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格兰对德国

英格兰对德国(如果你是一战前德国领袖,你打算怎么突破英国对德国的外交包围网)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24 22:28:03 浏览1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果你是一战前德国领袖,你打算怎么突破英国对德国的外交包围网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今儿个特别高兴,就不揣冒昧和题主探讨一下。

19世纪末的德国从花见花开到芒刺在背,节点在威廉二世亲政、俾斯麦隐退,德国转而采取咄咄逼人的外交姿态,且毫不隐晦和英法同时争霸决心之初,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后来遭遇的外交困境,上策莫过于避免陷入“俾斯麦陷阱”,如果陷入了,则要尽快想办法爬出来。

俾斯麦一直努力避免德国陷入外交困境

怎么爬出来?

英国长期以来的国策是“光荣孤立”,奉行的战略则是“扶持欧洲大陆第二势力,打击欧洲大陆第一势力,当第二势力打倒第一势力并取而代之后,则转而扶持新的第二势力打击之”,因此当普法战争后此消彼长,德国作为欧陆第一势力已昭然若揭时,英国的敌意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消除了的。

那么怎么办?

首先,应避免陷入两线作战,最简单的预防措施,是稳住俄国,疏远奥匈。

稳住俄国并不难,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原本关系不错,双方在一战前矛盾并不突出,两人交恶和两位皇帝的恶趣味有关,稍加抑制是不难相安无事的,至于稳住俄国的重要性不需多言了吧?疏远奥匈倒不是说奥匈有多可恶,而是这个猪队友内部变数太多,和周边国家关系太险恶,自身又缺乏绥靖的实力,一不留神就会被“代拉仇恨”。如果适当疏远,则奥匈如果陷入评估不利的对外战争,德国就无需像后来历史演变中那样,因为同盟关系而不得不被猪队友拉下水,相反,若条件许可还可趁火打劫捞一把。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不难——只要强调一下三十年战争的痛苦,就足以压倒国内那些“同文同种血浓于水派”的聒噪。

德国和俄国皇帝原本是一对“好基友”

其次,设法缓和与法国的关系。

这点俾斯麦时代还是考虑到的,虽然无法改善,但至少没有“改恶”,而如果德法不相互较劲,英国再借一个胆子也不敢在欧陆造次。当然,如果德国能适时把洛林(估计阿尔萨斯有点难)还给法国,甚至有一定概率挑唆英法间的对立,这样至少能为德国赢得20年以上的和平发展期。

普法战争割地问题,或干脆说割地问题,历史上一直是法德关系最大的阴影和障碍

第三,结好美国。这点其实也不难,美国对欧陆当年并没有太大兴趣,对德国在“无限制潜艇战”前也没有太大恶感,甚至二战都已爆发,德美间还用潜艇进行了长达数年的黑市贸易。只要世界大战不打起来,德美在20世纪初还是可以友好相处的。

第一艘在战争期间进入纽约港的德国潜艇是去做生意的,而不是去偷袭商船的

问题在于到了十九世纪末,“威廉派”在德国社会占据绝对上风,大多数德国人普遍对俾斯麦式的“韬光养晦”、“不折腾”感到不耐烦,渴望早日超英赶美,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事实证明,在这种“人设”条件下,后来的两线作战、英法俄夹攻格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英国在二战时军事技术上处处压德国一头,战后却不如德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英国的军事技术很先进,但绝对不强于德国。

我们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下:

第一,导弹领域。

二战期间,德国生产出实战化的巡航导弹V1,弹道导弹V2,而且疯狂轰炸伦敦。

其中,V1导弹共有2419枚击中伦敦市,造成约6184人死亡,17981人受伤。

V2导弹从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个月间,共发射3000枚。

导弹造成英国31000人丧生,以及极度的恐惧感。因为V2导弹速度太快,英国无法做出预警,老百姓也来不及躲避。

然而,面对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根本没有类似的武器还击。

实际上,就算二战结束后,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导弹数量相当低,主要依靠盟友美国的技术援助。

