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特纳

西方国家为何不营救在东古塔被叙利亚俘获的军事顾问?清末时期签立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哪一个对中国危害最大为什么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14:06:17 浏览10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西方国家为何不营救在东古塔被叙利亚俘获的军事顾问

普京最近说了一句话:不管营救间谍的人是谁(言外之意,就算你是美国佬或英国佬)?一律杀无赦!话语之间,透露着很重的杀机。

如果救,谁来救?当然是西方国家的某某某,在重重重兵之下,他们敢不敢来救?我的答案是不敢!第一,不敢!某某两国特种部队是很牛,牛归牛,一旦遇到俄罗斯特种部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他们不会冒险直接和俄军交火,这是双方红线。第二,不愿!退一万步说,如果某某特种部队解决了俄罗斯和叙利亚军队,以俄罗斯的做事风格,某某特种部队无论如何是带不走活口的,而且后续的麻烦会远比间谍案来得更复杂(一旦某某解救行动落下口实,俄罗斯会借此发起一系列的报复行动,那时叙利亚境内的美军基地都将被俄军强行赶出叙利亚!)。

清末时期签立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哪一个对中国危害最大为什么

在清朝签订的条约中,出现许多割地赔款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是非常大。要说哪个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最大,那肯定是《中俄北京条约》。或许有人说,不是《辛丑条约》吗?毕竟陪了那么多银两。

的确,按照赔款数额,《辛丑条约》是最多的。和利息一起算,达到9.8亿两。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赔款。如果从领土角度出发,《中俄北京条约》才是对中国伤害最深的,为何会怎么说?

1858年,沙俄趁清朝内忧外患时,趁机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此时的清政府,正忙着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无暇顾及东北局势。这个条约,让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此时乌苏里江以东领土,被划为中俄共管。

由于这个条约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并且拒绝批准该条约,因此中俄两国也发生冲突。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战败,圆明园被英法两国洗劫一空。此时的沙俄,秉着调停的“功劳”,胁迫清政府同意《瑷珲条约》,并且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这个条约,沙俄获得大量的领土,在东部,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包括库页岛在内,被沙俄割占,面积为40万,至此,外东北彻底成为俄国的领土。

在西部,凭着《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中俄两国重新划定边界,这为之后《勘分西北界约记》的诞生提供条件。在条约第二款中提到: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江河,以及清朝常驻卡伦等地方为边界走向。由于清朝与之前的中亚各国,并没有划定边界,因此给沙俄找到了借口。但清朝有自己的卡伦,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中亚各国也遵循,并没有向清朝索要,哪怕索要,清政府也拒绝。

按照沙俄的说法,清朝将会失去外西北等地。曾经被中国统治过的巴尔喀什湖,斋桑湖等湖泊,也被沙俄占据。沿着山脉走,就会从沙宾达巴哈起,往西南方向走,到达浩罕边界,这就是新的西段边界。经过四年的商谈,勘测,争吵等,最终在1864年10月7日,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获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可见,一个《中俄北京条约》,中国就失去了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中俄北京条约》,对俄国的开放更进一步,俄国人在中国这里,享受到更加优惠的待遇,商人更是得到保护。

和《辛丑条约》相比,《中俄北京条约》失去的是更多的领土。对如今的国家而言,领土是民族的生存空间。只有庞大的领土,才有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市场等等。这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有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发展,以及拥有更广阔的战略纵深。

都说领土是无价的,如果按照有价来计算,《中俄北京条约》失去的领土,折合人民币会是多少?按照一亩等于一万元算,144万平方公里等于21.6亿亩,再乘于一万,那就等于21.6万亿人民币。可见,这个数字已经非常的大,如果按照更高的单价算,数字只会更大。而《辛丑条约》的赔款,折合成人民币,依旧比不过这个数据。可见,《中俄北京条约》,才是伤害中国最大的条约。

而且从如今来看,领土是无价的,特别关系到边界的划定。作为领土主权的拥有者,领土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方,失去如此庞大的领土,也是许多国家惊叹的。而历史已成往事,在铭记历史时,我们也要向前看。

最近刷屏的印度十大王牌军队之一的比哈尔团是怎样的存在

比哈尔团是印度陆军步兵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属印度军队。比哈尔邦团成立于1941年,由正规化的第11营,第19海得拉巴团组成,此后不断扩充。比哈尔兵团中心位于印度最古老的兵营巴特纳的达纳普尔营地。印度海军最大的舰艇、唯一服役的航空母舰“维克拉玛蒂亚”号隶属于印度陆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比哈尔团。该团的另一个特点是拥有印度军队所有团中数量最多的拉什特里亚步枪营。

