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祺

继续练欧楷还需注意哪些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22:50:43 浏览1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继续练欧楷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从题主的问题中可得知,此幅欧体字,以临写为主的练习之作。总体看,很好,有形似的感觉,神、韵、灵、变之美还欠缺那么一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书写水平?笔者认为:一是增加笔法的多变性,变是绝对的,不变的是规律的真理的。二是汉字结体规则的准确度,需要提升到位,即书法的法点法位。三是多不书法的神、韵、气上下功夫,寻求书法的“既有法,而又无法“的书写境界。题主,做到这几点,就有可能到达了书法的高原地带,再努力一步也有可能攀上登峰造极的书法艺术的殿堂。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魏国公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

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
(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

郑国公常茂

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

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

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

(曹国公李文忠画像)

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

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

宋国公冯胜

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

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
(宋国公冯胜雕像)

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

卫国公邓愈

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

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
(卫国公邓愈画像)

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

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纠正一点,李善长并没有被灭门。李善长之子李祺是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至少他跟公主生的儿子李茂还是活得好好的,没有受到株连。

但是以李善长如此高龄,本就已经风烛残年,朱元璋为何还不愿意放过这位开国元勋呢?要知道李善长案以前,朱元璋并没有屠杀过开国功臣。究竟是他自愿出手,还是有一股神秘力量逼他举起这把屠刀呢?笔者以为,李善长的幕后黑手,是以朱标为首的太子党。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在下文中细细道来。

没有李善长就没有大明朝

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从史料来看,李善长并没有在元朝中过功名,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和江南文人之间有一条天然的鸿沟。

在朱元璋身边只有徐达、汤和几个嫡系小伙伴的时候,李善长就加入了他的部队。二人一见如故,李善长勉励朱元璋向同样白手起家的汉太祖刘邦学习,同时提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治军纲领。可以说朱元璋所部过硬的军纪,是他打天下的重要助力之一。

朱元璋与李善长剧照

在明朝建国的艰难历程中,李善长虽然没有任何战功,但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担心粮饷问题。也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大胆地御驾亲征而不用担心老根据地的安危。《明史》中对于李善长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这样描述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换句话说没有徐达,老朱还可以用常遇春。没有常遇春,还有冯胜、李文忠等等。但是没有李善长,难道靠刘伯温来治理后方吗?那朱元璋就完蛋了。

此外在明朝尚未建立之时,李善长就已经是三位公爵之首:宣国公,另两位是信国公徐达和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李善长更是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的韩国公。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悉据功定封。—《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当年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现在投桃报李,朱元璋也将李善长比作萧何。但此时的韩国公已经56岁高龄,高强度的丞相工作对他来说已经难以胜任。因此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开始李善长就已经“以疾致仕(因病退休)”,此后朱元璋又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老太师的儿子李祺,君臣之间称得上是关系和谐。

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爆发的丞相胡惟庸谋逆一案中,早就有人指证李善长乃至淮西勋贵和胡惟庸勾结(胡惟庸本人便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所谓的“淮西勋贵”,就是当年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这一批人多是老朱的老乡,所以朱元璋并没有动手处理淮西老兄弟的念头,整个勋贵集团都没有在胡惟庸一案中受到牵连。既然如此,为何朱元璋会在十年之后重翻旧账,把李善长和淮西勋贵和胡惟庸联系起来并大肆株连呢?

胡惟庸剧照

来势汹汹的李善长案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的家人在凤阳老家用公家的租田放贷,朱元璋一怒之下对其家人进行了治罪。但是事件很快升级,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等人告发陆仲亨与众多公侯当年和胡惟庸结为朋党,曾谋划发动政变。

由于事关重大,陆仲亨等人纷纷下狱。又由于词连太师李善长,朝野之中要求将韩国公一并治罪的呼声也很高。面对来势汹汹的舆情,朱元璋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场针对整个淮西勋贵集团发动的总攻击。

从朱元璋本人的想法出发,淮西老兄弟们虽然近年来愈加跋扈,大错小错不断,但是总体上是忠于皇帝的。对他们敲打一番可以,但是连根拔除绝不符合朱元璋的利益,是他不能允许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洪武皇帝连续打出多套组合拳,目的就是挽救淮西勋贵。

