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公孙瓒到底有多强为何给人极盛一时却又迅速败亡的感觉
-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
- 东汉末年,西晋初年之间有哪些名将
- 三国志鞠义有多强袁绍不杀他就不会败么
-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
-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公孙瓒到底有多强为何给人极盛一时却又迅速败亡的感觉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和镇压黄巾军起义而迅速崛起,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同时也由于其飞扬跋扈的军阀作风,不施仁政,四处攻伐,掠夺百姓,最终导致迅速灭亡。
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孙瓒就是一个土匪山大王,不懂政治,缺乏管理智慧,昙花一现,也就不足为奇啦。
01
威震塞内外
公孙瓒出身贵族,但因其母地位卑贱,只做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刘太守的赏识,成为了太守的女婿。凭借老泰山的提携,公孙瓒对北方游牧民族采用强硬的对抗态度,作战勇敢,屡获战功,逐步崭露头角,升迁涿县县令。
公孙瓒经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部属都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进击或抵御鲜卑,乌桓等的侵略,朝廷诏拜降虏校尉,封都亭侯。
中平六年(189年),因平定渔阳张纯的叛乱有功,升迁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公孙瓒率步骑两万在东光南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多人。趁黄巾军渡河之际,再次将其击败,死者数万,俘虏七万多人,辎重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
后来,公孙瓒与其堂弟渤海郡太守公孙范联合,又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今河北威县境内)。
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此时的公孙瓒盛极一时,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势力。
02
军政不和
黄巾军起义初期,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袭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此时势力还不足以强大,无法抵御。
朝廷派遣宗室刘虞任幽州牧。刘虞采用怀柔政策,对游牧民族晓以利害。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任,就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
公孙瓒担心刘虞立功,暗中杀害这些使者。
但游牧民族还是绕道到达刘虞处所,表达依顺的意愿。
中平六年(189年),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
刘虞因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后升迁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封为奋武将军。
但由于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不统一,公孙瓒与刘虞关系恶化。
公孙瓒自恃兵力强大,放纵部队,多次抢掠百姓,而刘虞十分仁爱,体恤民情。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欲节制公孙瓒,决定率兵十万对其攻击。但被公孙瓒击败,活捉了刘虞。
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联接谋取帝位,胁迫段训斩杀刘虞及妻子儿女。
从此,公孙瓒占据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军阀作风完全显露出来。
03
最终覆灭
兴平二年(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等为了替刘虞复仇,联络鲜卑,乌桓等汉胡兵马共两万多人,在潞河大败公孙瓒的部队。后又联络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部将曲义共十万兵力,攻打公孙瓒。
在鲍丘大胜公孙瓒,斩首二万多人。
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郡纷纷斩杀公孙瓒所置官吏,与鲜于辅,刘和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
两军相持一年多,袁绍部将曲义粮尽退兵,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曲义,尽得其辎重。
公孙瓒临易河深挖战壕,高筑土丘,筑成营垒。
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许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做起了缩头乌龟。
公孙瓒又叫妇人练习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以此传达命令。
公孙瓒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部将都渐渐疏远啦。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与公孙瓒传书,想与其释和,但公孙瓒没有答复。
袁绍于是大兵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一个部将被袁绍围困,公孙瓒不与相救,说“救一人,以后众人就会等待救援而不肯力战。不去救他们,他们就会自我勉励进取。”主帅如此,军心可想而知。
袁绍直接攻到了界桥城门下,由于公孙瓒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截获公孙瓒求援的密信,将计就计,击败公孙瓒。挖掘地道,逐步攻到公孙瓒居住的楼台之下。
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引火自焚。
一时军阀诸侯,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04
昙花一现
公孙瓒的迅速崛起和覆灭,集中反应了汉末时期社会现状。
中央朝廷权威消失殆尽,地方势力凭借一时的骁勇善战,扩充军力,占据地盘,称王称霸。
朝廷无力掌控但又不能坐视不管,只能派遣官吏管理,又不能与地方诸侯处理好关系,矛盾激化,最终又是相互攻击,局面愈加混乱。
军阀政权往往胸无大志 , 不知体恤百姓,除了混战就是抢掠财物,民不堪其苦,得不到民众支持。
部将之间利益冲突,相互攻伐,不受节制。
整个局势就是:中央掌控不了地方,地方军阀又约束不了部属。
最终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公孙瓒最初凭借骁勇善战迅速崛起,终因胸无大志 , 不能施行仁政,稳固政权,被同样迅速崛起的袁绍一战而灭,又迅速灭亡啦。
公孙瓒的崛起与覆灭,仅仅是汉末三国时期许许多多大大小小诸侯势力发展的一个缩影,集中反应了那个时期社会混乱的情形,是再正常不过的历史状况。
为什么公孙瓒会将武艺高强的赵云让给刘备
在汉末三分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中,涌现出各色各样的人物,在刚直不阿的忠臣,舍生忘死的猛将,有睥睨天下的枭雄,气贯云霄的义士,有心机深长的智者,口若悬河的说客,而像公孙瓒这种充满人性的人物却很少。
公孙瓒这个人性情忠厚,不善长作伪,也从来不以阴谋诡计去陷害别人,他性情很率真,人家称他一声“大哥”,他就高兴,掏心掏肺地负起“大哥”的责任来,帮助别人,扶危解难。
刘备和公孙瓒曾经一同在卢植老师的门下读过几天书,算有同窗之谊。桃园结义后,三兄弟组织起几百人马,为朝廷出力,四处镇压黄巾军,参加了许多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但由于三兄弟出身卑微,在朝中没有后台,官场上缺少关系,他们立下的功劳就被埋没了。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再有本事,再有成绩,也得有人“度”你才行,没人“度”你,你就永远出不了头。
公孙瓒因剿匪有功,被召入京论功受封,有了直接面对圣上的机会。公孙瓒就向皇帝历数刘备的功绩,向朝廷推荐,建议重用。朝廷给了公孙瓒面子,封了刘备一个小官职。
做为一个同学来说,公孙瓒很够意思了。咱们检点一下自己,咱们应该也有不少同学,你帮助和扶持过几个你的同学?你又有几个同学曾经帮助和扶持过你?
