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勒

德军为什么不渡过伏尔加河,包围斯大林格勒呢?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夺取列宁格勒的美梦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4 09:49:20 浏览1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德军为什么不渡过伏尔加河,包围斯大林格勒呢

德军为什么不渡过伏尔加河,包围斯大林格勒呢?这个问题算问到点子上了,如果德军占领了伏尔加河,就等于占领了整个斯大林格勒城,正是苏军占有伏尔加河桥头堡的有利地形,才使保卢斯的围城之战无法达成,而苏军却利用伏尔加河的内河运输和斯大林格勒到后方的运输线不断增派兵力和物资,才扭转了战场不利态势,最终对第6集团军实施了反包围。

一方面,保卢斯想渡河但力不从心,兵力被分散了。

从第6集团军的作战历史来讲,确实对德军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赖歇瑙把第6集团军指挥权移交给保卢斯时,希特勒还专门对保卢斯抱有厚望,希望他在乌克兰和南线战场打出一片天地。

作为东线战场两个最重要的摩托化部队,一个是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一个是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都是德军作战的主力部队。应该说,在苏德战场上,除4支装甲集团军外,这两个集团军出战最多,功劳也不小。

1942年春天,保卢斯指挥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合作打赢了第二次哈尔科夫之战,为蓝色方案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个好开端却因为希特勒的分兵部署导致满盘皆输。

6月28日,德军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由A战斗群进攻高加索,由B战斗群进攻斯大林格勒。本身对于南线宽泛的战线来说,分散兵力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当第6集团军进展顺利时,7月17日希特勒再一次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兵南下,导致保卢斯独自承担进攻的任务。

这两次分兵行为,客观上讲让苏军找到了突破口,虽然德军是以进攻高加索为主要目标,但苏军却把斯大林格勒当作了主战场,当德军发现苏军准备对保卢斯第6集团军展开围歼,尤其要切断A、B两个战斗群之间的通道联系时,匆忙又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回防,但此时,苏军已经依托顿河和伏尔加河做好了防御准备,德军再想占领斯大林格勒难度就大了。

从这个层面讲,并不是保卢斯不想进攻斯大林格勒,而是兵力太分散,他有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保卢斯不敢渡河作战,苏军占有了有利地形。

从斯大林格勒战役进程看,保卢斯在被包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70%以上的城区,这与斯大林格勒的地理环境有关。从一定程度上讲,德军占领的地方越大,他需要防守的兵力也就越分散,所以,当朱可夫8月底到达斯大林格勒前线时,也就发现了保卢斯并不敢渡河作战,因为苏军占据了伏尔加河上的有利地形,第6集团军一旦过河,很有可能落入苏军的包围圈。

因此,从9月份开始,朱可夫就命令苏军第62、第64两个集团军围绕伏尔加河以西地区作巷战和背靠背作战,目的就是拖住保卢斯,而苏军却在外围不断调集重兵展开更大规模的战役。

在实际作战中,保卢斯有没有越过伏尔加河的能力呢?当然有,而且还有一部分打了过去,在一部分河段形成了拉锯战。但保卢斯也有他的难处和担忧,这是因为在他的侧翼只有几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防守,在B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之间还有几百公里出现了防御漏洞。所以,保卢斯既担心渡过伏尔加河落入苏军包围圈有去无回,又担心苏军从背后打败仆从国军队腹背受敌。

而在朱可夫制定“天王星行动”前后,苏军不断从伏尔加河和铁路运输增援部队和物资,到10月底就形成了对第6集团军的包围态势,虽然期间第6集团军在第4装甲集团军配合下也展开了几次反攻,但收效甚微,到11月19日苏军“天王星行动”展开时,希特勒才发现第6集团军形势危急,匆忙派曼施坦因南下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救援。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保卢斯在被苏军包围后的表现受到质疑,但他在前期的作战指挥还是可圈可点的。只不过当苏军展开大反攻时,面临希特勒不准撤退和曼施坦因让他向外突围,在执行命令方面的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夺取列宁格勒的美梦吗