第二,喷气机领域。

众所周知,德国在二战期间发明了多款喷气式战机,包括大量投入使用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

二战德国生产了1400多架Me262。虽然当时盟军已经完全掌握制空权,德国飞行员仍然取得击落约509架敌机(含轰炸机),自损100架的战绩。

而英国的航空技术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强的,也是英国工业中最强的。

即便如此,英国二战研发的流星喷气式战斗机,根本就没有参加过实战。

可见,双方在航空领域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第三,坦克。

二战英国也生产了大量坦克,并且以自己的坦克为自豪。

实际上,英国的坦克同德国坦克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资料中这么写:“克伦威尔“,“丘吉尔“,“十字军“,“玛蒂尔达“,“瓦伦丁“,这些英国坦克型号繁多,但是由于死抱着步兵坦克和巡航坦克的概念,导致这些坦克要么跑的快、可是火力和装甲破薄弱(典型代表十字军坦克),要么火力和装甲还可以但是速度太慢(典型代表是丘吉尔坦克),而火力……英国人在17磅炮之前根本就没什么火力。

这些坦克实在无法和德军坦克相抗衡,在北非和西线被德国人的坦克暴打。

德军坦克王牌魏特曼中尉,在波卡基村之战,一个人一日之内总共击毁盟军大小坦克、装甲车、军车51辆,其中坦克23辆。他创下了单人一日击毁军用车辆数目最多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然而,战斗中,魏特曼中尉曾经同英军的克伦威尔坦克多次一对一正面遇到,然而虎式坦克总能先开炮,先击毁。其中,一辆克伦威尔坦克也曾击中了魏特曼的虎式坦克,但炮弹没有射穿装甲,被弹飞,不然魏特曼早就死了。

要知道,克伦威尔坦克开炮时,距离虎式坦克只有二三百米,就这样还是射不穿。

这些都是英国和德国,存在的客观军事科技的差距

死磕英国必死无疑为何说纳粹德国根本不可能彻底消灭英国

要彻底击垮英国你要跨海啊,跨海就得要海军和空军掩护啊,不然陆军划澡盆在海上当靶子。

然后当年的海军实力捏?

上图是在欧洲/大西洋水域的海军力量对比。德棍除了潜艇比英国人多点,其他都是被一路碾压和吊打的。

然后空军呢?

当时戈胖子是拍着肚子表示德意志空军天下无敌,绝对能把不列颠的飞机和机场干的叫爸爸。

结果不列颠空战的结果后来都知道了,英国人的雷达网、优秀的喷火和飓风是硬件优势。

德棍的护航BF109腿短,飞到英国本土打不了几分钟就得滚回去,然后留下双发轰炸机被英国人虐暴这是德棍技术劣势。

那段时间天气不好、德棍总迷路和炸不到目标;英国人的飞机被打下来,飞行员跳伞大多还能被救,然后回去换架飞机继续刚;而德棍掉下去之后基本要到战争结束才能回家了,结果打着打着人也不够了;这是英国人的主场优势。

海军空军都刚不过...那德国人拿啥登陆?

德国正儿八经能够用来登陆的运输船就168艘,其他都是这种东西

那这个就算第一次强渡成功,后面的补给咋办...

二战初期,英国明显处于劣势,为何多次拒绝德国和谈请求

二战的欧洲战场爆发初期的英国与法国和荷兰等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扩张,然而在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的打击下,荷兰快速沦陷,大国经过短短三个月的抵抗也选择投降,期间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陆军,甚至有一度被纳粹德国包圆消灭的可能,若不是英国的新首相丘吉尔决然组织海上力量,敦刻尔克可能就是英国陆军精锐的坟场。

英国虽然一直被纳粹德国压着打,但英国有几个优势是纳粹德国不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可以坚持对抗纳粹德国的原因!

