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啥玩笑开大了的故事
- 林丹号召球迷不要吃狗肉,却被网友呛“羽毛球上的羽毛也是从动物身上拔下来的”,你怎么看
- 博穆博果尔到底是不是他哥哥顺治帝害死的
-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 顺治是如何即位的真的是布木布泰运作的结果吗
- 清朝十二个皇帝中为何只有皇太极一人用了两个年号
- 去男朋友家吃饭,他妈妈摔筷子,我该怎么办
-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 一个三年级的男生小朋友考试老是考全班第二名不开心,甚至不敢拿试卷出来给父母看,该怎么安慰
历史上有啥玩笑开大了的故事
一、豪格的谦让。
1643年,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大清国的开国之君皇太极突然暴毙。这哥们也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也没有法定第一继承人之说。因此这么一个大清国皇位就白白空在那里。
至少有两拨人,对这个位置是感兴趣的。第一波就是以大阿哥豪格为中心的皇子派,第二波则是以多尔衮为中心的皇叔派。
这两拨人都有非常强大的实力,其中多尔衮的实力还要稍微强一点。毕竟是皇叔,而且战功卓著,资历很深。
因此多尔衮成为了本次竞选皇位继承人的热门人选,赔率直线下降,几乎没啥悬念可言。但是有一帮忠于皇太极的武将们不答应了,比如索尼和鳌拜这些人,他们在竞选当天,跑到会场表示,要是不选皇太极的儿子,那就火并好了!
虽然多尔衮很牛掰,但是如果在会场火并,那他也只长了一个脑袋,压根就不够砍的,因此也做出了妥协。
那么大家画风立刻转变,都打算辅佐豪格上台。这个时候豪格却觉得胜券在握了,却假惺惺地来了一句:我德小福薄,难以堪当大任啊!
这话一说,多尔衮立刻抓住了机会:既然你自己都觉得不合适,那我们不如就改选福临做皇帝好了!
豪格石化在了那里,他只是谦虚一下,但也不好改口了。本想着大家伙儿为他解围,结果索尼和鳌拜这帮人也得闭上嘴了,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你们只支持皇太极的儿子,可不是只支持豪格。
因此福临就这么成为了大清国第二任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而豪格因为一句话说错了,从此当牛做马,还莫名其妙地被多尔衮给灭了。
二、王朴和崇祯给洪承畴开了两个大玩笑。
洪承畴是大明朝的蓟辽总督,手握十多万人马。在关内打农民军,那是一把好手,把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可是到了关外以后,洪承畴也感受到了棘手,因为皇太极并不好对付。可是不打一场大胜仗,在崇祯那儿没办法交代啊!
因此洪承畴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松锦之战。可惜这个时候皇太极亲自带兵来支援,他们不仅将洪承畴的人马团团围住,而且切断了他们的粮道。
只剩下三天军粮的时候,洪承畴和大家商量了一下,打算第二天死战突围。可是大同总兵王朴这家伙,不知道是耳朵不好使,还是成心的。他一回到自己的营寨,立刻带着自己的人马率先跑路了!
这玩笑可就开大发了,洪承畴突围的计划全盘被打乱,整个明军都处于混乱之中,相互践踏死伤无数。皇太极估计还在睡觉,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没费事儿,对手就对自己人先干上了。
吴三桂、王朴带着人马逃入了杏山,马科、李辅明逃到了塔山。洪承畴还处于石化状态:我还没上车!我还没上车你们就跑了?
最终洪承畴就这么被清军给抓了,被抓了以后,洪承畴坚贞不屈,表示宁死不降,因此他开始绝食。
洪承畴的一位仆人跑到了京城,他告诉崇祯洪承畴被抓了以后,宁死不降、以身殉国的事情。这可把崇祯感动坏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因此立刻给洪承畴修建了祠堂,让大明朝的百姓们好祭拜这位大明英雄。
这玩笑可就再次开大发了,因为洪承畴没多久居然投降清朝了。这祠堂也修建好了,要不就留着?反正清朝入关以后,还得用得上。
三、司马曜祸从口来。
司马曜是东晋第九位皇帝,淝水之战就是这哥们在位期间打的。可以说是让东晋振奋人心的一战,保住了东晋王朝的前程。
说起来他也是有点作为的东晋皇帝,曾经立志想要恢复司马家族的皇权,突破王家谢家执政的局面。可以说他是东晋王朝最有权力的一位君主。
可是这位君主,非常喜欢喝酒。有一次在和自己宠幸了多年的张贵人,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他酒后吐真言,对张贵人说:你岁数大了,应该要把位置让给那些年轻的小姑娘们了!
这话本来只是开个玩笑,老夫老妻,说两句玩笑话很正常。可是张贵人不高兴了,你只给了我一个贵人,又不是皇后,这玩意儿你还要夺走?