事实上德军从未对列宁格勒这座城市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德军在推进到列宁格勒城郊外便停止前进了,此后再未恢复进攻。让德军的进攻停下脚步的不是苏军的顽强抵抗,而是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命令。命令指出停止对列宁格勒的直接进攻,改由围困来迫使列宁格勒屈服。

当时连苏联自己都对保卫列宁格勒失去了信心,大量的工厂机器和工人开始向后方疏散,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急忙运出城外,同时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各部队在占据了郊外防线后,已经重组完毕,准备向列宁格勒发起最后的进攻,后来的历史学家估计如果德军真的发起进攻,最多几天的时间就可以拿下列宁格勒。然而进攻没有发起,希特勒调走了北方集团军群麾下的装甲集群,使其失去了进攻能力,围困列宁格勒的战略也归于失败,德军无力切断拉多加湖上的补给线,列宁格勒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愈加强大,双方在此开始了长达900天的消耗战,占据数量优势的一方将最终获得胜利,德军以失败而告终。

关于希特勒不顾前线指挥官的劝告执意下令停止进攻的原因确实令人不解,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德军在残酷的巷战中遭受严重的损失,在1941年9月份,德军占领基辅后,苏军埋设的带有定时引信的地雷使德军遭受相当大的损失,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埋设了地雷。显然苏军绝不会给德军留下一个完整的列宁格勒,必然会和基辅一样,让德军付出重大伤亡,所以希特勒不想让他的军队进入这座城市,遭受不必要的伤亡。他原以为苏军的抵抗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崩溃,却不曾想到他们却挺到了冬季的到来,并建立起一条冰上补给线,打破了德军的围困企图。

1942年希特勒曾经想弥补他在上一年所犯下的错误,将刚刚攻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第11集团军调往列宁格勒准备发起进攻,但是这个进攻计划被苏军的大规模反攻而破坏,随着南翼战事的恶化,希特勒再也抽不出兵力来解决列宁格勒,在苏军日复一日的进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终因损失太大而不得不撤退,直到苏军在1944年初发起的强大进攻将德军彻底逐出了列宁格勒地区,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最终胜利!

苏德战争中,德国如果一开始就去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会不会好一些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所计划的利用一场“闪电式”进攻在短时间内歼灭苏军并迫使苏联投降的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彻底的错误,德军最高统帅部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靠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并不能彻底解决苏联以及它的军队,至少需要几次这样的大规模进攻,用2到3个夏季进行数次的大会战,一步步的占领苏联重要的战略要点,最终让苏联失去战争潜力。

那么到底占领哪里才能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呢?显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断苏联大部分的石油补给,使苏联军队彻底失去机动力,而高加索的石油产量占到苏联总产量的90%。另外在通往高加索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是一片辽阔的农业、工业和矿业区域,这些再加上高加索的油田和库班的农业区几乎可以决定苏联的战争经济能力,所以德军要想真正打败苏联,这些地方是必须要占领的。

但是直接以高加索为进攻主要目标在军事上又存在的巨大的风险,那就是高加索距离德国实在是太远了,几乎是距离莫斯科的两倍,在没有歼灭苏军主力前就如此深入苏联的大后方,其暴露的左翼掩护问题是致命的。所以在进军高加索前,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歼灭苏军主力,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消灭来削弱苏军的力量,然后再做深入的进攻。因为苏军的动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不能通过一系列的战术进攻来消灭苏军,那么苏军的实力会增长到惊人的地步最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1941年德军的战略目标仍旧要放在莫斯科方向上,利用苏军极力保卫这个政治中心、工业中心、交通中心的思想,歼灭不断投入到这个方向上的苏军主力,以取得下一年度的军事优势,或者即使未能达成歼灭目的也要通过占领莫斯科这个交通枢纽来削弱苏联军队的机动能力,这样广阔的空间将从苏联的盟友变为可怕的敌人。这样在1942年的攻势中德军就可以选择乌克兰、顿涅茨盆地以及高加索这些重要的战争经济目标,从而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的基础。没有了莫斯科,那些从内地增援的部队和从北极过来的英美援助物资将无法及时的运往南部地区,在南翼的苏军将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而德军却可以集中力量用于南翼的决战上,取得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

