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科院职工集体离职根本原因是什么
- 什么原因让你特别想离职新工作如你所愿吗
- 航天601所要把离职基层员工“抓回去”,原因是张小平离职已经影响中国登月,你怎么看
- 许多人都说,中国航天人才流失大,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 中科院90多位人员辞职,那可是编制呀!你会从编制辞职吗
- 男人三十四岁的年纪,有什么可以推荐做的吗事业单位刚刚辞职
- 中国谈两次航天发射失利,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我国很少连着失败
- 航天六院11所张小平离职事件会对国企等用人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
- 面对各种领导的“画饼”该怎么办
- 如何看待《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刷屏
中科院职工集体离职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事件太震撼人心了,要是几个人离职没什么可说,集体辞职就是大事件。这里面有可能纯在着很多复杂内幕,个人看法为。
一,首先要证明集体辞职人的身份,为高学历人才。(一般都为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教授,导师。)
二,要明确中科院合肥研究所为国家级的科研事业单位,有编制,有行政级别。
三,这样的单位是多少搞科研的高级人才都想进入的单位,反而都以集体离职而震惊整个中国和世界,这个事件会在世界科研范围内产生贻笑大方的可笑事件,同时处理不好足以颠覆中国的科研各个单位。
四,高科技人才不在实验室做实验和研究论文反而离职足以证明这个单位的问题之大不是一两句就能叫旁观者说清楚和猜明白整个事件缘由。可能这个单位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存在问题,科研成果的落实没有得到科研人员应该拿到的地位和经济效益。可能通过一个事件为爆发点引燃了整个事件的发生。
五,通过集体离职事件就说明了我们国家在高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社会名誉认可度方面。 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方面。 高科技人才对于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及前景方面的干劲及未来前途方面所产生的信心方面没有引起国家高层和主管单位的正视,落实,和缺失。以至于像清华北大的一些高学历高质量人才的流失那样都跑到美国效力一样。这件事处理不好这些高科技人才有可能都要流失国外,我以前写过一期美国研究人员的现状和待遇问题的小文。这就是国外吸引我们高科技人才的目标和长远规划。所以此次集体辞职事件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一个单位不管大小领导就是这个单位的灵魂和舵手,上级领导层没有把好关用人不当会引起个个层面无法挽回的损失。真心希望国家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方面有个系统规划,标准,能力的考核要有全方位的甄别。希望处理好这件事,也希望这些高级科研工作者认真反映单位意见,摆正自身价值为国家多做贡献,为回报社会而确立奋斗目标。
六,国家,家庭培养一个博士生,是那么难,可能一个家族几代都出不了一个博士生,他们要读书到三十岁左右,人生的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实验室和教室里度过。需要多大的毅力,家庭需要多少财力物力,父母的心力,真的不容易,希望国家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竞争压力激烈的时代好好珍惜和用好这些高科技人才,他们才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才是民族的骄傲。他们更是中国的栋梁之才。
什么原因让你特别想离职新工作如你所愿吗
回想几次离职,几乎都是因为家里的原因,结婚啦,生孩子啦,照顾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知道了自己心中家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对自己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每次都是如此。
工作可以没有你正常转,但家庭没了你却影响大。在工作和家庭中,在家庭之下做好工作实现自己这是我目前状态下的选择。
航天601所要把离职基层员工“抓回去”,原因是张小平离职已经影响中国登月,你怎么看
说明该公司的政工干部素质不过硬。没有做到关键时刻顶上去。没有好好学习十九大精神。没有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这么大的公司离了谁都能运转。走了一个搞技术的。可以派两个搞政工的顶替他。在领导的带领下只要立足于岗位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素质过硬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只要有忠诚于事业的决心和毅力就可以培养出千千万万个技术骨干。。中国从来都不缺乏人材和发现人才的伯乐。我们有最优秀的领导和用人机制。相信中国航天未来。会越来越辉煌
许多人都说,中国航天人才流失大,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航空院校毕业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学校名字里没有航天两个字,但是和航天联系非常紧密,承担了不少科研项目。我们系一个教授还曾经负责了神舟飞船的项目。什么你问我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我们学校虽然不怎么好,但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常年紧跟哈工大,虽然和哈工大差距很大,但还是可以厚着脸皮一边仰望哈工大,一边炫耀自己全国第二。手动狗头。
好了,说正事。航天人才流失,尽管还没有数据显示,但是从一些苗头已经可以看出来,这事正在发生。而且,如果航天集团不做出调整,人们口中所说的青黄不接,很有可能就是真的了!