越想越气的张贵人,索性趁着司马曜喝醉的档口,带着几个宫女,把司马曜给活活捂死了。被自己媳妇儿给捂死的皇帝,可能司马曜还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四、汉景帝: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
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生了俩儿子,一个是汉景帝刘启,还有一个就是梁王刘武。窦太后是个护犊狂魔,她恨不得所有儿子都能够继承皇位。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因此窦太后心里很烦躁。而汉景帝是个孝顺孩子,他当时还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一次宴会上,酒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窦太后和梁王刘武,立刻睁大了双眼,异常兴奋。从此以后,这两位就心心念念地希望汉景帝快点传位给刘武。
可惜伴随着汉景帝年岁的增加,这儿子也越来越多,所以他改变了主意,改让自己的儿子担任太子了。这可把梁王给气坏了。
刘武认为是袁盎这帮人在背后搞鬼,所以他就找人刺杀袁盎。结果被汉景帝给发现了,从此以后,汉景帝再也不愿意亲近刘武。
而刘武也因此郁郁寡欢,没多久就去世了,还没活得过汉景帝。所以说啊,玩笑真不能乱开,给了人家希望,再打人家一巴掌,这哪成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晋书》、《汉书》
林丹号召球迷不要吃狗肉,却被网友呛“羽毛球上的羽毛也是从动物身上拔下来的”,你怎么看
我个人对于林丹的这一个说法表示不赞同,毕竟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饮食习惯跟每个地方的饮食风俗。人是生活在整个生物圈内最顶端的东西,我们吃的东西来自于自然界的各个馈赠,而且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这些都是生命,而这些东西也是为我们身体的普通机能运转提供能量,正是因为我们人事比较杂食的动物。所以我们在食物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挑剔。
首先我声明一下,我个人是不吃狗肉的,但是我尊重所有人的饮食风俗跟饮食习惯。我也喜欢养狗,我自己家里也是有养着狗,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像吃什么都是一个人的事情,作为一个体育明星,社会公众人物不应该发表这样的言论呐,林丹发表这样的言论其实也是令人非常难过的,毕竟作为一名运动员来说,在他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我就不相信他没有吃过牛肉,羊肉。而且也有网友针对林丹的言论开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作为一名羽毛球运动员,他手上所打的羽毛正是从鸭子身上拔下来的。为了把这些毛,我估计鸭子都要死了一大批。
作为一名人类,我就不信林丹从小到大就没有吃过肉类。猪肉,羊肉,鸡肉,鸭肉,牛肉这些都是非常的普遍。虽然说狗是我们人类最忠心的朋友,也是很让我们人类心疼的动物,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只是一些人类的爱心泛滥。在世界上的各个地区都有吃狗肉的人,我们要尊重自己一些饮食习俗跟饮食文化,正是这一些文化的汇聚,才造成了我们现如今文化的繁荣。一个公众人物发表这样的话,其实是非常令人伤心的。而且也会被人看做很不成熟。
博穆博果尔到底是不是他哥哥顺治帝害死的
博穆博果尔在清朝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他的一生很短暂,因为他只活了十六岁就去世了,并且没有子嗣,在他本不长的一生中,却始终有两个传言,直到今天也未解开。
一、身世之谜:
《清史稿》中对于博穆博果尔的记载很少,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大致意思是:博穆博果尔为太宗皇帝(皇太极)第十一子,母亲为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被封襄亲王,顺治十三年去世,没有子嗣,爵位被除。毫无疑问,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与麟趾宫贵妃的儿子,但是曾有记载,博穆博果尔是林丹汗的遗腹子,这就要从博穆博果尔的母亲麟趾宫贵妃说起了,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原本是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林丹汗在与后金的交战中兵败,最后走死青海打草滩,博尔济吉特氏率蒙古部落归顺后金,她也被皇太极封为侧福晋,后来皇太极称帝,博尔济吉特氏被封为麟趾宫贵妃,在崇德五妃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孝端皇后哲哲和宸妃海兰珠。皇太极是娜木钟的第二任丈夫,而博穆博果尔也一直有着林丹汗遗腹子的传说。
二、死亡之谜:
博穆博果尔于顺治十三年去世,年仅十六岁,当时的人们早夭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巧就巧在博穆博果尔去世时刚好赶上董鄂妃封妃前夕,这个也许只是巧合的时间却恰好成就了一种说法:董鄂妃原本是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因为一次入宫觐见而被顺治帝看中,强纳为妃,博穆博果尔不服去找皇帝理论,却被顺治帝打了一个耳光,回家后恼羞成怒,一病不起而最终去世,而随后举行的董鄂妃封妃大礼也因为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去世而低调进行,这难道真的是一种巧合么?董鄂妃让顺治帝一见钟情,最后爱的死去活来,甚至废掉蒙古部的皇后而要立董鄂妃为皇后,基于这种感情,顺治帝真的会因为一个庶出的兄弟之死而让爱妃的封妃大典从简么?
