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启民

都是强盛帝国,为何唐代仅3年便复仇突厥而汉代要忍让匈奴60年?嫁过四任可汗的隋朝公主义成公主,,落到唐朝战神李靖手里,结局是怎样的呢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08:01:28 浏览1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都是强盛帝国,为何唐代仅3年便复仇突厥而汉代要忍让匈奴60年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第一汉唐所面对的敌人强弱根本就不一样。

突厥崛起于六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是公元569年,强盛到什么地步呢?已经控制了西域,疆域最西到达里海,和波斯人接触,并且和东罗马帝国联合收拾波斯人。而此时中原正经历着南北朝,北边的两个国家只能对突厥纳贡和亲。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和西突厥达头可汗二人挑起内战,突厥由盛转衰。而隋朝巧妙的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分化突厥,并把东突厥也一分为二。不断的内耗使突厥实力大损。

后来东突厥在始毕可汗的带领下走向强大,并一度将手伸进了中原地区(参考刘武周,梁都师等人。)但是他的劲敌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的领导下也称霸西域。且内部不稳,这给了唐朝机会。

唐朝时的突厥已经不是其最强大的时候了,原本突厥就一分为二,内部还都不稳定,最终被唐朝抓住机会,东突厥是薛延陀造反,唐朝趁机拉拢薛延陀一起对抗东突厥,最终将东突厥灭亡。而西突厥也陷入内乱,分为南北二庭,唐朝拉拢较弱的南庭,使其互相攻伐,削弱力量,最终被唐朝收拾掉。

当然,唐朝的军事力量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突厥败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不断的分裂,内乱。要是当年那个和东罗马帝国联合攻打波斯的突厥,估计唐朝也得忍几十年积蓄力量。

而汉朝就不一样了,汉朝建立的时候正是匈奴的强盛时期。在西汉前期,匈奴的土地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走向巅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而此时的西汉百废待兴,国家贫弱不堪,根本没有实力去和匈奴较量。

第二汉朝为唐朝收拾北边游牧民族积累了大量经验。

隋唐对付突厥的手段那都是传承自汉朝,汉高帝带着几十万步兵打匈奴结果被匈奴围了,到了武帝时期就用骑兵来对付匈奴。隋唐时期他们和突厥人打架基本上都是骑兵对骑兵,因为高皇帝告诉他们步兵干不过骑兵。

用和亲政策来拉拢,将其分化,使其互相攻伐,削弱力量,自己寻找机会一击毙命,这都是汉朝对付匈奴人的手段,隋唐时期也是这么对付突厥的。

嫁过四任可汗的隋朝公主义成公主,,落到唐朝战神李靖手里,结局是怎样的呢

义成公主,是隋文帝宗室女,隋朝和亲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义成公主奇特的婚姻,既是“和亲”,便无所谓感情,像是为了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一般,义成公主不惜把全部根扎在塞外草原上。她嫁了四位突厥可汗,从父亲到儿子,从哥哥到弟弟……

 以我们汉族的观点,突厥,野蛮的风俗习惯实在令我们心惊肉跳,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女性更像是物品,但是,处在那个时代,就不能讲条件,只能无条件地服从。

直到唐朝军队平灭颉利可汗,义成公主死在唐将李靖手下,她对隋朝的感情太深了,始终认为李唐是“篡逆”。可怜义成公主,同她的信仰一起长眠于历史长河中了。



李渊在建国之初为何要和突厥合作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太原留守。突厥就动用几万人攻打太原。后来用计谋吓退了突厥大军,却被刘武周袭击攻进了汾阳宫(杨广的别宫),财物美女被抢掠一空。李渊被搞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被杨广以失职为借口杀掉的危险。

这时的李渊却是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表示屈节称臣,并将“子女玉帛”奉上。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之前,李渊还亲自写手书给突厥始毕可汗:“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授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李渊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通通归突厥。

李渊为何要与突厥合作呢?