比哈尔人,或称普尔比耶人,是英国殖民军孟加拉步兵的骨干。英国统治时期比哈尔邦军队的军事传统,可以追溯到1757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克莱夫勋爵在巴特纳建立的第34个塞波伊营。后来,从整个沙哈巴德地区(现在比哈尔邦的博伊布尔、布哈尔、罗塔斯和凯穆尔等地区)招募了一个营。这些营在战斗中的成功给米尔卡西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孟加拉邦的纳瓦布人,此后开始训练西方作战技术的部队。米尔卡西姆组建的比哈里营在一些交战中击败了英国。

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战士,而且学习和运用战术演习的主动性也很强。他们虽然军纪严明,但当他们的信仰和习俗被漠视时,他们也会反抗。1857年,印度反对引进油弹(人们认为这是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憎恶的牛肉和猪肉脂肪的混合物)的叛乱,就是由比哈尔团的军队领导,他们宁愿被爆炸的枪支炸伤,也不愿失去信仰。叛乱平息后,比哈尔人被英国排除在军队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兵员紧张才被英国允许服兵役。

新成立的比哈尔团在二战的缅甸作战中战功卓越。该团是著名的卢梭旅的一部分,1944年10月19日占领了哈卡,1945年1月11日占领了甘戈。比哈尔团在桑特·辛格中校(后来的中将)的领导下,组成了重新占领英属马来半岛的军事行动的中坚力量。为了表彰他们的英勇行为,该团获得了两项战斗荣誉,还获得了缅甸的嘉奖。

(桑特·辛格)

此后,比哈尔团的两个营都参加了1947年在克什米尔山谷的印巴战争。

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比哈尔团7日攻占贝多里,为攻占哈吉皮尔山口铺平了道路。

到1971年印巴战争开始时,该团已扩大到11个营。第六、第七、第八、第十和第十一营,并参加了东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为了恶心巴基斯坦,比哈尔团被授予“东巴基斯坦”的荣誉,以表彰其占领了阿卡乌拉。1971年12月15日,为了防止巴基斯坦军队逃入缅甸,在科克斯巴扎尔展开了一次海上军事行动,比哈尔团是组成印度两栖特遣部队的一部分。在西部战场上,比哈尔团攻占了万贾尔。比哈尔团为印度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不可没的军功,一度被捧为印军的军神。

1999年春,巴基斯坦士兵乔装成克什米尔武装分子越过卡吉尔的控制线,进入印度领土。为了驱逐巴基斯坦潜入的军队,印度军队发起了代号为维杰行动的军事行动。比哈尔团的1万多名士兵和军官被部署到卡吉尔。在巴塔利克地区的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中,比哈尔团与巴基斯坦军队激战,于1999年7月6和7日晚占领了巴塔利克地区和库克唐地区的朱巴岭。

比哈尔团在印度独立前曾获得6次军事十字勋章,印度独立后曾获得3次“阿肖克脉轮”、2次“大雄脉轮”、13次“克尔蒂脉轮”和许多其他英勇和杰出的服务奖。而在印度的阅兵式中我们看到的摩托杂技表演,比哈尔团也是很擅长,经常看到在表演中他们举着印度国旗、比哈尔邦团旗和标志比哈尔邦团白金禧年的旗帜进行表演。

正是由于比哈尔团的光辉历史和荣誉,让其有了想与我军掰手腕的勇气。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由比哈尔团的16团团长桑托什·巴布带领的小股分队想偷袭我方野营帐篷时被反杀,并造成该团至少23人死亡。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戚戚性命,比哈尔团经此一役,其光环被削弱,被打回了原型。50多年过去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左宗棠和李鸿章在哪些地方开始交恶的

晚清四大重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人。无论是哪中说法,都有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个人,恰巧两人还是争斗的最凶的。

两个人的恩怨要从曾国藩说起

1853年清廷看到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准许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之为湘勇。

曾国藩刚刚建立湘勇之时,朝廷没有多余的军饷配发,所以曾国藩便想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办法—勒捐;也就是绑架乡里有钱的地主富豪,然后勒索家人拿钱赎人。

