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longgang

wolonggang(为什么有人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钦定的)

lsrchb lsrchb 发表于2022-09-22 12:00:00 浏览29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人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钦定的

【南阳武侯祠:元朝汉文化大一统天下的一个标志】

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在南阳一直有“诸葛亮庵”、“诸葛草庐”、“武侯庙”、“武侯祠”的叫法,据史料记载,南阳武侯祠名字得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御赐,存在历史悠久,也就是从元代仁宗皇帝赐名开始,南阳武侯祠得以多次整修扩建,保存至今。

武侯祠的名字缘于诸葛亮的封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所以,国内所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均被后人尊称为武侯祠。

身为蒙古族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占领北方后,早期即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汉族儒士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元朝统一全国后,逐渐利用孔子与儒学思想教育人民。忽必烈以后的历代元朝皇帝都恪守忽必烈的治国和用人原则,以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

诸葛亮自身品格和尽忠报国的事迹,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典范,倍受元代政府的肯定和认可,成为当时统治者首选的典范。元仁宗是元代颇有作为勇于改革的一代英主,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亲自为南阳诸葛亮武侯祠赐名,也就是从元代仁宗皇帝赐名开始,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扩建,至今成为了全国有名的4A景区,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标志,和南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关于南阳武侯祠,还有很多的文化掌故和可考证的实物,欢迎您来拜谒游玩。我在南阳等着您!

作为游客你对于襄阳古隆中与南阳卧龙岗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诸葛亮到底躬耕南阳还是襄阳,已争论了上千年,虽然说国家在八十年代有个专家论证会,盲目肯定了襄阳说,但过后也发现存在不少模棱两可的情况。

无论怎样考证,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近感觉南阳说又占了上风。主要有这几点: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己恐怕是最了解自己的行踪吧。其二卧龙岗在南阳城西四公里。诸葛亮号称卧龙,三国史籍中似乎也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说,诸葛亮也自号卧龙先生,如果不居住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又怎能会有卧龙之称?其三夷陵之战后,投降曹魏的蜀汉名臣黄权,于诸葛亮死后,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奠诸葛亮。如果不是诸葛亮躬耕之地,黄权怎会在卧龙岗建庵祭奠?这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就发展成了卧龙岗武侯祠。不少文人名士在此留下墨宝,以纪念卧龙先生。最为著名的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为历朝大家们所认可。其四刘备三顾茅庐时,南阳宛地还是荆州刘表的势力范围,应该还没有被曹操所占领。

之所以现在不少专家认定襄阳说,是因为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句记载,说是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但在三国时期好像还没有襄阳城,襄阳城好像是到东晋才有。襄阳城西二十里有山曰阿头山,并不叫隆中,隆中只是后来改的名字,那里更没有叫卧龙岗的地方,又怎么让诸葛亮自称卧龙?林林总总的争议,依然会争执下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各自的名和利,争就争吧,争争炒炒,只要能把两地经济都搞起来,未尝不是件好事。




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六是诸葛亮老师同学都在襄阳也不可跑那么远去种那几亩地。七是南阳人编造的神话故事大多,口口相传深入骨髓,已经没有历史记载的的概念,一味的否定、抹黑史料记载,有关诸葛亮躬耕地历史记载已经是无史不反了,总之无论南阳怎么胡编乱造最终还是要回归历史,用史料证明。

三国时期的卧龙岗是现在的哪里

我们来阅读一段文字:

”当汉之季,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西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

上述文字摘自襄阳于襄生先生所撰《隆中志》所录明代典籍文献,明确揭示了——

①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

②卧龙岗的确切位置在”去南阳城西七里”;

③南阳卧龙岗旧称隆中(有别于1893年横空出世的襄阳古隆中)。


南阳人,你对重建南阳卧龙岗怎么看

复岗工程深入人心!

