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美尔名气大
- 苏德战场,莫德尔是17个装甲师中5个无经验之一,凭啥逆袭成战神
- 莫德尔元帅最后的结局到底怎么样
- 库尔斯克战役中,莫德尔为何停止推进如果继续,德军有无胜利的可能
- 如何评价德军将领莫德尔
- 古德里安、朱可夫、巴顿、隆美尔和莫德尔哪个军事才能高
- 朱可夫为何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光彩属于莫德尔
-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将领莫德尔会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 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
- 勒热夫战役中,为什么说,正是为了避免落得和保卢斯一样的下场,莫德尔才选择了撤退
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美尔名气大
一提到二战德军将领,人们孰知的就是号称德国三大名将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其中曼施坦因是德军总参谋部最后一位正统的战略天才,将新型装甲战术融入到德军传统战略中,尤以其制定西线进攻计划(即曼施坦因计划)而闻名于世。古德里安更是大名鼎鼎,他是德军装甲兵之父,是他一手缔造起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在装甲作战的研究上无人能及,唯一的遗憾就是过早的结束了其前线指挥生涯,没能在战场上展示自己的统帅天赋。隆美尔可以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德军将领,他军事生涯的辉煌大部分是在北非战场取得的,由于战场的相对独立性和更大的国际影响,作为前线指挥官的隆美尔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加上德国官方部门的大力宣传,隆美尔俨然已经成为德国民众眼中的“常胜将军”,他的对手(英军和美军)也对其大加赞赏,因此隆美尔成为最知名的德军将领。
事实上,莫德尔的军事能力并不亚于上述三位名将,在德军自己眼中,莫德尔的能力甚至在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之上,他是德军中最优秀的防御专家,有“防守之狮”的美称。莫德尔和隆美尔一样是在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将领,在战争中期成为德军中的中流砥柱,可以说莫德尔的晋升速度并不比隆美尔慢多少。1941年在隆美尔指挥非洲军团(实力相当于一个装甲军)作战时,莫德尔也升任为装甲军的军长,不久莫德尔即出任第9集团军司令,率领他的集团军进行艰苦的冬季防御作战,并最终击退了苏军的大反攻。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不久后也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1943年隆美尔出任非洲集团军群司令,而同年莫德尔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授予2个集团军的指挥权,已经开始行集团军群司令职务之实。
1944年随着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除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一职,莫德尔被任命为新的司令官,这个集团军群也被赋予一个新名称(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此后但凡苏军在哪里发起进攻,莫德尔便会被调到哪个方向上出任集团军群司令,希特勒甚至让莫德尔同时节制两个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足见对其之信任,莫德尔已经成为东线战场的“救火员”,哪里有危机就会出现在哪里。而隆美尔也在该年出任B集团军群司令,担负大西洋壁垒的防御任务(法国北部),阻止盟军可能的登陆行动,B集团军群是德军在西线最强大的野战集团军群,是抗击盟军登陆的绝对主力,由此可见,希特勒将东西两线最重要的任务以及最强大的部队交给莫德尔和隆美尔这两位他最信任的将领,此时两人都已经升任陆军元帅。
对比莫德尔和隆美尔这两位将领,其实非常有意思,隆美尔绝大部分的胜利都是在进攻中取得的,而莫德尔则在数次关键的防御作战中表现优异,如著名的勒热夫防御战和奥廖尔防御战,每次均给苏军造成了数十万的损失。两人的命运也有着很大的相似,两人都先后担负B集团军群司令一职,并且都没能活到战后,隆美尔被希特勒赐死,而莫德尔则选择了自杀。个人认为,莫德尔的军事指挥能力应该在隆美尔之上,毕竟相比于莫德尔,隆美尔的大兵团指挥经验还是太少。
苏德战场,莫德尔是17个装甲师中5个无经验之一,凭啥逆袭成战神
莫德尔是参谋出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莫德尔只是担任军参谋长。战争爆发后他做为第3装甲师师长隶属于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4摩托化军。
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的克里切夫作战中,他指挥的部队缓解了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反突击,苏军3个师被击溃,这成为了他指挥的第一场战役级防御胜利,让他的“防御天才”初试锋芒。到斯摩棱斯克会战结束为止,他指挥的第3装甲师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入700公里,在同僚中获得了“前进将军”的绰号。