德军对苏联的进攻计划要分两步走,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莫斯科、列宁格勒为首要目标,南翼则以掩护中路的进攻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的作战则转向了南方,南翼德军在正面进攻,中路的德军则以莫斯科为前进基地转向南方进军斯大林格勒,切断南方苏军的退路,待歼灭南翼苏军后,全力进军高加索,占领那里的油田。

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德军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德军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42年,德军第6集团军逼近斯大林格勒城,德国装甲部队在经历了莫斯科严冬的打击后重振雄威,苏军由于损失大量主力部队后节节败退,战争渐渐对苏军不利。苏军统帅崔可夫在指挥斯大林格勒时,要打破德军这种闪电进攻的部署。他提出过一个“拥抱敌人”的作战方案,即把敌人主力吸引到斯大林格勒进行攻坚战,逼迫敌人陷入残酷的巷战,在消耗其作战能力后在南北两端集结兵力,发动钳形攻势,将德军第6集团军合围歼灭。

要达成这样胡战略目标,重中之重是要守住伏尔加河上的码头,使后方兵员和增援的装备能顺利增援斯市。崔可夫做了以下部署:第一在伏尔加河前将沿岸的建筑,改造成火力堡垒据点,据点的地下室布置战防炮,一楼布置重机枪,二楼布置精确射手与狙击手,肩负狙击敌人步兵,为大炮引导攻击目标,第三层是迫击炮。这些据点成南北排布,牢牢挡在伏尔加河之前;其次,所有战斗部队任何人员均装备步枪,手雷,随时准备与德军进行接触作战。最后,利用伏尔加河岸比河岸高出许多的地势优势,在伏尔加河岸部署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风琴”。

德军第六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由于长期在陆军部做参谋工作,并没有并没有多少军队在指挥经验,这次他是首次单独指挥一个集团军。实战经验的缺乏让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放弃了德军最擅长的侧翼包抄战术,而让部队直接从正面进攻斯大林格勒。前文介绍过,斯市的特点是南北长,东西窄,背靠伏尔加河,几乎没有防御纵深,伏尔加河的增援与补给极易受到攻击,如果德军从南北两路迂回渡河,迅速抢占伏尔加河渡口,就可将斯市进行包围,彻底切断苏军后勤补给线。

战役走向都按崔可夫的预想进行着,苏军兵员与装备补给通过伏尔加河渡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的主力陷入不断在巷战之中。虽然德军在不断在进攻下控制了斯大林格勒绝大部分地区,但苏军利用这段时间在两翼集结了足够的突击部队,用德军最擅长的闪电战方式将德军第六集团军团团包围。

关键时刻保卢斯又犯了第二个致命错误,他获知苏军在其两翼集结的情报后,首先是向希特勒的统帅部报告,等待希特勒的指令决定下一步行动,而没有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迅速的应对。正所谓兵贵神速,正在他等指令之时,崔可夫指挥苏军迅速抓住战机,指挥大军分别从两翼对德军进行包抄,德国被团团包围,缺乏补给后,德军向苏军投降,保卢斯成为德军首位投降的德军元帅。

苏军虽然此次战役损失惨重,但在崔可夫的指挥下,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一举歼灭了德军精锐在30万军队,从此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整体局面,战争的天平逐渐向苏联倾斜,德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二战,德苏都受到重创不假,既然论到战时局势的转折:那就得看欧洲战争的整个动态。战争,瞬息万变,一次决策的失误都是牵一发而牵动整个战略而会产生变数的。

