(zao);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夫。”

(汉石画北斗)

三,“分野”学说,是中国古代“占星学”的基石。

所谓“分野”学说,是将地上的州国与天上的星空区域具体匹配,通过星象变化占ト人间的吉凶的理论。

中国“星占学”体系,是以“分野”学说为基石的。

中国古代的“星占术家”们,各自建立了多种分野体系。但从根本上说,其所依据的,均来源于同一种最原始的恒星建时方法——即以北斗作为一种中介星象,由此规划并解读圆天的天象。

《史记.天官书》曰——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汾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北斗的魁四星主建“海岱地区”,这种说法,与新石器时代山东及至浙江地区的古代文化所普遍流行的“斗魁”形象相吻合。这表明,此种“分野”,体现了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原始“分野”观。就是说,至迟在那个时期,“分野”思想已在中国产生。

西周墙盘铭文载:“青幽高祖,在微灵处。”“青幽”指史墙,其高祖为殷王帝乙。这是说,这位高祖死后升天,住在属于自己的分星“微灵处”。显然,商代已建立分野体系。

《史记.天官书》关于北斗的记述,应该来自《书.尧典》。《尧典》尽管成书当于春秋,但其记载的天文星象及相应观念,不仅包含了殷人的成就,还很可能包括更早的认知。

(西汉瓦拓,二十八宿)

《左传.昭公元年》所载高辛氏二子的故事,属于由北斗建时而形成的识星系统的另一种恒星分野形式。

《左传》称,天帝迁高辛氏的长子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又迁次子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二子分居商丘和大夏,各自主祀大火与参星,二星于是成为商人和晋人的主祀之星。

有学者认为,这种观念,反映了二十八宿分野体系的起源。

(汉石刻风雨雷电)

而北斗与二十八宿兼而使用,便可形成新的分野形式。

《史记.天官书》曰——

“二十八舍主十ニ州,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吴、越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燕、齐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虚、危。宋、郑之疆,候在岁星,占于房、心。晋之疆,亦候在辰星,占于参、罚。”

(曾侯乙墓出土漆箱二十八宿画)

这一体系,更为完整,但也不能说不古老。

说“完整”,是指这一体系,除“秦分狼、弧”之外的四方之星,恰好可作为赤道周天四个象限宫的中心星宿。此种北斗建星方法,补充了拱极星与南宫星宿,比司马迁《天官书》中所传承“杓携龙角,……”体系对天象的描述更为完整。

插上一句,司马迁幼从名师,是当时的天文学大家。

说这一体系“不能说不古老”,是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战国初年曾侯乙漆箱上的“二十八宿星图”,清晰地描述了这一体系。就是说,这种“分野”,至少于东周就已形成了。

“二十八宿”,建立了天周坐标,由此基础上确立的分野体系,似最为适宜。

(曾侯乙墓出土漆箱二十八宿画)

但是,到了《淮南子.天文训》,又有了新说法。其曰——

“角、亢,郑;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牵牛,越;须女,吴;虚、危,齐;营室、东壁,卫;奎、娄,鲁;胃、昴、毕,魏;觜嶲、参,赵;东井、舆鬼,秦;柳、七星、张,周;翼、轸,楚。”

这种“分野”,所出既晚,而且混乱。

汉代,拼凑和附会已渐成风气。

二十八宿,作为天象坐标,其用途之一是用来记录岁星的行次。为此,古人又创建了“十二次”体系。有人将二十八宿、十二次与相应的州国对应,看似是一种新的“分野”,实际上并无新意。于是,也就不再赘述。

大致的情况是这样。

请问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哪个地域发明实施的

什么是节气

官方是这样介绍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有点拗口。通俗一点,节气,就是根据观察太阳一年的变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时节,每个时节的气象、气候、气质。

“节”,我们知道,竹子是一节节组成的。竹子或树木的主干上,分枝长叶的部分叫“节”。所以有词语叫“竹节”、“节外生枝”。“节”也是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词语“关节”、“节点”、“两节车厢”,都是由这个意思而来的。“节”是不是比一般的部位很重要?引申到时间上,一年365天,人们过了春节,望元宵;过了元宵,望端午;过了端午,望中秋;过了中秋,望重阳;过了重阳,望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除夕……便成了与其他日子不同的日子。这些重要的日子,就是“节日”。

时间本来是从古到今、从今到后,没有任何中断的,前面没有头、后面没有尾。但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在这貌似永恒的时间中,有很多现象周而复始。于是他们总结了“年”,总结出了春、夏、秋、冬。一年大约365天,每年都有春夏秋冬,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细分,还有“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一个阴晴圆缺的周期就是一个月。再进一步细分,如果把一年平均分为24段,这每一段就是一个“节”。打个比方,一年就象一根竹子,有二十四个节。古人发现这二十四段都不一样。哪些不一样呢?气象、气候、气质不一样。这便是“节气”。

是的,春暖花开时的气象、气候、气质,夏日日炎炎时的气象、气候、气质,秋高气爽时的气象、气候、气质,冬寒凛冽时的气象、气候、气质,很显然就不一样。即便,同样在春天,第一个月早春料峭,第二个月中春明媚,第三个月百花齐放,气象、气候、气质是不是也有差别?一年十二个月,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就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层面了。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个等份的气象、气候和气质不一样,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不一样。

