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哪个实力更强些
- 清代三位长子褚英、豪格、胤礽,其中谁最悲催
- 假如皇太极的遗旨写明了要豪格或者多尔衮继承皇位,那大清还能入主中原吗
-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为啥多尔衮后来成为辅政大臣,豪格去哪了
- 豪格实力明显强于多尔衮,为何夺位还是失败了
-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 历史上豪格的妻子为什么改嫁给多尔衮为王妃
- 豪格在竞争皇位时主动退出,为何最后却在狱中莫名其妙去世了
- 假如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当上皇帝,多尔衮不帮他打仗,豪格能不能一统中原呢
-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哪个实力更强些
如果是单单拼支持力量的话,肃亲王豪格是要强一些的,因为他是皇长子,得到的是皇太极率领的两红旗的绝对支持。
但是我认为多尔衮和豪格的实际竞争优劣是势均力敌的。
多尔衮的优势在于他战功显赫和宽广的人脉。他早年就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建立了卓越功勋,深受军士的爱戴。在此期间,多尔衮主要掌握的是两白旗的军队,得到的事是两红旗部分将士的支持。
在战争胜利后,皇太极让他掌管六部中的吏部,就是管理下面众官的部门,这让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获得了大量的能人。
豪格也曾跟随皇太极打仗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人脉,但是他所建立的功勋远没有多尔衮多。但是他是皇长子,可以得到的是皇太极的两红旗的全力支持,这就是他的优势。
除此之外,他还取得了正蓝旗的支持,此外还有礼亲王代善等人支持豪格,有了三旗的支持,豪格想要争夺帝位应该是有这个实力的。
但是,在此期间有很多的政治人物是摇摆不定的。比如说索尼,他在肃亲王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一直没有表示出明确的态度,所以这股政治力量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
所以双方是僵持不下的,无论哪一方,想成为这个皇帝,必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且是满族人民内部的斗争,对这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显然是有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表面上剑拔弩张的二者实际上在处于一个制衡的局面,谁也不想当千古罪人。这才在权衡之下,有了提出立福临为下一任皇帝的计划。
清代三位长子褚英、豪格、胤礽,其中谁最悲催
先说结论,最悲催的就是豪格了,本来最有希望成为满清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但实际上由于情商和政治能力欠缺没有当上皇帝,这倒罢了,自己最终被折磨而死,妻子被霸占。在仔细谈论豪格之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褚英和胤礽。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这三个人都是皇帝的嫡长子。
褚英。爱新觉罗·褚英。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长子,其母是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禇英死的时候年仅35岁。由于当时史料不全,褚英的死因并不清楚,禇英自幼就追随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应该说屡有战功,而且颇具领导才具。因此上努尔哈赤十分高兴,对这个骁勇善战的长子也是多加培养。在禇英20多岁的时候就加封禇英为广略贝勒,由于禇英母亲早逝造成了禇英性格的缺失,缺乏教养和政治上的深度和素养。多年的战争生涯导致了褚英的性格粗暴、心胸狭隘,生性狂傲,根本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公然以努尔哈赤的接班人自诩,这样就公然与其他弟弟公开对立了。女真“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以及一些兄弟们与褚英不和,于是在努尔哈赤面前告状,努尔哈赤解除了他的兵权。但褚英没有就此好好反省,缺乏政治头脑。不知道低调为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禇英不仅不追思改过。而且天天诅咒五大臣。多次公开宣称掌权后处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被宫中的密探告发。努尔哈赤震怒异常,公元1615年,褚英在被圈禁两年后被处死,死时年仅35岁。太子之位素来是皇家政治利益争夺的焦点,禇英实际的被杀就是太子之位争夺失败的结果。禇英无后。也没有被追封。
