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史沙龙

抗日战争,双方共损失了多少武器装备?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谁的能力最强谁又是垫底的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4 19:02:33 浏览59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抗日战争,双方共损失了多少武器装备

据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1937年7月至1946年1月,国府陆军共损失步枪858645支,手提机枪2610支,轻机枪52686挺,重机枪12233挺,各种迫击炮5988门,各种火炮1451门,枪榴弹、掷弹筒27272具,五五战防枪56支,火箭筒79具。

国府陆军武器装备的损失主要集中于前两年,其中,又以第一年度损失最烈。

据国民政府军政部编撰的《抗战第一、二年度军政统计》记录:

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国军共损失步枪31.1万支,轻机枪1.85万挺,重机枪4000挺,迫击炮1300门,其他大炮660门。

1939年1月到12月,国军共损失步枪18.8万支,轻机枪1.3万挺,重机枪2150挺,迫击炮1650门,其他大炮180门。

由表中可以看出,国军在抗战前两年损失的步枪、机枪、迫击炮和大炮占了八年总损失的半数以上。

国府海军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舰艇总吨位计有51288吨。至1941年4月,据国府海军总司令部统计,总计约22895吨的舰艇被用于堵塞港口损失掉了,此类损失占战前总吨位的44.6%。比如巡洋舰海容号、海筹号、海圻号、海琛号,炮舰自强号、大同号、威胜号、德胜号、顺胜号,训练舰应瑞号、通济号,测量艇诚胜号等。

还有总计约21127吨的舰艇被炸毁,此类损失占战前总吨位的41.3%。 比如巡洋舰平海号、宁海号,炮舰中山号、永健号、楚泰号、楚有号、江贞号、湖鹏号、仁胜号、义胜号、勇胜号等。

国府空军抗战前共有各式飞机600架,在抗战期间一直得到来源于苏美英法等国的补充(尤其是苏美)。在整场抗战中,总共损失飞机2468架。

其中,据1946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的《国民政府政绩总报告》指出,国府空军在抗战中总计损失轰炸机472架,驱逐机1229架。

中共和日本的资料暂不完整,先按下不表,以后有机会再更。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谁的能力最强谁又是垫底的

蒋介石此人心思太重,八大金刚中,“最强的金刚”,后来的老蒋不敢重用;至于“最弱的金刚”,从来没有过像样的战绩。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了,“最强”和“最弱”是哪两个人。

我们暂时不公布结果,我们先对比对比,然后公布最强和最弱。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最强PK,胜出是他

所谓的八大金刚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

这八人各有特点,从黄埔军校开始,他们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握有重权。

这八人中,到底谁最强呢?

说到最强,我们定个评判标准:一看战绩,二看影响力,三看军事生涯的持续性。

(刘峙)

1、从战绩来看,先把陈继承淘汰,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仗,没几个人知道他,而且军衔最低。

其次,把刘峙淘汰,内战时被称为“常胜将军”,西安事变后,就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仗。

淮海战役,他担任剿总,被粟裕打得快哭了,差点跑不及。

刘峙被称为猪将军,说他打仗没战略;又说他是长腿将军,意思是擅长逃跑。

和日本鬼子打,跑!和解放军打,继续跑!

这样的人和“最强”是不沾边的。

(蒋鼎文)

2、从军事生涯的持续性来看,先把蒋鼎文淘汰,他是内战时的猛将,是蒋介石的五虎将,瞿秋白被杀,就是他的命令。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鼎文的表现一塌糊涂,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用了鬼子三四倍的兵力,打了大败仗,可谓溃不成军,连丢38座城池,20多万大兵损失,中原战败,全国震动。

如此丢人,蒋鼎文引咎辞职,从此,流连于政治边缘,纵横于商界,再没起势。

看军事生涯持续性,再把钱大钧淘汰,这家伙,也是打内战时比较猛,从南昌起义开始,就没少出“围追堵截”的“馊主意”,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钱大钧指挥了武汉空中保卫战,算是不错,损失9架飞机,干掉了日本21架飞机。

之后,就泯然众人矣!抗战胜利后,当上海市市长,当总统府顾问,至于军事生涯,几乎是断了。

(张治中)

