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史沙龙

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有人说沙龙在近代军事家排名第一是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30 00:38:32 浏览17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

说到世界战争史上最漂亮的歼灭战,笔者认为还是1949年9月至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南五省、歼灭国民党白崇禧集团的战役。具体来说即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

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南下解放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后,蒋介石遂以实力尚存的胡宗南、白崇禧集团为骨干,扼守西南、华南,与台湾相呼应,抵御解放军的进攻。

对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决策,彻底消灭盘踞在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歼灭白崇禧、胡宗南集团就是“大迂回、大包围”的经典战例,所不同的是,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行动计划是明的,歼灭胡宗南则是暗的。换句话说,白崇禧非常清楚解放军行动计划,却无计可施。

歼灭白崇禧集团的任务交给了解放军当时最大的一个战略军团——第四野战军,同时配属了第二野战军最强大的一个战役兵团——第4兵团,由四野司令员林彪统一指挥!

战役的结局或许早就注定,但是作为叱咤风云20多年的桂系军阀首领白崇禧,远不是那么简单。战役的进展也并没有按照毛泽东之前设想的那样进行,林彪和白崇禧这两位极具才华且性格独特的军事将领的对阵,注定要险象环生。

按照军委部署,解放军的行动计划是,以四野第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指挥5个军,组成中路军,南下攻占宝庆,截断湘桂铁路,歼灭白崇禧部第71军;以二野第4兵团和四野第15兵团共5个军组成东路军,由两个兵团司令员陈赓、邓华指挥,南进广东;四野第13兵团两个军组成西路军,由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向湖南西部的芷江、黔阳前进,截断白崇禧西撤贵州的通道。

按照以上部署,解放军大有在湖南境内一口吃掉白崇禧的企图。

白崇禧又岂能坐等被吃?不过面对解放军的三路大军,白崇禧也开始出招了。

白崇禧部大多集结在湖南衡阳——宝庆一线,按照林彪的设想,一旦解放军发起攻击,白崇禧势必留下掩护部队让主力南撤广西。这样,中路军就可以抓住国民党军殿后的部队,吃掉他一两个军。

但是白崇禧的表现好像并没有要撤退的意思,相反,白崇禧调动了7个军的兵力布置在了全长不到200公里的衡宝公路上,大有同中路军决战的架势。

白崇禧这招让身经百战的林彪不免有些懵圈。单就兵力数量而言,衡宝线上的国民党军并不比肖劲光的中路军人数少,而且都是桂系的主力部队。而中路军依然处在原计划作战的行动中,并没有与白崇禧决战的充分准备。换句话说白崇禧部占有局部优势,贸然决战,显然不利。

为了保险起见,林彪命令各部队停止攻击行动,收拢部队准备在衡宝公路与白崇禧决战。但是,由于担任穿插任务的第45军135师没有接到野司和兵团部的命令,依旧按原计划以强行军速度南下。直到135师越过衡宝公路进入灵官殿地区后这才接到野司的命令,不过135师已经处于国民党军集结的腹心地带了。

135师身陷敌后,这让一向沉稳的林彪不免有些紧张。但是片刻的紧张之后,林彪又一次果断下定决心,利用135师吸引住国民党军,集中中路和西路军一举将其歼灭在湖南境内。

135师的行动这下轮到白崇禧懵圈了,本能的以为衡宝公路似乎隐藏着某种不祥的预兆,于是,白崇禧下令全线撤退。

这样一来,135师成了阻击部队,原先待命决战的中路军各部也迅速出动,向南追击。但是,仅仅一个135师无论如何挡不住20多万桂军的撤退行动,解放军并没有在湖南境内全歼白崇禧集团,只歼灭了白崇禧最精锐的4个师,约4.7万余人。