  • 第一招:公侯还乡

由于不清楚本次幕后黑手究竟是谁,朱元璋紧急向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下旨,让随同他们北征的公侯立即回京。随即老朱又将心腹爱将袁洪从山东都指挥使的任上紧急调回京城,出任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乙丑,诏晋王留山西、河南并护卫兵马驻于天成、白登等处操练,时往来提调。其定远侯王弼等悉遣还京。诏今上留征进马军于上都或兴和、兴州。相度便益,令都督、都指挥总率屯驻,常往来阅视。其公侯悉遣还京。—《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一》

而在此之后,朱元璋又做了几件事情,向朝廷百官传递其本人的想法:

其一:舳舻侯朱寿二子朱兴、朱能犯法当死,朱元璋以其父的勋劳,特旨赦免。这其实是给身陷囹圄的陆仲亨等人打气。

其二:命追封皖国庄襄公仇成之子仇正袭封安庆侯。诰文中还有“功既成于前人,福必延于后嗣”这样的话,同样传达了老朱愿意和功臣们共享富贵的意愿。

其三:诏遣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宋国公冯胜、申国公邓镇、颍国公傅友德等六位公爵,以及永平侯谢成、南雄侯赵庸、崇山侯李新、怀远侯曹兴、凤翔侯张龙、定远侯王弼、安庆仇正、武定侯郭英、巩昌侯郭振、鹤庆侯张翼等十位侯爵还乡。

老朱给出的理由是“列侯年老”,可问题是像徐辉祖、李景隆、常升、邓镇这些人都还年轻得很。甚至于仇正刚刚袭封,现在却被通知要立刻回老家养老。从这个角度上说,朱元璋急于保护这些在京公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 第二招:三法司大调整

光是保护公侯还不够,朱元璋接下来对三法司的主管官员进行乾坤大挪移,目的就是将本次案件压下去。

闰四月三十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被调去署通政使司事,通政使茹瑺调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袁泰则升任左副都御史,这个调动是大有玄机的。

通政使司在洪武朝的时候责任非常重大,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据说朱元璋曾经在八天内处理的内外诸司奏劄数量高达一千六百六十,涉及大小事件三千三百九十一件,换句话说老朱平均每天要做出400多个决定。但是不要忘了,朱元璋看到的奏劄已经是经过通政使司整理提炼过的,也就是说通政使司的工作强度还要更为巨大。现在力主弹劾的都察院老大詹徽被调去署通政使司事,显然是打算让他淹没在工作的汪洋大海之中,暂时无暇紧盯李善长和陆仲亨不放。

至于茹瑺,既然是通政使,说明他是朱元璋绝对信任的臣子。而山西万泉人袁泰,和淮西勋贵一样属于“北人”。把这两个人送去都察院管事,只能说老朱用心良苦。

在改组都察院的同时,刑部和大理寺主管官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月初一日,刑部尚书赵勉和户部尚书杨靖官职对调。五月初二日,刑部左侍郎邵永善和兵部左侍郎张忠官职对调。五月初五日,大理寺卿张庭兰调任通政使,填补茹瑺留下的空缺。

詹徽、赵勉、张庭兰等人都是湖广人氏,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赵勉的岳父翰林院学士刘三吾曾经公然在朱元璋面前提出对南人“以德化”,北人“以威制”。要知道出身淮西的皇帝本人在广义上也属于北人,可见当时朝堂之下的暗流有多汹涌。

李善长的最终结局

  • 一击致命的李善长手迹

在朱元璋连续打出的组合拳面前,李善长案渐有降温趋势。不甘失败的幕后推手又适时推出了一封李善长手迹,最终将这位老太师彻底击倒。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胡惟庸密谋叛乱之时,曾经派前元旧臣封绩出使沙漠求见北元皇帝,打算将北元结为外援。胡惟庸被杀后,封绩就留在了漠北,不敢南归。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大将军蓝玉大破元军于捕鱼儿海之时,顺手将封绩也一起抓了回来。结果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封绩交出了当年他和李善长之间的往来书信,一下子引爆了整个舆情。

今按得封绩往来沙漠私书,有善长手迹,大逆不道,罪状甚明。—《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

