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市亮

西方国家天天游行示威的人不用工作吗他们是不是就靠示威挣钱?历史上唐德宗李适是一个怎样的人唐德宗个人生平简介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7 23:18:39 浏览1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西方国家天天游行示威的人不用工作吗他们是不是就靠示威挣钱

那是肯定的,他们把这种动乱称之为民主自由的象征和美丽的风景线,纯属昧着良心瞎扯淡。西方国家和已中西方之毒的国家和地区,都好这口,动不动就上演大罢工,游行示威,烧砸抢掠,制造社会混乱,祸害百姓生活,从而谋求党派利益。

背后没有金主支持,自掏腰包,穷叫不的三天,就自动散了,因为饿死了没人管。背后没有强大的暗势力撑腰,谁能组织如此庞大的群体招摇过市,无恶不做,警棍,橡皮子弹,催泪瓦斯,皮鞭,牢房虽然不致命,但是,抽在身上还是极不好受,有几人会如此作溅自己?想必大脑正常的人都不会。

美国已对这种活动习以为常,每逢大选之年,必然上演。枪击案发生,动乱开始,黑人遇暴,抗议游行,选举失利,动乱兴风……有的是借口由头。成年累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后台操纵,闹个毛线。美国两大党派,势均力敌,争权夺利全凭那些无事又无辜的百姓,百姓明闹造势,棋手幕后分利分赃,仅此而已,所以,美国的动乱可以如潮而来,亦可以悄然而止,就这么神奇。

历史上唐德宗李适是一个怎样的人唐德宗个人生平简介

唐德宗李适,不像唐朝前几位皇帝那样出名。从小在皇宫长大,安史之乱时只有十几岁,随皇亲外逃,后被唐代宗立为太子。三十八岁是继位当了皇帝。

据说早起还是清正廉明的,后来就变得昏庸无道了,有人说继唐玄宗后,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位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特别是唐德宗。

唐德宗了解的不多,但是他的时代有位伟大的诗人可以证明他昏庸,那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卖炭翁》,知道的人很多了,里面“牛困人机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牝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这里的“宫使”,其实是唐德宗派来的。唐德宗喜欢钱,地方官员每月都要给他“月供钱”,有时按“日供”,可见老百姓怎能生活的好呢?另外,唐德宗还兴起了“宫市”,就是说宫里需要什么,到市场上不是按市场价去买的,而是随意给几个钱就的拿走,基本上就是掠夺。他专门派几百个宦官,穿上一样衣服叫做“宫使”。这些人到街上,老百姓看见了如同看到了强盗一样。白居易的《卖炭翁》里那位穷苦的老翁,就是唐德宗时期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德宗昏庸无道,宠信奸相卢杞,使大书法家近八十岁还去评判,结果被杀害。

唐德宗最后病死,时年六十四岁。他的历史上功绩似乎很有争议,他喜欢诗词书画,有诗留下在唐诗三百首里,而且书法也是堪称一流。更有厉害的,据说他有中医理论著作流传下来。看来,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探讨了!

唐代王叔文主持,柳宗元等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的内幕是什么

唐王朝在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周时期及“开元盛世”后,政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

一、“永贞革新”的动因:消解“宦官专政”加“藩镇割据”。

欣欣向荣的背后也累积着危机,危机的叠加导致了差点毁灭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图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至高皇权转到了宦官手中,江山一统被各个“藩镇”所割裂,从而形成了“宦官专政”加“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

唐顺宗为了清除附着在大唐王朝庞大的躯体上的这两大毒瘤,进行了一次政治改革,这就是“永贞革新”。

二、“永贞革新”的初期成果:罢宫市、五坊使;取消进奉;打击贪官酷吏。

李诵一直比较关心朝政,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虽然,李诵承继大统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王伾(杭州人),原先都是李诵在做储君时的老师,他们常与李诵谈论朝政的弊端,深得李诵的信任。
王叔文(像)

李诵即位后,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政”。他们协同宰相韦执谊,共同筹划改革事宜。

随后,他们立足打击宦官势力、削弱藩镇力量,进行了系列改革。

有些改革的推进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比较有成效的。

如,罢宫市、五坊使。宫市,是指宦官打着为皇宫采办物品的旗号,抢掠物品。五坊使,是指任职五坊(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的小宦官,他们以进奉鸟雀为名,盘剥百姓。宫市制度和五坊使被取消后,人心大悦。
鸟雀(像)