就在林彪和白崇禧在湖南境内斗法的同时,解放军东路军22万大军在陈赓、邓华指挥下进入广东。此时广东的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上被白崇禧调到了湖南,防御相对空虚。东路军进展十分顺利,几乎就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广州。最大的一场战斗也就是10月26日在南海边的阳江地区围歼了企图逃往雷州半岛的刘安琪兵团,歼敌约4万余人。随后,邓华的15兵团留驻广东,准备进攻海南岛,陈赓则指挥第4兵团继续西进广西,参加围歼白崇禧的广西战役。

此时白崇禧手里还有18万正规军和12万地方部队,广西又是他苦心经营20多年的根据地。对此,林彪也不敢掉以轻心,仍然按照既定方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方式向广西推进。西路军的程子华第13兵团翻越湘桂边境的大苗山,进入广西西部,截断白崇禧退向云贵的道路;东路军的陈赓第4兵团进入广西南部沿海,切断白崇禧退往海南的道路;中路军的肖劲光第12兵团则继续从正面进行猛烈进攻。

无论是林彪还是白崇禧包括参战的国共两军各级将领们,都深知这一仗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前者考虑如何不使后者跑掉,后者则考虑如何跑掉。

广西战役从11月6日打响,20天之内,解放军相继占领桂林、思恩、柳州、梧州,深入广西腹地,白崇禧西撤云贵的道路完全被切断。从广东西进的陈赓兵团,于23日控制了粤桂边境170公里的地区,切断了白崇禧集团逃往雷州半岛的道路。

面对解放军从东、北、西的三面包围,白崇禧决定孤注一掷,集中兵力于南线,猛攻陈赓兵团,企图夺路而逃。但此时的桂军早已由当年的下山虎变成了惊弓鸟,陈赓兵团从正面顶住桂军的进攻,邓华兵团从侧翼出击,一举粉碎了白崇禧的攻势行动。眼看向雷州半岛撤退无望,白崇禧只好选择从钦州撤退。

但是林彪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命令各路大军衔尾穷追。

对于白崇禧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遭遇过的前所未有的大溃败,通往海岸的各条道路上都挤满了扔掉枪支奔逃的桂军官兵,狼狈至极。不过大多数还是没能逃出广西,就被追杀而来的解放军全部歼灭。

12月11日,四野第39军占领镇南关,14日占领中越边境的龙州,标志着广西战役的结束。

此战解放军以伤亡和失踪2470人的代价,歼灭白崇禧集团17.2万余人,其中俘虏16万。

广西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纵横中国政治舞台20余年的桂系彻底消失!

有人说沙龙在近代军事家排名第一是吗

首先说这些人就不算是一个时代的吧。

沙龙是政治强人,军事领袖,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军事上也有过很惊艳的表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出其不意的伪装渗透完成了一场大逆转。

从政其实也没有给以色列带来和平,由于过于强硬,给中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饱受争议。1982年指挥入侵黎巴嫩驱走巴勒斯坦游击队,然后就是历时十八年黎巴嫩内战。

沙龙一生还是挺富有传奇色彩的。不过沙龙应该算是现代人吧,或者说当代更合适。毕竟沙龙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下半叶和这个世纪初。与提问者所说的其他几位根本不是一个时代了。

另外与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军事家来比,是不是太过了。

“基辅战役是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这个说法正确吗

二战时的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和歼灭战,苏军损失惨重,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其中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被全歼,第40和第38集团军一部被歼灭,共有65万人被俘。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面战争,双方都拼尽了全力,造成了数以千万计人的伤亡。而在战争初期,德国军队更是以其高超的军事技巧,向世人展示了经典的军事战争艺术。机动灵活的德国军队对僵化老旧的苏联军队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500多万苏联军队灰飞烟灭,而在这其中基辅战役更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基辅战役发生在苏联战场上南部,基辅是整个乌克兰的首府,自然也是德国的重点目标。在当年驻守基辅地区的是苏联的西南方面军,由红军中最近才干的基尔波诺斯上将担任指挥官,这个集群总共拥有超过80万军人,4500辆坦克和1600多架飞机。然而最终在德国军队的两翼夹击之下,北方的古德里安率领第二装甲集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集团军会合,成功的在后方封锁了整个西南方面军,造成66.5万苏军被俘,这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然而后人普遍认为重视,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向南才使得德国失去了大约两个月的冲向莫斯科的时间。

