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达

诸葛亮是否刻意害死孟达?孟达为何能斩杀徐晃,其结局又如何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3 13:31:42 浏览1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诸葛亮是否刻意害死孟达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属下。公元211年刘璋派法正跟孟达带着四千人马去荆州迎刘备入蜀。孟达跟四千人马留在江陵。公元214年刘备得到蜀地,任命孟达为宜都郡太守(从南郡划分)。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得到汉中西部,下令让孟达率军攻打汉中东部。孟达攻下房陵县后,进军上庸县时刘备怕他兵力不够,派刘封率军顺汉水东下到上庸跟他会合,以刘封为统帅。不久后完全占据汉中东部西城、上庸、房陵、锡四郡。

公元219年八月关羽围攻襄樊,因兵力不够请求孟达、刘封发兵相助。两人以才拿下四县不久,不能轻易调动部队。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后来关羽身死,刘备对他们有怨恨之心。刘封和孟达又不和,刘封曾把孟达的仪乐队抢了。孟达既害怕刘备因关羽之死问罪于他,又气刘封欺凌于他。公元220年七月孟达决定投降魏国。三国志: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魏国派徐晃等人协助孟达攻打刘封,汉中东部四县从此归属魏国。别看是四个县,人口是蜀汉剩下汉中西部的三倍。

孟达投降魏国后的待遇远比在蜀汉时要好的多。深得曹丕的赏识,又跟魏国重臣夏侯尚、桓阶等交好。魏略:(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但是自从曹丕、夏侯尚、桓阶等人去世,孟达的日子就没有以前那么好过了。魏略: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公元225年魏国降人李鸿拜见诸葛亮。李鸿对诸葛亮讲:“路过孟达那儿时,正遇王冲从南边来,说过去孟达去留之事,明公您对他切齿痛恨,打算诛杀孟达的妻子儿女,幸亏先主不听这种意见。孟达说:‘诸葛亮了解其中的前后本末,最终不会那么做。’根本不信王冲的话,他相信和敬仰您,无以复加。”(王冲是李严部下,投降魏国)诸葛亮立即对蒋琬、费诗讲:“回到成都应当与孟达写封信让他知道这些情况。”费诗立即反对讲:“孟达这个家伙,过去待奉刘璋就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反复无常的小人,怎么值得给他写信呢?”诸葛亮默然不语。诸葛亮是知道孟达为人,但目的是诱为外援。三国志:亮欲诱达以为外援。诸葛亮后来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孟达,信中内容主要是为当年孟达叛蜀汉脱罪。诸葛亮跟孟达互通书信数次。

公元228年正月孟达准备起事。魏兴太守申仪跟孟达不和,数次上书讲孟达通蜀汉。申仪向魏明帝告密,但并未相信申仪之言。司马懿得知派人去察看,又劝孟达入朝。孟达恐惧而反。魏略:达惊惧,遂反。在此之前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讲:宛城到洛阳八百里,到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知道我起事,应上表魏主,往返时间一个月。这样我的城池已经加固好,粮草也充足。司马懿肯定不会来,他们将领来我根本不怕。结果司马懿并未上表魏主就立马率军征讨,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把司马懿来征讨的情况告知诸葛亮。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没有去救援,而晋书的记载蜀汉和东吴都有去救援。我觉得两种说法可以统一。就是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率军征讨孟达时,诸葛亮派了军队去,但目的是为了有没有可趁之机,至于孟达,诸葛亮是救的了就救,救不了就算了。三国志: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晋书: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从晋书的记载来看诸葛亮是派了援军,但受到魏军的阻拦。而魏略的记载是申仪率军挡住了诸葛亮派去的援军,加上孟达又败的太快了。魏略: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十六天后孟达的部下开城投降,孟达被斩杀。

我认为诸葛亮并非刻意害死孟达,相反的是诸葛亮希望孟达活着。因为诸葛亮的目的是利用孟达起事而达到从中取利的打算。公元227年诸葛亮就已经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准备北伐。蜀汉大军已经进驻汉中。我想诸葛亮的计划是孟达在新城起事,吸引了魏国的关注。这样他在趁机北伐出祁山。孟达在西城坚持的时间越久,对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就更有利。所以说诸葛亮更希望孟达活着,至于其反复和是不是真心已经不重要了。孟达一旦起事,魏国也不能容他。孟达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本来汉中东部是易守难攻,孟达过于自大害死了自己。至于诸葛亮泄露孟达起事一事,那是小说之言,保密才更有利。

孟达为何能斩杀徐晃,其结局又如何

孟达怎么会是徐晃的对手?八个孟达也打不过一个徐晃。

如果两人交手,以孟达的武艺在徐晃马前绝对走不过两个回合,徐晃就能用大斧剁掉他的肥猪头。

按照《三国演义》的记叙,徐晃是在率兵到宛城平息孟达反叛,在城下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而死。相关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中。