首先,早些年因为城市发展,卧龙岗地貌遭到破坏,好风好水之地的卧龙岗,就快被城市淹没了,现在,复岗正是时候,再不保护诸葛亮这个文化遗产,就晚了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正门上有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你知道是什么来历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一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时任南阳知府湖北宜昌人顾嘉衡所题。虽然顾嘉衡因为身份特殊不想辩“襄阳南阳”,但这里还是要辩一辩的。


首先,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躬耕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今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南阳市”的区划远小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

  • 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的记载当然是《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一句,但这个“南阳”不是今天的南阳市,而是东汉的南阳郡,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随州市 、十堰市的部分地域和今襄阳市的枣阳、襄州、樊城、隆中、谷城、老河口,甚至还包括今陕西商洛市东的武阙关。而且东汉的南阳属于楚文化的荆州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豫州。
  • 正是由于后世“南阳”的行政区划较东汉大幅缩小,导致躬耕地不再属于后世南阳行政区划范围内,而“躬耕于南阳”一句又太有名,才会有后人错误把“后世南阳”等同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就这样逐步形成所谓躬耕之争。

其实,在元代以前诸葛亮躬耕地还是很清楚的!元代以前所有史书都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诸葛亮死后约70年,东晋《蜀记》记载:“(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此碑南宋时还保存在襄阳。南宋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碑记目》记载: “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从此以后隆中做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具体地点,成为了1700年来史书的共同记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任何争议,当然也就没有“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 正史《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也是唯一计入正史的记载。
  • 正史《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既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

隆中做为躬耕地明确记入正史,而且是正史中唯一关于躬耕地的记录!可见当时隆中作为躬耕地是毫无争议的,当然也就不存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不仅是正史,中国历代编撰的地理志也有许多关于隆中为躬耕地、为刘备三顾地的记载。中国历代地理志不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山川地理,还包括了与之有关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古迹。

  • 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编撰的综合性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沔水)又东径襄阳县北。”
  • 南北朝南梁鲍至编撰的区域性地理志《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 唐代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
  •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以上从北魏到北宋历代地理志都无一例外的记载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是刘备三顾地!而且没有任何一部地理志提到还有其它躬耕地的传说。

  • 比如《水经注》对宛城周边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有详细介绍。“淯水……又南迳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馀,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 ……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迳百奚故宅…… 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 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汶。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

从宛城开始,郦道元从北向南介绍了宛城周围的古宛城、古台、梅溪水、百奚故宅、三公城、范蠡祠、何进故宅、孔嵩旧居等古迹,唯独没有提在淯水西不远处的梅溪水边有个所谓“卧龙岗“,没提有所谓“诸葛亮躬耕地”,没提有所谓“魏晋开始祭祀诸葛亮”的祭祀地!

  • 要知道当时南阳地区就在北魏控制之下,而郦道元本人曾担任过鲁郡太守和东荆州刺史,这两个地方都曾属于东汉南阳郡。可以说郦道元要了解南阳地区的人物古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那么郦道元为什么只字未提卧龙岗周边有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呢?
  • 为什么反而说汉江南岸当时属于南朝控制下的隆中是刘备三顾地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历史上卧龙岗周边原本就不存在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可见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本来就是历史事实。可见当时根本就不存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真正分歧的来源是元代蒙古人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大元一统志》。

在该志中,蒙古人一方面继承了历代地理志关于隆中的表述,另外也记载了隆中有与刘备三顾有关的遗迹。

◎“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同时也创造性首次提出有一个叫卧龙岗的躬耕地。

◎《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 “卧龙冈,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孔明尝登此山作梁甫呤......”

这一点不但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相矛盾,而且还为了证明这个卧龙岗还加入了一条篡改的关于“独乐山”的史料。

来看看在元代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的吧!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记载“独乐山,盛弘之荆州记云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代郭知达注《九家集注杜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王洙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甫吟。”

以上比元代早的史料都证明《荆州记》中关于“独乐山”的记载是“邓城西七里”,不是“南阳县西七里”。而且除了这个《大元一统志》外,没有任何史料再说独乐山在“南阳县西七里”。而邓城遗址就在今襄阳樊城。

可见所谓的躬耕地争议正是元代通过篡改史料形成的结果!