胤礽。爱新觉罗·胤礽。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康熙大帝的嫡长子,康熙皇帝按照儒家传统,在其刚刚一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康熙之所以这么早立太子。一是为了政局稳定,二是为了效仿汉族皇家的礼仪,胤礽自幼就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康熙皇帝也亲自加以教导。康熙对胤礽寄予厚望,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随着时间推移越发觉得胤礽不是当皇帝的料,各个方面缺乏一代雄主的气魄。胤礽两废两立。可见对其失望之极。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朝鲜使臣在给本国的报告里,对胤礽派评价很高。胤礽一生真是悲剧,高开低走,可以说,胤礽最大的悲哀在于当太子太早,而康熙在位时间60年,是谁都得逼疯了,不仅是他,包括他身边的政治利益集团。又加上一大群虎视眈眈的弟弟。可以想象一想胤礽也够悲催和可怜的,应该说在康熙42年,胤礽31岁的时候,索额图作为太子党党魁被圈禁至死。仅仅5年之后第一次被废。胤礽当皇帝就此彻底没有希望了。后来虽然被复利立,不过是安定朝局而已。后被圈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不过五十一岁。追封理亲王。胤礽后代也不好,到第三辈就不在宗室之列了。
豪格,爱新觉罗·豪格。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豪格初封为贝勒,皇太极登基时,晋封为肃亲王。一生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但实际上,豪格就是一勇之夫,没有任何政治头脑和能力,而皇太极之所以迟迟没有立太子,就是在给豪格机会,在培养这个长子,但皇太极死的过于突然,没有留下接班人。所以当时皇帝之争十分激烈,而人选就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无疑豪格的胜算最大,只要豪格稍微有些政治头脑。许以重利给宗室里资历和威望最大的代善和拉住济尔哈朗。豪格完全有理由和资本当上皇帝。
可惜,豪格太傲了,“假意谦虚”一下,就丧失了唯一的一次机会。在顺治元年满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在平定四川以后,于1648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而且是世袭罔替,成为满清最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假如皇太极的遗旨写明了要豪格或者多尔衮继承皇位,那大清还能入主中原吗
1644年,华夏大地上三皇并立。北京的崇祯,西安的李自成,沈阳的皇太极。他们到底谁入主华夏,成为他唯一的主人。但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皇太极突然驾崩,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当然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继位人的人选。应该说。如果皇太极留下遗命的话,太子肯定定是其子,但未必是皇太极,不可能是多尔衮。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确定,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滚继位都不会影响满清入主中原,当然,如果是豪格当皇帝,成事的可能性不大。满清当时的最大幸运就是避免了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造成了的分裂。形成了多尔衮主政的局面,迅速入关,对比之下。南明王朝的诸王为了当皇帝彼此内讧,如此的南明不亡简直没有天理了。
有点扯远了,先说豪格,应该说时年34岁的豪格年富力强,他比小叔多尔衮还年长3岁,而且掌控正蓝旗和两黄旗、而且两红旗掌门人,宗室里资历最长的代善也支持豪格继位,又是皇长子也得到了部分汉族大臣的支持,这些都是豪格最大的优势。在商议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两黄旗将领明确坚持“立帝之子”豪格顺嘴一句我德薄福少,难以胜任,被阿济格抓住不放,使得豪格异常尴尬,两白旗则提议由多尔衮继承,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面对这种局面济尔哈朗提出由福临继承,两黄旗说立皇子,但福临也是皇子,自然不会自打嘴巴,就此福临登基。