回目: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本来这事与徐晃没关系,他是率兵去长安准备参加与蜀军的战斗,路上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得到孟达与蜀汉勾连,企图反叛的消息,要去宛城平息。徐晃愿意帮忙,就做了前锋。
徐晃到
了城下,准备攻城,孟达突放冷箭,射中徐晃额头,被救回营中,伤重不治而亡。

司马懿这个霉菌垃圾,魏国后期张郃、徐晃两员猛将都死在他的手上,真是罪恶滔天。

按真实武艺,孟达这个渣渣根本在徐晃马前超不过两个回合就会被剁掉。咱们来拿刘封做个比较。徐晃和孟达都与刘封交过手。

徐晃与刘封交战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

回目: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数合之内,徐晃就把刘封打得败阵而逃。根本抵挡不住。

刘封与孟达交锋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

回目: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然后在本回中,徐晃又打了一次刘封。

刘封三个回合就能打败孟达,而徐晃数合就揍跑了刘封,可想而知,如果徐晃与孟达交战,孟达是个什么结果,预计不超过两个回合就死翘翘了。

这是《三国演义》的描述。而在正史上,徐晃属于病故,并非是被孟达射死。
太和元年,就是曹叡登基的那年,徐晃病重而逝,他并未参加司马懿远袭孟达的那次战役。

正史和演义上,孟达都是被司马懿攻破城池后斩杀的。

三国名将孟达,轻松斩杀名将徐晃,五子良将是否徒有虚名

就孟达那两下子,如果阵前厮杀,他扛不住徐晃一斧头。

做为“五子良将”之一,徐晃名至实归。无论领兵作战,还是阵前单挑,徐晃都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曹魏阵营中,论武艺的高低,徐晃仅次于许禇和典韦。

咱们来看一下徐晃的战绩:

1.华阴之战,徐晃出阵,郭汜部将崔勇迎战,徐晃只一合斩杀崔勇;

2.箕关之战,李乐率兵追击,徐晃迎战,只一合,斧劈李乐;
3.曹操挟天子赴许都途中,徐晃率兵拦截,曹操命许褚迎战,两将交锋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4.白马坡之战,颜良连斩曹军两将,徐晃出马迎战,战二十余合,徐晃不敌,败回本阵;

5. 廷津渡之战,徐晃与张辽双战文丑, 文丑射掉张辽盔缨,再射倒战马,徐晃抡斧截住文丑大战,文丑后军来到,徐晃退走;
6.乌巢之战,袁绍部将韩猛押粮,被徐晃、史焕截住,韩猛与徐晃交锋,韩猛不敌败走;

7.黎阳之战,徐晃出战汪昭,一刀斩杀之(徐晃还会使大刀,关羽教会的?)

8. 冀州城破,审配率部死战,正遇徐晃,两人交锋,徐晃生擒审配

9. 南皮之战,不数合,徐晃斩杀彭安;

10. 徐州伏击战,张飞夜袭遭伏,突围时逢到徐晃,大杀一阵,乐进率兵赶来,张飞突围而去;
11.土屯之战,关羽突围,徐晃与许禇联手双战关羽,关羽奋力击退二将;

12.赤壁之战,曹军败退,遭到凌统截击,徐晃赶来,阻住凌统大杀一阵,曹操乘机逃走;

13. 乌林突围战,赵云伏击曹军,曹操命徐晃与张郃夹攻赵云,被赵云击退;
14. 葫芦口突围战,曹军遇张飞拦截,徐晃、张辽、许禇三将围攻张飞,被张飞打跑,多已带伤;

15.汉中平张鲁,徐晃与庞德交锋,战三五合,徐晃诈败;

16. 汉中之战,刘封出战,徐晃来迎,战数合,刘封敌不住徐晃,败走;
17. 米仓山之战,黄忠劫粮,被徐晃和张郃包围,黄忠死战不能突围;

18.米仓山之战,赵云冲阵,杀入重围,救走黄忠、张著,徐晃与张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19. 偃城之战,徐晃率兵袭击关平后寨,关平来战,战不三四合,后寨火起,关平退走;
20. 樊城之战,徐晃与箭伤未愈的关羽交锋,八十余合,关羽渐落下风,收兵回营;

21.曹丕南征,遭到火攻,上岸撤退,遇吴将丁奉拦截,张辽被丁奉射伤落马,徐晃战退丁奉,救下张辽;

22.徐晃率部助司马懿攻打新城,被孟达射中额头,当夜不治身亡。

徐晃一生南征北战,屡遇强敌,对战过的超级猛将有许禇、颜良、文丑、张飞、关羽、赵云、黄忠等,对战过的一流猛将有庞德、关平、丁奉等。

再来看看孟达这个渣渣的战绩表:

1.张郃率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出城迎战,被张郃打得大败而回;
2.孟达降魏,献出上庸,刘封率兵来战,孟达迎战,不三合,被刘封击败;

