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生结弦破300

羽生结弦破300(《周易》这本书是否被神化了,它的真实作用到底有多大,真的和网上说的那么神奇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08:21:57 浏览8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周易》这本书是否被神化了,它的真实作用到底有多大,真的和网上说的那么神奇吗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几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肯定有价值与作用。历朝历代不少人在学习它,研究它,也肯定会有被夸大被神化了的东西。

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人千面,各有各说。凡事总有两面性,全盘否定,全盘肯定都不是最妥的,甚至是错误的。《易经》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被褒过贬过,那是一定的,被无限神化夸大也当然是有的。智者不迷,迷者不智,大千世界,什么人没有?迷者更迷,智者更智!流言蜚语止于智者,神化夸大之语传于迷者。

《易经》被哪些人夸大神化了?想想,一是被相信有神的人给神化了,神万能,《易经》也神奇无比,也万能。一是被很迷信的人给夸大神化了,不明白八卦是人造的,以为是神赐的,当神来崇拜宣传了。智者明白,那只是表征符号和一些解物公式,有一定价值。一是被那些想从占卜中捞到大好处的人给有意夸大神化了,深知神明效应及功用可以借用来捞取私利,而狐假虎威,卜仗易势。一是被那些智不足,只看其表,不探其内的夸大神化了,看见了表象就惊奇,却不会弄个所以然,被人骗了还帮数钱,再说谢谢。一是被一些别有用心意图的人特意夸大神化,以达到混水摸鱼目的。

《易经》是有哲理、物理、数理之理在的,理象数占都不缺,特别是从简单的符号被历代人思考分析研究加入不少内容变得复杂之后,就更扯不清道不明了,说什么的都有了。《易经》首先是从表征的符号发展到公式化规律化,再到哲理哲学化。而这些都可指导任何一个具体学科,具有普遍意义及普遍性,因此,有些不太明袖里的人就特感神秘了,再加上有人故意推波助澜加上夸大神化,更让一些人难以分辨了。《易经》成为哲学之后,是无孔不入了,可以套进任何中去推演解释。《易经》是基本的符号阴阳爻,就是辨证唯物的,一分为二的,变化的,这给了人多少启迪知智慧!

《易经》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很大的。占卜上迷了不少人,帮助了不少人,也害惨害苦了不少人。人受认识所限,更有喜厌心态脾性不同,对《易经》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也是必然的。神化者有之,贬否者有之。走两极端都不好。不神不鬼为上。




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千余年前,一名少年侠客的洒脱与豪迈,深深打动了李白。经过他的深情咏颂,成为流传千古的艺术形象。

在抗美援朝血与火的战场上,有一位史诗级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在创造了现代战争中至今无人打破的一项纪录后,“深藏身与名”,悄然返回乡里。1953年,在志愿军司令部首长的过问下,直接通过《人民日报》发出寻人启事。

终于,时年28岁的英雄在河南被找到。当时,他已在一家招待所里当服务员近2年,期间无人知道他的真实经历。

这不是艺术形象。

这是真人真事。

1、全国寻找失踪的特等功臣

1953年,《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刊播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位登记牺牲的特等功臣,据猜测仍然活在人世,希望本人或者知道其下落的人员,积极提供线索帮助寻找……

现在,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雷保森。

全国寻找失踪的特等功臣雷保森,源于中国人的一个古老传统:因为“死不见尸”,所以“活要见人”!

几经周折,一位河南省招待所的服务员进入大家的视野。当确认无误的消息传出来后,与他朝夕相处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谁也不敢相信这个沉默寡言,工作积极认真的年轻人居然是罕见的特等功臣。

雷保森重返军队。他先是担任第26军警卫营一排的排长,又升任长山要塞猴矶岛守备连的连长。但是,雷保森身上的18处战伤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尤其是肩上的一颗子弹、肺叶下的一块弹片因无法取出,更让他倍受折磨。再也无法胜任艰苦军人生涯的雷保森,只好于1955年退役。

1957年,在建国八周年的国庆观礼台上,雷保森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十一当天,彭老总在家中请客吃饭,到场的唯一客人就是雷保森;3天后,毛主席在家中请客,宴请的同样只有一个客人——雷保森……

雷保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待遇?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抗美援朝结束后志愿军被授予的特级英雄、特等功臣只有2位:黄继光、杨根思,他们均已牺牲。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只有51人,其中有人们熟知的邱少云、杨连第、王学风、孔庆三等人,他们也均已牺牲,战场凯旋的幸存英雄只有30人,比如人们熟知的空军战斗英雄王海等人。

雷保森在活着的一级英雄、特等功臣中,创造了全世界一项现代步战最高纪录:以步兵装备在反坦克战斗中,单次击毁11辆M4A3E8坦克、1辆吉普车,同时还打败了美军第3师1个加强连的进攻。

这样的特等功臣,当然值得享受特殊待遇。

2、一部真实的“抗美神剧”

现在,人们常诟病所谓的“抗日神剧”。

雷保森在朝鲜战场上,“自导自演”的一部“抗美神剧”却是真实的!

为什么没有人把它搬上银幕?