3、从国军中的影响力来看,张治中先要被淘汰,这是国民党中的清流,反对内战,对共产党和解放军充满了好感,从来没有和红军或解放军对战过。曾经力劝蒋介石“国共合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将军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受周恩来委托(国民党还没有开启内战),解救了在新疆被关押的100多名共产党员。

后来,在担任西北军政长官时,不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共和解放军,于是被下课。就此,乘势加入了我方,还劝导陶峙岳、包尔汉等进行起义,促进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这简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杰出代表。

虽说张治中将军有着一颗红心,但在国民党队伍中的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毕竟,他和国民党主流是方向相反的。

从影响力来看,顾祝同也进不了前两位的。

(顾祝同)

这老顾虽说官位显赫,在抗战胜利后,担任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还担任了国防部总参谋长,但他就是蒋介石的传声筒,对蒋介石那是“百依百顺”。

而最恶心的是,1941年的皖南事变,就是顾祝同操纵的,这和蒋介石一样“坏”。

一个傀儡总司令,完全说不上影响力有多大。

说到这里,就剩下两位未被淘汰了,谁能力更强呢?

4、何应钦和陈诚,谁的能力更强?

(何应钦)

这两人是绝对的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左膀就是何应钦,右臂就是陈诚。

不过,从发展来看,蒋介石的左膀更像是个“假肢”。

何应钦曾经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后在日本士官学校上学,是个喝了洋墨水的人。在日本,何应钦认识了孙中山、蒋介石等人,并加入了同盟会,这对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非常之大。

回国之后,何曾在贵州担任讲武堂总教官,导致名声在外。

黄埔军校开始后,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四处招揽人才,于是,何应钦就来了。因为何应钦能力较为出色,就此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二号人物,担任战术总教官。

在其后的东征和北伐中,何应钦也是可圈可点。此人长期是国民党政府的二号人物,影响力颇大。虽然,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并不多,但战略眼光不错,而且有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何应钦是有野心的,多次对蒋介石的位置感了兴趣,第一次是在1927年蒋介石下野的时候,蒋介石希望得到何应钦的支持,但何并没有做,因为本来他就和李宗仁他们串通好的,这让蒋介石伤心。

西安事变的时候,何应钦再次有了野心,蒋介石还在关押,何应钦组织大队人马,准备去攻打陕西,丝毫不怕张学良撕票。

在何看来,也许撕票最好,他可以直接上位了。这次事件,让蒋介石非常惊讶,何应钦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此事之后,蒋介石没有和何应钦撕破脸,继续任用,但不再给予实权,不再重用。

因为,如果和何应钦完全撕破脸,国民党又是一次大动荡,伤不起,何应钦一方的人,他还是要用的。

(陈诚)

我们再看陈诚,这是蒋介石真正的心腹,被誉为小委员长,打仗一般,但很会用人,他的土木系将领们,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力非常高,是蒋介石绝对的嫡系。

虽然军事能力不如何应钦,但陈诚的政治手腕挺高,在大陆时日子过得不错,到了台湾,一样是重臣,当行政院长,当副总统,除了蒋氏父子,风头一时无两。

何应钦和陈诚,到底谁更强?还挺难选。

不过理智的分析,何应钦应该更强一些,军事能力有,影响力也有,还敢于坚持自己的一些观点,敢于关键时刻做决策。

只是,既生瑜何生亮,蒋介石在,何应钦也就只能这样了。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最弱对比,一定是他

很多人说,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中,最弱的人就是刘峙,我不这么看。

刘峙曾经是蒋介石的五虎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而且是五虎之首,被誉为“常胜将军”。

但是,西安事变让刘峙从此泯然众人。

因为,他站错队了。

当时,是何应钦组织大家杀向陕西,名义上是去解救蒋介石,但实际上,大家都懂,这是要干什么。恰好,这次刘峙冲到了最前面,俨然何应钦的马前卒,先锋官。

老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回到南京后,刘峙就被严重批评了。

后来,看似,蒋介石依然在用他,但刘峙的表现大不如前,判若两人,估计有了心理阴影了,失误频出,接连不断。

淮海战役的时候,谁来当剿总?最后,蒋介石还是选择了刘峙,因为,一不能选地方军的长官,放水咋办?二是战区内的将领都是中央军,要放一个有资历的嫡系将领,因此,刚好有空档期的刘峙被选了过来。

不能说刘峙太差,是粟裕等人太猛了,实在招架不住。杜聿明来了,不也活捉了吗?那可是名声在外的名将啊!