三百多年来,关于博穆博果尔的传闻始终是文人、史家和坊间热衷讨论的事情,现在很多影视剧也将这段历史搬上屏幕。然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了。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谢谢悟空邀请。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按理说继承皇位的希望并不大,因为福临非嫡非长,更没有军功,然而6岁的福临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得以成为大清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确实是离不开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在背后做推手,不过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局势。
当时皇太极驾崩后,八旗贵族大臣忙着哀悼先皇的同时,也在想着一个更为关系重大的迫切问题,那就是先皇没有指定储君,谁来继位为君呢?皇位之争日趋激烈,当时有能力竞争皇位的人选有两位,其中皇太极长子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另一方的多尔衮因为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军功又高,自然呼声也很高。
自古以来,夺权靠的是支持者,而支持者中最关键的力量永远是军方,当时掌握在豪格手里的正蓝旗坚决支持豪格,而两黄旗因为一直和皇太极出生入死也坚决拥立皇太极儿子,这样一来多尔衮看起来毫无优势,如果豪格登基,多尔衮必定不服,多尔衮登基,豪格也会不服,两个人都想争皇位反倒会不利于八旗的稳定,这样会让大清辛苦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自然都不愿意做罪人,既然这样,代善提议那就两个都不立,从其他皇子里面找。多尔衮也为了大局,选择放弃皇位,避免八旗相争。
这个时候,孝庄及时看清了形势,孝庄和多尔衮可不是电视剧里面演的那种小儿女情长,孝庄这个女人很有头脑,她知道这个时候皇位要在皇子中产生,因此动了心思。
于是孝庄面临的是豪格和多尔衮两方,如果想让儿子福临登基,必须寻求盟友,而豪格自然是不会搭理她的,豪格当时支持博果尔,那孝庄只能找多尔衮的帮助了,于是孝庄找到了多尔衮,对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现在局势紧张,他和豪格都不可能当皇帝,不如支持福临,她和多尔衮达成了盟友的关系,并许诺只要多尔衮答应扶持福临登基,就给他摄政王的名号和权力,多尔衮对于孝庄抛出来的“橄榄枝”表示不错,这样福临是明面上的皇帝,自己还是实权在握,因此欣然答应。福临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她的母亲庄妃是蒙古科尔沁的格格,而当时另一位和福临竞争的皇子博果尔的母亲是林丹汗福晋改嫁,为了维持满蒙的关系,自然更胜一筹,而且福临当时比博果尔年龄大一点,懂事一些,品行和性格都不错,因此大臣们更倾向于福临继承皇位。
就这样6岁的福临在多方势力的运作下当上了皇帝,这里面有孝庄太后的作用,那不是决定性的,之所以福临继承皇位还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导致的。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忽必烈能够顺利击败阿里不哥,夺取汗位,东道诸王出了大力。因为当时蒙古大汗必须得有忽里台大会推选才合法,而忽里台大会又必须得在漠北怯绿连河一带举办。由于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的传统,漠北一带正是阿里不哥的地盘,忽必烈如果遵从惯例,估计是不可能活着做大汗的。忽必烈事急从权,刚刚进入草原就不往前走了,在上都开了所谓的忽里台大会。
很多蒙古贵族都认为忽必烈这种做法违背祖制,拒绝承认这个大会的合法性,让忽必烈好生尴尬。关键时刻,正是东道诸王的鼎力支持,才让忽必烈虽然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好歹也坐上了大汗的位子。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次不太合法的忽里台大会,蒙古汗国分裂了。
(忽必烈剧照)
忽必烈一系此后就被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其他后代都不能算黄金家族。元朝末年,就在中原部分的黄金家族融入了汉族,逃到漠北部分的黄金家族在瓦剌也先时“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使得黄金家族人丁寥落。后来蒙古高原各部相攻,已经不认可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直到蒙古达延汗时,曾经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就只有这一根独苗了。
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按照成吉思汗的做法,重新大行分封。在扫平本部的叛乱之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蒙郭勒津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邵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这不但大大加强了大汗的集权地位,还使这些封地也成为蒙古人今后永远的归属。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嫡裔世袭蒙古大汗汗位,并领有察哈尔万户;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在右翼谋反时被害,无嗣;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之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内,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5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六子斡齐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鄂托克;七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敖汉和奈曼两个鄂托克;八子阿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浩齐特鄂托克;九子格埒森扎,领有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西7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十子鄂卜衮锡青台吉领有永邵布万户之永邵布和阿苏特两鄂托克;十一子格术图无子,未分领地。