3.新城之战,孟达在城上放箭射中徐晃额头;

4.新城之战,孟达出城迎战,城中部下拒其入城,孟达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

除了暗箭偷袭徐晃之外,孟达三战皆败,纯粹就是个战五渣。
拿刘封来做个参照对比:

徐晃战刘封,不数合,刘封败阵而逃;

刘封对战孟达,三个回合,击败孟达。

以孟达这样的战斗力,如果阵前与徐晃对阵厮杀,徐晃一个回合没剁掉他的脑壳,就算他走狗屎运了。

但武艺再高,也架不住阴招。徐晃随司马懿去平定孟达叛乱,不防备被孟达这个鼠辈暗箭射中了额头,伤重不治而亡,令人唏嘘。
徐晃还善于治军,曹操命他增援樊城之时,交给他率领的部队都是些新兵,徐晃很快就将这支部队训练成型,并带着他们击败了关平、廖化,连破关羽九寨,解了樊城之围。因其治军严整,被曹操称赞为“有周亚夫之风”。

以徐晃的功劳、武艺、资历、地位和治军才能,完全有资格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

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孟达在上庸起兵成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克服两京

孟达无论在上庸起兵成功与否,都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

孟达投降曹魏后,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孟达为新城郡太守,新城郡隶属于曹魏三大军区之一的襄樊-南阳军区管辖,新城郡离司马懿镇守的宛城有600多里,新城郡在宛城的西南方向。

曹魏针对南方的两大政权东吴和蜀汉设有三大军区,东部军区是合肥-淮南一线,最早是夏侯惇节制,之后是张辽;中部军区是襄樊-宛城一线,最早是曹仁节制,之后是司马懿;西部军区是长安-陇右一线,自夏侯渊被杀后,由曹真节制,张郃为副,在曹真去世后,将司马懿调来做为主帅。

而诸葛亮五次北伐对应的都是曹魏的西部军区,前三次是曹真驻守,从第四次开始,由司马懿防守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而对的是曹真和张郃,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让曹魏措手不及,因此诸葛亮起初进展顺利,直到马谡丢了街亭,才迫使诸葛亮退后,因为张郃攻破了街亭,等于是要堵上诸葛亮的退路,那样诸葛亮就无路可退,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输了,丢了街亭,让诸葛亮腹背受敌,失去退路而功亏一簋,与孟达在庸起兵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 。

诸葛亮之所以鼓动孟达反魏,有三个原因:

1、借孟达起兵之际,扰乱魏国部署,将魏国注意力吸引到上庸,以便诸葛亮发兵北伐,这是声东击西之计。

2、孟达是蜀汉的叛徒,且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诸葛亮于公于私都会杀孟达;

3、孟达无论成功与否,对曹魏来说都是损失,孟达成功起兵,曹魏又多了一支敌军;孟达起兵不成功,曹魏也损失一支军队,对诸葛亮来说,百益而无一害。

所以孟达无论成功与否,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是街亭失守,诸葛亮要想第一次北伐成功,街亭就不能失守,而街亭又是马谡丢的,因此要想成功就不能派马谡去守街亭,换谁去都比马谡强,比如王平。

四川男篮孟达高调二婚,被众多网友称为“渣男”,对此你怎么评价

CBA四川男篮老将孟达二婚迎娶网红“五姨太”。

近日,37岁的CBA四川男篮老将孟达完成了他人生之的第二场婚礼,迎娶了女球迷网红“五姨太”。四川男篮老板、四川省篮协主席周仕强也亲临婚礼现场祝贺,为这对新人送上祝福。

前不久CBA传奇球星王治郅二婚,大家都纷纷送上祝福,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孟达虽然没有王治郅声名远播,但也驰骋赛场多年,在CBA也有一席之地和一定的知名度,在2015-16赛季帮助四川男篮夺得总冠军。

王治郅二婚大家都送上祝福,而这次孟达二婚好像网友并不买账,有网友更是称其为“渣男”,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据说在2017年,孟达妻子还在哺乳期时,就传出他和一名网红录制的小视频,举止亲密,而这位网红“五姨太”就是现在的新娘。你说他们当时没有点啥,你信吗?出轨不敢妄加推测,但也应该是暧昧不清吧!

上图为孟达与前妻的写真↑

孟达的前妻是江苏电视台的模特、主持人、演员,身高175cm,身材高挑,面容清秀。2016年3月,为孟达生下一名女儿。本应该家有娇妻和可爱的女儿,幸福满满才对,可惜这段感情没有维持多久,或许再漂亮的老婆也会看腻吧!