在发动基辅战役之前,德国军队在七天之内就夺取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而在一个月的时间就夺取了通往莫斯科的重要要点斯摩棱斯克。按照这个趋势,不出一个月就能攻下莫斯科。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希特勒把庞大的装甲部队调往南部,才使得苏联红军有了喘息之机能够重整旗鼓。最终才使得莫斯科能够有时间调整防守,并调集增援兵力,使得德国输掉了苏德战争。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虽然很多人认为,德军应该直接忽略西南包围圈冲向莫斯科夺取胜利,但是这个胜利至少有两方面的疑问。首先,吉尔波诺斯上将率领的80万精锐军团,已经顶住了南方集团军区的多次攻击,假如德国部队忽略这么大一个集群冲向莫斯科的话,难保苏联军队不会在侧翼发动反攻。要知道,也许德军闪电战绕过一个苏联集团军能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如果绕过一个具备一个方向上战略进攻能力的方面军,这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后方埋雷,搞不好就会反被苏联人切断。

更重要的是,后人都认为德军只要夺下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胜利的结束,这点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要知道当时北线的列宁格勒还在苏联的手中,而苏联大后方仍然有大量的工业基地,斯大林也不像是会因为莫斯科被夺取就认输的人。就算德军能够尽早在10月份攻下莫斯科,但是等到寒冷天气来临之时,斯大林手中仍然能够集结起足够的部队发动了一场冬季反攻。如果在此之前德国军队不能把南方的80多万苏军消灭的话,那么德国军队1941年的溃败恐怕会更加的灾难性。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美国忙着呢,忙的四脚朝天,不亦乐乎。

世界大战已经开打了几年,美国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参战是迟早的事,而且肯定是和德国日本开战,在太平洋地区和日本美国的确是在卖给日本钢铁石油,但是卖着卖着,美国也发现不对劲了,美国一开始想中国日本两头挣钱,中国是卖给一些飞机什么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发现是日本彻底占领了中国,那么这样一块和欧洲差不多大的地盘就全是日本的,而且这块土地上的资源和人口将极大的弥补日本本土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日本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以后,那么到时候这个太平洋可就容纳不下日本和美国两个大国可就不好说了。
美国发的战争财,钱数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数量。

不过这个时候,美国和当时的苏联一样,都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美国的情况比苏联好一点有限,美国当时的经济凭借发战争财已经有所恢复,而这个时候是要开始扩军备战了。但是,美国和苏联一样的问题,缺人缺武器。

美国的正规军在1939年只有不到35万人,这里边不算20万国民警卫队,其中陆军约19万人,海军15万人,当时美国陆军据称是排在包括葡萄牙??之后的世界第26位,而这对于一个准备要参加世界大战的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相较于苏联的扩军备战,一个是美国有钱,有道是有钱好办事,而扩军备战就是要大笔的花钱,还有一个就是美国的工业产能足够,能够迅速的为扩充的军队提供充足的武器,还有一个就是美国有两个大洋的庇护,战火对于美国本土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军工厂就不用一边搬家,一边增加生产。

但是,美国面对的问题也很复杂。一个是缺人,美国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有军事传统的国家,虽说美国国内不禁枪,但是会玩枪不代表会打仗。而且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不是光玩枪就完了,还需要学习各种战术以及管理部队等等,这些可不是光从学校里边学习就完了,学完了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美国当时是充分发挥自己在国民教育方面的优势,从在大学生中开办预备役军官后备团,这样就是缓解了军官的问题,但是这种军官的指挥能力还是需要在实战中磨练,就像兄弟连里边,有温斯特这样能打仗的,但是也有索博那样不会打仗的,而如何能把那些不会打仗的剔除来,就只能是通过实战的考验了。
二战前的美军是这个样子,钢盔都还在用一战时期的旧货。美军的步兵师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在开战前美国人就在计划怎么把带毡帽的军队,换成车轮上的军队。
其他国家的步兵,那就是步兵,真的是用脚步来移动自己,用骡马拉大炮。上边的那两张是德国神圣的骡马帝国,下边这张好像是波兰的。