董卓率西凉兵马入京,跋扈专权,擅杀忠臣,私行废立,激起众怒。十八路诸侯会盟,兴兵讨董,公孙瓒的实力比较强,兵马众多,也收到邀请函。
公孙瓒率领人马前去会盟,途中遇到了刘备三兄弟。他注意到了关羽和张飞,得知二人随着刘备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却只能充当最低阶的马弓手和步弓手,公孙瓒为关张二人感到不公平,感叹:“如此可谓埋没英雄!”
公孙瓒这个人没有什么架子,从来不以出身论高低,地位阶层去看待别人。不但愿意扶持刘备,就算是关张这样的普通士兵,他也愿意关心和扶持,这是公孙瓒的闪光之处。
参加会盟这是个机会,交际的都是各方诸侯高层人士,还有可能会立下战功,建立威望,公孙瓒就想趁这个机会拉刘备兄弟一把,就带着他们一齐去参加盟军。
到了会盟地点,和众诸侯相见,公孙瓒向袁绍推介刘备:“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把刘备介绍给大家,强调刘备的功劳和高贵的血统――汉室宗亲。这样的话,就是冲着公孙瓒的面子,大家也接了刘备,使刘邦以平起平坐的身份也成为了会盟诸侯的一员,坐于末位。
肯于利用自己的关系和面子,为别人铺路,扶持别人上进,给朋友一个机会,这就是公孙瓒的优点。
不但扶持兄弟,公孙瓒还愿意给最底层的小弟一个机会。
华雄率兵来战,斩鲍忠,败孙坚,杀祖茂,斩俞涉,刀劈潘凤,连败盟军数阵。诸侯们穷于应对,无人敢战,关羽自告奋勇,请命出战。袁绍问关羽身份,公孙瓒连忙站出来抬高关羽:“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袁绍又问关羽的职务。公孙瓒仍然强调,这是我小弟刘备的人:“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让大的能给个面子。
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刘备兄弟在诸侯中也建立了威信。
虎牢关一战,吕布打得十八路诸侯落花流水,士气不振。而公孙瓒亲自挥槊上阵,与吕布单挑。公孙瓒的武艺虽然并不算高强,但为了提振士气,他是唯一一个敢于身自搏战、冲锋在前的诸侯级别人物,有做大哥的担当。
诸侯们各怀异心,互相拆台,甚至还彼此攻击,导致会盟破裂。公孙瓒看到刘备兄弟势单力薄,怕别人对他们不利,就将刘备安排在他的地盘上,庇护他们,还任命刘备,使其拥有了初步的管理地方的军政权力。
由于公孙瓒这种乐于帮助别人,扶危救困的性情,当孔融、陶谦遇到敌人围困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公孙瓒求救。
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大旗,全军缟素,围困徐州。陶谦求援,刘备想去相救,向公孙瓒借兵。公孙瓒先是为刘备考虑,觉得刘备为此得罪了兵强势力大的曹操不划算。但刘备坚决要去,公孙瓒就尽力支持他,借给刘备两千兵马,又把麾下第一猛将赵云借与刘备同行。
赵云的武艺高强,这是公孙瓒的王牌猛将。刘备早想收为己用,但以此时的实力还不适合挖墙角,所以只能感情拉拢。
刘备率兵来援徐州,下书曹操,建议双方罢兵。曹操可以不在乎刘备,但他看到刘备所率的援军中有公孙瓒的旗帜,曹操就要掂量一下了。公孙瓒这两千人马不多,但这代表公孙瓒的立场,如果双方刀兵相见,公孙瓒的人马有所损伤,以公孙瓒有仇当下就要报的火爆脾气,那是决不肯吃亏的。
所以说,徐州能够解围,真正起作用的是公孙瓒援军大营中飘扬的那一面旗帜。
曹操退兵,刘备的名气嗖一下就窜起来了,威震天下。后来又通过巧妙操作,刘备兵不血刃,名正言顺地取下了徐州。
公孙瓒这个人很勇敢,性情率真,又太过自信,但不善机谋,眼光短浅,逞一时之勇,最终败于袁绍之手。而他的性情又太过刚烈,缺乏刘备那种能曲能伸的韧性,不愿委屈自己投附他人篱下,宁可自焚也不愿逃跑,最终兵败身死。
公孙瓒就像一个憨憨的大哥,愿意扶持别人,救危解难,但他却没有什么心机,从来不提防别人的暗算。他从来没有瞧不起别人,没有傲心,却有傲骨,不愿意委屈别人,更不会委屈自己。
过份刚直的脊骨,宁折不弯,导致了公孙瓒一败即死,能成为一方之诸侯,却难以成为天下的王者。
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如董卓,横行跋扈;有的如刘备,谦谦君子;有的如曹操,诡谲多谋;有的如袁术,不自量力……
我们也会遇到公孙瓒这样的大哥,在你陷入困境中愿意拉你一把,在你艰辛跋涉时,愿意扶你一程。
如果你也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千万别忘了那个曾经帮助过你,扶持过你,送你一程的公孙大哥。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
公孙瓒之覆灭是其个人原因所致,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公孙瓒总表现出一种作死的感觉,即使拥兵自重,也难成大事。
要说公孙瓒也是有本事之人,曾领数十骑就能杀的鲜卑数百骑落荒而逃,也是公孙瓒先后的辉煌战绩,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南下犯镜。
但少数民族头领丘力居是公孙瓒一直搞不定的刺头,朝廷就派刘虞任幽州牧,安抚和威慑这些少数民族,收效颇丰,但公孙瓒就起了嫉妒之心,便想着法的阴害刘虞,后袁术欲劝进刘虞之事,公孙瓒又从中作梗,导致二人关系极度恶化。
后来袁绍和袁术因讨伐董卓分赃不均起了刀兵,而此战中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战死,至此公孙瓒便与袁绍结下梁子,此时的公孙瓒势力强大,袁绍是很忌惮的,于是将渤海郡推授给公孙瓒之弟公孙范以结友好,随后公孙瓒利用此有利形势破了青州、徐州的黄巾军,继而将矛头指向袁绍,后边就发生了界桥之战,然而此战袁绍大将麴义立功,击败公孙瓒部严刚,青州兵败后,青州田楷、兖州单经亦全线溃败,瓒军败走勃海,与公孙范一起逃往蓟城,后“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
此时刘虞就该出场了,因为之前受到了公孙瓒连续不断的陷害,趁公孙瓒大败之际,便发兵攻伐公孙瓒,但公孙瓒获胜了,并在居庸关活捉了刘虞,并随后杀害了这个皇室宗亲。公孙瓒此行遭到了刘虞旧部以及所安抚的少数民族的痛恨,随即由阎柔为统帅,鲜于辅、齐周、鲜于银为先锋的乌丸、鲜卑、得胡与汉族的数万联军共同讨伐公孙瓒,斩了渔阳太守邹丹;此时,袁绍也派麴义和刘虞之子刘和率军与鲜于辅合兵一处,共同讨伐公孙瓒,至此,“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
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大败之后便修建了防御工事,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炮楼”了吧,大大小小的高楼分布于战壕之间,并由小楼作为防御,公孙瓒自己将大楼建于中间,准备长期避战休养。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而此效果确实明显,《三国志》记载“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即便是小楼危急,因其大楼固若金汤,公孙瓒也任其自生自灭,坐视不管。