蓝玉剧照

抓到封绩的是蓝玉,蓝玉又是什么人呢?蓝玉有一个姐姐,嫁给了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常遇春和蓝氏的女儿常氏,是皇太子朱标的正妃。蓝玉是太子妃的亲舅舅,自然也可以算是太子的舅舅。这次针对李善长以及淮西勋贵的后台究竟是谁,恐怕不言自明了吧。

李善长虽然读过书,但是和太子背后的江南文人集团不是一路人。在洪武朝堂上愈演愈烈的南北之争,其实就是太子党和淮西勋贵争夺话语权的的斗争。原本老牌勋贵还有战功作为倚靠,但随着蓝玉等新一代武勋的成熟,朱标手下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与淮西集团分庭抗礼。双方之间的图穷匕见,是迟早的事。

  • 被连根拔除的淮西勋贵

五月二十日李善长入宫,他本人乃至朱元璋本人,都想为挽回局势做最后的努力。二人暮年相见,想起当年一个做刘邦,一个做萧何的话,史载“为之流涕”。会晤结束,朱元璋让老太师从右顺门出宫。从右顺门可以直接走西华门回太师府,不用辛苦从承天门再绕一个大圈子,也是朱元璋对老战友的体恤。

然而就在右顺门,朱元璋对文武群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此时的老朱情急之下,连“朕”都忘记说了。所有大臣的目光都投向跟在皇帝身边的太子身上,可是以“为人友爱”而著称的朱标却始终一言不发。太子不发话,群臣当然没有一人松口为李善长求情,大明开国第一元勋的命运就此注定。

群臣复奏:“善长开国旧臣,任寄腹心,亲托骨肉,而所为如此。臣等考其事反状甚明,敢以死奉法。”上曰:“法如是,为之奈何?”善长大惭曰:“臣诚负罪,无面目见百官矣。”乃抚遣归第,赐佑及陆亨等死,善长遂自经。上命以礼葬之,厚恤其家。—《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

南京明故宫卫星复原图

据统计,本次惨遭株连的公侯名单如下: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荣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南雄侯赵庸,申国公邓镇(宁河武顺王邓愈之子)、济宁侯顾敬(追封滕国襄靖公顾时之子)、靖海侯吴忠(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之子)、巩昌侯郭振(追封陕国宣武公郭兴之子)、辽东都指挥使梅义(汝南侯梅思祖之子)。

这些人之中,邓镇、赵庸甚至还在之前公侯还乡的名单之中,侧面证明了朱元璋挽救李善长的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次太子党的出击,最终以大获全胜而告终。当然他们不会想到两年后太子一死,朱元璋立刻发动蓝玉案将他们一网打尽。

结语:笔者之所以认为李善长案与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不同,是因为它不符合朱元璋的作风。胡蓝案都是在爆发以后迅速株连相关人员,其雷厉风行的特征符合朱元璋一贯的作风。而李善长案从四月底陆仲亨等人入狱,到五月下旬众人被赐死,历时近两个月(中间有一个闰四月),说明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结果。

陆仲亨、唐胜宗、郑遇春等人都是朱元璋的凤阳老乡,他们再怎么胡闹,对老朱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除掉他们,对于朱元璋来说显然是自损一臂,只能靠利用太子手下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来平衡朝堂。好在朱标深受老朱的信任,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康熙和胤礽之间,只怕早已经血流成河了。

朱标剧照

至于日后朱棣篡位重修《太祖实录》为何要为朱标遮掩,其实也很好理解。首先淮西勋贵早已式微,朱棣本人并无意去为他们平反。其次幕后黑手虽是太子党,但做出决定的毕竟是朱元璋本人。如果一味强调朱标等人在此案中的作用,难免会有指责太祖皇帝昏聩不明之嫌。对此事进行模糊化处理,是最符合朱棣自身利益的。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鸣冤。王国用激烈地指出李善长位及人臣,生封公爵,死必封王。子尚公主,女为王妃也并非难事,又何必要去跟着胡惟庸造反?而且李善长最早跟随陛下,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就大业,他凭什么相信胡惟庸可以成功?陛下最后竟然以天象当死大臣为由赐死李善长,则尤为荒谬。现在李善长已经死了,多说无益,只希望陛下今后引以为戒。

而朱元璋的态度很耐人寻味,《明史》的记载是“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老朱是这样好脾气的人么?显然不是。只能说明朱元璋本人认可李善长及淮西勋贵是无罪被诛,但元凶乃是太子,他又能怎么办呢?