首先,李渊所在的太原,是军事要塞,却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大本营。想成功必须攻取关中。

其二,进关中,太原是大本营大后方,不能失去。所以必须保护太原的安全。

李渊手下不过几万人马,全部驻守太原也根本挡不住突厥的进攻。根本无法分兵攻入关中。

所以,李渊采取示弱的态度,说与突厥合作,并答应突厥大量的分红。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和好,并给李渊兵马支援。李渊带军取关中期间,太原的确没有受到突厥的攻击。

公元619年,刘武周攻破晋阳。此时李渊已经建立了唐朝,拥有了大面积的土地。李渊派李世民很快就收复了太原。

李渊示弱让步突厥,得到了后方的安全,使其顺利的打入关中,建立了唐朝基业,的确是明智之举。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都是白种人吗来自哪里

我们打开东亚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东亚黄种人居住的地区,我们发现,北到西伯利亚南到澳大利亚,这一大片地区都居住着黄种人,当然还有南北美洲大陆。

而白种人的居住范围欧洲地区,他们的东方边缘就在天山山脉,而天山山脉又是黄种人和白种人杂居的地区,这里的民族具有黄种人特征,又有白种人特征。

再往西走,黄种人特征就越来越不明显了。而完全是白种人特征了。

还有一个特殊的地区,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他们具有白种人特征,但是他们的皮肤黑,是另外一类白种人。

黄种人大部分居住在北冰洋,至澳大利亚这一个范围,中国是黄种人的中心。

黄种人也分类,有北方民族,就是蒙古民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满族,朝鲜族,中方民族就是汉族,及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还有日本大和民族。南方地区的民族,就是印度支那半岛所有国家,和南洋群岛各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演义着战争与和平,融合与分裂。

我们看看匈奴族是什么民族,匈奴是东亚地区的北方民族。

他是白种人吗?

首先白种人的人口数量古代是多少,能不能像今天这样人数众多呢?

如果白种人人数众多他们天然的扩张范围就会越过天山山脉,而进入中原地区,但是古代历史上没有痕迹。

道是黄种人进攻欧洲白种人地区,蒙古族成吉思汗西征。

所以可以看出欧洲人口当时不多。

那么匈奴族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呢?

应该是黄种人,是生活在东亚北方的黄种人。那么匈奴失败后败退到哪里呢?

败退到欧洲的和哪里的人交配就变成了白种人,而没有去欧洲的匈奴人还是黄种人,进入中国境内的匈奴人就是中国人了。

那么白种人当时有没有能力进攻东亚呢?

应该是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的人口不够。

所以,匈奴是黄种人。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李世民成为一代明主之后,一些历史真相被历史刻意的隐瞒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渭水之盟”,也称“便桥之盟”。

渭水之盟发生于626年8月30日。这一年的6月4日发生玄武门之变,8月9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得知消息的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颉利可汗的侄子,小可汗)立马率军进攻长安地区。8月28日,约20万突厥主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的两岸,大唐的都城长安有颠覆的危险。

多亏了李世民临危不惧,巧设疑兵,暂时迷惑了突厥统帅的判断,然后李世民给出了诱人的条件,并且杀白马歃血为盟,突厥得到利益之后撤退,并于9月送给大唐3000匹战马,10000只羊。(渭水之盟剧照,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去见颉力可汗)

以上都是正史的记载,渭水之盟到底哪些历史真相被掩盖了,待我细细道来。

东突厥的野望——李世民登基未稳。

一、东突厥的再度统一

58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开始突厥内战。东突厥的军事实力仍旧非常强大,对隋朝的西北和北方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朝支持东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对抗都蓝可汗,东突厥的内战可以缓解东突厥对隋朝边境的压力。

599年,突利在东突厥的内战中失败,隋文帝于是将突利封为启民可汗,居住在河套地区,此时东突厥分裂为两部分——都蓝可汗和启民可汗各率领一部。隋朝为了拉拢启民可汗,先后将隋朝的宗室女嫁给了启民可汗,先是安义公主,后是义成公主。娶这两个公主之时,启民可汗都得到隋朝的高规格礼仪接待,并且赐给启民可汗很多礼品。

在隋朝的支持下,启民可汗于603年统一了分裂的东突厥,东突厥的军事势力更加强盛。东突厥的再度统一离不开隋朝的支持。(隋朝末年,割据势力和东西突厥地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窦建德等都臣服于东突厥始力毕可汗)

二、东突厥和隋朝翻脸

东突厥再度统一之后,每年都向隋朝纳贡称臣。不过东突厥的势力的迅速壮大却使得隋炀帝感到不安全,于是千方百计想让东突厥再度分裂,这十分有利于隋朝统治的安全。

隋炀帝为了分裂启民可汗儿子始力毕可汗的势力,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封始力毕可汗的弟弟为大汗

