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 齐达内

德国阿尔及利亚(如果齐达内当年选择为阿尔及利亚效力,会有现在的地位吗)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2 14:37:25 浏览1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果齐达内当年选择为阿尔及利亚效力,会有现在的地位吗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搞笑

齐达内之所以拥有现在的地位,是因为他的个人技术如此出众,还有因为他在足球历史上取得的一些辉煌的成绩,这些成绩包括在俱乐部层面和国家队层面。

先说国家队层面如果其他那位阿级利亚效力的话,他一定无法取得现在的成绩,首先因为阿尔及利亚这个球队的实力不足以匹配齐达内,威尔士队曾经有一个巨星吉格斯,但威尔士整体的实力不足以让吉克斯带领他取得更好成绩,因此吉格斯,到最后也无法取得齐达内这样的成绩

另外就是国家实力了,为什么世界足坛的超级巨星都出自于英格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巴西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呢?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力,在国际足坛数一数二,他们的整体实力强大,这是巨星成长的土壤。

从俱乐部层面来说,如果,齐达内是阿尔及利亚人,他效力欧洲俱乐部期间都会占用一名非欧盟队员的名额,他获多的机会也会更少

所以,如果齐达内是阿尔及利亚人,他会取得如此的成绩


德国纳粹是怎么来的欧洲人为什么谈之色变

纳粹是德语“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缩写,简称“国社党”。其前身叫“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参加时只有七个人。后来希特勒亲自打字宣传单、请柬、组织集会,发表演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蛊惑人心,发展成势。希特勒为了骗取信任,改名叫社会主义工人党,跟德国社会党争夺选民支持。

纳粹还没有达到谈之色变的程度,这么说太夸大了。即使是党卫军也没有让欧洲谈之色变。盖世太保(秘密警察)也只是让德国人色变而已。

欧洲谈之色变的第一件是黑死病。第二件是集中营大屠杀,不仅耸人听闻,还惨绝人寰。

现在让德国人谈之色变的只有中东难民了。那也没有让欧洲谈之色变的程度。

阿尔及利亚军事力量如何

据新华网7月6日报道,在当地时间7月5日,阿尔及利亚在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庆祝该国独立6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的绚丽烟花和先进武器装备惊艳四座。

阿尔及利亚国家人民军展出了多型主力装备,其中包括进口自中国的PLZ-4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SR-5型多管火箭炮、SM-4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翼龙系列无人机等武器。在阿尔及利亚炮兵部队战斗序列中,中国火炮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而此番阅兵式,在一定角度上也可视作是买家秀。

19世纪30年代,坐落于北非地区的阿尔及利亚招致法国殖民者的侵略,随后通过70多年的逐步蚕食,法国殖民者终于20世纪初将其完整吞下。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法国自身实力的衰落及亚非拉国家反帝反殖民运动的不断迭起等多重因素所影响。在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中,法国才于上世纪60年代,以极不情愿的心态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签订有关协约,至此,阿尔及利亚迎来全境独立。

当阿尔及利亚达成国家独立的目标后,关于自身国防力量的建设发展却并未停下脚步。之所以如此,在于该国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所致。目光转向西部,即与之毗邻的摩洛哥,就一直因边境划界问题与阿尔及利亚关系高度紧张,究其本质,则与法国殖民者的有心为之离不开关系。

向东则是利比亚,一样同阿尔及利亚存在着领土主权争端。谈及此事,则源于利比亚对该国油气资源丰富的伊利济省念念不忘,一直想占为己有。如今随着卡扎菲的倒台及利比亚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由此使得摩洛哥成为阿尔及利亚的最大假想敌。

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属稳定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阿尔及利亚境内丰富的油气资源帮了大忙。阿尔及利亚石油储量居世界第15位、为100亿桶,天然气储量高居世界第五,储量2.37万亿立方米。

正是得益丰富的资源,使得阿尔及利亚近年来在国防预算一直保持着高额开支,总体保持在80亿美元~110亿美元区间。鉴于阿尔及利亚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冷淡,使得该国在装备采购领域,只好将目光投向俄罗斯,因此阿国三军的装备体系,主要以各型俄制武器所构成。此次阅兵式上相继露面的T-90AM主战坦克、BMPT-72“终结者”火力支援车、TOS-1型喷火坦克、BM-30型“龙卷风”远程火箭炮、“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苏-30MKA战斗机、伊尔-78加油机等装备。