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左丞相李善长子李祺如何评价

李祺是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之子,1376年尚(攀附皇亲)娶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朱元璋对他很看重,“先期赐驸马冠诰并朝服,仪从甚盛”,封为驸马都尉,又因其为长婿而“颇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祺往振(赈)济。”

李祺能得朱元璋青睐,能力必然出众。且与公主关系良好,虽“公主执妇道甚备”,仍能恭敬侍候。所以,当父亲被涉及胡惟庸案导致妻女弟侄等全家71人被处死时,李祺因与公主育有儿女(朱元璋外孙)而侥幸活命,被携妻儿流放江浦。13年后,李祺病故。

所以,李祺幸免于难的原因是:在于能力出众完成任务,谨小慎微侍候公主,父亲之事从未参与,身份特殊网开一面。

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为何在古稀之年被杀掉

谢邀。

李善长被明太祖朱元璋处死的原因,已经形成历史公论: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铲除政治隐患,把功臣集团几乎消灭干净,而身为功臣集团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几乎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长,也必然会被铲除。

↑李善长终究还是看错了朱元璋↑

但是细细挖掘整个事件本身,我们会发现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想对李善长下杀手,可以说,他以绝对的政治理性,随时观察政治形势的变化,并在最后做出了结论:李善长必须死。

李善长虽然贵为众臣之首,但他活的很难。

他为人精明吗?当然精明!

他政治经验丰富吗?无比丰富!

他懂政治吗?懂!

他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吗?非常了解!

然而,李善长再有能耐,再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再怎么看穿一切,都阻止不了自己和家族的厄运到来,这对李善长来说,才是最最悲剧的。

你看穿一切,但发现你没得选,只能洗干净脖子等死——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压迫感,恰恰强烈到如此程度!

那么,朱元璋究竟在担心什么?他为什么非要置李善长死地不可?

↑朱元璋是权力欲最旺盛的皇帝,没有之一↑

本质的原因,在于皇权的不可分割性!而朱元璋对权力的眷恋,远远超过其他帝王。任何冒犯他权威,或者有可能冒犯他权威的,都被他视为莫大的隐患。

因为朱元璋曾经“失去过”权力,胡惟庸在任职宰相期间的一手遮天,目中无人,让朱元璋引以为警训,你胡惟庸架空别的宰相也就罢了,你还常常无视朱元璋的感受,你想干什么?

明明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们,是为了让宰相帮着做事的,结果宰相仗着威权,开始拉帮结伙,引来许多官僚投靠,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这类集团,具有强大的政治能量,甚至严重左右了朝局,必然会对皇权造成一部分架空。

以上就是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日夜苦思的内容,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投靠胡惟庸的小集团,不管多少官员,职务大小,一并杀掉,死人不会造成威胁。此外,他也把宰相位置彻底废除了,六部直接向朱元璋汇报工作,累是累了点,但皇权重新完整的回到朱元璋手里了。

可是,这样做就够了吗?

↑胡惟庸敢在朱元璋面前嚣张,可谓无知者无畏↑

朱元璋实际上一直怀疑政治小集团究竟有没有被打掉。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长推荐的啊,难不成胡惟庸只不过是李善长的一枚棋子,李善长到底有多少政治能量,会不会有一天对皇权造成严重伤害?

朱元璋没有安全感。

横亘在他心里的那个阴影,实在太大了。那个叫做李善长的阴影,能力有多强,朱元璋当然一清二楚。虽然这家伙早在洪武四年就被朱元璋勒令退休,但他仍然是精神意义上的文官领袖。

必须除掉李善长,才能彻底挖掉功臣集团的根子!这个思路,朱元璋并非一蹴而就想到的,而是在他漫长的帝王生涯中,运用特务手段等种种工具,收集信息而来。

李善长会造反吗?朱元璋的恐惧感代替他的理智做出了回答:万一呢?