但是,就算是这样要把一只只有三十多万人的军队,扩充到最终的1212万人,并不容易,而且美国军官的水平一直只能用凑活来形容。
这些装备都还在测试,美军在二战中恐怕是唯一一支能够完成了全面换装的摩托化军队,苏联人如果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换装,那德国就不会打苏联了,没准就真的是苏联主动进攻德国去了。

武器的问题同样严重,前一段时间是德国用扫把涂黑了代替机枪训练的故事,这种事在二战前的美军也不是没干过。而且在重武器方面,尤其是陆战武器中,美国除了汽车其他的武器比如坦克大炮都缺乏技术积累,虽然克里斯蒂结构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在二战前是没有象T-34那样优秀的坦克,而火炮当年,还是用的是法国一战时期的155老炮,后来通过改进,才成了长臂汤姆,而改进这些武器都是需要时间。而美国人在二战前,这些事情也是需要忙一阵子的。

剩下的就是如何参战的问题了,罗斯福特意是不断的制造舆论,把德国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是抖搂出来,为自己以后参战做一些铺垫。还有就是等待时机,这里边还有把珍珠港说成是苦肉计的阴谋论的,反正我是这么看的,美国和日本迟早要打起来,就看在哪里了,美国人没有料到的是日本人敢于冒那么大的风险偷袭珍珠港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突发!利比亚哈夫塔尔部队抓住了土耳其总参谋长和国防部副部长!这是怎么回事

利比亚东部势力的哈夫塔尔国民军抓住了土耳其总参谋长和国防部副部长,是一个乌龙事件的假消息。不过虽然是假消息,并不是说这个事与土耳其无关,哈夫塔尔的国民军在6月30日空袭的黎波里时 ,还袭击了利比亚海岸的土耳其船只,并且扣押了6名土耳其人。因为抓捕了土耳其人就以讹传讹,这几个土耳其人被成为了土耳其总参谋长和副国防部长。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哈夫塔尔不仅扣押了6名土耳其人,还关闭了利比亚飞往土耳其的所有航班,禁止土耳其的货轮和飞机进入利比亚,关闭土耳其商铺。至于说到土耳其与利比亚的关系,这里面由于历史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土耳其持支持利比亚现在的民族团结政府政策,而哈夫塔尔的东部势力国民军,则受到俄罗斯等国的支持。利比亚目前的国内政治格局,是美国2011年策动颜色风暴推翻卡扎菲政权之后造成的。

(利比亚东部势力领袖哈夫塔尔)

卡扎菲垮台之后,利比亚一直处于部落势力和派别武装的混乱争夺状态,而现在岌岌可危以萨拉杰为总理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则是在2016年才重新建立的。从今年4月份以来,利比亚东部实力派军人势力哈夫塔尔为代表的国民军,已经占领和控制了利比亚的大部分地区。如果没有意外,哈夫塔尔取得全面胜利指日可待。利比亚的政局现状,其实质是支持世俗力量的哈夫塔尔国民军,与依靠宗教派系的民族团结政府的争夺。

(埃及总统塞西)

目前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尽管是得到了联合国承认的合法政府,但是在利比亚国内以及在世界上已经失去了大多数的支持。利比亚虽然是地处非洲,但其实质完全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利比亚的国内政治与埃及基本相似。在被美国颜色颠覆以前,利比亚与埃及一样都是军人世俗政权,采取抑制宗教势力政策。埃及是穆巴拉克政权,利比亚是卡扎菲政权,也都一样是军人出身的政治强人。