尽管俄制武器担纲主力,但在此次阅兵式相继露面的中国多款火炮,则反映出阿尔及利亚在军购领域的新变化以及对中国军工产品的高度认可。

阿尔及利亚首先在2014年接收首批PLZ-4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中国出口的自行火炮以PLZ-45/52型155毫米炮为经典型号,其中PLZ-45在科威特和沙特军队中已有实战经历,出口阿尔及利亚也是因为这款火炮良好的口碑。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北方工业公司于近年推出的PLZ-45A4型155毫米自行火炮,或许将在未来成为阿尔及利亚军方考虑引进的重点装备之一。与前者相较,PLZ-45A4型在防护力、火控系统、机动性、最大射速及射程等方面作出相关改进。

以最大射速为例,鉴于该炮集成多项全新技术,如配备有全自动弹药装填系统及模块化装药系统,使得该炮由此前的4~5发/分钟提升如今的6~8发/分钟,备弹量也有所增加。

以最大射程为例,该炮在发射全膛增程底排火箭助推榴弹时,最大射程可达到50千米左右,远胜PLZ-45型在发射同类弹药的39千米。该炮机动性比较好,该炮装备有一台输出功率超过500千瓦以上的柴油机,传动系统则由原来的机械传动更换为液力自动变速器,使得该炮的最大公路速度由此前的55千米/小时提升至6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也有所增加。

中国出口的自行榴弹炮还有一个优势是体系配套完整,弹药齐全,侦察和指挥系统先进,连无人机都是标配的分系统。

SR-5型多管火箭炮系统,阿尔及利亚军方于2017年引进,该型火箭炮最大的技术亮点,在于其采用与传统火箭炮所不同的箱式定向器与“弹箭共架”发射技术。底盘配备有两个火箭发射吊舱,特别是“弹箭共架”发射技术的加入,使得SR-5可通过不同弹种间的取长补短,在具备多任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打击范围,至于其作战部署则更加灵活,火力持续性及作战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

SR-5常用弹种除最大射程超过70千米的“神龙”60GR1型火箭弹、最大射程达40千米的“火龙”40BRE7型火箭弹及最大射程达50千米的“火龙”40A型火箭弹外,还可兼容发射采用GPS/INS惯性制导系统、战斗部重达300千克,最大射程超过200千米的“神龙”300近程弹道导弹。

此外,SR-5还能发射在C-704基础上改进而来的C-705反舰导弹,相较于C-704,C-705在导引头部分加装GPS及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动力部分改用结构更为紧密的新型中推力火箭发动机,最大打击距离为75千米、使用二级助推火箭系统,最大打击距离则提升至170千米左右,战斗部重达110千克。

SM-4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该炮最早出现在阿尔及利亚于2019年1月上旬举行的“火山-2019”多兵种联合演习中,至于其具体引进期限目前不详。该炮底盘采用WMZ551型6×6军用底盘,装备有一台输出功率达320马力的道依茨BF8L413FC型柴油机,传动系统采用ZF 6HP500型自动变速箱,由此可使得该炮最大速度达10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则为800千米。

该炮最大射速为12发~15发/分钟,配用弹种由高爆弹、近炸引信高爆弹等组成,采用手动装填,有效射程在300米~13000米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是,该炮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采用了无炮塔设计,使得其不必为采用车载炮从而使得防护性下降,或是采用封闭式炮塔导致战斗全重增加,从而迫使机动性及适用性大幅降低所发愁,在防护性及适用性两者间取得平衡。

所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军购领域尤为如此(有限多元化),在跨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后,阿尔及利亚军方对中国火炮所表现出的高度关注及大量采购,除性价比高、口碑好、售后服务贴心等因素外。

这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则当属我国近年来在火炮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以此再反哺至具体型号的研制生产,改进升级中,由此才逐渐获得海外用户的高度认可与青睐有加。

以155毫米加榴炮为例,从80年代开始,中国发展了39倍、45倍口径和52倍口径三个系列的155毫米火炮,吸收东西方优势,形成了一个口径、两种膛线、三种炮管长度、四个平台的完整155毫米火炮体系,覆盖了重型火炮的所有应用领域。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才是155毫米榴弹炮的全系列国家,这个连美国都不行。

随着中阿两国有关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俄制武器在当下战场上的具体表现。不排除越来越多的中国武器装备,将在未来陆续进入阿尔及利亚三军战斗序列中的可能性,因此中国军工产品,可谓是前景可期!