他可能忘了分析,李善长其实根本没有谋反的动机,就算谋反成功,他能自己当皇帝吗?七十多岁快要进土的老人了,还折腾得动吗?他如果帮别人谋反,他能够得到比现在更好的爵位待遇吗?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动机。

↑徐达死于1385年,躲过了朱元璋的政治大清算↑

除非……为了保命,但要知道,李善长其实也在赌,他赌朱元璋念及旧情,看李善长老老实实不作死,就会放过他一马,李善长或许会后悔,后悔自己活的太长,你看人家徐达,常遇春,死的多么及时,他们的后代安享福荫,代代而传。可李善长还在这里担心没有善终。

实际上,李善长如果选择早死,或许他的后代反而会得到庇佑,但他偏偏倔强的活着,傻傻的活着,他还是低估了朱元璋对他的戒备。

于是,我们看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胡惟庸已经被杀十年后,胡的罪状却升级了,从之前的“擅权植党”变成“通倭通虏”,也就是说,罪状变成了勾搭倭寇与蒙元进行谋反,这样的大手笔,肯定不是胡惟庸一个人能够驾驭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庞大的“胡党”,李善长终于被牵连了进去。

朱元璋亲自发话: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身为文臣功勋,知道胡惟庸谋逆,却不揭发,反而狐疑观望,首鼠两端,实在是大逆不道!构成了串通谋反的大罪。

李善长引颈受戮,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仅有身为驸马爷的李祺一脉侥幸活了下来。

就在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和太子朱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

朱标对朱元璋说;杀人太多太滥,有伤朝廷和气。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刺的树枝,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趁机回答了朱标的问题:树枝上全是刺,你当然拿不起来,把刺除去,你才能使用的得心应手,我现在诛杀功臣,是为你消除隐患。

李善长,不过只是这根树枝上最大的一根刺罢了。树枝就是皇权,就是朱明天下。李善长地下有灵,倘若得知这番对话,恐怕会感叹自己当年还是看错了朱元璋。

初学书法,学欧体好还是学颜体好

初学者不宜学欧体。因欧体的点画笔法要求太严格,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只有具备一定基楚后才能学习。建议书法爱好者,初学阶段可选欧体以外的其他书体学习,待具备一定基楚后再学习欧体。

李善长和萧何比谁的能力更强

【李善长和萧何是有差距的!】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萧何, 大汉国师、开国元勋、汉相国、文忠侯。

李善长,大明国师、开国元勋、左丞相、韩国公。

粗略比较,萧何和李善长很相似,两人都是很早追随刘邦、朱元璋,都是做后勤保障工作的,虽然没有太大的战功,都对刘邦、朱元璋取得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李善长和萧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萧何在历史上影响力巨大,和萧何有关事件及成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萧规曹随、等等。李善长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有限,现代社会,知道李善长的人非常少,也就仅限于历史爱好者。萧何是睿智的,有明智的政治觉悟,关键时刻政治站队正确,拒不支持谋反的韩信,有个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李善长不太睿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太明智,卷入胡惟庸、蓝玉结党谋反案。萧何善始善终,李善长本人及家族70余口被灭族。

【李善长其人其事】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滁州定远县人士。青少年时期喜欢读书工于心机,学习法家的治国理论,谋划事情大多都很准确。朱元璋打到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恭迎拜见。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乡间的长者,以礼召见,留下来当秘书。朱元璋曾经问李善长,天下战乱纷纷,什么时候平定呀?李善长回答说:“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以布衣身份起义,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的杀人,五年成就帝业。目今,元廷纲常法度混乱,天下土崩瓦解。主公起兵在濠西,离沛丰不远。这个地方有帝王气象,主公应该接受利用。效法汉高祖刘邦,天下很快就会平定的。”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的建议和分析,称赞说很好。李善长从滁州跟随朱元璋,为朱元璋参谋规划,主管粮饷后勤工作,成为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逐渐的威名远扬,有好多将领来投奔,李善长明察其人的才能,都一一地讲给朱元璋听。反复地对他们表示朱元璋的诚意,使得大家相安无事。有人造谣中伤朱元璋,郭子兴对朱元璋有了疑心,就暂时免去了朱元璋的兵权。郭子兴想让李善长辅佐自己,李善长婉言谢绝而没有去,朱元璋非常的倚重李善长。朱元璋驻军在和阳,亲自带兵攻打鸡笼山山寨,给李善长很少兵留守。元朝将领谍知带兵来偷袭,李善长预设埋伏击败,朱元璋夸奖李善长有本事。