主角:雷保森,时任志愿军第26军78师234团3营9连2排4班的班长。

配角:战术组长王国明、机枪手李云标、副射手周士武和陈永华、火箭筒手黄辛田;战士阎银光、梁新发、袁德和。

地点:朝鲜七峰山下299.3高地148阵地。

雷保森和战友9人守卫的148阵地,西临清潭川,唯一的公路从西坡穿过,山体被切割成3米高、200米长的断崖,公路两端各有一个隘口。无疑,这样的地形最适合打伏击。

经过短暂的讨论,雷保森把战友分成5个战斗小组,分别是:火箭筒组、步兵突出组、机枪组和2个近战突击组。

这部大剧是1951年3月27日14时开始的——

美第3师的1个加强连,在12辆M4A3E8坦克掩护下杀来,其中3名美军坐着一辆吉普车冲到最前面。当美军的全部坦克都进入伏击圈后,雷保森果断下令开火,黄辛田手中的火箭弹一发命中一辆坦克的发动机尾舱,这辆坦克立刻烧成一团火球。

突然被打的美军士兵乱作一团,雷保森指挥机枪组一边扫射,一边率领2个突击组冲下山来,用火力分别封锁隘口两端,并用反坦克手榴弹把隘口处的最后一辆坦克炸毁,使美军无路可退,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

至此,美军的“一字长蛇挨揍阵”彻底瘫痪,首尾不能相顾。随后,这部“抗美神剧”进入高潮期——

雷保森见一辆美军坦克打开舱盖,一名美军探出头来观察情况,于是一个箭步跳上坦克,没等美军士兵反应过来,就把一枚手榴弹塞进舱盖,回身翻滚到山地岩石下,轰隆一声,这辆坦克被炸毁。

另一辆美军坦克加大马力驶来,企图用履带碾压雷保森。雷保森敏捷地窜到一侧,“只要你压不死我,我就炸死你!”雷保森随手把一颗反坦克手雷塞进坦克履带里,轰隆一声,这辆坦克也被炸毁了。

此时,各战斗小组已全部冲进公路,不断向挤成一团的美军坦克扔出反坦克手榴弹,前后不到10分钟,11辆坦克全被炸瘫。

胜利了!雷保森和战友全部返回阵地。突然发现还有3辆坦克虽然无法行动,却保持着一定战斗力,用机枪向148阵地扫射,并召来5架F80流星式战斗轰炸机助阵。雷保森决定再次出击,他率战友冲下山崖,扔手榴弹、用机枪扫射,很快3辆坦克连同其中的美军士兵全部报销。

此时,美军第12辆坦克正掉转车头疯狂逃窜。哪里跑!雷保森和战友分梯队3次试图接近这辆坦克实施攻击,但是因为已拉开距离,坦克的机动和装甲防护优势得以发挥,最终这辆坦克侥幸逃脱。

9名志愿军战士用步兵装备的手榴弹、机关枪,在反坦克战斗中单次击毁11辆坦克、1辆吉普车,还打败了美军第3师1个加强连的进攻。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现代步战最高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想必未来也不会有人打破。

更难以打破的是,创造这一纪录的志愿军,在这次战斗中的伤亡率是——零!

3、一个奇迹:雷保森还活着

历时不足30分钟的战斗结束了。

雷保森和战友创造了这个军事奇迹,很快传遍全军。当天傍晚时分,78师就把雷保森和战友们的事迹上报了志司,提出授予9连2排4班“反坦克英雄班”荣誉称号;给雷保森记一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其他战士也分别提请记功。

也许是为了给雷保森的军事奇迹增加更多的传奇,瞬息万变的战场给雷保森开启了一个命运的漩涡。

报告提交上去,没等批复下来,新的战斗于次日打响——9连2排6班的战士与美军遭遇。危急时刻,雷保森率4班全体战士奉命前去支援。但是这次美军吸取前一日被炸毁11辆坦克的教训,调整战术,稳扎稳打,加之有强大的地面和空中火力优势,志愿军2个班的战士在连续打退美军7轮进攻后,多数人壮烈牺牲了。

最终,在美军发动第8轮进攻时,志愿军的阵地虽然没丢,但只剩下雷保森、周士武两人还活着。经过激战,他们的子弹打光了,雷保森还身负重伤。

怎么办?雷保森命令周士武撤退,掩护他滑下山崖,跳出了美军的包围圈。数百名美军冲上阵地后,发现只有雷保森一个人,而且枪中已没有子弹,幻想着把他俘虏。

只有战死的志愿军,没有当俘虏的志愿军!雷保森怀着这样的信念,把武器摔碎,在美军靠近自己的时候,纵身跳下数百米高的山崖。

在任何人看来,这纵身一跳,断然没有生还的可能。

只身脱险的周士武也这样认为。他返回部队后汇报了战斗经过,78师马上把雷保森的英勇事迹向上报告,随后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追认雷保森为一级英雄、特等功臣。

数月后,七峰山战役结束。在打扫战场时,志愿军收殓安葬了大批牺牲的战士,在有意识地反复搜寻中,始终没能找到雷保森的遗体。

在现代网络语言中,“深藏身与名”被讹传为“深藏功与名”。其实,只改了一个字,却更能体现这种“深藏”的价值。

雷保森就是这样的人。

原来,跳下山崖的雷保森在摔断7根肋骨、昏迷数小时后,在当天夜里苏醒过来,又恰巧被2名过路的朝鲜老乡发现。随后,雷保森被送往志愿军的战地医院,紧急救护之后又送往大后方的医院。

经过近半年的治疗,雷保森部分恢复了健康,但因为已不具备重返部队的身体条件,被辗转送回国内,不久后办理了转业手续,回到老家到河南省招待所当了一个服务员。

当然,他不知道78师的指战员们,有一块心病压放了2年:雷保森有没有可能还活着?既然“死不见尸”,那么必须“活要见人”!