但是经过2011年的颜色革命,穆巴拉克和卡扎菲政权相继垮台。使得原来遭到被打压的穆兄会宗教势力抬头,埃及在2012年的全国大选中,最大的宗教势力穆兄会获得总统大选胜利。埃及穆兄会领袖穆尔西,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穆尔西执政以后,逐步的收缩世俗化路线,埃及社会的宗教色彩越来越严重。而势力强大的埃及军队对于穆兄会执政十分不满,穆尔西执政仅一年,2013年埃及国防部长塞西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穆尔西政权。

使得埃及又重新回到原来与穆巴拉克一样的军人政权,穆兄会被宣布为非法。美国虽然对于埃及军人政权不满意,但是对于穆兄会执政更不放心,默许认可了埃及塞西军人政权。而在利比亚的情况是,部落和派别武装争夺特别厉害,因为卡扎菲被杀死旧军人一时非常失势。以穆兄会为主的宗教派别力量占据上风,现在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就主要是依靠穆兄会的支持。原为卡扎菲旧部的哈夫塔尔在新政府担任国防部长,因为受到军事政变的指控,而率领支持者在利比亚东部建立分裂政权。

在对外关系上,哈夫塔尔自然的受到同为军人出身的埃及政变总统塞西支持。而在土耳其,则因为埃尔多安是一个倾向宗教势力的政治人物。在2016年7月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埃尔多安总统死里逃生站稳以后,对于土耳其军方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和清洗。埃尔多安奉行支持穆兄会的政治理念,反对埃及的塞西军人政权,当然也反对利比亚的军人哈夫塔尔东部势力。近几年来,土耳其在多方面给予了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的支持。

但是民族团结政府因为失去了国内军人支持,看上去很难继续下去。在2016年建立民族团结政府时,以萨拉杰总理为首的整套民族团结政府的领导班子,竟然长期驻在突尼斯而不在利比亚首都办公。今年4月份以来,利比亚东部势力哈夫塔尔发起了对首都的黎波里的进攻。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估计存在时间不会长,哈夫塔尔统一利比亚是迟早的事。现在哈夫塔尔不仅得到了埃及和俄罗斯的支持,也正在获得美国和法国以及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即使民族团结政府得到土耳其的支持,可能也无济于事,挽回不了失败的趋势。

二战时期,法国实力远比日本强,为何仅38天就全国沦陷

1939年9月,波兰分别被德国和苏联入侵,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帷幕,在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波兰战役结束。

而后,在1940年5月开始,德国开始攻击当时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拥有170万的法国在支撑38天之后沦陷,就是这样的一个军事强国,为何会仅仅38天就一败涂地呢?

1:战争准备不足,士兵质量参差不齐。在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时,作为波兰盟军的英法两国被迫向德国宣战,而在波兰投降后,英法联军做出错误判断,德军并没有如他们所想进攻苏联,而是开始转攻西欧各国,而法军兵员严重不足,虽然号称拥军170万,但都是临时征集而来,并且大部分是农民,没有过任何的军事基础,除了军事素质不如德军外,法军的武器装备也与德军差距明显。虽然法国拥有精锐装甲部队,并且也成功阻击德军的早期进攻,但是法军战机严重落后,在空战中明显处于下风,直接导致法军装甲部队在德军战机的进攻下损失惨重,失去最为重要的机动力量。

2:战略布置严重失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了防范德国的入侵构筑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但是在二战时,时任法国总司令的甘末林犯了常识性错误,认为德国会先占领比利时,从而进攻法国东北部地区,因此甘末林将英法联军主力布置在比利时,但却没有想到德军的主攻方向是阿登森林,导致法国境内兵力空虚,德军迅速占领了法国东部门户色当并长驱直入,而主要兵力尚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因最终退无可退只能发起“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最后的反击保留力量。

3:法国高层内部矛盾重重。在甘末林战略指挥失误后,甘末林被撤职,由魏刚接替法军总司令,魏刚向时任法国总理雷诺提议由一战时法军元帅贝当担任副总理,贝当担任副总理后成为主和派领袖,雷诺最终被迫宣布辞职,贝当继任成为总理,在1940年6月16日贝当请求西班牙充当法国与德国谈判的中间人,在次日,贝当下令法军停火,在6月22日,签订法德停战协定,将法国一分为二,法国战役就此结束。

有关二战历史的书籍有哪些推荐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悲剧,让原本美好的家园变成了修罗场。以史为鉴,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此史学家们编纂出了一部又一部与此有关的书籍。那么到底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二战历史书籍呢?