其一,英国有英吉利海峡的天险保护,纳粹德国的优势是陆空军事力量足够强大,但却在海上力量方面缺乏足够的力量,只能通过空中绞杀战来打击英国,但英国空中力量也不弱,再加上是本土防守作战,有地面引导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对德国空军相对而言也可以势均力敌!

第二,英国一直是有名的海上强国,英国的海军实力在二战爆发前和美国并列,这确保了英国虽然在欧洲陆地战场上溃不成军,但一直牢牢地掌握着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德国可以短期建造一两艘战列舰和数量庞大的潜艇,但面对英国而言,只能起到逐渐消耗的效果,没有制海权,纳粹德国数百万陆军精锐是不可能冒险出海的,若强行发动跨海登陆作战,就是自寻死路!

其三,美国虽然在二战欧洲战场办法初期采取了中立姿态,但美国还是通过一些手段支持英国抗击纳粹德国,诸如一些战略物资和二手装备,因为美国也不愿意英国快速投向,那样的结果是美国最不想看到的!若纳粹德国迫使英国投降,那么以英国的舰队和欧洲的工业能力一起,将有能力向美国本土发起攻击的可能!这就是美国为什么支持英国的原因。

其四,纳粹德国在西线攻城掠地并出动空军攻击英国本土的同时,东线的苏联也在积极的备战,大规模的扩充军队并向苏德边境集结,纳粹德国当然可以再努力一下击败英国,但苏联也有可能趁机快速攻击德国的本土,纳粹德国的数百万陆空精锐,若没有德国本土的工业支持和补给,战斗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二战德国阻止敦刻尔克撤退消灭英法联军,并攻占英国结束西线作战全力进攻苏联,德国能赢吗

这个前提首先就不可能存在。

就英军的敦刻尔克撤退奇迹而言,德国的确就是一念之差,只要希特勒不乱指挥,德军在敦刻尔克海滩全歼英军是很有可能的,不会放任33万英军在电光火石之际逃出生天。

这33万英军的保存对日后英军的反攻,特别是在北非战场上的反攻自然意义重大,但是,这和保卫英国本土并无本质性联系。

在不列颠战役中,击败德军的是光荣的英国空军。德军本来指望击败英国空军,掌握制空权,而后借由空中优势撼动英国皇家海军无可置疑的制海权,而后才有可能执行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如果德国没有掌握制空权特别是制海权,无论德国有多少无敌的陆军,也就是在海上随船被击沉喂王八,重蹈当年拿破仑的特拉法加海战的惨败而已。

敦刻尔克战役可以说是“偶然”,但不列颠战役的失败基本就是“必然”了,德国很难有机会可以成功登陆英国,更别提占领英伦三岛了。

那么,如果英国没有了这33万陆军,但仍旧可以保住英伦三岛,德军的二战会不会打得更好。

答案是肯定的。

这33万人可以说是当时大英帝国本土最后一支成建制的精锐陆军,如果都在敦刻尔克被俘虏了,英国将很难有能力像历史上一样在北非抵抗住德意联军的压力。即使英军仍然击败了战斗力低下的意军,但当隆美尔1941年初来到北非之外,英军将没有任何机会能保住北非和埃及。要知道,在真实历史中,英军本来就一度连续惨败在隆美尔手中,如果又缺乏了作为兵力最主要来源的这33万人,还没等蒙哥马利的出现,英军可能已经丢掉了埃及。

如果德国彻底打赢了北非战役,日后美军也就缺乏“基点”登陆北非,在突尼斯全歼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如果北非还在德国手中,地中海就近似成为了轴心国的内海,盟军登陆西西里将变得极其不靠谱,意大利也不会那么早投降,盟军也不会在欧洲南部开出“第二战场”……