1953年,在志愿军司令部首长的过问下,78师直接通过《人民日报》发出寻人启事,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当雷保森的身份被最终确认后,面对上级询问他“还有什么个人要求”时,雷保森只说了一句:战友都死了,我还活着,哪有资格提什么要求。

当国庆八周年典礼的领导人,握着雷保森的手感慨“没想到你还活着”时,雷保森只是憨厚地笑着……

这不是故事。

这是历史。

参考文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战斗在朝鲜》、《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英雄儿女》、《志愿军英雄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很多画家都画过八骏图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八骏是指哪八匹马朋友们有知道的吗

关于该问题涉及到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八骏马,二是八骏马名字,三是八骏图。我们可以这三部分内容为主来进行探讨。

一、【八骏马】

八骏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它和西周时期的第五位君主周穆王有密切关系。周穆王姓姬名满,史称“穆天子”,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960前后,封王徐偃王趁穆天子在西部出国访问期间于徐国(今徐州)发动叛乱。但是秦人当时很忠于朝廷,秦人中有位叫造父的人就向穆天子进献了八骏马。这些马跑得很快,带穆天子征犬戎伐徐戎, 大大增加了战斗力,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除此之外他还让人造车,以八骏马驾驶往返35000里,历时543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巡游。由于造父为周穆王进献好马立下功劳,于是周穆王把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南)封赏给了造父。造父的后代在当时的晋国里是一支非常厉害的家族,其中有名叫赵籍的人参与了“三家分晋”并建立了战国时的赵国,于是造父成为赵氏的祖先。

二、【八骏名字】

1、以颜色命名

关于历史上对八骏马的名字是有争议的。《史记》中只记录有四匹马的名字,并没有完整的八匹。八骏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西晋出土的《汲冢竹书》里的一篇《穆天子传》里,这是由晋咸宁五年汲县盗墓者掘魏襄王陵时发现的。在《穆天子传》里,八骏的名字分别是: 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 晋代大学者郭璞对《汲冢竹书》曾做过注释“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就是说这八骏是按照各自颜色起的名字如下:

骅骝(红体黑鬃黑尾)、騄耳(青黄)、赤骥(火红)、白羲(纯白)、渠黄(鹅黄)、逾轮(青紫)、盗骊(纯黑)、山子(灰白)。

宋代大散文家柳宗元在他的《观八骏图说》里就采用了以上命名。其中的赤骥指的是从现在距平凉很近的冀这个地方选送的红体黑鬃黑尾的马。这种马不但漂亮且跑的最快还很听指挥,后来人们就把冀地的马叫做千里马,写作“骥”。 晋朝的张华在其《博物志》中所记载的八骏中除了没有踰輪和山子,而是另外两种名为飞黄和騧騟的马外,其他六个名字都相同。

2、以形态命名

八骏马第二次文献记载,出现在东晋孝武帝时代的方士王嘉(今甘肃渭源人,隐士。几次拒绝苻坚请他做官的请求,后被姚苌杀害。)的著作《拾遗记、周穆王》里。在该书中,王嘉对周穆王的八骏马增添了一定的神话色彩,八骏马的名字也作了改变。它们是以形态命名的八个名字,分别为:绝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形态特征如下:

绝地特征: 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

翻羽特征: 飞驰时比飞鸟还快。

奔霄特征: 可不分昼夜飞行万里。

超影特征: 身躯能出现十个影子。

逾辉特征: 毛色灿烂无比,光芒四射。

超光特征: 可以追着太阳飞奔。

腾雾特征: 能够驾着云雾飞驰。

挟翼特征: 身上长有翅膀,可以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万里。

3、长陵八骏和乾隆八骏

除以上两种不同命名的八骏记载外,到了明清时期,明成祖朱棣骑乘的八匹御用战马和波西米亚人艾启蒙清廷为乾隆绘制的中亚地区进贡的八匹宝马名字,也被记载下来,分别被誉为长陵八骏和乾隆八骏。

长陵八骏记载于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大明名马》里,分别是: 龙驹、赤兔 、乌兔 、飞兔 、飞黄 、银褐 、枣騮 、黄马

乾隆八骏分别是翰如骆、曦驭黄、苍艾骐、掣电、蹑云骆、飞霞骝、同吉黄、炯星骝。

4、历史上的其他名人名马

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 秦始皇七名马

乌骓: 项羽的名骓

九逸: 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分别为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

