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荷赛奖揭晓

2015荷赛奖揭晓(10月10日下午1点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今年2个获得者会有中国作家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4 15:09:43 浏览1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10月10日下午1点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今年2个获得者会有中国作家吗

给莫言先生正个名,莫言先生能得奖,主要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在欧州精英阶层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欧州的电影评奖方式扁向贵族模式。也正是这种原因,莫言的作品也随之进入了欧州的主流文化。译本被纳入欧州多家著名大学的图书馆。莫言的作品在一定范围被认知,莫言本人同时也得到了认可。

巜红高梁》对近现代的中国男人的形象塑造上有突破性的意义。我认为是正面的形象。起码打破了以往作品中描绘的中国农民懦弱,病夫的固有模式。让欧州明白,中国男人是有血性、有张力、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汉子。

诺奖,不过一场游戏,而且是一小群欧州人的游戏。中国的强大不可能在玩游戏中成长。中国的强大是依靠太多的无名英雄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的默默的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家庭、事业、生命。他们不求名利。在这些中国人面前,一个小小的诺奖,又算的了什么。(一气呵成,有错误,请谅解)

后续:我认真的阅读了其它条友的精彩回答:大约有这样一种声音或观点,认为莫言先生为了迎合西方的文学审美,利用丑化国人形象来获得认可。

我们姑且绕过这种观点,从另一方面进行探讨:建国七十以来,我们中国人大约经历了四种心态变化,忍受、妥协、和解、自嘲(自黑),这四种心态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见证了多数国人随着国家的强大,而变得更加自信。(强大、自信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声音)

我们总说,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应该是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应该有更多包容、能听得进批评、甚至对有意的挖苦和嘲笑保持微笑。真正的强大和自信不是某几个人通过丑化就可以打垮的。相反,保持微笑和自黑精神才恰恰显示了强大和自信。

续二

看了条友的评论,内心深感欣慰。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仍然有很多朋友观注中国的文学作品,以鲜明的态度支持自己欣赏的作者。这说明中国文学一定会有更灿烂辉煌的明天。观点不同并不可怕,真理就是在争论中产生的。况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但看待同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可能会有另一种结论。

特别想强调的是:巜红高梁》是莫言先生能得诺奖的“敲门砖“。莫言先生从构思开始到作品成书,也从没有为能够拿到诺奖有意的费过心思。(注:为表示对莫言的最起码的尊重,后文皆用先生代替) 再直白些讲,当时的先生可能没敢想过诺奖。

我在上文提到先生的作品被认可,从而使得先生本人也被认可,这对先生得奖却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排除政治因素包括中国强大及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和所谓“丑化“、“迎合“)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同鸿沟,译者就是架在鸿沟上的桥梁。译者对于文化的输出和引入有决定性的意义。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输出更是困难。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译者即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厚重的积累。同时译者本身的文学修养与作品的作者不能相距太远,甚至于要超过作者本人。这还不够,译者本人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还要有知名度。这样译本才能准确的表达出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思想,同时译本也更容易被读者认可和接收。译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先生的幸远,在于遇到了这样的译者。当然先生的作品也有自身的丰富内涵。这里不做过多评论。

先生得奖后,在任何场合没有骄傲之举。更无言论夸大自己,贬低他人。反而越显低调。

但不是每个作家都有先生之幸运。

各位条友,我们让先生委屈一下,以他为准线,因为各种因素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家认为比先生优秀的作家,都是应该有实力获得诺奖的。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大家的真正实力是不低于或高于诺奖获得者的。

……

我们有理由自豪……

荷赛举办到第几届了

1956年,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三位摄影家米伦登克(Ben Van Meerendonk)、谢勒(Kees Scherer)和威斯曼(Bram Wisman)把一次荷兰全国性的摄影比赛扩展为国际性的新闻摄影比赛,并且建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这一长久性的组织。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主办者强调并鼓励摄影记者深入现场、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倡导有创造性的、形象感染力强的表现手法。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者历来多为西方摄影师,不过随着发展中国家参赛者迅速增多,中国摄影工作者也曾多次在这一赛事中折桂。2017年2月13日,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中国摄影师王铁军获得日常生活类单幅二等奖,年度图片大奖由美联社记者Burhan Ozbilici 拍摄的《土耳其暗杀》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