朱元璋打造太湖水师,李善长力挺渡江。攻克采石(古战场、安徽马鞍山西南)直驱太平,李善长制书榜文禁止士卒杀戮抢劫。城下观看榜文甚众,没有人敢违反禁令。朱元璋自任太平兴国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总管,跟随朱元璋攻克集庆。将要攻打镇江,朱元璋顾虑士卒会屠城,就假装要颁布严刑峻法,李善长努力劝解。攻克镇江,杀戮抢劫事件没有发生,老百姓没有遭受兵灾。朱元璋就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宰相),李善长为中书省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人都是幕僚,军机事务处理。赏罚章程的执行,都是李善长决断。后,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李善长兼任大都督府司马,进阶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副宰相)。

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为右丞相。李善长做的都是以前做的工作,判断裁决如流,忠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朱元璋有招贤纳士的需要,立即形成文书。长时间以来,朱元璋征讨四方,都是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士心悦诚服,百姓安居乐业,向前方征调输送钱粮不绝。曾经请求重新确立两淮盐税,新立茶叶征税法,都要和元朝定制考量,去其弊端政令。又公布造钱法案,开铁冶、定鱼税,国家国库日渐丰满,百姓再不贫苦。吴元年九月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革官制,李善长晋升左丞相。朱元璋初次渡江,刑法使用很重。一天,朱元璋对李善长说:“刑法有连坐三条,可以忽略吗?”李善长因此请求:“亲戚中大逆不道者外,全部罢免使用”,朱元璋遂命李善长与中丞刘伯温重新核准法律,向国内国外宣示。

朱元璋称帝,追封先祖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以李善长充任利益长官。确立太子设置东宫之时,李善长出任太子少师授予青荣禄大夫、上柱国,总理军国重事,其他事宜一切如故。事后,朱元璋亲率礼官在郊外选定宗庙地址,李善长留守南京,一切见机行事。制定六部官制,制定官民丧服以及朝贺太子礼仪。李善长奉命建都编修《元史》,编写《祖训录》、《大明集礼》诸书,事无巨细,委托李善长和诸大臣儒家谋定策划。

洪武三年分封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汗马功劳,筹措军粮后勤,功劳很大,应该进封为国公。就授于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授予丹书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封国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李善长为人处世“外观宽厚和善,内心却嫉妒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越界冒犯李善长的权威,立即罗列其罪名表奏罢免。李善长和中丞刘伯温争权夺利而诟病之,刘伯温感到非常不安,延请告老还乡。朱元璋信任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受到牵连获罪,李善长做事依然我行我素。李善长富贵之极、意气用事而骄横,朱元璋有点讨厌他。洪武四年,李善长生病,赐给临濠土地数千亩,安排守护老坟者150户,拨给佃户1500家,一张卫士20家。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任命李善长都建临濠宫殿,迁徙江南富裕百姓14万垦田濠州,让李善长管辖经理,留在濠州三四年。

洪武七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当太仆丞(管理车马),李存义的儿子李伸、李佑都当上了群牧司的官员。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儿子李祺,官拜驸马都尉。结婚之初,临安公主恪守妇道甚为严肃。李善长家族受圣恩光宗耀祖,当时的人都很羡慕。李祺和公主成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王广洋、陈宁上书弹劾,言称:“李善长仰仗皇上宠幸恣意妄为,陛下生病也不去探望和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天不上朝,宣诏至殿前,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大不敬。”查证核实后削减李善长1800石俸禄。稍后,任命李善长和曹国公李文忠总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一同参议郡国大事,督监天坛工程。

丞相胡惟庸,当初为宁国知县,是李善长推荐的,擢升为太常少卿,后来升任为丞相,因此两个人关系不错。李善长之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伏诛,其党羽死者很多,李善长没什么事情。刘伯温辞官归乡后,御史台没有中丞管事,李善长代理御史台事务,有很多建树。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下诏免死,安置在崇明岛。李善长既不谢恩也不谢罪,朱元璋内心很不愉快。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已经77岁,耄耋之年而行为不检点。