我们已知德国攻打英国是为了麻痺苏联放松警惕性,然而希特勒的“海狮计划”首先在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方面已然产生了变数。相对英国空军,英国空军可战飞机只有1200架,德国投入战斗的是2600架,数量上存在悬殊差。但英国的雷达先进,英国又釆用游击战术对付德国,从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这样,“海狮计划”彻底失败,当时希特勒已经兵至波兰临界,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给苏联斯大林和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看出了希特勒的猫腻。无疑希特勒在整个策略方面已经产生了变数,这种变数是希特勒出于无奈而加速向苏联突袭。也就是说:希特勒准备不足,特别是后勤跟不上,到了苏联十次卫国战争形成了拉锯战,形势呈现出了胶着状态,紧接着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进入了12月的严冬季节,纳粹士兵的御寒衣服在哪里?这是转折的一个方面。

二战,诺曼底抢滩登陆才是最初的转折伊始。这就牵涉到国际动态,转折?美国的立场转变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美国有过声明:表示对战争站在中立的立埸上,可到了诺曼底抢滩居然公开与英国结盟,参与了战争。诺曼底登陆英美在加莱港造足了假象,迫使德国以重兵防守,结果英美盟军在诺曼底胜利登陆成功,造成了德军的两线战场。

这样一来,德军面临了更多的困境,因此说:诺曼底战争是形成二战最初的转折点。

希特勒在让H.戈林实施“海狮计划”时他疏或了这种二线战争的风险。西线英美实实在在打掉的是德国的家底。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弟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战役也是近代战争史上最为血腥、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预计在200万之多,投入人数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最多。由于进入冬寒季节,德国当时已形成了两线作战,德国由于供给跟不上,先已冻毙20万之多。这次会战不光在人数上减员,且从战士士气上大打了折口。因此说,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国纳粹遭遇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

这次战役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6月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导致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历经了严酷的冬季。

此后,库尔斯克会战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二次大战最大规模的对攻战役。这一次战役苏德共出动了8000辆坦克,双方参战人数达到280万之多。双方空战飞机达到了5千架之多。

库尔斯克会战创下了战争史上坦克和飞机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记录。

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意图对苏军造成最大的伤亡从而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但是在这一次的会战中,希特勤又犯了一次战略错误,将进攻时间一再延后,给苏军有了足够的准备;同时苏联红军又从德方获取了德军进攻的情报,苏军于是纵深性地构筑了三层梯跃式的防御工事。

这次战役可以说是德苏胜败的分水岭。其实,战役之前,德军已没有多少胜算的把握,主要表现为已经没了战略主动权或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的选择性。于是苏联从这里开始大量收复领土失地。

库尔斯克战役也被东部战线认为是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性转折的战役。这是德国遭遇到的一次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来所保持的攻击局面,而且直线下滑,引成了苏德总体力量对比上的倾斜。至此,苏联才有了反攻的机会,直达柏林会战。

德军战俘。

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战方的胜利,各个时间节段都是互相密切关联的。没有西线战场美英对德国的工业,军事基地和作战飞机的狂轰烂炸和希特勒战略上的失策。如果没有英美盟军抢渡诺曼底战役也便没有希特勒顾此失彼的二线战场。如果没有斯大林格勒的冬季和战略转折和库尔斯克的最后胜利,那么也便没有柏林会战!希特勒突袭苏联时是550万战士,到了柏林会战时的人数已不足100万,实际上所剩只有80万兵员,希特勒打到这个份上岂有不败之理?

库尔斯克会战是不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是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初,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趁机反攻并且收复大片国土。德军在后撤的同时,南方集群司令曼斯坦因开始有计划的放弃部分据点,诱使苏军深入。因为苏军已经连续进攻了三个月,战役进攻略显疲态,进攻速度减慢。曼斯坦因趁机收拢溃败的德军,在得到后方的补充之后,重新组建南方集群,并且向苏联红军发起反扑。重创苏联西南方面军,并且通过哈尔科夫战役将苏军赶回库尔斯克地区。此时在整条战线上,库尔斯克成为一个突出部嵌入德军防线。