二十四节气和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取名字很慎重。何况是给岁月取名字?那就更加慎重了。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字都有充分的考量和由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第一个、第七个、第十三个、第十九个节气。四个节气按照四等分,平均分了一年。这每一份就是一个季节,春、夏、秋、冬。“立”就是“确立”的意思,反映每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学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众所周知,太阳并不总是垂直照耀着地球赤道。太阳的最高点在地球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走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是“夏至”,就是“最夏天”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比如“至高无上”、“至刚至强”。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以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南移,到达直射赤道的时候,是“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天。太阳继续南移,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半球是“冬至”——“最冬天”的意思,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此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再次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天气逐渐变热,白天变长。一年如此,四季轮回。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暑”是热的意思,“处”是停止的意思。“小暑”是小热,“大暑”就是大热,“处暑”就是不热;小寒是“小冷”,“大寒”就是大冷。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比较多。“谷雨”,下雨的时候,谷子正在成长;“小雪”,开始降雪;“大雪”,下雪很多。

“白露”、“寒露”、“霜降”,就是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在凝结。“白露”,开始出现露水;“寒露”,露水冷了;“霜降”,不是露水,是下霜了。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界的动物和环境的变化。“惊蛰”,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蛰(zhé),是指动物冬眠。“清明”,自然界的万物清洁而明朗,整个大自然都是神清气爽的感觉。

“小满”、“芒种”,反映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小满”,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果实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已经成熟,有芒的稻子要抢种。

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农历十二个月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合起来就是这样的歌谣:“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上半年,每个月的两个节气分别在初六、二十一前后,下半年则分别在初八、二十三前后。前后相差顶多一两天。这就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

季节和二十四节气,都是因为太阳处在不同的位置所导致的。早在几千年前,伟大、智慧的中国人发现了时间之中周而复始的规律性,于是总结出“年”,并且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在此基础上,古人先是测算出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节气的具体时间点,然后在进一步细分,测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时间点。2200年前,中国的历书中,就完整地测算出每个节气的准确的时间点。

从天文学来看,地球在自转,同时一直围绕太阳公转。地球有一个赤道,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但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不是按照地球赤道转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叫黄道,黄道和赤道有一个夹角,所以地球仪看起来是歪的。地球上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这个属于天文学知识,孩子不大听得懂。只是告诉孩子,这么复杂的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掌握了,是不是很伟大?西方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星座,中国人分为二十四节气。一个星座严格对应两个节气。分得越细,就越难,就越科学,中国古人的科学水平高了西方一个等量级。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通和相对应的。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身体、命运之间,有着复杂而隐约的相关性。这是中国人养生的逻辑起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讲的是自然,也是人。同时,这也是中国人算命的逻辑起点。比如中国人的属相不是从元旦、也不是从春节开始的,而是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开始。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这样的伟大贡献,不是人类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所以,这次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天经地义,顺理成章。

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城市之中,跟大自然、跟风花雪月、跟春夏秋冬越来越远。但是,随着吃饱、穿暖、住好等物质要求逐步满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与自然相脱节。什么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事情,都与春夏秋冬联系在一起。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人才能健康、快乐、幸福。节气,是最大的自然。

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古人夜观天象,你认为有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实际用途

如果相信史前有高级文明人类的话,您就不会提问这种问题了,也不会对高级文明产生怀疑态度了,现如今就有很多的聪明人,近说比如,有很多幼小的灵童出生,们虽然很小,年幼,但这样孩们的聪明才智超乎我们的想象,都叫身边的许多成年人都感受自叹不如!有些智慧才智非常过人,他们的智慧似乎连科学,都无法解释出来!就像您所说的古人,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观察天象、得出结论!而现如今,我们使用的是科学协助手段、来探索与发现宇宙的,其实,过去与现实代相比,区别在于哪?区别在那个时候人类没有能力利用科技手段研究,完全不同的是,那时人类只有用机制智慧的头脑、去发现而推理出这样的事情(问题),去用依靠的周密的计算而求得出的结果来(结论)!

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墓葬的意义是什么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内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距今约6000年前的蚌塑龙形图案。在此之前与龙的原型有关的文物有红山文化玉(猪)龙、山西陶寺的龙纹盘、仰韶文化的鲵纹彩陶盆等,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对于探讨龙的原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西水坡M45号墓发现的蚌塑

除了这一组蚌塑龙虎图,在西水坡还有另外两组与龙有关的蚌塑:

2)距离M45号墓20米处,有蚌塑的龙、虎、鹿、蜘蛛等图案。

3)也在这两个墓葬的不远处,这一组蚌塑中有人骑龙、人骑虎、飞禽等图案,画风实在是太超前了。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质疑西水坡墓葬的年代,质疑西水坡的蚌塑的真实性。但是,我觉得考古工作者还不至于糊涂到侧错文物的年代吧,比较用的是比较科学的测定方法。

新石器时期与龙的原型有关的文物与遗址 龙的原型大概有仰韶文化的鲵、鱼,红山文化的猪、山西陶寺的蛇等,而西水坡的龙形中有鳄鱼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学者质疑将西水坡划分到仰韶文化的科学性。既然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为何这里发现的龙形与仰韶文化发现的龙纹不是一个体系呢?

  • “鲵鱼纹彩陶瓶”武山傅家门种谷台遗址出土
  • “水鸟啄鱼纹彩陶壶”陕西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对于西水坡M45号墓葬,有的专家还解读出了星象图。墓主的两侧东有龙、西有虎(有学者认为这是狗),这是否就是“四象”中的青龙与白虎呢,四象的形象最初是根据二十八星宿的位置想象出来的动物图案,难道在6000年以前,古人就已经选定了二十八星宿吗,如果真是这样,关于龙的起源倒是一下子就清楚了。

并且,在墓主人的北方有蚌壳+两根腿骨,有学者认为这代表的是北斗。所以,整个墓葬就是一幅形象图。 其实,对于史前的考古发现,由于没有文字,解读起来实在困难,有的时候看到的与我们知道的知识对应起来了,但是,这会不会只是巧合呢?有些历史,永远没有答案。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用文物讲述历史,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