如,取消进奉。禁止节度使、州刺吏等,搜刮民众财富,进奉皇帝。

如,打击贪官酷吏。王叔文当政后,将专横残暴的道王李实,由京兆尹贬为通州长史。

三、“永贞革新”的无奈之处:打压不了宦官;抑制不住“藩镇”。

改革过程中,有些触及固疾的环节,却难以解决。

其一,打压不了宦官。在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禄后,革新派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

这是革新的关键,关系到革新派与宦官势力的生死存亡。

当革新派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任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后,宦官们意识到,王叔文在夺取他们的兵权,如果兵权被夺,他们都将要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他们立刻通知神策军诸军,不得把兵权交给范、韩二人。

其实,早在永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纯(原名李淳)立为太子。
俱文珍(剧照)

永贞元年七月,俱文珍又伪造敕书,罢去了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不久,王叔文因母亲去世,归家守丧。

当孤立无援的王伾上奏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继而又上奏起用王叔文为威远军使、平章事,都没有得到允许时,革新派人士感到了危机:大事已去了。

因为,不是皇上不允许、不答复,而是宦官不同意、不理睬。

其二,抑制不住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成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书文断然谢绝了韦皋的无理要求。

之后,韦皋上表,请求由皇太子监国,并要求皇太子驱逐王叔文等人。荆南节度使裴均、严绶等也相继上表,拥戴皇太子,弹劾王叔文等人。
韦皋(像)

于是,俱文珍等宦官借用韦皋等人的意见,以李诵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

不久,宦官们让李诵退位称太上皇,拥立李纯做了大唐皇帝,是为唐宪宗。退位后的第二年,李诵死于宦官之手。
李诵(像)

四、“永贞革新”的主要原因:朝廷的实权派是宦官和藩镇。

从改革本身来看,革新派对时弊的认识,是相当准确、清楚的;运作的思路、着眼点都是正确的。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但是,当革新派面对宦官势力和藩镇武装时,却是阻力重重,迟滞难行。

因为朝廷的实权派是宦官和藩镇们,而革新派不过是一些文人。这些文人的靠山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李诵的言行举止基本都被宦官掌控了。

所以要想解决宦官专政问题,胜算几无;要想抑制住藩镇割据,也是近于痴人说梦。

李纯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谪、革除。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

永贞革新运动被扼杀后,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宦官拥立皇帝,朝臣结成朋党,本来就有相沿成习的趋势,在唐宪宗以后,就开始表面化了。

文化讨论《卖炭翁》作者在当时了解人民生活状态,他怎样了解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相信很多人到现在都能背出其中的几句来。原诗如下: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史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讲一个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伐薪烧炭,烟熏火燎,满面灰尘,双鬓斑白,十个手指都是黑黑的。就是为了卖点钱,买穿的和吃的。可怜他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却担心天暖炭卖得贱宁可天气再冷些。昨天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起早驾着炭车碾压着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人饿,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炭还没卖出去,他们就在集市的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那得意洋洋地骑着两匹马跑来的人是谁呀?是皇宫里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公文,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车向皇宫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车走,老翁万分不舍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往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这首诗通过对卖炭老翁谋生的艰难困苦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唐朝时“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进行了强有力地鞭挞和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的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等同于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此事,太监着黄衫,手下着白衫)

题主的问题是作者在当时是怎样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状态的?

这个问题,当然得从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说起:

白居易,自乐天,又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其实这一风格的形成是有原因的,这是后话,我们来谈谈他到底是怎样了解老百姓生活的。

首先,这跟作者的生活阅历有关,他本来就来自于民间,自然看到老百姓的困苦,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难。白居易从小生于中小官僚家庭,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惜生不逢时,才出生不久,家乡就发生战乱,民不聊生。三岁的时候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而徐州又连年战火,于是白居易和家人与父亲分离,移居宿州符离。白居易自幼聪慧,5岁能诗,9岁识声韵,15岁时立志应进士举 ,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可以说作者从小就饱尝离乱之苦,亲身经历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深刻了解百姓艰难困苦,流离失所。因而十五岁时已经写出了“吴山楚水万里余,故园望断欲何如?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行书”和“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样催人泪下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佳句。所以后来能写出《卖炭翁》等一系列讽谕诗不足为奇。