(达延汗中兴)
这样的格局一直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蒙古贵族的亲戚们,或者因为草场,或者因为走失的牲畜,或者因为领到的明朝的赏赐,逐渐生出了很多嫌隙,彼此不够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部落势力。汗王的权力不断萎缩,直到蒙古各部自行其是,不再把中央汗王的号令当一回事,仅仅在名义上尊奉汗王。在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更是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漠西蒙古卫拉特部则一直与蒙古帝国为敌。
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现状,使得林丹汗忧心不已。可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又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走向统一与强盛。内忧外患之下的林丹汗,处境相当艰难。
林丹汗在即位十年后,逐渐坐稳了汗位,威望开始攀升。他开始着力于振兴汗权。他在赤峰地区兴建了都城,让他的那些桀骜不驯的亲戚们都来都城朝拜他,并且用图们汗法典约束他们。本来加强集权的努力进行的还算可圈可点,可是林丹汗突然改变了信仰,由原来的黄教改成了红教。喇嘛教是蒙古各部都信奉的宗教,多数人信奉黄教,因此林丹汗改宗这件事对于正在加强内部凝聚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减分。
此后,林丹汗为了统一蒙古各部,不断征发他的那些亲戚们当兵打仗,还要求他们提供大量财物。科尔沁草原一带的蒙古部落,开始引努尔哈赤为外援,逐渐不愿意听林丹汗的招呼。林丹汗收到信息后很是震怒,因此发兵攻打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带兵前来救援。林丹汗料想打不过后金,就撤回来了。此后,蒙古东部的部落都明目张胆地跟后金眉来眼去了。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二年,趁着与袁崇焕达成和议的空档,带领与蒙古部落联军进攻林丹汗。林丹汗没有办法,只好往西迁徙,扫平了右翼蒙古。又过了几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再次西逃,躲到了青海一带,并最终死在那里。
(最后的林丹汗)
皇太极料理完了蒙古地区的敌对势力,将整个北方都变成了后金的战略腹地,因此从容地从蒙古地区突入关内,大肆抢掠京畿地区。蒙古各部也跟着皇太极出兵,抢到了不少明朝的财物,从此踏上了后金的战车,被编为蒙古八旗,成为满清的帮手。满清极力拉拢蒙古各部,不仅娶了林丹汗的八位福晋,还与各部联姻,因此蒙古黄金家族的一些成员,也成为了满清宗室。
跟着后金(满清)能够抢大户,还能入主中原,捞个贵族当当;跟着林丹汗,却要与后金为敌,抢不到明朝的财物(林丹汗与明朝是战略盟友),还要被林丹汗管束,掠夺财物。草原上不能再有一个成吉思汗,不然大家的草头王都当不成了。清朝统治者给蒙古人划定了草场,封给了大量官爵,赏赐丰厚。这明显的经济政治利益,根本无需仔细思考,他们自然愿意跟着后金(满清)了。
顺治是如何即位的真的是布木布泰运作的结果吗
题主真是太看得起布木布泰了,顺治继位明明是两黄旗和两白旗冲突的折中办法,怎么可能是五宫排名老末的庄妃运作的结果呢?
崇德末年,皇太极猝死,没有留下继承人的遗命,当时的情形是箭拔弩张,上三旗(两黄旗、正蓝旗)和两白旗几乎要火拼起来。
两白旗的多尔衮、多铎兄弟想竞争皇位,皇太极所属的三旗则坚持要立皇太极之子,不可能看着皇位花落别家,实权派的正红旗代善和镶蓝旗济尔哈朗中立,模棱两可,镶红旗旗主则是代善之孙罗洛浑。
皇太极一共有十一子,清初制度是庶子不序齿,庶妃们生育的孩子都是庶出,有位号的妃子福晋所生孩子都算嫡子,所以,虽然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序齿的只有长子豪格(继妃乌拉那拉氏生)、次子洛洛(继妃乌拉那拉氏生)、三子洛博会(元妃钮钴禄氏生)、五子硕塞(侧妃叶赫纳拉氏生)、八子(宸妃海兰珠生)、九子福临(庄妃布木布泰生)、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贵妃娜木钟生)七个人。
这七个嫡子中,洛洛、洛博会、老八三个夭折,只剩下豪格、硕塞、福临、博穆博果尔四个。
这四位序齿的皇子,按照身份贵重排名为博穆博果尔(一周岁)、福临(五周岁)、豪格(三十四周岁)、硕塞(十四周岁)。
看年龄豪格最大,又有功劳,但是他并不被父亲看好,多次被父亲谴责惩罚,更要命的是,皇太极在位时竟然没有授一个旗主职务给长子,他只有若干牛录,严重影响他的实力。
在皇太极死后,最热门的两个竞争对手就是豪格和多尔衮。皇太极对豪格什么态度,他的亲信大臣自然知道,但是他们的目的是立皇子,豪格符合他们的目的,因此,当时他们还是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一致对外的。
豪格也因此志得意满的派人去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希望获得支持,济尔哈朗告诉来使说他也是这样考虑的。
当多尔衮询问索尼意见的时候,索尼这时候却没有直接说拥立豪格,而是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这等于又把豪格甩一边去了。
当议政王大臣们开始商议继承人时,索尼和鳌拜再次提出要立皇子,看清楚啊,是立皇子,不是立豪格,这说明上三旗内部出现分歧了,皇太极的亲信们对豪格上位并没有多大兴趣。
接着多铎兄弟又提名多尔衮,多铎甚至说自己也在太祖遗诏,就算不立他,也该是代善。老代善赶紧以年老推辞,建议立多尔衮或者豪格。
豪格很愤怒,眼看着答应的好好的上三旗大臣改口说立皇子,承诺的好好的济尔哈朗沉默不语,老代善又谁也不得罪,这货就宣布自己福小德薄,退席走了。
索尼诸人一看形势倒向多尔衮,不愿意,领兵包围宫殿,表示要是不立皇子,就愿意以死追随皇太极。
死不死的都是嘴巴说说,多尔衮真要上位,这场内讧是避免不了的,因此,聪明的多尔衮就从他们的立皇子处找到突破点,就表态说支持立皇子,愿意拥立福临为帝,他和济尔哈朗辅政。
多尔衮为何选择福临呢?