为什么当下中国航天团队平均年龄如此年轻,我还会这么说呢?因为当下中国航天的团队虽然年轻,但是挑大梁的依然是上一代人,那一代人已经临近退休。不少人的目标是平安落地,而不愿意去冒探索的风险。他们依然主导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走向。于是乎,很多项目推迟,或者变得保守起来。
但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想拼,想创新,想探索,但是却得不到那些人的支持,想法无法实现,职业生涯就受挫。总得来说目前的情况就是,航天体质内,掌握话语权的不想冒险发展。而想冒险发展的,没有话语权。航天这个事业太特殊了,每一次发射都可以说是一次冒险,每一次开展新的探索项目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摸索,风险能不大吗?于是乎两派人僵持不下。很多年轻的航天人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卡住了,于是乎就跳出体制,另谋出路,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人才流失。
很多人一提到人才流失就会说前两年张小平辞职去民营火箭公司后,导致航天某院发射任务受到影响的事。认为张小平的离职,就是中国航天事业人才流失的最典型案例。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张小平离职后,供职的是民营火箭公司,他依然在服务于中国的航天事业。这一点必须明白,无论是国家的还是民营的都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张小平他并没有离开。他只是换了一个薪酬更高的工作岗位,想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
其实我觉得,张小平的跳槽可以说是航天人的一次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人双赢的表现,所以他的离职不能算是人才流失。
那么中国航天真正的人才流失是表现在哪呢?在我看来是两个方面。第一,原本已经进入航天体制内,发展受挫而有能力的人,离开航天行业,是一大人才流失。这一群人怀着滚烫的航天梦来到航天体制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梦想实现的道路卡住了,生活水平也没能达到自己预期(当然,是没达到他们自己的预期)。然后不少人离开航天事业,投身于更赚钱的金融,IT行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第二大人才流失,表现在航天单位对应届生待遇上,本来大部分单位位置就不占优势,还待遇也没有优势,就让很多有意向的人才,放弃了选择航天单位。以哒哒哒本人为例,和我专业相关,来学校招人的单位和航空航天相关的分为这么几类。航天的,航天八院,航天十院,航天四院和航天二院。航空的单位,都来了。航空发动机的,都来了。还有空军的单位,比如5720,5702,5719等一系列空军装备部下属战机保障性修理厂。还有就是国内几大航司,波音上海,顺丰航空等几个公司和一些各种通用航空公司。
这其中,待遇最好的,是空军装备部的修理厂,其次是民用航空公司,薪资水平远超大学生毕业平均水平。再下一档是航空的各大单位,航空各大单位的薪资水平基本与平均水平持平。而最低的当属航天与航发,特别是航发,除了贵州黎阳之外,其他一致受到我们鄙视。航天也不例外,工资不高,还大部分岗位要求研究生,还有各种打着航天旗号成立的名字奇怪的子公司,一进去不知道分到哪里去了。
总得来说,新一代想去航天事业服务的年轻人,不再追求稳定,要是的实现梦想的同时,也能改善生活。在里面的年轻人,发展随着中国航天探索放缓,受到限制,也在寻找出路。中国航天只有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的避免人才流失,才能把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吸引进去。另外说一下,我说的这些,都是来自公开信息,学校的招聘之类的网上也全部能够看到。最后,希望中国航天事业,中国航空事业,中国航发事业蓬勃发展,也求你们学学空军装备部修理厂,涨工资人才真的就来了。
中科院90多位人员辞职,那可是编制呀!你会从编制辞职吗
这样看什么情况,假如我现在工资是9000元,如果有人给我超出我现在工资的10倍,每月9万元的话,我想不在乎是不是编制,肯定辞职。原因很简单
一、从幼儿园读到博士顺利的话要30年左右,家庭投资百万以上
我算了一下,不算超级神童,一般的人从幼儿园3岁开始上学,一直读到博士生需要30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耗去了人生三分之一的生命,这是要能活到90岁。
如果用16岁成年算,去工地打工,一个月6000元,到30岁,可以挣100万左右。而且16岁那会房子的价格很低,投资的话至少可以在城市买好几套房子。
可是由于你去读博士,你不仅没有挣取这100万,相反,你的学费还有各种日常培训班花费了父母将近100万元。等你博士毕业,你拿着9000元的工资,准备在城市买房,发现你每个月的工资连一平方都买不了,你是不是会感觉到失落。国外搞科研的没有低于百万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回来的原因。
二、博士如果没有研究课题,只是坐着领工资
到了本科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工作,而去读博士的人,想的就是为了搞科研,当没有研究课题,研究经费时,他们所学的失去了意义,如果再加上一个天天搞形式的领导,别说搞科研,整个就变了味,天天没事开会,谁还有心思去研究。
三、博士生找不到工作中的意义自然会辞职
3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小了,加上工资待遇的差别太大,工作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那他们只能选择辞职,找到一家可以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单位,辞职是必然的,研究人员也需要生活。
男人三十四岁的年纪,有什么可以推荐做的吗事业单位刚刚辞职
我也是三十五 岁,也刚刚辞去了政府机关单位工作,本来打算辞职后开个餐饮店的,都是受疫情影响,现在没法去实现,近阶段在学习自媒体如何引流的问题,希望对以后的店面有所帮助。
中国谈两次航天发射失利,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我国很少连着失败