李善长想要营建官邸,从信国公汤和借了300名卫士,汤和密报于皇帝知晓。4月,京师官民因犯罪要迁往边疆者,李善长数次请求免除其亲戚丁斌等人。朱元璋发怒捉拿了丁斌,丁斌家原来是给胡惟庸做事的,因此说出李存义等人,以往和胡惟庸勾结的事情。朱元璋命人逮捕李存义父子拷问,供词牵连李善长,供词说:“胡惟庸有谋反行为,让李存义暗中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大惊叱责道:‘你胡说什么!你要犯事,九族皆诛灭!’后来,有让李善长的故友杨文裕游说李善长,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大惊失色而没有答应,内心已经松动。胡惟庸就亲自去劝说李善长,还是没有答应。胡惟庸又让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气说:‘我老了,我死,你等好自为之!’”。

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出塞,到达捕鱼儿海,获得胡惟庸私通大漠的使者封,李善长藏匿而不汇报。”于是御史交章弹劾李善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廉等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暗中交往,有密谋。胡惟庸谋反立案,都说李善长是功勋国戚,知道谋逆而不告发,狐疑观望而首鼠两端,实乃大逆不道。当时,星象有变化,占卜结果当扳倒大臣。朱元璋遂下令李善长妻女弟侄家口70多人被诛杀。同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皆同时株连胡为惟庸党而死,株连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追坐者又若干人。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李善长儿子李祺与公主流放江浦,后来就死掉了。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因为公主的原因而没有连坐。李芳为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为旗手魏镇抚,取消了世袭。

参考书籍:《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国通史》《明史•李善长传》等。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李善长安徽滁州定远县人,后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去大仗也放心的让李善长留在后方,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引起了郭子兴的疑心,遂逐渐夺朱元璋的兵权,并且想拉拢李善长去辅佐他,但是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也越来越倚重李善长,直至朱元璋夺得天下,李善长受封韩国公,位居公爵第一位,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 并没有诛李善长九族,只有一家人包含妻女弟侄等七十余人,至于李善长为何一把年纪了还被赐死,我觉得应该一下几个原因:

志骄意满 恃宠自纵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的时间较早,帮助朱元璋稳定后方起了关键作用,以至于朱元璋说李善长就是他的萧何,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对大臣们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明史·李善长传》

在明初封公的人就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这六个人,李善长还位列封公的第一位,而李善长受宠还不止这些,洪武七年朱元璋封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及他的两个儿子,洪武九年朱元璋把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朱元璋愿与李善长结为亲家,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宠信,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李善长位居百官之首,且和皇帝是亲家,拥有这么高的地位难免有些持宠而娇,仗着朱元璋的宠信都忘记自己是谁。

如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和临安公主结婚一个月以后,朱元璋病倒了十几日不能上朝廷会,李善长不去问候,连驸马李祺也不问候,到了大殿上还死不认罪,惹得朱元璋大怒,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祺尚主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坐削岁禄千八百石。《明史·李善长传》心胸狭窄的李善长妒忌他人,借助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当刘基、杨宪、汪广洋等倒台之后,他还不懂得收敛,朱元璋开始有些讨厌他了,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明史·李善长传》

本来因为胡惟庸案被弹劾,他不选择明哲保身还非要去救别人

胡惟庸是李善长从县令一手提拔起来的,最后官至丞相,可以说没有李善长就没有胡惟庸的地位,另外就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生后,被牵连受死着众多,唯独李善长依旧稳如泰山,还兼职了御史台的事物(相当于最高检察院),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党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免了他们的死罪,将他们安置在了崇明,但是李善长并没有感谢朱元璋,这让朱元璋生气,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明史·李善长传》

这李善长已经是几次惹到朱元璋了,但是他都不以为然,反倒是想去搭救因胡惟庸按受牵连的亲戚, 丁斌是胡惟庸家的给事,因此受到牵连要被发配至边疆,李善长多次请求朱元璋赦免其亲戚丁斌等人,朱元璋大怒反倒是给丁斌治罪下狱,而这个 丁斌下狱之后,供出了李存义父子与胡惟庸交往的情形,大怒的朱元璋将崇明的李存义父子下狱,李存义在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胡惟庸还派李存义去说服李善长,许诺事成之后封李善长为淮西王,但是李善长也没有说反对或者支持,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明史·李善长传》