不是刘峙不厉害,而是粟裕太厉害!

再看陈继承,有官职,无突出战绩;有官位,没太大影响力;职业生涯不短,大多平平庸庸。只是,人家大腿抱得好。

看军衔:何应钦一级上将,陈诚一级上将,顾祝同一级上将,蒋鼎文死后追封一级上将,张治中二级上将,刘峙二级上将,钱大钧先是中将,后来加上将衔,陈继承陆军中将。

挑出非同类项,就是明显的中将陈继承。

客观说,蒋介石的八大金刚里,陈继承就是最弱的那一个。

(陈继承)

回到开头的题目,在下以为:八大金刚中,最强就是何应钦,最弱就是陈继承。

你怎么看?

二战时期:德军中央集团军抵过日军多少个甲级师团的战斗力

德国从来没有中央集团军只有中央集团军群

先看数量,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顶的上多少个日本甲级师团

(1)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可是人类历时上最大的一个战役集群,兵力最鼎盛时达193万人,编成3个装甲集团军和3个步兵集团军,总计76个师,其中17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拥有2000辆坦克和突击炮、1320架飞机、4000门中、重型火炮(如果加上迫击炮、步兵炮、反坦克炮的话总数将达到14000门),可谓兵强马壮、战斗力空前强大。

▲兵强马壮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

(2)日本甲级师团

在二战期间,日本总计拥有100多个师团,但甲级师团只有17个,其中又有5个师团的战斗力非常的强悍,这些师团分别是近卫师团、第二师团、第三师团、第五师团、第六师团。

▲日本最精锐的甲种师团

一般一个甲种师团,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又有2个步兵连队,工、骑、炮、辎各一个联队,一共8个联队,一般齐装满员的日本常备主力师团兵力在2.4-2.8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小结:仅从兵力上看的话,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193万人,可以顶的上将近70个日本师团,而且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是碾压优势。当然不同级别的作战单位比较战斗力有点欺负人,下面以德军师一级的单位与日本师团对比。

再看质量,德军师与日本甲种师团战斗力对比

(1)步兵师战斗力对比

德军步兵师一般有1.2-1.8万人左右,武器配置为三千多支手枪、1.2万支步枪、300多支冲锋枪以及600多挺轻重机枪,此外还有50多门100mm口径大炮

▲德国火力强大

日本甲级步兵师团兵力在2.4-2.8万人,武器配置为步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从人员配备上来看日本占人数优势,日本士兵身材矮小,作战灵活,善于拼刺刀,但是在德军绝对火力面前,日本的刺刀优势得不到发挥,近战的德国的冲锋枪火力可以大量杀伤日本士兵。

▲日本精准的掷弹筒可以有效消灭机枪阵地

从武器配备上,德军的毛瑟步枪也不逊色于日本的三八大盖,同时轻重机枪配置数量是日本的一倍,德军的MG-42机枪也远优于日本的歪把子机枪,在火炮方面,德军的重火炮方面占绝对优势,但日军在便携式掷弹筒方面,打击精准、快速、机动性强,可以有效帮助日军作战,1个德军师战斗力抵得上1.5个日本甲种师团。

(2)机械化师战斗力对比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装甲坦克数量配备较少,并且在坦克性能上远逊于德军坦克,并且德军的步坦协同做的非常好,可以说1个德军装甲师的战斗力顶的上4-5个日本机械化师

▲二战德军装甲集团是德国闪电战的王牌

总的来说,如果是在平原地形作战,德军的装甲师战斗力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扬,如果是在山地作战,日本灵活机动作战的战术,顽强作战的意志,精准的掷弹筒打击,可以弥补自己的火力方面的不足。此外在后勤补给方面,空中打击方面,德军也是完胜。

所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的战斗力与68个日本甲种师团相当,剩下的60个步兵师基本和90个日本甲级师团相当,那么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至少至少可以与158个日本甲种师团战斗力相当。