在基辅会战中,他指挥的部队封闭了合围圈,整个会战俘虏苏军1.8万余人。此后的莫斯科会战中,该师第1个占领奥廖尔,此后10月21日改任第41摩托化军军长。之后的作战中该军在克林和伊斯特拉与苏军激战,最终在苏军反攻下一路溃退。不过莫德尔却没有失去信任,1942年1月又升任第9集团军司令。
在之后苏军冬季反攻中,莫德尔指挥该集团军在勒热夫-维亚济马歼灭苏军第29和第33集团军,稳定了整个中央集团群态势,为此他在1942年2月17日获得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7月下旬-8月中旬,莫德尔与朱可夫首次正面交锋,双方部队在勒热夫-瑟乔夫卡再次激战。苏军称毙敌3万人左右,击毁敌军坦克300辆;而德军战报则是完全击退苏军对第9集团军的进攻,击毁苏军坦克数百辆。不过很快两人在火星行动再次交手,这次苏军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没有实质性收获,只是在战略上组织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部队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增调部队。至于双方损失,各自数据相差太大。德军战时称苏军损失50万人和1700辆坦克,己方仅损失4万人;苏军战时称较低7.7万,击毁敌军坦克600辆、火炮2091门和飞机200架,俄罗斯目前数据为纯减员7.3万人,伤病14.5万人。
1943年2-3月,莫德尔又与另一名苏军统帅罗科索夫斯基在谢夫斯克进行了交手,他先逐步后撤之后瞅准时机实施反击,最终苏军损失7万余人,当然德军声称苏军中央方面军损失达27万余人。
在此后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他的第9集团军在波内里进攻遭到苏军顽强抵抗,仅仅前进了10公里,但却损失2万余人和650辆坦克。之后他率部在奥廖尔节节防御,抵抗苏军对奥廖尔的反攻。苏军经过1个多月激战最终在8月18日赢得战役胜利,但付出了42万余人、2586辆坦克、892门火炮和1104架飞机的代价。
之后他先后出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被称为东线防御大师,采取了一系列防御反击,迟滞了苏军的进攻步伐,延缓了德军失败的时间。1944年8月出任德军西线总司令,最后1945年4月在鲁尔包围圈自杀。
莫德尔元帅最后的结局到底怎么样
莫德尔元帅是一个被低估的名件曾用26万德军击溃200万苏军,但是名气却远远不及隆美尔,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在战争后期才得到重用,所以名气才不大。
莫德尔晋升元帅后接任了由北乌克兰集团军改称为过去南方集团军的总司令,在卡尔巴吁山前方和东加里西来建立了一条连贯的防线,阻止了苏联红军的前进,但是因为中央地区的苏联红军突破了德军阵地,歼灭了德国的两个军团,并向德军侧方固守阵地的西方突进了很远的距离,德军再次陷入危机,还好,莫德尔很快又建立了一条新的防,集中溃败的德军把苏联第三装甲军歼灭,希特勒为了表彰他,特地颁发了橡树叶双剑钻石勋章。
虽然在后来的阿登战役中他表现突出,但是仍然难以改变整个战场的局势。在德国陆军元帅中,他算是二战末期的后起之秀,在战争快要结束前才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被希特勒称为“东线的救星”,但是德国败势已显,纵然是天才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莫德尔元帅最终因为彻底失望在杜伊斯堡附近的树林中自杀。
在整个第二次大战期间,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军事天才,不可否认,德国虽然是战争的发起国之一,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们能在一穷二白,军事力量被压制,经济濒临崩溃,重工业地区被占领,国家被分裂,欠了一屁股外债的情况下可以再次崛起,而且在开战之初仗打的非常漂亮,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可以说德国如果找对了盟友,不做出那些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径,绝对是个令人佩服的国家,可惜历史不能重来,也没有如果。
库尔斯克战役中,莫德尔为何停止推进如果继续,德军有无胜利的可能
莫德尔停止推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他的集团军在持续数日的进攻中损失太大了,无论是坦克还是步兵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他们损失了月2万名士兵和400辆坦克,而且莫德尔仅仅推进了15公里,尚未完全突破苏军的战术防御地幅,无法获得战役自由。也就是说莫德尔还要延续之前那样代价高昂的作战,而他的部队却已经没有之前那样的实力,暂时转入防御对部队进行重组是非常必要的,莫德尔需要时间来修复受损的坦克和补充步兵单位。