结果曾国藩的手下绑架了左宗棠的学生兼女婿陶桄,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就连左宗棠请来了湖南巡抚骆秉章亲自说情,但是曾国藩却没有给面子,还是选择了让陶家拿钱。

这件事之后左宗棠和曾国藩算是结下了梁子。所以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整个势力也产生的敌对的心理。多年以后曾国藩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左季高(左宗棠字)以我劝陶少云(陶桄)家捐赀,缓颊未允,以致仇隙。”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恩怨纠葛

初次摩擦

太平天国末期,曾国藩的湘军围困天京多时,但是却毫无进展。朝廷便下令调遣李鸿章的淮军去协助曾国藩。

李鸿章认为,此时去协助曾国藩攻打南京,难免有争夺功劳的嫌疑。而且自己还是曾国藩的学生,不能因此得罪曾氏。

这时李鸿章调动开始苏州等地的兵马攻打浙江地带。而当时的左宗棠对浙江地带势在必得,李鸿章的这一举动直接触怒的左宗棠和他的楚军。他们认为朝廷派遣李鸿章去攻打南京,而李鸿章却过来和自己争夺功劳,无疑是因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他俩联合起来到自己的地盘上争夺功劳。

对曾国藩的仇视加上这一次的争功,让左宗棠和李鸿章产生了第一次摩擦。左宗棠上书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两人生出了嫌隙。

左宗棠据实直言

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杀。于是朝廷派遣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北上剿灭捻军。

1868年4月,李鸿章和左宗棠包围捻军首领张宗禹,但是张宗禹却趁夜突围逃走了。这时李鸿章急于争功,所以先行奏报朝廷说张宗禹投河自尽了。

这件事让左宗棠抓个正着,所以随后上书朝廷张宗禹并没有死,而且已经逃跑,自己也在奋力抓捕。

李鸿章知道后,气愤至极。曾经写信给曾国藩时怒骂左宗棠是曹操的人性。

矛盾巅峰

这一次的矛盾就是大家熟知的“海防”和“塞防”之争了。但我要说的一点是;实际上左宗棠并不是全力主张“塞防”,而是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

1874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是日本侵台,这时朝廷展开了“海防”和“塞防”之争。

这时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湖南巡抚王文韶等人主张塞防。

这时左宗棠表态,主张海防和塞防都不可放弃。如果放弃新疆,便需要增加陕甘地区军费支出,不仅不能助力海防的军费,反而需要支出的塞防军费会更多。而且放弃新疆等于自撤藩篱,助长英俄得寸进尺之心。所以应当先收复新疆,然后再全力海防。

最终朝廷决议,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这件事让李鸿章颜面扫地,所以李鸿章此时恨透了左宗棠。但是随后更大的“打脸”又来了。

左宗棠抬棺入疆,以必死之决心收复了新疆,创造了从列强手中夺回领土的奇迹。这也让左宗棠声名大噪,朝廷加官进爵,让左宗棠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军机处。而李鸿章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入过军机处,所以让李鸿章对左宗棠更加仇视。

从此之后,李鸿章和左宗棠从暗斗转变为明争。在中法战争期间,左宗棠主张斗争到底。而李鸿章在镇南关大捷之后,积极建议朝廷见好就收,最终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议和。

左宗棠听闻后,毫不客气的公开指名大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1885年,随着左宗棠的病逝,两人的恩怨也烟消云散。此时的李鸿章送来一副挽联;

上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

下联;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二人恩怨对错,我也不敢随意下结论。不过以对民族功绩而论,左公应该胜李鸿章不止一筹。大家觉得呢?

清朝末年的中法战争,清庭为何在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主动求和

中法战争,清政府求和的思想来源

即使是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对于清朝末年的中法战争的评价都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并且对此极为奇耻大辱,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上,清政府的确是腐败无能,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我们要明白,这种落后是农业国对工业国的落后,是东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落后,是一种长期形成并非某个人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展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器物,到中法战争的时候,正是清朝同治中兴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大清今非昔比,法国欺软怕硬,欺人太甚,我们忍不可忍。

因此很多人当然主战,要求和法国一战到底,在这里纵横解释一下,很多读者认为清政府一向卖国求荣,一味的妥协,实际是不对的,在清朝的五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中,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都是前期主战,打到不能打的时候,彻底打不过了,然后才求和。