长津湖战役打的有多惨烈美陆战1师是怎样逃出志愿军包围圈的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令双方都印象深刻的惨烈对决。

此战中,双方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英雄气概。

奇迹进军与未雨绸缪

1950年11月,麦克阿瑟发动“圣诞节”攻势,联合国军全线推进,从东西两线发起钳形攻势,准备在圣诞节前歼灭中朝军队,攻取朝鲜全境。

为粉碎敌人企图,我志愿军以6个军在西线反击,又计划以9兵团3个军在东线反击。

当时,敌人在东线有南朝鲜首都师、南朝鲜第3师、美第3师、美第7师、美陆战1师,总计9万余人,而我军9兵团3个军15万余人,考虑到装备、补给差距,我军没有优势。

但是,长津湖一带独特的地形,使敌军兵力分散,我军遂决心集中主力,先吃掉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几个团(当时判断为2万人)。

很快,9兵团就以一次堪称奇迹的行军,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当时,他们完全掌握了空中优势,侦察机密集飞行,严格监视地面。

可是,9兵团20、27两个军,近10万人,居然就这么隐蔽地”飞“了过来!

志愿军的隐蔽行军,是在没有补给、异常寒冷、崎岖山路,且保持日行30公里的条件下完成的。

因此,直到开战前,美军一直未察觉到危险。

不过,陆战1师的史密斯确实是个训练有素的对手。

尽管联合国军未察觉任何异常,但史密斯却未雨绸缪。

他特意在补给线上加强了兵力,同时,在真兴里、下碣隅里等处修建道路、简易机场,又开设了大量补给分战,储备了8日份的粮食、燃料和1.3个基数的弹药)。

当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听说史密斯还要修建机场以运送伤员时,大为不解:怎么会有伤员?

如果我们的对手是阿尔蒙德,那么,长津湖之战,可能就好打得多了!

战役开始前,我军隐蔽行军,为我军分割包围敌军创造了条件,使我军掌握了主动。

但是,史密斯的未雨绸缪,也使美军虽然意外,但并不至于手忙脚乱。

战斗,就这样展开了。

进展缓慢的分割歼灭战

出色的行军,使得我军迅速将长津湖之敌割为4块:柳潭里、古土里、下碣隅里、新兴里。

可是,陆战1师、美7师都是精锐。他们迅速收拢部队,利用坦克、装甲车、汽车构成环形防御阵地,凭借火力优势和空中支援,拼死抵抗。

我军的技战术能力一如既往的强,只是,这一次,效果一般。

我军又不是没打过硬仗,你火力强,我就打近战、夜战。

我军夜战的素质不是盖的,曾有好几次冲入敌军阵地。

如果对手是国军,部队从突破口快速突入,这仗八成就赢了。

可是···美军不是国军,此时,我军却总是无法有效利用突破口。

因为:我军只有团级单位才配备了电台,下级部队突破后,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美军的通讯电台,装备到了排级单位,一旦阵地出现松动,可以迅速进行调整。

所以,我军即使突破,也难以迅速投入后继力量,发展攻势。

而到了白天,火力不足的我军,就只有退出晚上占领的阵地了。

白天属于美军,夜晚属于志愿军,战局胶着。

调整:代价惨重的进展

此时,双方都发现自己都误判了对手。

美军自不必说。原先他们判断志愿军入朝最多6、7万人,而此时,东西两线志愿军已超过30万。

11月29日,麦克阿瑟意识到取胜希望渺茫,遂下令全线后撤。

另一方面,志愿军也摸清了美军情况。包围圈内的美军达4万,比之前预计的多了一倍。

因此,宋时轮也做出调整:集中27军80、81师主力,全力进攻新兴里之敌,其余各部对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进行阻击、牵制。