汗血宝马: 张骞出使西域坐骑

赤兔: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的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绝影爪黄飞电、惊帆:曹操坐骑

忽雷驳: 秦叔宝所乘战马

万里云: 李元霸坐骑

呼雷豹: 《隋唐》尚师徒的坐骑

昭陵六骏: 李世民在唐建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一字板肋玉麒麟: 杨延昭的坐骑

照夜玉狮子: 《水浒传》中出现的宝马,通体上下,一色雪白,没有半根杂色,传说能日行千里。

踢雪乌骓马: 《水浒传》中呼延灼坐骑

转山飞: 《水浒传》王寅的坐骑

三、【八骏图】

《八骏图》出自1700年前出土的《穆天子传》,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晋武帝时代就有史道硕、史秉之兄弟俩画八骏马出名,唐代有曹霸、韩幹。到了元代有赵孟頫和任仁发,清代有郎世宁。而画得最好的是现代画家徐悲鸿,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画马大师。徐悲鸿八骏图之所以独胜一筹,是因为八骏在他笔下不仅形神俱足,形态各异、刚劲矫健、风格剽悍,更重要的是他能画出马的人格化特征,赋予了马更多的人性风骨和灵魂。他采用中西合璧的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将八骏画得大有天马行空之势,成为美术界杰作。

四、【有关八骏的诗文、故事】

除了画作,关于书写八骏图的诗文也很多。熟知的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李观书写的《周穆王八骏图序》,还有杜甫、刘叉分别在《城上》和《观八骏图》中的诗。

《城上》:草满巴西绿,空城白日长。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遥闻出巡守,早晚遍遐荒。

《观八骏图》: 穆王八骏走不歇,海外去寻长日月。五云望断阿母宫,归来落得新白发。

所有有关八骏马的诗文中有首唐代李商隐写的《瑶池》是这样写的:“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里说的是周穆王日行三万里,驾八骏车去昆仑山巡游时会见西王母时,与西王母发生了一段浪漫爱情的事。(因受到热情接待,周穆王有些乐不思蜀,所以才发生了徐偃王叛乱事件。)临别之际,西王母问他“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王也给了肯定回答。但是是人怎么可能成为仙呢?黄竹歌声已经暗示穆王已死,求仙已经成了虚妄。

五、《对八骏的思评》

唐朝诗人柳宗元在《观八骏图说》中讲到:“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罔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意思是说,传说中的八骏被后人说得神乎其神并画了这八种马。后人按图索骥是找不到真正的骏马的。寻求骏马和圣贤之人,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而不是根据古代传说或者画图中的样子去找。假如把八骏图烧掉了,自然就找到骏马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脚踏实地,尊重事实,重视实践,方能得到你希望得到的东西。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其父为何说她将来必为失德妇

有唐一朝,风气开放、文化昌盛,曾涌现出不少文采斐然、佳作甚多的女诗人,而活跃在盛唐年间的李季兰,便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李季兰还是个幼童时,其父便断言她将来必成为一个失德妇人,恐怕难以善终,而最终的结果也的确如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冶字季兰,以字闻名于世,活跃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自幼聪慧过人,颇能吟诗作赋。且说李季兰6岁时曾参加过一次家族聚会,其父为了炫耀她的机敏和诗才,便让她即兴赋诗一首。面对着满屋长辈,童稚未脱的李季兰竟丝毫不怯场,指着屋外的蔷薇,张口便赋诗一首,一时间满座皆惊。

按说女儿如此露脸,李父应当感到高兴才是,没想到他的脸上非但没有丝毫的笑意,反而指着诗中的两句说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如此狡黠、不检点,长大以后肯定是个失德的妇人。既然如此,我就送你出家做道姑,在清静之地面壁思过,免得你留在家中成为祸害。”

家人们听后大感惊愕,便问李父这是何故。李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解释道:“诗中的‘架却’乃是‘嫁却’的谐音,此女年未及笄,却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绪烦乱,若不加以管束,长大后还了得?”(“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见《唐才子传》)。

果然在4年后,李季兰被送进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观出家,当时她才只有10岁。然而让李父没想到的是,李季兰脱离了他的管束,反而变得更加自由散漫,每日里除了读经之外,便是作诗、习字、弹琴。转眼间,李季兰已经长到16岁年纪,因为厌倦道观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便开始跟观外的士人们诗酒唱和,渐渐地在当地名声鹊起。

有唐一朝,风气相当开放,女子们不仅可以穿着“袒胸装”,而且还可以参与传统上由男人专享的活动,比如骑马、打球、击剑及诗会等等。而且在这些场合中,男女间互相酬酢、唱和,早将“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抛到九霄云外。而这些现象非但没有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抨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的推崇。

所以,李季兰以女道士的身份与名士们交往,逐渐成了当地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而随着年纪渐长,李季兰的性格更加开放,交友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经常与诗友们相会与乌程开元寺中,边饮酒边赋诗,气氛相当的活跃,而每次诗酒大会中,李季兰无疑都是“焦点人物”。

当然,诗酒大会中并不总是谈论高雅话题,有时在酒酣耳热之际,李季兰也会同诗友们谈论一些“荤段子”,虽然方式很隐晦,但尺度却是相当的大。对此,唐诗选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曾评论道“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对李季兰的性格过于开放,颇有指责的意思。