阿尔及利亚陆军实力如何

图注:T-90主战坦克已经成为阿尔及利亚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

阿尔及利亚国土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陆军实力在非洲处于前列,兵力约10余万人,由义务兵和志愿兵组成,其中义务兵有6.2万人,另外还有预备役部队约16万人。

阿尔及利亚陆军由步兵、炮兵、装甲兵、空降兵、防空兵、工程兵等兵种组成。其陆军编有6个军区,下辖的3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师,1个空降师,2个独立装甲旅,4~5个独立摩托化步兵旅,8个独立炮兵营,4个工兵营,5个防空营,2个特战营。

阿尔及利亚陆军的武器装备齐全,以俄制装备为主。共计装备坦克约1100辆,其中约300辆为俄制T-90型主战坦克(有120辆是由本国自行组装),该型坦克是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坦克之一,目前也是俄罗斯陆军的主战坦克,另有280多辆T-72型和300辆T-62型坦克,这些坦克将成为战时重要的战力补充。此外,还有约1500辆装甲车,其中能够伴随步兵作战的装甲车有近1000辆,包括俄制BMP-1/2/3型装甲步兵战车,能与主战坦克形成完整的装甲作战能力。它的炮兵力量实力较为雄厚,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近900门,其中152毫米口径火炮约50门,122毫米口径火炮500多门,足以形成有效的对敌火力压制能力。地面防空火力门类齐全,共计有各种口径高炮约600多门,萨姆系列地空导弹若干,能产生一定的空中威胁。

为什么在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时,法国要残酷镇压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庆祝活动

谢谢邀请。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1945年5月8日阿尔及利亚的庆祝胜利游行以及随后的镇压和屠杀吧。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阿尔及利亚人在庆祝胜利游行中打出了要求独立的标语。5月8日当天,阿尔及利亚人在首都阿尔及尔东侧的塞提夫城游行庆祝二战胜利日。游行人群中有人趁机表达政治诉求,他们高举着阿尔及利亚旗帜并高喊要求独立的口号,示威很快演变成一场暴乱,当地欧洲人被当成“法国存在的象征”而遭到杀害。对此,法国殖民当局以扫荡政策加以回应。根据法国官方的统计,塞提夫事件造成了103个欧洲人和1500个穆斯林的死亡。但许多阿尔及利亚历史学家通常认为真实数字要远高于1500。

法国人对于阿尔及利亚人要求独立的诉求如此敏感也是有原因的。阿尔及利亚本身在法国的殖民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由于面积广大,加上邻近法国本土,法国人事实上是把阿尔及利亚当作接近于本土的地位来对待的。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阿尔及利亚从1848年开始就和本土一样设立若干个省。因此,阿尔及利亚之于法国,就如同印度之于英国,其地位之重要是无论如何高估也不为过的。

二战期间,美国成为整个欧洲的救星和希望,因此,罗斯福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时,丘吉尔尽管不满,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作为重要参战国之一的英国尚且如此,一开始就投降的法国更加没有置喙的余地。阿尔及利亚人也因此就认为法国默认了《大西洋宪章》中的这个原则。

1945年,欧洲战场虽然胜利了,但对于法国而言才刚刚重生,一切都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亟待依靠殖民体系为本土输血打气,重新恢复。这种时候,对法国来说最重要的阿尔及利亚提出独立,无疑是动摇整个法国殖民体系的致命一击,法国人当然不能忍,于是做出了强硬的反应。

但毕竟殖民地独立的浪潮谁也无法阻挡,法国人的强硬反应反而成了激化阿尔及利亚与法国关系的导火索。事后来看,塞提夫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民族解放阵线(FLN)成员的Mohammed Harbi 后来写到:“阿尔及利亚战争始于塞提夫”。T

二战中被德国打败后的法国为何不拿殖民地换本部国土

谢谢邀请!

这问题太幼稚了!二战中法国战败后,隶属于法国的殖民地理论上也就一同臣服于纳粹德国,哪里还有殖民地本钱换本部国土!

当然法国政府是投降了,但不代表所有法国人也投降了,同样也不代表殖民地也愿意跟着法国投降政府而投降,其中就有戴高乐等人组成的流亡政府,很多殖民地政府就效忠这个流亡政府。

二战英国和德国为何要争夺非洲

1942年6月23日,刚刚晋升陆军元帅24小时的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越过埃及边境线,目标直指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英国在中东的核心统治区。整个盟国军队高层一片哀嚎,参谋长们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地图,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沙漠之狐”征服埃及和席卷中东油田,进而与苏联战场上的德军在高加索完成会师,这也是同盟国在二战期间最黑暗的时刻。