长相平平、名气不大,甚至有点痞气的孟达,桃花却很挺旺,是不是有点令人费解呢!这就是所谓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不过,或许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别人的感情生活谁又能看得清清楚楚呢!今后的快乐和痛苦都需要他自己去把握,幸不幸福也只有他们知道。

诸葛亮为什么不愿意孟达回到蜀汉

说的是诸葛亮北伐前曾策反孟达,又将孟达将反魏的消息透露给魏将,逼得司马懿急斩孟达。

其实这事真不怪诸葛亮。

孟达是陕西扶风人,与法正是同乡,与李严、法正同为东州派,在刘璋与刘备争夺益州时,先后投降刘备,在刘备阵营中的政治势力仅次于荆州派。

孟达在关羽兵败后怕刘备责怪,率部曲投降曹魏,并给刘备去信说明投降原因,后受曹丕重用,曹丕去世后,曹睿不太待见孟达,孟达郁闷,这就给了诸葛亮劝降孟达的起因,并且孟达与李严私交甚好,诸葛亮欲北伐,想拉拢孟达反魏。

但孟达呢?不仅优柔寡断,而且脚踏两只船,与诸葛亮和李严联系的同时,还与东吴有书信来往,迟迟不允诺诸葛亮的策反,诸葛亮感觉到孟达的反复,同时可能又得到孟达又私通东吴的信息,于是诸葛亮将孟达欲反魏的消息透露给与孟达不和的魏国魏兴太守申仪,想以此快速逼反孟达起事,但诸葛亮没想到司马懿先斩后奏,仅8天急行军奔走1200里,包围孟达,围城16天破城斩杀孟达。

诸葛亮并没有不愿意孟达回蜀汉,事后不仅诸葛亮派出援军救援孟达,同时东吴也派兵救援孟达,只是援兵尚在路上,孟达己被杀。

诸葛亮之所策反孟达,一是因为孟达曾是蜀汉旧臣,好念旧。二是孟达在曹睿治下的曹魏官场不得志。同时不仅仅因为孟达镇守的新城郡是三国交界,位置其重要,而且孟达本人确实有才。

诸葛亮虽与李严不和,但以诸葛亮的为人,不会太计较孟达的出身,诸葛亮并没有不让孟达回蜀汉,只是事出有因。

为什么守上庸的不是张飞而是孟达

读三国史,有两个常见误会:高估了上庸的地位,低估了张飞的价值。

上庸在三国时期的地位

仅从平面地图上看,上庸是三国时期位置最紧要的地区之一。

他西连汉中,东邻襄樊,南为三峡,东北可达武关、南阳,甚至到长安也不远。

可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对这里似乎都不太上心。

上庸、西城、房陵,在东汉时是归汉中郡下面的县。

群雄割据时期,这里由申仪、申耽聚众数千家所控制,他们与汉中张鲁联系紧密,但并不归张鲁所统治,而西面以襄樊为中心的刘表也没有打他的主意。

曹操取汉中后,申耽拜诣曹操,曹操只是将这些地方由汉中郡分出来,设为郡,归到了曹占荆州,但仍然以申耽等人管理这些地区,并没有大力经营。

刘备占领上庸时期的事情,我们一会再聊。

后来,曹魏再次统治上庸后,仍然以降将孟达、申耽等人管理,也没有怎么管。

司马懿平定孟达后,曹魏虽然对上庸做了一些特别处置,但主要也是迁走人口,也没有以此地作太多文章。

三国后期,上庸等东三郡倒是有两次被纳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考量。

一次是蒋琬主政蜀国时期,曾考虑自汉中顺沔水而下,取道上庸,攻略襄樊。

但费祎、姜维等人都认为这事不靠谱,坚决反对,遂作罢。

另一次是魏灭蜀之战中,魏兴太守作为几路伐蜀大军中的一路,在钟会指挥下参与攻蜀战争。

除此之外,看起来“到哪里都近”的上庸,基本上没有存在感。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三国英雄们都瞎了吗?

位置重要,但非用武之地

上庸的位置确实重要,因此,三国时期,三国都曾力求控制他(孟达反叛魏国时,东吴也曾派援军前往,但尚未抵达孟达就败了)。

但是,这里并非用武之地。

如果许多朋友对上庸、房陵等名字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地图上的话,那不妨说说另一个词:神农架。

上庸等东三郡,就在神农架地区。

这里山岭多、交通不便。

山岭多,因此可以成为各方的国防屏障。

但在农业时代,山岭多也意味着比较贫瘠,统治成本高,难养大军。

交通不便,意味着难以运转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粮草辎重。

因此,上庸虽位置好,但最多只能在多路进攻中打打下手,非用武之地。

刘备对上庸的安排

《隆中对》是要以荆、益北伐中原。

上庸,连接荆、益两处,看起来似乎刘备绝佳的用武之地。

然而,汉中之战时,曹操迁徙走了汉中人口,使上庸这个连接器变得有些鸡肋。

由于汉中人口被迁走,刘备不能像当年刘邦一样长期在汉中驻扎大军,只能将主力带回西川,仅留下魏延等人把守汉中。

无论是上庸的军队还是汉中的军队,规模都有限,难以抽调足够兵力加入荆州战场。

而如果驻扎在西川本部的刘备军主力要经上庸作文章,需先翻越大巴山脉进入汉中,再从汉中沿水流极其湍急、航行条件危险的沔水进入上庸,再沿山、河出击对手,其运输压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如果刘备要将部队加入荆州战场,最便捷的是自成都顺江而下,没必要爬山涉水从上庸过去。