李季兰交游广泛,如大诗人刘长卿、“茶圣”陆羽、名僧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而名士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跟她也是情投意合。其中,朱放、陆羽还跟她发展过多年真挚而热烈的恋情,可惜最终都无果而终。李季兰虽然情路坎坷,但名声却是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也已不限于剡中,而远及文人荟萃的扬州,并在那里出尽了风头。

李季兰的诗名如此之大,以至于后人将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号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不仅如此,连酷爱文艺的唐玄宗都听闻李季兰的诗名,大感兴趣之余命她入京面圣,令其欣喜不已。然而就在李季兰带着兴奋之情赶往长安时,不巧遭逢“安史之乱”,结果她非但没能见到皇帝,反而因为战乱,一时间变得“无人问津”。

多年后,当李季兰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身份却已变为“逆党”。原来,唐德宗在位期间,中书令、太尉朱泚在泾原镇叛军的拥护下,在长安发动兵变,不仅将皇帝赶出京城,而且还僭号称帝,为患关中一年有余。就在朱泚叛乱期间,李季兰与他交往甚密、书信频繁,甚至还曾为其写过几首颂诗。

所以等到朱泚败亡、唐德宗回返长安后,出于对李季兰的愤恨,便将其逮捕。唐德宗起初对李季兰颇有好感,不止一次地称她为“俊妪”,如今见到她后却是怒火中烧,先是责怪为何不学严巨川作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然后命卫士将她乱棍打死,时在建中五年(784年)。一代盖世才女,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云:‘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见唐人赵元一所著《奉天录·卷一》。

资料来源:《唐才子传》、《中兴间气集》、《奉天录》

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你会怎么写

刘备:

背景:大汉集团名誉董事长的叔叔。

任职经历:

在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和两个朋友结拜为兄弟,同进同退。

1,因有业绩,我出任安喜县县尉。可惜,刚上任不久,就遇到裁员。因不满上级督邮的傲慢态度,一气之下,我把督邮吊起来打200鞭。然后,我就走了。

2,后来,漂泊一段时间后,我到同窗好友公孙瓒的公司任职,任职别部司马,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阻击冀州牧袁绍。公孙瓒的死(199年)跟我没关系,我(194年)早走了。

3,本来我和同窗一起干的挺好。此时遇到一个机遇,曹操集团恶意收购徐州公司!救援徐州的话,我就有机会成为徐州大股东。于是,我带着实股救援陶谦集团。后来,陶谦病死了,我真的就成了徐州集团董事长。

4,我在率领徐州集团阻击袁术的恶意吞并时,不小心被吕布抄了后路,成了吕布手下的小股东。早知道,就不接纳吕布入股了。后来,因为股份问题,我被吕布逼走了。最后,也是报应,吕布这个小人也死了。

(我二弟,爱看书)

5,从吕布集团出来以后,我携干股就到曹操手下任职豫州牧。曹操本来只是大汉集团的一个高官,竟然欺负我侄子。我找个机会,拿下车胄的股份,自立门户。不想,还没等我替侄子初期,曹操竟然找我报仇。

6,因为势单力薄,我携干股转投袁绍资本。可惜,袁绍这个人太狂妄自大,不听下属建议,最终兵败而亡。

7,从袁绍那出来,我携干股转投远亲刘表公司。没想到刘表公司内部股东有矛盾,两个儿子争家产,没我的份啊。刘表死后,我带着自己攒的股份出来自己创业去了。

8,创业第一战,我联合东吴,阻击曹操资本南下,捞到第一桶金“荆州”。从此,边开始了自己的争王夺霸之路。

(我三弟,脾气不好,爱打人)

总结:只要不是曹贼,谁当我领导,我都没意见。反正,他们都没有我命硬。只要你们公司领导同意,我明天就去上班。

(文|勇战王聊历史)