这次调整,使战局加速。

12月1日,志愿军歼英军41特遣队,2日,志愿军歼31团级战斗群。

31团级战斗群3288人,退到下碣隅里的1600人(包括从其他地方撤回的13团团部及坦克连325人),损失兵力过半,严格的说,离被歼尚有不小差距。

不过,从新兴里退到下碣隅里的部队,只有385人没有受伤,其他1150伤患由飞机后送。

因此,新兴里之敌有近9成官兵伤亡,说是歼灭战也没毛病。

从伤亡统计的惯例的角度考察,新兴里之敌大部分战斗力严重受损,可以看成歼灭战。

当然,由于美国健全的伤员运输、医疗系统,大部分伤员在疗养后仍有战斗力。

不过,此战,我军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

27军80、81师,伤亡及非战斗减员达1万人,全军冻伤高达22%。

学精的美军,使我军困难加剧

我军急切地要打一场歼灭战,有着比作战本身更急切的理由:物资紧缺。

当时,我军粮食、御寒衣服急缺。

长津湖地区人口稀少,要就地改善,只有靠缴获。

在此前的较量中,我军通过缴获,收获颇丰。

云山战役、三所里战斗,我军均缴获大量大炮、坦克、装甲车和各种大小汽车,发了不小的财。

但是,此次,美军学精了。

美军撤退时,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物资。(这是历来作战的惯例,但在前期美军未遵守这一操作)

因此,我军在此战中,缴获的物资不多,缺衣少粮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善。

大开眼界:现代化

在我军猛攻新兴里之敌时,对柳潭里等地之敌压力稍减。

柳潭里之敌趁机突破我20军阻截,抵达下碣隅里。

美军利用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后送伤员后,开始向古土里撤退。

尽管我军阻击得非常坚决,使美军撤退缓慢,但我军毕竟减员较大,弹药匮乏,美军以装甲车、坦克开路,空中火力掩护,撤到了古土里地区。

此时,美军的现代化,再次让我军大开眼界。

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撤往咸兴的必经之路。

20军曾两次炸掉大桥,但每次都很快就被美军工兵修好了。

我军干脆把桥基炸毁了!

美军居然从日本调8套重达1.1吨的组件空投到阵地,美军在悬崖上不到2天就架设起载重50吨的桥梁!

最终,美军成功退到了咸兴。

12月24日,平安夜,美军从兴南港撤离。

长津湖战役结束。

结果

长津湖战役,非常惨烈。

我军战斗死亡7304,战伤14062,冻伤30732,总减员52098人。

由于减员过多,曾考虑让其暂回东北休养整顿。

宋时轮仍让部队在咸兴休整,后来,26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参加铁原阻击战;而20军、27军也在第五次战役前恢复战斗力,重新投入作战。

美军陆战1师战斗伤亡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300多人(从元山登陆算起,不只是指长津湖战役);7师31团战斗伤亡1300多人;共损失13000人左右。

陆战1师此后仍然留在朝鲜战场,但主要在三八线以南对付渗透部队,未再参与主力作战。

尽管美军遭受了较大损失,但美方对他们的表现仍然高度肯定。

14名陆战队员,2名陆军士兵,1名海军飞行员被授予勋章,所有参与长津湖战役的联合国军军人均被授予“长津精英”的荣誉。

此战,我军将大无畏的作风和夜战、穿插的战术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10万大军,躲过敌人空中侦察,无声无息完成对敌人分割包围,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缺乏衣物、弹药的情况下,冒着猛烈炮火、零下30度的低温艰苦奋战,更是令人钦佩。

但是,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限制了我军的发挥。

9兵团原本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紧急入朝,衣服、弹药均缺乏。

在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下,志愿军许多战士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远超过战斗减员,这是令人心酸的教训。

而火力的匮乏、通讯的落后,我军即使能突破敌军防线,也难以巩固、发展,面对敌人的装甲突围,我军虽奋力阻击,也难以抵挡。

美国强大的国力,美军过硬的素质,也出乎我们的预料。

尽管战役初期轻敌,被我军包围,但无论是未雨绸缪的补给系统,超强的陆空火力系统,反应迅速的通讯系统,2天建好一座大桥的超强工兵能力,无不彰显出对手的强大。

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如此强大的对手,我们的祖辈顶上去了,把敌人顶回了三八线。

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竞争,我们的条件都比祖辈们好得多!

我们这一代人,也一定要顶得住!