这样看的话,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奇迹,德军的二战将会好打得多。

但是,只要生产力无穷无尽和人力充沛的美国参战,德国和轴心国就没有任何机会打赢二战。俘虏了那33万英军,虽然会对二战的战局产生深刻的改变,大概率将会延长战争的时间,但是,对最终结果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二战英国对德国的地毯式轰炸效果如何

对于英国人发动的对德空袭,我们来从几个角度聊:目标的选择袭击效果和造成的损失,以及自身的消耗

先看张图吧。这张照片摄于1945年的德国城市德累斯顿,市政厅屋顶上的雕像震惊地俯瞰着化为废墟的城市:

先来聊目标选择吧。我们就先以数据比较详细的德累斯顿空袭为例好了。为什么英国人和美国人要袭击德累斯顿?

主要是因为目标城市的工业力量。根据德国人的陆军总司令部在1944年获得的数据,德累斯顿有127座中型和大型的工厂在为纳粹战争机器提供支持,还有更多的小型工厂和工坊没有被统计。而美国人认为,除了若干航空器部件制造厂之外,德累斯顿还有一座防空炮和野战炮工厂(莱曼),一座光学产品工厂(蔡司公司),若干电子设备工厂(科赫与施腾策尔公司),若干个人装备与衣物工厂等等工厂。如果能够打击这些目标,就能对战争末期德国仅存的工业力量造成沉重的打击。

德累斯顿似乎还有弹药装备库、军营等设施,规模不详。

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英美空袭的效果如何

在2月13日到2月16日期间,皇家空军和美国航空兵对德累斯顿进行了多次空袭。首先,德累斯顿平民的伤亡较大。这种伤亡的部分原因在于,英国皇家空军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战术,在第一次空袭过后不久(大约三小时之后),皇家空军的另一批轰炸机会到达城市上空,开始第二波空袭。此时警报刚刚解除,城市里的救援队正在搜索废墟,因此人员会毫无防备地直接暴露在空袭之下。

另外,英美空中力量也混用燃烧弹和一般的炸弹,引起了市区的大火。在炸弹摧毁房屋的同时,燃烧弹会在摇摇欲坠的房屋之间引起大火,导致很多藏身于地下室的平民死亡。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不详,因为很多人未被找到,又有一定数量的尸体无法辨认,通常认为死亡者人数在两万人到两万五千人之间

注意下图,这架英国飞机投下了一堆燃烧弹和一枚重磅炸弹。炸弹会破坏建筑物,而燃烧弹则会在建筑物当中引发火灾。

讽刺的是,城市工业区的损失似乎反倒比居民区的损失小。根据皇家空军的战后估计,空袭严重破坏了城市23%的工业建筑和56%的非工业建筑(“非工业建筑”不包括民居,主要是市场、旅馆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英国人似乎错误地没有瞄准城市郊区的工业区,导致错过了不少工业目标。

但这只是英国人的估计。相比之下,德国人自己的统计结果更加悲观。德国国防军认为,空袭破坏了一个位于旅馆内的国防军指挥设施,若干军用医院和较小的军事设施,对城市内的很多工厂造成了伤害,其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包括了至关重要的、生产光学仪器的蔡司公司工厂。在袭击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德累斯顿必须全力恢复城市秩序和市民生活,完全无法作为工业城市、进行正常运转。

不过相对于德累斯顿的城市损失,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空中部队损失就很小了。得益于战争末期日益吃紧的战事,德累斯顿在被袭击前是极度缺乏防空设施的。由于战场需要更多的防空武器,德累斯顿在空袭的一个月之前就送走了自己最后的重型防空炮,城市里只有数量有限的中小型防空武器,在攻击高空目标时极其乏力。德国人自己的空中力量也极度缺乏航空燃油,很难派出足够的战斗机保卫城市。

在将近800架执行轰炸的英军航空器中,只有六架飞机被击毁了,似乎其中还有三架是在空中撞上了更高处飞机投下的炸弹(这真的不是段子,英文维基就是这么说的……)。另有一架美国轰炸机被击落。