重复隋文帝的操作,派遣使者携带大量的礼物给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并且封他为“南面可汗”,让东突厥再度内战。不过隋炀帝的这一招失败了,始力毕可汗的弟弟胆小如鼠,况且没有多少军事实力,不敢接受隋朝的封赏,始力毕可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恼怒,不过隐忍不发。

第二件,杀始力毕可汗的亲信

史蜀胡悉是始力毕可汗最信赖的手下,为可汗出谋划策,隋炀帝挑拨离间东突厥内斗这事被识破也有史蜀胡悉的功劳。隋炀帝根据大臣的建议,哄骗史蜀胡悉到马邑地区互市,然后派军杀了这个可汗最信赖的臣子,隋朝谎称此人谋反,并告知了始力毕可汗。

隋炀帝做的这两件大事都被识破了,始力毕可汗于是寻机报复隋炀帝。

615年,隋炀帝巡守雁门关,得知消息的东突厥于是发兵围困了雁门关,吓得隋炀帝痛哭流涕。还是派遣使者走通了义成公主的门路,义成公主谎称北方有战事,始力毕可汗才撤围而去。

三、东突厥意图称霸中原

东突厥趁着隋朝内乱,于是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样进军中原,然后统一天下。东突厥的可汗先后支持了刘武周、梁师道、郭子和等割据势力,刘武周被始力毕可汗封封定杨可汗,梁师获封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获封平杨天子。始力毕可汗的目的非常明确,扶持中原割据势力,时机成熟则图霸中原。

619年,始力毕可汗率突厥主力,刘武周、梁师道协同准备进攻太原,半途中,始力毕可汗病故,东突厥撤军,这才使得大唐初年避免了被颠覆的危机。

已经崛起的东突厥问鼎中原的野心在隋末战乱之时已经有了,一直在寻找机会对付刚刚建立的大唐。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东突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认为,李世民不能够马上解决唐朝内部的各种关系,趁着李世民登基没有彻底稳固之际,一举拿下大唐的国都,东突厥则可以趁势问鼎中原。(颉力可汗剧照,启民可汗之子,始力毕可汗之弟)

渭水之盟就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签订的。

义成公主的仇恨。

也许是上天保佑大唐,自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东突厥就迎来了魔咒。619年,始力毕可汗(启民可汗长子)就意图攻占太原地区,然后看情况继续进军。不过始力毕可汗却在紧要关头得重病去世了,东突厥内部又出现一番内斗,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取代自己的侄子继承可汗之位,史称“处罗可汗”,启民可汗的第二子。

处罗可汗如果稳固下来,东突厥可以继续进军中原,没想到处罗可汗命不长,于620年就病故了,只做了不到一年的可汗,启民可汗的第三子颉利可汗即位。

东突厥在走马灯换可汗的当头,有一个女人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她就是隋朝的义成公主,她姓杨,是隋朝皇室的子女,对隋朝有很深的感情。义成公主先后成为启民可汗(颉力可汗的父亲)、始力毕可汗(启民可汗长子)、处罗可汗(启民可汗次子)、颉力可汗(启民可汗第三子)的妻子。义成公主对唐朝从内心仇视,希望借助东突厥问鼎中原之际,消灭新建立的大唐,为隋炀帝报仇雪恨。她在东突厥内部的话语权还是非常大的。(义成公主形象图,隋朝皇室杨氏宗亲,先后嫁给四任东突厥可汗)

譬如,615年,始力毕可汗围困隋炀帝在雁门关,是义成公主发布假消息让突厥主力撤围而去。

义成公主想着为隋炀帝及其皇家宗室报仇,一直支持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用兵。颉力可汗即位之后,屡屡进攻唐朝的边境地区,掳掠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趁着李世民刚刚登基,让颉力可汗、突利可汗(颉力可汗的侄子)率领20万突厥大军进攻唐朝首都长安也有义成公主的巨大影响力。

630年,唐朝名将李靖破东突厥,俘虏了义成公主、隋炀帝萧皇后等人,义成公主被处决,而萧皇后却安然无恙,为何?义成公主仇视大唐,是主战派,而萧皇后则是温和派,这才得以幸免被杀。

历史记载证明,义成公主主张对大唐频繁用兵,她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到底李世民赔了什么?