个人传记篇

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作为二战三巨头中的大文豪,丘胖子除了从政外,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写书赚钱。他的这本回忆录,记录二战期间他参与决策的各个重要事件的台前幕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利用自己亲历者的身份,在回忆录上插入了许许多多重要战时文件,除了与罗斯福,斯大林,蒙哥马利的私人往来书信,还有当时他经手各类文函,通告,会议记录,备忘录等等,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文献性。另外,该书的精简版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又是一笔外快。

曼施坦因 《失去的胜利》

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又称《甩锅回忆录》,但详尽地讲述了他在二战前前后后的军旅生涯,以一个职业军人的视角重现了当年战争中的重大抉择。

朱可夫 《回忆与思考》(朱可夫回忆录)

作为击败德军各路大仙的战神,苏德战场上的救火队员,朱可夫几乎全程参与了所有硬仗。从莫斯科打到柏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元首自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是他被勃列日涅夫解除兵权后写成的回忆录。

蒋介石日记

作为中国战场上的最高统帅,又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可以从他的日记中窥探当年蒋在全民抗战中的点点滴滴,了解中国抗日战场的很多内幕。

集大成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由英国著名军事家李希 哈德撰写,是二战战史中教科书级别的存在。该书以局外人、不分正邪的角度,以丰富多彩的史料、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刻画了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到底有多惨烈

1944年1月11日,纳粹德军最高统帅部通知新任“B“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首同意他把登陆之敌消灭在水际滩头的构想,为此,陆军元帅隆美尔有权拦河筑坝甚至引进海水,把田野和乡村变成一片汪洋;有权把距离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国居民赶出家园;有权拆除一切防碍火力发挥的建筑;有权砍伐大片森林以获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为此,整个法国西南海岸都遭了秧。

(陆军元帅隆美尔)

隆美尔在战术上还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对“大西洋壁垒”所做出的加固计划足以令盟军望而生畏,根据这个计划,德军将在近海水底布设无数的木桩、钢架、混凝土椎体、拒马和水雷;在整条海岸线埋设2亿颗地雷;地雷区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备火力支撑点和暗堡;“大西洋壁垒”的后方则每隔100码打上10英尺高的木桩,上面挂满地雷和炸弹,并用铁丝网相连,作为“反空降障碍物”来对付美军的空降师。

这个宏伟的防御计划一旦全部实现,登陆盟军的命运可想而知,他们将在登岸之前就伤亡过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会面临可怕的伤亡陷阱,脚下踩着地雷,身上挨着枪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弹,而那些乘座滑翔机的空降师士兵,则会迎头撞上挂满炸弹的木桩。万幸的是,隆美尔实施防线加固手段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距离盟军诺曼底登陆的6月6日,上帝留给德国人的时间连半年都没有了。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

“大西洋壁垒”不太靠谱这个事,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是有责任的,作为法国战役时隆美尔的上级,这位陆军元帅因1941年东线战场的罗斯托夫战役失利而被希特勒解职,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发到西欧驻防,手下指挥的58个师大多是老弱病残,却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线,平均每个师布防正面宽达50英里,龙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对修筑“大西洋壁垒”既无信心也不热心,因此工程进度缓慢。

西线德军当时拥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以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不过60个师约76万人,海峡对岸的盟军却高达288万人。德军在西线的海空军情况更是糟糕,海军拥有500多艘中小型舰艇,空军只保有160架战斗机,这些部队要布署在从挪威到法国南部广袤的防区里。

(隆美尔视察大西洋壁垒)