“性柔”(性格软弱),是豪格失去皇位的主要原因,假如皇太极立他为太子。从后来豪格的表现来看,他的性格、秉性,能力,都比多尔衮差的太多,虽然多尔衮位于权力中枢,豪格也许无法抵抗,但起码的自保的能力还是应该有的吧,但结果很可惜,六年以后,豪格死于狱中、妻子也被多尔滚霸占。假如豪格继位。满清肯定会入关,但未必会成功,首先就是多尔衮肯定会拆台,绝对不会为豪格卖命,而豪格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多尔衮的实力,多尔衮绝不会坐以待毙,三兄弟绝对会奋起反抗,满清也许就此陷入分裂。豪格和多尔衮就得争得你死我活,清朝没入关就要内战。大规模的混战和内乱。别说入关,自我消耗就得覆灭。再就是,在皇太极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显的后妃都是蒙古族,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却不是。很不显眼。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中,豪格的出身和能力都不是最显贵的,只是年龄居长。如果皇太极立太子的话,真未必是豪格。
再说多尔衮,满清能够有多尔衮这样的大战略家真是太幸运了,也是明朝的不幸,应该说,皇太极立多尔衮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为了自己孩子安全,他也不敢立多尔衮为太子,当年他逼死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件事不仅皇太极不会忘记,也一定让多尔衮铭记肺腑。假如多尔衮继位,以豪格为首两黄旗肯定会反抗,但这种反抗的力度会很小,规模也不会很大,不过是茶杯里的暴风雨。多尔衮登基,他会立即入关,会采取更加猛烈的军事行动去消灭大明,因为他是是皇帝,做事不会畏首畏尾。实际上由于当时八旗势力分布平衡。多尔衮无法做到一人独大,一旗独大。没有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因此才退而其次,让福临登基,自己辅政,实际成为“立皇帝”的局面。可以说,在这个件事情上,多尔衮很有大局观,比南明那些猪(朱)强百倍,不争一时之短长,这才是成大事的人,多尔衮应该考虑的是,定鼎中原以后,凭借功绩和能力让福临退位,但后来的事情出乎和脱离了多尔衮的控制,再就是多尔衮自己没有儿子,也让其感到沮丧,而且39岁的多尔衮暴毙。如果多尔衮没有暴毙,应该一定会篡位登基。但历史不可能假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为啥多尔衮后来成为辅政大臣,豪格去哪了
豪格被多尔衮弄死了。
一、为啥多尔衮成辅政大臣
因为争位过程中主要是豪格和多尔衮斗得难分难解,二者已经形成嫌隙,不可能再在朝堂上二人都成为辅政大臣。
事实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是作为豪格的代表任首席辅政大臣的,只不过后来被多尔衮慢慢排挤出去,多尔衮独掌大权而已。
二、豪格和多尔衮争位过程
皇太极死后,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而拥护多尔衮的主要是多尔衮亲领的两白旗。
论直属力量,多尔衮要强于豪格,而正黄旗、镶黄旗,镶蓝旗等之所以拥护豪格,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儿子。而不是因为他是豪格,所以二强相争,相互不让。就便宜了六岁的皇太极另一个儿子福临。
福临继位之后,豪格的亲信只剩自己亲掌的正蓝旗。加上多尔衮在朝廷不断集权。豪格自然越来越成为多尔衮眼中钉。
公元1648年,豪格在四川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结果回去后被多尔衮罗织罪名下狱,不久死于狱中。
而三年后,多尔衮也病死了。豪格被顺治平反。
豪格实力明显强于多尔衮,为何夺位还是失败了
人这一生不容易,有太多的无奈。同样豪格就是这样,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也是这样,因为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在1644年这个关键性的时刻,皇太极暴毙,这样就面临一个权力真空的问题,这时候必须要有人填补上这个真空,此时由两个人最有希望,一个是豪格,另一个就是多尔衮。两个都是相当有实力,有能力,而且战绩突出,可谓是不分伯仲。但是相对来说,豪格的在支持势力方面还是强一些,但是还是没有夺得地位,这正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多尔衮。
多尔衮在战绩方面是要强于豪格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谋虑的人,这从后期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顺治皇帝即位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而没有豪格的份,况且最后豪格也是在后期死于和多尔衮的政治斗争。
我想这个优势在当时还不是太明显,也显现不出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天下大势,当时社会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刻,在对明朝战争中,清军节节胜利。况且关外还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这三股势力交织在一起,是十分危险和微妙的。结果是必有一方胜,另两方必死。所以为了大局考虑。福临胜出,豪格和多尔衮都做了妥协。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因为装“高冷”,所以豪格遭雷劈了。将一道送分题生生做成了送命题!