而后,袁绍令人挖地道通至大楼楼基,焚火烧掉大楼立柱,大楼倾覆,公孙瓒自知必败,于大楼内杀妻儿后自杀,一代枭雄至此陨落。
可见公孙瓒之败确实为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做人诡计心眼太多,害人之心常有,以致树敌愈甚,又不自量力与袁绍为敌,后尚可一战,却不顾将士安危,自己躲于“安全”之所,可谓人心尽失。
英雄记曰: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当之,乃筑京固守。瓒别将有为敌所围,义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是以袁绍始北击之时,瓒南界上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是以或自杀其将帅,或为绍兵所破,遂令绍军径至其门。正如裴松之评价一样,童谣之言,无不皆验;至如此记,似若无征。谣言之作,盖令瓒终始保易,无事远略。而瓒因破黄巾之威,意志张远,遂置三州刺史,图灭袁氏,所以致败也。
东汉末年,西晋初年之间有哪些名将
你直接问三国期间有多少名将多好。这期间中华大地动荡不安,群雄逐鹿。有道是乱世出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细数起来会是一个长长的名单的。当然,这个名单会和《三国演义》里的不尽相同的。
三国志鞠义有多强袁绍不杀他就不会败么
题主所说鞠义,本名麴义(又作曲义、鞠义)。东汉末年时的优秀将领,袁绍曾评价他“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搴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
题主称其为鞠义,以下文中全部称为鞠义
鞠义,早年生活于凉州,所以精通羌人的战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锐。后来成为冀州牧韩馥的部将。
初平二年时,鞠义与韩馥道不同不相为谋反了韩馥,韩馥亲自率兵征讨,结果反被鞠义击败。而四世三公的袁绍素有入主冀州的想法,于是与鞠义结盟,打败了韩馥。袁绍也成了冀州牧。鞠义也投到了袁绍帐下为其效力。
初平二年冬天,孙坚被袁术任命为豫州刺史,屯兵阳城。在孙坚出兵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趁机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袁术派遣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协助孙坚回救阳城,而公孙越作战时不幸被流矢射中身亡。正在青州镇压黄巾军的公孙瓒大怒,把弟弟公孙越的死算到袁绍头上,开始举兵攻打袁绍。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河北。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也被吓了一跳,为了缓和局势,他拔擢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但公孙范一到勃海,却立即倒戈。公孙瓒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两家已成水火之势,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公孙瓒以两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鞠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掩护鞠义,他亲自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鞠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敌骑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鞠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斩杀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鞠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
而后方袁绍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谋士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却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后鞠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若鞠义不来敌营再认出被围的是袁绍,估计袁绍在劫难逃。
到了兴平二年(195年),公孙瓒杀害刘虞,尽得幽州之地,刘虞的手下聚兵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阎柔素有恩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各方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交战于潞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后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与刘虞之子刘和袁绍大将鞠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在鲍丘大败公孙瓒,斩首二万余。公孙瓒接连大败,只有退还易京固守不出,鞠义等乘胜追击,包围易京。
公孙瓒在易京内开置屯田。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鞠义军队粮尽,士卒饥困。鞠义无奈率领余众数千人退走。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鞠义。
后来鞠义因自恃功高,心怀不轨被袁绍所杀。但没有具体的记载是什么时候被杀,据我推算应该是在公元196——200年之间被杀的,因为后期的白马之战官渡之战都没有鞠义的身影,肯定是已经被杀掉了。且个人觉得鞠义没有死掉袁绍也必为抱抱所灭,先不说鞠义只是一个武将,做不到力挽狂澜。单观袁绍此人就注定了官渡之战覆灭之局,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时起码有两三次机会能够打败曹操,但是都被他错过了。一个鞠义拯救不了败局,也拯救不了袁绍。