显然,上庸虽然在地理上连接荆、益,但其作用比较有限。

刘备对上庸等东三郡的安排如下。

1、承认申家兄弟的地位,继续保持自治,以维持稳定。

刘备以申耽为上庸太守,申仪为西城太守,以刘封为副军将军。

东三郡,除了被孟达攻取的房陵外,其余两郡仍然事实上保持自治。

2、发挥孟达的影响力、能力,吸引、整理人口,经营上庸。

当年刘备在新野和南三郡时,采纳诸葛亮之谋,整顿流民户籍,扩充了相当实力。

直接去抢申家兄弟的人肯定不利于稳定,但如果能够整顿流民户籍,就可以壮大刘备在东三郡地区的力量。

孟达出身扶风大族,其父孟他曾为凉州刺史。同时,孟达本人拥有比较全面的军政才能,后来被魏人称为有将相之才。

因此,无论是出身还是才能,孟达都可以为上庸带来更多。

后来,孟达叛走时,带走了部曲四千余家!

这四千余家部曲,显然是孟达以其影响力、能力带来或整顿出来的。

3、以东三郡实现对刘封的“安置”。

刘封是刘备假子,但已入宗族,依古代宗法关系,是有继承权的。

然而,刘备当然是要亲儿子刘禅继承。

以相对偏僻、独立的东三郡由刘封统辖,类似于古代分封,是处理好刘封、刘禅关系的唯一可能。

刘备对东三郡的长远规划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刘备的人事安排看,至少时间内,维持稳定、整顿人口、充实力量是刘备对东三郡的主要要求。

当然,刘封、孟达也都是军事人才,在必要时,给与邻近区域(如关羽)协助也是应该的。

但是,东三郡兵力本就不足,维持稳定的压力大,能抽调的兵力,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所以,当时的东三郡,既然发挥不了张飞所长,也非张飞所能完全胜任,完全不适合张飞。

张飞的价值

张飞的价值,被低估了。

尤其是在刘备夺取汉中后,张飞所在的巴西郡不再处于对敌一线,似乎给人“闲置”的感觉。

其实不然。

首先,巴西郡对益州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巴西郡,邻近刘备的统治中心成都平原,但该地多山,多“板楯蛮”,地形、人情迥异于成都平原。

形式迥异,因此自治程度很高;多板楯蛮,因此兵源丰富;邻近统治中心,因此对益州的稳定影响极大。

当初,刘璋之所以请刘备入川,一为防备张鲁,次则为防备巴西太守庞羲的叛乱。

因此,如果巴西郡太守有贰心,则益州无宁日,如果巴西郡太守是自己人,则不但益州稳定,且当地兵源还能使刘备军实力大增。

尤其是板楯蛮,其战斗力非常强悍,是天生的精锐,在当年刘邦还定三秦时立下过大功。

因此,张飞坐镇巴西郡,对形势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张飞军团是刘备军中的快速反应部队。

张飞并不只是巴西太守,他还是假节的右将军,后来还是车骑将军。

他的部队,是刘备集团野战军主力之一。

张郃进犯三巴,张飞奉命率万余人进入巴中宕渠,击败张郃;

刘备进取汉中,张飞、马超先率军进攻下辨,拉开战役序幕;

刘备要攻夷陵,第一件事是叫张飞到江州会合。

看来,张飞是中等规模战役的主力部队,是大规模战役的前部。

巴西郡看似在二线,但却是最适合发挥张飞“先头”作用的地区。

巴西郡内水网密布,沿着嘉陵江等水域,巴西郡的力量不论是西到武都,北到汉中,东到白帝城都非常方便,而自白帝城到荆州江陵更是朝发夕至。

夷陵之战失败后,巴西太守阎芝立刻征兵,由马忠带去,结果,马忠抵达永安的时间,比驻在江州为后部的赵云还要早!