莫德尔的装甲力量已经损失了近半数,这意味着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的突击能力已经下降了一半,继续强硬发起进攻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反而会陷入一场持续而又残酷的消耗战,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谁的预备队更加强大,显然苏军有着充足的预备队,这也是苏军最愿意看到的情况,在坚强的防御中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尤其是德军装甲部队,待德军力竭后再发起全面的反攻,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莫德尔即便没有转入防御,继续发起进攻,也太可能取得重大的突破,从后来当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很快从防御转入进攻来看,莫德尔初期的进攻远没有达到消耗点苏军所有预备队的效果,莫德尔当面的苏军仍旧拥有强大的预备队,足以阻止住莫德尔任何进攻的尝试。
从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略态势来看,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方向上暂时停止推进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仅仅在两天后苏军便对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据守的奥廖尔突出部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缺乏必要的装甲预备队,前线的步兵师防御也太弱了,不可能阻止住占据绝对优势苏军的进攻。北面的苏军很快便突破了德军拥有两道防线的战役防御地幅,对第2装甲集团军的大后方形成了威胁。第2 装甲集团军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仅靠后方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的第8 装甲师不足以封闭这样大的缺口,必须调遣强大的快速部队,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抽调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装甲主力。
中央方向上的德军应该为及时暂停库尔斯克的进攻而赶到庆幸,两天的宝贵时间让莫德尔的各个装甲师得以进行必需的休整,装甲师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处于随时可调动的机动状态,使德军装甲部队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到了不久之后的奥廖尔防御战中,那里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库尔斯克会战。如果莫德尔没有暂时停止进攻而是继续发起进攻,他的装甲师还要遭受更多的伤亡,这将使他们更加难以应付奥廖尔的作战。无论如何莫德尔的进攻都必须要停止,除非第2装甲集团军有能力据守奥廖尔突出部,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奥廖尔突出部是莫德尔集团军的进攻出发基地,一旦丢失奥廖尔,则意味着莫德尔整个第9 集团军后路被切断,所以相比于库尔斯克的进攻,奥廖尔突出部的安全才是最关键的,也是德军维持进攻最基本的前提。
莫德尔的继续进攻并不能为德军带来最终的胜利,甚至可能导致更加糟糕的后果,他的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少避免了中央集团军群遭遇严重的失败。
如何评价德军将领莫德尔
莫德尔,德国陆军元帅,先后历任集团军参谋长、装甲师师长、装甲集团军司令、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是战争中晋升最快的德军高级将领,被希特勒称为“东线的救星”。以擅长防守而著称,他的成名之战是指挥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突出部成功的挫败了由苏军著名将领朱可夫指挥的1942年的战略大反击之一:火星行动。
虽然大家都承认莫德尔拥有出色的指挥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尤其称赞其出色的防守能力,但是却很少有人认为莫德尔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主要是对他在1943年德军在东线发起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的表现存在争议,即堡垒行动。重点在堡垒行动的发起日期上,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都同意尽可能早的实施这场战略进攻,以防止该区域苏军实力不断的增长。
但是时任第9集团军司令的莫德尔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他认为苏军的防御阵地非常坚固并拥有极大纵深,德军会在进攻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他反对这一攻势。他对苏军防御阵地的描述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莫德尔刚刚在勒热夫阻止了苏军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他的建议对于希特勒来说举足轻重,这让希特勒对于这场进攻犹豫不决,最终做出了延迟发起进攻,以等待更多的坦克和部队的集结来增加德军胜利的几率。结果坐失良机,苏军的恢复速度远远快于德军,这种等待无疑对于苏军是有利的。而且由于日期的推迟,使得堡垒行动进行期间正好赶上盟军登陆意大利,这让希特勒丧失了耐性和信心,终止了堡垒行动,德军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从军人的角度考虑,莫德尔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军人,他始终都是在效忠他的祖国,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选择投降,而是自杀以保全他军人的荣誉。