此后明清地理志也继承元代将两者并立。

《大明一统志》的记载

◎襄阳府《山川》条记载:“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葛井,在(襄阳)府城西。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

◎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真……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大清一统志》的记载

◎襄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水经注:沔水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诸葛井,在襄阳县西二十里隆中山东。《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旧宅有旧井一,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县志:隆中山畔孔明隐处有眢井,名六角井……诸葛武侯庙,在襄阳县西隆中山,即武侯故宅,本朝雍正八年修。”

◎南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卧龙冈,元至大二年勅建……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王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

从元明清三代全国性地理志对比可以发现,隆中的历史记载是一贯的,即为诸葛亮家、刘备三顾地。而元代因篡改史料才出现的卧龙岗,在元明清三代的表述却不一致,如《大元一统志》没提卧龙岗有诸葛草庐、《大清一统志》没提卧龙岗是躬耕地,而元明清三代地理志都没提卧龙岗与刘备三顾有关。这与隆中1700年连续不断的完整历史记载比较起来明显缺乏说服力!


综上分析的可知,“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出现及其复杂化是元代蒙古人编撰《大元一统志》时通过篡改史料编造“卧龙岗是躬耕地”而产生的。

而1700年来隆中是诸葛亮家、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的记载不仅有完整连续的史料链条,连元明清三代官修地理志都不敢否认,甚至还是两次记入正史,是正史中唯一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我想诸葛亮躬耕地的真相如何?答案是不言自明了!

诸葛亮出山前,躬耕陇亩是在襄阳古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

昨晚熬夜到两点,码字近五千,刚刚回答了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哪个更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结果今天招来了许多骂声,好在平台除了红包之外,额外又给了个青云计划奖励,虽说是二挡,也聊以慰藉。

对一些留言争论做了解释,感觉很费劲;对一些嘈杂之声实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再借这个题目,啰嗦一下。

第一,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就看一眼人家写的啥。有真知灼见的话,不妨就认真交流一下。自己不懂,道听途说一些事,就乱逼逼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会得到啥结果呢?虽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但讨厌的鸟,往往容易被除掉。

第二,没有平台的付出,没有创作者的辛苦,还能看到啥鸟呢?

第三,对待历史,为的是了解真相,感悟人生,起码也是为了消遣、寻找乐趣。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历史观,不仅会给别人添堵,恐怕自己也不会得到乐趣。

第四,豹眼既不是南阳也不是襄阳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与豹眼没有一毛钱关系。说到他老家是琅琊,倒是沾边,但与豹眼何加焉?

豹眼为了红包,为了兴趣,为了友友们一起交流开心,为了感悟一点人生,喜欢写一点东西,喜欢与同道中人一起切磋。

但不喜勿喷,敬请自重,天下没有省油的灯。睁眼看历史,闭眼悟人生。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在另一个问答中,言犹未尽,有意无意留下了一些问题没说清楚。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说不清楚,如果能说清的话,也不至于几千年来存在争议。谁都说不清,那还说啥呢?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之所以豹眼没有一次说完,是因为再写一万字也说不清。留下一些悬念继续交流,或许更有意味。但在评论中,除了看到一些扯淡之外,几乎没有人提到豹眼留下的那些需要说明的事。这也说明那些人,并不了解历史,并不懂的如何看待历史,只是满嘴跑火车而已。

说过的不再详细叙述,点到为止,就这个问题再说几点吧。

第一,《三国志》是了解三国历史最重要、最可信的史书,但不是绝对的。

有资料说,许多人想请陈寿去给他或者祖先写书立传,陈寿要钱很高,不给钱就不给立传。这很好理解,今天能随便请莫言给你写东西吗?莫言收了费,能随便替你吹吗?

陈老先生作了《诸葛亮集》之后,名声大噪,都想请他作传,给谁作不给谁作呢?收钱呗。真为了钱吗?为了堵住许多人的嘴。

《三国志》之所以可信,在于陈老先生的严谨。不是给了钱就说好话,不给钱就贬斥你。收了钱该咋写还咋写,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就不会请人遗臭千年吧,也就省了很多的心。诸葛亮及其后人没给陈寿红包吧,所以,豹眼认为《诸葛亮传》基本可信。

第二,《诸葛亮传》全文采录了《出师表》,有人考证是晋人伪作。类似的情况,点到为止,在这里不一一考证。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有机会再说吧。

但陈寿是严谨的史学家,不会轻易就把别人伪作的《出师表》全文抄录。蜀汉没有史官,如果诸葛亮真的有这个上表,陈寿究竟如何得到的呢?谁能知道呢?陈寿还记载了诸葛亮许多的作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呢?可以去探究,不可以怀疑一切。