第一次长沙会战,薛岳明明已经胜券在握,蒋介石为何却要放弃

喂喂,老蒋又不是傻子,如果薛岳真的是什么“胜券在握”,又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事实上,建议老蒋弃守长沙不是别人,正是桂系大佬、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时间是1939年9月26日。此时日军中路主力第6师团和第13师团之奈良支队,已经逼近长沙以北的捞刀河防线,关麟征第15集团军虽然死战不退,但是已处于巨大危险之中!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总共出动了四路人马,准备一举荡平第九战区主力并摧毁长沙。在湘北主战场,日军以第33师团为左路、以第6师团和奈良支队为中路、以第3师团之上村支队为右路,同时向长沙发起进攻;另外,冈村还命令位于赣北方向的日军第106师团,作为辅助突击集团实施牵制性作战。

狡猾的冈村还利用日军的水上优势,指挥右路上村支队秘密穿过洞庭湖,突然袭占了营田港,鬼子用毒气杀害了营田守备团的大部分官兵,然后部队登陆成功,直插湘北腹地。而营田的位置,正处在关麟征集团军防线的侧后方,换句话说,第15集团军骤然间已经腹背受敌,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灭的风险,指挥部里的薛岳确实坐不住了。

(冈村宁次)

别看日军在湘北地区只有两个师团、两个支队7万多人的兵力,可是第3师团、第6师团、第13师团这几拨鬼子的战斗力,熟悉抗战史的读者那都是门清的,绝非关麟征一个集团军可以抵挡,尽管薛岳增派了第37军驰援,第15集团军仍然险象环生。而在赣北方向,罗卓英第19集团军所部也被鬼子第106师团纠缠,双方杀得难解难纷。

所以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开局,其实是很凶险的,第九战区的两个主力集团军(皆为中央军)都陷在战场里,尤其是关麟征集团军随时有被击破的危险。也正是在这一天,在重庆的军事委员会作战室里,白崇禧向老蒋提出建议:第九战区应该放弃长沙,将主力撤至衡阳地区,依托衡山山脉构建防线,进而阻止日军继续向西南纵深突破。

(白崇禧剧照)

白崇禧提出这个建议,并非因为怯战,实在是有他的考虑:第一,白崇禧远在重庆并不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他判断日军会像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一样,围歼当面中国军队后长期占领城市,那么如果死守长沙在战略上是被动的。第二,长沙由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已经被烧了半座城,组织城市防御战是很困难的。第三,对薛岳的指挥能力不太看好。

白崇禧是“以空间换时间”抗日持久战略的坚定支持者,主张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以保存军事实力进行长期抗战。那么面对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开局不利,他深恐第九战区主力被击破后,长沙城也将不保,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作为副参谋总长,他的意见也得到了军令部“高参们”的支持,老实说,这帮人的战略指导完全在模仿武汉会战,所谓的“战武汉而不守武汉”。

实际上,冈村宁次并没有得到长期占领长沙的授权,因为第11军兵力不足,日军的目的是捕捉第九战区主力加以重创,然后攻占长沙并彻底破坏之,以“挫败重庆军的抵抗意志”。所以长沙会战和武汉会战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无论是重庆军委会、长沙第九战区长官部,当时都不了解日军的真实目的,一见鬼子来势汹汹,白崇禧、徐永昌等人本能地认为,必须在适当时机放弃长沙。

至于老蒋,实在是有些犹豫不决,在华中三大城市已经沦陷其二的局面下,他深知保有长沙和湖南大部的重要性,毕竟湖南是鱼米之乡并且人口众多,轻易丢给日本人则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老蒋又担心自己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损耗过大,那可是他维持地位和统治的本钱,所以当关麟征和罗卓英都陷入苦战,并且战局也很不明朗的情况下,后一种思想最终占了上风,根据陈诚的回忆:在白崇禧反复建议下,“勉从其意”决定弃守长沙。

(关麟征剧照)

笔者一直反对过度吹嘘薛岳将军的抗日功绩,以客观为佳,但是在坚决保卫长沙这个问题上,薛岳确实还是值得称赞的。军令部关于撤守长沙转进衡阳的命令下达后,薛岳抗命不从,并且回电陈情申诉,言之凿凿保证逐退日军,这下子老蒋也有点动摇了,随即派出陈诚和白崇禧联袂赶赴长沙,当面了解战况并督促薛岳撤军。实际上,军委会两巨头到达长沙“现场办公”,本就是老蒋犹豫不决的结果,否则,再一道严令过去,薛伯陵还敢造反不成?