前面已经分析过,豪格算是出局了,剩下三个嫡子,唯有博穆博果尔身份最贵重,但是他年龄太小了,才一周岁,按照那个时候的夭折率,谁知道会建康长大不会,自然没有立五岁的福临更有保障,十四岁的硕塞,立他干啥,没两年就还政给他吗?自然是立幼主对多尔衮有利。
所以,综合一下各方面的考量,五周岁六虚岁的福临就被推上前台,成为新君,硕塞和博穆博果尔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就此和皇位檫肩而过。
福临继位只是他年龄刚好合适,并没有他妈啥事,一个小小的庄妃能对朝局有什么影响,都是电视剧吹出来的。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清朝十二个皇帝中为何只有皇太极一人用了两个年号
中国自汉武帝时(一般认为从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开始,此前年号为补授)开始使用年号,在正史承认的政权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
最初的年号是可以改的:年号产生前的汉文帝有前元、后元,汉景帝有前、中、后三元,汉武帝本人则先后用过九个(加上补授的十一个)年号。因为年号诞生于汉武帝所谓“捕获麒麟”的“祥瑞”,所以习惯是每逢“祥瑞”或灾难,或重大政策转变,就会改元,如公元184年底东汉平定黄巾,为庆祝胜利,就在当年把年号从“光和”改为“中平”;公元538年,东魏在砀山附近捕获一头大象,送到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附近),东魏孝静帝认为是祥瑞,就把年号从“天平”改为“元象”;宋徽宗继位之初表示要在王安石派和司马光派中走中间路线,就定年号“建中靖国”,第二年态度转变,改为尊王贬司马,就把年号改为“崇宁”(推崇重用王安石、年号熙宁的宋神宗)……王莽曾宣布每六年改元一次,但没说依据为何,或许是因为汉武帝第一次定年号到改年号正好是六年的缘故。
元代在中原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也是在位期间改元的,先后用过元统、至元(后至元,元世祖忽必烈也用过至元年号)、至正三个年号。或许鉴于元代帝王频繁改动年号但国祚不久,或许为了体现明代“去胡气”的成果(明初包括官制、诏旨文书行文等都和元代仿佛,后来全改了),自明代开始帝王一般都是一个年号用到底,明朝唯一的例外是明英宗,他先后用过正统、天顺两个年号,这是因为土木堡之役他被瓦剌俘虏,皇帝郕王(景泰帝)自行即位,战后迎回英宗尊为太上皇,予以禁锢,8年后英宗才趁景泰帝病危“返正”,也就是说从太上皇重新做回皇帝,这个皇位是失而复得的,等于重来一次,因此才定了个新年号,否则中间空出来的八年不好办。
清虽是明的死敌,但很多典章制度是照搬照抄明代的,官制、法律体系等都不例外,年号方面也大同小异,因此原则上清也是一帝一年号。皇太极之所以有两个年号,是因为天聪十年以前他是金(后金)的“天聪汗”,而此后国号改为大清,他本人也从“汗”改为“皇帝”,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值得一提的是这年同时也是天聪十年)是他做“大清皇帝”的第一年,也是“大清”的第一年,当然要定个新年号了。
还需要指出,后金时代满洲的年号制度是比较马虎的,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皇太极自称“天聪汗”,当时后金对正朔的称呼则是“天命汗某年”、“天聪汗某年”,严格说这不能算很正规的年号。入关后制度逐渐完善,《清实录》里把“天命”、“天聪”都算作正式年号,称“建元”,也能成其说。
不过皇太极并不是“清代唯一有两个年号的皇帝”——首先,他的两个年号只有一个是“清”的,另一个是“后金”的;其次,清朝还有一个有过两个年号的皇帝。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独子载淳继位,在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授意下宣布第二年改元“祺祥”,但不久后爆发“祺祥政变”,西太后、恭亲王除掉顾命八大臣,建立两宫垂帘、亲王辅政的格局,并宣布第二年改元“同治”,但也未宣布此前改元“祺祥”的诏旨非法(毕竟诏旨是以皇帝名义发的),这样一来“祺祥”虽然实际上一天也没正式用过,但“祺祥”的年号却是合法存在过的(中国历史上一年有几个年号的事发生过多次),也有很多带“祺祥”年号、但并未被当局下令修改的文物文献保留至今。
去男朋友家吃饭,他妈妈摔筷子,我该怎么办
画面回放:
到男朋友家去了许多次,今天又去了。