这里就有一个对待史书的态度问题,豹眼给你说这个事,你自己去评判,信与不信在你自己。

如果《三国志》与《出师表》都不可信,那么诸葛亮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也就置疑。如果这一点也怀疑,就更复杂啦。

因此,豹眼的观点,讨论题主的问题,就以诸葛亮的这句话为主,以此作为前提进行探讨。

第三,豹眼在另一个问答里,说得比较详细的是南阳卧龙岗不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这里就不再多啰嗦啦,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看看吧。

第四,关于襄阳的问题很复杂,豹眼认为,这里比南阳更可能是躬耕之地,但也不确定。所以在另一个问答中,没有展开更详细地论述。在这里就说一下这个事吧。

01

襄阳之说的由来。

先说一句题外话,四人帮之一的江青,咱不管她是几人帮,做了啥孽,只说一下她的祖籍。

她本是山东诸城东关街,一直是说诸城人,有资料说该地现在划给了高密。豹眼没有去考证过,但听说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她是山东人没问题,说是潍坊人也没问题,但究竟是诸城人还是高密人呢?有清楚的友友,欢迎告知一下。

现在说她是诸城人,许多人相信,几百几千年后,谁还说得清楚呢?

诸城人不能在诸城另一个地方再建一个她的故迹吧,不是歌功颂德,但做个反面教材也是可能。那还是她的原居吗?

如果高密人想建一个反面教材的基地,久而久之,岂不就是正宗的高密人了呢?

不管她究竟是个啥情况,但类似的历史问题很多。那就是因为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导致了难以甄别历史真相。

正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才需要考证、辩伪,需要推论。我们不是史学家,不需要考古,只是兴趣爱好者,做出的结论仅仅是乐趣,看得是有无道理而已。

南阳郡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郡,变更频繁,疑点更多,探究起来兴趣也就更大。

裴松之《三国志》注解,引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记载: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说法,究竟有没有依据呢?

习凿齿(317-383,另说325-393、328-413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有人说,习凿齿是襄阳人,不想把诸葛亮这么一棵大摇钱树让给南阳,想留在襄阳自己老家。也就不只说隆中是南阳邓县,才专门添加了襄阳城西二十里之说。

豹眼汲取教训,不做评价,友友们自己品读。

但豹眼认为习凿齿说得很明白,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假,就字面来理解,那就是:当时的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邓县地面,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没有毛病吧?

从今天的区域划分来看,襄阳城西二十里是在襄阳的地盘上吧。豹眼没去过这个地方,但从地图来看,应该是这样吧。清楚的友友,可以指教一二。

如果习凿齿的说法可信,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阳辖区城西二十里,襄阳人说诸葛亮躬耕之地在襄阳有何错呢?南阳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现在是在你襄阳地盘上,但历史上是南阳的。”这没毛病,但南阳就基本失去了竞争力。南阳回避这个问题不提,只说南阳卧龙岗才是躬耕之地,你那个隆中不是,习凿齿所言不对。又有何证据呢?

豹眼分析,南阳卧龙岗绝不是躬耕之地。

理由有几方面:

第一,卧龙岗本叫八里岗,离南阳市区四公里,就是在宛城西八里路。那是曹操的地盘。就曹操那个阵势,诸葛亮真在这里躬耕,岂能与曹操没有交集?

第二,诸葛亮频繁的与襄阳名士交往,从理念上说,他属于襄阳人。不管邓县是不是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因为曹操并没有完全绝对控制南阳郡,但刘备屯兵新野,不也是南阳郡所属吗?刘表咋会派遣他去驻兵呢?

第三,邓县虽说也属于南阳郡,今天也属于南阳市,但当时是不是与襄阳走得更近呢?是不是与新野一样是刘表控制的势力范围呢?躬耕之地后来划给了襄阳又有何不可呢?

第四,都说是诸葛亮隐居,那么在天下第一大郡南阳,经济首都宛城四公里,那叫隐居吗?是不是更像进入一线城市没有资本,先在城郊歇歇脚呢?