如果羽生结弦不挑战4A,他能赢得2022冬奥会冠军吗

艺术体育联,

羽生结弦全,

新星能夺冠,

岁数是关键,

人大不会复,

青年真未来,

创业有时间,

欢迎努力争,

陈巍拿高分,

顶峰哥姐强。

古代的音律有哪些

【钟】 古代乐器,属八音之一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又叫“鎛”,盛行于东周时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磬磬钟鼓不绝。”《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苏轼《日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磬】古代石制乐器,属八音之一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组成的编磬。《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此处是说弯着腰象磬的形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另外,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叫“磬”。 【管弦】管,管乐器,用铜、竹等制成的管状乐器,古属八音之一竹类。弦,弦乐器,乐器上用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古属八音之一丝类。管、弦并用常泛指音乐。《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阿房宫赋》:“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李约《观祈雨》:“朱 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雅乐】古代帝王郊祭、朝贺大典所用的音乐,跟俗乐对称。周秦时的《韶》《武》即属雅乐。自汉代起均由太常和太常寺掌管。各代均曾因前代雅乐散失而吸收民间音乐重新制订。元、明以来,雅乐、人俗乐的区别虽还存在,但这两个名称已日见少用。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跟雅乐相对。宫廷中宴会中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一般也把散乐(百戏)包括在俗乐之内。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唐玄宗时设教坊管理俗乐,并在梨园教练俗乐乐工。 【曲牌】俗称“牌子”。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每种曲牌各有专名,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也都有基本定式,可扭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元曲中曲牌名有《端正好》、《滚绣球》、《二煞》、《一煞》、《煞尾》等。(张连月) 【律管】古人用管、钟、弦定音,所以有管律、钟律、弦律之说。律管是用来定音的竹管(后世又用铜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音低,短管发音高。蔡邕《月令章句》:“黃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以黃钟为准,黃钟管长三分减一,为六寸,是林钟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为八寸,是太簇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为五又三分之一寸,是面吕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为七又九分之一寸,是姑洗管长。以下次序是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其余都是先三分减一,的三分增一。这叫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长度有一定比例,十二个标准音也就有了一定的比例。 【乐调】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5)、羽(6)、宫(1)、商(2)、角(3)。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点的是商调式,意思是以商作为乐曲旋律中啊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同样,七声音阶就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如《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里说的是变徵调式和羽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再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度。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如把黃钟定为宫音,叫“黃钟宫”;把大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黃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以“黃钟宫”、“大吕宫”为例。

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调式。商、角、徵、羽各调式仿此,即各有十二种不同的调式。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共六十“调”。同样,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组合,实际上音乐中并不全用。古人把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之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为“调”。隋唐燕乐只有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是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工尺谱】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常见的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作标记,如“仩、伬、仜”等;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为合、四、一外,其余均在末划带撇表示,如“上、尺、工”等。节奏则用板眼记号“、”、“x”、“·”、“0”等表示。【八音】“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古代音律的划分

【六律】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黃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黃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六律”,偶数各律称为“六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律吕”,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现在我们找一根弦,长度为8.71寸。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3,的地方弹一下,就得到了林钟音,再取林钟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吕,南吕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这就是所谓的:“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而在西洋音乐理论中称之为“五度相生律“。古代最早记载生律方法的书是《管子·地员篇》。而最早记载十二律生律法的是《吕氏春秋》。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宫调到底是什么呢?要说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调式。

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调式,常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即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比如《国歌》就是宫调式,《春江花月夜》就是商调式,《梁祝》徵调式,《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羽调式。不同的调式其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大家可以多听一些不同调式的歌或曲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因此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的调式来书写(词不也是歌曲?),才能更好的表达歌词的内容。也因此,倚声填词和调式密切相关。严格的说变徵和变宫调式也是有的,只是也用得很少。

又引《尚书大传》“谓之七始”,其注云:“谓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歌声不应此者,皆去之。然据一均言也。宫、商、角、徵、羽为正,变宫、变徵为和,加倍而有十四焉。

今梁、陈雅曲,并用宫声。按《礼》:“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卢植云:“十二月三管流转用事,当用事者为宫。宫,君也。”郑玄曰:“五声宫、商、角、徵、羽。其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布十二辰,更相为宫,始自黄钟,终于南吕,凡六十也。”皇侃疏:“还相为宫者,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十二月以大吕为宫,正月以太簇为宫。馀月放此。凡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一调,故十二调。”此即释郑义之明文,无用商、角、徵、羽为别调之法矣。《乐稽耀嘉》曰:“东方春,其声角,乐当宫于夹钟。馀方各以其中律为宫。”若有商、角之理,不得云宫于夹钟也。又云:“五音非宫不调,五味非甘不和。”又《动声仪》:“宫唱而商和,是谓善本,太平之乐也。”《周礼》:“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郑玄“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均,调也。故崔灵恩云:“六乐十二调,亦不独论商、角、徵、羽也。”又云:“凡六乐者,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故知每曲皆须五声八音错综而能成也。《御寇子》云:“师文鼓琴,命宫而总四声,则庆云浮,景风翔。”唯《韩诗》云:“闻其宫声,使人温厚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及古有清角、清徵之流。此则当声为曲。今以五引为五声,迎气所用者是也。馀曲悉用宫声,不劳商、角、徵、羽。何以得知?荀勖论三调为均首者,得正声之名,明知雅乐悉在宫调。已外徵、羽、角,自为谣俗之音耳。且西凉、龟兹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宫为本,历十二均而作,不可分配余调,更成杂乱也。

五音:

1):亦称五声,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的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2):音韵学术用语。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谓之五音。五音之明,最早见于《玉篇》前《五音声论》。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亦采用之。

七音 :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三分损益法:

亦称“五度相生法”,“隔八相生法”(指相隔八律),中国古代计算系律的方法。在弦上欲求一已知音的上方五度音,就克发出该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欲求其下方四度音,则减三分之一。例如发出宫音的数值为3,则4为下方音(徵音)的数值,而其上方五度音(徵音)的数值为2。次法初见于《管子》一书,用以求五音。后《吕氏春秋》又用于求十二律。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中写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意思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後,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徵音」。将徵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将54乘上4/3,得到72单位,定为「商音」。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72乘2/3,得48单位,为「羽音」。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48乘4/3,得64单位,为「角音」。而这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高,就称为中国的五音。