《三国演义》中鞠义于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记载与赵云战不数合,被挑于马下。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
公孙瓒。
公孙瓒之死,让豹眼很震撼,颠覆了豹眼的三观。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01
艰难地踏入仕途
公孙瓒本是贵族子弟,但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他在家族中很没有地位,也得不到赏识和举荐,只得充任州郡书佐小吏。
但公孙瓒并没有因此堕落,反而是逆势崛起,志向高远,加上运气很好,他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奋斗经历,是非常好的励志故事。
起初,公孙瓒因为相貌俊美、声音洪亮,得到了太守的赏识,邀请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在岳父的资助下,公孙瓒与刘备、刘德然等一起,共同跟随同乡涿郡人、九江太守、经学大师卢植学习。又拜在汉朝宗室、名臣刘宽门下作门生。这些求学经历,为公孙瓒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后来,公孙瓒在涿郡太守刘其(一作刘基)手下任御车。刘其犯法被发配交州,公孙瓒敢于违法乔装成兵士沿途护送。途中刘其获得赦免返还,公孙瓒归来后因为此德行被举荐孝廉,升任辽东属国长史。从此,公孙瓒正式踏上了仕途。
02
威震边塞内外
公孙瓒带领数十名骑兵巡逻边塞,遇到数百名鲜卑骑兵,果断率领骑兵杀入敌阵,杀伤数十人,自己损失过半,但幸免一死。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也不敢轻易越过关塞。此后,公孙瓒被升迁为涿郡涿县县令。
184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调三千精锐骑兵给公孙瓒,让他率领征讨渔阳张纯,立下战功,升任骑都尉。
此时,辽西郡蜀国乌桓首领贪至王在公孙瓒的征讨下,率众归降,公孙瓒因而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进驻辽西郡蜀国。
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在辽东属国石门大战,大败张纯,张纯抛弃妻子儿女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被丘力居包围,经过激战,双方士卒死伤大半,都粮食消耗殆尽,迫使丘力居远走柳城。朝廷因此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都亭侯,又兼任属国长史。
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塞。他经常率领数十个善于骑射兵士,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攻击来犯的鲜卑骑兵。由于惧怕公孙瓒的勇猛善战,鲜卑再也不敢进犯。公孙瓒以强硬的对抗慑服边塞游牧民族,稳定了边塞。
此时,朝廷派遣宗正刘虞出任幽州牧,却主张以安抚政策对待游牧民族,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领万余步骑屯驻右北平。由此,公孙瓒与刘虞之间产生了嫌隙。
189年,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刘虞因为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之职,封襄贲侯,不久又迁为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升为奋威将军,封为蓟侯。
03
总督北方四州,达到人生巅峰
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聚众三十多万,欲与黑山军联合作乱。公孙瓒率领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军,斩杀三万余人。黄巾军丢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缴获车甲财物无数,公孙瓒威名大震。
公孙瓒好战,这与一向主张怀柔政策的刘虞产生了矛盾,而且不断激化。
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得到了整个幽州。并挟持了朝廷的使者,强行得到了总督北方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势力。
公孙瓒从一个出生卑微的书佐小吏做起,经过几年的南征北讨,屡屡击败企图南下侵扰的游牧民族,平定势力强大的黄巾军势力,立下赫赫战功,不断得到朝廷的奖赏和升迁,最终成为强大的军阀诸侯。
公孙瓒为稳定边塞,平定内乱做出了重大成就,也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了巅峰。
04
连战连败,一蹶不振。
公孙瓒杀掉刘虞之后,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公孙瓒的前期作为,还是相当励志的,声誉颇佳。但得到幽州之后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这恐怕与公孙瓒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被鄙视、压抑的太久,一旦得势就会有强烈的报复心理。这是公孙瓒先天不足的性格缺陷,也给他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92年,袁绍采纳逢纪反客为主之计,占据了冀州牧韩馥驻守的冀州之后,开始了与公孙瓒的对战。初期交战的结果,双方互有胜负,形成均势。
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人率领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燕国阎柔被推举为乌丸司马,召集鲜卑、乌丸等汉、胡共数万人马,与公孙瓒所安置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大败公孙瓒,斩杀邹丹。
乌桓峭王也率领其部落与鲜卑骑兵七千余骑,迎接刘虞之子刘和及袁绍部将曲义,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杀二万余人。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郡各杀公孙瓒所设置的长官,与鲜于辅、刘和联合,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