诺曼底地区的守军力量其实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马克斯中将的第84军军长马克斯。更由于德军高层在登陆准确地点、装甲部队使用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实际上在两栖登陆的“D日”德军只有第21装甲师进行了反冲击。

因此要纠正答友们一个军史误区,诺曼底战役最艰难和最惨烈的不是登陆本身,在绝对优势的舰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抢滩盟军面对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军步兵和海滩上的障碍物,虽然也造成一定伤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国空军力量羸弱和装甲部队未能及时参战的情况下,盟军可以从容的逐个消灭德军火力点,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24小时”,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更多的是宣传和渲染,就战役总体而言,其实是波澜不惊。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霸王行动”开始,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主要登陆点为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具体伤亡情况如下:剑滩英军伤亡630人、朱诺滩加拿大军伤亡1200人、黄金滩英军伤亡400人、奥马哈滩美军伤亡4000余人、犹他滩美军伤亡197人,盟军在海滩上共计伤亡6500余人,相对于德国人三年多的精心构筑和隆美尔的庞大计划,损失基本可控。

真正的危机是在盟军登陆滩头并巩固登陆场之后,随即按预定计划向内陆发展,美军第1集团军负责夺取瑟堡担负主攻,英军第2集团军任务是拿下卡昂作为助攻,而此时清醒过来的德军开始拼命抵抗,希特勒将装甲预备队的五个师完全交由隆美尔指挥,加莱方面的援军不断抵达,从东线调来的党卫第9、第10装甲师等部队也兼程赶来,诺曼底战役这个时候才进入白热化。

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个据点的德军被迫投降,美军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完全占领整个科汤坦半岛,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25000人,德军伤亡被俘约36000人;而蒙哥马利的英军在卡昂作战则更为艰苦,五天时间里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却高达5000人,接下来又经过七天的浴血奋战,再次付出5000人的伤亡后才推进4.8公里,伤亡之大,战斗之惨,远超抢滩之战,直到7月10日英军才占领卡昂。

1944年7月6日,直属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名将巴顿的率领下踏上欧洲大陆,从侧翼对德军防线进行了猛烈进攻,终于打开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军才不得不放弃诺曼底地区向内陆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军才取得诺曼底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整个战役期间,盟军共伤亡122000人,其中美军73000人,而诺曼底海滩上不足万人的伤亡,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战役进行期间的6月29日,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联袂晋见希特勒,汇报了诺曼底彼时的战局。希特勒对战况大为不满,调整了德军西线高层指挥人事,以克卢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担任西线总司令,埃伯巴赫取代冯·施韦彭格指挥西线装甲部队。

7月17日,隆美尔自前线视察返回途中遭遇盟军飞机扫射,重伤离岗,缺席了后面的战事。

(壁垒内部机枪巢)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这个问题极不专业,任何简单的排序都是耍流氓,原因只有一个:任何一支军队或者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编制体系和称谓标准,也存在一个编制名词被多支军队使用的情况,那么它的级别和规模就不尽相同。正确理解编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放在一支特定的军队、一个特定的时期去比较,比如二战时期日寇的“军”最多可以下辖七个师团20多万人,能跟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级单位划等号吗?

那就先说我军,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过三个:兵团、方面军和纵队,在红军的早期,则只使用过方面军和纵队的编制。井冈山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下辖两个师五个团,期间在湘南受挫后损失较大,因此在挺进闽西时进行了缩编,在军部下面直辖三个纵队,军事主官称为“纵队长”,因为这个纵队编制其实只是“团级”,比如林彪就担任过红四军第1纵队的纵队长。

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以后,便取消了纵队这一级编制,重新恢复到团、师、军的逐级编制级别,再以后有了军团、方面军的编制,三大苏区的部队在长征期间番号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当然了,红军毕竟还很弱小,番号确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作用。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86000余人,红四方面军峰值时也有80000余人,而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加一个红32军,也不过13000余人,跟二战时期苏军的方面军自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某种意义上,“纵队”其实是一个不好界定级别时的临时性建制单位,抗战时期八路军也组建过若干纵队,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最初的级别相当于“旅”,兵力有数千人上下,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可以壮大到上万人,已经等于或大于“师”级了,所以这会的纵队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员了。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即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足足有20000多人。