(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1609年,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
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在对大明、蒙古、朝鲜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可谓是有勇有谋。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也因此晋升为亲王,统领正蓝旗,备受皇太极倚重。不过豪格虽贵为长子,但满洲并没有立长的传统,所以豪格无法自动获得储君之位。
而且当时的满洲贵族在政治体制上还十分原始,带有浓重地部落协商色彩。特别实在立储方面,没有建立可靠的传承机制。在先帝没有指认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主要还是依靠贵族大臣协商决定。
这一缺陷在皇太极即位之时就十分明显,而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却依旧没有明确太子或是皇位继承人,这位他死后的皇族倾轧埋下了隐患。
1643年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又是闪电般驾崩,死前照样没有说明白谁来克继大统,由此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龄上却还比豪格小三岁)
这叔侄俩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对皇位觊觎已久。
相对而言的,当时情形对豪格略微有利。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拥有其父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朝中重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希望拥戴肃王为君。
就连德高望重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论硬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总体实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
豪格却装了个大13。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后,就径直退出了会议,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豪格这一走,情形可就是急转直下,多尔衮和多铎立即抓出豪格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来一场华山论剑。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仅就此错失皇位,也为自己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顺治帝福临,他的命运和他的名字一样,真是天福降临)
历史上豪格的妻子为什么改嫁给多尔衮为王妃
多尔衮与豪格本是叔侄关系。因争夺皇位而反目成仇,慢慢演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关系。
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猝死,让建国不久的大清平静的水面起了微小的波澜。因为皇太极撒手人寰前并没有确立自己继承人。而满清来源于后金,当时并没有可以依赖的皇位继承制度。于是乎,大清的皇位成为了众人互相争夺的焦点。
当时,皇太极的弟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的实力最强,争皇位的声音最高,冲劲最足。
由于都是皇太极的至亲,都有可以骄人的赫赫战功,都在军中拥有了声望,而手中的权力又相差不大、能力难分伯仲。又没有一个权威人物能震住其中任何一方,所以,在令人垂涎的皇位面前,二人都互不相让,都有志在必得气势。
这样,叔侄二人无论是谁继承了皇位都遭到另一方的拚死反对,导至了二人成为势同水火仇人。唉,古往今来,在权力面前,亲情的力量总是很孱弱的!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亲情在政治人物面前都是适用的。三国时的曹丕与曹植如是,宋朝的赵匡胤与赵光义如是,明朝的朱祁镇 与朱祁珏如是。多尔衮与豪格来自游牧民族,在皇位面前亦如是,人类真有点悲哀。
当时,大清政权仍在关外,而皇太极之逐鹿中原以取得天下的伟业仍任重而道远,这个时候,手握重权的二位皇家人物却开始了内斗,非常危险!
大清的王公贵族们自然不会让这种危险持续下去!头面人物都想方设法协调二人的关系!最终形成了折中方案,双方各退一步,都不当皇帝!而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第一摄政,豪格第二摄政。
由于福临年幼,实际权力尽落多尔衮之手!这样,曾经的竞争对手豪格就成了多尔衮打压的重点对象。
多尔衮以皇帝的名义派豪格去征讨盘踞在四川地区的张献忠。显然,如果豪格铩羽而归的话是没好结果的!
豪格死于狱中,大福晋改嫁多尔衮。
豪格能征惯战,凯旋而归。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豪格。而和睿亲王多尔衮却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被下狱,不久即死于狱中,年仅40岁。