薛岳之所以有底气把战局翻盘,在于他手中掌握着几个精锐军还没有投入战场,包括粤军精锐欧震第4军、湘军李觉的第70军、中央军李玉堂的第8军和彭位仁的第73军,以及我们熟知的抗日铁军第74军,这些部队经过休整状态正佳。所以他的设想是以第74军加强赣北方向,协助罗卓英击退第106师团,同时在长沙以北布置决战战场,将手头掌握的预备队一股脑投放进去,再击退湘北方向的来犯之敌。

现在预备队还没有动用,决战尚未实施,就让他放弃长沙南撤,实在是心有不甘。

(陈诚剧照)

陈诚和白崇禧受命后,当天从重庆先飞桂林,然后乘专列到达株洲以南的禄口,这里是薛岳第九战区的战斗司令部所在地,见面后白崇禧先定调子:“长期抗战,以空间换时间,保全实力为急务”,意思是应该马上放弃长沙,各部队逐次撤往衡阳方向。薛岳奋起争辩:“军人守土有责,且日军攻湘,未见重兵,何言轻撤?我当一方面固守长沙,一方面诱敌于浏阳河谷,与之决战”!

白崇禧跟薛岳早有夙怨,俩人关系一向不好,所以懒得跟薛岳废话,只说这是老蒋的意思,你薛伯陵遵令执行就是了。薛岳火了:“空间换时间,自是我方战略,但亦当与敌接战,对其层层消耗,若不能消耗敌兵,空谈空间换时间,则是自欺欺人!现若轻弃长沙,我上无以对国府,下无以对国人,从今不敢再穿军衣了”! ------- 其实个人觉得薛岳的话比较在理,空间换时间也不代表一触即逃,没有逐次消耗日军的作战行动,换不来什么时间。

两个人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其实真正的实权派还没吭气呢,那就是老蒋第一红人、军委会政治部长、第九战区正牌子司令长官陈诚(薛岳是代理),陈诚也有些矛盾,他奉命而来确实是劝薛岳南撤,但是到了实地又发现,第九战区并没有出现慌乱和崩溃的情况,似乎可以一战。于是自言自语出一段名句:“汨罗不战,退长沙,长沙不战,退衡阳,衡阳不战,退桂林,如长此退却,广土亦有尽时,究在何地可以一战”?

薛岳当即报告目前士气可用,且除少数部队失去联络外,余皆在战区长官部掌握之中,于是陈诚转而支持固守长沙,先安慰了一下气得满脸通红的白崇禧,然后对薛岳说:“你可筹划反攻,其余事,由我去对委员长说”。既然陈诚已经在战场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力主不放弃长沙,又有薛岳的极力保证,老蒋也就顺水推舟,改变了南撤衡阳的决定,于是薛岳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一搏了。

1939年9月27日,薛岳下达全线反击令,赣北战场,王耀武第74军奋勇出击,配合第72军、滇军第60军等部大败日军第106师团,迫使冈村宁次不得不调湘北左路之33师团前往救援,顿使湘北战场压力大大减轻。湘北战场,薛岳将第4军、第8军、第70军、第73军全部划归关麟征指挥,使其总兵力增至七个军,在长沙以北就地展开反击,在其他游击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战至9月30日,所携粮弹将尽的日军渐渐不支。

1939年10月1日,冈村宁次下令日军主力返转北撤,第九战区各部衔尾追击,双方重新回到新墙河两岸形成对峙,第一次长沙会战落幕。从战场形势和伤亡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打个平手,但是日军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了,就这一层面说,又得算薛岳赢了。所以会战结束后,薛岳去掉了“代理”两个字,正式出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血战长津湖,15万志愿军围攻美军最精锐部队,赢得究竟有多难

如果说起朝鲜战争中,哪一场战役的惨烈堪比上甘岭?那么长津湖之战当属实至名归。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投入兵力15万人,围攻近10万兵力的联合国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近万人。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三万人的代价,其中仅冻死的就有4000余人。

长津湖战役彻底粉碎了美军钦马鸭绿江的狂妄战略目标,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的被动局面,成为战争走向的重要拐点,为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议奠定了基础。而志愿军的顽强斗志,也深深震撼了美军,动摇了其必胜的信心。

(长津湖战役)

那么长津湖之战究竟有多惨烈呢?