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军区组建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和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在野战军之下组建“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初建时就下辖四个野战纵队。各解放区由于原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是纵队下辖数师、有的是纵队下辖数旅,各纵兵力从10000到20000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了30000人。到解放战争中期,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增加,部队发展了嘛。

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出了统一全军编制和序列番号的命令,原来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原来下辖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以三三制的原则再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为遂行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着手把二到三个纵队整合为一个兵团,但是番号都是自拟的,也是直到西柏坡命令下达后,才开始正式排序,比如华野就整编为第7、第8、第0和第10共四个兵团,每个兵团再下辖三个军。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并未组建“集团军”编制,而是在1985年左右实施军改时,将原来的各“军”通过合成化、现代化而升格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为旅,跟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民军队的首长有大军区职、正军职或者正师(旅)职,你听过“正集团军职”吗?这个原理得吃透,不细说了。

然后再说国民党军队,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大陆期间全部使用过,抗战爆发之前的编制称谓和级别太乱,受篇幅所限暂不介绍。1937年8月以后,开始组建战时“集团军”编制,理论上应该下辖两个以上的军,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了军以上的“军团”编制,所以在1937到1938年间,这两个级别差不多的编制其实是同时存在,最终各军团要么裁撤、要么都改制为集团军。

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为了指挥规模庞大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一级,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比如武汉会战期间,长江两岸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被编成四个兵团,分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品仙为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其中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居然下辖七个集团军、三个军团共17个军的部队,由于指挥层级太过复杂,1939年以后兵团建制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援,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然后把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入湘黔桂粤各省的军队,统一整合为四个“方面军”,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分任方面军司令。每个方面军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是又略低于战区,属于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方面军编制被取消。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野战部队主要使用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军的编成数量不多,在遂行战役时经常组建临时性“兵团”建制投入战场,然后兵团直辖整编师(或军)。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述为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比如豫东战役时区寿年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汤恩伯在孟良崮战役时的第一兵团则下辖八个整编师。

这一期间蒋军也有“纵队”的建制,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种兵混编的直属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快速纵队”,就编制级别和兵员数量来看,相当于“装甲旅”的规模,比如豫东战役时黄百韬临时兵团就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少数交警部队。二是如果兵团规模太大时,在作战中会临时划分为若干纵队,比如汤恩伯兵团的第一纵队,就下辖整74师、整25师,然后以黄百韬兼纵队指挥官,可惜张灵甫根本也不听他的。

到1948年7月以后,蒋军全部取消整编军、整编师(恢复为军)、整编旅(恢复为师)的番号,正式组建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军辖师再辖团,编制级别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整编军,此时的军事主官称为司令或者司令官(不是总司令)。在几个主要战略区中,东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东先后组建了六个兵团、华中组建了三个兵团。

随着我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蒋军先后有多个兵团被歼,然后就把被歼的兵团番号转授或者重建,所以战争末期兵团番号是非常混乱的。比如郑洞国第一兵团在长春被歼,番号给了陈明仁重建,卢俊泉第六兵团在锦州被歼,番号给了李延年用来升格绥靖区,黄维兵团被歼,番号给了胡琏去江西重建,这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了,不一一赘述。

解放战争期间蒋军没有“方面军”的编制,“集团军”编制到1946年底也全部取消,在所余的两个编制名称中,兵团肯定是要大于纵队的,并且兵团的级别和规模也经历过变化。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蒋军早就使用过“纵队”的编制,比如薛岳追击红军时,就指挥着什么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等等,每个纵队下辖两个以上的步兵师,接近于“军”级。

所以你看,无论是兵团还是纵队,即便是同一支军队,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级别和兵力规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