男朋友的妈妈在厨房忙了一上午,烧饭,择菜、洗菜、切菜、刷锅、炒菜、端菜、拿碗筷、盛饭。
我和男朋友呢,正忙着抠手机,打游戏、看微信。
他妈妈连催促了三次:开饭啦,饭菜都凉了。
我和男朋友漫不经心,很不耐烦的捏着手机,上了餐桌,扫描一下桌子上的菜,叹了一口气:“又是青菜萝卜,放的肉像星星点灯”。然后,左手继续翻手机,右手拿起筷子,在一盘子一盘子里不停的翻动,搜索着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基本上是“专心致至”,旁若无人。
“啪”!我吓了一跳,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男朋友妈妈满脸怒气,摔了手中的筷子,愤然越身而去。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又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她凭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之所以我叫“男朋友”,就是他还在考核期。这样的未来婆婆,将来的日子还怎么过?
我该怎么办啊?
带着这个问题问闺秘,她十分同情:这样的人家,嫁过去还有好日子过,早离早散!
问妈妈,妈妈也气愤:没过门都敢对我宝贝闺女这样,当真成家了岂不是让你天天受煎熬?乘早散伙。
问爸爸,爸爸也支持我和男朋友分手。
大家的意见成了一边倒,受了委屈的人我感到了一丝安慰,但心里总是有一些发虚。
我进退两难,因为我实在喜欢男朋友,他英俊潇洒,有学识、有手艺、有房子、有车子、有积蓄,善解人意,会心痛人。
郁闷啊,到外婆家去散散心。
慈祥的外婆和往常一样,把家里藏的我的打小最爱全端出来招待我。
我又把心思告诉了外婆。
看外婆瞬间消失了笑容,一脸沉静,后来越来越严肃,几乎和男朋友妈妈的脸色如出一辙,简直让人有点害怕。
许久,外婆脸色缓和了,拉着我说了一席话:
孩子,你知道什么最可怕吗?
最可怕的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一点都不知道错了。
最可怕的是别人对你的错误不仅不提醒、不纠正,反而还大力支持。
到男朋友家去玩,你在考察别人,别人也在考察你。
你第一次去玩算是客人,
你第二次、第三次去就算“预备主人”了。
你并没有把男朋友家当家,
也没有把男朋友当“预备丈夫”,更没有把他妈妈当“预备婆婆”,你纯粹拿自己当外人,当公主。把婆婆当佣人,当仆人。
人家找的是媳妇和儿媳妇,是今后这个家庭的主妇,是内当家,不是找神仙供着。
你去了多次,一天到晚玩手机,横草不拈,竖草不拿,不扫地,不擦桌,不劳动,不帮厨,一幅不懂事、好吃懒做的形象,天天这样,他妈妈不摔筷子才怪。换到你外婆我,可能更厉害,更让你难堪。
外婆叹了一口气,说:讲心比心,换位思考,他妈妈的筷子摔得好!
我开始一脸懵逼,听着听着,觉得身体发烧,脸有点白了,又由白转红,身上冒汗了。
长这么大,从来就是我说的、我做的都对,没有人这样教训过我。今天感到如雷贯耳,震聋发聩,诚惶诚恐。
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换位思考!
豁然开朗!
我突然站起来,对外婆鞠了一躬说:
外婆,所有亲人,只有您是真疼我爱我的。
我知道我错了,
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以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身份,即皇帝位,这件不合常规的事件,长期以来被议论纷纷,真假难辨。其实,大家关心的是,在这个事件中,多尔衮为什么支持福临?他与孝庄究竟有什么瓜葛?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得出了一个让大家大吃一惊的结论!多尔衮是不得不支持福临,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跟孝庄没有半毛钱关系!
皇太极驾崩,为何会出现皇位之争?
皇太极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驾崩的。因为死得突然,所以他没有留下遗诏,生前也没有对继承人的问题,做过任何交代,这就是皇位之争的源头。
不过,按照古代宗法制,即便没有遗诏,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对应的继承人——嫡长子。可问题是皇太极的后宫,跟汉人不一样,他册封了五大福晋,还有一堆侧妃和庶妃,谁是嫡?五大福晋都是?还是就清宁宫的哲哲算嫡妻?