第五,诸葛亮跟随其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诸葛玄病逝后,诸葛亮带领其弟就去躬耕。一般而言,他会选择刘表控制的区域内一个僻静之处,不太会跑到曹操控制的热闹之处吧。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尽管彼此之间不对眼,但还是眉来眼去的。并不是跟随刘备出山之后,才与黄承彦、刘表有这些关系。这就说明,躬耕之地离荆州牧刘表所驻的襄阳关系很密切。诸葛亮不是绝对的隐士,只是没有参与政事而已,但与官场、社会交往很密切。

这就说明,不管隆中是属于邓县还是襄阳,诸葛亮不会跑到南阳宛城去的。

这一点恐怕南阳人不会否认,如果躬耕之地就在今天邓县的地盘上,南阳人还一定咬着卧龙岗是躬耕之地吗?早就把邓县的隆中开发出来了。

02

襄阳隆中之说的始作俑者

豹眼在另一个问题中,提到了原蜀汉官吏李密之子李兴最早的碑文《祭诸葛丞相文》及习凿齿的《诸葛武侯故宅铭》。这里也不再多啰嗦,只说明一点,他们看到的是一些“故墟”,多少还有些老物件,是不是诸葛亮家的没人证明,当时也没有争夺。

但起码有些实物在,但南阳卧龙岗,就是黄权及其族人在那里建祠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全国到处是关帝庙,有多少与关公直接有点关系呢?

有人认为诸葛亮当时躬耕之地不叫隆中,而是叫阿头山。这与南阳卧龙岗一开始不叫卧龙岗而是叫八里岗有何区别呢?

草庐对不叫隆中对,又有啥不可以呢?有学者引经据典考证,那个阿头山离襄阳远了去了。这里不展开说明啦,有机会再说吧。

再说一个题外话作结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郎意气风发,在赤壁把曹操好一顿揍,当时场面很大,也很热闹。

到了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湖州知州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就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做了团练副使,也就是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

这很不爽,苏轼就到处溜达,看到一片赤壁,就作了赤壁二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起周郎来就泪流满面。

不知道苏轼是有意还是无意,黄州赤壁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周郎大战曹操的地方。

后来,有人说不对,不是那个地岔哦。就有考证说的确不是,闹岔辟啦。

于是有了东坡赤壁及周郎赤壁。

经过苏东坡这么一弄,东坡赤壁比周郎赤壁名气还大,文人骚客附庸风雅的还不少,到这里去捧场的络绎不绝。

今天去看赤壁,谁还计较是东坡赤壁还是周郎赤壁呢?各有各的看点嘛。

为何南阳的卧龙岗与襄阳的隆中不是这样呢?

讨论这个问题,是增加文化底蕴,以使得旅游者更有乐趣。为何一定要把产权搞到手呢?睁眼说瞎话,欲盖弥彰又有何益?

这不是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人物及其古迹的正确态度。

豹眼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阳的地界上,南阳卧龙岗是祭祀武侯祠的地方,也很有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豹眼如果有机会到了这些地方,在意的是他的历史轨迹,毫不在意它归属于谁。因为它与豹眼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是豹眼对待题主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对待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观点。

有机会再交流一下历史名人对这个官司的评判吧。

再次说明,睁眼看历史,闭眼悟人生。不喜勿喷,敬请自重。

出师表为何不说“躬耕卧龙岗”

没说躬耕宛城或卧龙岗就不是躬耕地,什么逻辑,好象宛城和卧龙岗会离开南阳,南阳是有古宛在秦朝时设置的,宛城是首府,是和南郡隔汉水而治,襄阳属南郡,从习凿齿在襄阳号出来个隆中时南阳把宛城留下跑过汉水到襄阳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只能是隆中,不可能是宛城,神逻辑韩国思维,不知怎么把南阳和韩国扯上关系,不会是南阳从襄阳把隆中留下去了韩国,诸葛亮不说躬耕襄阳说躬耕南阳把有些人气晕了,真能把南阳盆地当盆子端着到处转。

南阳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躬耕地吗

至于诸葛亮躬耕地己争论近一千八百多年了。具体历史资料记载我不在说了,再说自己都感觉有点啰嗦了。我只说三点:

一,请襄阳说搞清,三国时一个南郡和南阳郡。襄阳归南郡管辖,不归南阳郡管辖,不要纠缠和南阳郡连在一起。

二,”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是诸葛亮出师表自己说的,而且岳飞一千多年前路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含泪挥笔写了诸葛亮出师表,这全国唯一保存真迹现在南阳卧龙岗武候祠内,成都武侯祠展示的是从南阳翻版去的。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振中教授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南阳就是指今河南省的南阳。所以,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而襄阳隆中只是一个风景区而己。