古德里安、朱可夫、巴顿、隆美尔和莫德尔哪个军事才能高
这五位是两个层次的二战名将,即我们常说的“帅才”与“将才”之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装甲突击运用非常得心应手的,正是古德里安、隆美尔和巴顿三人,其中以古德里安地位最高,被誉为“闪击战之父”,开战时已是中将,隆美尔不过是个第7装甲师少将师长,而在遥远的美国,正在训练坦克兵的巴顿才是个上校。
大规模装甲部队的进攻战役,让这三位在二战中声名鹊起,虽然古德里安受阻于莫斯科、隆美尔折戟阿拉曼、巴顿在诺曼底登陆后却一往直前,但面临的战争形势是不一样的。军事才能是需要在实战中检验的,就大兵团指挥水平而言,古德里安在三人中仍然是佼佼者,如果不是过早被冷藏,也必然封帅。
但他们共同的缺点是善攻不善守,一旦装甲部队失去突击能力,对机动防御缺少好的办法,只能大踏步撤退。同时战术水平虽高,但战略眼光不足,所以这三位不是帅才,只能算是“战术大师”。
古德里安在莫斯科城下要求撤退时,遭到了希特勒的坚拒,军史学家指出纳粹狂人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苏联冰天雪地的战场,在朱可夫生力军的反击下,如果当时德军下令总退却,就将是一场雪崩式的灾难,德国人不尽失去第二年春天反攻的能力,恐怕1941年就输掉了战争。隆美尔则是在牵制性的次要战场,不停地呼唤援兵、坦克与物资,虽然在北非一度杀得英国人屁滚尿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的问题。
巴顿从1942年参战开始,所拥有的装备、物资和后勤保障都是德国将领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北非、西西里亦或是诺曼底,美军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能说在盟军将领中,巴顿是最具主动性的一个。但所经历的战争残酷程度,远低于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三个人所率领的部队也差不许多,古德里安在1941年是第二装甲军团司令、隆美尔是非洲军团司令、巴顿是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
但古德里安在战争末期曾任德军总参谋长,所以差距还是有的,关于三个人的排名,个人意见仍然是古德里安、隆美尔和巴顿,隆美尔晋升陆军元帅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过高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朱可夫和莫德尔显然是攻守兼备的统帅级人物,苏德战争爆发时朱可夫是大将军衔,到战争末期他已经是苏联的“最高副统帅”,是地位仅次于斯大林的人物,自然也是苏联元帅军衔,从莫斯科、列宁格勒到斯大林格勒,他的战略眼光和大兵团战役指挥能力勿庸置疑,最后一直打到柏林。但可有一样,在东线战争中,朱可夫指挥作战时,兵力兵器数量经常要超过对面德军。
莫德尔元帅绝不仅仅是“防守大师”,这是个被军史严重低估的德国陆军元帅,1940年与隆美尔一样是装甲师长(第3装甲师),但绝对是后起之秀。曾任东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和西线总司令(接替克鲁格),在纳粹德国日薄西山的情况下,莫德尔在东西两线都取得过辉煌战果,被希特勒称为“东线的救星”。
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苏联红军曾经对莫德尔的防区发动过四次大规模进攻,人数从50万到140万不等,全部被莫德尔击败,包括朱可夫本人指挥的“火星行动”。在西线依然,比如击败蒙哥马利搞出来的“市场花园行动”,哪怕是纳粹垂死一击的“突出部战役”,指挥官仍然是莫德尔,他完全是在以寡击众,这才是军事家最厉害之处。
所以在第一档中,莫德尔的能力要高于朱可夫,不过对二战将领的评价确实是“智者见智”的事情,需要综合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每个军史爱好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排序,那么,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欢迎发表看法。
朱可夫为何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光彩属于莫德尔
1942年1月,朱可夫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德军一口气撤退了200至300公里,稳住了阵脚。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勒热夫地区遇到了一个强悍的对手——德国名将莫德尔。
两人围绕这个宽约150公里,纵深约100公里的突出部较量了一年,朱可夫始终未能前进一步,不仅蒙受了重大损失,还成就了莫德尔“防御大师”的美名。不过,也正是利用勒热夫,朱可夫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是怎么回事呢?