一、战役背景。

1950年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后,受到前后夹击的朝鲜主力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十月初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意图一统朝韩。尽管我国多次警告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但自以为是的麦克阿瑟却不以为然,认为中国军队不会介入,还许诺美军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回家过节。

此后志愿军入朝,第九兵团担负起东线作战任务。通过大范围迂回包抄的手段包围了美第十军,长津湖血战就此打响。此战第九兵团总计15万兵力,实际参战人数不足7万。而美军总人数近10万,实际参战人数不足5万。

由于美第十军部署在朝鲜东北部,战线过于拉长,以至于巴大维的第七步兵师遭到志愿军猛烈攻击。于是美军收缩战线,并向兴南港撤退。但志愿军的包围圈早已布好,突围美军被分割在柳潭里、新兴里、古土里、下碣隅里等战斗区域。

(自以为是的麦克阿瑟)

二、围困柳潭里。

美第十军陆战一师的指挥官史密斯少将,和主力第五陆战团,遭到志愿军89师和79师合围。但美军有绝对的制空权,意图全歼美军的志愿军久久不能攻克。第九兵团指挥部意识到此地是美军主力,于是下令围而不攻。先集中兵力歼灭其它美军,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此处。

但美军总指挥阿尔蒙德将军则让柳潭里美军向下碣隅里撤退,敌我双方发生激烈战斗。白天美军依赖战斗机坦克开路,晚上志愿军则利用夜幕反击。由于武器装备太过落后,史密斯最终成功突围,率部前往下碣隅里。

此战79师付出巨大代价,五个营的伤亡殆尽。

三、血战新兴里。

号称北极熊团的第31团战斗队,是美军的王牌团,主要负责长津湖新兴里北部的防卫。由于战线太长,也被分割成三个部分。此后该团发动猛烈的突围攻击,但由于其联络被我方掐断,无法和其它美军联成一体,最终该王牌团在我军的穿插战术下被成建制消灭。

此战中志愿军27军80师和81师付出巨大代价,伤亡加上冻饿非战斗减员高达万人,初次和美军交手的241团2营和3营在公路沟边以密集队形冲击,遭到美军密集火力阻击,伤亡较大,七个连损失殆尽,238团和239团也几乎全部打光。

(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

四、下碣隅里的突围。

下碣隅里为美军突围的集合点,这里是美军为支援海军陆战队,建立的一个补给站。所以驻守的部队并不多,其守军为陆战一师,第七陆战团等残部以及陆军和海军的工兵部队。

最初志愿军完成了下碣隅里的包围,但由于美军火力强大久攻不下,而柳潭里的陆战一师主力又向下碣隅里突围。再加上北极熊团的残部随后也来到这里,美军兵力不断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志愿军第58师伤亡惨重失去战斗力,只能等待增援,但26军到来时,美军所有突围主力已会合,并凭借强大火力轻松突破阻击,向兴南港撤退。

为了阻止美军突围,志愿军第20军先后两次炸毁美军撤退必经大桥水门桥。但美军依靠强大的后勤两次修好了大桥,最后志愿军把桥基炸了,认为这样美军堵在桥头,只能等待被歼灭,可美国空军从日本空运八套重达1.1吨的桥梁组件,仅用两天就架起了一座大桥,可见其后勤能力之强大。

此后美军通过桥梁陆续撤离,而美第90特遣舰队则守在水门桥,用强大的火力逼得志愿军无法靠近兴南港展开追击,确保美军成功脱离包围圈,长津湖血战就此落下帷幕。

长津湖战役爆发时,正赶上五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其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以上,敌我双方因天寒冻死冻伤的兵员数量庞大,许多打伏击的志愿军成连建制的冻死在陈地上。

战役结束后,第九兵团回国时,司令宋时轮向长津湖脱帽致敬泪流满面。而美国少将巴大维得知一支部队被歼灭后,也流下了眼泪。这也是对长津湖战役惨烈程度最好的写照。

(参考资料:《雪地冰天: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