中法战争,清政府并没有取得绝对的胜利

唯有这个中法战争是个例外,中法战争是在反法侵略战争中,互有胜负的情况下,还能打下去的情况下,主动求和,这实在是有背于清政府的一贯政策,当然,这也可能是在其他的反侵略战争中,清政府也希望是先打赢一场,然后在求和,比较符合中国人“挟胜求和”的思想。

为什么说中法战争是互有胜负呢?实际上中法战争过程中,清军不断失利,在第一阶段的山西之战,中国挫败,清廷改组军机处掩饰败绩,第二阶段从观音桥事变到马尾海战,中国依然大败,尤其是马尾海战,导致中国福州船政局被击毁,福建水师基本全军覆没(当然,本身也没多少值钱玩意)。

随后法军开始进犯台湾,在占领基隆后开始对台湾进行海上封锁,可以说中法战争前期中国一路溃败,直到冯子材在镇南关守住法军的攻势,对法军造成上千人的伤亡(整个中法战争中,法军伤亡两千多人)是为镇南关大捷,法军全线溃退。

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然而就在中国军队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胜利时,清政府要求清军撤回边境,开始与法国议和,双方签订《中法新约》,至此,中法战争正式结束。

“乘胜即收”是清政府在势弱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所以说,中法战争是一场开局并没有怎么样,最后却来了一把逆风局,结果实在是令人想不到,镇南关大捷的胜利是难能可贵的,并且为清朝接下来的议和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是清朝统治者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这并非清朝对法国综合国力上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和偶然性。

而当时与清军作战的法军并非法国精锐,都是一些雇佣军,如果战争持续扩大,演变为中法大战,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很多人认为打下去,法国可能比我们亡的更快,这是一种偏激的想法,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只考虑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打下去对我们不利,那就不能打下去。

实际上,中法开战之初,湘系和清流都认为应该一战到底,结果在战斗持续升级中,即使是主战派也逐渐变成主和,并且安南并不是清政府的核心利益所在,自顾都不暇了,还有心思管藩属国,那不是《红楼梦》里贾府,自己家都快穷的掉渣了,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国家不强,才会有此艰难境地,在胜而议和的情况下,中国还是妥协太多,让步太多。从而给西方列强看到侵略中国的好处,中法战争之后十年掀起甲午战争,中国却再也没有胜而求和的资本。

说到底,清政府就是不长教训,总是希望通过权术、外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从来不想着如果进行改变。

叙利亚政府军成功俘虏英国情报人员,英国为何保持沉默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1日报道,几天前叙军曾在东古塔的卡夫-巴特纳村,设伏抓获了多名英国军事顾问和情报人员,并警告多国不要让特种部队来此地区。

这件事情就有趣了,无巧不巧抓的还是英国的情报人员。其实法国、英国一直在直接参与叙利亚的军事活动,只是一直没有公开。而近期法国被推上了前台,而英国也承认其派兵。这次英国情报人员被抓,英国的信誉直接影响到了中毒门事件,本来多国就是被迫站场苦于无法脱身,这次情报人员被抓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各国对英国的支持率。

梅姨本就国内一片反对声,反对派日前直接批评梅姨在中毒门案件上证据造假,在加上此次事件梅姨国内堪忧。

此次英国莫不吱声,估计是在想起善后方法,或转移视线,或直接妥协谈判总之梅姨的日子不好过了?关注留言查看更多!!

你最喜欢的长镜头出自哪部影视作品

你好,我是西瓜视频影视原创作者诸葛法球,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说这个最喜欢的影视长镜头,自然是《亮剑》陈赓骂李云龙那段了

一、长镜头出现时间:

《亮剑》第15集

14分钟11秒起,20分44秒止,

合计6分33秒,一镜到底。

二、故事背景:

日军山本特工队率部在李云龙大婚之日,突袭了独立团团部所在地赵家峪,掳走了李云龙媳妇秀芹。为了救出老婆,李云龙把独立团下面的部队全部召回了团部,只一个团的兵力就攻击县城。敌军增援不断,虽然大家都搞不清楚什么情况,但周围的晋绥军、中央军和八路军自动配合,打援的打援,阻击的阻击,在晋西北抗日战场获得了较大战果,事后八路军总部对李云龙给出了功过相抵的结论,并让旅长陈赓代为当面口头教育李云龙,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三、镜头讲解:

1、上来旅长先给李云龙一块糖,说李云龙有种,是个男人有担当;接着批评李云龙说,作为指挥员,他根本就不够格。李云龙自知自己率全团攻击县城,只为救出老婆是犯了大错误,心里估计总部得给挺大处分,还有可能被枪毙;同时他也知道旅长的脾气,在这位老革命面前大气不敢出,抱定必死决心任凭陈赓说啥,不敢顶嘴。

(人物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解析:看老李这一脸生死看淡的憨憨样子,旅长也是神情严肃,毕竟这是应彭老总要求得批评教育李云龙)

2、旅长扬言要撤李云龙职务,李云龙开始有话说了,说无官一身轻,旅长叫来了旅部炊事班长,让李云龙背锅;李云龙看出旅长在消遣他,心里隐约觉得处分可能不会很严重,开始和旅长抬杠,并让炊事班长把锅拿走。

(人物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解析:老李的脑袋开始和他帽子一样,斜了;旅长的语气也没那么犀利,开始变得和善起来,神态也开始出现了玩味意思)

3、李云龙开始回忆自己当年过草地的情况,跟旅长吹嘘自己的过草地当伙夫的经历,并话里有话的说,不给旅长背黑锅。而且完全放开了,觉得自己的处分可能不是很大,大喇喇的坐下了。

(人物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解析:旅长又开始准备教训老李,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已经摸准旅长脉门的老李,这个时候也不客气了,双手插袖,旅长倒是还是站着)

4、旅长分别拿出老蒋给的嘉奖令和八路军总部的给李云龙下的结论,李云龙对老蒋嘉奖令不是很上心,略微扫了一眼,但是对于八路军总部的功过相抵的结论,有点难以置信,感觉太轻了不像真的,就傲娇的假装还有些字不认识,让旅长重新解读一遍。

(人物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解析:啥也不说,就看这张老李惊喜的表情就好了)

5、大喜过望的老李高兴地要给旅长点烟,旅长从兜里掏出一盒好烟给老李,并且调笑老李,以后多惹点事,老李说不敢,旅长看着老李放心离开的开心样子,自己也笑了

((人物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解析:老李得知功过相抵,不奖不罚,眼神里都是笑意,还很狗腿的讨好旅长要给旅长点烟,旅长给烟时看老李的眼神以及看着老李放心离开的样子,爱护老李之心不言自明)

三、总结

其实因为经费的原因,当时拍摄时剧组的条件是相当不好的,据说摄影机都是租的,所以这部电视剧里又大量的长镜头;而从电视剧的服装道具看,确实是能省就省,但是这并不妨碍《亮剑》成为经典的电视剧,看完之后感动不已!致敬亮剑,致敬当年的抗日先烈,此生不往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我是《亮剑》铁粉,这是我的回答,还望采纳!

据外媒报道毒剂与俄罗斯无关,英国无端诬陷俄罗斯,英国下场会怎么样

因中毒门事件导致英俄关系破裂,4月份又因为美英法联合打击巴沙尔政权,已让俄罗斯非常愤怒。眼下,俄罗斯三军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反击美英法的新一轮打击。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英国居然将化武攻击的脏水泼给了俄罗斯。

4月19日,据塔斯社报道,英国日前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封报告信,直接指控俄总统普京参与化学军武项目。英国此举触到了俄罗斯的忍耐底线,引得俄方震怒,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19日在安理会上怒斥英国,称英国“越过了所有红线”。涅边贾正告英国代表,“我想你们其实应该感谢普京总统是一位勇敢沉着的领导人,英国的作为不过就是企图妖魔化俄罗斯,挑战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合法性罢了。”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英国发起了对叙利亚的侵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全世界批评其行动的时候居然将脏水破给俄罗斯总统普京,还声称俄罗斯参在叙化武攻击。但据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俄罗斯已经掌握相关证据,化武攻击乃是伦敦主导的一场好戏。

究竟谁对谁错,目前没有定论。但在叙利亚的联合国进化武组织专家并没有发现叙利亚当局有化学武器的迹象,更无法证明化武攻击乃俄罗斯所为。

英国之所以状告俄罗斯,实际上是恶人先告状欲盖弥彰。因为根据最新消息称,叙方面一男孩现身说法承认白头盔组织的化武攻击乃子虚乌有。所以,英国状告俄罗斯根本站不住脚。

实际上,两国矛盾由来已久,英国一直视俄罗斯为最大威胁,认为俄罗斯会对英国发起军事打击。这源于英国陈旧落后的冷战零和博弈思维,也源于英国从未改变的对外战略决策。糟糕的是,两国因为三月份的间谍中毒事件而导致外交关系破裂。俄罗斯外交官遭到西方国家的集体驱逐,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俄罗斯陷入政治孤立。