莫斯科战役结束后的德军,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曾一路败退的苏军,终于找回了战胜对手的信心,一扫过去失败的阴郁,开始了全线反攻。希望一举将入侵德军赶出苏联。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苏军依然没有取得战争主动权。
首先,追击200公里,也是苏军的“极限”。按照朱可夫在莫斯科会战的计划,反攻的目的是击退德军的包围,消除对莫斯科的威胁。这就决定了苏军的后勤补给等方面,没有多大的持续力,在德军的抵抗中消耗也所剩无几,不得不停下来。
其次,德军实力犹在。尽管莫斯科会战,德军损失50万人,但不是围歼战,而是击溃战,德军仍有100多万精兵强将。更何况,双方的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都已消耗殆尽,只有步兵对步兵,但就单兵素质而言,苏军根本不是德军对手。
当然,一路高歌猛进的德军,也是第一次被击溃,有些“懵逼”,一时没了章法。但清醒过来的德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莫德尔的指挥下,多次以反冲锋抵消了朱可夫的进攻势头,不仅站稳了脚跟,还给敢于“冒进”的苏军,以歼灭性打击。
第一次较量,双方持续了4个月,朱可夫指挥的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计100多万兵力,损失达77万人。7月,莫德尔为了配合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发动了“塞德利茨行动”,11天俘虏苏军30万人。这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朱可夫来说,莫德尔成了他“攻也攻不进,守也守不住”的死对头,彻底没了面子。
横看整个战场,稍事休整的苏军,不打算给对手太多的喘息时间,在他们看来,以进攻代替防御,打乱德军下一步的进攻节奏。但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在哈尔科夫,非但没有打乱德军的部署,反而被俘24万人。德军却顺势而为,又攻占了克里木。
同时,德军掌握了高加索地区的战略主动权,突破了苏军防线,并将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反应过来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尽管急忙调兵,但实力不济的苏军,节节败退,无法阻挡德军的攻势,德军第6集团军已经推进300公里,“兵临城下”。
因斯大林格勒方向告急,不甘心的朱可夫暂时离开了莫斯科。
1942年夏季,随着苏军一系列的反攻失败,最高统帅部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付德军不能“一蹴而就”,并研判对手的战略进攻方向,分别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然而,德军似乎更关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
尽管苏军最高统帅部调兵遣将,但依然阻挡不了德军的“钢铁洪流”,斯大林格勒岌岌可危。8月,正在西线与莫德尔一决高下的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副统帅,前往斯大林格勒“救急”。但不久,德国第6集团军还是攻进了城区。
双方在城区的战斗进入到了白热化。大炮、飞机都不起作用,只能是步兵面对面地厮杀或肉搏,全市的街道和广场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每一个房间都会发生惨烈的战斗。“添油战术”成了双方不得已的手段,有些据点反复争夺,几次易手。
德军占领了该城的3/4地区,但苏军并没有放弃抵抗的意思,双方打成了“巷战”,“即使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这样的战斗进行了3个月,对于双方的军人来说,都已疲惫不堪,“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城里激战的时候,一个大的战略性反攻,在朱可夫的运筹帷幄下逐渐成形。在他的计划中,斯大林格勒的当面之敌尽管有百万之众,但真正有实力的,只有德军的30万人,其两翼的仆从国军队战斗力较弱,反攻先拿他们“开刀”,这就是“天王星行动”。
同时,为迷惑对方,牵制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德军。朱可夫在莫斯科方向也集结重兵,准备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实施反攻,这就是“火星”行动。其实,他这么做还是有点私心的,他要找机会与莫德尔再较量一番,找回“军神”的面子。
朱可夫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莫德尔没有给他可以骄傲的机会。
1942年11月,朱可夫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集结几百万重兵,对德军展开战略性反攻。在斯大林格勒,苏军3个方面军110万人,从南北两侧突破德军仆从国军队的防线,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对德军第6集团军的包围。
与此同时,在勒热夫突出部,朱可夫指挥的两个方面军共计140万人,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尤其是对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他准备了70万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展开突击,企图像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那样,包围莫德尔。
在广阔的雪原上,苏军呆板的战术,遭到莫德尔密集炮火的阻击,还没有攻到德军前沿,就已伤亡过半。朱可夫凭借其优势兵力,摆出大纵深进攻的架势,但莫德尔采取惯用的“短促突击”的弹性防御措施,不断向苏军实施反冲锋。