可以说,巴西郡虽既不处一线,也不繁荣发达,但却是快速支援各处战场最有利的区域。

驻在巴西张飞军团,正是照顾全局的快速反应部队。

个人看法

之所以有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刘封、孟达没有支援关羽攻襄樊作战。

其实,孟达、刘封所说“山城初附”等困难并非虚言。

上庸驻军本就不多,又因内部既未稳定,又因地处一线,有后顾之忧,不可能给与关羽太多实质性帮助。

相反,当时的刘备、张飞如果要援助荆州战场,顺江而下其实速度也不会慢。

215年南三郡之争时,驻扎于成都的刘备迅速率领5万大军抵达公安。而其实从江陵、公安到襄樊战场,也是很快的。

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时,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疲惫空虚,难以派大军前去支援,但如果以张飞率万余精锐支援还是可能的。

张飞所部兵力虽不多,但是精兵,且巴西郡深处后方,行军也全部经过己方区域,非常安全,毫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

因此,刘备集团在襄樊之战的失利,主要原因是总体协调、规划上的问题。

其实,当时的荆州,曹操曹操不断调徐晃、张辽,甚至自己靠近襄樊战场,孙权调吕蒙、陆逊,甚至自己靠近江陵时,两大势力的重心全部靠向荆州。

这种情况下,上庸守将是刘封、孟达还是张飞,真的会有什么不同吗?

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期间,刘备集团确实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失误。

不过,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否定刘备的识人之才和用人胸襟。

一码归一码。在对上庸的定位,对张飞的任用问题上,刘备的处置还是是精当的。

孟达,三国中四易其主的小人,为何却屡受信任

看看三国同时期的叛主求荣之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有可以利用的价值,比如吕布,勇冠三军,谁不想收下有这样的猛将为自己所用?

比如魏延,将帅之才,刘备舍不得他被杀,也想为我所用。

再说蔡冒,曹操也知道他什么货色,但是人家确实水军本领是确确实实有两把刷子的。

而孟达的话,据我了解的一些信息,别人对的评价还是挺高的,说明他是有过人之处的,要么带兵韬略不错,是个人才。要么个人魅力高,容易被人所喜,反正能留名的都不是泛泛之辈,有别人代替不了的本事。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许多人才华横溢,却在哪里都早早遇到天花板?

将相之才、卿相之器、乐毅之量

孟达归顺魏国后,曹丕十分高兴,派出了许多善于识人者前去看看。

这些识人者回来后,纷纷表示:孟达这个人,文武兼资,有“将相之才”、“卿相之器”。

而曹丕亲自面见孟达时,孟达也“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瞩目”!


直到西晋时,傅玄还写到:“论者多称(孟达)有乐毅之量”。

我们有机会去看看孟达的几封书信:给刘备的辞职信,给刘封的劝降信,给朝廷举荐人才的奏书,其文采确实不一般!

可是,就这样一位被人普遍看好的人才,为何却总是遇到天花板,连续跳槽,最终落下反复无常的骂名呢?

不顺利的第一份工,已暴露孟达问题

孟达的父亲是曾被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孟他(但似乎没有上任)。良好的教育,扶凤的尚武之风,孟达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本应是乱世中的瑰宝,闪闪发光。

可是,孟达的第一份工作却很不顺利。


孟达和好友法正一起到益州,投奔刘璋。

对于这段经历,《法正传》说的是:“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这段经历,暴露了孟达的缺点: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个缺点,影响了他一生。

孟达和法正似乎都有这种问题。后来,法正得志后,睚眦必报,被人所诟病。


法正,作为谋主,他的缺点,尚能让别人帮忙擦屁股。但是,孟达,想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样的缺点就让人很不放心了!

胸怀大志,身负才干,却无所作为,因此,法正与张松“常窃叹息”。作为法正的好友,孟达自然也是“不满派”的代表人物了。

投奔刘备,似得明主,迎来史诗级机遇

人生总会出现机遇,借着迎刘备的机会,孟达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刘备。

刘备对孟达的印象很好。在平定益州后,让没有参加平益州作战的孟达做了宜都太守。


早先的张飞,后来的陆逊,都做过宜都太守。这个岗位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吧!

在平定益州、争夺汉中的战斗中,镇守宜都的孟达都没有参战。可是,孟达没有等多久。公元219年,平定汉中的刘备下令孟达进攻房陵,攻略上庸。

上庸,连结汉中与荆州,不论对关羽北伐还是汉中防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武之机,终于来了!

错杀一人,深失人望,沦为副手


孟达打仗有两把刷子了,二话不说,就把房陵打了下来。

可是,就在此时,孟达犯下了一个大错:孟达的军士,杀掉了房陵太守蒯祺。

杀掉敌人太守,不算什么特别不好的事,问题是:蒯祺不是一般人。

首先,蒯祺,是诸葛亮的亲姐夫!


由于兄长诸葛瑾很早就去东吴为官,诸葛亮和姐姐的关系很不一般。

其次,蒯祺,来自荆州大族蒯家。

荆州大族中,蒯、庞、蔡、黄、习各家关系盘根错节。所以,杀掉蒯祺,无疑是对荆州派的大打击!