相对而言,这也是轴心国方面赢得战争最有希望的一刻,可惜希特勒对全球战略的理解,用夏伊勒的话来说那是“一窍不通”,他只给隆美尔送来了元帅军衔和权杖,却没有给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运来任何援兵和坦克。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是强弩之末,当他进抵距离开罗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时,德国人能够动弹的坦克只剩下100多辆,并且严重缺乏汽油和补给。

二战北非战场的燃点当然是墨索里尼的“雄心壮志”,他一心想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疆土和荣光,那就是要彻底控制环地中海地区,包括南欧、东南欧和北非等几大片,也就是要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势力范围的“内湖”。所以在南欧,意大利军队进攻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而在非洲,意大利军队则在两个方向展开了进攻,即夺取东北非和北非的英国殖民地。

在东北非战线上,意军以部署在埃塞俄比亚的30万人马,负责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攻击,而在北非的利比亚战线上,意军集结的23万余兵力则奉命向埃及挺进。墨索里尼判断,英法联军刚刚被德国人在西欧打得落花流水,英国远征军丢盔弃甲逃回本土,暂时没有什么力量来阻挡他在非洲的大进军,所以在战争初期自信满满,跟希特勒也没少吹牛。

确实,英军在非洲的力量并不强大,当时在东北非、北非地区的英军兵力分别为32500人和66000人,处于十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绝对劣势,然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并不能够支撑墨索里尼的野心,尽管兵力众多,却是一触即溃。在东北非战场,意军遭到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随着英军兵力逐渐增加到15万人,意军开始全线溃退。

而在北非战场,由巴尔博元帅统一指挥的两个意大利集团军,面对英军一个尼罗河集团军(未来的第八集团军)60000余人,从1940年9月13日起发动进攻,仅仅推进了90公里就打不动了。至12月中旬,得到增援的英军发动反攻,一家伙就把意军打趴下了,两个月时间里向西“反推进”多达800公里,意军残兵败将拼命逃往的黎波利港,从元帅到士兵通通惊慌失措,准备乘船逃回亚平宁半岛了。

偷鸡不成还蚀了一大把米,墨索里尼眼见大势不妙,紧急向希特勒求援。实际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对援助意大利从一开始就不热心,因为北非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并且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在即,德国陆军抽不出有力部队投入其他战场。但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颇有些战略头脑,他认为一旦意大利军队彻底丢掉北非,则英军将在环地中海地区获取战略优势,不仅墨索里尼政权容易垮台,也会从南方对德国构成威胁。

在雷德尔的劝说下,希特勒勉强同意派遣一支军级规模的部队和少量空军,投放到北非战场支援意大利军队。于是选中了爱将隆美尔出任非洲军司令官,1941年2月,隆美尔到达北非接管了德意联军的指挥权,并随即以一系列的反击行动,率领少量德军和数量较多的意军,又把英国人击败,经过三个阶段15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把英军彻底逐出利比亚,并乘胜挺进埃及。

现在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跑到北非参战了吧?希特勒差不多只有三个想法,其一是防止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溃败,进而危及到墨索里尼的统治和意大利本土的安全;其二是保障德国在南方方向上不受英国的军事威胁,比如巴尔干、比如阿尔卑斯山方向;其三是尽量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牵制英国的陆海空军兵力,那么在英吉利海峡方向,西线德军的防御压力将会减轻(德军主力即将东进)。

然而希特勒唯独没有挺进中东、彻底摧毁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进而未来在高加索完成会师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说,他只把隆美尔的集团军看作次要战略方向上的一支偏师,主要任务是协助意大利军队撑住场面,因此,他不愿意在北非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兵器和物资供应,尽管隆美尔多次要求给予增援以取得更大战果,但希特勒均未认真理会。

1942的3月间,雷德尔海军元帅再次进言,说服希特勒批准了《阿伊达计划》,也就是隆美尔进击尼罗河流域和开罗的作战计划,同时批准了用伞兵占领马尔他岛的《大力神计划》,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时间均在6到7月份。然而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爆发和持续,德军最终无限期搁置了这两个计划,从根本上说,德国还是缺乏维持庞大战争规模的人力、物力和战略资源。

战争的法则就是不进则退,由于隆美尔只有消耗没有增援,而英国人却倾举国之力向亚历山大港运送和补充兵员物资,终于在实力上彻底压倒了德意联军。于是有了阿拉曼战役和隆美尔的千里大逃亡,到美军参战以后(登陆法属北非),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沿北非海岸线夹击德意联军,最终在突尼斯战役中全歼了轴心国部队25万余人,彻底肃清了北非之敌。

然后就是登陆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本土,然后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关键时刻,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抽兵驰援,为意大利这个猪队友操碎了心。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