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国部队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七国之乱的平定是否完全归功于周亚夫的用兵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10-06 23:31:09 浏览1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这是该地区历史上发生的较大规模的五次中东战争中的第一场,也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或以色列独立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约旦河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对于此次战争,有的人可能觉得很可怪,以色列刚刚建国一天,怎么就有能力打败整个阿拉伯国家联盟。下面试分析具体原因:

  • 政治上有英美等大国的支持。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后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与美国一同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二战后,联合国成立,基本由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掌控,前苏联也想涉足该地区,所以在联合国投票时,对巴以分治也投了赞成票。这样,联合国对有关巴以问题所做的各种调解和决议,都是有利于以色列的。特别是战争进行到以色列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在联合国的协调之下,实现了第一阶段停火。这给了以色列喘息调整的机会,随后进行了充分的兵力动员,武器装备的购置和作战计划的拟定,为下一步主动进攻阿拉伯国家联盟奠定了基础。可谓是,国际上的支持配合了以色列国内的军事斗争,国内的军事斗争又回应了国际政治的需要。这可能也是印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中“政治军事仗”和“军事政治仗”吧。以色列政治、外交等手段玩得非常高明。联合国作出巴以分治的决议
  • 经济上有犹太财团的援助。在建国之初,在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领导下,成立了“犹太公司”,在经济上为建国作准备。我们知道,犹太人是天生的商人,不是有一句话叫:“智慧在中国人的脑子里,金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吗?当时在美国有数百万犹太人,他们开了许多大型的公司,资本非常雄厚,所以战争开始以后,当以色列经济上需要援助时,他们出手相当阔绰,大笔的资金用来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用于战争的各项开销。
  • 军事上能实施统一指挥。古往今来,战争取胜的铁律之一就是集中统一指挥。而此次战争,阿拉伯联盟参战国家众多,兵力也占优,但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没有实施统一的指挥领导,各自为战。如果按毛泽东军事思想来讲,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此处是贬义)。相反,以色列这一方,则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用以协调指挥几个方向的战场,可谓是各个击破。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的进攻示意图
  • 精神上有爱国理念的支撑。在历史上,犹太人被驱离家园近2000年,在世界各地流浪,可以说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并且多次遭受迫害和大屠杀,他们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家园。在建立家园以后,就显得弥足珍贵,眼看刚刚建立的国家就要被灭亡了,能是什么心情?肯定是拼死保卫国家。在第一阶段停火以后,以色列兵力动员非常迅速,与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另外,在战争中,作战也非常勇敢,这就是战斗精神。拿破仑曾说过: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因素,不但靠军队的数量,而且还要靠军队的质量,特别是士气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犹太人迁移略图

以上对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打败阿拉伯联盟七国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当然,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可以找很多,主要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七国之乱的平定是否完全归功于周亚夫的用兵

当然不是。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的平定,除了周亚夫的用兵,还有梁王的拼死抵抗和汉景帝的大力支持。


其一,汉景帝的全力支持。

七国之乱一开始声势浩大,迅速席卷半壁江山,面临日益严峻的吴楚联军的攻势,汉景帝能够信任周亚夫,让他自由用兵而不加节制,这是能够取胜的核心原因,如果没有汉景帝的支持和信任,在动乱面前慌了阵脚,对前线瞎指挥,很可能造成局面的被动。

其二,梁王的坚守。

梁王作为汉景帝的亲兄弟,自然是支持汉景帝平定叛乱的,梁国地处函谷关外,是朝廷重要的屏障,梁国的拼死抵抗,阻挡了吴楚联军数月,为周亚夫平定山东和迂回包抄吴楚联军赢得了时间和机会,是平定叛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其三,周亚夫的将才。

七国之乱的平定,周亚夫的确也功不可没,朝廷大军在他的正确军事指挥下,最终成功平定七国之乱,作为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周亚夫功劳也很大。

三方面重要的因素,都缺一不可,而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个人的功劳。

诸侯国发动叛乱后,汉景帝迅速处死主张削藩的晁错这对平叛有帮助或起作用吗

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历仕文帝、景帝两朝,在汉景帝朝,升至御史大夫。

晁错继承与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倡导纳粟受爵,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使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振兴;在抵御匈奴的问题,他率先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招募民众、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的侵犯。

政治上,他进言削藩,进一步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这极大地损害了诸侯藩国利益,后来,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举兵反叛。汉景帝为息事宁人,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的政论文由于“疏直激切,尽所欲言”的特点,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称赞,他认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等

晁错性情率真,对人对事尽所欲言,文如其人。公元前155年,由于各诸侯王势力过于膨胀,晁错担心他们的实力会发展到威胁汉中央政府权力的地步。于是主动上疏巜削藩策》。汉景帝权衡利弊后,接纳其谏言,诏令削藩,但削藩诏令下达十余日后,“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晁错耿介的个性得罪了不少人,窦婴与袁盎都是其在朝廷的政敌,趁机将“七国之乱”的原因归罪于晁错的力主削藩,二人提议要汉景帝杀晁错以退七国之兵。晁错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汉景帝批准,受腰斩之刑而死。
此后,袁盎出使吴国,通告晁错已死,中央已恢复吴国封地,诏令刘濞退兵。吴王刘濞却暴露了狼子野心:“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由于可见,吴王反叛蓄谋已久,“清君侧”仅是幌子。

以此推论,晁错之死于非命,对平定七国之乱没有实际作用,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
晁错的“削藩观”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悍卫、继承与发展,他雷厉风行,始终抓住国力最强的吴国,不断揭露,态度坚决。正是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才“削吴会稽、豫章郡“。

吴楚七国叛乱被中央军平息后,景帝明令各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原封国,将由中央政府派去官吏执政;并整顿原藩属国吏治,改诸侯国的丞相为相,裁剪掉御史大夫等等大部官吏,使各诸侯王失去了很大的政治权力。

从这个方面来讲:晁错的牺牲,却极大地巩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也为汉武帝刘彻以“推恩令”的政策进一步解决诸侯王日益坐大的问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