另外,这和作者的志向有关,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明确表示“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一生以此为志,并且即使后来一再遭到谪贬,依然未改初衷。后来在苏杭二州时针砭时弊的诗书不上了,却做起了惠民的实事。这首诗是《新乐府》中第三十二首,是白居易任拾遗其间的作品。拾遗,顾名思义,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说白了就是言官,干的上书劝谏吃饭的活儿。白居易恪尽职守,屡陈时政,大胆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呼喊,写出了大量现实主义的诗歌,“但伤民病痛,不识识忌讳”,“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而且要求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只为“补察时政”,“以报君恩”。

这一期间白居易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百姓疾苦针砭时弊的诗歌,首首如利剑,比如同时期的《秦中吟》十首中“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重赋》)斥责官府进献、残酷盘剥百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吃人”(《清肥》);“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歌舞》)……白居易当时有权在手,又有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么是亲自踏查,要么是手下人调查,反正是取得第一手资料,以诗劝谏,希望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政治清明。

总之,综上所述,自己亲身经历亲耳听到或亲眼看到;或派人调查报告,并且又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切的同情心,白居易才能了解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写出《卖炭翁》这样的流传千古的诗篇。不足为怪,因为它只是白氏众多类型诗里的一首。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怜和同情

《卖炭翁》中的老人"卖炭翁",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正是由于有了"卖炭翁"这样的劳动者辛勤付出,社会才有了最基本的生活财富,才有了所谓的上层社会的"上层人"统治者的幸福生活。

"卖炭翁"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压榨的劳动者,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剥削制度下的牺牲品,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着任劳任怨的情怀,他们是被压迫阶级的人们。

"卖炭翁"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

我们不但要理解他们,要同情他们,更要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平等,争取更大的利益做出我们的贡献,尽到我们的一份力量,因为社会在进步,因为我们要正直。

#悟空问答#

白居易《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够一车炭钱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54条回答。

当然是不够了。

首先,什么是红纱,什么是绫?

虽然古代的绫罗绸缎一般比较值钱,但也要具体来分析。

红纱属于绢纱的一种,是一种很普通的丝织品,制作必须粗糙,不如绢那么好,价格较低。

至于绫的价格则比较高,相对来说可以卖出高价。

根据分析唐代的商品价格,我们可以推断出,卖炭翁是大大吃亏的。

当年烧炭是很不容易的,每斤的价格1.5到2文铜钱,如果是寒冬腊月急需要用碳的时候价格还会更高。那么,这1000多斤碳,最低价格也有1500多文铜钱。

而古代几文铜钱都可以吃一碗面,1500多文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巨款了。

那么半匹红绡一丈绫,值多少钱?

当时的价格,半匹红纱很廉价,最多值100多文铜钱。

相对来说,那一丈绫价格较高,但充其量也不过500文铜钱左右,加起来还不到700文铜钱。

也就是说,太监给的钱,还不到碳价值的一半。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给钱太少的问题。

碳作为一种日常消耗品,是非常枪手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卖得掉。无论有钱人和还是普通人,冬季都需要碳。

所以,卖炭翁有了一车炭,是很容易卖掉,不会积压在手上的。

但是,绫罗绸缎这种东西同古董一样,根本不是啥生活必需品,只有极少数人才会购买,普通人压根不可能买。

更重要的是,一丈绫和红纱应该都是唐朝宫殿里面库存多年,根本没有人会用的垃圾货。如果它们真的很好变卖,太监直接拿到外面集市卖掉即可,何必这样坑卖炭翁呢?这说明,半匹红绡一丈绫在当时很难卖掉,可能要卖很多天才行。

就算卖掉了,由于这属于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往往买家还会大肆砍价。

半匹红绡一丈绫最终能够卖三四百文,就很了不起啦。

所以,说来说去,太监这个宫市等于是变相抢劫老百姓。

那么,烧炭容易吗?