豪格死后,豪格的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曾经去宫内给孝庄太后请安,无意中被多尔衮撞见了。虽然博尔济吉特氏已为人妇,还生过孩子,可是依然风韵犹存,风姿绰约、明眸善睐,这沉鱼落雁之容,让多尔衮动了心。
多尔衮不失时机对博尔济吉特氏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博尔济吉特氏深谙自己民族的传统,她还没被中原贞操观念同化,父死子娶后母、兄死弟娶长嫂在她的民族司空见惯!她也没有拒绝睿亲王,就改嫁给多尔衮当了他的王妃。
豪格在竞争皇位时主动退出,为何最后却在狱中莫名其妙去世了
明离子替豪格喊个冤:豪格真没有想着主动退出皇位竞争!他曾经离皇位那么近,那么近。
但是怪就怪豪格被汉化的太早了,非要想来个“三辞三让”,结果刚一让就被拿住了把柄,这件事是为啥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暴病而亡,死因非常蹊跷,好多人揣测他的死因,但估计也只能是猜测了,真正咋死的,谁也说不清了,反正有一点很糟糕:他死的太突然,连皇位继承人都没有来得及落实。
这下可就炸了锅了,各个皇子大部分都成年了,还有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是皇位的候选人,因为当时的满人还没有汉化太彻底,所以什么“嫡长子继承制”根本行不通,所以身为皇长子的豪格有压力,但是不大。
不用太担心,满洲八旗中,其中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三旗是明确支持他的,其他的各旗也并不反对,比较豪格军功显赫,当得起皇位继承人资格。
但是,多尔衮不同意,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对多尔衮是真的好,曾经对多尔衮说:
“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赉尔独厚。”
所以,多尔衮也是争夺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但是虽然满人当时汉化的不彻底,但也知道多尔衮的胜算不是很大,毕竟是皇帝的弟弟,难不成学北宋开朝时赵大赵二的兄终弟及?这风险大家可担不起。
于是,支持豪格登基称帝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时候,豪格真的飘了,把自己视为嫡长子继承制的不二人选,有人劝他早日登基。
结果豪格学着汉族储君的样子,说了一句:
“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结果,这句话传到了多尔衮的耳朵里,正愁没理由弄你呢,自己在这装,好,不是谦虚吗?那我可当真了,于是多尔衮向众人宣布:豪格无心问政。
于是,这下子豪格可就完了戏了,让支持他的旗主们都很失望,但是这些人也不想让多尔衮当皇帝,于是纷纷表示,不立豪格也行,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
于是,爱新觉罗·福临捡了个皇帝,便是顺治皇帝。
多尔衮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摄政王,这下,豪格不但没了皇位,日子也越来越苦了。
顺治元年,也就是福临刚登基,豪格便让多尔衮以“诋毁中伤摄政王”的名义削了爵位。
然后清军入主中原,豪格再次被封为肃亲王,出征四川,灭掉了张献忠。
按理说打了胜仗回北京肯定也是封赏一番,封,封你个大铁链子,多尔衮说。
豪格一回到京城就被多尔衮给抓了起来,理由是构陷他“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等罪名,大家现在知道了,完全是没事找事,但豪格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幽禁了起来,不多久,便死在了狱中。
历史果然是胜利者书写的,登不上皇位,连命都难保了,当然了,多尔衮也不是啥胜利者,顺治皇帝亲政以后,便给豪格平冤昭雪,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人都死了,恢复爵位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假如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当上皇帝,多尔衮不帮他打仗,豪格能不能一统中原呢
个人认为,多尔衮对于清朝建立和挥师入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的无可替代的,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如果没有多尔衮,几乎就没有大清王朝200多年的基业。别说是豪格,如果没有多尔衮,皇太极生前努力做好的一切入关准备几乎都会化成泡影,更别提皇太极驾崩后的挥师入关了!
作为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自幼便跟随父辈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单就其政治智慧而言,和多尔衮根本不在一个级别。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之所以能被正蓝旗、两黄旗坚定支持,是因为豪格亲率正蓝旗;两黄旗也是为了延续自己“天子亲率”的崇高荣誉和各种特权、优先权等。也就是说,八旗之中,并没有就豪格的文治武功而支持他的旗属。
多尔衮则不同,在皇太极的亲自教导和带领下,他迅速成长,数次单独率领八旗军队作战,无败战记录。更重要的,他对汉臣的重用,对汉臣的招抚工作做得尤为突出。三藩的特殊贡献就是多尔衮重用明朝降将,夺取中原的最好代表!
如果没有多尔衮,豪格毫无疑问会继承大清皇位,但他能不能挥师入关,能不能入主中原,还真是得看他的造化而非他的能力。个人认为,如果豪格继位,没有多尔衮襄助的话,他怕是连宁远城的吴三桂都搞定不下!