李善长明知道胡惟庸造反却不举报

李善长虽说没有没有参与胡惟庸谋反,但是其身为朱元璋的亲家,面对臣子造反却刻意隐瞒,这朱元璋那能接受,据记载,蓝玉的大军在捕鱼儿海,截获了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但是李善长却藏匿不报,于是,那些御史竞相弹劾李善长,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人,也去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常常窃窃私语还相互贿赠,这让李善长即使浑身长满长满嘴也说不说清,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明史·李善长传》

碰巧当时又有传言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 朱元璋把对李善长的新仇旧恨一块算了,之前的两次免死机会也没有了,于是,李善长一家包含妻女弟侄等人,一共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明史·李善长传》。驸马李祺与公主被迁徒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李祺死了,而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没有被判罪,但是两人都失去了世袭爵位的权力。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芳为留守中卫指挥,茂为旗手卫镇抚,罢世袭。《明史·李善长传》

朱元璋明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是又不得不杀

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有个叫王国用的郎中上奏,列举了李善长不可能造反的理由,就算是造反成功,他的地位也不会比现在好到哪里去,朱元璋看到这份诏书以后,并没有治王国用的罪,说明,朱元璋也可能觉得李善长被杀是有些冤枉,因此,不治王国用的罪算是默许了李善长冤枉,但是作为帝王,即使错了也不能承让,况且还是谋反这样十恶不赦的大罪,不杀他难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不足以威慑天下,谁让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况且还有家里人反水要治他于死地,所李善长死不能怪朱元璋没有给他机会,挂他自己眼睛不好使,提拔了胡惟庸和用了小人做家奴。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一、胡惟庸是李善长选定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接班人,后来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来自他家乡的、李善长领头的淮西集团;一是刘基领头的浙西集团,两大集团一直明争暗斗。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国志》!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心存猜忌的,因为刘伯温的高明胜过了朱元璋,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基还是想到了。开国封爵,文职功臣中就李善长封了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名列第一;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因犯罪被刘基抓起来要杀了,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由阻止杀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杀李彬,天必雨!结果杀了李彬,天没有下雨,刘伯温失算了,李善长煽动很多人群殴刘基,朱元璋并没为难刘基,但刘基于当年八月无奈请假回老家。临走,刘伯温还建议老朱不要定都凤阳、不要轻易攻打实力尚存的北元。刘伯温临走,推荐死党杨宪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再次与淮西集团开打。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长的把柄,不断找朱老大打小报告,产生了累积效应,本来就对李善长集团设防的朱老大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多有指责,十一月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

李善长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标太大,他也找了个代言人,此人应威望不高、容易驾驭,他选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当年刘基对老大点评的一样:“现在还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要摆脱牛犁的束缚!“就这样,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层政治的聚光灯下,从这一刻起李善长就把自己的命运有意无意地绑在了胡惟庸的战车上。

二、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胡惟庸在朱元璋帮助下打败刘伯温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打压不听话的下属,甚至挑战皇权,私截下属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朱元璋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他想彻底废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胡惟庸锲而不舍,他把儿女亲家、李善长亲弟李存义拉下水,再让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李善长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为牛哄得不得了,谁知朱元璋捏死他相当于捏死一只蚂蚁。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逾万!胡惟庸自然难免一死。

李善长本是胡惟庸的伯乐,后来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于他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加之朱老大没有掌握李善长、李存义兄弟的谋反实据,朱老大暂时没杀他,他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

三、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修房子,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汤和密报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动了杀机。

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墙倒众人推,御史府、钦天监都来踏上一只脚,最终李善长被杀,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事实上,开国功臣大明开国后仅有相当低调的汤和、沐英(元璋义子、朱标好友,奉令永镇云南,后来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标,不久跟朱标走了)、耿炳文(擅长防御战)等侥幸逃脱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过毒手的功臣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逃脱的两种情况,一种没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对朱家三代构不成威胁的;一种是汤和一类,本是老友,建功不骄,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相当于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类,防御战专家,子孙登基时来护驾的!李善长才华出众、功高盖世,尾巴夹得不够紧,屁股也没坐得稳,耳朵根子又软,遇到杀红眼的朱老大,没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