曼斯坦因认为机会来了,只要围歼库尔斯克的苏联红军,就能把战线拉平,甚至重新夺回南线的战场主动权。他这一想法得到了希特勒的肯定,并且制定了围歼苏军的“堡垒计划”!等到德军准备充分以后时间已经到了43年的7月份,对面的苏军已经把库尔斯克打造成了一个防御“堡垒”,防御库尔斯克的有两个苏联方面军合计133万人;后方还有一个苏联草原方面军做预备队,有57万人。7月5日,苏联的炮击拉开了德军进攻的序幕。德军用于南北围歼的部队有78万人,远远少于苏联防御的部队。所以结果可想而知,苏联不计成本的消耗,击溃了德军的进攻。

此役德军伤亡20多万,超过1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严重打击了德军的气势,德军仅有的进攻力量也在这里消耗殆尽。至此,东线德军仅存的一点希望破灭,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进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而苏联红军则开启了全面进攻的狂潮。所以说库尔斯克会战也是二战的一个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莫斯科战役终结了德军的全面进攻,希特勒只好把德军改为南北两翼重点进攻。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南部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起初德军进展顺利,并且一度攻占九成的斯大林格勒城区。而苏联为了扭转局面,采用钳形攻势“天王星行动”,成功围歼了攻入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重创德军的南方集群,导致希特勒的重点进攻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说是苏德争夺战场主动权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德军的失败意味着在东线战场基本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我是铁血步兵1927,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感谢支持!

为什么二战德军打不下列宁格勒

德军装甲攻击集团军

最适合大范围远距离突击打击

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

大料石料建筑物密集

稍加改动

变成良好的筑垒区

装甲部队遇到连绵不断的筑垒区

无法发挥全部战力

只能一座座房屋争夺

一个个街区争夺

费时费力

伤亡惨重

苏军不计代价向列宁格勒补充急需物资

又转移五十万妇孺老幼

再加天寒地冬

苏军绕开陆上部份

越过冰层运输物资

维持列宁格勒最基本需求

战力依然不减

德军见耗下去也得不到大战果

其它作战区兵力不济

决定抽调部份主力部队到其它地方参战

留下的德军以围困列宁格勒为主

列城之战进入相持阶段

随着德军在苏联各地连吃败仗

最终支持不住

围城的德军

在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面前

彻底丧失信心

逃之夭夭

苏联取得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故,德军与世界为敌

实力支撑不住其野心

不败才怪呢

#凌远长著#

二战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为何还要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伤亡较大。

北方集团军群则被列宁格勒拖住,无法调运较多兵力。

而南方集团军群的伤亡不大,连战连胜,还是具有强悍的攻击力的。

当时希特勒认为,北方和中部战线的苏军,已经站稳了脚,集中大量兵力,修建复杂的防御工事。

在这种情况下,强攻是不能短期内奏效的。

希特勒一直认为,是否占领莫斯科是没有关系的,关键在于歼灭苏军主力,或者消灭苏军战争资源的供应。

然而,目前苏军还有数百万有生力量,西伯利亚的军工厂利用大量战争资源不断生产新式武器。

看来,德军如果不能想到解决办法,必然被拖入持久战。德国的资源有限,是希望速战速决的。

于是,希特勒想到的办法就是:攻占高加索油田。

当时苏联主要的石油全部来自高加索的油田。如果德军占领高加索,苏军的石油资源就会枯竭,苏军也就不战自败了。

但是,想要占领高加索地区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这里是复杂的山区。阿塞拜疆人、车臣人依靠山区,同俄罗斯人作战了几百年之久。

同时,想要占领高加索地区,必须占领斯大林格勒。这是是全俄罗斯第三大铁路枢纽,也是伏尔加河水运的重要枢纽。

如果想要占领高加索地区,务必控制斯大林格勒这个枢纽,才能确保高加索的安全。

苏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死守斯大林格勒。

实际上,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死守,导致德军进攻高加索战役的失败。

在1942年,德军A集团军实施老鼠行动,以集中兵力攻占在阿塞拜疆的油田地带。

苏军凭借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拼死抵抗。

期间,原本计划高加索攻势的德军,逐步被抽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于是,激战到9月,德军在车臣被红军拦住,无法推进。

当时,德军距离格罗兹尼的油田是一步之遥。

德军的进攻虽然导致苏军被迫摧毁了自己的一些油田,但没有切断苏军的石油来源。

苏军通过里海,用水运的方式将阿塞拜疆巴库的石油,源源不断运到中亚,在通过铁路运到莫斯科和西伯利亚。

客观来说,希特勒的决定不能说是错误的。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要求继续攻打莫斯科!