我还是把原话截过来给大家看吧……真的是绝了,我还以为这种事只有在段子里才会发生……

(当然了,德累斯顿空袭的损失也不能代表战争时期的常态。在更早之前,由于德国人的防空部队和空中力量尚有余力,他们对同盟国空袭的抵抗要激烈得多,当时同盟国的损失也远比德累斯顿空袭时期要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德累斯顿的防空力量太弱,而且空袭时天气比较好,英国人在轰炸时比较安心,因此对德累斯顿的轰炸精度也是高于战时平均的。不过轰炸精度高也架不住目标选择出问题,英国人被认为花了太多时间炸城市,而错过了一部分工业目标。相比之下,还是汉堡空袭的效果更显著一些,不过汉堡空袭对同盟国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最后来两张照片,是德累斯顿被轰炸前和被轰炸后的对比。

没有被炸过的德累斯顿:被轰炸之后的德累斯顿:

怎么说呢,战略轰炸这事还是挺狠的。我们平时也爱开玩笑,说英国人在二战参战国里算是比较“绅士”的,然而玩笑归玩笑,英国人真动起手来也没见他们心软……

二战前,英国为什么要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这有好几个原因,比较主流的有

反共产主义:

你就这么想,一战的导火索就是因为民族主义。战后,当时两个流派兴起,一个是美国主导的威尔逊体系,讲究民族自决,单一民族有独立权。另一个则是更普世的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在英法这种工业化、资本化完成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共产主义它是一个凌驾于单一国家之上的普世观,它是会直接侵犯到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所以当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反苏的。

而纳粹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绝对的死对头,英国这一方面是乐得有个纳粹德国去和共产苏联对刚。

一战打慌了:

在一战之前,英国人何曾想到过现代战争送人头效率那么高,一战死了一百万,还有两百万伤的,加起来都快占了总人口的10%了,一代青壮年男性就这么毁了。

可以说,当时各国都对现代战争的杀戮效率太害怕了,而且一战打到后来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战略意义了,纯粹就是熬,看水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产能先扛不住。

美国方面的因素:

一个是美国2-30年代的孤立主义让英国人觉得美国再也不想介入欧洲战争。如果这样的话,那英国就失去了相当大的助力,而且当时德国的人口8000万,英国才4000万,一战后的出生人口也比德国少(二战适龄)。

二个是一战之后西方普遍认同美国威尔逊体系,讲究民族自决。而德国在二战前夕吞并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地区按理来说都是民族自决的,英国人插手的理由不充分。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中英国人道对待德国战俘,而美国没有

其实德国人对待英法美的战俘还算是相当人道的,所以英美对德国的战俘也相对人道一些,但德国人对苏联人就相当粗鲁了,只要是战俘是犹太人和政委的话都不用请示,直接强杀战俘,所以德国人这么对苏联人,苏联人也这么对德国人。至于为什么德国为什对苏联战俘待遇这么差说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说德国“执行希特勒种族灭绝的政策、希特勒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可以随便虐杀。”而另一种说法是苏联没有在国际人道主义的相关条约上签字,所以在抓住苏联战俘的时候是可以不用根据国际法的待遇来对待他们的。

而在二战中,英国能抓到德国战俘比较多的时期估计也就是在不列颠空战击落的德军飞机,捕获的德军飞行员,而对于飞行员这一特殊的兵种,虽然国际法上并没有明确写着不能射杀跳伞飞行员,但各国都会优先对待他们,因为他们的身上有着巨大的价值,除了情报数据以外其本身就拥有巨大的政治价值,像建国之后,周恩来总理为了让钱学森回国,就用4名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条件,看看,在美国人看来“能顶3个师”的钱学森被4名飞行员给换回来了。

而美国真的对德军俘虏不好,估计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美军抓到的俘虏都是陆军的野外作战人员,有时候杀红了眼都不接受投降,直接突突了这帮狗日的,所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英美双方为什么对待俘虏有不同的态度,主要是俘虏的价值不同。