无论是中毒门事件还是叙化武攻击,英国都将矛头对准了俄罗斯,其欲盖弥彰掩耳盗铃的作法尽显其一贯的流氓姿态。对英国来说,全面针对俄罗斯才能让英国保持斗志,激发英国能量,更能彰显英国的世界地位。

因此,特蕾莎状告俄罗斯,一来可以将脏水泼给俄罗斯,二来混淆国际视听,以让英国脱离指责。三来,它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这种一石三鸟的效果,英国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战斗民族向来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英国如此耍流氓,将脏水破给俄罗斯,还侮辱普京。俄罗斯已经放出话来,英国越过了所有红线。从两国目前的关系来看,双方爆发冲突的概率正在不断加大。如果英国一再展现流氓姿态,势必遭到俄罗斯的强烈报复。(迷彩作者:无崖子)

为什么近代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候甚至各国都点名让李鸿章去签订,否则不予谈判,这对西方列强有什么好处吗

为啥?因为李鸿章熟悉业务啊!他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这一套流程太熟悉了,这辈子啥事儿干得都没这件事驾轻就熟。

你说派个不懂流程的来,是不是每次都要重新给他培训一下流程?好家伙,这代价太大了!列强表示很麻烦,还是找个熟悉流程的李鸿章来好办。

还有个原因就是,列强对李鸿章太熟悉了。一到要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朝就派李鸿章来,他那一套谈判的套路,大家几乎门儿清,你说不让李鸿章来,又该让谁来?

所以说老李这辈子居然跟列强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

1885年4月18日,李鸿章与日本在天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与罗拔诺夫签订了《中俄密约》。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从政54年,亲自参与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这种经验,放眼整个大清国,你是不是也找不到第二个?所以说这也是个人才能,全靠经验打拼出来的,完全不靠关系。

一、李鸿章前期对列强,是骨子里害怕。

仔细研究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条约中,比较厉害的主要集中在1885年以后签订的。

1885年是中法战争结束的年份。1884年,法国再次入侵越南,当时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自然有必要保护一下越南。

因此中法战争就这么开打了。结果恭亲王奕䜣领导下的内阁,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至于清军惨败于北宁之战。慈禧利用机会罢免奕䜣和他的内阁成员,改组军机处,李鸿章走向台前,成为了慈禧的忠实粉丝。

李鸿章在1884年4月份,就已经跟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结果6月份双方又开始开打,这回清朝陆军比较给力,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之役中,把法军胖揍了一顿,夺回了文渊、谅山等地,重伤法军东部统帅尼格里。同时导致法国总理茹费理及其内阁集体下台。

按道理清军大获全胜,不该签订啥条约了。可惜此前南洋水师惨败于法军,李鸿章觉得有了个台阶,要不咱们就借坡下驴算了!因此主动申请跟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好家伙,战场上属于一胜一负打了个平手的状态,而且陆军战绩的重要性远高于海军,因为这是实打实攻城略地,结果还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左宗棠当时病重了,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气得拍大腿,直言:10个法国将军,都不如一个李鸿章坏事儿!

不光是清朝内部,世界上各国列强,都对这个叫李鸿章的中国人刮目相看。得嘞,以后签订条约的事情,别人也别插手了,全都让你老李来办好了!

李鸿章当时没出去看过,他只是从自己的经验中看得出,列强的洋枪洋炮和军舰实在是太厉害了,所以打心眼里觉得清朝必须要好好发展,才能在未来赢得战争。因此他此时对列强是实打实的害怕。

二、列强把李鸿章当成了老熟人,不找你找谁?