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1641年,五十岁的皇太极因为爱妃海兰珠病逝,伤心欲绝,身体变得衰老多病。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清军入关的前天晚上猝死于满人的老家盛京。皇太极在生前没有为大清立下皇储,这也为后来豪格和多尔衮带来了争夺皇位的机会。皇太极在位期间,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举措都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没有立下皇储,这一点为后来大清在关内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难。皇太极最大的优点就是审时度势,但是在即将离世的时刻,皇太极却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后来的局势带来了多个波折。
在皇太极离去以后,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和比自己年长两岁的侄子豪格展开了一场惊心的争夺战。在皇太极去世后的17天中,大清的局势一度紧张,双方人马都是非常的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局的动荡。首先说一下双方中实力比较强悍的一方:皇长子豪格。豪格自小便在皇太极的屁股后面征战四方,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在皇太极去世以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遗留下来两黄旗嫡系部队的支持。
当时高领已经61岁的亲王代善,他也就是皇太极的二哥,本来礼亲王代善也有资格加入到皇位争夺中的,但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长年受到皇太极打击,好争之心已经被磨灭了。但是礼亲王代善对皇太极情深义重,虽然皇太极在位期间,经常针对代善,但是代善不计个人得失,带领两红旗转而支持皇长子豪格。自己常年征战的嫡系部队正蓝旗,再加上和皇太极一心的济尔哈朗镶蓝旗。大清的八旗中,支持豪格继承皇太极皇位的就占了多数。在军事方面,豪格的优势要远远优于叔父多尔衮的。
下面说一下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当时占据的优势。多尔衮当时是比较年幼的,身为叔父,他比豪格还要年轻两岁,但是非常的有谋略,性格和努尔哈赤很是相像,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生前曾经两次创立储君,大儿子褚英因为褚英常年在战场上生活,性格比较暴躁,心胸比较狭隘。被立为汗位继承人的褚英更是嚣张,对重臣和自己兄弟的关系处理能力非常的差,导致了被人陷害,最后被努尔哈赤处死。二儿子代善立后也被废除了,虽然没有大哥褚英那么悲惨,但是代善也没有了称汗的野心。努尔哈赤剩下的子嗣当中,只有皇太极和十四子多尔衮最有希望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对年幼的多尔衮继承自己的汗位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努尔哈赤离去之后,老实的二儿子代善受到了胁迫,转而支持皇太极,年幼且有野心的多尔衮也因此与汗位失之交臂。但是多尔衮的心机很重,在错失汗位以后,与自己竞争对手皇太极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没有引起皇太极的打击之心。而皇太极利用重用多尔衮的策略来打击阿济格和多铎。在皇太极的手下,多尔衮进步的很快,这也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能屈能伸,谋略得当的多尔衮能够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安稳的生存下来,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可见之强大。
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又迎来了一场动荡。当时的多尔衮手下只有两白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亲自率领清军入关,为大清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可谓是大清的第一大功臣,这赫赫的战功可是被所有的大臣所认可的。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两白旗的旗主阿济格和多铎凭借着自己多年来为大清立下的不世功勋和众大臣的支持,自己还是豪格的叔父,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优劣形势可谓是平分秋色。
皇太极去世后的第7天,在东庑殿中,61岁的代善召开了议商继承大统的会议,在多尔衮和豪格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中,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代善很是担心,担心两人的争斗会殃及全局。当时清军刚刚入关,根基很不稳定。朝中的大臣在两人的争斗中,人心也比较涣散。外面还有李自成和前明的势力虎视眈眈,四川的局势更是动荡。两位朝中的老人对局势很是忧心,忧虑两人的争斗会破坏了大清辛辛苦苦创立的基业。
在皇太极死去的17天后,双方一番磋商之下,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扶持年幼的福临继承大统,为了牵制多尔衮,济尔哈朗代表豪格和多尔衮并任摄政王。豪格的这一步妥协将其生涯推向了深渊,虽然豪格在当时得到了六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只有正蓝旗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其他的都是效忠与皇太极的。在福临即位以后,其他的六旗势力当然会转而效忠与皇太极的继承者福临。豪格的妥协只是失去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反而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了倾斜。在当时,拥有再多的军事支持是没有很大作用的,局势那么险峻,大臣们是不允许发生内斗的。年幼的福临即位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但是豪格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还为以后留下了祸根。
在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很快就对这个曾经竞争对手豪格开始了各种排挤。凭借着自己的各种手段,首先就将与自己一样地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利中心,豪格也在诬陷中下狱,在牢狱中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皇太极死后的17天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的命数就定好了,福临的上位,是双方深谋以后的结果,在这里面也有着当时占据优势豪格的妥协。豪格的妥协并没有换来自己的安稳生存。虽然为大清的基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心软仁慈的豪格只能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只能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大家多多关注,每天更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