5月5日晚,中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召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有媒体提问,面对近期航天发射连续失利,你们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取得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打了个翻身仗,主要都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表示:今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两次失利,这也再次显示航天事业的高风险,中国航天的“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多月以来,型号队伍和航天专家同舟共济、夜以继日、集中会战,深入开展问题复盘、原因分析、试验验证等归零工作,目前两次失利的故障定位和机理已基本明确。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航天全线组织开展了全面质量整顿和复核复查,对原定近期执行的火箭发射计划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作为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最高的一项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容不得任何闪失。在前期开展的大量质量安全与可靠性工作基础上,针对近期出现的两次发射失利,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任务相关系统迅即开展了故障剥离和举一反三,进行技术状态和产品质量的再复查再复核再确认,全面排查风险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方案预案,努力使失利的教训变成宝贵的财富。
此次发射成功,不仅实现了空间站阶段任务的首战告捷,也为中国航天打了个翻身仗,为后续任务增加了更大信心。长五B火箭首飞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下一步计划也公布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的圆满成功,迎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任务实施的“开门红”,拉开了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为后续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介绍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一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此次任务后,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期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航天六院11所张小平离职事件会对国企等用人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
多少会有点影响,但是影响不会很大,我们国家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我们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整,这也是我们国家能在短短七十年取得这么伟大的成绩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面对各种领导的“画饼”该怎么办
作为成年人,你要能够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能实现的。
职场中很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做到是真的,做不到就是假的。
情况随时在变,领导的想法和情绪也随时在变。
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有更多选择,比什么都重要。
总结一下:
1、别人说的不重要,你要有你自己的判断。
2、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如何看待《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刷屏
张小平离职的大背景,是火箭发射有市场了!
市场!市场!市场!重要的事说三遍。
据说他入职民营企业后,年薪百万。
在企业干一年挣得钱,顶得上在研究所干5到10年。投入产出比,明白人心里自然会算账。
人生事业的黄金期就短短的十几年,如果不能抓住机会发展起来,被温水煮青蛙,过了发展黄金期,也就泯然变成中年油腻大叔,准备开始下半辈子的佛系生活了。
研究所汇聚了国内大量的技术人才,可谓“人才挤挤”。因为人才太多,机会太少,所以博士当本科用,本科当民工用。
人才的价值,远未被充分开发。
许多研究所里的人才,也并不是没想过去市场中创造价值,关键的问题是:
很多研究所里的技术没有市场!
要么技术太过前沿,市场还远未培育;要么技术应用领域太窄,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除了研究所的工作,技术在市场中不值一文。
空有屠龙宝刀,却没有龙,英雄无用武之处。
缺少市场价值支撑的研究人员,是没有底气离开体制的。五斗米,总比饿肚子强。
十年前,张小平即使想离开,也没有去处,因为没有哪个民营企业敢做火箭,成本吓死人。
而他现在离开,背后的大环境是民营火箭市场、航天产业的柳暗花明。
张小平研究多年的火箭领域,突然有市场、有资金、有企业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自从美国“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成功发射了可回收火箭,发射卫星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甚至星际旅行的成本都将降到能被普遍人承受。
一个庞大的太空市场,从梦想照进现实。
资本闻风而动,美国、中国、欧洲,一个个资本催化的太空技术公司相继诞生,而太空技术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
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得人才者得市场!
活跃的市场,会自动对人才进行调节。用升职加薪的方式,把真正的人才吸引过来。
相较于中国人的抢房子,让企业去抢人才,才是更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
鼓励让更多的科研人才,流入市场,释放能量,创造价值,是目前国家的大政策。
用危言耸听的方式恐吓人才,无异于螳臂挡车。
马云说,一个员工要离职,只有2个原因:一是钱给的不够,二是受委屈了。
当不能给员工合理的薪酬,还让他们心理受委屈时,就唯有祈祷体制外没有市场。
否则,市场的浪潮拍打过来,就能看出谁究竟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