更难对付的是,莫德尔根本不愿被动挨打,在苏军大举攻击的时候,他集中3个装甲师组成两个战斗群,分两个方向对进犯的4万苏军进行围歼。朱可夫不得不动用10万人和350辆坦克的战略预备队,恢复对德军的进攻。
但在双方的对攻中,苏军伤亡惨重,雪地上布满了士兵的尸体,攻势也渐渐地减弱,朱可夫最终下令暂停了“火星行动”。此役苏军伤亡76万人,其中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就造成苏军30多万伤亡,而自己仅伤亡4万余人。
更让朱可夫倍感泄气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莫德尔居然在25天内,悄悄地指挥40万德军,撤退100公里。这些都是在苏军的监视下做的,等反应过来下令追击后,苏军又损失了10万人。看来,莫德尔是朱可夫的“天敌”。
不管怎么说,朱可夫在战略上赢得了胜利。由于他在热勒夫的积极进攻,致使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少之又少,甚至拿不出多余的部队去救援包围中的德军。尽管损失惨重,但达到了战役目的,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单从战术角度来说,莫德尔给世人展示了他的战术造诣,尤其是他将坦克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被动中寻找主动,不放过任何打击对手的机会,并“以弱胜强”,让对手毫无成就感。尽管朱可夫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光彩属于莫德尔。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将领莫德尔会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1944年9月,蒙哥马利准备大显身手的“市场花园行动”,让防御大师——莫德尔打回了“原形”,从此“乖乖的”跟在美军后面,不敢“逞能多事”了。莫德尔再次证明了自己卓越的防御水平,成为盟军将领们公认的“极难对付的对手”。
然而,随着盟军大踏步抵近“齐格菲防线”,德军统帅部对将帅们的一再撤退,彻底地失去了耐心,决定亲自指挥。接下来的一系列败仗,让莫德尔对胜利越来越不抱希望,对未来越来越悲观,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令人唏嘘不已。
这还要从莫德尔反对阿登战役说起。
按照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拟用30个师编成2个装甲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再一次实施突袭,攻占安特卫普,从而将北段的盟军一网打尽。莫德尔和龙德施泰德均反对这个计划,“这是什么鬼东西,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后续实力不行。西线德军一连串的失败,已经元气大伤,精锐士兵也基本消耗殆尽,指望“东拼西凑”的20万人,根本不可能冲破盟军的“铜墙铁壁”。更忌惮的是,德军根本预备队或后续部队跟进。说白了,就是“一锤子买卖”。
其次,在西线不可能再有反击的实力。莫德尔使出浑身解数,粉碎了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并赢得了许特根森林大捷,让盟军付出了伤亡13万人的代价,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德军也损失了4万多人,勉强稳定下来的西线根本无兵可派。
最为关键的是,新组建的部队大都是新招募的“青年团”,和45岁以上的警察部队,装甲部队的官兵只有5个小时的训练时间,战斗实力可想而知。发动阿登战役,除了牺牲仅有的有生力量外,毫无意义可言。尤其是大敌当前,应以稳定“齐格菲防线”为根本。
莫德尔三番五次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均遭到拒绝。12月16日,西线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了,莫德尔指挥的38个师在390公里的战线发起了攻击,战役的突然性确实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天伤亡15000人,7000被俘。
随着天气好转,清醒过来的盟军开始源源不断地向阿登地区增援。尤其在巴斯托涅,双方进行了一场混战,这是莫德尔和巴顿的第一次交锋,但他无法阻止巴顿前进的步伐。更何况,盟军在两翼展开强大攻势,B集团军群有被包围的危险。
他不得不再次施展善于撤退的本事,指挥各部队退回到出发阵地,但重装备和12万人“丢在”了阿登地区。再次领教了某人“瞎指挥”的惨痛后果,更今人失望的是,这种“瞎指挥”一直延续到最后。
“齐格菲防线”拦不住盟军,莫德尔失去战场自主权。
1945年2月,退回到“齐格菲防线”的德军,名义上还有73个师,但实际人数不到盟军的1/3,火炮、飞机更是无法抗衡。更让莫德尔为难的是,B集团军群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已经疲惫不堪,还要防守着200公里的防线。
此时的盟军,却不给莫德尔调整的时间。“齐格菲防线”的攻势开始了,铺天盖地的轰炸机对德军阵地狂轰乱炸,脆弱的防线顿时被撕开一个大口子,仅以伤亡97人的代价,就突破了德国吹嘘的“天堑”。
更让莫德尔绝望的是,德军统帅部宣布因为燃料紧缺,不能再为B集团军群提供增援部队了,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只能用少得可怜的兵力坚守着防线。然而,刚刚集结好的装甲战斗群,也被盟军空军发现摧毁了。
就在莫德尔忙于应付的时候,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被盟军轻易占领,预示着德国在西线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失去了作用,鲁尔区完全暴露在盟军的打击下。大桥的失守引发了国内一片慌乱,德军统帅部更是迁怒于莫德尔和老帅龙德施泰德。
于是,龙德施泰德被解除了职务。按理说,应该由莫德尔接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却由空军元帅凯塞林担任总指挥。这一人事任命,说明了莫德尔已经“失宠”,德国高层对这位经常“不听话”的防御专家,也彻底失望了。