最主要的是,满清不是汉人,宗法制对他们来说是外来文化,当时还没完全接受,他们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说法。就像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他们的继承制度,还保留了一定的原始“议会”模式。比如皇太极即位,就是推举的。既然推选,那就存在争议,甚至争端!
皇太极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从制度层面来说很不完善,汉人的典章制度,他们尚处于消化吸收中,包括继承制。
这就是争端爆发的原因: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皇帝违反纪律,不留遗言就“私自”驾崩!
多尔衮和豪格,是如何走向鹤蚌相争的?
候选人通常跑不出基本范围:兄弟子侄。在皇太极的兄弟中,多尔衮众望所归;在子侄中,豪格当仁不让!
既然是商议,那就要看谁更有发言权了。发言权的内核有两个,一是拳头硬,二是帮手多。于是两派都抓紧时间活动,摸底子,猜心思,拉关系,明里客客气气,暗里剑拔弩张。
豪格势力的构成有两部分:自己手中的正蓝旗,皇太极手中的正黄和镶黄旗;多尔衮势力的构成也有两部分:自己手中的正白旗,多铎手中的襄白旗。据说两黄旗并非铁板一块,有少部分人倾向于支持多尔衮。如此一来,双方势均力敌,至少谁也吃不掉谁。
关键就要看平时不怎么起眼的正红、襄红和襄蓝三旗。正红和襄红旗在礼亲王代善手中,襄蓝旗在郑亲王济尔哈朗手中,这两人不光有投票权,在爱新觉罗家族也绝对德高望重。代善是皇太极的二哥,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都是先皇心腹。
会还没来得及开,会场外两白旗和两黄旗就全副武装,刀剑出鞘,围住了崇德殿。《沈阳状启》记载:“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
大王就是指代善,虎口就是豪格,译音不同。代善看起来受汉学影响较大,他提出立长子豪格。豪格这个粗人,不知道吃错药了还是神经错乱,他的表现出人意料:“则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
豪格连连表示不敢当,导致现场冷场了。估计这家伙就是想假谦虚一下,然后大家坚持推选他,他再装模作样地“被迫接受”。谁料,他谦虚了,却没人坚持!
眼看事情不妙,殿外的两黄旗部众,以索尼和鳌拜为首发难了。
“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
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就玩命!多尔衮,你试试看!
面对这个局面,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於此论乎?’即起去,八王(阿济格)亦随而出,十王(多铎)默无一言。”
代善先退场了,那意思我本来就不想参与,意见已经表达了,听不听随你们,我岁数大了,不想见血,回家补觉觉去啦,你们爱咋咋地!
代善一退场,吓住了阿济格和多铎。有代善在,两黄旗再牛,也不敢动刀,代善一走,还真没有谁能镇住他们!看起来,代善故意装作事不关己,实际上在鼓励两黄旗,力挺豪格。阿济格和多铎都读懂了代善的意思,一个(阿济格)紧跟着拔腿跑了,另一个(多铎)吓得一句话不敢说。
本来多尔衮靠两个兄弟撑腰,现在俩人都哑火了,再僵持下去,恐怕再有人推举豪格,他连退路都没了,乘着两白旗在门外的气势还没消退,赶紧启动预案!
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实为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云。多尔衮迅速抛出了皇九子福临,这个替补方案。这个方案没人反对,于是顺治帝诞生了。
多尔衮的方案,妙就妙在既满足了两黄旗“立帝子”的要求,同时也弥补了自己得不到皇位的亏损,捞了个辅政之职。最亏的是豪格,济尔哈朗更偏向于豪格,他不能跟济尔哈朗争辅政。
获利的为什么是顺治?
这里面有个大疑问,多尔衮的替补方案,为什么是福临?鹤蚌相争,得利的一定是渔翁吗?为什么不是路过的野狗?事实上,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三个早夭,剩下还有八个在世,包括豪格在内,福临还有五个哥哥。这个不上不下的儿子,凭什么被多尔衮推举,而且没人反对?
这个问题几乎很少人关注,甚至有人说,因为福临及其母布木布泰(孝庄),最得皇太极宠爱。这个说法完全没根据,布木布泰一点不受宠,即便受宠,现在皇太极说了也不算。
我们来看一下,除了豪格,福临的另外四位哥哥: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生母庶妃颜扎氏,封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封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生母庶妃那拉氏,封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封辅国公。
注意到没有,这四位阿哥的生母,一位侧妃,三位庶妃。侧妃叶赫那拉氏的儿子,硕塞被封亲王,其他的都是公。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几位的身份太低下,皇帝的亲儿子,连郡王,甚至贝勒都得到。唯一得到亲王的硕塞,他的母亲不久前,刚刚被皇太极赐给了大臣!