但连斯大林格勒都打不下来,何谈莫斯科。

总之,当时德军打这种消耗战和攻坚战是错误的。因为类似于哈尔科夫反击战一样,把苏军放出来打,而不是自己这样硬啃。

斯大林格勒德军为什么非要强攻不搞攻城打援,以逸待劳

这个和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

要说攻城打援,在大国中,玩得最溜的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了,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军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歼敌大于占地的指导方针。攻城打援,攻城可主可次,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围,重点是打援。打援不是阻援,不是挡住别人,而是彻底消灭援军。消灭援军后,通常被围的敌军也会意志崩溃,最后实现既歼敌又占城的目的。

攻城打援的背后是广阔的运动战空间,这个尤其重要。这个空间来自于敌军占住点和线,我军占住面,若双方都是以面对面,则难以攻城打援,因为战场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打援所需要的运动空间很小,所以我军在抗美援朝、对越和对印的战争中很少用这个,更多采用大迂回直接包各种饺子围着打。

一般来说,敌对两国之间的战争很难实现攻城打援,因为攻方很难有那么广阔的空间可用,也不可能有攻城打援那样从容的时间。所以攻方主动时大多是大迂回包饺子,苏德战场上就是如此,而等到攻守双方趋于平衡时,大多是阵地战(城市巷战是最残酷的阵地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的区别

二战时期的苏德三大战役分别是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这三场大战对于苏德双方来说,均有不同的意义,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意义重大。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扯下伪装,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军事实力排名欧洲前六名的波兰就沦陷了。德军快速攻占波兰使得希特勒对德军的“闪电战”战术非常满意,他毫不犹豫地把坦克炮口对向北欧和西欧,强大如法国都没有挡住德军的坦克履带,落得个投降当傀儡国的下场。德军在西欧大陆上的横行无忌,让他们的自信心达到了顶点,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三路侵入苏联。

德军的突然袭击让苏联非常吃惊,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德国会撕毁互不侵犯协议,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德军在列宁格勒将苏军团团围住,同时他们在基辅围降60万苏军,只要占领莫斯科的话,苏联的防御将彻底被德国切割开,莫斯科战役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场大战。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苏联所有交通线都汇集于那里,如果德军攻下那里,那么苏联就很难快速派兵增援被攻击的城市了,这将使得苏联各个城市极易被各个击破。对于苏联来说,莫斯科是交通要地,同时也是苏俄精神的象征,如果那里被攻破,损失的不仅是交通便利,人民的精神力也会受伤。

莫斯科战役进行得异常激烈,德军的坦克疯狂向莫斯科城奔去,而苏联也不断从后方调集增援部队,双方誓要击败对方。当双方打到最激烈的时候,上天下了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雪,德军的坦克和武器在严寒中失灵,苏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莫斯科的那场大雪带走了德军的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同时也带走了德军闪击西欧积累起来的士气,此后的德军已经不是原来的德军了。此消彼长,苏军从仓促应战到慢慢进入战斗状态,他们的士气开始不断地提高,为后面战胜德军奠定基础。

莫斯科战役后,德国的燃料储备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希特勒计划夺取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为计划成功,希特勒派心腹爱将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攻击斯大林格勒,以保障前往高加索地区的德军不被苏军夹击。虽然德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那么他们不仅一雪莫斯科战役的前耻,还可以解决长期遏制他们攻势的石油燃料问题。可惜,苏联已经不是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苏联了,他们已经进入到战争状态,德军前往高加索地区的部队无功而返,而负责在斯大林格勒牵制的保卢斯被困致投降,德军彻底丧失了赢得苏德战争的希望。

莫斯科战役是德军败的开始,斯大林格勒战役则象征着德军彻底深陷失败的泥潭之中,他们的精气神全部都消耗干净,他们胜利之门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