甚至有了让其“自生自灭”的想法,莫德尔心灰意冷。
“暴脾气”的莫德尔根本不把新上任的凯塞林放在眼里,对他的“指手画脚”十分反感:“不会接受一个不了解西线情况的人来指挥!”但是,德军统帅部的命令,他还是要听的,将最后一点“生力军”用在了夺取雷马根大桥上。
但站稳脚跟的盟军,没有给其任何机会。双方在激烈的争夺中,B集团军群本就虚弱的战斗力也消耗跆尽,无功而返。让莫德尔担心的是,盟军从两翼向鲁尔区包抄过来,有围歼其部队的企图,他提议将部队撤回德国本土,但遭到了拒绝。
25万德军被包围在鲁尔区,成了盟军的“囊中之物”,莫德尔就这样被“抛弃”了。尽管他多次组织突围,但都于事无补。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酗酒成为他暂时逃避现实的“麻醉剂”。醒来后,依然是让他心灰意冷的战局。
“包围圈”越来越小,莫德尔也失去了跟上级的联系,他现在要做的是“料理后事”。军人的执拗,让他放弃了乘飞机突围的想法,他要与部队在一起。莫德尔签署完“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后,在一处偏僻的森林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看来,
一是,对德军统帅部很失望。莫德尔戎马一生,经历过军事生涯的辉煌,也因粗鲁的性格饱受争议,但在德军统帅部的“关照”和信任下,实现了人生的最大目标。没有想到,在德国最危险的时候,因不满某人的瞎指挥,而被抛弃,他很失望。
二是,怕没有“善终”。从二战爆发起一路征战,在苏联犯下的滔天罪行,战后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尤其是保卢斯投降后在苏联的遭遇,是他不能接受的。当然隆美尔、克鲁格元帅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自我解决”的想法越来越重。
更重要的是,作为有个性的军人,“投降”一词,无疑是奇耻大辱,与其“苟且偷生”的活着,遭人唾骂,不如战死沙场,或自我了断,这是一个军人最后的尊严和气节。更何况,元帅军衔对莫德尔来说,是很在意的,他不能玷污它。
抛开正义与非正义,“防御大师”莫德尔貌不惊人、粗话连篇,他不像曼斯坦因那样才华横溢,也没有隆美尔那样声名远扬,更没有龙德施泰德的显赫资历,却被对手称之为:“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也算是送给莫德尔的最高荣誉了。
孙子说过:“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获胜,既没有可以赞美的先见之明,也没有人夸他用兵神勇。他的获胜在于举措得当,没有错误。这句话用在莫德尔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
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
莫德尔相比于其他德军将领,他的声名与军事成就极不相称,以致于很多人会认为莫德尔是浪得虚名,完全依赖希特勒的信任才成为德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才在1941年10月中旬到1942年2月中旬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从一名师长连续两次越级提拔,擢升为指挥实施万人的兵团司令。
莫德尔在德军中一开始就是个另类,德军将校大多出自普鲁士容克贵族,而莫德尔却和隆美尔、凯塞林一样出身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女子学校校长,祖上也没出过职业军人,他的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看不出会成为职业军人的可能。
可偏偏莫德尔就上了军校,并参加了一战,由于作战勇猛,他在二战前晋升少将,并在二战开始不久就晋升中将,被调任到第3装甲师担任师长。这个师是德军最早组建的三个装甲师之一。现任师长斯腾普夫和第5装甲旅旅长布莱特是初创元老,并且都有卓越的表现,因此莫德尔当上装甲师的师长,已经让人意想不到。还是因为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对这位昔日的下属照顾有加,莫德尔才当上了第3装甲师师长。
1941年6月,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编入中央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并担任古德里安的突击箭头,入侵苏联。德军在这片土地上铩羽而归,但莫德尔却在这里两次越级提拔。
莫德尔第一次被提拔,应该是与他的基辅之战有关。古德里安奉命率装甲集群南下,迂回到基辅背后,配合南方集团军围歼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均。莫尔德再次担任突击箭头,率领着只有41辆坦克能够作战的第3装甲师单刀直入,渡过三条河流,深入苏军防线275公里,期间没有其他部队提供侧翼掩护,后勤补给也只能依靠空投。
莫德尔花费了两周的时间,从苏军第13、21集团军中间穿插而过,抵达基辅东面180公里的罗姆尼。但此时德军的第24装甲军在乌克兰的泥泞土路上挣扎前进,队伍拉长到了230公里,途中不断遭到苏军炮火甚至轰炸机的攻击。第24装甲军军长强烈要求古德里安转攻为守,花几天时间聚拢部队。
古德里安有些犹豫,他决定视察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后再做打算。可是当他到达第3装甲师师部时,早就没有了莫德尔的影子。因为莫德尔早已带着仅有的10辆坦克和一个连的装甲掷弹兵发起最后的冲刺,在9月14日的下午,与北上的第16装甲师胜利会师,这标志着基辅包围圈的合拢。
基辅战役是德军开战一来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被围苏军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及第5、21、26、37四个集团军共70余万人。虽然斯大林在9月17日勉强允许突围,但已为时已晚。经过一星期的激战,只有1万5千人成功突围。