四位皇子,三位身份太低贱,稍微好一点的,母亲都被老爸送人了,可以想象,这四个孩子在宫中的地位是多么尴尬!
前面我们讲过,皇太极登基后册封了五大福晋,实际上,只有这五人和她们的子女,才有地位。本来福临的八哥地位最高,他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的儿子。海兰珠是二福晋,最受宠,地位比“老五”孝庄还要高。可惜这孩子命薄,死了。
所以,如果说在皇太极的儿子中寻找接班人,只有三个人有资格:豪格(长子优势)、福临和博果尔(十一子,三福晋所生,时年一岁)。在豪格退出的情况下,福临有年龄优势。
这就是多尔衮为什么推举的是福临,而不是别的皇子,且能被所有人接受的原因,毫无争议!
传说中的孝庄究竟做了什么?
民间传说,及各种文学作品中,对福临即位问题,做了大量的演绎。其中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找到多尔衮,说动了他支持福临。甚至说,孝庄之所以能说动多尔衮,俩人早就感情不一般。
当然,几年后,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及孝庄死后不入太宗墓,都被演绎成这段故事的后续。
其实,正史上根本没有丝毫影子!
布木布泰有没有找过多尔衮不得而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女人干政没那么容易。多尔衮推举福临,也绝不是阴谋,而是不得已的选择,必然的选择。
结论就有了,顺治继位谁支持的?天支持的!
一个三年级的男生小朋友考试老是考全班第二名不开心,甚至不敢拿试卷出来给父母看,该怎么安慰
有一个词语叫做“格局”。
马云说过,人生要有大格局。
这个孩子的症结就在于格局太小,对于自己赶不上班里的第一名而耿耿于怀,以至于常常弄得不开心,总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他很希望他们的第一名转到别的学校,或者希望第一名考试的时候突然生病了,总之,第一名就是他面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他恨不得早一天把他给移得远远地,哪怕连后辈儿孙的幸福搭进去。
有一个成语叫做“德不配位”,这个孩子属于“格局不配位”。也就是说,他的格局没有跟上自己的才华。这是非常有害的。
首先,人的格局太小,往往会伤了自己,而且越是有才能的人,伤害会更大。
庞涓与孙膑,本是同窗好友,而且两人的才能也是非常高。就拿庞涓来说,到魏国几年,官拜将军,权倾朝野,前途无量。但是,就因为格局太小。因为同名师兄孙膑才能比他高,他就想方设法加害他。其实,那么大的天下,蛋糕足够大,孙膑再厉害,能够把你的那一份蛋糕抢走吗?即便是抢一点,你可以到别的地方和别人抢呀,至于要将同窗好友置于死地吗?
到最后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场,最后在马陵道被孙膑的伏兵乱箭射死。自己指挥的一些战役也成为军事教材中的反面案例,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还有一对是发生在当代的同窗好友的事件。
一个叫周凯旋,一个叫谢雕。他们是高中同学,学习成绩都很好,不过,周比谢成绩会更好一些。但是,上了大学后,由于周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天天玩游戏,以至于本来是学硕连读,结果由于挂科太多,连读被取消。他们在聚会的时候,谢雕作为朋友劝了他几句,意思是让他振作起来,不曾想因为可能说得话重了点,从此以后周凯旋耿耿于怀。再加上之后谢雕顺风顺水,而周凯旋诸事不顺。
所以,一个罪恶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久久挥之不去。2018年6月,他假装去北京看望谢雕,从网上买了刀具。在谢雕给他的接风宴上,他冷不防掏出刀子,对好友谢雕连刺几刀,谢雕当场失血过多而亡。
2019年9月,周凯旋一审判处死刑。
其次,格局小了,难有大成就
一个班才几个人,都被第一名压抑成了这样。放眼全国,比你班第一名更优秀的那可是不计其数的。这就是“一叶障目”啊,当你把叶子拿开之后,你才发现这个世界是非常大的。
所以,当你发现有人比你优秀的时候,你应该把他当做你的领跑者,通过追赶他,使你不断获得进步。切不可把他当做你的拦路虎,没有了他,你会跑得更慢。虽然你成了第一,但是,这个第一的含金量,与之前的第二名相比,会差得很远。
好了,不说了。希望家长能够多提升一下孩子的格局吧,只有格局大了,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然,作为家长,提升格局是一方面,提升孩子的成绩也很重要。孩子超不过第一名,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小学和初中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学习,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你即使一时成绩挺好,最终会甩下来的。
孩子首先要让他把数学学好、学活了。只有数学好了,理化生才能学好。数学学不好,高考就别有什么大的指望了。今年双十一,一套刘薰宇数学几次断货。为什么?因为刘薰宇编写的数学书给幼年时的杨振宁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杨先生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刘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