第一,李鸿章和列强互相熟悉。

李鸿章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人,在签订《中法条约》以后,李鸿章也开始厉兵秣马,组建属于清朝自己的北洋水师。

他花了一大笔钱,从西方购买了一堆军舰,又高薪聘请了一堆水师作战教官回来,打算训练出一批属于清朝自己的水师人才。

也是这期间,李鸿章开始放眼看世界。他认为列强厉害的无非就是洋枪洋炮和舰队,只要把这些东西都买回来,那清朝同样可以强大起来。

所以李鸿章和列强们,在甲午海战之前,长期保持着良好的通商关系。列强不认识慈禧,也不认识光绪,他们只认识李鸿章。

第二,《马关条约》让列强们眼前一亮。

可以说李鸿章的确是一个老臣谋国之人,他的策略是曲线救国,低调求发展。可惜西方列强让你低调,而东方的日本,却按捺不住了。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后,突然就强大了起来,这事儿可把清朝吓坏了。慈禧觉得日本是蕞尔小国,不足为虑,可是李鸿章真切地明白,西方列强好糊弄,可隔壁这个邻居是真不好糊弄。

因为日本从上到下都在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军舰,以此壮大海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超过清朝海军的力量。

结果甲午战争中,日军海陆两军全线获胜,陆军直逼山海关,海军将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的签订再次震惊全世界。

为啥?因为日本的要求如此苛刻,李鸿章居然答应了?2.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群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好家伙,这胃口太吓人了。

但就算是这样,李鸿章居然答应了。其实这不是李鸿章的锅,本来李鸿章在前线跟日本谈判呢,慈禧这边发了封电报给李鸿章,表示:如果砍价不顺利,就这么签算了!

结果这封电报被伊藤博文的人给截获了,本还想做出一点让步的伊藤博文,立刻改口表示:要么签约,要么再打!

老李没办法啊,被慈禧这波操作坑惨了,只好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他列强可不知道这些内幕,所以纷纷朝着李鸿章竖起了大拇指:李中堂果然大方!以后签约只认李中堂了!

李鸿章一脸无奈,连连摆手:哪里哪里,这都是老佛爷照顾我!

总结:可以说,李鸿章去了趟日本,确立了他在列强心目中的地位。

谁都没想到李鸿章能这么大方(其实是慈禧大方),所有列强都觉得,自己过去跟清朝签订的条约都亏本了。于是乎一定要再找机会跟清朝签约。

你看,想什么来什么,慈禧立刻又送了一波机会给这帮列强,而且是阳光普照的那种机会:慈禧宣布向11国列强宣战!

恐怕地球上也就慈禧有这能耐了吧?结果11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入了京城,吓得慈禧撒丫子就跑路了,结果谁来收拾残局?当然是李鸿章啊!

又到了签约的日子,11国列强们排排坐,就等着清朝的使者过来。奇怪的是,来一个他们就轰走一个,为啥?因为他们只认老熟人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死活不肯北上啊!最后真的是气得吐血了,才跑来北京跟这帮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2个月后,也就是1901年11月,李鸿章被活活气死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何分辨造像和照相

照相,亦即摄影,随着照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个不用多说,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造像,则是由石头、木头、金铜等雕刻而来,下面以印度库基哈尔造像艺术为例,着重介绍一下造像艺术。

印度近代历史学家S.K. Sararswati于1931年拜访过库基哈尔遗址之后慨叹:库基哈尔的历史地位“重要性不在另外两者(菩提伽耶和那烂陀)之下,这里很可能是当时十分繁忙的造像制作中心”。

相较于那烂陀、菩提伽耶的广为人知,库基哈尔如今的知名度的确不及前两者,但从造像艺术的影响来看,它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9世纪 释迦牟尼成道像 合金铜 高14厘米 库基哈尔出土 印度巴特纳博物馆藏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属源的多方原因,库基哈尔的造像艺术与那烂陀、菩提伽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简要分析如下。

与菩提伽耶的关联

库基哈尔与菩提伽耶同属玛格达南部地区,二者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因此在艺术创作上必然有着广泛的相互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菩提伽耶的信仰以佛教上座部为重,尤其是大觉寺自古以来被来自斯里兰卡的小乘僧侣所掌管,上座部佛教不似大乘佛教以及金刚乘佛教那么强调对圣像的塑造,创作的佛像题材也多为释迦牟尼的成道像,这可能是菩提伽耶本地的造像艺术风格不是那么鲜明的根本原因。而从这些相对为数不多的菩提伽耶造像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其与库基哈尔的区别:

10世纪 度母坐像 合金铜 嵌银 高29.8厘米 库基哈尔出土 印度巴特纳博物馆藏

1.材质,对于石制造像而言,菩提伽耶以当地出产的绿灰色花岗岩为主,而库基哈尔则以本地盛产的黑色岩石为主,二者较好区分。

2.两地皆多见释迦牟尼成道像题材的造像,且都有宝冠样式,单从风格上不太容易甄别。

3.无论是石雕还是铸造造像,坐姿佛像身下的三龛式台座样式来自于菩提伽耶,其上多点缀有特殊造型的月亮拱门设计,这种拱门也被俗称为“牛眼”,灵感可能来自于菩提大塔上的构件创意。这种“牛眼”在金铜佛像上变形为带嵌孔的放射状三叶造型,被库基哈尔工匠广为应用。

4.另外有些细微的差别更像是不同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审美偏向,比如:菩提伽耶的造像背光中出现的小型佛塔基座上常会出现两层莲花瓣装饰,而库基哈尔风格中没有见到相类似的元素;库基哈尔的工匠更喜欢用叶轮遮挡佛塔的上部塔杆,菩提伽耶的匠人则貌似喜欢素圆无修饰的塔杆。

5.菩提伽耶佛陀的头光后部多见镂空处理,而库基哈尔则多为完整平滑的素面。

与那烂陀的关联

早期库基哈尔造像艺术风格古朴、意味隽永,与同时代的那烂陀造像艺术几无差异,无论是整体形态、构造,台座的样式、背光的装饰都如出一辙。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库基哈尔造像艺术被认为源自那烂陀造像艺术也是情理之中的推论。不过细致对比后我们还是会发现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异:那烂陀的脸型较为方正,额头较宽,发际线也相对平缓,而库基哈尔的脸型相较略显椭圆,额头略窄,发际线在正中的位置下沉成明显的弓形,显示出玛格达南北不同的面貌审美;那烂陀的莲瓣中间出脊明显,而库基哈尔只在瓣尖部分隆起,整个莲瓣的叶面比较平滑。如果我们接受库基哈尔艺术来自于那烂陀的推论,那么从8世纪开始,这个新产生的艺术风格已经开始酝酿脱胎换骨,在消化吸收优良基因的基础之上萌生出卓尔不群的新的生命。

9世纪 莲花手观音坐像 合金铜鎏金 高约30厘米 那烂陀出土 印度那烂陀考古博物馆藏

当时间进入10世纪,那烂陀的造像活动仿佛归于一片寂静,到目前也鲜有能准确定义为10世纪时那烂陀风格的造像出土。而此时的库基哈尔却正步入造像艺术的成熟期,从出土的150多件造像中,归属为10世纪时期的占绝大多数。此一时期的库基哈尔造像风格内敛成熟,形神兼具,相较于8世纪时的作品,此一时期的身形更为修长,脸型也固定为明显的卵圆形,莲座的上下层莲瓣形象开始明显不一致,上层莲瓣的瓣尖上挺呈锐角,下层莲瓣的瓣尖内凹回拱更加明显,将整个莲瓣的尾部一分为二。造像的装饰上也更为繁复,多嵌银、红铜或各种宝石。

10世纪 宝冠释迦牟尼坐像 合金铜 嵌银 高26厘米 库基哈尔出土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11世纪是库基哈尔造像艺术的成熟稳定期,此时的艺术风格没有大的发展变化,从出土的样本分析,此一时期的造像尺寸相对较大,应当是当地工匠技艺成熟的自信表现,同时反映了信众供奉施舍规模的提升。

11世纪 宝冠释迦牟尼坐像 合金铜局部鎏金 嵌银 高度不详 库基哈尔出土 美国马萨诸塞州菲特堡博物馆藏

12世纪是整个印度北方佛教的黑暗期,1193年,那烂陀被穆斯林入侵,一场大火将这座著名的寺院毁于一旦。库基哈尔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其地位也岌岌可危。此一时期的造像活动陷入低迷,在为数不多流传世间的作品中仍然不乏亮丽的个例。

12世纪 观音菩萨坐像 铜鎏金 嵌银 高25.5厘米 库基哈尔出土 印度巴特纳博物馆藏

随着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消亡,库基哈尔也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此后的五六百年再无人问津。它的消失正如同它的出现都是未解的绚丽谜团,等待着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有心人去潜心发现。

库基哈尔造像艺术风格隽永,无疑是帕拉王朝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种艺术风格也随着佛教活动的蔓延向亚洲其他地方延伸,对各地的艺术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造像艺术不是躺在玻璃展柜中冰冷的样品,而应该是色彩丰富、鲜活跳动的生命存在。我们所有的学者和古代艺术的爱好者都应该用心呵护它,正如同珍视我们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