这次激战莫德尔由于部队打垮了,所以负责掩护侧翼。但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莫德尔就荣升装甲兵上将,并调任第41装甲军军长。
只是时间来到12月时,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的进攻陷入瘫痪。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在回忆录写道:
“酷寒天气下,德军士兵冻得浑身僵硬,无法端起步枪瞄准射击。步枪枪栓卡主,撞针一击即碎,机枪结了一层冰壳,润滑油冻在枪膛里,弹药供给中断,迫击炮钻进深深的雪窝里发出一声空洞无害的爆炸声,地雷完全失效。”可是死脑筋希特勒不允许德军撤退,必须坚守阵地。事实上德军早就确立了“弹性防守”的战术原则,并不死守固定防线,而是逐步后退,依靠纵深部署的防御阵地集中火力消灭敌人。希特勒的命令自然遭到了大批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不仅不听,还相继撤换了包括总司令布劳希奇和古德里安在内的30多位高级将领。
莫德尔率领着第41装甲军且战且退,在拉玛河一线用炸药开掘出防御工事,打退了苏军多次进攻,坚守了十天阵地。最终在1942年1月初因为西面防线被苏军突破,不得已后撤到安全地带。不久后,莫德尔就在满腹牢骚时收到了第9集团军军司令的委任状。
因为在中央集团军群中有15位将军的资历高过他,所以这是一次破格提拔,特别是在莫德尔刚升任军长不久。但这并不代表着完全得益于希特勒的青睐。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德尔是少数几个可以立刻上任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在率领各自部队苦战,无法脱身。而且莫德尔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并且表现不俗,这都是破格提拔他的原因。
但是莫德尔接手的第9集团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26万兵力只剩下不足6万,战斗序列里的165辆装甲战车,只剩下4辆突击炮和1辆坦克。此时一股苏军也已经打到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几公里的地方。所以,莫德尔虽然被破格提拔,但并不轻松。
事实证明,这次任命是非常正确的。莫德尔打出了三次经典防御战,使得苏军围歼德军的战役目标完全落空,并且损失惨重。
勒热夫战役中,为什么说,正是为了避免落得和保卢斯一样的下场,莫德尔才选择了撤退
德军在勒热夫的防线虽然和斯大林格勒一样都是一个深入苏军后方的一个突出部,但是却和斯大林格勒的态势完全不一样。德军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突出部完全是执行的战略防御任务,而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包括第4装甲集团军)在担负较近两翼的防御外。主要还担负着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这使得德军主力不得不都集中部署在斯大林格勒的正面(城内),而无法像勒热夫突出部的第9集团军那样平均的布置兵力以强化整条防线。最关键的是第9集团军的两翼是由德军来负责,而第6集团军的两翼却是由战斗力很差的联军部队来负责,这也是导致第6集团军覆灭的主要原因,联军部队实在无法担负这一重任。
所以从军事上来看,勒热夫突出部几乎不可能重蹈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部队的覆辙,它的防线强化程度远远高于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工事经营了两年之久,完全将勒热夫突出部变为一个“堡垒”。而且两翼掩护的德军也不可能像联军那样迅速被苏军的进攻所击溃,最次德军也会采取组建战斗群的方式实施机动防御以迟滞苏军的推进,为第9集团军的撤退争取时间。即便在1944年初那样的困境下,一直处于撤退中的德军也没有再被苏军围歼过任何集团军规模的部队,这说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实在是因为陆军总司令部在作战部署上的错误太过明显,稍微遵循点基本军事原则,也不会败成那样。
所以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并不是说第9集团军面临着和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一样的覆灭的威胁,而是处于战略上的考虑,第9集团军耗费大量兵力兵器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在1943年已经失去任何的战略意义。德军之所以坚守这个突出部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再度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勒热夫突出部和杰米扬斯克突出部一样是非常理想的进攻基地。可是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惨败,1943年的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发起任何深远突击了,而且南翼的德军正在全面的撤退中,德军必须抽调兵力去恢复那里的态势,否则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将会暴露在苏军进攻之下,放弃勒热夫突出部,缩短防线以抽出预备部队刻不容缓。
最终德军放弃了勒热夫突出部,防线缩短了200英里,这意味着德军节省出来了第9集团军29个师的22个,中央集团军群得到了一支强大的预备队,并最终阻止住了苏军中央方面军在库尔斯克方向上的突破,还使中央集团军群具备了发起进攻的能力,用于执行陆军总司令部正在策划的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堡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