中国音乐中用来定音律的「三分损益法」,与古希腊「毕氏学派」中的「五度相生律」的方法相同。

三分损益与十二律的相关物理

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除此之外,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 是 2/3 的两倍)。由此,我们便可以从九九八十一的长度出发,试算前述藉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黄锺︰81;

林锺(由黄锺三分损而来)︰81 * 2/3 = 54;

太簇(由林锺三分益而来)︰54 * 4/3 = 72;

南吕(由太簇三分损而来)︰72 * 2/3 = 48;

姑洗(由南吕三分益而来)︰48 * 4/3 = 64;

应锺(由姑洗三分损而来)︰64 * 2/3 = 42.6667;

蕤宾(由应锺三分益而来)︰42.6667 * 4/3 = 56.8889;

大吕(由蕤宾三分益而来)︰56.8889 * 4/3 = 75.8519;

夷则(由大吕三分损而来)︰75.8519 * 2/3 = 50.5679;

夹锺(由夷则三分益而来)︰50.5679 * 4/3 = 67.4239;

无射(由夹锺三分损而来)︰67.4239 * 2/3 = 44.9492;

仲吕(由无射三分益而来)︰44.9492 * 4/3 = 59.9323;

清黄锺(黄锺的高八度音,由仲吕三分损而来)︰59.9323 * 2/3 = 39.9549。

我们注意到最後一个「清黄锺」的长度39.9546,与直接取「黄锺」长度的一半 40.5 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这就是「黄锺不能还原」的问题。因为在连乘十二次 2/3 或 4/3 後,最後的值不可能达到原始的 1/2。

另外,若在定律时不断地使用三分损益的操作,最後一定会出现除不尽的小数,使得在实际制作时容易产生误差。然而在现实上,准确度(Percision)与精确度(Accuracy)绝对有其极限,所以经过十二次的三分损益之後,已经可以构成一个(不甚完美)的音阶循环。这也是为何中西音乐理论中,都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以「12音阶」为主流的原因。之後才会出现如纯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进或修正方法。

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对照《史记.律书》中的文字,便可发现当中的抄录错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便记载了《律书》当中出现「七分」之类的文字,当为「十分」的误写。因此原文中的黄锺「八寸七分一」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以下列出古音十二律与史记的文字记载比较,并附上与西方「参考音名」与「十二平均律的误差」计算。

古音十二律

史记文字

三分损益

史记数字

西方音名

十二平均律:

三分损益与十二平均律偏差(%)

黄锺 八寸七分一 81 81(更正後) C 81 -

林锺 五寸十分四 54 54 G 54.0610 0.11

太簇 七寸十分二 72 72 D 72.1628 0.23

南吕 四寸十分八 48 48 A 48.1629 0.34

姑洗 六寸十分四 64 64 E 64.2898 0.45

应锺 四寸二分三分二 42.6667 42.6667 B 42.9083 0.56

蕤宾 五寸六分三分二 56.8889 56.6667 F# 57.2757 0.68

大吕 七寸五分三分二 75.8519 75.6667 C# 76.4538 0.79

夷则 五寸三分二 50.5679 50.6667 G# 51.0268 0.90

夹锺 六寸七分三分一 67.4239 67.3333 D# 68.1126 1.01

无射 四寸四分三分二 44.9492 44.6667 A# 45.4597 1.12

仲吕 五寸九分三分二 59.9323 59.6667 F 60.6814 1.23

音律与历法的配合

由於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於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锺;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锺;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锺;

仲冬之月,律中黄锺;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徵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锺,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锺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历史冷知识# 鸿门宴最紧张时刻,项羽为什么没杀死刘邦

题主好!历史注定项羽是一位攻城略地,叱诧风云的盖世英雄,而不是运筹帷幄、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鸿门大宴,本是范曾为刘帮准备就绪的“断头饭“,谁知因樊哙的闯入,项梁起舞遮挡,竟使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即使范曾眼珠子转破,示玉百遍,项羽终不忍下手。历史从这儿翻开新的一页:刘邦取秦代汉,三百年汉室基业归刘氏所有。乌江“霸王别姬”后,垓下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以身赠故知,英名留后世。细思鸿门际会,刘邦能安然抽身离去,盖祸起曹无伤离间;功记项伯泄秘;计出张子房运筹;巧于樊哙救主;事俱霸王仁怀。

项羽画像

本来没有这场鸿门盛宴,只因刘邦属下曹无伤派人告密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吩咐早做饭犒劳众将土,马踏刘邦。项羽接密报后为何雷霆大发?就是因为那句“使子婴为相”的话令他大动肝火。项羽是楚国人,秦灭楚时,不仅俘虏了楚王负刍,还杀将军项燕,“竟平荆地为郡县“。项燕是项羽的爷爷,国破家亡,项羽和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听到刘邦欲称关中王,还启用仇家为相,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子婴是秦始皇赢政的孙子,后来被项羽杀死,不解恨,一把火又烧了阿房宫。