二战沙漠争夺战,英军破译了德军密码,为何隆美尔还能孤军突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场是典型的情报战决定胜负的一场战争。英国虽然是主场作战,但并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英国掌握德国密码占据先机。

在著名数学家、现代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的带领下,盟军成功的破译了法西斯德国引以为豪的密码——哑谜。凭着这个优势,英军可以在北非战场上破译隆美尔发出的作战指令。

但是能够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消息都是即时的作战指令,提前拟定好的作战计划都属于绝密级别的信息,不可能通过无线电来传播,一定需要纸质文件传播,且传播数量、传播人员都十分有限。

当时的无线电就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领域,绝密信息怎么可能随意在其中传播呢?

因此当非洲军的装甲部队突袭的时候,能够留给英国的准备时间并不多。很有可能破译情报的部门还没有前线部队传回来的战报及时。

隆美尔也有自己的王牌天地。

在北非战场上,法西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实是一名意大利的统帅,希特勒给隆美尔的权限只是配合意大利军队作战。但是十分强势的隆美尔拒绝听从意大利统帅的建议,而是依靠自己独立的情报系统进行作战指挥的判断。

隆美尔的间谍成功传递回两次情报,使隆美尔能够突破英军最薄弱的防线,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英国重兵防守的明斯克。但第三次情报传输的时候,英国反间谍部门已经掌握了隆美尔间谍的动向,以至于当法西斯德国的装甲部队进攻的时候,前线突击坦克部队直接陷入了英国两翼反坦克炮的包围之中损失惨重。

隆美尔非常吃惊,难道是他的间谍错了?其实隆美尔应该学学中国的一句古话——事不过三。频繁的间谍活动一定能够引起英国人的注意,过分的依赖间谍就会遭到反间谍部门的破坏。

盘踞埃及的英国并不占“人和”

英军战机埃及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他们在埃及的身份一直是侵略者殖民者,由于英国人在埃及的所作所为早已经不得人心,因此在很多埃及人民心中法西斯德国的军队更像是解放军,帮助他们赶走英国侵略者的。

当隆美尔的非洲军即将进入开罗的时候,开罗城中有一半以上的平民,正在张灯结彩欢庆胜利,准备迎接“解放军”。

再加上隆美尔本人也是沙漠战坦克战的专家,因此非洲军能够长驱直入也不足为奇了。

一点个人的小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淘汰德国后一片坦途!英格兰离队史第一次欧洲杯冠军还有多远

英格兰强在三条线都有令人羡慕的速度,特别是进攻端有其他队都缺乏的梯次冲击能力,球星云集,几乎个个都能得分,格拉利什是英格兰真正的大腿,斯特林和萨卡还需要多打硬仗来提高应变能力,整体来看英格兰的技术虽有进步但仍很粗糙,昨晚的表现也证明了这点,中场频繁丢球,全场有效的摆脱过人几乎没有!运动战中的反击能力和比利时不相伯仲,比较强,而斯特林一脚漫不经心的回传差点酿成大错。实际上论脚下技术英格兰不如德国,但是青春风暴还是能拖垮老迈战车,战术上索斯盖特开场用三中卫体系,不惜减弱两个边路防守来加强中场的人数优势,想用技术不够,人数来凑这一招围殴德国,但效果并不显著,有点冒险,主要就是因为脚下技术不行,队员相互之间默契度不如德国,失误较多。开场十五分钟德国屡屡从左路突破,两个肋部基本都是一防一,很容易形成身后空档,让人提心吊胆。除此之外,英格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比赛气质不如德国,意大利。不过昨晚索斯盖特还是有意识的强调了节奏把控,顶住了德国的三板斧,运气也不错。总体来说这支英格兰的实力正如我之前预测的确属目前欧洲最强,本届欧洲杯正是英格兰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