626年8月28日,20万突厥大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两岸,如果突厥坚决进攻,唐军大败而且要丢了长安。李世民艺高人胆大,只带了五个随从就去渭水之上的便桥和颉力可汗对话,这六个人中包括高士廉、房玄龄,其他人都没有历史记载。

一、赔偿?

李世民和颉力可汗直接谈判,双方签订和平协议,颉力可汗得到金银布帛等财物之后,全军撤退而去。至于李世民到底赔偿了多少东西,历史记载中没有说,但是,据传说,李世民当时几乎搬空了大唐府库内的金银和布帛。东突厥自可汗之下都心满意足而去,突厥军队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乍一看历史记载,好像颉力可汗畏惧大唐的军力而退却,并且赔了一些东西,这是非常不符合战争常规的。

乙酉(626年8月30日),又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旧唐书》)

李世民和颉力可汗见了两次面,第一次在8月28日,第二次是8月30日,和平盟约签订,交接物资,然后颉力可汗撤军。至于颉力可汗所给的3000匹战马和10000只羊,李世民并没有接受,而是让颉力可汗将俘虏的民众放还。

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新唐书》)

这里明显的是春秋笔法,颉力可汗掳掠唐朝的边境很多次,这么好心献给唐朝这些东西。这次渭水之盟能够顺利达成,李世民只率领六骑到渭水的便桥同颉力可汗对话,一下子镇住了突厥君臣上下,疑兵布设也非常成功,让东突厥不知道唐朝的军事势力,从而不敢贸然进攻。此外东突厥进军长安无非是为了钱财,只要满足了东突厥财物需求,自然就会率军退去,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

二、称臣?

此外让唐太宗李世民最感到耻辱的应该是向东突厥称臣,这事应该也不是李世民双方订立的盟约,而是李渊。当年唐朝尚未建立之时,群雄四起,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起义割据势力都向东突厥的始力毕可汗称臣了,有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王世充、李轨、郭子和等,记载如下: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新唐书》)

东突厥在隋朝末年势力庞大,有号称百万的军队,北方少数民族臣服,中原的各个割据势力也向东突厥称臣。李渊的发家之地在太原,他也安排刘文静同突厥和谈。北方这么多割据势力和少数民族都臣服突厥了,难道李渊例外,况且太原距离东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么近。由此可以推断,李渊当时口头上和突厥达成了和议,至于是否臣属有待推敲,李渊臣属突厥的可能性非常大,目的是保持太原地区的安定,为争霸天下打下基础,是权宜之计。有鉴于后来唐朝影响力非常大,这里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遮掩了真实的历史。

李世民战功显赫,刚刚登上帝位就被东突厥颉力可汗逼迫之下签订了渭水之盟,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被人打到了都城下签订的,况且可能赔偿了不少的财物,这就是李世民感到最耻辱的地方。

东突厥的灭亡。

其实东突厥没有在渭水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其内部不和也已经暴露出来,当时的颉力可汗的反对派已经出现了。

627年,原来臣服于突厥的薛延陀部、回鹘部等反叛东突厥,唐朝立马抓住时机,封薛延陀为可汗。东突厥的突利可汗(始力毕可汗的儿子)率军镇压反叛的部落,遭遇惨败,被颉力可汗囚禁,囚禁了很长时间才释放他。突利可汗和颉力可汗的部族之间产生分裂,颉力可汗在兵力衰落之时要求自己的侄子突利可汗提供兵源,叔侄二人反目成仇,互相攻杀。

突利可汗很早之前就和李世民有过联系,在颉力可汗的攻击下,突利可汗率众内附唐朝。李世民封突利可汗官职,记载如下:

(628年)突利至,礼见良厚,辍膳以赐之,拜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食户七百。(《新唐书》)

东突厥的颉力可汗先是薛延陀、回鹘等反叛自立,然后内部突利可汗依附唐朝,势力大减。

629年的秋天,李世民派李靖为统军大将,领兵10万,部将柴绍、薛万彻、李勣,全面进攻颉力可汗。颉力可汗被击败之后诈降归顺唐朝,企图保存势力,东山再起。李靖趁着唐朝和议使者唐俭在颉力可汗大营谈判成功饮酒之际,突袭颉力可汗大营,东突厥最后的主力被全歼。

630年3月,颉力可汗在逃亡吐谷浑的半路上被俘,东突厥灭亡,李世民报了当年城下之盟的耻辱!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为何不趁机进攻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本打算进攻唐朝,只是当时李世民应对得当,才没有造成多大损失。