两军相持一年多,曲义粮尽退兵,公孙瓒趁势出击,击败曲义,尽得其辎重。
公孙瓒又临易河挖十余道战壕,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又筑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长,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把左右的人全部赶走,七岁以上的男人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在内,以备食用。
公孙瓒又让妇人练习大声,使声音能够传出数百步之外,以此来传达命令。
这个的确好玩,亏得公孙瓒能够想得出来这个妙法,简直就是奇才啊。
公孙瓒与世隔绝,龟缩在城堡里,逐步疏远了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也渐渐疏远了。从此之后,很少出来打仗。
这让人大跌眼界,那个只带领数十”白马义从“,就敢于跟剽悍的游牧民族交战,驰骋边塞,威震塞内外的公孙瓒,现在变成了连七岁以上的男人都惧怕的缩头乌龟,着实令人震撼。
05
自掘坟墓,引火自焚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应,反而增加守备。于是,袁绍大军攻打公孙瓒外围的部属。
但公孙瓒不派兵救援,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待救援而不肯自己力战。现在我不派兵救他们,被困的将士就会自我激励,努力奋战。”呵呵,这个好有道理哦。
等不到救援,公孙瓒的部将或投降或者逃走,很快袁绍就攻打到了公孙瓒的城门前。
公孙瓒派遣儿子公孙续向黑山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军冲出重围。最后接受长吏关靖劝谏固守待援,企望袁绍粮尽退兵。
199年,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赶来救援。公孙瓒与公孙续约定以放火为号,夹击袁绍,但被袁绍截获了书信。袁绍将计就计,设伏兵击败了出城攻击袁绍的公孙瓒。公孙瓒又回到了城内,再也不敢出来了。
于是,袁绍挖掘地道到了城楼下,毁坏公孙瓒的望楼,逐步进攻到公孙瓒居住的中央土丘。
公孙瓒料定必败无疑,于是杀掉了妻妾、姐妹等妇人,然后引火自焚。袁绍割下了公孙瓒的首级,派人送往许都。
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公孙瓒,就此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豹眼读过许多三国的人物传记,像公孙瓒这样的奇葩人生,还真没有见过,这令豹眼大为震撼。
公孙瓒也曾是很有作为的战将,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最后却堕落到了这种地步。
究其原因,在豹眼看来,还是卑微的家庭出身导致了公孙瓒性格的缺陷,过度的自卑心理致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情结。看似是胸有大志,其实是狭隘的人生理念作祟,只想出人头地,作威作福。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就变得寡恩少义,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报复一切,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态。
再次面对困境时,就失去了以往的斗志,而是以消极颓废的心态面对,与世隔绝,听天由命。
公孙瓒前后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其本性使然。
仔细品味这段历史,对于感悟人生,确立正确的三观,很有教益,值得深思。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赵云是三国顶尖的武将,我们从他与敌人对阵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狂傲。
敌将问赵云:“汝敢与我战三百合吗?”他答:“我从来没有与人战过三十合,何谈三百啊!”果不其然在十八合的时候,他便将敌将刺于马下。
赵云与吕布谁是三国第一单挑王,这个无法定论,毕竟二人从来没有交过手。
那么十八路诸侯中的公孙瓒为什么不留赵云呢?
世人称公孙瓒为:白马义从,意思就是当时骑白马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作战时很容易被敌军发现,因为白色在都是黑马黑袍中特别显眼,很容易被敌人的神箭手发现。
但公孙瓒却不怕,所以在十八路诸侯中也是非常有地位的存在,但在赵云投奔公孙瓒后,不久就要将赵云送给刘备,这非常令人费解。
原因如下:
公孙瓒并没有将赵云视为亲信
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前就有一支兵马,只不过不是很强大。公孙瓒问他:“云何故投我?不投袁?”
这里的“袁”是指袁绍,当时在冀州附近的小一些的诸侯或是将领都投奔了袁绍,毕竟当时人家是四世三公,享有盛名。而公孙瓒不如袁绍的地方是,杀了汉室尊亲才获得了地盘,所以并不为他人认可。
赵云的回答让公孙瓒非常的生气:“袁绍乃汉朝逆贼,虽实力强悍,但我现在并没有其他去处。”听到了这个回答,公孙瓒老大不乐意了,合着你是没地方去猜到我这来的,所以它只勉强让赵云在自己手下做一个小官,并不重用赵云。
公孙瓒与刘备乃好友
刘备遇难时像公孙瓒借兵,当时刘备军中并无多少将领,不过关、张。所以便向他借了赵云,当时他只是听过赵云的名声,并没有产生敌意,但也没有好感。
可经过在路上的交谈,二人像极了多年为见的老友,二人都认为相见恨晚,由于刘备与公孙瓒的这一层关系,以及赵云并不特别忠心公孙瓒,所以刘备提出了想要将赵云收入麾下。
公孙瓒刚开始还和刘备谈条件,但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公孙瓒哑口无言。刘备说:“我现在手里只有你借我的两千兵马,将只有关、张,这二人都是我的生死兄弟,相信他们也不会抛弃我跟随你,并且我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兄弟”。
这样的说法,他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同意了刘备的这一请求,而赵云也表态自己愿意跟随刘备共创大业。
赵云与公孙瓒经常发生矛盾
赵云武功虽强,但公孙瓒手下有着不少将领,都想找赵云切磋,实则就是公孙瓒故意挑拨关系,想要将赵云赶走,强行让其的部队留在自己这里。但赵云屡屡打败公孙瓒的将军,并且给他难堪说:“没有我赵云,这里早已是袁绍的土地。”
介于他的武功,当时军中并没有人说什么,但公孙瓒却不是这样理解的,毕竟自己才是王,赵云区区一个将领,凭什么这么说?