偏偏此时,刘备集团内部,荆州、益州、东州,各派的关系十分微妙。

因此,不管是孟达故意杀掉,还是孟达的士兵擅自杀害,孟达兵杀蒯祺,充分暴露出:孟达不具备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连如此敏感的人际关系意识都没有。

因此,刘备“恐达不能独当”,让刘封率军会和孟达,孟达归刘封统属。

千古之谜,或许是千古奇冤

随后的一段历史,成了孟达被人指摘的主要“黑历史”——-不救关羽。


有说法是,当关羽攻襄樊时,派人来调刘封、孟达军。刘封原本想出战,但孟达说:“刘备本来犹豫要不要立你为世子,但关羽说你是养子,怎么可以做世子?”因此,刘封按兵不动。关羽战败身死,刘封、孟达之不救,也成了“千古罪人”。

平心而论,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刘封给孟达扣的屎盆子。

当时,刘封为主将,调不调兵,刘封说了算。

而刘封与孟达,政治派别本来就不同,又很快“不睦”。孟达怎么可能敢和互不信任的刘封说这样的话呢?刘封又怎么可能因为孟达的话而决定不出兵呢?

遭受侵凌,潇洒跳槽

后来,刘封被刘备责备时,罪责为两条:“侵凌孟达,不救关羽”。


欺凌孟达的罪责,排在不救关羽前面!

而后来诸葛亮给孟达写信时也说:“当初都是刘封欺凌你,辱没了先帝用贤之名”。

据说,刘封夺去了孟达的鼓乐队。这鼓乐队可不是升旗唱歌用的,是作战的指挥系统。也就是,刘封彻底剥夺了孟达的独立指挥权!

孟达被迫写了一封潇洒的辞职信给刘备。在信中,孟达把自己比做伍子胥、乐毅等被谗言迫害的贤臣。

随后,孟达顾不上留在西川的妻子家人,投奔了曹丕。

应该说,孟达的这次“被迫跳槽”,刘备、刘封都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是孟达缺乏独自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刘封,既是刘备的假子,也是战将,身份特殊。如何与这样的人物相处,需要一定的人际艺术。

可是,孟达却与刘封“数争不岔”,激怒刘封,这是不明智的。

短暂的太平后,又陷入孤立

如前所说,孟达投奔曹丕时,受到了曹丕几乎肉麻的欢迎。

孟达也用他的表现,顺利渡过了“试用期”。

他以一封佳作试图诱降刘封,又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攻取了上庸。

随后,也与夏侯尚、桓阶等大人物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似乎如鱼得水。

可是,好景不长,曹丕、夏侯尚、桓阶等人都很快去世了。


孟达相对太平的岁月,可能要感谢曹魏阵营中的好朋友——桓阶。

事实上,早在孟达投魏之初,刘瞱等人就曾经表示孟达靠不住了。而司马懿,也认为孟达“语多倾巧”,不喜欢孟达。

但是,孟达的好朋友桓阶是曹魏集团中的稳定器。早在曹操时期,他就经常各方周旋、劝解,排解各派之间的相互攻讦。

可是,桓阶死后,孟达就没有人为他擦屁股了。渐渐地,孟达再次陷入孤立中。

欲再投蜀,自恃才智,兵败身死。

诸葛亮,敏锐把握到了孟达的危机,于是,写信诱降孟达。

孟达允诺,双方书信往来,商议机宜。


可是,情况被魏国掌握。

有的记载说,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给了魏国,害死孟达。这个史料来源,主要是曹睿给孟达的信“这么重要的信息,诸葛亮怎么可能会让我们劫持呢?一定是反间计”。

事实上,敌国之间的书信往来,被查获的可能本来就很大。三国时期,类似的信息截获非常常见,何况,孟达和诸葛亮、李严是频繁书信往来呢?

曹睿给孟达的信,无非是稳住孟达而已,怎么能顺着本意来理解呢?

可是,得知泄露的孟达却“自恃才智”,麻木大意。面对诸葛亮的提醒,他算了道数学题:司马懿想打我,先要派人禀报天子吧。天子回信,又要时间吧,司马懿再来,怎么也要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城池早就稳固了!


可是,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

孟达仓促应战,部下开门,孟达兵败身死。

上庸城三面阻水,易守难攻。如果孟达能不拖大,安抚好军心,做好防务,坚持守到诸葛亮汉中援军到达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孟达败后不久,吴蜀两国的军队都接近了上庸,见孟达已败,退军。)

汉末魏晋之际,名士看人很准,既然众一致认为孟达“卿相之才”,孟达自然是有能力的。

可是,这样的才智卓绝之人,却在刘璋、刘备、曹魏三处都早早遇到自己的瓶颈,从未真正接近成为“卿相”,甚至被迫跳槽!

真正的“卿相”,不但要自己才智卓绝,还要能够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可以不“同流合污”,但你要有处理好关系的能力(或强势压制,或怀柔处理,或问钱不问心,总之要有一套自己的相处之道)。否则,如何在大规模行动中获取必要的信任、配合呢?

可是,许多人,不屑于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合作伙伴的情感、利益,看成“世故”,结果,往往得不到支持,早早遇到天花板,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遗憾!