一、玄武门之变

李渊晋阳起兵,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史称高祖,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这很正常。可问题就出在李世民实在太优秀了。据史料记载,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

面对着得势的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感到自己的危机。同时,他还听闻高祖常常有意让李世民取代自己做太子,心中就很不安。他就与齐王元吉联合,一起陷害李世民。

1、诬陷。李建成与一些嫔妃一有机会就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如有一次李建成就诬陷李世民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实际上是打算总览兵权,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当皇帝。还有次,李世民脱险说了句“但人的生死自有命运决定,就凭他们能够伤害到我吗?“ 李建成就立马在李渊面前诬陷到::“秦王自称:上天授命于我,正要让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么会白白死去呢!“

2、陷害。除了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还直接下手陷害李世民。如有一次,李渊在京城南面设场围猎,李建成就把一匹顽劣的胡马给李世民骑,这匹马曾经三次忽然尥起后蹶。幸亏李世民身经百战,才逃过此劫。后来,李建成与李元吉又设宴招待李世民,并在他酒中下毒,差点毒死李世民。

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李世民终于做出反击。与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突厥这个时间段在干什么

突厥原来是柔然汗国的臣属,后来逐渐壮大,形成突厥汗国。到了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西突厥正在发生内乱,没有这个精力去攻打唐朝。这个时候,来攻打唐朝的是东突厥颉利可汗 。

颉利可汗,姓阿史那氏,名咄苾,启民可汗之子。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复以其后母隋朝义成公主为妻。颉利可汗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朝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他就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面对突入起来的突厥进攻,李世民采取了一下比较得体的处理办法,化解了这次危机。

1、亲自带兵到渭水与颉利可汗 对话。这既显示了自己的胆量,也提振了将士的士气。同时,也让颉利可汗 见识到唐军的威严。这就在气势上压倒了吉利可汗。

2、给予好处。李世民给颉利可汗 展示了自己的兵力后,又许诺给其大量的金银财宝,并与他结盟。其实,颉利可汗 也知道自己真打还不一定能打得过唐军,而且自己出兵的目的就是要点好处。既然目的达到了,就撤兵了。

可事后,李世民就把打击突厥提上了工作日程。经过了三年准备,公元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绩、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最后李靖打败颉利可汗 。柴绍、薛万彻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可汗 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后来西突厥也归附唐朝。

北周隋朝大唐四位悲惨的和亲公主各有何不同

一、几番富贵荣辱,玉殒丈夫剑下——北周大义公主

大义公主是隋文帝赐予的封号,她本是北周在国力衰弱之时,北周皇帝为了图取一时安逸,命与突厥和亲的千金公主。千金公主虽是胡人,但是从小接受汉族文化教育,纵然自幼锦衣玉食,但同样深明大义。所以国家有难,巾帼挺身,受当时北周宣帝的要求,下嫁突厥。北周不久便被杨坚所篡,杨坚担忧千金公主撺掇突厥攻打隋朝,便送给千金公主一面屏风,千金公主晓得其意,不但没有撺掇突厥与隋朝为敌,反而成为了突厥和隋朝的和平使者,主动认杨坚为父,杨坚也封她为大义公主。然而杨坚对大义公主的信任却不是百分之百的,后来杨坚使出离间计,抓住了大义公主有奸情的把柄大做文章。大义公主的丈夫突厥可汗忍无可忍,拔剑杀死了大义公主。

二、忠义不止须眉,巾帼亦有英烈——隋朝义成公主

都知道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和亲的政治意图远大于婚姻本身的意义。而隋朝同突厥很亲的义成公主则名副其“义”。义成公主只是隋朝宗室里面的一个女儿,被杨坚选出同突厥和亲,而且是将年轻貌美的她嫁给了年迈的可汗启明。启明病逝后,按照习俗,她又嫁给了信任可汗、启明的儿子始毕可汗。当时隋炀帝杨广想要遏制突厥发展,便挑唆突厥可汗兄弟内斗,被可汗发现后,突厥同隋朝断交。一次杨广北巡被突厥十万大军所围,是义成公主救了他一命。隋朝灭亡后,义成公主始终坚持不投降唐朝,后来被李世民所杀。要知道杨广离间突厥,义成公主很有可能会被当做替罪羊杀掉的,她不计前嫌,始终忠于隋朝,令人钦佩。