难道就只是因为武功强,就能凌驾于自己之上,此时公孙瓒就想把他送走了,但无奈没有好地方推荐,正好刘备来了,所以送刘备一个送水人情。
赵云实力之强悍无人能挡之勇,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但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大概也只有刘备能将其束缚了吧!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汉末三分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很多驰骋沙场,身经百战的猛将,比如:吕布、关羽、典韦、赵云等。他们大名鼎鼎,威震天下。
当然也有一部分战将并不是很有名,但他们的武艺也相当不错。咱们就按武力值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出来。
一、兀突骨
这个兀突骨非常强悍,不亚于吕布。他的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回中。
回目: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书中说,兀突骨是乌戈国的国王,这厮
“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
兀突骨身长丈二,按现代尺寸换算,就是两米七七,比姚明高一大截子。关羽身长九尺,还不到他胳肢窝。兀突骨不食人饭,而是生吞山林中的猛兽毒蛇。他的身体上长满了鳞甲,刀枪不入,活脱脱一条成了精的尼罗鳄。
兀突骨上阵厮杀的时候,“骑象当先”,他的坐骑是一头大象。居高临下,力劈华山。
此处有溪水,桃花落入水中,别人饮了会中毒,乌戈国人喝了却像打了鸡血,异常兴奋嗜血。
身高丈二,刀枪不入,骑着大象,还服用兴奋剂,这样的猛将可不可怕?
二、诸葛尚
诸葛尚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孙子。武艺十分高强,有五虎将的水准。他的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七回中。
回目: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这个诸葛尚当时年方十九,“博览兵书,多习武艺”,战斗力很强悍。
邓艾偷袭阴平,率兵直取成都,诸葛瞻奉命驻守绵竹。邓艾派副将师纂和儿子邓忠率兵去战,蜀军中诸葛尚来迎。
邓忠曾经与姜维对阵,大战三十回合,枪法全无破绽,姜维诈败,暗箭射之,被邓忠躲过,一枪刺向后心,姜维闪身挟住,拔剑将其吓走。也就是说,邓忠的武艺能和姜维打个旗鼓相当。而师篡随邓艾多次与姜维作战,也是久经沙场的猛将。
两军阵前,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以一敌二,打败了邓忠和师篡。两军混战,“师纂、邓忠中伤而逃”。
够厉害不?这就相当于击败了韩当和周泰的联手,武力值当在许禇之上。
三、鄂焕
鄂焕是蜀汉叛将高定的部下,他的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七回中。
回目: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说这个鄂焕“身长九尺,面貌丑恶”,他的武器是一枝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高定命他为前锋大将,率领本部兵马,迎战蜀兵。
蜀汉前部先锋魏延,副将张翼、王平,正遇到鄂焕。两阵对圆,魏延出战,鄂焕拍马来迎,战不数合,魏延诈败而走,鄂焕穷追不舍,被诱入包围圈,张翼和王平从两翼杀来,断掉了鄂焕退路;魏延返回身与王平、张翼三人围攻,合力生擒住了鄂焕。
这个鄂焕够猛的,需要魏延、王平、张翼三个蜀军最出色的将领围攻才擒住他,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四、李严
李严的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蜀汉阵营中除了五虎上将之外,就应该属他厉害了,比魏延、姜维都强。
李严展示其超群的武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刘备西取川蜀,兵进绵竹,李严奉刘璋之命辅助费观驻守绵竹,防御刘备军队。
刘备兵来,费观派李严率三千兵出城迎战。双方摆开阵势,黄忠出马,与李严大战。两将交锋“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诸葛亮下令鸣金收军。黄忠回阵后很不服气,说正要生擒李严,为什么要收兵。诸葛亮却认为:“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
大家都知道,在战场上要生擒敌将那是相当困难的,必须具备完全碾压对手的强大实力。打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还想生擒敌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老黄忠自尊心强,他看见魏延在后面幸灾乐祸地窃笑,觉得很没面子,就说几句硬话撑撑门面。
能与黄忠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李严的武力值肯定要比当时的魏延更高。
五、王朗
很多朋友没有注意到,这个老司徒王朗的战斗力也是很强大的。别以为他被诸葛亮骂死了,他就不厉害,实际上王朗也是一员猛将。
王朗展示其出色的战斗力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五回中。
回目: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老王朗以前任职会稽太守,他和严白虎关系不错。小霸王孙策横行江东,扩张地盘,屡次欺负严白虎,王朗就要替朋友出气,就引兵与严白虎会合,在山阴之野摆开战场迎战孙策。
两阵对圆,王朗怒骂孙策贪心不足,要为严白虎报仇雪恨。孙策大怒,正准备亲自上阵交战,身后的太史慈出马直取王朗。王朗“拍马舞刀”,就和太史慈战成一团。王朗的部将周昕杀出助战被黄盖截住厮杀。书中说,“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说明捉对厮杀的回合数不少。
王朗后阵遭到袭击,原来是周瑜与程普玩阴的,率兵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严白虎、周昕杀条血路,败走入城。
在太史慈、孙策、黄盖、周瑜、程普的围殴下,王朗能全身而退,武力值是相当惊人的,不减当年吕布之勇。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乱世开启之初,公孙瓒的表面实力确实非常强大。
可惜,公孙瓒强大的表面实力背后,是薄弱的根基和明显的能力短板,因此,他最终兵败身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强大的表面实力
公孙瓒一开始牌面确实很好。
1、军力强大。
公孙瓒当时的军力,可能仅次于董卓。
当群雄们还在抠抠搜搜组织州郡兵、义勇兵的时候,公孙瓒已经在抗击乌桓的战争中,磨砺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公孙瓒的骑兵有多强呢?