当然不容易。

在古代,烧炭不但是重体力活,而且需要很多劳动力和漫长的时间。

一般来说,1000多斤的碳,需要几千斤的优质木材。显然卖炭翁一个人砍不了,要全家至少四五个壮年男人一起去砍树,搬运树木。

除了砍树以外,烧炭还需要择址挖窑孔、装窑、烧窑、封窑和出炭等几个环节,也需要好几个强壮男人来工作。

仅仅烧一窑木炭,前后需半月之多,加上砍树和准备,一般近1个月才能搞定一窑。

烧炭工又脏又累,还多少有些危险,在古代属于最低级的职业,是穷人无可奈何才做的事情。

太平天国实际领袖杨秀清,就是烧炭工出身。因为职业极差,杨秀清有着天生的反清意识。

卖炭翁全家辛苦一个月,耐以生活的木炭,就这样被太监利用权力变相抢劫了。

唐代是个特殊的时期,太监权力极大。唐朝中后期,太监集团甚至架空了皇帝,暗杀了多个傀儡皇帝,朝中无人敢惹。而宫市这种占便宜的小玩意,在太监们看来自然没什么了不起,是寻常事。

这却导致很多老百姓无法生存,穷途末路。

白居易诗里描述的《卖炭翁》,在唐朝是真事吗

白居易写的《卖炭翁》所反映的当时的真实写照。

《卖炭翁》描写地是唐朝唐德宗执政时期的事。

唐德宗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唐德宗执政时期的前期政治还是较为清明的,他信任百官,改革“两税法“,呈现出中兴气象。但后来他任用奸臣,增加收税种类,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民不聊声,怨声载道。巜卖炭翁》正是通过卖炭的遭遇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描写,对统治者进行抨击。

有人说《卖炭翁》比《石壕吏》写的更深刻,你怎么认为

此说不准确,只能说各有特色。估计发问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本删除了《石壕吏》,而用上了《卖炭翁》。两首诗都是揭露封建王朝残酷压榨老百姓,反映老百姓凄惨的生活。从艺术特色来看各千秋,难分彼此。那为什么又换教材呢?慢慢看:

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删除了《陈涉世家》、《石壕吏》等文章,把2010版曾删除的白居易的《卖炭翁》重新纳入课本之中。

那么《卖炭翁》为什么能够挤掉《石壕吏》重新纳入课本之中呢?笔者下面将会对两篇文章做出具体比较:

首先,回顾一下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民疾苦的生活现状,批判了当权所施恶政对人民的残害。

《石壕吏》中,杜甫借宿民家,遇到酷吏抓丁,一家三子全部都被迫从军,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里还剩下老头和老妇还有儿媳和正在吃奶的孙子!即使如此,酷吏仍不罢休,老妇人被征入伍。天亮的时候,只能跟老头独自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但是却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为此,只能强行在洛阳以西到通关一带强行征兵,补充兵力!当时杜甫正好路过,看到战争之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写下了三吏三别!《石壕吏》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短的篇幅便把惨绝人寰的现状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们再来看一下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对细节的描写显然要更到位!卖炭老翁辛辛苦苦伐柴烧炭,以此养活自己。虽然自己穿着单薄,但是却希望天更冷一些。终于期盼到下雪天,早早便吆喝一车炭去集市,牛困人乏休息之余,却碰到宫中太监抢走了全部的炭,只给了半匹红绡和一张绫。

在唐德宗中期,宠信宦官,不仅仅让其掌握军政大权,而且就连宫内采办等这样的小事都交给他们去做。宦官权势颇盛,他们在宫外采办的时候倚仗皇家权势,各种强买强征,破坏市场秩序,公然抢夺百姓财产,让百姓苦不堪言!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未被制止,反而越来越盛。到唐德宗晚期,就连太子都惧怕他们的权势。太子在得知这种情况的时候义愤填膺,本想启奏皇帝,但是有大臣劝诫太子,最好不要管这种事情,免得皇帝大怒!因为当时的皇帝仍然十分相信宦官,连禁军都交给他们掌管。

对比《石壕吏》和《卖炭翁》

两篇文章都是写了社会弊政之下人民苦不堪言的境况!《石壕吏》表现的是战争背景下当权强征兵丁带给人们的伤害,而《卖炭翁》写的是当权被蒙蔽之下,宦官破坏社会秩序搞得民不聊生。都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对人们遭遇的同情。

拙以为相比之下,《石壕吏》读起来更顺口一点儿,而其本身的三吏三别可能在历史地位上要更高!而《卖炭翁》表现的要更加细腻,对细节和心理刻画更加到位。相比白居易,杜甫的作品在语文课程之中占据更多篇目,所以用《卖炭翁》顶替掉《石壕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短时间可能会让人们觉得不适,但是大家可以选择在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