没有史书记载和证据,何来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呢

谢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最明确和最接近事实的史料。‘’南阳‘’既可以是郡也可以是城,做为‘’城‘’的概念时,专指南阳郡治宛城,这是历史地理学惯例。

山东《诸葛家谱》《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 “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

荆州博物馆(太晖观)中藏碑 《汉诸葛武侯像》石刻碑文: “武侯琅玡人,迁于宛(南阳),隐居躬耕。后刘先主三雇,始出佐之,收江南,并西蜀,而成帝业。平生勤慎忠贞,精巧过人,实千古人龙也”。石刻碑文证明:诸葛亮确实是躬耕于南阳即指宛!

不知道上述记载是不是‘’史书记载和证据‘’?如果是,襄阳说为何视而不见?如果不是,诸葛亮本人说了尚且不算,襄阳人习凿齿杜撰的邓县隆中就算数?

三国时代襄阳有隆中吗?答案是没有!‘’隆中‘’这个地名最早以‘’沔之阳‘’、‘’亮故宅‘’的定位,出现在东晋史书《蜀记》里,近百年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又称‘’亮家……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把隆中搬到了‘’汉之阴‘’(古汉水以汉中为界分沔水、汉水两段),此后数百年‘’隆中‘’在各种民史、野史记述里出现在汉江两岸,数易其‘’址‘’而未见实景,直到清康熙年间正式落地襄阳古隆中现址;从光绪年间正式建造‘’古隆中‘’牌坊开始,襄阳‘’古隆中‘’才渐渐以‘’诸葛亮故居‘’之名进入世人视野。

然‘’故居‘’不等同于躬耕地,襄阳说鼻祖、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在其民史《襄阳耆旧记》里记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清代襄阳人依此记述,建造了古隆中十景之一的六角井)。‘’——这里明白交待孔明‘’故宅‘’在襄阳,与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躬耕于南阳‘’无涉,可见诸葛亮躬耕地和襄阳‘’古隆中诸葛亮故居‘’没有任何关系。

南阳自古称宛,二者互为表里,犹如中国与华夏。古代先有楚宛邑,秦灭楚后设南阳郡。《史记》记载(昭王)二十七年,宛兼南阳名;二十九年置南郡;三十五年,置南阳郡,治宛城。自此以宛城为核心的南阳绵延至今。东汉南郡、南阳郡分界‘’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习凿齿《汉晋春秋》)。古隆中所在地当时属南郡中庐县,故民间有‘’襄阳无西‘’之说。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还记述‘’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在这里他以‘’南阳‘’代指宛城,可见在三国魏晋时代以‘’南阳‘’二字代指南阳郡治宛城是约定成俗的现象。推而断之,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仆躬耕南阳之亩‘’、‘’操困于南阳‘’等句子中的‘’南阳‘’,无论如何也不能武断地认定只能指‘’南阳郡‘’而不能指宛城,更不能是指连在汉代是否为南阳郡邓县属地都存疑的今襄阳‘’古隆中‘’。

襄阳说们既然一口咬定‘’躬耕于南阳‘’之‘’南阳‘’为广义的东汉南阳郡,而不能是具体地点(南阳郡治宛城),为什么‘’躬耕南阳‘’却可以是襄阳古隆中? 这明显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画风;——问题是:你襄阳说是‘’州官‘’么?不自量力。

乡愿至此,也算是古今中外史界一奇了。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襄阳说‘’及其盲从者们懂得反省么?

南阳卧龙岗‘’因(武)侯号卧龙而名‘’。既然‘’躬耕于南阳‘’之‘’南阳‘’兼指宛城,宛城西七里的‘’南阳诸葛庐‘’又始于魏晋,存世上千年,那么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做为躬耕南阳卧龙岗的第一手史料和证据,自然是名符其实了。

被史学界誉为‘’南谭北史‘’之一的史学泰斗史念海,一直是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的坚定支持者。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5.27)刋登《汉之南都,时势英雄》,中国社科院历史学者刘庆柱、王震中,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发表公开谈话,肯定汉代南都(宛城)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蕴育催生了一代名相诸葛亮。

谢谢大家。