作一个比较:即使到了公孙瓒快要被灭的时候,他儿子公孙续还带了5000铁骑来救。
5000铁骑,什么概念呢?
古代,人马俱不披甲叫轻骑,人披甲马不披甲叫精骑,人马俱披甲才叫铁骑(或甲骑)。
官渡之战前,曹操说袁绍有马铠三百,他不足十具。
后来,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攻马超时,才能拿出5000铁骑来。(见《三国志.武帝纪》)
可以想象:鼎盛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装备,公孙瓒的骑兵在当时都是非常强大的(白马义从只是一支精锐部队,公孙瓒的骑兵力量远不只白马义从)。
2、起步早,对手少。
公孙瓒强盛时,袁绍还只是渤海太守,正想着怎么从韩馥手里搞下冀州来;曹操还只是东郡太守,还没有入主兖州,其他刘备什么的就更不必说了。
当时,除了董卓以外,坐拥州郡的多是孔伷、孔融之类的人物,也就是陶谦、刘表稍微厉害一点。
这些诸侯,争雄是不可能争雄了,能搞定过路的黄巾就不错了。
因此,公孙瓒以为“天下可指麾而定”,同时任命了冀州、青州、兖州三州刺史,大有一口吃掉北方的气势。
为何公孙瓒还是败了呢?
基础不牢
别看公孙瓒气势汹汹,他的底子其实并不厚。
1、没有稳固地盘。
别看公孙瓒一口气任命了一堆的刺史、郡县守,其实,他连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都没有。
幽州是人家刘虞的,公孙瓒只是在幽州州治蓟城的东南筑了个小城。
虽然公孙瓒有实力,但人家刘虞手里也有10万大军!
而公孙瓒连作战的粮秣,都要过刘虞这一关。
后来,公孙瓒和刘虞彻底翻脸,他把刘虞弄死了。
可是,刘虞威望高,颇得人心,很快,刘虞余部就和袁绍联合,反抗公孙瓒。
因此,公孙瓒,自始至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2、没钱。
当时,要稳定地方,必须依靠士族。
可是,最得士族拥戴的,恰恰是公孙瓒的2个死敌:刘虞、袁绍。
所以,公孙瓒只得依赖商贩,打压士族。
如此,公孙瓒陷入孤立,财政紧张。
3、盟友不给力。
乱世之初,大家都没有以一敌多的能力,外交纵横极为重要。
公孙瓒、袁术、陶谦一伙,袁绍、曹操、刘表一伙,两边互干。
结果···袁术先是被刘表挤出南阳,后又在豫州被曹操大败;陶谦也被曹操打残,刘备接过徐州后,干脆致书盟主袁绍,不跟公孙瓒一起玩了。
如此,公孙瓒夹击袁绍、曹操的计划破产,只能靠自己和袁绍死磕了。
个人能力有盲点
1、军事能力有盲点。
公孙瓒是行伍出身,当然是有军事才能的。
但是,公孙瓒这种“经验主义”起家的队伍,在战术上存在严重盲点。
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1)、对以步制骑的战法存在盲点。
界桥之战中,公孙瓒败给了精通羌胡战法的麹义。
麹义所用的战法,在之前的汉羌战争中曾多次被应用。(见《后汉书.虞诩传》)
纵横幽州的公孙瓒对西北地区的“以步制骑”战法缺乏认识,导致失利。
(2)、对地道战毫无认识。
在公孙瓒的最后时候,袁绍军把地道挖到了易京城下。袁绍军在地道中鼓角齐鸣,发起总攻。公孙瓒军不知鼓角从何而来,以为是鬼神,士气崩溃!
可见:公孙瓒对地道战法毫无认识!
其实,三国时期,地道进攻并不容易成功。
袁绍在官渡;曹操在邺城;诸葛亮在陈仓;司马懿在辽东都用过地道进攻。但没有一次地道攻城得手。
如果公孙瓒不是对地道进攻一无所知,他或许不会那么快被袁绍破城!
2、治理能力有盲点。
(1)、不知人心。
袁绍攻公孙瓒时,前线将领求救。
公孙瓒认为:如果每次都去救,那前线将领遇到事情就只会求救,就不会奋力作战了。
不救!