三、聪明贤惠,颠沛流离,终安享晚年——唐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是唐朝第一位和亲的公主,为唐朝的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唐初建,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贞观十四年,十八岁的弘化公主被选为唐朝和吐谷浑的和亲人选,与诺曷钵成婚。大唐与吐谷浑的关系随着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而迅速得到改善。弘化公主聪明贤惠,极具谋略,协助诺曷钵一举粉碎了吐谷浑丞相投降吐蕃的阴谋,维护了吐谷浑政权的稳定。后来吐谷浑被吐蕃攻破,弘化公主开始了随夫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在今宁夏境内同心县定居,武则天封其为大周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十分长寿,享年76岁。

四、和平使者,难获真爱——唐文成公主

吐蕃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和亲是唐朝和吐蕃的共同选择。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二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可是事实或许比较悲戚,因为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迟迟未能生育,再加上吐蕃的民族文化,松赞干布在众多的妻妾中冷落了文成公主。民族和政治的和平使者,或许并没有得到真爱。

一己之见,请多指教!






历史上让几朝帝王为之倾倒的萧皇后真的是一位祸乱后宫的艳后吗

不是,萧皇后是辽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史称“十香词冤案”。

萧皇后原名萧观音,十六岁就嫁给梁王当妃子,次年梁王继位为辽道宗,萧皇后就被册封为皇后。

由于萧皇后精通汉文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貌双全,深受辽道宗的喜爱。
但是由于萧皇后“涉政”,劝诫辽道宗注意朝廷的大臣耶律乙辛,不要把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做,免得他功高震主。于是辽道宗让太子来代替耶律乙辛的职务。

耶律乙辛知道后,对萧皇后怀恨在心。

辽道宗登基之后,纳了不少妃子,萧皇后在深宫比较寂寞,于是写了首词《回心苑》,并且让宫中的伶官赵唯一编成乐曲,要唱给辽道宗听。
于是这就给了耶律乙辛冤枉萧皇后的机会,他买通萧皇后身边的丫鬟单登,并且令人编写了一首感情真挚却很露骨的词《十香词》,让单登蒙骗萧皇后说,这是宋国皇后写的,希望萧皇后能够抄写一份送给她。

《十香词》共十首五言绝句,每首描写身体的一个方面,按照十首的次序是:发、乳、颊、颈、舌、口、手、足、阴部,及一般肌肤。

最为致命的是,萧皇后抄写完有感而发,以及作了一首《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唯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好巧不巧的是,这首诗里居然包含了赵唯一的名字。

本来耶律乙辛就要用《十香词》来冤枉她,这下好了,她又自己作死,写了首《怀古》诗,这下铁证如山了。
之后,赵唯一又被耶律乙辛屈打成招,对莫须有的通奸罪名供认不讳。

被气坏了的辽道宗,立即下令处死萧皇后。

突然想起昨天回答了个关于皇帝自尽的问题,还感叹皇帝也是个高危职业,现在想想,皇帝身边的女人,何尝不是个高危职业呢?伴君如伴虎,说被处死就被处死,活着的时候不受宠,死了之后反而要殉葬。在古代,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有时候也挺可悲的!

渭水之盟催生强大唐朝,为何澶渊之盟让宋朝更加软弱

大唐王朝开国不久,百废待兴,有经厉了玄武门之变,国力很弱,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但硕利可汗也欺人太甚,称人之危,动用二十多万大军围困长安,陏大唐有那么多开国猛将悍将,唐太宗李世民权衡三思而谋定,令城头上大张旗鼓,锦旗招展,有亲自来到渭水桥头,与侵略者,晓以大义,言天下勤王大军以纷拥而来,大汗不过需要钱粮丝绸,有杀白马盟誓,愿为兄弟,侵略者大喜过望,得百万粮草资重而归,太宗忍辱负重,历精图治,使国家恢复了生机和实力,在第三年,硕利可汗的南部族,天降大雪,灾难深重,唐太宗令李靖为行军道大总管,分兵六路,风卷残云消灭弱化了它们的势力,可谓卧辛偿胆令人称奇,,,,而大宋王朝抑武尚文,是一群不知死活,苟延残喘的主儿,宋真宗在寇准力主下打了那仗,以小胜大利之势,鉴了条约以弟自称,每年给敌国,众多钱粮布匹,陏无战事,确相当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