愿君得道多助,不断进取。

诸葛亮为何要“出卖”孟达

关羽北伐(襄樊之战)中,一直占据着有利位置的刘封、孟达。可以说是相距襄樊之战主战场路途较近的辖区,倘若刘封或孟达能搁置个人争议,放眼大局来考虑,或许历史可以改写。因为,孟达若挥师增援,会让围堵关羽的曹魏大军的形势呈现首尾相衞的局面。

但不知为何,刘封与孟达方面或许是因为内耗,或许是因为自保等种种不知的原因,未伸出援助之手增援关羽。由于刘封、孟达两人未兴兵增援,关羽北伐败局已定。同时,二人的私心也将一代名将关羽推向了死亡末路。

关羽死后,孟达为此觉得局势有些不妙,上司一旦追究起责任,作为主要领导的他一定是负有渎职罪。而刘封势必会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不利因素统统推卸给他。而平日里由于备受刘封的压制与陵暴。所以,孟达思来想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夜反水。

而此时曹操已死,新的继承人,曹丕对于孟达的弃暗投明给与了高度的赞赏。孟达的送来的贺礼,让曹丕甚是高兴。曹丕在刚刚代汉称帝之际就摊上了这种好事,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军事上来说都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于是,曹丕对孟达格外照顾,又是赐金赏银又是封侯拜将。

人走夜路,第一次会胆颤心惊。但是,第二次在走,就是轻车熟路了。所以说,孟达的这一次反水,貌似理由也很充分。想当初,是刘备的疑心作怪,所以在人事安排上出现了这么一个错误。说来说去还是由于刘备的不信任,才会安排刘封“驾驭“在孟达之上。

虽说,关羽的死直接助推了孟达反蜀降曹的速度。

但是,站在当下的角度回顾历史来看,若是,孟达当时不离开蜀汉阵营的话,他的下场也会很惨,即使不死也会被架空权利或贬为庶人。因为感情色彩很浓的刘皇叔极有可能为了袒护刘封而开罪孟达。还有诸葛孔明于公于私也不会让孟达活得太久。所以,孟达为了自保而选择反叛也是属于一种本能的反应。

孟达归顺不久,曹丕命他为主力与徐晃、夏侯尚各自统领大军袭击刘封。双方征战数日,刘封不敌,最后败于孟达。上庸、房陵、西城三镇;母嫁子随,从此姓曹。曹丕随即将三镇管理合并为一,设立曹魏新城,并任命孟达出任第一届执政长官。接下来,孟达先后又和曹魏权臣桓阶、夏侯尚等人搭建了良好的人脉网。

所以他在降于曹魏阵营后的这段日子里还是比较惬意、比较舒坦的。回顾前半生来看,此时的孟达或许是达到了璀璨夺目的仕途高峰。

公元226年初夏,随着曹丕崩逝。司马懿临朝辅政,几位和孟达平日关系较好的夏侯尚、桓阶等人的也先后离世等因素,让孟达度日如年,忐忑不安。虽说;曹丕生前比较看好孟达,但司马懿一直坚信孟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由于;孟达都得于曹丕的宠信,而一再相安无事。曹丕死后,孟达没有了靠山,等于彻底孤立寡与,甚是抑塞。

诸葛亮得到这一情报后,抓住有利时机,开始差人秘密鼓动孟达投诚蜀汉的策反工作,而此时,孟达也萌生此意。自然,诸葛亮诱降孟达;一是处于私心,二是他想通过孟达兵不血刃就夺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镇,因为此处是蜀汉伐魏的战略重地。

由于双方人员与书信来往过于频繁,以至于,让司马懿的党羽“申仪“嗅觉到了这种反常的政治气味,(同时:诸葛亮为助推孟达投诚的速度,将情报故意透露给了孟达的政敌)申仪得知后,差人以日行千里的速度呈报于司马懿。

司马懿获悉密报后,二话不说,随即调兵遣将、日夜兼程奔袭新城。

就这样,孟达在获悉遭人检举之后,反魏立场更加坚定。随后攥写书信,差人前往蜀地向诸葛亮陈述新城的局势。同期,对当前的情况做出了剖释,他自认为,假使“司马懿“兴师城下,必须事先得到魏都方面的批准。

再说司马仲达此时尚在宛城(南阳),就是统兵来袭,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在这期间孟达有充足的时间加固城防,积极备战。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仅仅一周,司马仲达的雄壮之师已到新城百里开外,集结待命,等待着后续大部队的到来。第八天晨曦,司马懿的天降神兵就兵临城下了。

司马懿于城下躬行践履指挥八路军士攻城,攻守双方鏖战半月余。第十六日,司马懿在城内奸细的策应下攻克新城,而孟达在城克之后死于乱军之中。

孟达一生三进三出,没有大放异彩却背负着千古骂名。孟达的将帅之贤、卿相之才、乐毅之量,在其活着的时候,并没有释放出来,就由于人品问题而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