虞姬

刘邦和项羽都是破秦者,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咸阳,据说秋毫无犯,且和秦人“约法三章“。已是占了先权,明白人一眼看出,刘邦非池中之物。无奈时下兵寡将少,区区十万之众不足以和项羽五十万大军抗衡。曹无伤离间二人,幸亏张良朋友项伯两肋插刀,冒死相报,使刘邦提前闻迅,有机会想出最佳办法来化解眼前危机。刘邦于惴惴不安中,酬谢了项伯救命之恩,并一再申诉自已“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同俱,全部)言臣之不敢倍德(忘恩)也。“这时候的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尽拣好听的话说动项伯,又是许婚姻,又是馈金银,只差掏出心来让项伯看。在刘邦眼中,项伯是唯一的救命稻草,项伯忠厚老实,又是项羽的叔老子。古人尊老,项羽肯定相信项伯的一举一动。刘邦正是看中了这一层关系,才低眉弯腰搭讪项伯。

汉高祖刘邦

项羽震怒,刘邦“缩首”。毕竟实力和名气在那儿摆着。挺而走险,得去鸿门一会。去则有一线希望,不去逮大军一到,性命不保不说,图王大业巧亏一篑。于是刘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人马不敢多带,张良和樊哙不能不去。张良满肚子计谋,关键处不至于六神无主,樊哙有屠狗之能,其勇可提神装胆。刘邦不请自來,项羽气已消大半(项羽不知项伯泄密事)。当听刘邦解释后,项羽坦言:“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项羽名籍)何以至此?“一语道破天机,笼罩在刘邦心中的雾云渐渐散去。项羽不动杀机,是项羽为人禀性耿直,心胸坦荡,可谓率性之人。在项羽心里,刘邦既然能前来说明情况,表示人家内心别无杂念,大家的目的是“尽力戮秦“,至于秦亡后的事情,还是从长计议吧。并吩咐摆宴款待刘邦。

张良

项羽军中也有高人,亚父范增,慧眼识人,知刘邦非等闲之辈,借机不除,必留后患。曾对项羽说:“吾令人观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急击勿失”。所以最想取刘邦人头是范增,现在刘邦主动送上门來,机会决不能错过。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jue)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这儿范增举了三次玉玦示意项羽动手是有原因的。原来玉环有缺叫玉玦,虽是佩饰物,却当符节之用。古代君王放逐臣子时作为信物,送玉环表示让回来,送玉玦表示赐死的意思,玦同诀,绝别之意。范增举玉玦示项王,用意十分明显。项羽光明磊落,恩怨分明,刘邦释隙在前,范增举玦在后,不肯用阴招击杀沛公,故默然不语也。

玉玦

范增见项羽仁心不下杀手,退席叫來项羽的堂弟项庄,让其以舞剑助兴为名,借机杀死刘邦。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典出于此。项伯见项庄锋裹杀气,剑路不对,也离席陪侄子伴舞,时时以身遮挡,叔侄剑來身去,项羽观舞呐闷,刘邦汗自股出,正当命悬一线时,冷不零丁樊哙仗剑拥盾闯了进來。”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樊哙的到来,打破了鸿门宴上的紧张气氛。大家绷紧的弦稍微有点松懈。樊壮士明人不说暗话,直奔主题:“……(沛公丿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指探子)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以退为进,振振有词。一番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刘邦乘此机会遛开宴席,取近道直奔灞上。死神从刘邦额上划过,大难不死,就是后来的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

鸿门宴

乌乎!项羽以仁慈之心,赢得万世英名;刘邦以孤胆雄心,开百代基业。楚天汉地,风云际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樊哙画像

图片來自网络,侵权立刻删除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农耕民族的农耕文化、文明,如:黃帝、炎帝、神农、大禹治水、愚翁移山、孙子兵法、李时珍…,等等,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魂!要把这些文化、文明的远古精华与封建儒、佛、道糟粕区分开来,把中华农耕文化、文明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文明。

【三皇五帝】中神农炎帝,对中国人贡献都有哪些轩辕皇帝同时代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据传,姜氏首领擅长用火被尊称为炎帝。炎帝被中华民族世代尊崇,公认为炎黄始祖。据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而继伏羲位。

炎帝对人类的贡献:一是兴农业。炎帝制耒耜,种五谷,解决了上古人类以猎为食的问题。《神农(炎帝)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二是首辟市场。《周易系辞下》记载:“炎帝(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开辟市场,互通有无,从而出现了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加速了物资在社会中的流通;三是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炎帝发现了麻桑,教人织麻为布,有了衣裳,促进人类由朦昧走向文明;四是作礼乐。炎帝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有六弦,曰、宫、商、角、徵、羽。”既神农琴,六弦就是五声音阶;五是造兵器。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炎帝以木为弓,以兽筋为弦,发明了弓箭。提高了自我防范了的能力,保护了部族的生命安全;六是制作陶器,改善生活。考古中,神农时期西花园遗址等出土大量陶器,为人类提供了蒸煮、贮存、酿酒器具。陶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文明发展;七是创建农历,确保生产。炎帝神农还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八是创建谐风气。《越绝书》说:“昔者神农治天下,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总之,炎帝在上古,不仅发展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他不愧是开创华夏文明的伟大先贤。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发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