你不救?人家并没有奋力作战,而是···投降。
(2)、不依靠人才。
公孙瓒重用商贩,重用就重用吧,刘备不也是卖鞋的商贩嘛。
刘关张赵都曾在其部下效力。
问题是,公孙瓒并不信任什么部将。
到了最后,公孙瓒干脆屏退将领,只留妇人在身边传达文书、命令。
3、缺乏成大事的坚忍。
其实,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实力仍然很强,与袁绍各有胜负。
可是,在遭到连续挫折后,公孙瓒居然跑到南北敌人的夹缝中,在易京宅了起来。
他不再进取,只是筑城,以为”楼橹千重“,储粮300万斛,可以耗到自己看清天下大势。
难道,天下是可以”宅“来夺取的吗?
结果,公孙瓒画地为牢,将主动权拱手相让,走上了灭亡之路。
因此,公孙瓒虽看起来实力强劲,但其实基础很薄弱,虽然看起来善于用兵,但其实军事盲点很多,加之他本人确实不具备争雄天下的个人素质,因此,很快就走向败亡。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即使放到整个中国战争史的尺度下,麹义的战术能力都是名列前茅的。
可惜,袁绍外宽而内忌,终究容不下麹义,自毁长城。
史诗级的战术能力
中国历史上,不乏以步制骑的战例。但是,多是单纯依赖弓弩和工事。
骑兵一旦冲击不成,往往也就不冲了,步兵很难大量歼敌。
可是,麹义却以其他独创的战法,重创进攻的骑兵部队!
界桥之战中,麹义为先登,率800步卒及大弩千张在前。麹义令士兵伏于大楯之下,冷静待敌。
公孙瓒下令骑兵发起冲击!
麹义军不动,沉着待机!
东汉时的弩,分为8个级别,最常见的6石弩,射程260米。麹义的大弩射程应该更远!而麹义却依然纹丝不动!
直到公孙瓒抵达数十步时,麹义军大弩齐发!公孙瓒的骑兵一片大乱!
与此同时,麹义军大呼一声,丢掉大橹,奋勇冲杀!
此战,麹义斩杀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奋力追击。他一直追到界桥,拔去公孙瓒大营牙门,大破敌军!
此战的战术水平极高!
麹义的大弩威力再大,也不过千张,能杀伤多少骑兵呢?单纯发弩,并不能阻止公孙瓒的冲击!
不过,在一波齐射后,公孙瓒军前面的战马中箭倒地,后面的马受到影响,需要放慢速度,重新调整(即使不怕踩踏战友,也怕被绊倒呀)!
等到公孙瓒的骑兵调整好,再次冲锋,麹义就完蛋了!
此时,“放近了再打“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麹义军与敌军骑兵不过数十步!百米以内!20秒以内,步兵可以杀到!但敌军的战马未必能重更新调整好!
可是,麹义军迅速发起冲击!以严整、冲锋的步兵,去进攻混乱、静止的骑兵,大获全胜!
尽管比起曹公的官渡、周郎的赤壁、陆逊的夷陵知名度更高,影响更大,但平心而论,麹义界桥之战的战术价值,不遑多让!
屡战屡胜
除了界桥之战,麹义在其他作战中,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能力。
韩馥时期,麹义叛韩馥,韩馥讨伐,被麹义击败!
仅仅依靠几千部曲,就让堂堂冀州牧奈何不得,其强悍可见一斑。
于夫罗劫持张扬,反抗袁绍。麹义一战破敌!
于夫罗好歹是南匈奴实力派大贵族,连麹义这么点人都收拾不了,难怪不敢造次!
麹义仅有的一次吃亏,还是拜公孙瓒所赐。
麹义与刘和、鲜于辅进攻公孙瓒,将敌围困于易京城内一年多。
最终,粮草不济,麹义退却时,辎重被公孙瓒所毁。
不过,麹义不过数千人,刘和、鲜于辅联军近10万,此战攻不下,恐怕赖不着他!
被杀之谜
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后汉书》麹义如何骄纵,史书没有说。
不过曹操手下的郭嘉、刘备手下的法正,不都有“骄纵”的行为吗?
用人之际,以麹义之能,即使有骄纵行为,也应不至于要被杀!
对于不轨,《英雄记》倒是有一个说法:麹义因自恃功高,未得重赏,且出于凉州,心不自安,乃与黑山张燕相结。趁着袁绍在外,麹义等人在魏郡造反,未成。
不过,《英雄记》全书已失,后世多参杂了伪料于其中,因此,不可作为确凿材料。
不过,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公孙瓒传》时引用《汉晋春秋》的另一则材料,似乎说明麹义本人并没有这么作!
其中,袁绍亲口提到:魏郡造反的,是“麹义余残”。
看来,袁绍是先处置了麹义,“并其众”之后,“麹义余残”才在魏郡造反!
因此,麹义是否真的骄纵不轨,真的说不清!
同时,麹义一个凉州豪族,在河北并没有根基,而他所掌握的兵权,又始终不多,要说他“功高震主”,也还不至于!
因此,袁绍也许真的没有“一定要杀麹义”的理由!
想一想田丰,袁绍杀掉麹义,很可能是一个“随机”的原因!
麹义这样的良将,本应在汉末三国乱世中有更多精彩绝伦的表演!可惜,择主不当,终究死得莫名其妙,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